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信本际品第八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假令初无有众生及其处。菩萨为何等故念行般若波罗蜜。佛告须菩提,菩萨信真际故。念般若波罗蜜。真际及众生际有异者,菩萨终不念般若波罗蜜。以真际众生际等无有异故。菩萨欲益众生故。念行般若波罗蜜。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分流分别真际。而建立众生於真际。须菩提白佛言:若建立众生於真际者,则为建立真际於真际。若建立真际於真际者,俱无所有。云何持无所有建立於无所有。世尊,如是者菩萨云何建立众生於真际。佛告须菩提,不可以真际建立於真际不可以所有建立於所有。亦不可以无所有建立於无所有。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建立众生於真际。真际及众生际一际无有二。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何等为菩萨沤和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而建立众生於真际。而无所分现。佛告须菩提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建立众生於檀。建立已为说檀本末空。为说所施及施者受者皆空受果报亦空。教言善男子,莫作若干相。汝所施及受者谓有果耶。等一空耳皆入真际。教言善男子,汝若不分别所施及受者及果报。是则甘露施。便逮甘露果。莫以是施受色。教言善男子,莫以施受痛。莫以施受想行识。何以故?汝所施及施者受者皆空受报亦空。以空施有所求。诸所施不可得见。何以故?所有者从本至竟常自空故。复次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建立众生於尸。教言善男子舍是十恶行。是诸恶法无有实。当谛自思惟。是十恶本无所有。菩萨摩诃萨以是具足於沤和拘舍罗教授众生。便以檀及尸教於众生。檀及尸果报皆自空无所有。亦不入中。便逮寂静便生智慧。断诸蒙冥离诸苦恼。以世俗数般泥洹不以最第一义。何以故?从空中索般泥洹者,无有空终不般泥洌泥洹者亦自至竟空。复次须菩提,菩萨见众生乱意志不定斗诤怨恚。便教令忍辱教令习羼。教人言:汝所入陷溺皆是空无所有。当熟思念言我空弊暴。为我为是谁。空弊暴意从何所来。空无有不空时。是空亦非如来菩萨罗汉辟支佛所作。亦非诸三十三天龙阿须伦鬼神甄陀罗摩睺勒所作。空自然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空法建立众生令入空。虽有报应不离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虽劝进众生求道。但是俗数非是最第一义。何以故?空性亦非逮觉亦无有逮觉者,亦无有甫当逮觉者,是为真际性空。菩萨为众生故於中行般若波罗蜜。亦不得众生亦不见其处。何以故?众生寂如诸法。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见众生中有懈怠者,菩萨便劝助身意行精进空无之法。於诸法无有懈怠亦不见有懈担空无法终不从空退转。莫於善法生懈怠意。莫於身意退。於六波罗蜜及四禅四等四空定莫退。於三十七品法及三脱门至佛十八法莫生懈怠念。莫於诸法作罣碍。观空无罣碍之法无有懈怠者,佛语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空性之法劝进众生令住空行。虽住空行不以二事。何以故?空性者一无有二。不二之法无可入处。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持空性之法教众生令精进。教告之言:善男子,当善精进於施於戒於忍於进於禅於智随意所能。於三十七品乃至佛十八法。善男子,莫於是法起二念亦不离二念。何以故?是法性空空性之法。亦无有二亦不不二故。须菩提,是为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习菩萨之行。教授众生净佛国土。次建立众生於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辟支佛。建立众生乃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祐利众生劝助之言:当念禅一心莫生乱想。亦莫生三昧想。何以故?诸法性皆空。空无法中亦无乱者,亦无有一心者,当住是三昧身口意所作事。若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八惟无九次第禅。佛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慧大慈大悲。佛十八法八十种好。若声闻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若声闻果辟支佛果若萨云若。若净佛土教化众生。若行空者便得是诸善法事。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祐利众生如是,从初发意以来未常不为众生多少作祐利时。从一佛国至一佛国。供养礼事诸佛世尊,从诸佛所受法教。至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忘失。常得诸总持身口意行。常具足无所乏少。何以故?善於萨云若念故。以菩萨云若者便善於诸道声闻辟支佛道及神通。菩萨诸所可应行道。终不废舍。立於神通救护众生。周旋五趣生死不耗减於神通。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住於空性祐利众生如是,复次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以沤和拘舍罗住於空性祐利众生。以般若波罗蜜劝教众生言:诸仁者,净於身口意受甘露教。有受甘露教者终不离空性法。何以故?空性之法亦非是有法亦非是无法。佛告须菩提,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使众生作是入作是学。未曾不精进时。自行十善劝人令行。自行五戒及八斋四禅四等四空定劝人令行。自行三十七道品法十力十八法劝人令行。自行八十种好劝人令行。自学须陀洹道慧复教人令学须陀洌自不於中有所欲。自於罗汉法中取慧。亦教他人学阿罗汉辟支佛法。自於内无所欲。自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复教他人学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习菩萨之行。以沤和拘舍罗初无有懈怠时。须菩提白佛言:假令诸法性本空。众生亦不可得。亦无有正法亦不见非法。云何菩萨逮得萨云若慧事。佛告须菩提言:如是如是,如汝所言:一切诸法性皆空。空法中亦无有众生。亦无有正法。亦无有非法。若诸法性不空者,菩萨不於空法中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为空性说法说五阴性空。是故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说五阴性空。以十八性空以十二缘起性空故。为众生说法。说四禅四等四空定。说三十七品性空说三脱门。说八惟无九次第禅空四无碍慧四无所畏。说十八空佛十八法大慈大悲八十种好空。以是故为众生说法。说声闻辟支佛道。说萨云若。说诸本习垢荆以是空性说法。若内空外空及有无空。是性不空者菩萨终不以空性说法。若内空外空及有无空。非是性空者为坏败空矣。空不可坏亦不可上尊。何以故?空亦无有处亦不无处。亦不来亦不往。是故法常住无有增减。无有起灭无著无断。菩萨住是法者,为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亦不见法有所逮。亦不不有所逮。亦不无所逮。是为法之常祝菩萨行般若波罗蜜者,见诸法性皆空。於阿耨多罗三耶三菩终不转还。何以故?不见诸法罣碍。当何从有狐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者性空无有众生。亦不见众生处。亦不见有吾我寿命及知见事。亦不见五阴乃至八十种好。亦无所见。须菩提,譬如化佛化作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说法至那述劫不断绝。须菩提,化人於三乘法宁有所得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无形故。诸法亦无有形。何所众生为菩萨入声闻辟支佛者,但为著馀堕颠倒者建立於顺。如是倒者为非颠倒。无有颠倒及诸念处。亦无众生亦无吾我亦无寿命亦无知见之事。亦无五阴亦无有道。是名为空性。菩萨於中行般若波罗蜜。度诸颠倒及有人相及众生相。度脱有色无色相度脱有漏之法。以俗数度脱无漏之法。非最第一之义。何等无漏。三十七品是亦无所有亦无所生。亦不以行。是谓空性诸佛世尊之道。诸佛之道者,亦无众生亦无我人寿命。亦无知见亦无五阴。亦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者真是如来之道。亦不以菩萨道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但为空性故从本至竟及其中间无不空者,常一空故。菩萨所以行空波罗蜜。以众生有众生相。欲建立於萨云若故。是故菩萨行道慧。以道慧事便能入诸道亦入三乘道。菩萨具足入诸道已,教化众生净佛国土。便住於有为中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断佛业及诸空性。住空性者是诸去来今佛之道业。生死之处及诸俗法不离於空性。诸菩萨皆当入於诸佛所习行空性。虽行空性於萨云若而不堕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甚奇甚特。行於空事不分别空。何等为不分别空。不言色异觉异想异行异识异空异。乃至于道亦不言异。空性则是道。道则是空性。佛告须菩提。假令空性异五阴异者,菩萨终不逮觉萨云若。空性与五阴等无有异。菩萨知诸法性皆空。是故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何以故?空性法亦无坏者亦不尊上。而世人迷惑言:五阴是我所我是五阴所。便入五阴行吾我事。复入内外形便生五阴。便有生老病死忧悲勤苦。堕五趣中不得度脱。是故菩萨习行空波罗蜜。不分别五阴。不观五阴空以不空。乃至于道亦不观空以不空。所以者何。不以五阴空而现五阴。亦不以道空而现道也。须菩提,譬如虚空不分别空。亦不分别内外空。如是须菩提,亦不以五阴空故现五阴。亦不以道空故现道。何以故?空者无所有。亦不分别是空是不空。乃至于道亦复如是,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假令诸法不可分别不可坏者,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世尊,於道有二者,不能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行二者无有道。道者无二亦非二也。菩萨学道不作二入。菩萨则是道。道则是菩萨。亦不色痛想行识亦不行道。何以故?道亦不言:汝当行五阴汝当行道。菩萨行道亦无所龋须菩提白佛言:菩萨行道亦不有所取亦不有所放。为作何等行於何所行道。佛言:於汝意云何。如来所作化。於何所行。有取有放不。须菩提言:世尊不也。无取无放。佛言:罗汉於梦中为有所取有所放不。答言不也。须菩提言:世尊,罗汉尚不眠那得有梦。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菩萨所行亦无所取亦无所放。须菩提言:世尊,菩萨意亦不於五阴亦不於道有所取放者,菩萨为不行十住地所应行耶。不行六波罗蜜耶。不行三十七品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八惟无九次第。不行十力四无所畏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行五通。净佛国土教化众生不逮萨云若。可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若菩萨不具足行十地。不具足六波罗蜜。不具足四禅四等及四空定八惟无禅九次第禅三十七品。乃至八十种好不具足者,终不得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不具足者不能逮萨云若。灭五阴空相。灭道空性。是性已灭住於灭性。不为法作损益。亦无所生亦无所灭。亦无著断亦不逮觉。须菩提,以世俗法教。菩萨成阿耨多罗三耶三菩。五阴及道以俗数故非最第一要义。菩萨从初发意以来。虽行道意亦不灭众生亦不灭。道亦不灭菩萨亦不灭。於须菩提意云何。汝等五阴除灭得无量三昧。得须陀洹乃至罗汉时。是时颇见意颇见道果不。须菩提言:世尊,不见也。佛言:汝弟子等云何有言有所逮得。须菩提言:但以世俗数耳。佛言:亦复以世俗数故。言有五阴言有菩萨言有萨云若。菩萨不於道有所得法有所损益者,以法性故不得。诸法性尚不得诸法性。何况当得十住地及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及三脱门乃至佛十八法。当有所得者是者不然。是故须菩提,菩萨摩诃萨行阿耨多罗三耶三菩。得阿惟三佛祐利众生。

猜你喜欢
  卷第十·霁仑超永
  宗镜录卷第八十六·延寿
  《全唐文》里的禅宗假史料·胡适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第十·佚名
  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佚名
  卷第十九·霁仑超永
  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卷第四·智顗
  因明正理门论本·佚名
  金刚仙论 第十卷·佚名
  佛地經論卷第二·欧阳竟无
  卷第二十二·佚名
  卷七·性音
  御选语录卷八·雍正
  如实品第十六·佚名
  条陈整理宗教文·太虚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十六·杨士奇

    宣德元年夏四月甲子朔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灶之神○狭西洮州卫指挥后广宁夏卫灵州千户所故土官百户脱火赤弟孛罗歹福余卫副千户阿帖木儿乌思藏葛里麻番僧着由灵藏番僧绰巴藏劄癿星吉等贡马○乙丑命太子太保成山侯王通

  • 卷之三百九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魏相翟强死·佚名

    【提要】 在国际关系中,任何一个国家都将自己国家的国家利益放在首位。某个国家为自己利益去分化瓦解、挑拨离间其他国家,是天经地义、非常正常的事情。看看楚国是如何突出它的利益的。 【原文】 魏相翟强死。为甘茂谓

  • 雅各宾主义的中国·辜鸿铭

    一个中国官员致一位德国牧师的信尊敬的牧师先生(Herr):大约五年以前,在下给《字林西报》以“一个穿长衫的中国人”的名义写过一篇文章,在该文中我表示:“就我所见,目前中国维新运动中出现的狂热思潮,注定将要

  • 卷一百十一·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十一宋 赵汝愚 编财赋门新法三上神宗论王广渊和买抑配取息李 常臣近闻京东转运使王广渊以陈汝义所进羡余钱五十万贯随和买绢钱俵散今却令每贯纳见钱一贯五百於常税折科放买之外又取此

  • 卷二十六·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二十六市籴考市舶互市宋宁宗开禧三年住博买乳香初茶盐矾之外惟香之为利博故以官为市高宗建炎四年泉州抽买乳香一十三等八万六千七百八十斤有奇诏取赴榷货务打套给卖陆路以三千斤水路以一

  • 晋纪(王韶之)·干宝

    王韶之《晋安帝纪》(王)羲之风骨清举也。〈【王韶之《晋纪》——《世说·赏誉》注】〉第435页桓温于枋头奔败,知民望之去也,乃屠袁真于寿阳。既而问郗超曰﹕“足以雪枋头之耻乎?”超曰﹕“未厌

  • 妇行篇 第二十 凡八条·范立本

    子曰:“妇人,伏于人也。是故无**之义,有三从之道。在家从父,适人从夫,夫死从子,无所敢自遂也。教令不出闺门,事在馈食之间而已矣。是故女及笄乎闺门之内,不百里而奔丧。事无擅为,行无独成。参知而后动,可验而后言。昼不游

  • 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第十一·周祖谟

    □蚗,(□音折,蚗于列反,一音玦。)齐谓之螇螰,(奚鹿二音。)楚谓之蟪蛄,(庄子曰:蟪蛄不知春秋也。)或谓之蛉蛄,(音零。)秦谓之□蚗。自关而东谓之虭蟧。(貂料二音。)或谓之蝭蟧,(音帝。)或谓之蜓蚞,(廷木二音。)西楚与秦通名也。(江东人呼蟂蟧。

  • 卷四十四·江永

    <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綱目欽定四庫全書禮書綱目卷四十四     婺源江永撰祭通禮補大宗伯之職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示之禮以佐王建保邦國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詳見祭法】凡祀大神享大鬼祭大示詔大號治其大禮詔

  • 襄公·襄公二十一年·左丘明

    【经】二十有一年春王正月,公如晋。邾庶其以漆、闾丘来奔。夏,公至自晋。秋,晋栾出奔楚。九月庚戌朔,日有食之。冬十月庚辰朔,日有食之。曹伯来朝。公会晋侯、齐侯、宋公、卫侯、郑伯、曹伯、莒子、邾子于商任。【传】二十

  • 卷第八十六·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八十六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结蕴第二中十门纳息第四之十六眼根。乃至无色界修所断无明随眠。于九十八随眠中。一一有几随眠随增耶。问何故作此论。答为依前章显门义故。谓依前

  • 06.说不净业处品·佛音

    在遍之后,再指示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十种无意识者(死者)的不净。(十不净的语义)(1)在命终之后渐渐地膨大,犹如吹满风的皮囊,所以叫膨胀。膨胀即&ldquo;

  • 大统历志·梅文鼎

    八卷。附录一卷。清梅文鼎撰。元代郭守敬等创制“授时历”,应用弧矢割圆术来处理黄经和赤经、赤纬之间的换算,并用招差法推算太阳、月球和行星的运行度数,所定数据全凭实测,精确度很高。明朝沿用不废,改称 “大统历”。施

  • 养生秘录·佚名

    共一卷。原不录著撰人。全卷分 《玉溪子丹房语录》、《玉虚子宜春心诀》、《中黄内旨》、《大道歌》、《金丹问答》及《青霞翁丹经直指》等六篇。内容乃辑录南宋到元代有关道家金丹炼性与养生的文稿,属于道经内丹修炼

  •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赵道一

    简称《仙鉴》,中国道教神仙故事及人物传记。元浮云山圣寿万年宫道士赵道一编。收入《正统道藏》。民国间上海广仓学窘有铅印单行本。作者自称有感于儒家有《资治通鉴》、佛家有《释氏通鉴》,“唯吾道家独缺斯文”。因

  • 续西游记·佚名

    长篇小说。佚名著。一百回。清袁文典《明滇南诗略》卷一称明初人兰茂曾作《续西游记》,毛奇龄《季跪小品制文引》又谓其友季跪作《西游续记》(《续西游》),是否本书,均系孤证,难以信从。《续西游记》是《西游记》的一

  • 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唐智通译。与观自在菩萨说普贤陀罗尼经同本。而有画像入坛受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