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

第四篇

第一章 开门品

三〇一 小迦陵誐王女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四人女普行者出家所作之谈话。据传毗舍离城住有七千七百七人之离车王族之出身者,齐皆具有向人反问之性质。

某日,有一善通五百种议论之尼乾子来至毗舍离,彼等一同善加欢迎接待。今又来一与彼相同之女尼乾子,王族人等使此二人辩论,二人皆为相同。尔后离车族人等思想:“由此二人所生之子,必甚聪明。”于是使彼等二人配为夫妇,住于一处。彼等住于一处之中,次第生有四女一男,女名真实、动转(又名爱着)、教令者及反行,男名真实者。此五人分别达到能事之年龄,彼等由母方五百、父方五百习得合为一千种之议论。两亲向女儿等教曰:“若某在家人破汝等之议论,汝等即皆为彼之佣人。若为出家人所破,则就其人出家。”如斯言教,尔后两亲即均死去。

二人死后,萨奢迦尼乾子教授离车族之学艺,仍住于毗舍离城中,而彼之姊妹等则携阎浮树之杖,为议论由都至都,巡回经行达舍卫城。于都之入口,立一阎浮树枝,向儿童等云:“无论何人,能以议论败我等者,无论俗人僧侣,可以足蹴散我等所盛之土,踏碎我等之杖。”言毕彼等即入都托钵。

时舍利弗尊者扫未扫之处,汲水入于空瓮,看护病人,日中迟过,至舍卫城内巡回托钵,见此树枝,闻其缘故,命儿童倒其树枝踏碎,向儿童云:“无论何人,立此枝之人等,饭食后来祇园精舍入口处会我。”言毕,入于都中,食事终了,立于精舍入口之处。彼普行者等亦巡回托钵归来,见枝踏碎而问曰:“何人所踏?”儿童等云:“乃舍利弗长老之所为,若贵女等望有议论,彼云请出至精舍之入口处。”于是彼等再入都中,集合多数人等,往精舍入口之处,向长老提出一千问题,长老一一回答后问曰:“此外尚有何知?”曰:“不知。”“予亦有向贵女等之寻问。”“请问,知之者必言。”长老问曰:“一为何物?”彼等不知。长老对此回答。彼女一同曰:“贵君!予等已败,贵君已胜。”“如是又将何为?”彼女等云:“予等两亲,曾如是置教:‘若有某在家人破汝等之议论,即为其妻,若为出家者,则就彼出家。’请许予等出家。”于是使彼等于莲华色长老尼处出家,彼女等一同不久即达阿罗汉果。

其后,某日,于法堂之中开始议论:“汝等法友!舍利弗长老受四人女普行者之信赖,皆出家成阿罗汉。”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受彼等信赖之事,但今得成就出家之位,前生曾坐于王妃之位置。”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迦陵誐国㮈多布啰都迦陵誐王治国时,阿湿摩迦国褒利都有阿湿摩迦王。迦陵誐王之步军、车军完备,自己亦有大象之力,王无敌手,思欲战斗。向大臣等言:“予思欲战斗,但不见有能敌予者。如何为宜?”大臣等云:“大王!有一方便之策,王之姬等四人具有优良之器量,彼等各各化妆,乘覆棚之车,伴以兵队,往各村、市、王都次第巡回行走,如有某国国王欲将姬等纳入后宫,王即与彼战斗。”王即依言而行。王女等未到之先,诸国王等怖畏,不许入都,赠与赠物,使住都外。

如是巡回于全阎浮提中,抵达阿湿摩迦国褒塔利都,阿湿摩迦王亦闭都门,赠与赠物。王有一贤明巧于策略之大臣名楠提阇那,彼思:“此王女等巡回全阎浮提未遇敌手,阎浮提实甚空虚。予与迦陵誐王将为一战。”彼往都门之处,语门卫等,使对彼等开门,唱第一之偈:

 开门延彼女 使之入都中

 阿罗那王将 善调教狮子

 予楠提阇那 亦能善守卫

彼为斯言已,开门捕彼女等,献于阿湿摩迦王,向王云:“吾王勿恐,如有战事,予知其机。王应纳此器量优良女等为妃。”于是皆立为妃位。王女向同来诸人曰:“汝等还都,向王申告,王女等均被阿湿摩迦王立为妃位。”诸人还都向王申告。

迦陵誐王曰:“此奴不知予之兵力,今将使彼得见。”即时率大军出发。楠提阇那知王之来,以书面送交迦陵誐王云:“请汝止于汝国境内,勿侵我等之国境,否则,两国之间,开始战争。”彼读书面,止于自己国境。阿湿摩迦王亦止于自己之国境。

尔时菩萨出家入仙人之道,住于两国中间草屋之中。迦陵誐王自思:“沙门无所不知,孰胜孰败能得知之,予且问彼行者。”于是变相改妆,往菩萨之所礼拜,退坐于一方。问候已毕而问曰:“尊师!迦陵誐王与阿湿摩迦王行将作战,各自止于国境,此中何方获胜?何方挫败?”“大功德主!予不知此胜或彼败,然帝释天王将来此处,予将语天王,请明日来此。”帝释天来问候菩萨,菩萨向帝释天问及其事。“尊师!迦陵誐将胜,阿湿摩迦将败,如是如是前知。”迦陵誐王次日来问,菩萨语彼,彼亦不问前知究为何意。“予将战争”,欢喜而去,此言广为传播。

阿湿摩迦王闻之,唤楠提阇那问曰:“迦陵誐胜,予等将败,究应如何?”彼云:“大王!孰胜孰败,何可前知?大王勿忧。”彼慰王往菩萨之所,礼拜坐于一方问曰:“尊师!孰胜孰败?”“迦陵誐胜,阿湿摩迦败。”“胜败何以前知?”“大功德主!胜者之守护天为全身白色之牛,另之一方全身黑色。两方之守护天战斗,可分胜负。”

楠提阇那闻此,起身返回,伴国王之亲友善战者一千人,登附近之山,问曰:“君等能为我王奉献生命耶?”“唯,诺!予等奉献。”“若然,由此崖落下。”一同将欲转落,彼即遮拦:“于此处转落,实无是处。请为我等之王,以真心作不退却之战斗。”众皆承诺。

于是战斗接近,迦陵云:“予必得胜。”于是懒惰,其军队皆谓:“胜利归我。”亦均懒散。武装队伍三三五五,任己意游荡,应努力时而不努力。双方之王乘马战斗,相互接近,两方之守护天立于先头。迦陵誐之守护天为全身白色之牛,另之一方为全身黑色,彼此亦互相接近准备战斗。牛观两王之眼色,不见他人。楠提阇那向阿湿摩迦王问曰:“大王!汝见守护天耶?”“唯然,予已见之。”“形相如何?”“迦陵誐之守护天全身白色,予之守护天全身黑色,果已疲劳耶?”“大王!请君勿忧,予等必胜,迦陵誐必败。王请下手,持枪以左手押善教之辛头产马之胁腹,与此一千人等急速共往迦陵誐之守护天前,以枪突落其守护天,予等千人以千根之枪与以打击。如此则迦陵誐之守护天丧亡,迦陵誐败而予等胜矣。”王云:“甚善。”依楠提阇那所与之指示,进行以枪突击,大臣等亦以千根之枪突击。守护天当场丧失生命,同时迦陵誐亦败逃。一千人之大臣等见此,扬声欢呼曰:“迦陵誐逃走矣。”迦陵誐恐怖死亡,于逃生之中责怪行者唱第二之偈:

 迦陵誐堪忍者胜 阿湿摩迦运拙败

 梵行者!汝曾向予作斯言 正直之人不云伪

彼作斯语,责苦行者,逃还己都;彼连反身后视皆不可能。后经数日,帝释天来行者处问候,行者语彼,唱第三偈:

 诸天子超越虚言 帝释!真实乃汝最上宝

 天主!过去之事汝云伪 摩佉婆、大因陀罗!我不悉汝因何故?

帝释闻此唱第四之偈:

 天人不羡人鲁莽 婆罗门!汝岂不闻此之言

 调御决心与安定 应进之时沉着进

 人间努力强精进 依此阿湿摩迦胜

迦陵誐逃走,阿湿摩迦王分取其获物,然后还都。楠提阇那致书迦陵誐云:“请向此四王女送来彼等应分得汝之财产部分,若不速送,汝应知所致之后果。”迦陵誐王见信恐怖战栗,即送四人应得之财产。自此以后,彼此双方友谊良好,相互为生。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迦陵誐王之王女等是此青年之比丘尼等,楠提阇那是舍利弗,行者即是我。”

三〇二 大骑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阿难长老所作之谈话。现在之谭,于前[第一五七,有德本生谭]既如其说。[佛]言:“昔日诸贤人作施惠之事而受惠”,此处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菩萨为波罗奈王,正而无偏,治国行施,守持戒律。彼因边鄙之地作乱,为镇压而率领步军、车军前往,败阵乘马而逃,抵达某偏僻乡村。王之百姓三十人住于此处,彼等晨起,集于村之中央,开始工作。恰于此时,王着铠乘马,全身装饰,由村门进入。一众皆云:“此究为何人?”战栗逃出,各还己家。

其中只一人未还己家,迎王而问曰:“据闻,我王出发至边鄙之地。君为何人?为王方之人耶?贼方之人耶?”“予乃王方之人。”“如是,请随予行。”伴王往其家中,使坐椅上,命妻曰:“汝来,请为友人洗足。”洗足之后,量自己之力,供奉相当之食物,继云:“请暂休息。”准备卧榻用具,王卧其处。然后彼男脱王之铠,使马步行,饮水涂油于背上,与以草料。

如是三四日间,与王闲谈,王曰:“汝君!予将行矣。”彼男又对王与马所应为之事,一总为之。王食事毕,王云:“予名大骑手,予之住宅在都之中央,君若有何事,可来都中,立于南门入口向门卫云:‘大骑手住于何处?’门卫即伴君入予之家。”王留言而去。

军队等众不见国王,于都城外露营停留,见王归来出迎,护于王之周围。王于入都中之时,立于门内,呼门卫来,摒退诸人谓曰:“住于僻鄙乡村之人,前来会予云:‘大骑手君住于何处?’如此问汝时,汝即牵其人之手,伴来会予,如此则予赐汝金一千两。”然而彼男未来。

因彼男未来,王对彼住之村课税。课税彼亦未来,如是二度三度课税,彼终未至。

于是村之住民等集于一起,告彼云:“君友大骑手来后,此方我等受纳税之苦,几至不能负担抬头。汝往语其人,使我等免税。”“甚善!予将前往,然不能素手前往。予之友人有子二人,此二人与妻及友人,均须对彼等调制下衣、上衣、饰物及道具。”“甚善!预为调制。”彼等悉数准备礼物。彼携带礼物与彼自宅所制之糕点前往,抵达南门问门卫曰:“阁下!大骑手之住宅何处?”“君请入内,予将教示于君。”门卫牵彼之手,行至宫门,门卫报告:“门卫伴边僻村舍之人前来。”王闻之即由座起立云:“请予之友人与其一同前来者等通过。”王即出迎,见彼而抱持问曰:“予之友等妻子皆平安否?”王牵彼之手登大高台,使彼坐于白伞之下王座之上。呼第一之妃云:“吾妃!汝为予之友人洗足。”妃于是为彼男洗足。王用金瓶浇水,妃洗足毕,涂以香油。王问:“君有与我等应食之物否?”男曰:“有。”入袋中取糕点。王以金钵承受,为欲对彼示好,王云:“请食予之友等持来之物。”以之赐与妃与大臣等,王自己亦食。彼男今更向王献其礼物,王为接受,脱去迦尸之衣裳,着彼持来之一套衣物;妃亦脱去迦尸之衣裳,着男所持来之衣物,并着庄饰之物。王荐以王者之食膳飨彼,命一大臣曰:“汝往如予之形像调理彼之发须,浴以香浴水,使着十万两迦尸之衣裳,使着国王之服,伴彼前来。”大臣依命而行。

王命击大鼓巡回各处,集合大臣,于大白伞之下,使彼着纯赤色之丝,让与王国之车。自此以来,二人同处饮食就寝,相互坚定信赖,无人能与破坏。王唤来彼之妻子,于都内建家,二人敦睦和平,共行治国。

然大臣等怒,告于王子:“王子殿下!王与平民以国之半分,与其人同饮食共休息,使儿童等拜彼,其人究为大王何所尽力,予等不知。王之所为,实为可耻,殿下宜向王语。”王子承诺:“甚善!”于是悉禀告王云:“大王!不可如此。”王曰:“王子!予败战时住于何处,汝知之耶?”王子:“大王!予不知。”王:“予住此人之家,无事返回治国,如是,予对予之恩人如何能不与予之所持者,[如何能]置而不顾?”菩萨更作如是之言使闻:“王子!对不应施者而施,对应施者而不施,将陷于不幸而不得人助。”于是唱如下之偈:

 不应施者而施财 应施与者而不施

 终临不幸陷于难 不得朋友之助力

 不应施者不施财 对应施者施与之

 虽临不幸陷于难 终得朋友之助力

 和睦与爱高贵行 虽贫且乏有大用

 对贵直人所为者 数量虽微得大果

 率先宜行善 为世所难为

 尔后之所为 足受大恭敬

闻此语后,大臣等及王子亦不再作何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边僻村舍之住人是阿难,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〇三 一王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奉仕拘萨罗王一男子所作之谈话。现在此一谭,已如前之善人本生谭[第二八二]中所说。此处佛言:“由不利而得来利益,非只汝一人,昔日之贤人等亦由自己之不利而取得利益。”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为波罗奈王侍从之某大臣,入王之后宫行不义之事。王直认其罪,放逐国外,又奉仕于达巴塞那拘萨罗王。此一始末总于大具戒王本生谭[第五一]中如其所说。此处达巴塞那王于大高台上,周围由大臣围绕而坐,波罗奈王被捕,用绳缚于木框之上,头倒吊挂。王对盗贼首领念慈悲观,为预备修行之观念,得入禅定。绳索自断,王于空中结跏趺坐。而盗贼之身体发热,口喊:“烧、烧。”于地面不断巡回滚转。王曰:“此为何故?”大臣云:“大王!王将彼正直无过之王倒吊于户框之上,所以如此。”王云:“若然,急往解缚。”大臣皆往,见波罗奈王结跏趺坐于空中,众臣回返,语达巴塞那,彼急往向王敬礼谢罪,唱第一之偈:

 昔住一王处 味无上欲乐

 今投苦那落 不舍昔色力

菩萨闻此唱次之偈:

 达巴塞那!我昔所望者 忍耐与苦行

 大王!今得已如何 我舍色与力

 如斯总全终 智誉有耐力

 得难得大誉 我舍色与力

 人间之主!以苦离去乐 耐难耐之苦

 有情得两处 苦乐皆平等

达巴塞那闻此,向菩萨谢罪云:“君之国君治之,予除去盗贼。”于是将此为恶事之大臣处以王刑,然后离去。菩萨将政事托大臣等,出家入仙人之道,成应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达巴塞那是阿难,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〇四 达陀罗龙本生谭

[菩萨=龙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易怒性者所作之谈话。此一谭,前已出之。尔时法堂之中,彼之易怒性成为话题,佛出而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等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之易怒性质为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是为真实。”佛言:“汝等比丘!非只今日,彼于前生即为易怒性质,为此,昔之贤人等清净洁白,住于龙王之栖所,而为彼三年之间住于充满不净之场中。”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雪山地方达陀罗山麓有一龙宫,菩萨为其处龙王苏拉达陀罗王之子名摩诃达陀罗,其弟名周罗达陀罗。彼弟易怒,性质粗暴,轻蔑年少女龙,鞭打走路。龙王知彼易怒之性,命令将彼由龙宫赶出。摩诃达陀罗为弟向父求情,停止赶出;第二度使王怒时,再向父求情;第三度时,王云:“予于改正此无品德者,汝二人均由龙宫离去,住于波罗奈之不净处中三年。”于是二人均由龙宫迁出,二人往彼处住,向不净处周围水中觅饵,村中儿童观见彼等,投掷土块木片,骂曰:“此头大尾如针之水龙,究欲何为?”周罗达陀罗之性质荒暴,不堪儿童等之轻蔑,向兄云:“兄长!儿童等对我等恶口谩骂,不知予等有毒,予对彼等之轻蔑实难忍耐,我以鼻风,皆将杀之。”彼与兄商谈,唱第一之偈:

 达陀罗!此等人间世 侮我以恶语

 “食蛙水中棍” 怎堪我剧毒

摩诃达陀罗闻彼之言,唱以下诸偈:

 己由国放逐 入于他国中

 为能容恶语 胸中造大仓

 不知人素性 亦不知道德

 住于人世间 不可抱慢心

 他乡如住火 虽有智慧人

 难免奴仆谤 切须应忍耐

如此住于彼处三年之间,于是父王召回,自此以来,彼等制伏慢心。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易怒比丘达不还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周罗达陀罗是此易怒比丘,摩诃达陀罗即是我。”

三〇五 验德本生谭

[菩萨=青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制烦恼之事所作之谈话,此一谭将于第十一篇水本生谭[第四五九]中详说,此处举其概略如是。住于祇园精舍中五百比丘等,于午夜过时,起淫欲之情念,佛于昼夜六时,时时看望比丘等,恰如人仅有一眼之重要,又如人仅有一子之珍视,更如犁牛之钟爱其毛。佛于夜间以天眼观察祇园精舍,见比丘等如盗贼入于转轮圣王之宫殿中。佛思彼等比丘之事,开香室之户,呼唤阿难长老:“阿难!集合精舍中比丘,于香室户口之端设座。”长老如说而为,白佛,佛着座,呼一众比丘:“汝等比丘!昔贤人等思行恶事者无秘密,故不为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乃于波罗奈都有名师尊之前为五百青年之长,修习学艺。师尊有一年貌相当之女,彼自思:“予将调查此青年等品行,品行佳者,将女许配。”

一日,彼唤青年等来谓曰:“诸君!予女已成年,予思料理婚事,但必须准备衣饰道具。汝等须不使自己亲戚知晓,盗来衣物等类。而谁能不被发觉者,即可婚娶,而被发觉者,则无资格。”青年一同云:“甚善。”承知以后,于不被亲戚发现中盗来衣饰道具。教师将盗来之物,一一分别放置,而菩萨则任何一物亦未持来。师尊问:“汝未持来任何物耶?”“师尊!予未持来。”“何以故?”菩萨:“尊师云,不为人所发现持来者,方得受取;然予思为恶事者无秘密。”说明理由唱此二偈:

 行恶业之人 世无有秘密

 森林神必见 愚人思秘密

 我不见秘密 亦无空虚所

 他人虽不见 我行非空虚

师尊信彼之言:“汝青年!予家非无财产,予思嫁女与品行正直之人,为此予试此等青年,予女除汝之外,别无适当之人。”于是使女装饰,嫁与菩萨。师向其他青年等云:“汝等持来之物,各送还汝等之家宅。”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如此恶品行之青年等,为自己之无品行而不得其女,余之一贤德青年,品行善良而得娶女。”于是现等觉者唱他之二偈:

 杜佳洽与阿佳洽 难陀苏伽瓦洽那

 瓦佳阿多瓦锡罗 有望青年背婚法

 一切法之达彼岸 如何敢背婆罗门

 彼为智者须护法 应须努力达其真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五百比丘等达阿罗汉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师尊是舍利弗,贤德青年即是我。”

三〇六 善生妃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胜鬘妃所作之谈话。某日之事,王(波斯匿)与妃发生宫廷之争,此宫廷之争亦云寝室之争。王怒,忘妃之存在,妃思:“世尊对王之对予发怒之事,希为不知。”佛知此事,佛思:“予将使彼二人和睦。”晨起着下衣携衣钵,五百比丘相伴,入舍卫城中,至王宫之门口,王出受取佛钵,请佛入内设座,开始向佛及比丘众一同献施水,供粥及硬食。佛以手覆钵言曰:“大王!妃在何处?”王云:“世尊!对妃勿劳用心,妃只醉心于自己之名誉。”佛言:“大王!汝自己以名誉与妃,今舍弃而不顾,对女人之过不宽恕是为不宜。”

王闻佛言,唤妃近前,妃对佛敬施供养。佛言:“彼此应互相亲善。”欣赏王与妃和睦之味,然后辞去。自此以后,二人行友善之生活。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话题:“诸位法友!佛只一言改善二人之关系。”佛适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此二人亦只一言而改正关系。”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俗事圣事之说教大臣。一日王开大窗而立,见王宫之前庭,正值此时,一美丽成年之少女贩卖果物,头顶盛枣之笼,呼叫:“请食大枣,请食大枣。”一面呼唤通过王庭之中。王闻其声起爱着之心,确定其女无夫,纳入宫庭据第一之妃位,授大名誉,为王所宠爱。

某日之事,王以黄金之钵盛枣而食。善生妃见王食枣问曰:“大王!君食何物?”唱第一之偈:

 大王!黄金之容器 似蛋为何物

 色赤且美丽 我问请语我

王怒云:“汝卖熟枣之实,果物商人之女而不知汝家宝贵之枣耶?”王唱次之二偈:

 王妃!汝于往昔时 头秃手入腰

 拾枣身褴褛 此即彼枣实

 嫉妒不快乐 享乐不满足

 持此汝速行 还汝拾枣处

菩萨自思:“除自己之外,他人不能使此二人和解,予必须使王宥妃,勿被赶出。”于是唱第四之偈:

 大王!此等得名份 妇女所为事

 大王!请恕善生妃 人民之主!对彼女勿怒

王依此言,恕妃之过,使彼女据适当之地位。自此以后,二人共行和睦之生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波罗奈王是拘萨罗王,善生妃是胜鬘,大臣即是我。”

三〇七 簇叶树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卧于入灭之床时,对阿难长老所作之谈话。阿难尊者知佛今夜至天明时将入涅槃,而自己为有学之身,当须修行,然佛将隐于涅槃,使二十五年间仕佛终归无用。尊者沉于忧思,倚于园内堂之壁泪泣。

因长老不在,佛问:“汝等比丘!阿难何处?”长老闻此事故,被唤至佛前。佛言:“阿难!汝积善业,勤励修行,疾成无漏之人,无须忧虑。汝之仕我,何为无效果?汝前生有烦恼时,仕我亦非无效果。”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波罗奈附近簇叶树之树神。当时波罗奈之人民等向神祈求幸运,常热心供献供物。时有一贫婆罗门亦思欲对神尽力,彼于高坡上生长之一株簇叶树之根部,修理平坦,拔草于四周结垣;撒砂清扫,供养五指量之香,并供花环、香、薰香;点燃灯火,祝祷:“就寝安乐。”右绕树周而去,翌日晨起往问曰:“寝休安乐否?”

如是某日,树神自思:“此婆罗门对予非常重视,予将调查此婆罗门何故对予如是重视,予授与彼之所愿。”树神于婆罗门来清扫树根之时,化作一年老婆罗门之姿,立于其傍,唱第一之偈:

 婆罗门!无思闻知 此簇叶树

 精进有智 汝用心深

 善问寝处 此为何故?

婆罗门闻此唱第二之偈:

 此树名闻远 且为极大树

 此地有神宿 予为求财物

 扫此簇叶树 拜住此处神

树神闻此,心喜婆罗门之心,谓白:“予生为此树之神,汝勿恐惧。予授汝宝物。”树神慰彼,依大威神力立于空中自己宫殿入口之前,唱次之二偈:

 汝为我所作 我将为汝作

 婆罗门!汝望知恩人 来至善人所

 彼诸愚人等 其心不稳定

 镇头迦树外 有无花果树

 为他树所围 应先受牺牲

 树根埋宝藏 勿让他人掘

如斯神云:“婆罗门!汝往掘取,定甚疲劳,汝可还家,予运宝于汝室,置于如是如是之所,汝一生涯,受用此宝,行施守戒。”神与婆罗门训诫,以自己之威神力,运至其人之家。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阿难,树神即是我。”

三〇八 速疾鸟本生谭

[菩萨=啄木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不知恩所作之谈话。……乃至……佛言:“汝等比丘!提婆达多不只于今日,前生亦不知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生为啄木鸟。时有一只狮子,彼食肉之中,骨鲠于喉中,喉肿不能探求获物,身感剧痛。此鸟于热心探饵之中,发现此事,隐于树枝之荫问曰:“君何处痛?”彼语其事实。“予为君取骨,然恐不能入君之口中,君将食予。”狮子:“君勿恐,予不食君,请救予之生命。”鸟:“谨如君命。”鸟使彼蹲踞,思:“此欲何为不得而知?”鸟使彼口不能闭塞,于狮子上下唇之间,挟以木片,鸟入口中,以长嘴突骨之端,骨落而去。彼见骨落,由狮口出来,以嘴突木片落而飞去,隐入枝顶。狮子健壮之后,某日杀栖于森林之水牛而食,鸟思欲试狮子,于彼之上方树枝隐身,与彼谈话唱第一之偈:

 予力堪胜时 为汝予尽力

 兽王!予愿归命汝 然予何所得

狮子闻此唱第二之偈:

 啜血常为猎 汝入予齿间

 而今尚生存 汝实已过分

鸟闻此唱第二之偈:

 不报不知恩 受者不为返

 毫无感谢念 交之实无益

 于人目前不积德 朋友之道不能得

 然予无嫉亦无谤 疾由其人速远离

鸟作斯语后,即由其场飞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狮子是提婆达多,鸟即是我。”

三〇九 尸汉本生谭

[菩萨=阐陀罗]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六人群之徒所作之谈话。此一谭详出于律部之中,此处举其概略如下。佛唤六人群之徒前来问曰:“汝等比丘!汝等坐低椅子向坐高椅子者说法使闻,是真实耶?”比丘云:“诚然,世尊!”佛查明此等比丘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汝等不尊敬我教实为不宜。昔之贤人等尚且非难坐低椅子教外道经文。”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阐陀罗族,达成年后,成立一家。彼妻于妊娠中,思欲食庵罗果,向彼曰:“予欲食庵罗。”“予妻!今时无庵罗,为汝持来某种酸果。”“夫君,我如得庵罗则生,如不得则无生命。”彼深爱此女,自思:“予向何处入手得庵罗?”

尔时,波罗奈王之御苑之庵罗树,常年结实。彼思:“予由御苑树上取来熟庵罗以满足家内之望。”彼于夜间入苑登庵罗树,由枝踩枝,探寻果实,彼如斯直至天明。彼思:“今若降下,将为人见,以我为盗贼而被捕,至夜间后再行。”于是登入绝顶之处隐藏。

此顷,波罗奈王正对司祭修习经文。王入御苑之中,于庵罗树下坐于高座,使教师坐于低座,学习经文。隐于树上之男自思:“此王实不如法,坐高座习经文;婆罗门亦不知法,坐低座教经文;予亦不知法,为妇人来此不顾生命,持庵罗之实而行。”于是彼由树上降下,捉一下垂之枝,立于二人之间曰:“大王,予将灭,汝是愚痴,教师已死。”王问曰:“是何缘故?”彼唱第一之偈:

 此总为贱业 两皆不辨法

 教者与学者 两者皆自堕

婆罗门闻此唱第二之偈:

 白米之清饭 应须混肉食

 予等为仙士 不依此之法

阐陀罗闻此,唱次之二偈:

 世界广大汝游历 他处亦有煮物者

 汝行不法石破瓶 汝为破法婆罗门

 婆罗门!为得名誉 得财有灾

 非法之行 堕狱之行

王闻彼之正语,对彼甚为中意,问曰:“汝何种族?”答曰:“阐陀罗种。”王云:“汝若种族高尚,予让王位与汝,然此后予为日中王,汝为夜间王。”王以自己首项之花环挂于彼之首上,使彼为都中之警卫。自此以后,凡于都中警卫之首上均挂有花环,成为风俗。王更随彼之教,尊敬为师,坐于低座,学习经文。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阐陀罗之子即是我。”

三一〇 萨维哈大臣本生谭

[菩萨=司祭官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彼于舍卫城中巡回托钵,见一美貌妇人而心厌出家,对佛教生起烦厌,于是比丘等伴彼至佛所,彼为世尊所问:“比丘!汝厌出家为真实耶?”答曰:“唯然,真实。”佛问:“谁使汝厌出家?”比丘白此事实。佛言:“何故汝出家入于导此解脱之道中,而竟厌彼。古之贤者得司祭官之地位而舍此出家。”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于司祭官之妇之胎中,而与国王之子完全同日出生。国王问大臣等曰:“有谁与予之王子同日出生之子耶?”大臣答曰:“有司祭官之子。”王命伴来,交宫女与王子一同养育。饮食与饰物,二人完全相同。

彼等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学一切学艺而还,王授王子以副王之位,王子之誉大增。此时以后,菩萨与王子一同饮食起居,彼此互相坚定信赖。后王死,王子即位,渡大荣华之生活。菩萨自思:“予友治国,王所思及之时,必授予以司祭官地位,予为家族生活,又有何益,予将出家为独住生活。”彼礼拜父母,得出家之许可,舍弃大家产,一人去家,入雪山地方,于适意土地建一树之嫩枝所葺小屋,出家入于仙人之道,得神通与禅定,日日渡禅定之乐味。

尔时,王思起菩萨问曰:“予之友人不见,现居何处?”大臣等答曰:“彼已出家,住于森林之中。”王寻觅彼之住所,向大臣萨维哈言曰:“汝往伴予友人前来,授彼以司祭官之地位。”彼云:“谨遵王命。”承诺之后,出波罗奈,逐渐到达国境之村。彼留置同伴一行,与徘徊林中之贼等共赴菩萨所住之处,见菩萨坐于小屋户口之边,如黄金之像,大臣礼拜退坐于一面。彼此问候交谈,大臣云:“尊师!王思召阁下授与司祭官之职,希望阁下还都。”菩萨曰:“且请稍待,无论司祭官之地位,迦尸拘萨罗全体或全阎浮提之王位,转轮圣王之荣誉,予均不往。贤人一度舍弃烦恼,再不欲得。一度舍者如吐出之唾。”唱此等之偈:

 大洋所包围 大海中大地

 不望世非难 萨维哈!汝同如是解

 婆罗门!为得名誉 得财有灾

 行非法行 堕地狱行

 出家者善 携钵游行

 此种生活 胜求非法

 出家者善 携钵游行

 无损他事 胜于治国

彼如斯言,再三受请,均与辞退。萨维哈亦不得彼心,礼拜而去,向王申告彼之不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比丘入预流果,他之多人亦达预流果及其他——于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之王是阿难,萨维哈是舍利弗,司祭官之子即是我。”

第二章 纴婆树品

三一一 纴婆树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大目犍连尊者所作之谈话。据传,长老住于王舍城附近之森林小屋;一盗贼往近于都门某村之家,破墙而侵入,劫持手能携带之物而逃,来至长老之森林小屋谓:“此处可以护我。”于是卧于长老小屋之入口处。长老知彼卧于自己之目前,对彼怀有恐惧,思与盗贼居于一处不宜,外出云:“汝不可卧于此处。”将彼赶走。盗贼由彼处山,遗留足迹而逃。手执炬火人等沿其足迹,来至其处,见盗贼之来处、立处、坐处、卧处,皆云:“盗贼由此处来、此处立、此处坐、由此处逃,然我等未见。”于是各处巡回探索,终无所见而去。

翌日,长老于午前入王舍城中托钵后回返,赴竹林精舍向佛言其事,佛云:“目犍连!恐惧应恐之物,非只汝一人,昔之贤人等亦有恐惧。”佛应长老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为都之墓场森林中某纴婆树之树神。某日,于都门附近某村工作之盗贼入来墓场之森林中,当时此处有纴婆与阿说他两大树王,盗贼于纴婆树之根元处放置物品而卧。此时盗贼如被捕,必用纴婆之枝所作木签穿刺。

于是树神自思:“若人来捕盗贼,折此纴婆之枝作签,如是则树将自灭。予试行将彼由此处赶走。”树神对彼男对话唱第一之偈:

 盗贼!汝起!何教卧 汝有何要而睡眠

 汝于村里为恶事 勿被王官等捕捉

如此向彼说示:“在未被官吏捕捉之前,速往他方。”树神恐吓使彼逃走。于是阿说他树神唱第二之偈:

 村里为恶事 盗贼受捕捉

 生立此林者 纴婆汝如何?

纴婆树神闻此唱第三之偈:

 阿说他!汝不知所以 我与贼不和

 村里为恶事 王官等捕捉

 纴婆之签刺 我心最恼此

如此二树神一同对话期间,物品失主,手携炬火,循足迹而来,见盗贼卧居之场所云:“盗贼已起而逃去,我等捕盗不得。若能捕得,以此纴婆树之根云为签刺之,挂于枝上而还。”于是巡回探索,不见盗贼而去。阿说他树神闻此,唱第四之偈:

 可恐之物应须恐 未来怖畏应须防

 智者观此二世界 皆由未来怖畏生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生于阿说他树之树神是舍利弗,纴婆之树神即是我。”

三一二 迦叶愚钝本生谭

[菩萨=青年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老年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舍卫城有一良家子,彼见纵恣诸欲之祸,于佛所出家,专心观念修行,不久得阿罗汉果。其后彼母死去。

母死之后,彼使父与弟出家,住于祇园精舍中。雨安居时将近,闻知容易获得衣物之必须品,于是往某村里居住,三人均于其处入于安居。安居终了,又还住祇园精舍,于接近祇园精舍处,青年比丘云:“沙弥!长老劳顿,汝伴其行,予先行扫除房屋。”言毕向祇园而去。老年之长老缓缓而行,沙弥以头触之:“尊师速行。”于是强行引曳而行。长老云:“汝以我为无力之人,引曳而行。”于是长老又返原处,再由原地出发而行。彼等如此互相争执之中,太阳落下,天色黑暗。

青年比丘扫除房室,预备用水,等待彼等到来,取炬火出迎。见彼等迟来问曰:“何以迟到?”老人说明理由。彼以二人劳碌,伴之缓缓行走,当日未得向佛问候之余暇。次日前来佛处问候礼拜,坐于一面。佛问:“何时到来?”“世尊!昨日前来。”“昨日到来,今日前来我所耶?”“唯然,如是。”于是说明理由。佛对老年比丘,加以非难,佛言:“此人为此事,非自今日始,前生亦复如是。今汝等为彼所苦,前生贤人等亦为彼所苦。”佛应彼之请求,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市场街婆罗门之家。彼达成年时,母亲死去,吊祭终了,经一月及半月之时,施舍家中财产,伴父亲与弟入雪山地方。由天人受得皮之衣物,入仙人之道而出家,抱拾落物主义,食树根及果实以维生活,心情愉快,住森林中。

雪山地方雨季来时,大雨降落频繁,不能于树之根干搜寻果实,树叶尽落,行者等大抵下山住人里中。

菩萨亦伴父与弟,住于村里,至雪山地方再花开实熟之时,伴父弟二人回返雪山自己之道院。至道院附近,太阳已没,菩萨云:“汝等慢行,予先行扫除道院。”遗二人于后而去。幼年行者与父缓缓共行,以头触父腰部,促其速行。老人云:“汝不喜伴我而行。”于是回返原地再行出发。彼等如此争执之中,天气黑暗。菩萨扫除草舍,预备用水,持炬火见二人由道路之反对方向前来,问曰:“在此期间,作何所为?”小行者说明父亲之理由。菩萨于是伴二人缓缓而行,安置道具,使父亲沐浴,洗足涂油,为彼摩背,准备火盆,于休息疲劳之所,坐于父亲之傍,谓曰:“我父!幼年之儿童,如以土所作之器皿,易即破坏,一旦破坏,再不能连接。虽有莽撞,老人亦须忍耐。”菩萨劝诫其父唱如次之偈:

 迦叶尊者!年幼之人 因愚顶撞

 智者恕之 贤者忍之

 贤者虽争 疾而再和

 愚如土钵 破而难接

 己知罪过 善能学习

 愈得安息 交而不败

 他人有罪过 自己得善耐

 如此负重荷 人中最上者

菩萨如此劝诫其父,自此以来,父亦善为自制。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父行者是今之年老长老,少年行者是沙弥,而与父劝诫者即是我。”

三一三 堪忍宗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易怒性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对彼比丘言:“何故汝入于无怒之佛教出家而生怒耶?昔日之贤人虽身受一千鞭,切断手足鼻耳,对他人亦不发怒。”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名迦蓝浮之迦尸王治国时,尔时菩萨出生于持有八亿财产之某婆罗门家,名为坤达伽、库玛拉之一青年,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后构筑一家。两亲亡故后,彼见所贮之财宝曰:“予之亲族积此财宝,未能持去,予必须使之有所持去。”于是悉数调查其财产,对适当受施者则施以适当之物,然后入雪山出家,食种种果实,维系生命。长住以后,为得盐食酸味,来至人里,渐次到达波罗奈都城,住国王御苑之中。翌日托钵,巡回于都中,来至军师家之户口,军师敬服彼之行仪良好,请至家中,供养为自己调制之食物,彼此约束,仍住于王苑之中。

然于某日之事,迦蓝浮王酒醉,舞妓之群伴随,威仪堂堂入王苑之中,于用为王座之板石之上,设为卧床,王卧于一中意妇人之膝上。巧妙之舞妓等奏音乐及歌舞音曲,王之荣耀恰如帝释天王。国王不久沉沉睡去,妇人等自思:“予等为王所歌唱,今王已睡去,我等无歌唱之必要。”于是将琵琶,大鼓到处弃置,往苑中采拾花果及树芽,于苑中到处娱乐。

时菩萨于此苑中,如威势之象,坐于满开花朵之婆罗树下,体味出家之乐时,妇人等到处游步,见菩萨居于此处,相互告曰:“诸位请来,今有出家者坐于此处,于大王醒觉前,我等且坐,由彼受教。”于是均往彼处,礼拜菩萨,坐于周围向菩萨曰:“请向我等说语善事。”于是菩萨为彼等说法。王所枕膝之妇人摇膝而王起,王醒觉不见诸妇人等,问曰:“彼等妇人均往何处?”“大王!彼等于彼处坐于行者之周围。”王怒持刀云:“予使此恶党行者有所见识。”于是急往彼处。

彼妇人等见王之凶相前来,其中有王中意妇人等前往由王手中取刀,对王安抚,王近立于菩萨之傍问曰:“沙门!汝为何宗旨?”“大王!予为堪忍宗。”“何谓堪忍宗?”“对恶口与打击从不怒。”王云:“汝有堪忍,今且试见。”于是唤斩首之役人前来。彼携带于自己职务所用之斧及附刑之鞭,着黄色衣物,持赤色花环而来,向王表敬意而问曰:“大王有何差遣?”王曰:“捕此盗贼之恶党行者,撂倒于地端,以附刑之鞭,由其前后左右四方痛击二千鞭。”彼依言而为。菩萨之外皮破裂、内皮破裂、肌肉破裂,血液流出。王再问曰:“汝之宗旨为何?”“大王!予为堪忍宗。王以堪忍在予之皮内,大王!堪忍不在皮内,王亦不能得见,实则秘藏予心之内部。”斩首役人问王:“有何差遣?”王曰:“切断此恶党行者之双手。”彼取斧登于切台之上断其双手,王继而命:“切其两足。”两足亦切,由手足先端如壶破油流,溢出鲜血。王又问曰:“汝为何宗旨?”“予为堪忍宗,王以堪忍在予手足之先端,实则不在彼处,予之堪忍秘藏于深奥之处。”王命:“切断其耳与鼻。”斩首役切其耳鼻,于是全身为血弥漫。又问:“汝为何宗旨?”“大王!予之宗旨为堪忍宗,然王以堪忍在耳鼻之先端,然予之堪忍实秘藏于深奥之心内部。”王云:“此恶党行者,任汝堪忍而坐。”王以足蹴菩萨之胸,离现场而去。

王离去后,军师拭去菩萨身体之血,以布包裹手足耳鼻之先端,徐扶菩萨坐起而礼拜,坐于一面而乞请曰:“尊师!若君发怒,君对此为暴恶事之王发之,勿对他人发起怒心。”于是唱第一之偈:

 汝之手与足 耳鼻均断落

 大雄者!对彼起怒意 慎勿灭此国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我之手与足 耳鼻均断落

 彼王之寿长 如我之无怒

王出苑离开菩萨眼界之时,此二十四万由旬厚之大地,如同坚强之布片裂开,由无间地狱冒出火来,如同用代代家传之赤毛布包裹,将恶王吸入,彼于御苑入口处之大地沉入,止于无间大地狱中。菩萨亦于是日死去。役人、都人等手牵手,携香花、薰香之类前来对菩萨吊祭。然又一说谓菩萨回雪山地方而去,此说不实。

结分

 昔时说堪忍 堪忍有沙门

 迦尸王行恶 切断达安息

 残忍之暴行 辛辣之行果

 彼王地狱中 悟此蒸煮苦

此二偈为现等觉者之偈。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易怒比丘入不还果,其他入预流果者亦多——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迦蓝浮迦尸王是提婆达多,军师是舍利弗,堪忍宗之行者即是我。”

三一四 铁鼎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王所作之谈话。据传,拘萨罗王于夜间闻四名堕地狱者之声,其一名只唱哆之音、一名唱萨之音、一名唱那之音、一名唱嗦之音。彼等昔日为舍卫城之王子,侵犯他人之妇,彼等对他人慎重保护之妇人非礼,贪肉欲之乐,多行恶事,为死亡车轮所摧毁,生于舍卫城近郊之四铁鼎中,于七万年间于其中被煮,今彼等得浮上来,然只见铁鼎之口,彼时自思:“我等何时得由此苦痛脱出?”四人皆相继大声呼叫。王闻其声,战栗于死亡之恐怖,彻夜坐至朝日之东升。

朝日升时,婆罗门等来问曰:“王得愉快休息耶?”王曰:“诸位师尊!予如何能愉快休息,昨夜予闻四恐怖之声。”婆罗门等紧握自手。“诸位师尊!此为何物?”“大王!此为暴力之声。”“其力能否消灭?”“恐不能灭。然,大王!予等颇有心得。”“如何能除?”“大王!无论多大关系之事,我等皆能除去。我等供养四物具备之生贽,可以除灭。”继云:“如是速取象四头、马四匹、牛四头、人四人、乃至鹑鸟皮各取四只,设供四物具备之生贽,予等得所祷无事。”继又有云:“大王!平安。”凡有必要之物,皆取之,设于供生贽之场所,以多数之生物伴来生贽之柱处放置。又有云:“应多食鱼肉,多得财物。”于是皆来努力工作。又有云:“大王!此亦必须收为己物。”于是婆罗门等交互前来。

胜鬘妃来国王之所问曰:“大王!婆罗门等何故到处纵声大笑?”“予妃!此为对彼等无关之事,彼等醉心于自己之名誉,一向不思予等之苦。”“大王!君有何事?”“予妃!予闻此等不稳之音声,而后予问婆罗门等,闻此音声,将有如何之事?婆罗门等答曰:‘大王!此将于大王之位、财、寿命有碍,必须供四物具备之生贽,祈祷大王之安泰。’予从其言,设供生贽之场所,如此如彼,如有必要,为此而来多人。”“然则,大王!君对此音声之意义,已否问人间、天人世界第一之婆罗门?”“予妃!此人间、天人世界第一之婆罗门,究为何人?”“大瞿昙正等觉者。”“予妃!予尚未问正等觉者。”“如是前往寻问。”

王闻妃言,朝食终了,乘华美之车往祇园精舍,礼佛而问曰:“尊师!予夜间闻四音,问婆罗门等,婆罗门等言:‘供四物具备之生贽,祈求安泰。’于生贽之场所行应行之事。然为闻此音声,于予将有如何之事?”佛言:“大王!并无何事,彼为堕地狱者会苦而起之泣声。此音非只大王所闻,昔日王等亦闻。此王等问婆罗门等,思欲杀畜类供养生贽,但闻贤人之语而未作。贤人等说明其音之意义,使多数之生物放生,而平安无事。”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迦尸国某村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舍诸欲入仙人之道而出家,得禅定与神通。彼味禅定之乐,于雪山地方,快乐住于森林之中。尔时波罗奈王闻此堕入地狱四人之四声而恐怖战栗,同样由婆罗门等说:“为三障中之一,供养四种皆备之生贽,为其祈祷。”王与承诺。司祭官与婆罗门等共同设置供生贽之场所,多数之生物伴来生贽之柱处。

此时菩萨以慈悲观较任何为重要之观,以天眼遍观世界,见此事实。彼云:“今日我必须行,如此则众多之生命平安无事。”彼以神通力升入空中,至波罗奈之王苑而降下,坐于用为王座之板石上如黄金之像。司祭官之最上弟子往师之处云:“尊师!我等吠陀之中有云,杀他物则自己不能无事。”司祭官曰:“汝对皇室之物应予注重,我等将有多数之鱼食,汝勿多言。”对彼加以斥退。彼云:“予于此处不能共处。”于是由彼处退往王御苑,礼拜菩萨,互相亲切交谈,然后坐于一面。菩萨问曰:“汝青年!国王正直施行政治耶?”“尊师!大王正直施行政治,然于夜间闻四音,王问婆罗门等,婆罗门等谓供以四物具备之生贽祈祷安泰。王行杀畜类之仪式,思为自己祈求安泰,许多之生物伴来于生贽之柱处。尊师!如贵君之高德,说明此音之意义,使诸多之生物由死亡中得救,岂非甚善?”“汝青年!国王不知我,我亦不知国王,然予知此音。若国王来至予所相询,予可语之以解其疑。”“如是尊师!暂来此处,予伴王前来。”“善哉!汝青年。”

彼往王处说明其事之原委,伴国王前来。王礼拜菩萨坐于一面而问曰:“予闻君知予所闻音之意义,是真实耶?”“大王!诚然如是。”“尊师请言。”“大王!此人等前世侵犯他人郑重守护之物,因而出生于波罗奈近处之四铁鼎中,浮于极为痛楚之铁水上,煮于泡沫之下,三万年间下降打著于鼎之平底,然后上升,三万年间得见鼎口。此四人见到外界思唱四完全之偈,但不能为,各云一字,再沉于鼎中。此中发哆音而沉者,彼思唱下之偈:

 来营邪生活 不与于善人

 我纵有财富 未设护我者

然彼未能完偈而沉下。菩萨以自己之智慧,补足此偈之语,其他场合亦复同样。如其中思欲发萨音而唱者之偈:

 时光七万岁 总计普满间

 狱中被煎煮 何时终期来

发那音者思唱之偈:

 何终何有终 尔时不见终

 吾友!我与汝之罪 终必有熟期

发索音思唱之偈:

 彼由此处去 得生于人间

 从顺有德行 多为慈善业”

菩萨如斯一一唱偈,原宥王曰:“大王!堕此地狱之人,思欲补足所唱,但因罪深大,而不能唱出;此人如斯会遇自己罪业之结果而啜泣。王闻此音,原无障害,亦无须恐怖。”

王使诸多生物放生,巡回叩击金之大鼓,破坏供生贽之场所。菩萨平安救出诸多之生物,数日之间,住于其处,然后归还原处,修行禅定不止,后出生于梵天世界。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司祭官之青年是舍利弗,行者即是我。”

三一五 肉本生谭

[菩萨=长者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长老舍利弗施与服泻剂之人以上味之食物所作之谈话。据传,尔时祇园精舍中之比丘等服油性之泻剂,而服者须补充上味之食物。看病之人为得上味之食物,入舍卫城中某街之厨师人家巡回托钵,但未能得而归来。长老于日午时往城内托钵,见此等比丘问曰:“何故急速回归?”彼等说明其事,长老曰:“汝等且往。”于是伴彼等往同一之街内,得施与上味之食物满钵。看病之人归还精舍,与病人食之。

其后,某日之事,于法堂开始传话:“诸位法友!长老于服泻剂人之看病者不得上味食物而还,伴往某街内厨师人之家,得甚多之食,施与患者。”佛来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得肉食非只今之舍利弗,昔之善巧贤人,口吐爱语,言语柔和,亦能得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一长者之子。某日,见一猎夫得甚多之肉,满载车中,思欲贩卖而来都中。时有住于波罗奈之四长者之子等出而坐于都之十字路口,就彼等之所见所闻互相谈话,其中有一长者之子见载肉之车谓曰:“予将得彼猎夫所持之一片肉。”“予即往持来。”彼近前云:“汝猎夫!与我一片肉。”猎夫云:“向人强索者,言语须和霭,今予与汝相当于汝之言语之肉。”于是唱第一之偈:

 吾友!汝之言语粗 而汝来求物

 汝语如肺气 吾友!予施汝肺肉

于是他一长者之子对此者问曰:“君何语强索之言?”“予只唤一声。”“予将向彼男得肉。”彼曰:“吾兄!请与予肉一片。”彼男云:“予将与汝与汝语相当之肉。”于是唱第二之偈:

 兄弟之言语 发声如肢体

 汝今为此语 施与汝肢体

作斯语后,取肢体之肉与之。今又一长者之子问曰:“君以何语强索?”“予称其为兄。”彼云:“予将得一片之肉。”彼云:“父亲!与我一片之肉。”猎夫云:“予将与汝与语言相当之肉。”于是唱第三之偈:

 作儿来称父 震动父心脏

 汝语等心脏 吾友!施汝心脏肉

作斯语毕,取心脏及味美之肉施与。第四位长者之子问曰:“汝云何而强索?”“予称其为父。”彼曰:“予亦向彼索要。”“吾友!请与我一片之肉。”猎夫云:“予将与汝之言语适当之肉。”于是唱第四之偈:

 村中无朋友 等同住森林

 汝语总一切 吾友!一切总施汝

如斯语毕,谓长者之子曰:“君可将此车中所积之肉连车运往君宅。”长者之子使彼押车,至自己之家卸肉,对猎夫亲切恭敬款待,并将猎夫妻子唤来,令止猎夫之工作,住于自己家中,与彼结为生死之坚交,和睦渡其一生。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猎夫是舍利弗,皆得其肉长者之子即是我。”

三一六 兔本生谭

[菩萨=兔]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总施生活上必需品所作之谈话。舍卫城某家之主人对佛与比丘等一同准备施舍一切生活必需品,于家之入口处,设一假屋,招待佛与比丘等一同。于假屋之中,预设上等之坐席,施舍诸种精味结构之食物,日复一日,七日之间,尽力招待。于第七日施佛与比丘等以生活必须用具。佛于食事终了,述随喜之语,佛言:“信士!汝喜甚善。汝今之施,堪为古昔贤人之夸奖。昔之贤人等向来自己之所乞食者,舍生命施自己之肉。”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兔胎,住森林中。此森林一方为山麓,一方为河,一方为边鄙之村落。外有猿、豺、獭三只之友,此四者皆甚贤德,自己寻求自身之饵场,夕暮则聚于一所。贤德之兔云:“予等不可不施,不可不守戒法恭行布萨。”向三者说诫心之法。三者从其诫,各各入住于薮中各各之栖家。如是经过多时,某日,菩萨观空,知明日为布萨会,语他之三者:“明日为布萨会,请诸位三人受戒恭行布萨。坚守戒与施舍,有大果报,因此,乞食之人来时,诸位由应施之物中施舍食物。”一同承诺,各归己之栖家就寝。

翌日,其中之獭,晨起欲搜寻获物,出往恒河岸边。时有一渔夫捕得七尾之赤鱼,穿串埋于恒河岸边沙中,更下往恒河捕鱼。獭嗅得鱼之腥味,掘沙见鱼,取出后三度呼曰:“此为谁之鱼?有鱼主耶?”三度不见持主,咬串往置于自己之薮中,自云:“时至再食。”于是顾自己之戒法而就眠。豺亦出往搜寻获物,于某田中看守者之小屋中,见有二串牛肉,大蜥蜴及一壶之牛酪,豺云:“此为谁之物,有持主耶?”三度呼之,不见持主,于是以首贯牛酪壶之纽,口咬肉串及大蜥蜴,置于自己寝薮之中,自云:“时来再食。”于是顾自己之戒法而就寝。猿亦入森林之中,持庵罗果还,置于其栖家之薮中,自思:“时至再食。”于是顾自己之戒法而就寝。菩萨亦于应出之时前往觅食,自云:“食突婆草。”入于自己之薮中就寝时自思:“乞食者来自己处所,不能向乞食者施草,而自己又未持有胡麻及米,若乞食之人来至己处,只有舍自己身体之肉。”

依彼持戒之威神力,使帝释天之赤黄毛毡色之石座,生出暖意,帝释诠索,悟其理由。彼思:“予将试兔王。”先往獭之栖所,化作婆罗门之姿而立。獭云:“婆罗门君!何为而立此?”“贤者!予欲得食物,守布萨之日,行出家之道。”“谨尊君命,予行布施。”与彼共语而唱第一之偈:

 予得七尾鱼 由水运陆上

 婆罗门!予有此之物 食此住林中

婆罗门云:“请置此至明朝,然后再如何加以处理。”彼往豺之住处。豺云:“何用而立于此处?”彼依例回答。豺云:“谨如尊命,予行布施。”豺与彼语唱第二之偈:

 由彼守田处 取来夜食料

 串肉大蜥蜴 更有一壶酪

 婆罗门!此为我食物 食此住林中

婆罗门云:“请置此至明朝,以后如何再行思处。”于是往猿住之处。猿亦云:“何事而立于此处?”彼仍以相同之回答。猿云:“谨如尊命,予将施与。”于是唱第三之偈:

 熟果与冷水 心地善清凉

 婆罗门!予有此之物 食此住林中

婆罗门云:“请置此至明朝,以后如何再作思考。”于是再往兔贤者之所。兔云:“君有何用,立于此处?”彼仍以相同之回答。菩萨闻此喜悦而言曰:“婆罗门君!君为食物而来予所,甚善。今日予将施前此未有之施,然君为守戒者,不为杀生之事,君往集薪起火,请示知于予,予将舍自己之身投入火中。”与彼共语,唱第四之偈:

 兔无有胡麻 亦无豆与米

 炙我于火上 食我住林中

帝释天闻彼语,以自己之威力,作出一堆炭火,告知菩萨。兔由突婆草上之卧床起立,前往其所,嘱曰:“若有毛间之生物,均不可杀。”其身三度震动,全身向施,如白鸟王跳上莲花开放之中,止住其上,以喜悦之心,落于大炭火中。然其火无能烧毁菩萨身体之一毛孔,如同入于雪藏之中。

于是彼呼帝释天:“婆罗门君!汝所起之火太冷,不能烧予身体之一毛孔,此为何故?”“贤者!予非婆罗门,予乃帝释天,为试君而来。”“帝释!君请稍待,纵令住世界中者皆作对予试验,亦无认我有不施之心者。”菩萨对帝释作大狮子吼。帝释向彼曰:“兔之贤者!君请勿疑,汝之德遍为世界所知。”帝释压榨山取山之汁,于月绘兔之姿,招菩萨于森林薮中,使卧于嫩突婆草上,自己归去天人之住所。此四只贤者,敦善友谊,快乐守戒,恭行布萨,各各生于应生之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总施生活必需品之家主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獭是阿难,豺是目连,猿是舍利弗,兔之贤者即是我。”

三一七 死者哀悼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就住舍卫城某家主人之谈话。据传,彼之兄死,悲痛不堪,不沐浴、不饮食、身亦不涂香油,晨起往墓场,胸中充满悲哀而悲泣。佛于晨起,遍观世界,见彼有入预流果之可能性,佛思:“予将使彼闻悉往昔之因缘以慰其悲哀。使彼能入预流果者,舍予并无他人,予必须救助于彼。”于是翌日午食之后,由托钵归来,携伴僧出至彼家之门口。主人闻佛来,设座席出迎白佛:“请佛入内。”佛入著于所设之座。主人出来礼佛,坐于一面。佛问:“贵主人有何思考?”主人:“唯然,世尊!予兄亡后,使予思念。”佛言:“贵主人!诸行无常,当坏者坏,此事闷闷,思之不当。昔之贤人等知,当坏者坏,于兄弟之死,无闷闷之思。”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有八亿财之婆罗门家,两亲于彼达成年时死去,由菩萨之兄立家而行,菩萨依彼生活。其后兄亦罹病而死,亲族、朋友、知己之人等来集,扩展两腕泣叫,能镇静不乱者竟无一人,只有菩萨,不泣不叫。人云:“彼于兄死,面不颦促,根性过刚,彼思二人之分,欲为一人之享用,实为欲其兄之死。”对菩萨非难。亲族亦非难云:“汝对兄之死,竟不悲泣。”

彼闻众语云:“君等自己无智,不知世间八事,对予兄之亡而哭泣;然予亦将死,君等亦将死亡,何以对予等之死亡而不哭泣?诸行因无常而亡,依此法则得长存者无有一物。君等愚而无智,不知世间八事而哭泣,予又如何而泣?”于是唱如下之偈:

 汝等悲已死 将死者不悲

 总此有身者 次第舍命去

 天人四足类 鸟群卷蜷蛇

 此身与命者 享乐中舍命

 如斯若乐动不定 此事常见于人中

 明知叹叫皆无效 何故汝等乱悲泣

 沉溺之人心被夺 无知愚勇心不静

 共思贤者为愚者 此为不知八法故

菩萨如斯为彼等说法,除彼等之悲。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家之主人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为多数人等说法除悲之贤者即是我。”

三一八 夹竹桃华本生谭

[菩萨=盗贼]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比丘为原妻诱惑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出于根本生谭(第四二三)之中。佛向比丘云:“前生汝亦因此女之故而被刎首。”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迦尸国某村之某居士家,以盗贼之星下出生,达成年后,为盗贼之生活而渡世,广为世知。有勇气具象力,无有一人能捕得彼。

彼一日破长者家之墙而入,持去诸多财宝。都中人等往国王之所告云:“大王!一大盗扰乱都中,请与捕捉。”国王命令都中守卫捕彼,夜间到处组队置哨,于彼持财宝之处拘捕,向王报知。王命即行刎首,向都卫之人下令。都卫之人以强绳缚彼背手,于彼首上挂夹竹桃之花环,头上散洒瓦粉,每至十字路口,即以鞭鞑,鸣击荒音之大鼓,由牢屋中牵来。都中之人,全体起大骚动,皆云:“此扰乱都中渡世之大盗,终于被捕。”

时于波罗奈都中有一千两之金声价之游女名萨摩者,国王中意彼女,召使五百女佣。彼女于高台开启之窗,见此牵行之男。此男美丽可爱,优奇有天人之貌,于一切人中特别耀眼,游女见彼被牵行,起爱恋之情,女思:“用何手段使彼为吾夫?”彼思得一策,于是用一能达自己所望之女人,送都卫之人千两之金,告云:“此盗贼为萨摩之兄弟,萨摩除此人之外,无何依赖之人,汝取千两之金,请放此人。”女依命而行。都卫之人曰:“此盗贼世间知名,不能如此释放。然能得另外之人,然后将此盗乘载于覆盖之乘物送出。”女还依言禀告。

时有一长者之子思恋萨摩,彼每日以千两之金送与萨摩。此日太阳没时,携千两之金来至其家,萨摩更取其千两之金,置于膝上,哭泣而坐。“此究为何故?”“恩主!此盗乃我之兄长,自己思为可耻之事,不来我处。遣人往都卫之所,回答谓:‘取千两金者则放人。’然今无持千两金往都卫处之人。”彼因思恋此女,谓女曰:“予往行事。”“如此,请持此金前往。”彼接金前往都卫之家。

都卫之人将长者之子押入秘密场所,将盗贼乘载于覆盖之乘物中送往萨摩之所,然后辩称:“此盗贼国中皆知,使世界先当黑暗,因此须于人退散之时杀之。”少经时刻,于人退散之处,对长者之子,付以严密警戒,伴往牢房,以刃刎首,串其肢体送入都中。

自此以后,萨摩由他人之手脱离,不接受任何一人,惟与此男戏乐渡日。彼思:“若此女思恋他人,予亦仍被除去,而与其男戏乐。此女颇易背叛同党,予不能停留此处,应早遁去。”彼思:“予不能空手而行,可取女之饰物道具而行。”某日向女云:“我等如入笼之鸡,终日只居于家中,何时至游园一游?”彼女云:“甚善。”当即承诺,一总准备软硬食物,以所有诸类饰物饰身,与男一同乘覆盖之车向游园之中而来。

彼与女共为戏乐之时,自思:“予应速逃。”彼以女为对象作充满欲情之状,入于夹竹桃树薮之中,抱女强压,陷入不省而倒卧,尽数取下饰物道具,以女之上衣包裹,将物品挂于肩上,超越园墙而逃去。彼女不久恢复意识,起立来至伴女等之所问曰:“相公何处?”“夫人!我等不知。”女心不快:“彼以我已死去,恐惧而逃。”于是由彼处还家。女云:“予可爱之相公未能觅见之前,予不卧此装饰之床。”于地端就寝。自此以后,不着中意之衣物,节省二度之食事,不用香与花环及其他之物。彼女唤女之舞手等来,使握千两之黄金,务必用任何手段,探寻相公回转,谓之曰:“汝等无天下不到之处,无论村街,王所住之都城,所到之处,集合人众,于集合场所,第一先唱出此歌。”彼女教舞手等唱第一之偈,并云:“汝等唱此歌,若相公交杂于集众之中,将与汝等交谈。然后向彼告我无事,伴彼归来,若彼不来,请与一信。”嘱后与舞手等资助金而去。

彼等出波罗奈都城,于各方各处集合人众,行至某边鄙之村里,而此盗贼亦逃来此处,舞手一同于此处集合人众,先唱第一之偈:

 有人春季互挽手 入于夹竹桃林中

 用力强压萨摩身 传汝萨摩身无事

盗贼闻此语来舞手之所云:“君谓萨摩生存,予不相信。”彼与舞手交谈唱第二之偈:

 唯汝舞手!我如何能信 风可运动山

 若风能运山 一总运大地

 萨摩本已死 如何言无事

舞手闻彼之语唱第三之偈:

 彼女确未死 亦不望他男

 萨摩守一夫 唯只思慕汝

盗贼闻此云:“彼女生或未生均宜,对予终归无用。”于是唱第四之偈:

 彼由久亲者 得我非亲者

 彼由固交者 得我不固者

 由我欲得他 我更赴远处

舞手等归来,语女彼之所为事,女悔自己之所为,仍依以前而渡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心持烦恼之比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长者之子是此比丘,萨摩是原妻,盗贼即是我。”

三一九 鹧鸪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憍赏弥附近之跋陀利园中时,对罗睺罗长老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已于三卧鹿本生谭(第一六)中说出。比丘等于法堂中云:“诸位法友!罗睺罗尊者怀学问之志,富悔悟之念,有守教诫之意志。”比丘等开始语尊者之德,佛适出堂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罗睺罗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怀学问之志,富悔悟之念,有守教诫之意志。”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去雪山地方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神通与禅定,享禅定之乐,乐住森林之中。后为得盐食与酸味,往某边鄙之村里。人人见彼起信仰之心,于森林中建一木叶修葺之小屋,供其应用之物品,使之居住。

时其村有一捕鸟者,彼捕一媒鸟鹧鸪,彼善为教艺,养入笼中。彼携鸟入森林中,捕捉闻声而来之鹧鸪。媒鸟鹧鸪云:“予之亲类受予之影响,死去甚多,此予之罪。”从此不再出声。捕鸟者知鹧鸪不出声音,以竹制之鞭,叩彼之头,鹧鸪不堪其苦而出声,如是捕鸟者依此恩荫捕捉鹧鸪维系生命。

于是鹧鸪思考:“自己皆无死之意志,然依此所生之业将我还来,予不出声则不来,予出声则来。此人捕来者而夺其生命,就此而言,予岂无罪?”彼自此以后思惟:“谁能破此业者?”探访适当之贤人而行。

某日,此捕鸟者捕数多之鹧鸪入于笼中,思欲饮水,赴菩萨所住之道院,置其笼于菩萨之傍,饮水坐于砂上而眠。鹧鸪知其入眠,自思:“予问此行者解予之疑惑,彼有所知,必可语我。”于是于笼中向行者唱第一之偈:

 我渡安乐日 得应得之食

 陷他于危难 尊师!我应赴何处?

菩萨答彼之问唱第二之偈:

 汝鸟!汝虽行恶事 汝心不倾恶

 无心心善者 此无罪污事

鹧鸪闻此唱第三之偈:

 亲类思我为有属 多数前来会集此

 彼为我死我获罪 我心为此起疑惑

菩萨闻此唱第四之偈:

 若汝心不污 依汝不得罪

 无心心善者 此无罪污事

菩萨摩诃萨如斯教鹧鸪,鹧鸪亦因彼之恩荫而不怀疑惑。猎夫醒来,礼拜菩萨,携鸟笼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鹧鸪是罗睺罗,行者即是我。”

三二〇 喜舍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家主人所作之谈话。据传,彼为偿还负债而往某村。与妻同往村中,偿债后挽车欲还,彼云:“随后再行挽车。”将车托付某家。与妻同返舍卫城途中,见有一山,妻向夫曰:“若此山出黄金,汝将与我否?”“汝为何人,予将一文不与。”妻感不快曰:“此人实无人情,此山虽有黄金,亦不与我。”二人来至祇园精舍附近,心欲饮水,入于精舍之中。

佛于晨起,观见二人具预流果之可能性,坐于香室之一室放六种之光明,以待二人之来。二人饮水后,来礼佛而坐,佛与彼等交相会谈,佛问:“汝等欲往何处?”“世尊!予等为偿债而来。”“汝信女!家主有为汝之利益有所思为耶?”“世尊!予思此人甚为可爱,然此人对我一无所思。今日予曾见山,予谓:‘若此山有金,汝将与我否?’彼云:‘汝为何人,予将一文不与。’此人如此情薄。”佛言:“汝信女!此人虽作是言,然如思起汝德,必将让汝一总权威。”佛应妇人“请佛语我”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行万事之大臣。某日之事,王以其子为副王而见其前来问候,王思:“此子于我后宫有扰乱之虞。”呼彼近前云:“吾子!于予有生之中,汝不能住于都中,可往他处居住,俟予死后,汝即为王。”彼云:“甚善。”于是拜别父王,与其第一之妃出波罗奈之都,往边鄙之地,于森林中以树叶修葺构筑家屋,以森林之树根树实为食而住。

其后王死,副王观星,知王死之事,即往波罗奈。途中见一山,妃向彼问曰:“大王!若此山出金,汝以何与我?”“汝为何人,予将一文不与。”女不愉快,自思:“予对此人重视,不能舍弃而入森林,不图竟为此语,实无人情,纵为王之后,于我亦将无何善事可得。”彼还来即位为王,此女据于第一之妃之位,然只授与名誉,无其他之尊敬与供给,甚至女之居处事,彼亦不知。菩萨自思:“此妃乃为此王尽力之人,苦不思苦,住森林中。然王不顾妃,与他女共耽娱乐,予将计划使妃得权威。”某日往妃之所拜妃而言曰:“王妃!予等由妃之手未得一握之食物,何以以我等为等闲视之,岂非太无人情耶?”妃云:“若我自有所得,当与汝等,予一无所得,以何与汝等?王至今亦对予一无所与,王于途中,予谓:‘此山若出有黄金,汝将以何与我?’王曰:‘汝为何人,予不与一文。’王何无情!”菩萨:“妃能于王傍作是语否?”“此又如何不能!”“如是,予将立于王傍为汝寻问,请汝可为是言。”“谨如尊命。”

菩萨于妃问候王安而立时曰:“王妃陛下!予等由妃之手未得一物。”妃曰:“汝莫作是言,予若有所得,当对汝等有所赠与。我王至今对予一无所与,予等由森林归来时,途中见山,予云:‘若此山有金,将以何与我?’王曰:‘汝为何人,予一文不与。’如是,无故而得之事,予亦不得。”妃为说此意义,唱第一之偈:

 容易施者而不施 只语其山而不与

 对此无情不施者 如何只语能与山

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身行之处口始言 不得之处不可言

 其身不行而言者 自古贤者皆远避

妃闻此合掌唱第三之偈:

 王子我对汝崇拜 汝若建立真与义

 纵会逆运亦不曲 如斯汝心实爱真

如斯闻妃赞王之德,菩萨说明妃之德唱第四之偈:

 贫不厌贫夫 富不弃富者

 此女最上妻 彼为王之配

如斯语妃之德,菩萨曰:“大王!此妃于王困难之时,于森林中与王同渡困难之日,吾王必须对彼有所资助。”王依彼之言,思起妃之德行,王曰:“贤者!闻兄君之语,使予思起妃之贤德。”于是授与彼女一切权威,并谓:“由彼之恩荫使予思起妃之德行。”于是对菩萨亦授与极大权威。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夫妇同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波罗奈之国王是此家主人,王妃是此信女,贤明大臣即是我。”

第三章 毁屋品

三二一 毁屋本生谭

[菩萨=有角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烧毁摩诃迦叶长老住院之少年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为王舍城中之事。据传,此时长老住于王舍城附近之森林小屋中,有二少年随侍长老,其中一人为长老而尽力,另一人则甚狡猾。彼对他一人所作之事,一一皆造作为自己所为。此一少年准备洗面用水,彼则往长老之处礼拜云:“尊师!汲水置放已毕,请洗面。”此一少年晨起扫除长老之室,彼则于长老外出之时,到各处敲打,使室之全体如自己扫除之状。勤劳为重之少年自思:“此狡猾者一一以自己所为之事,造作为彼之所为,予将使彼男之虚伪曝露。”

彼男于村中食事终了而还,于彼午睡之中,此一少年煮沸浴用之水,置于后室,外以少量之水,残留釜中。彼男醒觉往见沸气上扬,彼思:“水沸置于浴室之中。”于是往长老之处云:“尊者!浴室之中,水已沸腾,敬请使用。”长老云:“如此入浴。”于是与彼一同往观,见浴室之中无水,长老问:“水在何处?”彼急往库房而行,向空釜之中突入水杓,水杓触及空釜之底,铿然作响,自此以后,人皆称彼为杓音。恰于此时,此一少年由后室持来沸水云:“尊者请用。”长老入浴后,始知此杓音少年之狡狯。彼于黄昏时分向长老问候时,长老诫彼曰:“汝为沙门,应言自为之事,否则则是故意虚言,尔后不可如斯。”

彼对长老瞋怒,翌日不与长老一同托钵。长老与此一少年共出,杓音往归依长老之家,家主问曰:“尊者!长老在于何所?”“身体不适,坐精舍中。”“尊者!予奉上何物为宜?”“请如是如是供养。”于是彼男取供养之物往自己喜好之处而食,然后归还精舍。

翌日长老往其家着座,一同皆问曰:“尊者身体不快,昨日居于精舍未出,予等托付如是如是少师,送去食物,尊者可曾享用?”长老唯默然食毕,返还精舍。黄昏,彼男问候长老,长老唤彼云:“汝于如此如此之村,如此如此之家,汝谓:‘须如此如此供养长老。’汝特别愿求食物而自己食之。”更又:“特别愿求之事,实属不宜,尔后再不可有此不正当之行为。”于是彼对长老怀恨:“此人昨日以沸水之事对我轻视,今又责我于归依者之宅受得一握之饭,此实为不可忍耐之诬蔑,予已善知如何对此人应为之事。”翌日于长老托钵外出时,取棍棒打碎日用之物品,将住院烧光而逃。

此人生时成为人间之饿鬼,后干枯而死,生入无间地狱。彼为此不正当之行,遍知于多人之中。一日比丘等由王舍城赴舍卫城,各各置衣钵于应置之处,赴佛所礼拜而坐。佛与彼等共同亲切会面交谈后问曰:“汝等由何处而来?”“尊师!我等由王舍城来。”“王舍城之教诫教师为谁?”“尊师!摩诃迦叶长老。”“汝等比丘!迦叶无事否?”“尊师!长老无事,然其弟子受长老之教谕而瞋怒,烧毁长老之院而逃。”佛闻此而言曰:“汝等比丘!迦叶与此愚人一同行事,不若一人行事为佳。”于是佛唱法句经之偈(第六一):

 若有胜己者 等己不得伴

 必须独自行 不与愚者伴

佛唱此偈,更呼此等比丘曰:“汝等比丘!对此毁坏小屋之教谕者之发怒,非自今日始,前生即有此发怒之事。”于是佛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婆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有角鸟之身,成长后,自己构筑颇为中意而不被雨淋之巢,栖于雪山地方。然至降雨之季,雨降不停,有一只猿,为寒所恼,牙齿咯吱作响,坐于菩萨近傍。菩萨见彼非常困苦,与彼交谈唱第一之偈:

 猿!汝之头手足 与人原无异

 汝以何缘由 无有一家屋

猿闻此唱第二之偈:

 有角鸟!我头与手足 与人原无异

 人间属第一 我无彼智慧

菩萨闻此唱其他二偈:

 易动心不定 动则欲损他

 操行常不坚 无有安乐事

 应防寒气风 构筑家为善

 猿!善用己之力 为善舍恶行

猿思:“此物自己今坐于不被雨淋之处而骂我,予将不使此物坐于巢中。”于是彼立起思欲往捕菩萨,菩萨起立往他处而去。猿毁其巢粉碎为微尘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猿是今烧住院者,有角鸟即是我。”

三二二 堕落音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外道等所作之谈话。据传,此外道等于祇园精舍附近各处,寝于荆床之上,行五火之苦行,行种种邪之苦行。多数比丘往舍卫城托钵,于归还祇园精舍途中,见此邪苦行之辈,还世尊之所,问曰:“世尊!外道沙门等所行之戒行,有何本领?”佛言:“汝等比丘!彼等所行之戒行,既无本领,亦无特质;进而重新观察,宛如人之入厕孔急,或如兔闻骚音之奔动。”比丘等曰:“佛说骚音奔动之事,我等不解,请世尊明示。”佛应其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狮子之身,成长后栖于森林之中,尔时近于西海岸有橡树与多罗树交织之林,彼处有一兔栖于橡树下之多罗树丛之中。

彼携一日之食物而还,寝于多罗下自思:“若此大地破坏,自己往何处居住?”此一瞬间,熟之橡实一落于多罗叶上,彼闻其音,思为大地确实破坏,起立不往后见而逃出。彼怀死之恐惧,一兔见其急逃而问:“君何故如此恐惧而逃?”“汝不须问,兔兄!”彼云:“君为何故?君为何故?”随后赶来。此兔不往后见者曰:“此世界已毁坏。”于是彼亦随后逃窜。于是今一只见,又一只见,又一只见,终于十万只兔,一齐逃窜。于是一只鹿见,一只猪、一头牛、一头水牛、一头伽瓦雅牛、一头犀牛、一只虎、一只狮子、一只象见之,问曰:“此究为何事?”“此一世界毁坏。”闻此之后,俱行奔逃,如此次第,一由旬间兽群充满。

此时菩萨见此多数之动物逃窜,问曰:“此究为何事?”“此一世界毁坏。”彼闻后自思:“此世界决无毁坏之事,此确系皆为误闻,予如不出力制止,此等皆将身亡,予将与彼等生命。”狮子以快速先行奔向山麓,三度举狮子吼声,众皆恐惧狮子,一同战栗而固定止住,狮子向众等一同交谈问曰:“为何而奔逃?”“世界毁坏。”“谁见其毁坏?”“此象等知之。”狮问象等,“我等不知,狮子知之。”狮子等云:“我等不知,虎等知之。”虎等:“犀等知之。”犀等:“伽瓦雅牛知之。”伽瓦雅牛:“水牛等知之。”水牛:“牛等。”牛等:“猪等。”猪等:“鹿等。”鹿等云:“我等不知,兔等知之。”就兔等而问:“彼说此话。”举出其兔。

狮子向彼问曰:“君谓此世界毁坏耶?”“唯然,首领!予已见之。”问曰:“汝住于何处见之?”“首领!于海之近边与橡树交织之多罗林中见之。我卧于彼处之橡树下多罗丛中多罗叶下自思:‘若此世界毁坏,尔时将往何处?’于此瞬间,闻世界毁坏之音,我故逃走。”狮子自思:“此确为熟橡实落于多罗叶上之堕落音声,彼闻此音声,误思为大地毁坏而逃。予将往实际之所一探究竟。”彼由兔引伴,安慰众类云:“予将往所见场所,实际探看大地之毁坏与否?”狮子以兔乘自己之背,快速而去。入多罗林,兔由背下,狮子云:“君请示我所见之处。”“首领!予到底不能有所见得。”“汝来勿恐。”兔不能近于橡树之下,立于其傍谓曰:“首领!此为堕落音之处。”于是唱第一之偈:

 贵君!我之住所 有堕落音

 何故有音 予亦不知

如此,狮子往橡树之下及多罗叶下兔之卧处,发现多罗叶之上落有已熟橡实,彼彻底察知世界未坏之事。使兔乘其背,以狮行之速急来兽之集所,语一切之事云:“君等勿怖。”兽类一同得安慰而去。此际若无菩萨,则皆将跳入海中而死,依菩萨而得生命。

结分

 橡实堕落音 兔闻急逃走

 闻兔之语者 兽群起大惑

 不得言语智 忧虑他人声

 第一懒惰者 此等赖他人

 守戒有智慧 乐静心安定

 贤者善自制 无赖他人事

此三者为佛之现等觉者之偈。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狮子即是我。”

三二三 梵与王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阿罗毗附近之阿伽罗婆庙时,对有关建小屋之规则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已在宝珠颈龙王本生谭(第二五三)中说出。于是佛问:“汝等比丘!汝等望求多得多而渡日,此为真实耶?”比丘白佛:“是为真实。”佛非难而言曰:“汝等比丘!昔之贤人等虽被云可让得世界之主权,但思欲得一双平底之靴,亦恐自己无惭愧心而不能于多数人中说明,且为秘密之语。”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堪培拉国北般阇罗都之般阇罗王时,菩萨出生于某市场村之婆罗门家,成长之后,往得叉尸罗,修习学艺,其后出家,入苦行者群。依采食森林中树根及种种果实维系生命,长住于雪山地方。后为得盐食酸味之物,出至人里,到达北般阇罗之都,泊于王之御苑之中。翌日,为乞食巡回都中,到着王城之门。王见其行路姿态,甚为敬服,招至大高台上,以适于国王宴用之食物供养,彼此约定住于王苑之中。

彼常入王宫为食,雨季已过,思还雪山地方,途中须要一双平底之靴,树叶之伞,彼思向王申告。一日,王来苑中,礼拜着座,彼思欲求靴与伞,更又思考:“如予云请求如是如是,向他人请求为难为情,如被请求者言无有,则双方皆难为情,无论如何,予不能于多人之前见自己为难之事,而王之为难亦不愿见,应秘密于他人不见之处,二人纵皆难为情而亦只默然而已。”于是彼云:“大王!愿与秘密一谈。”王闻此即使侍者避座,菩萨思:“若予愿求而不应允,则我等之友谊,将被破坏,因此不愿提出。”当日未能举出其名其事,菩萨云:“大王请回,尔后再议。”一日,王来苑时,同样又云次后再议。复次同样,如是不能提出愿求,经过十二年之岁月。

其后王自思:“尊者云有‘秘密之愿求’,而伴者离座,亦无何语,彼思‘欲说欲说’,经过十二年之岁月。长期行清净行之人,亦将厌弃,思恣俗界之欲,欲求王位。然求王位不能明言,只有沉默。予今日虽然尊者欲求王位,亦将与之,以随尊者之愿。”于是王往王苑,礼拜而坐。菩萨云:“有秘密之愿求。”而伴者离座,又不能发任何一言,王曰:“君于十二年之间,有秘密之愿求,今只予等二人,而又不能言及,予愿提供王位乃至一切之物。君勿胆怯,对一切中意之物皆可愿求。”“大王!予所愿之物可与之耶?”“尊师!一切供与。”“大王!予于归途,欲得一双平底之靴及树叶所造之伞。”“尊师!只此之物,于十二年间竟不能说出耶?”“唯然,大王!”“尊师!是何缘故而不能为此?”“大王!若予向君谓‘请即与我’是难为情;如君言‘无有’则皆难为情;若予向君云‘请即与我’而不能得,则予与君皆共难为情。因此,于众所不见,只为此事而秘密愿求。”于是开始唱次之三偈:

 大王!请求物者 得与不得

 二居其一 求者之运

 般阇罗之王 求事难为情

 被求者有拒 两者皆有悔

 般阇罗之民 我愿不见悔

 与王不共悔 是故愿秘密

王对菩萨表示敬意而敬服,与菩萨所望之物,唱第四之偈:

 婆罗门!我愿赠汝一赤牛 更添长牛一并赠

 适法之人!我今欲闻汝之偈 奈何尊者不施与

然菩萨云:“大王!予不欲物质之物,予只求所需之物。”于是携带平底之靴及树叶所造之伞,谓王曰:“大王!精勤勿怠,护戒以行布萨。”如是教王,不顾王之强请,归还雪山地方。于彼处得神通与禅定,成出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行者即是我。”

三二四 皮衣普行者本生谭

[菩萨=商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名皮衣之普行者所作之谈话。彼身上下,均着兽皮,一日,彼由道院出于舍卫城巡回托钵中,行至山羊喧哗之所。山羊见彼,思欲突击,向后撤退,普行者思为“对自己表示敬意”,站立不去,山羊急来,突刺其股而倒毙。此一错会敬意之事,为比丘一同之间所周知,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皮衣普行者错会敬意,毁灭一身。”佛来此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曰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错会敬意,毁灭一身,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商人之家,经营商业。尔时有一着兽皮衣物之普行者,一日,彼于波罗奈城内巡回托钵,到着山羊喧哗之居所。彼见山羊退后,思为“此为对予表示敬意”,不向侧方离去,思为“只此人间之中仅此一山羊知我之德”,合掌而立,唱第一之偈:

 四足兽善生 善性又善行

 誉子山羊长 礼敬婆罗门

恰于此时,坐于店中之贤商人,制止此普行者唱第二之偈:

 婆罗门!勿急表敬意 勿信四足兽

 退却欲强打 猛烈加打击

此贤商人如斯言之间,子山羊急来突股,彼感强烈之痛,当场倒毙,悲惨断气。佛说明此事,唱第三之偈:

 破股垂肩人被覆 婆罗门品总被毁

 彼扩双手前往迎 予呼疾驰勿受害

第四偈乃普行者所唱:

 礼不可敬者 如斯被挫卧

 犹我今日愚 为子山羊触

如此彼悲叹断肠,当场失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皮衣普行者是今之皮衣普行者,贤商人即是我。”

三二五 蜥蜴本生谭

[菩萨=蜥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诈欺汉所作谈话。此一故事已于前(第三八第一四一之蜥蜴本生谭)详细说出。此处仍将此比丘带来,出于佛前云:“世尊!此比丘欺骗他人。”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亦为骗人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蜥蜴之身,成长后,以美丽之身体,栖于森林之中,而一品行恶劣之苦行者亦其附近构筑住院居住。菩萨渔饵行路时见彼自思:“此为戒律坚固之苦行者之住院。”于是往其处礼拜行者,然后归于自己之栖所。

自此以后,某日之事,此恶徒行者,于自己归依者之宅得调理甚佳之肉,问曰:“此为何肉?”答云:“此蜥蜴之肉。”彼闻此难制味欲,自思:“杀常来我住院之大蜥蜴,可以食如己意所好之佳肴。”于是携醍醐、牛酪、香味及其他物品往彼处,藏棍棒于衣下,待菩萨之来临,为稳静之风而坐。蜥蜴到来,观破其邪恶之根性:“此必已食我同族之肉矣,予将察看。”于是立于下风,嗅其身体之体味,知其已食同族者之肉,于是不近行者,返身而行。行者知蜥蜴不来之事,将棍棒投去,未达菩萨之体,仅达其尾端。行者云:“汝其远去,予失败矣。”菩萨云:“汝今击我失败,四种地狱将不失败。”蜥蜴逃去,隐于蚁冢之中,今由一穴出头,与行者共语,唱次之二偈:

 思彼为沙门 彼无自制心

 彼以杖击我 沙门非沙门

 汝愚者!结鬘成何用 皮衣有何用

 汝心抱爱着 唯外表清净

行者闻此,唱第三之偈:

 汝蜥蜴!汝来汝还 食稻米饭

 胡麻油盐 胡椒甚伙

菩萨闻此唱第四之偈:

 我今宁可常居此 我入百人之蚁巢

 汝之胡麻油与盐 胡椒对我皆无用

菩萨如斯云:“汝黑心之行者,若汝住于此处,人人皆曰:‘此乃贼盗。’汝将为汝托钵所往之村人所捕,遭遇残酷之打击,汝应早日逃去。”菩萨骂毕,行者即由此处逃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黑心之行者是此欺骗之比丘,蜥蜴王即是我。”

三二六 天华树华本生谭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使教团起分裂而离去,后其随身诸人亦与佛之高足弟子舍利弗、目犍连一同离彼而去,彼由口吐热血。于是比丘等于法堂之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吐虚言,僧团生起分裂,今又患病,为大苦闷。”佛出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非只今日,前生彼即为谎言,彼非自今始,前生即吐虚言,恼大苦闷。”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三十三天之某天子。尔时,波罗奈城施行大祭,多数之龙、金翅鸟、地上天子等均来观察。由三十三天有四位天子以天华树之华制作花环,着以为饰,前来观察。此十二由旬之都城为此花之香遍满唯一之香,人间大众巡回寻觅:“此花为何人所饰?”诸天子曰:“此等诸人探索我等。”于是由王宫之前庭上升,依天人之大威神力停留于空中。多数之人等集合前来,王与副王及其他诸人一同前来,尔后向天子等问曰:“由何处之天界而来?”答曰:“由三十三天而来。”“因何而来?”“观察式而来。”“彼为何种花?”“天上界天华树之花。”“尊神!贵君等请着天上界之另外之花,此花可与我等。”天子等曰:“此天上界之花,对有大威神力者着之合宜,而对人间世界心根卑愚浅贱,品行恶劣者则不合宜。然如人间具如是如是之德者,亦合宜善用。”其中最长之天子唱第一之偈:

 以身不为盗 以语不虚言

 得誉不心醉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闻此自思:“予不具斯德中之一,然予云虚言,得此花以饰,如此人人皆以我为有德之人。”彼云:“予具如是之德。”于是持其花来饰之。然后又向第二天子乞花,天子唱第二之偈:

 求富依正道 依伪不取财

 得宝不心醉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于是持彼而饰之。然后向第三天子乞花,天子唱第三之偈:

 心不望黄金 坚固有信心

 不独食甘旨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于是持花而饰之。然后向第四天子乞花,天子唱第四之偈:

 人前与背后 不訾毁善人

 行如所言者 彼适着天华

司祭官云:“予具斯德。”于是持花而饰之。天子等以四花环与司祭官,自己等往天上界而去。

彼等去后,司祭官顿感强烈头痛,头如以锐利之刃物刺通,如被铁器押压之感,彼因痛而失精神,几次旋转,大声哭泣。人云:“何为而如是?”彼云:“予本不具,自称有德,以虚言而得天子等之花,予望速由我头离去。”彼望花离去而不能离,宛如铁板附着。诸人抱彼还家,彼于七日间居家哭泣。王唤大臣等曰:“彼品性恶劣之婆罗门将死,应如何为之?”众臣曰:“大王!今再一度设祭,天子等将又前来。”于是王又设祭施行,天子等又来都中,都中到处皆是花香,与前相同。彼等一同复立于王宫之前庭,多数之人等集合,品性恶劣之婆罗门被伴来俯向而卧。彼向天子乞愿云:“主人!请助我生命。”天子等云:“此花对行恶邪道之人不适,彼思骗我等,得自己虚言之报。”于多数人中责彼,由头上取下花环,与大众以训诫,各归己所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提婆达多,天子中一人是迦叶,一人是目犍连,一人是舍利弗,而最长之天子即是我。”

三二七 伽伽蒂妃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厌出家之某比丘所作之谈话。尔时佛向比丘问曰:“比丘!汝厌出家为真实耶?”“世尊!是为真实。”问曰:“何故生厌?”“世尊!因有欲情。”佛言:“比丘!妇人者不可处之大意,且不易看守。昔之贤人使妇人位于大洋中睒婆利树池中之宫殿,尚不能看守。”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宿于第一之妃胎中,达成年后,父王死去,自行为王。彼之第一之妃名伽伽蒂,美如天女。此节述其大略,详见鸠那罗本生谭(第五三六)中说出。尔时一只金翅鸟王化作人间之相,与王共弄骰子,彼恋慕第一之妃伽伽蒂,伴彼女还金翅鸟之家,共享欢乐。

王失其妃,命令音乐神纳陀库卫拉搜寻妃之下落,彼见金翅鸟王隐于一湖水中之艾拉伽草丛中,音乐神于金翅鸟由王宫离去时,即入于其翅间,往金翅鸟之栖家,与妃相互会面,然后彼入其翼中而还。金翅鸟与王共弄骰子,彼则携带琵琶往赌博现场,立于王之傍唱歌而唱第一之偈:

 予止爱念所 彼所吹来香

 远方伽伽蒂 予心执彼所

金翅鸟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如何超越此大海 如何超越殑伽河

 如何得以渡七海 睒婆梨树如何攀

纳陀库卫拉闻此唱第三之偈:

 依汝超越此大海 依汝超越殑伽河

 依汝得以渡七海 睒婆梨树依汝攀

于是金翅鸟唱第四之偈

 可耻予大身 可耻无思虑

 予为妻密夫 既迎且又送

彼伴妃来,送返波罗奈王,即不再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之比丘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纳陀库卫拉是此厌世之比丘,王即是我。”

三二八 不可悲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家主人之妻亡故所作之谈话。彼因妻之亡故,不去沐浴、不为食事、无意工作,彼唯悲哀不堪,往墓场悲叹,彷徨徘徊。然彼内心如家中之灯火,点燃预流向之根机。佛于晨起遍观世界,览见此人,佛思:“能除彼之悲叹,使彼得入预流向者,除予之外,别无他人,我将助彼完成。”佛于午食后托钵归来,携同伴者至彼家户口。主人出迎,表种种敬意,使佛就座,主人礼拜,坐于一方。佛云:“信士!何故沉默?”“唯然,世尊!予因妻亡故,悲思过深。”佛言:“信士!当坏者坏,思虑其坏是为不当。昔日贤人等妻死去,‘当坏者坏’,并无愁思。”佛应彼之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此故事于第十篇之小菩提童子本生谭(第四四三)中说出,此则为其大略。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还来父母之前。在此本生谭中,摩诃萨为一少年之净行者,彼之两亲,欲为彼寻娶,菩萨云:“予欲出家。”二人再三强迫,菩萨造一黄金人形谓曰:“如得此少女,则我娶之。”两亲派遣多人嘱咐:“将此黄金人形坐于覆盖之车中,巡回搜索于全阎浮提,如发现如此婆罗门族之少女,于其处赠与人形,伴少女归来。”

然其时有一积善业之人,由梵天世界降生于迦尸国之某市场村有八亿财产之婆罗门家,名桑米拉巴西尼之少女。彼十六岁时,美貌可爱,貌如天女,具一切之相好。彼女之心未曾起有欲情,为一极度清净行者。彼携黄金人形搜寻之伙伴等,抵达此村,此处之诸人见此人形咸谓:“某某婆罗门之女桑米拉巴西尼如何出现于此处?”诸人闻此,均望婆罗门之家看望桑米拉巴西尼。彼女向两亲传言:“予于双亲亡故后,即行出家,予无持家之意。”两亲曰:“吾女!汝欲何为?”于是受取黄金之人形,而由多人伴送少女。

菩萨与桑米拉巴西尼二人均在烦厌之下结婚,二人同室、同床、同寝,但互不以欲情之眼相看,二人直如净行者同住一处。其后菩萨之两亲死亡,彼于吊祭两亲之后,呼桑米拉巴西尼曰:“吾妇!予家之财产八亿,汝家之财产八亿,汝只取此财产,即可立家。予欲出家。”妇云:“公子!君如出家,予亦出家,予不能舍君不顾。”“如此请来。”于是二人将所有财产作为施物而与人,一切产业舍如唾痰,二人同入雪山之中,出家为苦行者,拾森林之树根及果实以为食,长久期间住于其所。后为得盐食与酸味之物,下雪山,次第游历,抵达波罗奈,住于王苑之中。女行者因食无味调理之饭食而罹患赤痢,不能入手有效之药,身体非常虚弱。菩萨外出托钵时,抱持彼女来至都门,使睡卧于一室板床之上,自己前往托钵。当菩萨尚未归来之际,彼女已行断气,多数人等见女行者气品高尚之姿,均围绕而悲泣。菩萨托钵回返,知彼女之死,菩萨曰:“当坏者坏,诸行无常,此乃运命。”彼坐于女行者之板上,将种种之食物一同混合而食,然后洗口。围绕其处站立人等问曰:“此出家之女行者,为汝何人?”“此为予未出家时之妻君。”“尊师!我时不能忍耐而悲泣,君如何无有悲哀之心?”菩萨云:“此人如生活在世,对我尚有某种名份,今已往其他世界,一切亦均归乌有,彼往他人之住所而去,予又如何可泣?”于是菩萨为多数之人等说法,唱次之偈:

 吾妇!汝于多人中存在 彼等有汝我何有

 然而我之有此爱 即我对汝不兴悲

 随其失亡者 一一如兴悲

 常入死领土 观己实可悲

 立坐与卧 又加行者

 眼开又闭 无人思龄

 不完又易变 无疑为我身

 残者垂慈念 过去不可悲

如是菩萨依此四偈,说明无常相状之法,多数之人为女行者之遗骸料理善后。菩萨入雪山地方得禅定与神通,成得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此主人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桑米拉巴西尼是罗睺罗之母,行者即是我自身。”

三二九 黑腕猿本生谭

[菩萨=鹦鹉]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不受人施与尊敬之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提婆达多无故对佛结怨,雇弓师放纳罗吉利象,其罪世间周知,为彼所规定之食物及其他常住供养均皆停止,王亦不看顾于彼。彼之施与尊敬,皆不得受,于是至每家乞食而食。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云:‘予将受施与尊敬。’彼虽在受食,但不能坚固维持而行。”适佛出堂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于前生提婆达多即不受施与尊敬。”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王达难阇耶治国时,菩萨为一名罗陀之鹦鹉,体大甚肥,其弟名布吒婆陀。一猎夫捕此二只之鸟献与波罗奈王,王将此二鸟入于金笼,食以甘谷,饮砂糖水以饲养,实以为非常之物加以重视。一切饮食食物,无可详论之美好。然于森林之中有一男人捕获一只名黑腕之大猿,献与国王,此一后来之物,亦善为配给饮食加以重视;于是鹦鹉等之饮食物配给粗略,不受重视。菩萨具有菩萨之特性,不发任何言语,然其弟无此特性,见猿受重视,不能忍耐,对其兄曰:“兄长!以前于此王宫,味佳之食物,皆为我等所得,今则我等不得,均持往黑猿之所。我等由达难阇耶王处不得食物,不受重视,不如往森林中住于彼处。”于是唱第一之偈:

 我等先由王得食 今则皆与栖枝兽

 罗陀!我等不若入森林 我等不顾财胜王

罗陀闻此唱第二之偈:

 得与不得誉不誉 受褒受訾苦又乐

 此乃人间界常法 布吒婆陀汝勿忧

布吒婆陀闻此,不堪羡猿之情,唱第三之偈:

 罗陀!汝实甚贤明 知未来之利

 此一贱枝兽 如何受排挤

罗陀闻此唱第四之偈:

 动耳尊大风 忿气胁王子

 食物将远离 黑腕自为此

黑腕经过数日,于王子等面前动耳,作某种之威胁,王子等皆恐怖扬声。王问:“此何事故?”臣下使王闻此事情,王云:“将彼赶走。”于是猿被逐出。鹦鹉等仍如以前得饮食物而被重视。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黑腕是提婆达多,布吒婆陀是阿难,罗陀即是我。”

三三〇 验德本生谭

[菩萨=司祭]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为试验其德之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此故事已于以上二度(第八六及第二九)说出。此处菩萨为波罗奈王之司祭。

主分

彼为试验自己之德,彼由金库官之室,连续三日取去金货,人以其为盗贼,捉往国王之前,彼立于王之近前,唱第一之偈:

 德为最善者 世间无上物

 有剧毒之蛇 不杀有德者

彼称扬德行,求王许可出家,于是出家而去。一日,有一鹰由屠店中攫得一片之肉,向空中飞去。彼为他鸟包围,用足爪嘴等搏击,彼不堪其苦,将肉片掉落。又此鸟取肉,彼亦同样受苦,掉落肉片,又被他鸟所取。如是每一取者,辄受他鸟追逐,而落肉才为脱苦。

菩萨见此自思:“欲者譬之肉片之物,执此者苦,弃此者乐。”于是唱第二之偈:

 彼时某物者 鸷鸟来夺食

 一物不持者 彼等皆无害

彼出都而行,途中于夜间寝于某村一轩之家。其家有一使女名宾伽罗,彼女与某男约于“如是如是”之时刻前来。女为主人等洗足,主人等就寝,彼女待此男之来坐于廊下。彼女自思:“今将来矣,今将来矣。”于是初夜、中夜已过,待至天明,彼女断念:“彼不来矣。”于是卧床而入眠。菩萨见此情景自思:“此女因欲情思此男而坐待,今知此男不至而断念安寝。烦恼之中,欲情为苦,无欲情则乐。”于是唱第三之偈:

 无欲者乐卧 有乐之效果

 以无欲为欲 宾伽罗乐卧

彼于翌日由村中分手于森林,见森林之中有一苦行者一心修禅定而坐,彼思:“此世来世无有优于禅定之乐者。”于是唱第四之偈:

 优于三昧者 此世他世无

 得此三昧者 自他皆无害

彼入森林中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禅定与神通,成为可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司祭即是我。”

第四章 时鸟品

三三一 拘迦利比丘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迦利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于塔伽利迦本生谭(第四八一)中说出。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宝之大臣(重要事务之大臣),王为口快之人。菩萨自思:“王有口快之癖,当使改正。”彼就此搜寻譬喻,经过时日。某日王入御苑之中,坐于为王座用之板石之上。其上有庵罗果树,其中有一乌巢,有一黑时鸟置其自己之卵而去。尔时一雌乌来温鸟之卵,不久时鸟之雏孵出,雌乌思为自己之子,用嘴衔饵饲养。雏鸟之翼,尚未十分成长之时,不意为时鸟之鸣声。乌思:“此乌今鸣不同之声,长大之后,将为何种不利?”于是以嘴啄杀,由巢中落下,恰落于王之足前。王问菩萨:“此为何物?”菩萨自思:“予欲谏王,搜寻一例,今已得见。”菩萨曰:“大王!言语过多,不择时而言,遭逢此一结果。”“大王!此时鸟之雏,为乌所养,翼未十分成长,不意而鸣,于是乌知其非己子,以嘴啄杀而落下,无论人或畜类,不辨时而过于利口,遭此苦报。”菩萨为唱此等之偈:

 时未到时 过度语者

 如斯堕死 如时鸟雏

 善磨之刃 愀心之毒

 如吐邪语 尔速倒人

 随时适不适 贤者应护语

 对己相等者 非时不得语

 思虑有洞察 正时适度语

 得胜一切敌 金翅鸟胜蛇

王闻菩萨之说法,由此以后,为适度之发言。对菩萨授与较以前更大之名誉。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时鸟之雏是拘迦利,贤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二 车鞭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王之司祭所作之谈话。据传,彼乘车往自己领地途中,于狭路行车之时,见一车队,彼云:“汝等之车,向侧方回避,向侧方回避。”对方之车未能回避,司祭发怒,以鞭投向最前车之御者,鞭中车轭而折返,击中彼自身之额,额顿出瘤。彼还向王申告:“为御者所殴。”王唤御者调查,知彼本身之恶。

某日,比丘等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王之司祭云彼为御者等所殴,起诉而自负。”佛来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亦如是。”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之裁判大臣。其后,王之司祭乘车往自己领地等等,皆与前述之事相同。然彼向王申诉,王自坐于裁判所中,唤御者等,调查此事,王云:“汝等殴予之司祭,额上起瘤。”王命:“汝等全部财产,受没收之处分。”

如此,菩萨向王曰:“大王!王未调查事情,而没收彼等全部财产,然世间有自己击中自己而言为他人击打之人。因此,治世之方,不经调查而为裁判,实属不宜。善加调查后,再为裁判,是则为宜。”于是唱次之偈:

 打与被打 胜者负者

 大王!率先语者 暂勿置信

 贤者听讼 就他方闻

 闻双方语 随法而行

 在家乐诸欲 不可成懒惰

 出家自制心 王可无忧虑

 恶行不可成 贤者无怒质

 刹帝利之王 无虑不可行

 大王!能行思虑者 增大誉名闻

王闻菩萨之语,为正确之裁判。正确之裁判,罪在婆罗门。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今之婆罗门,贤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三 蜥蜴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为祇园精舍时,对某家之主人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前(第一三八、第一四一、第三二五之蜥蜴本生谭)既已详出,此处则为二人偿还负债归返之途中,猎夫云:“二人共食。”得一蜥蜴而烧之。此男命妻取水后,一人将蜥蜴全部食之。妻还来时,彼云:“蜥蜴逃走。”妻云:“甚善,君使已烧之蜥蜴逃跑,如何可为?”

妇人于祇园精舍饮水毕,坐于佛侧。佛问曰:“此人思汝之利益,对汝敬爱,为汝尽力耶?”妇人云:“世尊!予思此人可爱,但此人对予并无爱情。”佛言:“虽然,汝勿忧心,此人虽然如此,然彼一旦思念汝之德行,必将让汝一切权威。”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过去之事亦如前所出,但在此处,彼等还来途中,二人均甚疲乏,猎夫与一蜥蜴,彼云:“二人共食。”又得一蜥蜴烧之。王女以蔓草缚之,携于手中,继续行路。二人见有一池,于是坐于道外之阿说他树下,王子云:“汝往取池之莲叶包水还来食肉。”彼女以杖挂蜥蜴,前往取水。王子则将蜥蜴悉皆食之,仅捏下尾端,置于其处。王女持水归来,王子云:“蜥蜴由杖而下,入蚁窝之中,予驰往捉其尾端,仅捉得之处,握于予手,彼挣脱而入于穴。”“君如何可为?对已烧之蜥蜴使之逃走,于我等如何可能?如是行矣。”女饮水后,往波罗奈行。

王子登位,彼女立于第一妃之位,然对妃既不尊敬亦无供给。菩萨思使敬妃,立于王侧云:“王妃!予等由妃之手未得任何一物,何以不受青睬?”妃云:“予亦由王未得何物,予又何能与君?由森林来时,王将已烧蜥蜴,一人独享。”菩萨:“王妃!王不为如此之事,妃勿作是说。”于是妃向彼云:“此非汝所知,王与我知。”为唱第一之偈:

 国主!汝今佩剑又着铠 可忆汝在森林时

 身着奇利达树衣 阿说他枝挂蜥蜴

 汝谓蜥蜴逃走时 汝之人我已尽知

如是将王所犯之过,当众透露。菩萨闻此云:“王妃!如此不为王之所爱,二人均为不快之思,如何能住于一处?”于是唱次之二偈:

 拜者应拜 亲者应亲

 为行事者 应行其事

 无意于利 则不为利

 不亲之人 不可与亲

 施者即施 不起欲念

 不自由者 不可相亲

 树无果实 鸟即知之

 能观他者 此世为大

菩萨为此语,王思起其德,王云:“吾妃!前此之间,予未思汝德,予依贤者得闻之语,思出汝德。请恕予之罪,总此王国,一切让汝无余。”于是唱第四之偈:

 予应予力 为汝尽力

 吾妃!期不忘恩 与汝权威

 汝可以为 与所喜者

王如斯云,与妃一切权威,并谓:“予以此人之恩荫,忆起妃之德行。”于是与贤者亦以极大权威。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夫妇二人共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夫妇是今之夫妇,大臣即是我。”

三三四 王训本生谭

[菩萨=仙人]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与国王教训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于三鸟本生谭(第五二一)中详细说出。此处佛言:“昔日诸王闻贤者之言,正当治国,上行天上界之道。”佛应王之所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修习一切学艺,出家入仙人之道,得神通与禅定,心情愉快。于雪山地方,由森林得树根与果实为食而生活。

尔时,王寻己之不德云:“何人有语己之不德者?”于王宫内外诸人中,于王都内外诸人中,不见任何一人语自己之不德。王云:“各地方如何?”于是自己变换容姿,巡回走向地方。地方亦不见语自己之不德,只闻语自己之德,王云:“雪山地方如何?”于是向森林地方分入,各处走过之后,抵达菩萨之道院,礼拜菩萨,亲切交谈,坐于一方。恰于此时,菩萨由森林中持来已熟之榕树果实而食,其甘甜而有滋养如甘蔗之粉,彼呼王曰:“大功德主!食此榕树之熟果,应须饮水。”王依所云问菩萨曰:“尊师!此榕树之熟果,非常甘甜。”“大功德主!此因王之正直平等治国,故此甘甜。”“尊师!若王为不法时,此果实即不甜耶?”“唯然,大功德主!王等为不法,则油、蜜、糖等,森林之树根、果实之类,不甜亦无滋养,不仅如是,国中亦力拔而气拙。然若王等为正义,则树根、果实甘甜而有滋养,国中之势力亦强大。”

王只云:“尊师!诚如所言。”王未示知自己为王,礼拜菩萨,往波罗奈。王思:“予且诚见行者所云之事。”王行不法之事云:“如此将可判明。”经少时后,再往其处,礼拜坐于一方。菩萨如以前与王交谈,与已熟之榕树果实,而彼具有苦味。王云:“此甚苦涩。”唾之于地。“尊师!此甚苦涩。”菩萨云:“大功德主!王为不法矣。王等为不法,由森林之果实乃至一切之物,皆无味亦无滋养。”于是唱次之偈:

 渡水之牛 长牛斜行

 导者斜行 一总斜行

 人间之中 许为长者

 彼若非法 他众勿论

 王若违法 举国受苦

 渡水之牛 长牛直行

 导者直行 一总直行

 人间之中 许为长者

 彼若行法 他众勿论

 王者随法 举国受乐

王闻菩萨说法,告以自己为王,王云:“尊师!予将已熟榕树之果,使之为甘,而又使之为苦,然今后予将使之为甘。”于是向菩萨礼拜而去,正当治国,一总之物,皆为正当之秩序。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行者即是我。”

三三五 豺本生谭

[菩萨=狮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模仿佛之事所作之谈话。此故事既已于前(第二〇四鹈乌本生谭)详出,其概略如下。佛问曰:“舍利弗!提婆达多见汝等作如何状?”长老白佛:“世尊!彼模仿世尊,交我手以扇而就寝,于是拘迦利以膝触彼之胸,彼模仿世尊作痛苦之状。”佛闻此而言曰:“舍利弗!提婆达多模仿于予见痛苦状,非自今始,前生即见痛苦之状。”佛应长老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狮子族之身,栖于雪山岩窟之中,某日杀一水牛,食此饮水而返来栖所。一豺见而逃避不及,俯伏而卧。狮问:“汝豺!何为?”豺答:“尊主!予欲仕君。”狮云:“如此,汝来。”于是伴往自己栖所,每日持来肉类养之。

彼得狮子之余食而食,身体壮大,一日生起慢心,彼往狮子之所云:“尊主!予常为君之累赘,君每日持肉来养予。今日尊主且止于此处,予杀一象食肉,持来与君。”狮子云:“汝豺!汝莫作是思,汝生来非为杀象之身分,予杀之以肉与汝。象之体大,汝不可为倒置之事,应守予之言。”于是唱第一之偈:

 汝豺!彼之体积大 身肥有长牙

 汝今欲捕象 非汝种族为

豺不顾狮子之遮拦,出岩窟大嚎三声,提豺声之鸣叫而去。见山麓有一黑象散步,彼思跳上飞扑其首,为象返弹倒于足下。象抬前脚踏其头上,头粉碎而成微尘,豺于当场悲叹而亡,象则扬其叫声而去。菩萨前来立于山顶,见豺灭身云:“豺为自己之慢心而灭其身。”为唱次之三偈:

 身非狮子 夸称灭己

 袭象卧地 豺不能起

 身体长大且有誉 不量象之强有力

 彼豺前往欲捕象 为象击倒卧于地

 有辨别力 思己之力

 知量为事 皆依勉学

 善选言语 多所获利

如斯菩萨依此等偈,于此世间语人以应为之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提婆达多,狮子即是我。”

三三六 大伞盖王子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诈欺汉所作之谈话。现在之故事,前已出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王说俗事圣事之大臣。波罗奈王率大军讨伐拘萨罗王,抵达舍卫城交战,都城陷落,国王被掳。拘萨罗王有一王子名伞盖,彼化装逃出,往得叉尸罗,修学三吠陀及十八学艺;离得叉尸罗,于一切场合修应用之学艺,到达某边鄙之村。

于此附近森林道院中生活之行者,其数为五百人。王子往行者之处,自思:“于此人等之所,将有所学。”于是自己亦出家,就彼等之所知者,尽学无遗,后彼即为此群众之师。

其后一日,彼呼行者之群问曰:“汝等何故不往中国地方?”“尊师!中国地方,人甚贤明,相互质询,述礼仪之辞,唱祝贺咒文,若不能达,则受恶言,予等恐惧,不敢前往。”“汝等勿恐,此予皆能。”师云:“如是前往。”大众皆自携自己道具,逐渐行抵波罗奈城。

波罗奈王以拘萨罗王国为自己之物,于彼处留置官吏,自己于其处,悉取其宝物还波罗奈,将宝入于铁器,埋藏于王园之中。恰于此时,住于波罗奈之仙人等来至王苑之中过夜,翌日为托钵出至都城,来至王宫门口。王见彼等之行仪甚善,颇为敬服,唤入宫中,使坐于大高台上,供养粥与食物。于食事时刻之前,王问种种之事,伞盖答覆王问,甚适王意。食事终了后,述种种礼仪之辞,王益加信任彼,互相约束,总住苑中。

伞盖发现隐藏物品之咒文,彼住于此处自思:“此王将予父之宝物藏于何处?”彼唱咒文观察,知宝物隐藏于苑中之事。彼思:“取此宝物,回返予之王国。”彼呼行者等曰:“诸君!予实拘萨罗王之子,波罗奈王取予之国,予变装逃出,至今为保生命而来。今予如将予家之宝入手,取之回返自己之王国,汝等有何打算?”众曰:“予等与师一同回返。”彼云:“甚善。”于是作大革囊,于夜间掘地取出装宝之器,入宝于囊,埋草于宝器中,五百仙人及其他人等运宝往舍卫城,将留守之官吏,悉数逮捕取返王国,施行修理屏障及瞭望台等,严守都城,使敌王为战,不能再行攻下。

有报告者向波罗奈王云:“行者等取宝而逃。”王自往王苑开器,见只有草入其中。彼王失宝,大感悲哀,彼返都城后,口喊“草、草”,巡回彷徨,无一人能得慰其悲哀。菩萨自思:“王大感悲哀,大声呼叫奔走,此除予之外,其他任何人皆不得除此悲哀。予将使王成无悲之人。”

彼一日与王宽心静坐,当王又叫喊,菩萨唱第一之偈:

 汝云草草 谁取汝草

 汝草何用 唯只呼草

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伟大梵行者 学深名伞盖

 总取予之物 投草而逃去

菩萨闻此唱第三之偈:

 给少得多 彼者如斯

 总取己物 不取草事

王闻此唱第四之偈:

 守戒不为此 愚者此为戒

 邪戒非坚戒 贤者何用此

彼依菩萨非难之语,彼成无悲之身,正当而治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是大伞盖是此欺瞒之比丘,贤明之大臣即是我。”

三三七 座席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某一比丘所作之谈话。据传,彼由田舍来祇园精舍,收拾法衣与钵,礼拜佛毕,问沙弥及年轻比丘云:“诸位法友!由外方来舍卫城比丘,于何处接受供养?”“法友!有给孤独大长者与毗舍佉大信女,此二人实如比丘众之父母代理者,有非常之帮助。”比丘云:“予知之矣。”翌日晨起,于任一比丘尚未来时,彼来至给孤独长者家之门口。彼为此一时分前来,无任何一人见彼,彼于其处,未得何物。于是来至毗舍佉家之入口,其处亦为过早前来,亦未得何物。彼于巡回各处后再往,已至粥之终时;再巡回各处行走,饭之时已过。彼还精舍云:“此二家无信仰心亦未有清净心,而此处比丘等则云:‘信仰心诚笃且具清净心之家。’”彼对此二家族加以贬薄。

如是某日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比丘,于时刻之外,立于家之门口而不得供养之物,贬薄家族而行。”佛出于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唤彼来问曰:“此为真实耶?”此比丘白佛:“世尊!是为真实。”佛言:“汝比丘!汝何故发怒?前生佛尚未出世时,诸位行者,立家门口,虽不得供养物亦不发怒。”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尔后出家为行者。彼长期间住雪山地方,为得盐食与酸味之物,来波罗奈,住王苑之中,翌日为托钵入于都中。尔时波罗奈长者为一信心诚笃,心地清净之人,菩萨问:“何处有信心之家?”彼闻:“为长者之家。”于是来至长者之家门口而立。尔时长者恰往王处问候,家中之人不见行者,彼乃归还。长者由王宫归途中见行者礼拜,取钵伴归,招座洗足,涂以涂香,以粥与硬食及其他之物,饱事供养。食事之间,诣问种种事项。食事后,礼拜行者,坐于一方,云:“尊师!凡来我等门口之人,无论乞食、踏行正道之沙门、婆罗门,未受款待与尊敬而离去者,至今尚无一人。然今日予家之人等,对尊师未能注意,座席、饮水、洗足水、粥食、饮料,未与奉上,尊师未得而离去,此为我等之疏失,请与宽恕。”于是唱第一之偈:

 未设座席 不供饮食

 梵行者!请与恕我 我知此过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予为此事 无恨无怒

 我无些许 不快之意

 彼时予思 此或家法

长者闻此,唱其他二偈:

 祖先以来 我家常法

 座水涂油 供此等物

 祖先以来 我家常法

 供人如仕 最上智者

菩萨数日之间,为波罗奈长者说法,住于其处。然后再归雪山地方,得通力与禅定。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彼之比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波罗奈长者是阿难,行者即是我。”

三三八 稃本生谭

[菩萨=教师]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阿阇世王子所作之谈话。据传,彼宿于母胎,其母即拘萨罗王之王女,起欲饮频婆娑罗王右膝之血之愿望,而又希望无论如何,必须满足此愿望。妃被侍女等问而对彼等言及此事,王亦耳闻此事,呼观人相者问曰:“妃起此愿望,其结果为何?”人相观者答曰:“宿于妃胎之胎儿,为灭汝而夺取王位者。”王云:“若予之儿杀予取得王位,其有何恶事?”王以刀刺右膝,以金器盛血,使妃饮之。

王妃自思:“若予腹中之儿杀父,予将如何处置?”彼女为堕胎儿,揉腹而汗出。王知此呼妃而嘱咐云:“吾妃!予等之儿杀予夺取王位,虽然予尚不老,但并非不死之身。予望见予子之颜,自此以后,断然不可为如此之事。”妃往王苑揉腹,王知之后,禁妃以后入苑。妃月满生儿,命名之日,因王子未生即为父之敌,故命名为阿阇世。

彼于王子相应重视其成长,某日之事,佛由五百比丘引伴,入于王宫着坐。王为佛与比丘众等准备佳味之软硬食物,礼佛听法而坐。王由强固爱情之念,抱王子置于膝上,对王子由爱着之心,只思于彼而不听法。佛知王之游疑不决,佛言:“大王!昔日诸王,不信自己之王子等,使之隐居,而下命令云:‘待予死后,伴来即王之位。’”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得叉尸罗之所,为四方有名之师尊,对多数之王子及婆罗子等,授与学艺。波罗奈王之王子,年十六岁时,来至其前,修习三吠陀及一切学艺,学成后,求师许可归宅。师尊依观人相术观彼王子,自思:“此王子为其子而有障,予将依通力为之攘解。”于是封以四偈,且告彼云:“第一之偈,于汝登王位,汝之子十六岁时,于食事,请唱此偈;第二之偈为于行大接见时唱之;第三之偈为升宫殿时,立于最上之阶唱之;第四之偈,入于住殿寝所之时,立于廊下唱之。”彼云:“甚善。”谨遵师命,拜师而去。彼据于副王之位,父死而升王位。

其子年十六岁时,父王苑游或为其他而外出时,见父王威仪堂堂,彼思害父而夺取王位。于是彼语自己之侍者,彼等云:“大王所思甚是,年岁老大,取得王权,无何意义。用何手段,使王亡故,则即善能取得王位。”王子自思:“予使其吞毒而杀之。”于是与王共进晚餐时,手持毒药而坐。当饭盛于钵中,王唱第一之偈:

 鼠善知稃 亦善知米

 稃与稃去 彼唯食米

王子自思:“予计为其识破。”心怀恐惧,于盛饭钵中不能入毒,起座拜王而去。彼以此事语自己侍者问曰:“今日先被看破,此后如何杀之?”其后彼等隐于苑中,秘密商谈,劝王子曰:“今有一策,予等一同整齐携刀列队,等待向王问候时,予等立于大臣之间,乘王不备而刺杀之。”王子曰:“甚善。”同意于行大接见时,以身佩刀前往,探寻何处有刺王机会之来。然于此瞬间,王唱第二之偈:

 森林中谈 村中秘语

 如斯如斯 予已知之

王子自思:“父已知我为敌。”当场遁去,告语侍者。经七八日,彼等云:“王子!汝父并未思汝为王之敌,此唯汝之想像,汝应完成大业。”

王子一日提刀立于殿阶之顶房中,王立于阶段之顶唱第三之偈:

 父猿有牙 正生其子

 子尚年幼 咬其睾丸

王子自思:“父王欲行捕我。”于是惊恐遁去,对侍者云:“父王威胁于我。”于是经半月后,彼等云:“王子!若王知汝之事,于此期间,绝无宽恕之理,此只为想像之语,汝应成大业。”

彼一日携刀入于王宫之寝殿,彼思:“俟王之来,即与刺杀。”彼隐卧于座下。王于晚餐终了后,侍者等退去,王云:“予将入寝。”入于寝殿立于廊下唱第四之偈:

 盲目之山羊 潜入芥子畑

 卧于其下者 予已知为谁

王子自思:“父已看破,父将杀我。”于是心怀恐惧,由座下爬出,将刀投于王之足下,俯伏卧于足下云:“请王宽赦。”王云:“汝思自己所为之事,无人得知。”王责难后,以锁缚彼投入牢狱,置守卫者看守。

尔时王思菩萨之德。其后王死,王之遗骸处理之后,将王子由牢狱释出,即王之位。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向王曰:“大王!昔日之诸王,于可疑者疑之。”佛说明其理由,王对佛之此语,仍不留意。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于得叉尸罗响名四方之师尊即是我。”

三三九 巴威路国本生谭

[菩萨=孔雀]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不受供养与尊敬之外道所作之谈话。佛未出世之间,外道等得供养物,佛出世后,外道不受供养与尊敬,如同太阳升起之萤光。彼等就此事,于法堂中开始谈论。佛出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日始,前生有德之人未出之间,无德之人,于供养物、名誉均达到绝顶,但有德之人出,则无德之人,皆无供养与尊敬。”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孔雀之族,随其成长,具无上美丽之羽毛,徘徊于森林之中。此顷,某商人等持有知方向之鸦,往巴威路国,彼时巴威路国尚无鸟类,每见彼国之人携来之鸟,止于帆柱之顶,彼等见而赞鸦云:“请观其皮肤之色,嘴突出于首之最先部位,眼似摩尼宝珠。”彼等向商人等云:“商主!请将此鸟卖与我等,此于我等至为有用,君等可于汝国入手他之此物。”“如是以金购买。”“一枚金币如何?”“不能成交。”于是渐渐加值,“百枚如何?”“此鸟对予等有大用途,今对君等表示亲密之意。”于是以百枚金币让渡。

诸人受取此鸟,入于金笼,以种种鱼肉及果实之类喂养。鸦有十种恶德,居于他鸟所不栖之处,今于食物之上、名誉之上,皆居第一。

其后此商人等捕得一羽之孔雀王,君以调教,闻弹指之音即鸣,闻叩手之音即跳,彼等来至巴威路国。于多人集合之所,孔雀止于船舳之端,扩翼击羽,扬鸣美声,人人见彼大喜,谓曰:“商主!此鸟殊甚奇丽,为驯善之鸟王,请与予等。”“最初我等伴鸦前来,为君等所取,今伴孔雀王来,亦欲索要,今后不能伴鸟前来贵国。”“诚如君言,商主!君等可于自己之国入手他之此物。”于是提高价钱,以千枚之金币买下,将之入于镂以七宝之笼,与以鱼肉果实之类与甘炒谷物,甘蔗昆虫以及其他之物饲养。于是孔雀王于食物之上,皆居第一。自孔雀王来之后,鸦之补给与尊敬均已降落,竟无一人对彼加以青睐。鸦不得食,呀呀鸣叫,于尘冢上下。

结分

佛为二者之故事作结,现等觉者唱次之偈:

 有冠有美声 未见孔雀时

 捧献肉果实 乌鸦受尊敬

 孔雀有善声 来巴威路时

 利益与尊敬 较鸦为达胜

 光辉灿烂一法王 佛陀尚未出世时

 他之世间凡愚者 尊敬沙门婆罗门

 有美声者 说佛之法

 利益尊敬 远胜外道

佛唱此四偈,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鸦是尼干若提子,孔雀王即是我。”

三四〇 维萨易哈长者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所作之谈话。此故事既已在坚木树炭火本生谭(第四〇)中详出,此处佛唤给孤独长者言曰:“昔日贤家之主人等对帝释天王立于空中云:‘不可为施’,妨碍所行,不以为意而行布施。”佛应长者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具有八亿之富名维萨易哈长者,持五戒、有施志、喜为施舍。彼于四方之门,都之中央与自己家之门口,于此六所,设布施堂以行施,每日每日舍出六十万之宝。食事无论菩萨与乞食,均一视同仁。

长者之施,使阎浮提中之人,停止田畑工作前来受施,其布施之威力,震动帝释天宫,使天王之赤黄毛毡色之石座发生暖意。王思:“何人使予由此位置震动?”加以探索,见长者,王思:“此维萨易哈具有能使全阎浮提之人,停止田畑工作前来受施之极度广大之施力。依此布施,使予动摇,彼将自为帝释天。予将使彼无宝,成为贫乏之人,使彼不再行施。”于是将一切财宝、谷物、油、蜜、糖、下人使者之辈,悉皆消灭。失去施之人等前来报告:“施主!布施堂已不见,原建之施所,任何一处,均已不见。”“由此处运物品前往,施舍不可中断。”并唤妻云:“汝继续行施。”妻到处探寻家中,值半金币之物,亦未发现。妻云:“家中除衣物外,予未发现任何一物。”七宝之藏室,门户已开,不见何物。家中除长者与其妻之外,其他使者下人之辈,一总不见。菩萨再唤其妻云:“施舍不能中止,汝往家中各处搜寻。”

于此瞬间,有一刈草之男将镰刀,扁担以及其缚草之绳,投入户内而离去。长者之妻持来曰:“除此之外,未见任何之物。”菩萨云:“我等从来未有刈草之事,然今日持来刈草,卖出以作相当之施。”菩萨恐中绝施舍,携镰刀、扁担及绳索出都,往草原刈草,并谓:“一捆我等自用,一捆行施。”彼缚两捆之草,以扁担担来,于都门之处贩卖,得数金币,以一部施与乞食。乞食者之数多,皆云:“施与我等,施与我等。”于是以其余一部亦均施舍,当日与妻均不得一日之食而行过。如斯渡过六日之间。

第七日长者运草归来,彼生来为弱质之人,七日之间不食,额头当太阳之热,头晕而目眩,体力不支,投草散落倒地。帝释天察见彼之所为,刹那来至其处,立于空中唱第一之偈:

 维萨易哈!汝先行施 减汝之宝

 若不行施 汝财有余

菩萨闻彼之语问曰:“汝为何人?”“予帝释天。”菩萨云:“帝释天者,自己行施,持戒法,守布萨日,守七誓而出生为帝释天之身,然贵君基于自己之权威,妨碍布施,实甚卑劣。”于是唱次之三偈:

 有千眼者 位行尊者

 假令虽贫 不为卑鄙

 人主!为富弃信 宝非我物

 一车行路 他车行之

 婆沙婆!古人之蓄 殖人之殖

 若有则施 无如何施

 我身如斯 尚施不怠

帝释天知不能遮,问曰:“汝何故行施?”答曰:“予不望为帝释天与梵天而行施,予望为一切智者而行施。”帝释天闻彼之语大喜,以手抚其背,于此瞬间,完全如同饱食之人,全身充满活力。帝释天以其威力,使其财宝完全如以前毫无区别。帝释天云:“大长者!君自今以后,每日以百二十万金行施。”使其家之宝,无限增殖,帝释别长者归自己之处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长者之妻是罗睺罗之母,维萨易哈即是我。”

第五章 小郭公品

三四一 健达利王本生谭

此本生谭于鸠那罗本生谭(第五三六)中详出。

三四二 猿本生谭

[菩萨=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企图杀害事所作之谈话。此一故事已于(第二〇八鳄本生谭)中详出。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雪山地方之猿族,成长后栖于恒河之畔。然于恒河之中栖有一尾牝鳄,彼起欲心,思欲食菩萨心脏之肉。彼向牡鳄语此,牡鳄自思:“使菩萨沉水杀之,取其心脏之肉与予牝鳄。”彼向菩萨云:“君来,可往其他之国,食种种果实。”“予如何可往?”“君可乘予之背相伴而行。”猿不知鳄之心,跳坐其背上。水中稍行,鳄即开始下沉。

于是向彼问曰:“君为何沉予于水中?”“予杀君取汝心脏之肉以与予妻。”“汝甚愚蠢,汝以予心脏之肉在予腹中耶?”“然则君置其于何处?”“君未见挂于彼乌昙跋罗树下之物耶?”“唯然!予已见之。”鳄为所愚,伴猿游往河岸之乌昙跋罗树下。菩萨由鳄背跳向乌昙跋罗树上而坐,唱如次之偈:

 我身入水 不得上陆

 水生者!我今不再 为汝所制

 大河之彼岸 生有庵罗果

 阎浮半娜沙 不胜优昙果

 人若生利益 不可速为语

 若为敌所制 至后使彼悲

 人若生利益 应使有觉悟

 免受敌压迫 至后使彼悲

依此四偈,彼说明世间之事项成就之缘由之理,入森林中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鳄是提婆达多,猿即是我。”

三四三 谷禄鸟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王宫中栖居之谷禄鸟雌鸟所作之谈话。此鸟为王持运音信,彼有两只雏鸟。王向某王发送信件,皆由此鸟持运。鸟去之后,王宫中之儿童,将此等之雏,用手捻死。鸟还之后,不见其雏问曰:“谁杀予雏?”答云:“此人与此人。”尔时宫中饲养一虎,性情凶猛,用锁之力系缚。此子等前来观虎,雌鸟亦来彼处,彼思:“此子等杀予之子,予亦使之被杀。”于是攫此二人,投虎之足前,虎即将二子嚼食。鸟云:“此已达予之所望。”于是飞上雪山地方而去。闻此事情,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雌谷禄鸟将杀己雏之人等,投向虎前被杀而逃遁。”佛出此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此鸟即有使自己之子被杀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菩萨正直无偏颇治国,于宫中有一谷禄鸟为持运音信等事,总如前情。然此不同者为此鸟于此人等为虎所杀后自思:“予已不能再栖居于此处,予于行前,不能不向王说明,于语后再行。”鸟往王所,礼拜之后,立于一方云:“主人!君之怠忽,使儿童等杀我之子,予怒气难耐,杀此人等而返。予已不能再栖于此处。”于是唱第一之偈:

 我常受尊敬 住于汝之家

 今汝为此事 大王!我将离此去

王闻此唱第二之偈:

 彼虽为恶事 汝亦报以恶

 如斯怨不解 谷禄鸟!止此汝勿去

谷禄鸟闻此唱第三之偈:

 为与被为者 友情不再结

 彼我不知心 大王!我将离此去

王闻此唱第四之偈:

 为与被为者 贤者结友情

 愚者虽不然 止此汝勿去

谷禄鸟云:“言虽如是,主人!予已不能止此。”于是拜王飞往雪山地方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谷禄鸟是今之谷禄鸟,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四四 庵罗果盗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看守庵罗果树一长老所作之谈话。长老于老年而出家,于祇园精舍附近庵罗果树林之中,造以树叶修葺之家,食由树上落下之已熟庵罗果而渡日,并亦送与与自己关系甚深人等。

彼巡回托钵出行后,盗人等击落庵罗果,食后且持之遁去。恰于此时,长者之女四人,于阿致罗筏底河沐浴后,各处巡回散步,入此庵罗园中。老人归来,见彼女等云:“汝等食予之庵罗果耶?”“尊师!予等今始至此,未曾食师之庵罗果。”“如是须发誓言。”“尊师!予等发誓。”老人使彼等发誓,使之羞耻而归还。

彼之此行,比丘等闻之,于法堂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使入于自己所住之庵罗园中长者四位之女发誓,使之羞耻而归还。”佛出此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日始,前生彼亦为庵罗果之看守人,使某长者之女发誓,使之羞耻而归还。”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为帝释天之身。尔时有一坏心之结发行者,于近波罗奈之河畔庵罗林中,造以树叶修葺之家,于彼处看守庵罗果树,自己食已熟落下之庵罗果,并亦送与关系深亲人等,依种种样样之邪道之维生计而渡日。

尔时帝释天王遍观世界云:“于人间世界,善仕父母,尊敬居家之年长者,行施持戒,守布萨日者为何人?出家善适沙门之道以为生活者为何人?而为不品行之事者为何人?”彼瞥见此庵罗园之看守者为一品行恶劣之结发行者,帝释自思:“此一坏心行者具遍处定,舍作沙门应践之道,为庵罗园之看守以渡日,予将与彼以威胁。”彼于托钵入村时,以自己之威力,击落庵罗果,假作为盗人所取之状。恰于此时由波罗奈来四人长者之女,入于园中,坏心行者见彼等云:“汝等食予之庵罗果?”彼遮住道路。“尊师!予等只今将至,未食师之庵罗果。”“如是汝等发誓。”“尊师!如我等发誓,可得解禁耶?”“自然放行。”“尊师!甚善。”其中最年长者发誓唱第一之偈:

 以黑料饰发 用镊拔白发

 持汝庵罗果 予为此人归

行者云:“汝请退于一面而立。”第二长者之女发誓唱第二之偈:

 二十二十五 乃至二九岁

 持汝庵罗果 终生不得夫

彼发誓立于一面,第三之女唱第三之偈:

 持汝庵罗女 永为求夫妇

 一人长途行 约束不得夫

彼发誓立于一面,第四之女唱第四之偈:

 持汝庵罗去 凝装以为饰

 花环栴檀香 唯一人卧床

行者云:“汝等认真发誓,庵罗果为他人所食,汝等可行。”于是送归彼女等。帝释天于是现可怖之形相,将坏心行者由彼处赶走。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坏心之结发行者是此庵罗果树之看守老人,四人长者之女仍为此四人,而帝释天即是我。”

三四五 龟本生谭

[菩萨=大臣]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懒惰之比丘所作之谈话。彼原为住舍卫城之良家子,一心归依佛教而出家,彼懒惰成习,对一切说明、质询、思惟、大小之义务以及其他事务,均置而不顾,受制于障碍之道,坐立如是。就彼之懒惰,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人,说解脱之道,入佛之教出家,懒惰而不精进,受制于障碍之道而渡日。”佛来彼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即为懒惰。”于是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大臣宝。波罗奈王性情懒惰,菩萨自思:“予将使王觉醒。”于是搜寻方法,渡过时日。

一日,王由诸大臣相伴往御苑中,处处逍遥,见一懒惰之龟,此一蠢笨之物,终日行走,亦只不过一寸二寸而已。王见此问曰:“诸君!此为何物?”菩萨云:“大王!此为懒惰之龟,一日中行路,只不过一寸二寸而已。”菩萨作与龟谈话之状:“龟君!贵公之行路迟缓,如起山火之事,究将如何?”于是唱第一之偈:

 火烧森林时 净物有黑道

 匍匐者!汝乏精进力 尔时将如何

龟闻之唱第二之偈:

 树洞与地穴 吾等隐身处

 此等若不适 吾等将死去

菩萨闻之唱他二偈:

 应缓时急 应急时缓

 踏干树叶 损己之利

 应缓时缓 应急时急

 圆满目标 其利盈满

王闻菩萨之语,自此以后,再不懒惰。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龟是此懒惰比丘,贤明大臣即是我。”

三四六 启娑瓦行者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信者供养饮食物所作之谈话。据传,给孤独长者之家,行五百比丘之常住供养,其家对比丘僧团而言,如同泉源之水,发黄色法衣之光,吹仙人飘洒之风。

一日,国王巡回行于都中,见长者之家比丘僧团,王云:“予将对圣者之僧团为常住供养之施。”于是往精舍拜佛,约束规定对五百之比丘僧团为常住供养。自此以后,王宫有常住供养,有婆师迦华之香及甘味米之饭,然无信仰亲切亲手施与之人。官吏等使人供养食物,比丘等不欲共食,携种美味食物,持往信者之家,将食物施与彼等,而食彼等所施之粗糙或美味之食物。

一日,人向国王持来各样之果实,王云:“可施与僧团。”人往食堂,向王报云:“不见比丘一人。”“尚未至食事时间耶?”“已至食事期间,然比丘等于王宫受取食物,而将之携至信仰自己之信者之宅,施王施物,而食信者所施之不论优劣之物。”王思:“予所供养之食物,皆为美味,缘何理由不食而食他之食物,予向佛问之。”于是往精舍问佛。佛言:“大王!所谓饮食者,信仰第一。大王宫中无信仰心而亲切所施之人,是故比丘等携食物往信仰自己之人之所以为食事。如是信仰之味者无他,无信仰之人所施之物,虽为四种之蜜,亦不如有信仰之人所施野生之米饭。昔日贤者患病之时,国王遣王家之医者调药,而病不愈,彼往有信仰者之处所,食无盐气野生之米粥,及无盐之菜叶而息其灾患。”佛应王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迦尸国婆罗门之家,名为如意童子,彼达成年后,往得叉尸罗修习一切之学艺,后出家入仙人之道。尔时有一启娑瓦行者,彼有五百之行者为伴,为群众之师,住于雪山。菩萨往彼处,为五百弟子中之长,住于其处。彼常思为启娑瓦行者设计利益,深为爱敬,彼二人相互诚笃信赖。

其后启娑瓦伴此五百行者等,为得盐食与酸味之物,来至波罗奈,住王之御苑之中,翌日为托钵入于都中,立于王宫之门前。国王见诸仙人,呼入宫殿中,供养食事,约束住于御苑之中。尔后雨期终了,启娑瓦向王请假,王云:“尊师!君年已老,当住予所,青年行者,可归雪山。”彼云:“甚善!”嘱咐最上之弟子送诸行者归回雪山,自己唯一人余后。如意往雪山与行者等一同居住,启娑瓦与如意分别之后,居住气塞不适,彼思念如意,夜不成眠。因不眠而食不能十分消化,于是患得赤痢,身感剧痛。王伴来五家医者,看护行者,病势不见稍愈。行者告王曰:“大王!君望予死或望予息灾?”“尊师!当然望汝息灾。”“如此,请使我回至雪山。”王依其请,唤大臣那拉陀前来,王云:“汝伴尊师与猎夫等一同送师还归雪山。”于是那拉陀伴行者往还彼处。

启娑瓦见如意后,彼之心病得愈,气塞消失。于是如意以野生之米为粥,与以不加盐及香料之水及菜叶,同时行者之赤痢亦告平复。其后王遣那拉陀云:“汝往闻启娑瓦之消息。”彼来见行者复元,彼云:“尊师!波罗奈王伴五家医者以为看护,而君不能愈,如意对君为如何之看护?”于是唱第一之偈:

 舍弃人间主 一切诸欲乐

 何故汝尊者 如意道院愈

启娑瓦闻此唱第二之偈:

 此处愉可爱 那拉陀!树多亦可乐

 如意有爱语 使我有快乐

彼作斯语云:“如意如斯使予欢喜,以无盐与香料之水混树叶与我,及供我啜野生之米粥,使予肉身之病痊愈,得以复元。”

那拉陀闻此唱第三之偈:

 稻米混净肉 尊师汝不食

 如何无盐气 反赏自然米

启娑瓦闻此唱第四之偈:

 美味非美味 食少或食多

 信赖则可食 信赖最上味

那拉陀闻彼之语,往王之所云:“启娑瓦作如斯之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那拉陀是舍利弗,启娑瓦是婆迦梵天,如意即是我。”

三四七 铁槌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为世间之利行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大黑犬本生谭(第四六九)中详说。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第一妃之胎,达成年后,修习一切之学艺,父王殁即王位,正当治国。

尔时之人,为天神之崇拜者,多杀羊与山羊以为天神之供物。菩萨命巡回叩鼓宣告:“不可杀生。”夜叉等不得供物,对菩萨怀恨,于雪山开夜叉集会,为欲杀菩萨,遣一狞猛之夜叉,携家屋顶端大小之热烧铁槌云:“以此杀彼。”彼于夜半将过之时,立于菩萨卧榻之上。

恰于此之同时,帝释天之宝座生起暖意,彼穿凿而知其理由,携因陀罗金刚之武器而来,止于夜叉之顶上。菩萨见夜叉自思:“此物为保护予者,抑为欲杀予者?”彼与夜叉为语唱第一之偈:

 汝持大铁槌 当我面前立

 汝为护我者 抑将为我害

菩萨能见夜叉,但不能见帝释天王。夜叉恐惧帝释天,不敢击打菩萨,彼闻菩萨之语云:“大王!予非为保护汝而来此处,予为以此烧熟铁槌杀汝而来,然予恐惧帝释天,不能打击。”彼为说明此意义唱第二之偈:

 予为罗刹使 被遣来杀汝

 帝释天保护 不敢携汝头

菩萨闻此唱他之二偈:

 大王!诸天之主摩佉婆 善生之主来护我

 毗舍阇鬼举呻吟 我不恐怖罗刹群

 鸠盘荼与傍斯鬼 毗舍阇鬼皆恐泣

 此等诸鬼不堪战 纵有威胁无所惧

帝释天赶走夜叉,告摩诃萨曰:“大王!勿恐,自此以后,予来护汝,汝勿恐怖。”于是归往自所。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帝释是阿㝹楼陀,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四八 森林本生谭

[菩萨=行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善为修饰之粗鲁少女之诱惑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小那罗陀苦行者本生谭(第四七七)中详出。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婆罗门之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因妻之亡没,与其幼子相伴出家,入仙人之道,居住雪山之中。一日留子于道院,为捡拾种种之果物而出行。尔时盗贼等袭击边僻之村落,携同捕虏者而行。有一少女逃出,入于道院,诱惑行者之子犯戒,彼女云:“汝出与予二人同行。”子曰:“予父今将归来,与父会晤后再行。”“如是会晤后再行。”二人由彼处出,待于途中。行者之子见父之来唱第一之偈:

 今由森林往村落 吾父!应仕如何德之人

 应仕如何道之人 我今问汝请答我

于是彼父与以训诫唱次之三偈:

 予子!人之对汝有信赖 汝之信赖为是者

 听汝之言恕汝罪 汝去此处仕斯人

 人之身语意 三者无恶行

 去此仕其人 如近其人胸

 心不安定犹如猿 忽然就欲忽然离

 予子!虽然无人可为师 如斯之人汝勿仕

行者之子闻此云:“吾父!予于何处可以发现具有如此道德之人?予不往矣。愿仕于父侧。”于是止住而不行。父使彼闻观想之预备修行之语,二人均无怠修行禅定,成为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子及少女是此之二人,行者即是我。”

三四九 破和睦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离间语之诫所作之谈话。某时之事,佛闻六人群之比丘等散播离间语,呼彼等问曰:“汝等比丘!汝等对比丘等起纷扰,为喧哗,热中议论,散播离间语,为此,未起纷扰者起,已起纷扰者,愈益加剧,此事为真实耶?”比丘白佛:“是为真实。”佛非难此等比丘云:“汝等比丘!离间语者,如以锐利之刃刺人,虽有坚固之信赖,亦为此忽然破坏。真受此者,破坏自己等之友情,如狮子之与牛。”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其子而出生,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父死后依正义治国。尔时有一饲牛者,彼于森林之牛小屋中饲牛,归时遗忘一怀孕之牝牛,置之而归。彼与一只牝狮成为朋友,两者之友谊坚固,一同到处徘徊。此后,牝牛产犊,牝狮产子,此二子亦依家传之友情,成为坚固之朋友,亦一同到处徘徊。

然而有一猎夫见彼等互相信赖之状,彼携带森林中所产物品赴波罗奈献之与王,王问:“予友!森林之中见有不可思议之事耶?”猎夫白王:“大王!此外无何所见,只见有一狮一牛互相信赖,一处徘徊。”王云:“两只之物,出第三只时,将起灾难。汝见两只之外加入第三只时,前来语我。”猎夫:“谨遵台命。”

当猎夫往波罗奈中时,一只之豺,前来仕奉狮子与牛。猎夫来森林后见此云:“第三只出来之事,向王报告。”彼即往都城。豺自思:“除狮子之肉与牛之肉,此外予无未食之肉,予将分裂二者之友谊,以食其肉。”彼向二者皆告以:“彼只常说汝之坏事。”于是二者之间,发生分裂,不久两者开始喧哗,立于死敌之状。

猎夫往波罗奈向王报告:“二者之间,有第三者出。”王曰:“彼为何物?”“大王!彼为一豺。”王云:“两者相互交恶,必定残杀。我等俟二者死时前往。”王乘车,猎夫教以攀寻之路,到着二者互斗毕命之处。王知二者均皆丧命,立于车上语御者,唱此等以下之偈:

 御者!彼等并非妇女争 亦非相争为食物

 破坏彼等和睦者 可以见其善巧工

 离间之语动其事 如同刺肉锐利刃

 此豺乃一卑鄙兽 彼啖牛与狮子肉

 破和睦之离间者 信彼语者定遭殃

 御者!汝观此狮与此牛 两者均卧卧榻上

 虽然,御者!勿信破和睦之言 勿信离间者之语

 如生天界之天人 此诸人等乐且荣

王唱此等之偈,持狮子鬣、皮、爪、牙而还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即是我。”

三五〇 天神所问本生谭

序分

此天神之质问于隧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说出。

猜你喜欢
   第十八則 慧忠國師無縫塔·胡兰成
  卷十九·赜藏主
  大慧普觉禅师法语 第二十卷·蕴闻
  法界次第初门卷下之下·智顗
  杂阿毗昙心论 第五卷·佚名
  卷第一百十七·霁仑超永
  摄大乘论章卷第一·佚名
  一字奇特佛顶经卷下·佚名
  题慈氏菩萨像·太虚
  南宋元明禅林僧宝传卷三·自融
  物不迁论第一·僧肇
  圣观自在菩萨功德赞·佚名
  卷二·心圆
  第三次研究会·太虚
  卷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之一·王羲之

    书遗殷浩书浩杨州刺史,参综朝权,与桓温不协,羲之以国家之安,在于内外和因与浩书戒之。浩不从,及浩将北伐,羲之以为必败,以书上之。言其切至,浩遂行,果为姚襄所败,复图再举,仍遗浩书。先是安西将军谢尚为督统,败绩。知安西败丧,公私

  • 江北旧词·向子諲

      ☆满庭芳(政和癸巳滁阳作,其年京师大雪)  天宇长闲,飞仙狂醉,挼云碎玉沈空。谢家庭院,争道絮因风。不怕寒生宝粟,深调护、犀幕重重。瑶林里,疏梅献笑,小萼露轻红。  瑞龙。香绕处,云间弦管,尘外帘栊。须烂醉流霞,莫诉千钟

  • 列传第八十七 姚独孤顾韦段吕许薛李·欧阳修

    姚南仲,华州下邽人。乾元初,擢制科,授太子校书。迁累右补阙。大历十年,独孤皇后崩,代宗悼痛,诏近城为陵,以朝夕临望。南仲上疏曰:“臣闻人臣宅于家,帝王宅于国。长安乃祖宗所宅,其可兴凿建陵其侧乎?夫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今

  • 卷四十三 后燕録一·崔鸿

    慕容垂上 慕容垂字叔仁[一作道明]小字阿六敦皝第五子母兰淑仪所生也垂少岐嶷有器量豁达大度身长七尺四寸手垂过膝皝甚宠爱常目而谓诸弟曰此儿阔达好竒终能破人家或能成人家故名之曰霸字道业将

  •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六十八·佚名

    正德十三年十一月丁酉朔上驻跸榆林是日钦天监于奉天门进正德十四年大统历颁赐如常仪○吏部等衙门尚书陆完等言伏自 圣驾巡边已四阅月上下隔绝远近惊疑有识凛凛皆虑祸难将作 陛下圣明何独忽此而不虑也其祸难之隐伏者臣

  • 卷之四百三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六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太保兼太子太傅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二等伯加四级臣马齐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少保兼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仍兼管吏部户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加二级又加一级臣张廷玉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子

  • ◎手足几成伉俪·李定夷

    广东省广宁麦辛,与族兄在腰古开设泥水店,聘就腰古罗明福女为室。吉日,新妇于拜席时,熟视新郎,忽失声大哭。宾客骇然良久,乃谓新郎云:“尔非我胞兄亚辛耶?”辛亦愕然,谛视新妇,确为伊妹亚冬。冬即脱去大红服装,宣布伊系于六岁时被

  • 卷六十四 吴延史卢赵列传第五十四·范晔

    (吴祐、延笃、史弼、卢植、赵岐)◆吴祐传,吴祐字季英,陈留郡长垣县人。父亲吴恢,为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随父亲到官舍。吴恢想用竹简写经书,吴祐劝阻说“:现在大人过五岭,远处海滨,这里风俗简陋,然而,素多珍怪稀有之物,在上为朝

  • 徐世隆传·宋濂

    徐世隆,字威卿,陈州西华人。二十岁中金正大四年(1227)进士,朝廷任命他做县令。其父告诫他说:“你还年少,所学不多,不忙去为官,应再多读书,增加知识,三十岁为官不晚。”世隆便辞官而更加努力学习。金天兴元年(1232),父亲去世,第二

  • 一四、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辨·钱穆

    《世家》:“孔子行摄相事,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摄相者,江永云:“摄相乃是相礼,如夹谷相会,《论语》趋进翼如,宾退复命是也。若鲁相自是三卿,执政自是季氏。孔子是时但言之而从,《公羊》所谓行乎季孙三月不

  • 卷一百三十一·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三十一宋 赵汝愚 编边防门辽夏三上仁宗论先正内而後制外 龎 籍臣伏自元昊背恩僭窃凶谋已露陛下忧恤边事博采羣议选将遣师动挂宸虑复闻减息宴乐专精思虑此乃宗庙之福天下之幸也若陛下

  • 卷一百十二·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十二乐考乐歌宋寜宗郊祀乐章皇帝入中壝乾安合祀丘泽登侑祖宗顾諟惟精灵承惟恭有严皇仪有庄帝容监于克诚肃肃雍雍降神景安圜锺为宫天门荡荡云车隂隂百神咸秩三灵顾歆神哉来娭神哉溥临

  • 卷一百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一百十七兵部十二侍卫朝廷侍卫将军等项人员各设官统领凡正旦冬至圣节三大朝会大祀誓戒册封遣祭传制御殿则用全直常朝则更番其衣甲器仗及陈列位次各有定制具列于後事例凡大朝御殿华盖殿导驾锦衣卫

  • 中庸辑畧卷下·石墪

    宋 朱子 撰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

  • 卷第十七·佚名

    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卷第十七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离三衣学处第二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时诸苾刍多畜三衣。随安居处所得衣财。浣染刺已内衣袋中。系缚使牢寄主人苾刍。便著上下二衣游行人间。既去

  • 卷第七·智旭

    灵峰藕益大师选定净土十要卷第七 述曰。闻夫法外之异见易除。法内之异见难涤。慈氏所谓谤菩萨藏。说相似法也。净土法门。如大小权实诸疑。皆自外来者也。胥徒入境望为敌国。壁垒虽坚而亦可攻。唯认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 月上女经·佚名

    梵名Candrottara^ -da^rika^-paripr!ccha^ 。凡二卷。阇那崛多译于隋代开皇十一年(591)。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本经叙说印度古代毗耶离城长者毗摩罗诘之女‘月上’受记之经过。月上出生未久,忽而如八岁童女,姿容端丽,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