首页 / 正文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中

河朔平原 道通述

五兜率天宫会

二十三升兜率天宫品。一徧一切

经中。有百万亿庄严。皆是回向心广大所致也。建百万亿幢。悬百万亿幡。垂百万亿带。然百万亿香。布百万亿鬘。持百万亿扇。执百万亿拂。有百万亿三贤菩萨二十八天八部众等。皆从回向起。俱来围绕。佛放膝轮光。徧照十方界。十幢菩萨。俱来云集一切宝庄严殿。

二十四兜率天宫偈赞品

意曰。诸法无自性。即见般若体。

二十五十回向品。悲心救护苦众生

意曰。妄亡已灭。则与万类而同回向三处。一真如实际是所证。二无上菩提是所求。三法界含识是所度。能回之心所回善行。

经中。金刚幢入智光三昧。受加与智。起定说法。一救护众生相。十波罗蜜慈悲。虽救众生。离众生相。

二不坏回向。一切处得不坏信。积善根回向众生。

三等一切佛回向。以世出世乐。回向众生。令入佛慧。

四至一切处回向。所修一毫之善。同於实际供养五无尽功德回向。眼不见不净世界。不见异相众生。

六坚固一切善根。为大国王。以内外财六十门施七顺众生回向。小善广善。尽未来际。回向一切众生。

八真如相回向。真如有一百门。正念明了生胜善根。

九无着无缚回向。於一切善根。心生尊重。修普贤行。

十等法界回向。广行法施。圆满梵行。见闻等於法界。说此回向已。各百万亿佛剎微尘世界六种震动。

六他化自在天宫会

二十六十地品。寄相显实

意曰。地体亡言。将旨就诠。寄十地修行相。显不可思议地体。一念事行三心齐具。可为玄矣。十地菩萨。云集摩尼宝藏殿。将三贤作加行。无升天偈赞。用等觉为胜进。

经中。金刚藏菩萨。入大智慧光明三昧者。欲说不思议诸佛法光明。即十地法相。天亲菩萨。造十地论解十地经云。若金刚即藏名坚。量云。十地信悲慈舍有法。不可破坏宗。坚实生长故因。由如树心。若金刚之藏名坚。量云。十地善行有法。不可破坏宗。坚实生长故因。由如胎孕在藏。意曰。经中说。字是名句文。因十地名句而起正解。因解而起正行。因行而入地智。天亲论主。创造六相义。令入智地为总相。余九为别相。乃云揽别为总。分总为别。同带总名。功用各异。共成一缘。各住自位。诸法常寂灭坏也。世界常安立成也。正同常异。正总常别。无碍之义则可见矣。经中。十方诸佛与智增辩摩顶增威。从三昧起告诸菩萨言。大愿决定。大善决定。无杂决定。不可见决定。广大决定。究竟决定。十地相也。若智光明。是最上道随证智也。

意曰。十地带数释也。若地之极喜喜。是加行智。若地即极喜。是根本智。若极喜之地。后得智。若极喜即地。泯同真界。余九地各有四释。准知。良由一切众生本有智光明地法。则金刚藏分别说也。於智光明中。说十地名已。不复分别。

一解脱怪默腾疑请法深难受止。二解脱月叹众生闻请不堪有损止。三解脱月如来护念请字母智根本。四大众同声请。五佛光说偈请。金刚藏云。此处难宣示。我今说少分。论中科为九分。一三昧分。入定。二加分。与智。三起分。事讫。四本分。略名。五请分。勤重。六说分。示相。七地影像分。四河十山大海宝珠。八利益分。见闻为种。九重颂分。

意曰。十地中名句文有法。字字契如宗。难说难示故因。如空中鸟迹。谓空处之迹。迹处之空。互相属着不相离性。以为地体。取空太宽。取迹太狭。言言见谛。是智行非虑境也。

十地通行十行。一信。二悲。三慈。四舍。五知诸经论。六善解世法。七惭愧。八庄严。九供养诸佛。十如说修行。

一极喜地。断异生性障。证徧行真如。於住地心中。发起供养诸佛等十种大愿。见诸众生心堕邪见。慈心修舍。於内外财无所吝惜。推求后地相及得果。如炼真金数数入火。多作阎浮提王。能动百佛世界。

二离垢地。十种方便。心入心中。断邪行障。证最胜真如。於住心中。修起十种善业。一性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两舌。六不恶口。七不绮语。八不悭吝。九不瞋恚。十不谤三宝。十善无二。用心不同。一下三品修。四大洲受生。有总别报胜劣苦乐间起。二中三品修。从四王至他化。欲心微薄苦少乐多。三上三品修。色界至有顶。舍念清净无有欲想。四上上品修。断分别是预流果。断俱生后三果。五上胜品修。缘觉果。百劫炼根。入见不出。证无学果。六上极品修。菩萨道前伏二障俱生。修道渐断。七不善业道。故意杀生等。永断其因。因有三品。上品地狱因。中品畜生因。下品饿鬼因。后得为人。有二种报等流。一者为短命。二者多病。故意偷盗。一者贫穷。二者共财不得用。故意邪淫。一妻不贞良。二者不得随意眷属。故意妄语。一者为他所诳。二者被人诽谤。故意两舌。一者眷属乖离。二者亲族弊恶。故意绮语。一者语不明了。二者言无人受。故意恶口。一者言多争讼。二者常闻恶声。故意悭吝。一者心不知足。二者多欲无厌。故意嗔怒。一者为他所害。二者求其长短。故意诽谤。一者生邪见家。二者心怀谄曲。永断其因。不受其果。

三发光地。起十种深心为加行。於入心中。断暗钝障。证胜流真如。於住心中。如说修行。乃得佛法。虽修世行。但随顺法故行。而无乐着。修起四禅八地定。厌下地为苦粗障。忻上地为净妙利。用七种作意四无间道。伏下欲界九品俱生惑迷事。用初禅未至定为加行。入初禅根本定。四禅共有十八禅支。初禅三禅有五支。二禅四禅有四支。其定光明如炼金法出火秤两不减。此地多作忉利天王。

三界九地者。

△一五趣杂居地。有四洲六欲天。五受间起。忧苦极多。喜乐舍少。嗔欲心俱。意有忧受。俱无轻安乐报。若修则有。故名散地。

△二离生喜乐地三天。一大梵。二梵辅。三梵众。用寻伺。治欲界忧受。有五。寻伺喜乐一心。

△三喜勇浮动地三。一光。二少光。三无量光。用内净一心。治去寻伺。有四。内净喜乐一心。

△四离喜妙乐地三。一净。二少净。三徧净。治前喜受。开内净为舍念。正知识身受乐一心。

△五舍念清净地三。一无云。二福生。三广果。凡圣杂居。上有五天。唯不还果人居。一无烦。二无热。三善现。四善见。五色究竟。舍念行舍一心。

△六空无边地。二乘及邪见人居。空想治色想。唯有舍受一心。

△七识无边地。作无边想。治於空。唯有舍受及一心。

△八无所有地。四蕴与识。皆尽治之。舍受一心。

△九非非想地。无粗有细。八万劫报尽还来。舍受一心。

四焰慧地。观察众生界法界为加行心。於入心中。断烦恼障。证无摄受真如。住心中。以大智慧。观三十七品助道法。

佛於双林树间。入般涅盘者。四枯四荣。皆除世间贪忧。八倒俱无。若能观身。净与不净俱不可得。即见佛不曾入般涅盘常住世间。深观念处。即座道场。众生根异。更说余法。於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八圣。一一开解众生。於第六识中俱生二见。到此地中永不现行。更以大慈心。知恩报恩。如真金作庄严具。多作须夜摩天王。

五难胜地。起十种平等心为加行。於入心中。断下乘般涅盘障。证类无别真如。知真谛俗谛无差别智。愍诸众生不能厌离。曲以五明工巧。利益世间。一内明。知因识果。二因明。破邪立正。三医方。疗病。四工巧。书数。五声明。字错谬。如上妙真金用砗磲磨莹。作知足天王。

六现前地。观十种平等法。而为加行心。於入心中。断粗相现行障。证无染净真如。於住心中。以大悲为首。大悲增上。大悲满足。观三界十二因缘无有自性。从无明支至老死支。皆是智光明。则身语意善不善行动用之中。皆是般若现前也。

经中。金刚藏如星罗十门说十二支。天亲论主以月满三观释之。

若依地论。相谛差别观中。有支相续门。解经成答相。世间受生皆由着我者。成也。不正思惟起於妄行。答也。於第一义谛不了名无明。相也。二一心所摄门。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归本也。如来於此一心。分别十二有支。流末也。若依一切智相观。科经不同。一切种智观。科经不同。文势多端。不可具述。

意曰。能引无明行。所引识等五。能生爱取有。所生生老死。识名色六处触受种子。是前前世中。多念熏下。忽然为无明行。一念招聚。随业强者。先润爱取有。润时则次第。於一生总报中生起。此十支因二支果也。若三世说者。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造爱取有因。本来世有生老死果。虽然因果无差。於此般若现前。

名色支义也。贯起十二支。收一百法。知五蕴之多少。明缘性之宽狭。

△一支性俱杂。收九十三法。色蕴为色支。四蕴为名。除六无为灭尽定。

△二支杂性不杂。收二十八法。支杂性处触受。然是无记。不杂善恶性。想全三少分者。想是任运报生无记。色少分者五根五尘。行少分者别境五作意睡眠。识少分者前七识并意处触受。

△三支性俱不杂。收二十法。想蕴全。色少分五尘。行少分收别境五作意睡眠。识少分前七识。余十一支义理。恐繁不述。此地善根。如真金用毗琉璃宝磨莹。多作善化天王。

七远行地。起十种加行心。空中有方便慧。有中起殊胜行。虽善修空无相无愿。而慈悲不舍度生。於入心中。断微细现行障。证法无别真如。於住心中。以大悲智。修起一切菩提分法。虽念念住无相中。少有功用。如转轮王游四天下。若是八地报得行。任运成就。如大梵天王游千世界。不假功用。从初地已来。但以愿力超过小乘。今七地中。以自力超过小乘。如王太子艺业成就。能念念入灭定。亦念念起。如以真金用妙宝间错。多作自在天王。

八不动地。善修清净道。离心意识。得无生法忍。为加行心。於住心中。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证不增减真如。相用烦恼不能动为。深行菩萨。世出世间心念不生。诸佛世尊劝请七事。汝未曾得。勿复放舍於此心门。是时菩萨一念所生智业。从初地至七地。用阿僧祇功德。不及一分。何以故。先以一身起行修行。今此以无量身修行。以善巧智观一切境。於诸趣中示同其形。普现色身三昧而为说法。远离身想分别。以三世间而为十身。一切众生本来共有。一身若具九。则十身有百也。且如一牛具有十身。一还债。是业报身。二水艹不阙。是众生身。三皮毛筋角。是国土身。四从高而下。是虚空身。五步步踏实。是智身。六力困而卧。是声闻身。七见黄叶。是缘觉身。八举意利他。是菩萨身。九忽然亡已。是法身。十一具前九。是如来身。若说修成。如来身上自具十身。谓菩提愿化力庄严威势意生福法智。此地菩萨成就佛身业自在。有金刚力士常随侍卫。如真金作大宝冠置在阎浮提圣王顶上。多作大梵天王。

九善慧地。以无量智观察境界为加行心。於入心中。断利他门中不欲行障。证智自在真如。於住心中。观众生稠林行。皆如实知。以四十种辩才。说三乘法。教化众生。

意曰。在心为智。发言为辩。於一毛尘具四十种辩才。则前为所是法。后是能为义。词则训释不谬。乐说则听者开解。

△一自相有二。总法别义。

△二同相有二。性法相义。

△三行相有二。现在法过去义。

△四说相有二。略说法解义。

△五智相有二。现量法比知义。

△六真谛法俗谛义。

△七权三法一乘义。

△八教道法证道义。

△九真身法应身义。

△十住持智法行门义。

△佛说一百法皆具。万像皆具。不学而知。但闻其言未见人哉。此地菩萨。得十种总持。作大法师。处於法座。於一音中现种种音。令诸众会皆得解了。情无情物皆演妙音。成就如来语业自在。如真金为大宝冠在转轮圣王顶上。为二千世界主。

十法云地。以无量智慧观察觉了入受职位。为加行心。於入心中。得离垢三昧。断於法中未得自在障。证业自在真如。於住地心。受胜职位。三昧现在前时。大莲华忽然出现。量等百亿世界。菩萨座此华时。大小相称。身诸毛孔普放光明。照法界已。从足下入。十方菩萨即知成佛。十方诸佛。放眉间光。入此菩萨顶。名曰受职。成就佛意业自在。具上上微细智。能安受摄持十方诸佛大法明大法照。於一念顷。周徧十方示成正觉。解脱言。若菩萨神力能如是者。佛复云何。是时金刚藏菩萨。入佛国土体性三昧。其身量等虚空。时诸大众。见菩提树及一会菩萨俱在金刚藏身中。得未曾有。金刚藏言。菩萨神通如一块土。如来神通似大地土。不可云喻。如上妙真金以大宝庄严置在大自在天王顶上。多作摩酰首罗天王。

△八地影像分。地中行成智性。是所喻法。池山海珠。是能喻依。依上之义是影像也。是地之影像。以见边之喻似地中教证也。池喻所修行愿。山喻修成功德。海喻无漏智德。珠喻转尽性德。池喻始则非一终则非异。山喻能依非一所依非异。上皆无差之差。海喻十德不同德无别物。差即无差。珠喻唯一智性前后增明。无差不碍差。池是圆家渐。山是圆中渐。珠喻渐圆。海喻圆圆。天台。以华严为渐圆。位位成佛。以法华经为圆圆。上是法圆。不说地位。下机圆。普被声闻。华严。以法华经为渐圆。会三乘归一乘大海。华严本法因该果海为上圆。果彻因源为下圆。

一愿行定悲有法。不可破坏宗。无滞碍故因。如池流四河入海。

二十行随地增有法。本无胜劣宗。差别得名故因。如大海十山。

三十地无漏智有法。广大无边宗。称性修故因。如大海十德。

四十地智性有法。不生不灭宗。全真性故因。如宝珠十德。

七重会普光明殿

佛自入剎那际三昧者。无际之际。信心最初之际。不见剎那为短多劫为长。诸法空故。二行永绝。住於佛住。得佛平等。则无障处。普眼问者。欲见普法故。初则闻名不见推求不见观察不见静座不见。后如来教起见方者。若舍境别求。则未识普法真体。若见一法入於一切名曰普。一切入一名曰贤。乃真见也。

二十七十定品。大用深广

普眼见普贤在如来前。告普眼言。有十大三昧。

一普光明智三昧。用依於体。

二妙光明智三昧。徧照身心。

三往佛国土三昧。神通如意。

四清净深心三昧。供佛之行。

五过去庄严藏三昧。智之境。

六未来藏三昧。如实了知。

七现在庄严三昧。诸佛世界。

八三世众生三昧。入出自在。

九法界三昧。十八界。

十无碍轮三昧。佛二十一功德。

二十八十通品。大用难思

一他心之智通。因中则知自心。知他人心。皆变影像。不如实见。唯佛果位能徧知也。正见他心。常了自心。若佛智外别有众生心。则失具分唯识。只名半头唯识。他心本质即是自心。

二天眼之智通。见六趣果报。

三宿住之智通。得九世眼如现在。

四未来之智通。见因知果。

五天耳之智通。远细皆闻。

六无作即智通。大用度生。

七言音之智通。众生之言音。

八色身之智通。三说。一云佛无色。二云有色。三云若悲智双运无色现色。有四。一实色凡夫。二幻色初教。三性色终教。四妙色圆教。一色即一切色。经中说有一百三种。据实无尽。

九真俗之智通。相待故空。性则非异。相则非不异。

十灭尽之智通。虽见五蕴寂灭。常化寂灭之众生。

二十九十忍品。智慧深玄

意曰。前二品业用广大。此品智慧深玄。忍体即智。前三忍法说。后七忍喻明。

一音声忍。智解於教。

二顺忍。止观起行土二加行。

三无生忍。是根本从初地立。

四如幻忍中。喻有为无为法从因缘生。皆是所喻。喻有五重。一巾喻真性。二术喻业思。三幻相喻报。四生灭喻依他即圆成。五愚小为有法。土五各有二义。以成四句。一所依。性有相无。俱存俱夺。二业上。用有体无。俱存俱夺。三报上。相有实无。俱存俱泯。四幻报。生即是死。俱存俱泯。五愚小。上情有理无。俱存泯。今令知术是起因悟像果无实成相即是性。遣愚小为有。归本来真性。量云一切有为无为法有法。非实有体宗。从因缘生因。同喻如幻事。

五如焰忍。一空地喻如来藏。二阳气如无明。三空与气合心上现报。四水即是无。五凡小为有。一切世间有法。非实有体。言说显示。如阳焰。

六如梦忍。一悟心如本识。二眠如无明。三梦如缘起法。四梦非有似有。五令梦者为实。一切世间有法。非实有体。想所现故。如梦所见。

七如响忍。一谷喻如来藏。二声如机感。三响应佛说法。四有而非实。五取着为有。量云。如来音声有法。定非实有宗。从缘感显故因。如谷响。

八如影忍。一镜喻真心。二面如思业。三影似所起报果。四正有常无。五当情为有。量云。业所招果有法。定非实有宗。从缘似有故因。如镜中现像。

九如化忍。一空喻真性因。二悲心化者缘。三无而忽有。四用有实无。五着相为有。菩萨变化有法。非实能度宗。似有度用化迹故因。如空中变化事。

十如空忍。此空义不开五法者。为与无为双遣也。量云。世出世间有法。对待不实故宗。远有近无故因。如太虚空。

三十阿僧祇品。尽一切数

意曰。等觉行德难思。经有一百二十四数。何故唯标僧祇之名。答僧祇是十大数之初首。寿量品。尽一切时竖穷三际。住处品。徧一切处横徧十方。此品明尽一切数。校量等觉菩萨一念智德深玄不究边际。何故心王问答数。不离心。佛自说者唯佛方知。此有三等数。如此方黄帝算法。是下等数。十十倍之。二中等数。则百百倍之。经云。一百洛叉为一俱胝。三上等数。则倍倍倍之。经云。俱胝个俱胝为一阿庾多。以后用上等数之。不可说个不可说。乃至一尘有十万个不可说。用此数。普贤一智德不尽。况一尘内有多普贤。

三十一如来寿量品。竖穷三际

意曰。如来法身岂有寿也。答应机而说有十种相。将前一劫为后一日一夜。至最后寿量等於剎海。其实如来在长常短。在短常长。存泯无碍。方为圆宗寿量穷於三际。

三十二诸菩萨住处品。横徧十方

意曰。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据实不徧住一方。经说住处。使后人标心有归。问应非圆教所明。答能住菩萨毛含剎海。住处尘容大千。何故心王说。答心随智住。问智依何住。答前十依八方山海。后十二城邑杂居。无在不在。曲尽物机。

三十三佛不思议法品。一念普现

意曰。是修生三贤十圣因家果也。法界体大青莲华菩萨说者。於一念中。示现一切佛事。体不可思议。问经中何故重请。答为说果满。何不言请。答果海亡言不可思议。然教说不同。或云佛有四十种不共功德。通权小说。或说五法摄大觉性。通权实说。或云一味实德。约顿教说。或云佛有无尽德。是此所明佛德有二。一修生信等。二者本有智德。使八相该於法界。丈六徧尽十方。岂可思议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吞海集卷中

猜你喜欢
  文昌帝君阴骘文·周梦颜
  发凡·彭绍升
  物不迁论第一·僧肇
  虚空孕菩萨经卷上·佚名
  卷第四十·普瑞
  添品妙法莲华经卷第四·佚名
  卷四·印光
  药师三昧行法序·天溪受登
  大毗卢遮那成佛经疏 第二十卷·一行
  天请问经疏一卷·文轨
  菩萨念佛三昧经卷第三·佚名
  问相行愿品第六十一·佚名
  大慧普觉禅师语录 第二卷·蕴闻
  指月录卷之十九·瞿汝稷
  卷第三(地部)·宝唱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李洤·唐圭璋

      洤字子召   满庭芳   送张守汉卿赴召   麦秀连云,桑枝重绿,史君佳政流传。凤衔丹诏,来自九重天。千里欢腾祖帐,棠阴外、多少攀辕。津亭路,紞如五鼓,难驻邓侯船。   光华,家世事,门中列戟,圯上遗编。况建炎勋业,图画

  • 卷三十·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三十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五十七首【元佑三年戊辰官翰林学士时作】 慎按是年春省试先生知贡举自元日诗以下至游西池八首应编戊辰卷首施氏

  • 卷十一·本纪第十一·章宗三·脱脱

        ◎章宗三   三年春正月己亥朔,日有食之。辛丑,宋、夏遣使来贺。癸卯,谕有司:“凡馆接伴并奉使者,毋以语言相胜,务存大体。奉使者亦必得其人乃可。”乙卯,诏罢讲议所。丙辰,如城南春水。丁巳,并上京、东京两路

  • 國朝獻徵錄卷之八十三·焦竑

      南直隸(知府 同知 推官 知州 州判官 知縣 縣丞 主簿 典史 教授 教諭 訓導)   ◆知府   太平府知府李習傳(郡志)   寧國府知府陳公瓘傳   蘇州府知府魏觀傳(廖道南)   蘇州府知府王公觀傳(李濂)   

  • 东汉会要卷四·徐天麟

    礼二【吉礼】北郊光武中元元年初营北郊在雒阳城北四里为方坛四陛明年正月辛未郊别祀地祗位南面西上髙皇后配西面北上皆在坛上地理羣神从食皆在坛下如元始中故事中岳在未四岳各在其方孟辰之地中营内海在东四渎河西济北

  • 卷之一千二百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五十二·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曽太师公亮行状曽肇维曽氏系出于禹为姒姓其后有封于鄫者歴夏商周传国不絶春秋时见灭于莒太子巫奔鲁去邑为曽氏巫孙蒧实事孔子至参又以孝闻曰元申西继见经传其后乆晦不显唐广明中有自光州固始县避乱徙家闽

  • 卷之八十·祁韵士

    钦定四库全书 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之八十 传第六十四 扎萨克多罗贝勒和罗理列传【今袭和硕亲王】 和罗理厄鲁特人和硕特族姓博尔济吉特号巴图尔额尔克济农初驻牧西套隶鄂齐尔图汗嗣鄂齐尔图汗被难和罗理徙牧

  • 卷八十一·傅恒

    <史部,纪事本末类,平定准噶尔方略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八十一乾隆二十四年冬十月庚子定边右副将军富徳等疏奏拔达克山呈献逆贼霍集占之尸函首送京富徳等奏言臣等向拔达克山头目素勒坦沙索取逆贼霍集

  • 弇山堂别集卷十七·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竒事述二三鄂公唐开府仪同三司鄂国公尉迟敬徳宋少保万寿观使鄂国公岳飞明太子少保中书平章军国重事鄂国公常遇春三公皆封鄂皆骁勇善战称万人敌而勋位亦相类常公与尉迟公俱谥忠武岳公初谥武穆后改谥亦忠

  • 卷四·陈骙

    钦定四库全书南宋馆阁録卷四     宋 陈騤 撰修纂上绍兴六年正月史馆上重修神宗皇帝实録二百卷【先是建炎初降诏重修绍兴五年九月十五日监修国史赵鼎进呈重修实録五十卷其日进呈上起诣殿东壁焚香再拜受书内侍设

  • 附录·黄景昉

    《纷纭行释八首》●诗尊述崇祯癸未年事。时朝政多端,有足异者。余以是秋解绶还,追思独目,成八绝,句中隐旨瘦词,义须训释,因各为条注其后。或曰:前《宫词》十首,不宜注与。噫!余不忍言之矣。阍关手扣属天开,高筑黄金四望台。弹铗

  • 少仪·戴圣

    闻始见君子者辞,曰:“某固愿闻名于将命者。”不得阶主。适者曰:“某固愿见。”罕见曰:“闻名”。亟见曰:“朝夕”。瞽曰:“闻名”。适有丧者曰:“比”。童子曰:“听事”。适公卿之丧,则曰:“听役于司徒”。君将适他,臣如致金玉货

  • 五 杜威哲学的根本观念·胡适

    杜威(生于1859)是现在实验主义的领袖。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是The School and Society,1899;Studies in Logical Theory,1903;Influence of Darwin on Philosophy,and other Essays,1910;How We Think,1910;Ethics(With Tufts),1909

  • 如实论·佚名

    陈真 谛译如实论反质难品一卷陈天竺三藏真谛译反质难品中无道理难品第一论曰。汝称我言说无道理。若如此者。汝言说亦无道理。若汝言说无道理。我言说则有道理。若汝言说有道理。称我言说无道理者。是义不然。复次无

  • 卷第三十三(学声闻道诸国太子部下)·宝唱

    经律异相卷第三十三(学声闻道诸国太子部下)梁沙门僧旻宝唱等集  &middot;均邻儒悟世非常得罗汉道一&middot;帝须出家得罗汉道二&middot;祇陀舍五戒行十善请佛闻法得初道果三&middot;鸠那罗太子失肉眼得慧眼四&middo

  • 重编曹洞五位卷中·慧霞

    门人 后曹山 慧霞 编门人 广辉 释后学 晦然 补天童四借颂补曰。此四明宏智禅师颂及提唱语句。颇多衡鉴。故并录之。余亦例此。苹末风休夜正央水天虚碧共秋光月船不犯东西岸谁信篙工用意良借功明位。六户灵通路

  • 袌碧斋词话·陈锐

    清陈锐撰。计四十二则,以评论宋代与近代词人为主,然着眼于填词作法、四声、音韵等。如云:“周美成《西平乐》一首,和者方千里、杨泽民、陈西麓,三家句法长短互异,万红友、杜筱舫诸家,亦不能考定。尝疑此调下段十五句,只三用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