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六章 阿育王之归依

正觉者般涅槃后二百十八年喜见灌顶。(一)

喜见之灌顶时王威表现,彼涨[彼]功德之荣光上下一由旬,统治阎浮洲大王国。(二)彼时彼等诸天日日不绝以所有药草混和之十六瓮之水为彼由雪山顶上之阿耨达池运来。(三)彼时彼等诸天日日不绝赍送善香之山所生柔滑甘美而有风味可喜之纳佳蔓[蒟酱蔓]之扬子木。(四)彼时彼等诸天日日不绝赍送柔滑而有风味诸大鬼神之守护善香之山所产阿摩勒[庵罗果]与药材。(五)彼时彼等诸天日日不绝赍送有风味而芳香天上饮料及已熟之庵罗果。(六)彼时彼等诸天日日不绝由六牙[池]赍送五色上下衣服。(七)彼时彼等诸龙王日日不绝由龙界赍送洗头之香粉末,同样之涂香,着用柔软而无缝线须摩那[素馨]华之衣,高价点眼药[安膳那][等]之一切。(八、九)彼时彼等诸天日日不绝赍送糖果、多量之槟榔子实、黄色之手巾。(一〇)鹦鹉送鼠之集出九千担之陆稻,蜜蜂作蜜,熊以锤锻物。(一一)于天国出生好音之迦陵频伽鸟[感动]于阿育王功德之荣光,常使人闻妙音。(一二)四佛之奉事者一劫寿之大龙以黄金之锁带,为阿育功德之荣光所动而来。(一三)大名声之喜见以赤色之华鬘供养。美丽之果报由施食而能得。(一四)

此旃陀掘多之孙而为宾头沙罗之子[阿育王],当时为王子为郁禅尼之副王。次第行而来至卑提写城市。(一五)于其处又谓有今名长者之女与彼同栖生有最胜之子。(一六)摩哂陀与僧伽蜜多等欢喜出家,两人更出家而断有之缚。(一七)

阿育统治最上之巴连弗,灌顶后三年,已信乐佛之教。(一八)

正觉者之于和跋单般涅槃时与孔雀家出生摩哂陀之生诞之时间,被数计为几何之年。(一九)二百年更经四年彼时正为阿育之子摩哂陀之出生。(二〇)

摩哂陀十岁之时,父杀兄弟[如是]统治阎浮洲阅四年,(二一)阿育杀害百人之兄弟,只独自继承王统,摩哂陀十四岁时灌顶。(二二)法阿育灌顶而得神通,有大威力,具功德,于阎浮洲,至转王轮。(二三)彼等满二十年后使喜见灌顶。续奉外道经过三年。(二四)追随六十二见者,九十六种之外道等一切以常[见]断[见]为本,而住二见者。(二五)已有其他尼犍陀裸形并他之游行者其他婆罗门及他之异端者等。(二六)阿育续求真不真请[此等]使人昏迷卑见之尼犍陀,常[见]断[见][佛教]以外之外道、异学、种种之异见之多数邪说之徒。(二七)[王请此等]异学之群,使入[王]宫,与大施而寻无上之问。(二八)被寻问向无智之人人恰如问庵罗树答以面果树用己之力无有可答者。(二九)彼等完全已甘于小座。破一切之外道,驱逐异端之徒。(三〇)王如是思惟:“他之何人于世间为阿罗汉,见阿罗汉道耶?(三一)在世界[确应有]如是者。此世界我想非全无[如是之人]。我何时可遇[如是]善人。闻彼之善说,我由胜利而获物各各可与王国。”(三二)王虽继续如是沉思如是应供养者未发现。[其后]王常善柔和而为搜求有戒德者。(三三)彼凝视多数之人人逍遥彼之宫殿,见托钵而行于车道之沙门尼俱律陀。(三四)[王]侧视进退端严而眼投于[地],威仪具足心寂静之阿罗汉。(三五)达最上之调伏处[善处],调御、守、善护持、不交家族之群,澄清恰如虚空之月。(三六)如狮子无畏怖,如火蕴之光辉,尊贵而难接近,确固安静,而心寂静(三七)诸漏尽,由一切烦恼清净而为最上人行住具足之最上沙门,(三八)见达一切德之尼俱律陀,为宿世之友于前世善为善行住于圣道之果,(三九)住于牟尼位之牟尼而托钵思考步行于车道。(四〇)彼贤者焦恋,(四一)思惟:“此长老无疑于世间为阿罗汉声闻如佛陀,[又]住于出世间之道果,得解脱与涅槃,可尊贵者之一人。”(四二)

彼得五乐之大欢喜,由喜而澄意,己悦如贫者之得宝,自在之帝释得望于意者。(四三)彼呼大臣一人:“噢!汝急可导引彼之端丽而行状寂静恰如象之无畏怖具寂静之德,步行于车道之年少比丘前来此处。”(四四、四五)得大欢喜之王,如是意气扬扬于心思惟:“此之最上人确前所未逢之达最上之法者。”(四六)如是思惟之[王]再言曰:“可就[所设之座]。[座既]所敷。可就出家所适之座。我欲周听卿之所座之物。”(四七)受王之言语[尼俱律]右绕执王之右手而上座,恰如无垢白石座上之天王帝释无怖而坐于最胜之座上。(四八)王思惟:“此之最胜子思而不动无畏者。求教于彼……。”(四九)

王守诸圣前来之惯习,善学,通晓法与律如见柔和最胜之童子,由信乐之心重新如是言:(五〇)“卿我可说卿所学之法。卿为我师。大牟尼!我应顺由卿所教、卿之言语。请教于我。我可闻教[法]。”(五一)闻王赞励之言语,[彼]于[师之]九分教,能通无碍解,熟案极贵之三藏,已见出就彼不放逸之善说。(五二)不于逸甘露之道,放逸是死魔之道。不放逸者不死,放逸者能与死同。(五三)王随喜于贤者尼俱律陀,了解彼之最胜之因,“此可为一切智者佛说一切法之根本。(五四)今日我将归依卿等、佛、法、僧。[我]告于卿我妻子眷族者俱为优婆塞。(五五)我由善知识尼俱律陀之到来与妻子等俱确立归依,供养银四十万与对长老八人分之常食”[已言]。(五六)

[王问尼俱律陀言:“有如卿之沙门耶?”彼]答:“达三明、神通力、又熟达心差别,有漏尽阿罗汉者佛之声闻数多。”(五七)王再问长老言:“我欲见僧宝,我愿听法,礼拜来集之集会。”(五八)

六万之诸比丘来会集。使者等告王:“大僧伽甚满足已来集。王可出逢愿望之僧伽。”(五九)地上之主法阿育闻使者语,呼彼眷族、朋友、大臣、亲族之众:(六〇)“朕向大僧伽之集会应与布施。于力可能之限度奉事之。(六一)立即准备为朕布施相应之讲堂、床坐、水、侍者、进物、食物。(六二)立即为朕向汤食厨夫令善准备料理白粥愉快清净之食。(六三)朕向最上群比丘僧伽与以大施。于城市打大鼓,清扫街路而撒白砂并五色之华,(六四)于此处彼处供置华鬘之供物、牌楼、羊角蕉树,美满水器,于此处彼处开始[建立]高塔。(六五)以帛布作幢令结于此处彼处,结以华环之绳,应令此都城美丽。(六六)以种种之璎珞严饰之刹帝利、婆罗门、毗舍、首陀罗与其他族亦共以衣服、庄严、执华,燃炬火往见僧伽。(六七)诸家熟练之乐师出好音使听者恍惚,奏所有之伎乐往见最胜之僧伽。(六八)[着饰之青年妇女子、]学者、歌舞、俳优亦悉皆接近僧伽,令快乐来会者。(六九)种种之华、种种样样之抹香、涂料供养僧伽。(七〇)于城市中[置]门卫悉准备[人人]所望之施物。(七一)国内之住民终日作供养,夜之全分亦于三更供养僧伽而无余。”(七二)

彼夜过有大名声之刹帝利,于宫殿已准备具足胜味食,(七三)[如是]令彼大臣随从者等:“于多数人人与香物华鬘、华之堆叠或多数之华、伞盖、幢,(七四)于日中取燃之灯火。应令彼等取朕命令之限度。(七五)此城市全[住民],由四方之市民,一切之王臣等,悉具牝牛、军队、乘物,随行朕往见比丘僧伽。”(七六)王象以王者之大威严前进,地上之主恰如帝释[赴]欢喜园之光辉。(七七)扬溢欢喜之王急往比丘僧伽之傍礼拜、问候、合掌。(七八)彼告比丘僧伽曰:“请为我垂哀愍。”(七九)刹帝利取僧伽父长老之钵,供养多数之华,而入于城市之都。(八〇)请[彼等]于王宫使坐床座,应扬彼等所要,与希望限度之种种粥,高价坚软之食。(八一)比丘僧伽之食毕由钵离手,王与各各比丘一对衣,(八二)更与鞋、点眼药、油、天盖、靴、一切沙门必须之杂器、糖蜜、蜜。(八三)地上之主法阿育请到来之比丘悉坐于内室,坐已王与资具于比丘僧伽:(八四)“我与比丘等所望限度,所欲限度之物。”(八五)由杂器而令满足,由资具而令饱满,由此彼王寻问令善说甚深之法蕴。(八六)“大德!日种之说品有断耶?[由]名词、格、或节或亦组织示几何法蕴之数耶?”(八七)“大王!日种以数说[彼]。善分别,善施设,善解,善能说。(八八)具因,具足义、无过失之善说。[即][四]念处、[四]正勤、[四]意足、[五]根、(八九)五力、[七]觉支、[八圣]支道,如是依最上之菩提分七支善分别善说。(九〇)两足尊敷衍善分别出世间之胜法,宣说师之九分教。(九一)日种为哀愍有情说八万四千之法蕴。(九二)宣说轮回之解脱,一切[趣]苦灭之道,最上之甘露,甘露药最胜之法。”(九三)闻比丘僧伽所说之语,感动于数多喜、乐最上人王,以此话告彼王臣。(九四)最胜之佛说满无不足之八万四千最贵重之法蕴。(九五)朕建立八万四千园,供养一一法蕴于一一园。(九六)如是刹帝利费九十六俱胝之财,即日命令[园之建立]。(九七)当时阎浮提已有八十四[千]之城市。彼一一城市各建立一宇。(九八)如是刹帝利三年而建立精舍,园[工]完毕时,营七日间之供养。(九九)

猜你喜欢
  指月录卷之十八·瞿汝稷
  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经大宝广博楼阁善住秘密陀罗尼轮·佚名
  佛说腹中女听经·佚名
  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卷第九·圆悟克勤
  卷第十四·佚名
  杂阿含经卷第四十三·佚名
  卷第十·道世
  知五阴慧章第二·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二·欧阳竟无
  卷第四十一·霁仑超永
  戒品第二十五·佚名
  佛说护国尊者所问大乘经卷第四·佚名
  卷四百六十四·佚名
  学佛应先解决三个问题 (注一)·太虚
  卷三·僧伽斯那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22.边塞绝句四首·施蜇存

    凉州词 蒲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翰 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来还。 但使龙

  • 列传第二十二 羊欣 张敷 王微·沈约

    羊欣,字敬元,泰山南城人也。曾祖忱,晋徐州刺史。祖权,黄门郎。父不疑,桂阳太守。欣少靖默,无竞于人,美言笑,善容止。泛览经籍,尤长隶书。不疑初为乌程令,欣时年十二,时王献之为吴兴太守,甚知爱之。献之尝夏月入县,欣着新绢裙昼寝,献

  • 前汉孝宣皇帝纪卷第十九·荀悦

      神雀元年春正月。行幸甘泉。郊泰畤。三月行幸河东。祠后土。赐天下勤事吏及民爵。鳏寡孤独高年帛。所赈贷贫民勿收。行所过无出田租。诏曰。夫江海、百川之大者。今阙无祀。其令祠官以时祠江海及洛水。胶东王

  • ●崇禎長編卷之十五·汪楫

      崇禎元年十一月   ○崇禎元年十一月   崇禎元年十一月   戊午朔戶部疏報各撫按變價逆祠銀二萬五千五百三十八兩有奇   山東道御史李懋芳浙江道御史蔡國用分督南直隸學政   山西右參政張孔法陞本省

  • 班马异同卷三十·倪思

    酷吏列第六十二史记一百二十二张汤第二十九汉书五十九杜周第三十汉书六十张杜二传汉书别见不入酷吏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徳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徳不徳是以有徳下徳不失徳是以无徳法令滋章盗贼

  • 卷之四百六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三十七·叶盛

    ●水东日记卷三十七记瀛国公事虞台岭观音堂记广宁伯父子名讳王恽征梦记杨文敏御赐图书葬穴昭穆达达试马马莲花子○记瀛国公事「皇宋第十六飞龙,元朝降封瀛国公。元君诏公尚公主,时承锡宴明光宫。酒

  • 卷三十七·温达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亲征平定朔漠方略卷三十七乙未驻跸天城拨官修道上谕大学士伊桑阿曰修道之事若责地方官则必太过可遣乡导官法保布达照朕幸穆阑例修一车可行之道山西修道则着按察使巴锡道员王辅前徃集夫督修令侍

  • 一五二、邹衍与公孙龙辨于平原君家考·钱穆

    (附:綦母子、毛公、桓团)《史记?平原君列传》:“邯郸围解,虞卿欲为平原君请封,工孙龙闻之,夜驾见平原君,劝勿受,平原君遂不听虞卿。”又云:“平原君厚待工孙龙,工孙龙善为坚白之辨,几邹衍至赵,言至道,乃绌公孙龙。&r

  • 十六年·佚名

    (辛酉)十六年清大正十二年春正月1月1日○〈純宗皇帝實錄附錄卷之十四〉一日。〈陰曆壬戌十一月十五日〉臨于熙政堂,王妃同臨,受宗戚、貴族、本職長官以下新年祝賀。○行啓于總督官邸。託轉奏新年祝賀。1月2日○二日。接見

  • 通书述解卷上·曹端

    提要【臣】等谨案通书述解二卷明曹端撰端字正甫号月川渑池人永乐六年举人官霍州学正明史称其学务躬行实践而以静存为要读宋儒太极图説通书西铭叹曰道在是矣笃志研究坐下着足处两甎皆穿明代醇儒以端与薛瑄为最而端又开

  • 朱序·邱濬

    琼山丘文庄采文公朱先生之言,次之为学的,授先生之九世孙训导祯,祯之子经历燔受而藏之,乃请于婺令郭濂因为之梓。藏于家,岁久漶漫,版几尽废,燔之曾孙诸生崇沐,以锓先生语类、近思录及全集、楚词注、家礼、韩文考异诸书之暇,旁及

  • 卷十一·刘敞

    <经部,春秋类,刘氏春秋传钦定四库全书春秋传卷十一宋 刘敞 撰襄公十有九年春王正月诸侯盟于祝柯晋人执邾子称人以执者非伯讨也此其为非伯讨奈何邾仍伐鲁晋人疾焉执其君以刼其地然则曷为不言以归舍之也曷为舍之未得

  • (三十二)研究朱子学之方法·钱穆

    以上略述朱子学之流衍,以下当再略述研究朱子学之方法,以终斯篇。朱子读书多,著书多,所著书中所牵涉之问题多,此三多,为古今诸儒所莫逮。故治朱子学而求能尽其条理,得其会通,事大不易。今言研究朱子学之方法,则莫如即依朱子所以

  • 佛说大乘菩萨藏正法经卷第三十五·佚名

    西天译经三藏银青光禄大夫试光禄卿慈觉传梵大师赐紫沙门臣法护等奉 诏译胜慧波罗蜜多品第十一之三复次舍利子。菩萨摩诃萨。获得如是于谛善巧。由此了知五蕴是苦。若令五蕴苦相止息。犹如虚空。是苦圣谛。又此五蕴随

  • 卷第一百一十九·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一百一十九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业蕴第四中害生纳息第三之二颇有业不善顺苦受异熟未熟乃至广说。问何故作此论。答为止他义显己义故。谓或有说。无有中有。或复有说。虽有中有

  • 虚堂和尚语录 第九卷·智愚

    虚堂和尚语录 第九卷临安府径山兴圣万寿禅寺后录参学正一净喜尚贤编上堂。开端令节。万事从新。普贤么墨。文殊把笔。书个事事大吉。从兹常住宽余。扫除逋积。斗南长见老人星。五峰峨峨倚空碧谢知事上堂。杨岐

  • 白石道人年谱·佚名

    年谱。近人陈思编撰。谱前有夏承焘所撰序文,序称此谱考张平甫、萧千岩、张思顺诸人行实,定杭州庐舍毁于嘉泰四年(1204),客游浙东在开禧年间等等,皆前人所未发,自来考姜夔遗事者,必以此编为首举。此谱定姜夔生于宋绍兴二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