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曹溪大休珠禪師普說卷第十一

侍者廣熙錄

瑞鹿法孫行信編次

晟溪眾居士請利濟寺普說。師云。昨日為賓客。今朝作主人。離卻賓主句。個裏始相親。良久云。大眾還相親也未。其或未然。山僧為汝葛藤一上。所以三寶是人間福田。世出世間。若聖若賢。若富若貴。皆從斯門流出如水。以江海為源。源不流水。萬物何以發生。水性本無高下。在乎受者各適其宜。在聖四相皆空。五蘊匪有。翛然物外作世間人。然後興慈運悲。向五濁境中垂手拔濟三有眾生。出生入死。于三寶門中。在凡仗叢林種福田。依知識為恃怙。皈心投誠時聞法樂。則近道也。晟溪雖是一方善地。乏一接眾之所幸。本村居士各房眾等。募造藏堂殿宇。為十方賢聖相聚。參究之地成辦道業。一人出世多人無異矣。此事不論。僧俗但信得極刻苦參究視眷屬。如路邊人。只借路徑過。無絲毫情念。污染心田。無事于心。無心于事。即名出塵。上士世人心相不定。近善則善生。近惡則惡起。此剎興則四方善者相從善根堅固。惡境遠離。則惡念不生。四生六道管保不墮。善根堅固。世世生生佛階可期。秪如善惡兩忘。復是何物。卓拄杖云。不起纖毫善惡心。來去須教常自在。沈仰疇居士問。弟子誦金剛經。且道從何門而入。師拈拄杖云。從這裏入。沈云。不會。師云。不會正相應。蔡仰橋居士胡跪云。請和尚細說四句偈。師良久云。說過了也。蔡不起。更要和尚慈悲。師云。纔說四句。皆是接引寔指。不得一法為定。山僧即與汝事相上。發明真實。達道人目。前無是非爾我之相。一味如初生孩子相似。雖然啼叫自若。不見有彼此是非之相。此名無我相。既然無彼無此也。不見有身心世界。雖住世界猶若空華。則無人相也。眾生者。眾念俱生故名眾生。既彼此是非不可得。身心世界不可得。然後將不可得。亦不可得。則無眾生相也。眾生相既無。朝生暮死也得。山崩地裂也得。并無一念貪生怕死。此則無壽者相也。蔡禮拜起吳三錫居士問。既不得者。分付阿誰。師云。阿誰要分付吳禮拜起云。正要請問和尚。師云。自起自倒。下座。

立兩序普說。僧問:參禪學道,秪為了脫生死,且道生死作麼生了?師云:從來不掛一絲毫,撒手逍遙無奇特。進云:如何是無奇特的事?師云:背後薦取。僧頓足云:莫非是這個麼?師笑云:似乎猜,乃云:參禪貴!了生死。僧問:作麼生了?山僧為汝點出,識得生死根源,方可了得。我慢貢高是生死人,我是非是生死,貪嗔癡愛是生死慳,貪疾妒是生死目前業力,覆卻自己本有光明,胸中妄想紛紛,無刻凝靜是生死。但將上來這些病根,一一脫落,二六時中虛虛然,不與萬物為伴侶,恍恍然,不涉境,風蕩蕩然如鳥飛空,自然塵勞迥脫,本有光明,率爾通達。若有一毫不盡,他日在閻老手中喫銕棒,莫言山僧不道上來恁麼話說,須是無諸己而後非。諸人若自不能正而欲正人者,無有是處。山僧是龍門石雨,師翁付囑的,命嗣象田。然象田論老人門下是弟兄,而復嗣接者,豈非山僧無我無人?既然無我無人,豈非自正而正人者乎?若也攀高頭圖虛名,苟非其寔,則吾不為也。從上諸祖,只為汝等空腹高心,自高自大,渾身輥在生死窟裡,故建法幢,立規矩,淘汰諸人業根。奈汝等見善知識多了,便生輕忽,正眼不開,那識主者鼻孔端正,東邊不住,又向西奔,不肯虛心,請益亂走,一生白首無成,真可惜許。而今人心澆漓,古風將墜。山僧行腳時,一進方丈不弄虛頭一味傾心陳白。某如是參,如是見,如是受用,以求決擇,是非可否?若是某便與麼去,若不是,更如何用心得徹透去。爾密和尚向某搖手大笑一聲,又參三年,方得目前無礙,談說無礙,三年無綿襖,五年沒小衣,不似今人穿長直身,戴大帽子,撇臂做大老。山僧見汝等昂昂然,只恐生死岸頭總用不著父母、生汝身、朋友長,汝志為甚耳伏下流?汝之不悟也,有緣故汝之夭;壽也有緣,故汝之愚癡也;有緣故,乃至薄福少德,各各有緣,故在山僧白蓮初住,執事不周,今定者,欲舉賢才重道德。如國家之興,必有良佐;叢林之興,全在執事。執事竭力,則大眾安和;大眾安則山僧亦安。山僧安則眾亦安心造道。祖道之興,從此而致,即禪和立品,當知乎時,識乎節。初出家時,行盡苦行,細窮道理,熟覽遺言理路,通戒律精,然後參禪。若有悟處求真善知識決斷再諒己之能,而加操履學問氣象天資福報四者缺一不可。若有氣象,學問不通,還可操履;若四種俱無,不若把茅蓋頭把本修行,庶不取笑。識者若假裝禪相,詐現威儀,求彼恭敬,只恐跎子喫仰跌兩頭不著實。汝若悟處固深,自然波浪也闊發用如海水奔潮,遮攔不住。良久,喝一喝,云:百千涇流皆歸這裏。下座。

護法請普說,師云:時當末法,人多乾慧。有說到行不到者,有行到說不到者,有行說俱到者,有行說俱不到者。若是說到行不到者,口中說得千般妙,腳下難忘半點塵。若是行到說不到者,腳下雖無半點塵,口中難說千般妙。若是行說俱不到者,無目之人沿壁走,忽然不覺墮深坑。若是行說俱到者,口中能說千般妙,腳下全無半點塵。所以達磨大師道:向後說道者多,行道者少。當今要一法眼清明,指示後人者,即為難得。若看語錄、學轉語、拈弄偈頌,以相似語言為人師者,只恐你腳跟下猶有絆索在。倘遇萬緣交加之際,逆順境界之時,便耳紅面赤,此是從文字而入者,其力未充,豈非說到行不到之過咎歟?從此一念知非,捫心自悔,遇有礙處,放不過,即名懷下聖胎。久久恁麼去,定有脫落時節在。若自欺不悔,只掠虛頭,則自瞞瞞人,終日渾帳過日。若遇明眼宗師,但將手搖向汝兩搖,早已七上八落了也,明眼人覷破不肯,你則諸天鬼神亦不肯你,既不達道而弘道,豈非自欺乎?若是行到說到者,日用轉轆轆地,在天而天,在人而人在四生六道,隨類現形,不曾動著一絲毫許。若是行說俱不到者,當住叢林入海,眾親近知識,如慈母相似,寸步莫離,發堅固心,行菩薩行,自然福至心靈昏,眼一開,善聞法樂,甕中不怕走卻鱉,山僧不是好為人師。觀法門寥落,祖道衰微。大丈夫,在天地間當立身行道,如天普蓋,似地普擎,法雨均霑,三草二木悉得受潤。若也苟圖安逸,耽聲聞行,則被佛祖所呵。今有一種,法眼不明,不能觀機逗教,一味昏懂,懂東西不辨,南北不分,只要出世為善知識,無慚愧相,豎我慢幢,三家村裏瞞神嚇鬼,豈不是見小利,則大事不成,欲速則不達,當割速成之病根,庶脫招愆之過患。不然,非但自誤,亦且誤人,可不戒歟?昔亮座主遯跡西山守山,終身不出世,楄擔拾橡栗為食,大梅以荷葉為衣,還說他不繼祖位得麼?汝等一無所長,免強作麼?果然悟徹底人,天機一發,不看一字,不記一語,打開胸中寶藏,運出自己家珍,名理無礙,事無礙,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名無盡藏,亦名三昧總持。辨才陀羅尼,說之不竭,用之無窮,塵說、剎說、熾然說無間歇說,說之不可說,不可說不可說轉,不可說不可說,說亦無間歇方融。世法即佛法,佛法即世法,若佛法世法不相融名,解語之流,且居門外,直須佛法不住世法,不居不居之念,亦不居到這裡,始有語話分。山僧常悲,人心狹劣,捨智隨愚,若也把住不肯放行,不但難領汪洋之佛法,往往望風而退。若也放開,便見雍雍肅肅,仰止方展,旋轉乾坤之手段下,斷送衲子命根之鉗錘。汝諸人既來白蓮門下一番,當各各具如是作略,如是氣宇,始不負山僧苦口。切囑山僧因初住,恐人心不安,故下身行道,將佛法漫天放去,把世法匝地收來。今日因眾請普說,不覺葛藤滿地葛藤且置因齋慶讚一句又作麼生?這些說話,五味調湯,今朝施主在東方,馮陳、褚衛、蔣沈、韓楊拽拄杖歸方丈。

南潯眾居士請普,說:欲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時節若至,其理自彰。豎拂子云:大眾是自彰的理耶?時節因緣耶?適纔雨落地下濕,而今天晴日頭出雨,落濕日頭出,為甚諸人會不得?會不得,山僧為汝細剖柝。波羅提。尊者曰:在胎曰身,在世曰人,在眼曰見,在耳曰聞,在鼻辨香,在舌談論,在手捉拏,在足奔運,應用現在,一切不用,體亦無形,識者名之佛性,不識,喚作精魂。山僧不然,識者曰:之精魂不識,曰之佛性。所以達磨西來,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故對梁武道:不識何曾有長篇大章汙染當人耶?邇來法門混濫,或貪名圖利者,或是非攻兢者,人我不除,妄爭優劣,總是生滅心行耳。克紹真乘,得不愧乎?嗟哉!癡人!大丈夫生於天地之間,棄俗為僧,欲超凡入聖利,己利人詎可貪小小聲名將光陰唐喪?山僧深為嘆息,正恐袈裟下失卻人身,寔為苦爾若根劣志微,不能直下領略。從上列祖皆有方便,但將個話頭朝參暮參,如敲門瓦礫相似,忽然擊開漆桶,方得歸家穩坐。諸人不可自棄,人人可以為堯舜,人人可以為聖賢。幸生中國,六根具足,況善知識滿目紛然,汝自生退屈,不肯依棲,甘服下流,以圖安樂,得不哀哉?所以建法幢,立宗旨,六種成就,以接待之不過。要汝諸人歇下狂心各知本有。不然,他日改頭換面,莫言山僧不道此說,是棒打石人頭

猜你喜欢
  卷之四·别庵性统
  黔南会灯录卷第六·善一如纯
  兜率龟镜集卷上·弘赞
  卷第十八·佚名
  大乘庄严经论 第九卷·无著
  卷第九·应庵昙华
  人欲之分析与治理·太虚
  妙法莲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佚名
  卷三·佚名
  佛说菩萨投身饲饿虎起塔因缘经·佚名
  建中靖国续灯录卷第十[宋刻]·惟白
  八光品第五·佚名
  一切经音义卷第六十四·唐慧琳
  卷四·佚名
  缘 成 史 观·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周伯阳·唐圭璋

      伯阳号霁海。月泉吟社第十九名周暕,字伯阳,号方山,自署识字耕夫,泰州(今江苏省)人。未知即此人否。   摸鱼儿   次韵送别   又匆匆、月鞭露镫,梅花江上归路。海图破碎来时线,何以彩衣低舞。风雪暮。正望断青山,一髮

  • 第三十六出 邹孙准奏·王世贞

    【点绛唇前】〔生上〕紫陌鸡鸣。未央钟动天旋斗。朝衣抖搜。步急环声骤。郞官下应列星辰。铁面铜肝石作心。从今抽出除奸手。一扫尘污海宇淸。下官监察御史邹应龙是也。巡视边卫。复命还朝。可耐严嵩父子浊乱朝政。

  • 第二折·费唐臣

    (马正卿引童上,开)下官马正卿是也。黄州人氏。因王安石柄国,某在朝与他言论不合,致政来家,十分自在。近闻学士苏子瞻。上书发王安石之奸,反被言官论劾,贬他来黄州安置,有人传说将次来到。今日下着这等大雪,途路难行。我想忠臣

  • 外集卷十三·陈元龙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歴代赋彚外集卷十三旷达?畅赋【有序        魏】曹 植夫富者非财也贵者非宝也或有轻爵禄而重荣声者或有反性命而徇功名者是以孔老异情杨墨殊义聊作斯赋名曰?畅夫何希世之大人罄天壤而作皇该

  • 卷十九·毕沅

      ◎宋纪十九 ∷起柔兆涒滩七月,尽强圉作噩十二月,凡一年有奇。   ○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   至道二年辽统和十四年   秋,七月, 己亥朔,命殿前都指挥使王超为夏、绥、麟、府州都部署。   辽太妃

  • 卷四十六·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四十六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四十三 魏臣 徐邈 胡质【子威】 王昶 王基 谨案此卷止存胡质一传而貭传内附子威亦阙又通卷议赞俱阙 胡质字文德楚国夀春人也父敏

  • 钦定续通志卷七十六 后妃传六·纪昀

    后妃传宋 【二】○宋二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神宗钦圣宪肃向皇后钦成朱皇后钦慈陈皇后林贤妃武贤妃哲宗昭慈孟皇后 昭怀刘皇后徽宗显恭王皇后显肃郑皇后显仁韦皇后王贵妃乔贵妃刘贵妃刘安妃钦宗仁 怀朱皇后△英宗宣仁圣

  • 第十一章修正之性质与效力·孙中山

    八十九节修正之性质以前所论皆单纯动议,始终一成不变,而以原议为表决者也。然动议可随意更改,或增加,或全变为一异式者。其改变方式或意义之手续,名曰“修正”。修正之作用,则以改良所议之事件。然所谓良者,人心各

  • 49.大泽乡起义·林汉达

    秦始皇为了抵抗匈奴,建造长城,发兵三十万,征集了民伕几十万;为了开发南方,动员了军民三十万。他又用七十万囚犯,动工建造一座巨大豪华的阿房宫(阿房音ē páng)。到了二世即位,从各地征调了几十万囚犯和民伕,大规模修造秦始皇的

  • 卷八·曾巩

    范仲淹,字希文,唐相复冰之后。其先邠州人,后徙居苏州。祖:赞,仕钱氏为秘书监。仲淹二岁丧父,而母改适长山朱氏,故从继父姓。大中祥符八年,登进士第,曰朱说。后丧母服除,始复其姓而改今名。初以忧去官,晏殊知应天府,表掌府学士。上

  • 亨人/兽医·佚名

    亨人掌管供给鼎、镬,掌握[烹煮时]用水的多少和火候的大小。负责将外饔和内饔[所供食物]在灶上烹煮,辨别所烹煮的各种牲肉和美味。祭祀时供给大羹和铡羹。款待宾客时也这样。甸师负责率领下属耕种王的借田,按时进献收获物

  • 发心与立志·梁漱溟

    许多人都觉得近来生活不安,我亦时常有此感觉。因此我知道一般人思想之杂乱、心里之不纯净,真是很难办的事!人多半都有种种私欲私意,要这个,要那个;本来我们的心量已经十分渺小,这么一来就更危险,怕更没有力量来干我们的事业了

  • 佛地經論卷第四·欧阳竟无

      親光等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又如空中種種色相現生現滅而此虚空無生無滅.如是如來淨法界中諸智變化利   衆生事現生現滅而淨法界無生無滅。   論曰.復有難言.若淨法界徧在一切所知境界不相捨離一

  • 大周刊定众经目录卷第十四·明佺

    (见定流行入藏录卷下)大唐天后敕佛授记寺沙门明佺等撰小乘修多罗藏二百七部(四百四十三卷)四十四帙单译经·阴持入经一部二卷·大安般守意经一部二卷(或一卷)·大安般经一卷·八大人觉经&mid

  • 益部谈资·何宇度

    地理杂志。明何宇度撰。三卷。宇度字仁仲。官夔州通判。该书约作于万历中。一万四千余字。何于明万历中供职夔州之成都、华阳一带,即所谓“益”地(今四川境内),掇拾搜罗,编成此书。内容“皆蜀故实、山川、人物之胜,了

  • 吴郡志[标点本]·范成大

    一作《吴门志》。南宋范成大撰。五十卷。绍熙三年(1192)或四年成书。校官汪泰亨等于绍定二年(1229)至宝祐四年(1256)增订,后人续有增补。吴郡时称平江府,治吴县、长洲二县(今江苏苏州市)。全书分沿革、分野、户口租税

  • 清拳·佚名

    拳种之一。据传,该拳传自京西“勒建岫云禅寺”万春、万光和尚。清光绪三十四年,河北宁晋李振鸣从养性禅师学得此拳后,清拳始在河北宁晋、钜鹿和北京等地得到流传。该拳以十路弹腿为基本功。单练套路有:轻身小架36式、

  • 涅槃宗要·元晓

    佛教著述。唐高丽僧元晓撰。一卷。是《大般涅槃经》的论释书。内容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略述经文大意,即序品部分。第二部分广开分别,有四门:初说因缘、次明教宗、三出教体、四辨教迹。“说因缘”中,认为本经所说为诸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