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七

第五篇

第一章 摩尼耳环品

三五一 摩尼耳环本生谭

[菩萨=王]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污染拘萨罗国王内宫之大臣所作之谈话。此谭已于前出。

主分

菩萨于此处为波罗奈王,恶棍之大臣携同拘萨罗王使之取得迦尸国,将王投入牢狱之中。王入禅定,于空中盘足而坐。盗贼王之身体发热,彼往波罗奈王之所唱第一之偈:

 国马摩尼珠耳环 妻子一同均被夺

 所有财富无残余 何故忧时汝无苦?

菩萨闻此,唱次之二偈:

 财富先舍人 人不先舍富

 汝贪欲者!有财富无常 忧时予不苦

 月升盈而亏 日暖物速没

 汝敌者!予知世界法 故予不自苦

菩萨如斯语后,为盗贼王说法,次就彼之所行唱曰:

 在家乐欲不懒惰 出家应有自制心

 王不可为无虑行 贤者不可有怒质

 刹帝利王有虑行 无虑之行不可为

 大王!王为有虑之行者 声誉名闻可增大

菩萨语毕,[拘萨罗王]向菩萨谢罪,交还王国,回自己之国。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拘萨罗王是阿难,波罗奈王即是我。”

三五二 善生居士子本生谭

[菩萨=居士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丧父之居士所作之谈话。彼因父亲亡故而悲泣,徘徊各处,不能忘忧。佛见彼可有入预流果之可能性,佛于舍卫城托钵步行之机会,由一沙门随行,来至彼家,就预设之座,彼来向佛敬礼而坐。佛问:“信士!汝悲痛耶?”彼白佛云:“尊师!唯然。”佛言:“友!昔之贤人等闻贤人等之言,虽丧父亲,亦不悲痛。”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居士家,名为善生。彼达成年时,祖父死亡,彼之父亲因父之亡故沉于深忧,由墓场持来骨片,于自己之庭前建立土塔,纳入其处,每于外出他往,向塔供花,追思而悲叹;不作沐浴,不用涂香,不为食事,亦不看顾工作。

菩萨见此而自思:“予父自祖父亡故以来,悲伤而厌事,各处徘徊,除予之外,他人不能与父以觉醒。予将以一方便,使父止悲。”彼于都城之外,发现一头死牛,持来水草,置于牛前谓曰:“汝食,汝食!汝饮,汝饮!”每一来者见彼云:“善生!汝疯狂耶?何故以水、草与死牛。”彼不作任何之答。于是彼等往其父之所云:“汝子疯狂,以水、草与死牛。”居士闻此语,失去对父之悲痛,而起对子之悲痛,彼急往子处云:“吾子善生!汝甚利巧,何故以水、草与死牛?”为唱次之二偈:

 汝刈取绿草 频频云食食

 死朽一老牛 何故与之语?

 饮料与食物 欲起死之牛

 恰如乏智者 汝之语无效

菩萨闻此,唱次之二偈:

 彼之头如昔 手足尾亦然

 耳亦如原状 予思牛将起

 祖父头手足 不见土塔侧

 父身空悲泣 可谓乏智慧

菩萨之父闻此语自思:“予子甚贤,明辨此世与彼世当为之事为,为使予觉醒而为此事。”彼云:“吾子贤者善生!予悟‘诸行无常’,此后予不再悲伤。如此子之作为,实可排除父之悲伤。”彼赞誉其子[唱次之四偈]:

 如火注苏油 吾心在燃烧

 犹如水注火 彼消一切忧

 吾胸所穿矢 彼为我拔取

 予为悲所击 除予对父悲

 今吾得拔矢 离悲成无浊

 青年!我闻汝[之语] 不泣亦不悲

 同情有智慧 恰如此善生

 转父之悲哀 彼能如是为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居士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善生即是我。”

三五三 张枝本生谭

[菩萨=师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跋祇之鳄山恐怖林中时,对菩提王子所作之谈话。菩提王子为优填王之子,此时住于鳄山,招来一名技巧之木工,建造一座其他国王不能比并之宫殿,名曰拘迦那大。宫殿建造后,彼因邪悭之心:“此木工将为其他国王建造如此之宫殿。”于是抉取木工之两眼。比丘众闻知此事,于法堂生起话题:“诸位法友!菩提王子如是如是抉取木工之双眼,实为暴虐、残忍、无慈悲之行。”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彼即为暴虐、残忍、无慈悲者。非今如此,前生彼挖抉千人之王眼,杀之以肉施行祭神。”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于得叉尸罗名闻四方之师尊,印度中之武士族及婆罗门族之青年,悉皆至彼处修习学艺。波罗奈王之子梵与王子,亦于彼所,学三吠陀。彼之性情粗暴,残忍无情,菩萨依人相术见其粗暴残忍无情之性质,告诫彼曰:“汝粗暴残忍而无慈悲。无慈悲者虽得权威,不能长保;一旦失去权威,即如海上之难船,不得寄身。因此不可为无慈悲者。”菩萨为唱次之二偈:

 肉身安稳与丰饶 梵与!此等安逸不常保

 己利失时不可迷 恰如海中逢难船

 人自所为事 后见己之身

 为善者得善 为恶者得恶

 自行播莳种 收得相同果

彼礼拜师尊还波罗奈,向父示所修学艺,即副王之位。父死同时,登上王位。彼有一性质残忍之司祭名频祇耶,彼为名誉之欲所驱使而自思:“予王悉数取得印度中之王,如此,王为唯一人之王,予为唯一人之司祭。”彼向王进言,得其承诺。王率大军出都,包围某王之都城,俘虏其王,依同一手段,遂掌握全印度之主权,携回一千之王。彼欲取得得叉尸罗之主权,来至其所。时菩萨实行都城之修理,免为他物所破坏。

波罗奈王于恒河之畔大尼拘律树下张幕,上悬天盖,下设卧榻,住于其处。彼率全印度一千之王战斗,但不能取得得叉尸罗。彼问司祭:“尊师!我等与尽此一千之王一同前来,而不能取得得叉尸罗,将如之何?”“大王!抉千人王之眼,剖其腹,携五种之香肉,为出生于此尼拘律树上之天人行祭,于树之周围造起边缘,使血存留其中五指之深。如此,予等立即得获胜利。”王许可照办,于幕中置大力之力士,将千人之王一一唤入,击打陷入昏迷状态,抉取其眼杀之而取肉,残骸流入恒河,依言行祭,击打祭祀大鼓而行出战。

然此时由彼之瞭望台上来一夜叉,抉彼之右眼而去。彼大感疼痛,气为疼痛而颠倒,还至尼拘律树下,仰卧于卧榻之上。恰于此时,一只鹫鸟,持一尖椎之骨飞来止于树顶,食肉而舍骨,骨之尖端如铁签,落中王之左眼而崩溃。尔时王思起菩萨之言,彼喃喃自语:“菩萨谓:‘自己之业收得相应之果,恰如此等生物收得与种子相当的果实。’菩萨之所云,今已得见其言。”彼唱次之二偈:

 此为师尊语 菩萨如是云

 汝勿作邪业 使苦及汝身

 频祇耶!于此尼拘律树下 饰予涂以旃檀精

 予害千人刹利种 后予还受此苦恼

彼如是悲叹,思起第一妃之事。

 优婆利!四肢同黄金 涂以旃檀粉

 素般迦那迦 如彼树枝直

 予未见彼女 予死大苦恼

彼喃喃唱出此偈,死而生于地狱。有权威欲之司祭,不能得护彼王,自己亦不能得权威。彼死而军队四散奔逃。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盗贼之王是菩提王子,频祇耶是提婆达多,闻名四方之师尊即是我。”

三五四 蛇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与幼子死别之居士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与妻死别与父死别居士之故事相同。此处佛亦如以前,往居士之家,彼出来礼拜而坐。佛问:“友!君悲痛否?”彼云:“尊师!唯然。我子亡故,故我悲叹。”“友!应坏之质者坏,应灭之质者灭,此非唯一人之事,亦非唯一村之事,于无量数大世界之中,三世界之中,无不死者。因此,被制作[有为]之物无一能长保者。一切有情,为应死之质物,所作之物,皆为应坏之质物。昔之贤人等,子死之时云:‘应灭之质者灭’,而无悲痛。”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波罗奈门外之村婆罗门家,依农事维持生计,支持一家。彼有一子一女,子达成年,由同等家世之家娶来儿媳。如此合女之使者,共为六人,即菩萨、妻子、女、儿、媳及使者,为一同互相和睦欢乐之生活。菩萨教他之五人而言曰:“汝等各自于应得之处行施,护戒法守布萨日,行生死观,常念己等之死——此等有情,确实皆死,生则不定,一切有为之法皆是无常,为应灭之质者。须昼夜勤劳勉励。”一同皆曰:“谨遵如命。”举家应诺,勤劳勉励,行生死观。

其后一日,菩萨与子一同出往耕田,其子掘一尘堆,与以焚烧。其侧有一蚁窝,中栖毒蛇,烟触彼眼,蛇怒奔出自思:“必此奴所为。”以四毒牙向彼啮噬,子即倒死地上。菩萨见子倒死,置牛来见,知子已死,将子抱起,使卧于一树根之傍,以衣物覆盖,既不哭泣,亦不悲哀:“应坏之质者坏,应死之质者死,一切有为法皆是无常,终当死去。”彼唯念无常,仍耕种田地。彼见一邻人通过田侧,问曰:“汝归家否?”彼应曰:“诺。”“如是请于过我家时,向予家内言:‘今日不必持来二人份之饭食,仅持一人份前来。前此女仆一人运来饭食,今日则四人一同着清净衣裳,携带香与花前来。’”邻人应诺而往,向婆罗门之妇依言转告。“何人赖汝传言?”“由贵主人所言。”妇人知自己之子已死,然未见表现痛心之状,此心善积修练。彼女着清净衣裳,手携香花持食物与其他诸人一同往畑中而来,其中皆无一人哭泣悲叹者。菩萨坐于其子仰卧之树荫下进食,食事终了,皆集积薪木,作火葬堆,供养香花,施行荼毗,无谁落一滴泪者。彼等皆作死之观念修行。

依彼等戒法之力,帝释天之座,生起暖意,彼云:“究为何人使予由此所暖动?”彼穿凿洞观,知因彼等德之威光,使座发热。彼起信仰之念,自思:“予往彼等之家,使其每人作狮子吼,然后使彼等之家,充满七宝,予必须如此为之而归来。”于是急往其处,立于墓场之侧,问曰:“汝等何为?”“尊者!予等烧人。”“汝等并非烧人,乃在杀鹿烧烤。”“尊者!并非如此,予等乃在烧人。”“然则,彼为汝等之敌人?”于是菩萨云:“尊者!彼为予真实之子,非为敌人。”“然则彼为汝之可憎之子?”“尊者!彼实为予最可爱之子。”“然则何以不泣?”菩萨为说明不泣之理由,唱第一之偈:

 如蛇舍古皮 己之身舍去

 斯人已往死 其身无用时

 此被烧之身 不知亲属悲

 故吾无悲泣 彼已往去所

帝释天闻菩萨语,问婆罗门妇曰:“尊夫人!死者为汝之何人?”“尊者!此为宿于予身十个月,饮乳、取手、立足、哺育之子。”“尊夫人!父为男人,可以无悲,母亲之心柔软,何为不泣?”彼女为说明不泣之理由:

 彼由彼世不招来 今由此世不告去

 去时犹如同来时 此处又有何悲泣?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泣

 故吾无所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婆罗门妇之语,问妹曰:“贵女士!彼死者为汝何人?”“尊者!彼为吾兄。”“为姊妹者,对弟兄应有爱情,而汝何故不泣?”彼女亦为说明自己不泣之理由:

 我泣我身瘦 于我竟何益

 亲属与朋友 徒增不快感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泣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其妹之说明,问死者之妻曰:“尊妇人!此人为汝之何人?”“尊者!彼乃予之夫。”“为妇人者,夫死即为寡妇,成无依之身,汝何不悲泣?”彼女为说明自己不泣之理由:

 如逐空中月 悲泣在少年

 追逐死者悲 同为无效事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痛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妻之语,问使者曰:“汝妇人!此人为汝之何人?”“尊者!彼为予之主人。”“汝曾受此人压制虐待所驱使耶?因此,汝思彼死之为宜而不泣耶?”“尊者!非如汝所说,亦与主人不相符合,我等之少主人,堪忍力强,情深而有怜悯之心,彼为予抱于胸前而育成者。”“然则汝何故不泣?”彼女为说明不泣之理由:

 恰如水瓶破 不能得再接

 追逐死者悲 同为无效事

一〇

 此一被烧者 不知亲悲泣

 故此吾不悲 彼已往去所

彼女唱上之二偈。

帝释天闻一切正语,起信仰心:“汝等善励修行死之观法。今后汝等无须以自己之手工作,我乃帝释天王,我将持来无限之七宝,汝等勉励勤行施舍,守持戒法,多行布萨。”帝释教彼等后,向其家持来无量七宝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居士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使者是久寿多罗,女是莲华色,子是罗睺罗,母是谶摩,而婆罗门即是我。”

三五五 苏油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拘萨罗国王之大臣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与前(第二八二善人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一二九页)出者相同。此处国王对尽职之大臣授与大荣誉后,对中伤之语,信受为真,缚彼投入牢狱;彼坐于其处即入预流向。王思起彼德,与以赦免。彼手携香华,往佛所礼佛而坐,于是佛向彼问曰:“闻汝遭遇不运之事?”彼白佛云:“唯然,有之,世尊!然予之不运,实即予之幸运,予已得预流向。”佛言:“信士!转不运为幸运,非只汝而已,昔之贤人等亦为幸运。”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宿于第一妃之胎而出生,命名为苏油王子。其后,彼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正当治国。彼之大臣中一人,有污染内宫者,为王亲见得知,将彼逐放于国外。

时万伽王于舍卫城治国,彼往此王之处出仕。如前所云之状,使王听信自己之语,往取波罗奈国,王取得其国,以锁缚菩萨投入牢狱中。菩萨入于禅定,升入空中盘足而坐。万伽王感觉全身发热,彼往见菩萨尊严之颜如黄金之镜、开放之莲华,问菩萨而唱第一之偈:

 他人悲且泣 他人颜有泪

 汝颜色澄清 苏油!何故汝不悲?

菩萨语王以自己不悲之理由,总唱以下之偈:

 悲过去无益 不赍未来乐

 万伽!故我不悲痛 悲痛亦无友

 悲者色青瘦 食亦不甘味

 如箭射痛恼 空为敌者悦

 村里与森林 大海与陆地

 悲不达于吾 吾不见其踪

 自己所有欲 无有满足者

 全部之大地 不与彼乐事

万伽王闻此四偈,向菩萨谢罪,还国而去。大士将国托付大臣等,入雪山地方出家,修禅定不怠,成为生梵天世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万伽王是阿难,而苏油王则是我。”

三五六 伽蓝第雅青年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法将舍利弗所作之谈话。据传,长老对猎夫、渔夫平日不守戒法者来,每于会面时则云:“汝等应受戒法。”而授彼等戒法。彼等因对长老尊敬之念,不能违背其语而受得戒法,但虽得受而不遵守,仍为自己之商估。长老呼自己之弟子云:“此人等于予之处接受戒法,但不遵守。”“尊师!彼人等不喜持戒,而师为授之,彼人等不能违背师语而受。此后师对此等诸人停止授与戒法。”长老闻之甚不喜欢。

比丘闻此传说,于法堂中开始议论:“诸位法友!长老舍利弗每逢见者,即为授戒法之事。”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彼于前生,每逢见者,未曾请求,虽不愿依而授与戒法。”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为名闻四方师尊之长弟子。此师尊每遇渔夫等未曾请求,即云:“汝应受戒,汝应受戒。”而授与戒法。虽受戒法而无遵守者,师尊对弟子等语此事,弟子等云:“尊师!彼人等不喜而师与授戒,因而破之。因此,今后师只对请求之人授与,而对未请求人等则请勿授。”师尊于是怀后悔之念。虽然如此,每逢会面者,仍授戒法。

如是某日之事,由某村来人,招请师尊谓请读婆罗门之经文,彼呼青年伽蓝第雅云:“予不前往,汝率五百青年前往,受取读经[谢礼],持来予之一份。”彼前往,于归来途中,见一洞穴自思:“我等之师,每逢会面者,未作请求而授戒法。自此以后,予将使师尊只对唯请求者始与授戒。”此青年等皆精神愉快而坐,彼则起立,取起大石投入洞穴之中,几度几度投入。青年等向彼云:“汝君何为?”彼不作何言。众人急速归还,向师禀告。师来与彼共语,唱第一之偈:

 一人于林中 取石投山窟

 伽蓝第雅徒 汝欲为何事?

彼闻此欲使师悟唱第二之偈:

 土山与石山 绕海有大陆

 欲使平如掌 投石填山窟

婆罗门闻此,唱第三之偈:

 大地汝一人 不堪平如掌

 伽蓝第雅!汝思埋此窟 无果离生界

青年闻此唱第四之偈:

 大地唯一人 不能使平坦

 婆罗门!汝亦与彼同 不得导异见

师尊闻此,知自己受挫,谓曰:“伽蓝第雅!汝言适切,自今以后,予不为此事。”于是唱第五之偈:

 伽蓝第雅!汝以简捷形 向吾说是义

 大地一人力 不得使平坦

 同此异见者 人亦不可导

如此,师尊向青年述说谢意,青年亦于教师后,相携而还家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婆罗门是舍利弗,而伽蓝第雅青年即是我。”

三五七 鹑本生谭

[菩萨=象]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提婆达多所作之谈话。某日之事,比丘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粗暴而残忍无情,彼对生物不存爱怜之情。”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彼非自今始,前生彼亦无爱怜之情。”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象之一族,年长后,身体可爱而长大,为象群之长,率领八万头之象,栖于雪山地方。尔时有一只雌鹑,于象群徘徊之处产卵,卵被十分保温,破卵而出来雏鹑。鹑之羽未伸,尚不能善飞之中,大士率领八万之象群,搜获食物行进途中,来至其所。鹑见此自思:“此象王以足踏予之子,将被杀害,予将请求勿伤予之子。”彼女并两翼于一处,立于象王之前唱第一偈:

 汝大象!年龄六十栖森林 拜汝誉高象群长

 我以两翼合掌礼 我儿力弱请勿伤

大士云:“汝心勿忧,予将保护汝子。”八万之象悉数通过于雏鹑之上。象王呼母鹑近前云:“予等之后,一独行之象前来,彼不用吾等之语,彼来,汝可向其乞愿以图子等之安全。”言毕而去。母鹑向彼出迎,以两翼行合掌礼,唱第二之偈云:

 汝大象!独行栖于森林中 石山土山来求食

 我以两翼合掌礼 我儿力弱勿伤害

彼闻鹑语第三之偈:

 汝鹑!予杀汝儿等 对予有何悲

 杀汝百千者 只用左脚蹄

彼如斯云,用脚踏毙鹑之子等,流小便大吼而去。鹑落于树枝之上云:“今汝吼叫而去,数日之中将知予之所为。汝不知智慧之力较汝身体之力伟大,予将向汝示知。”鹑骂彼唱第四之偈:

 力非用于一切处 此力乃为害愚者

 象王!儿等力弱遭汝害 我将陷汝于不利

彼如斯云,数日间彼伺奉一鸦,鸦甚满足云:“予为汝能为何事?”鹑云:“主人!予无他求,惟愿您用嘴啄伤彼独行象之眼。”“谨遵如命。”鸦与允诺。于是鹑又向一青蝇伺奉,青蝇云:“予能为汝为何事?”鹑云:“彼鸦啄伤独行象之两眼,贵君可于其处产卵。”青蝇允诺:“谨遵如命。”于是鹑又伺奉一蛙,蛙云:“为汝能为何事?”“彼独行象于搜寻水时,汝于山之绝壁顶上鸣叫,当彼升至山之绝顶之时,贵君降至崖下鸣叫,此为予向汝之所愿。”蛙闻鹑之语云:“谨遵如命。”予以同意。

此后一日,鸦以嘴啄伤象之两眼,蝇即产卵于其中。象为蛆虫所食,痛极颠狂,喉干不堪,步行搜水,尔时蛙于山之绝顶鸣叫,象思:“彼处有水。”登往山上,蛙下降往崖上鸣叫,象云:“此处有水。”向崖下而行,转落崖下,丧失生命。鹑知彼死云:“予已败敌。”彼欢喜满足,于象之死骸上巡回走过,其后,从业而往其应往之所。

结分

佛言:“汝等比丘!对任何人不可构造敌意。有如此大力之象,尚为此四只生物一同之力而殒命。”

 蛙与青蝇鸦与鹑 此等四者毕象命

 见怨生怨有怨者 勿怀怨对任何人

此为现等觉者所唱之偈,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独行象是提婆达多,而群象之长即是我。”

三五八 小护法王子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对提婆达多奸计杀[佛]事所作之谈话。于其他之本生谭,提婆达多使菩萨恐怖之事尚且不能,然在此小护法王子本生谭中,菩萨出生七个月时,使斩断手足及首,为弄刀之戏。于山本生谭中,则为扭捩其首而杀之,炙其肉于灶上而食。于堪忍宗本生谭中[第三一三,汉译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二二八页],则为鞭彼两千次,斩断手足及耳鼻,捉髻扯倒在地上,使之仰卧,以足蹴其腹而去,菩萨于当日,即丧失生命。于小难提猿本生谭及大猿本生谭[第五一六],彼使人杀害[菩萨]。如是长久期间奸计于杀害之事,于佛世之时,彼仍奸计于此。

于是一日于法堂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提婆达多为欲杀佛,用尽手段,雇射手杀正等觉者,以石投之,放那罗义利猛象。”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为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彼奸计杀予非自今日始,前生即已如是,然尚不能使我怖畏。昔我为护法王子时,我为彼自身之子,杀我以为弄刀之戏。”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有大光辉王时,菩萨宿于第一月妃之胎出生,命名为护法。于彼生满七个月时,母以香水浴彼,着饰玩耍而坐,王来妃之住居,妃使幼儿玩耍,为爱子所牵,见王未有起立。国王自思:“今为幼儿,尚起慢心,不思予为何人,幼儿长大,更将不思予为人矣。于今时之中,不免杀之。”王坐王座,呼盗贼处刑吏近前云:“汝去准备。”处刑吏肩缠黄色之衣服,手执赤色之花环,肩担大斧,携处刑之道具前来拜谒国王:“大王!有何吩咐?”“往妃之寝殿,携护法来。”

妃知王忿怒而归,抱菩萨啜泣而坐。处刑吏来至其处,捶妃之背,由妃手中夺取王子往王之所,向王云:“大王!如何处置?”王云:“持一板来,置于其前,使彼睡卧。”彼依言而行。月妃悲叹,随幼儿之后而至。复次,处刑吏问王曰:“大王!如何处置?”“斩断护法之手。”月妃云:“大王陛下!予子为七月之婴儿,何亦不知,此非其罪,若有罪在我,因此请断我手。”妃为明此意义,唱第一之偈:

 草妃背王意 向王缺敬礼

 大王!请释护法儿 愿断草妃手

王视处刑吏,“大王!如何处置?”“不可犹豫,斩断其手。”命令之同时,处刑吏以锐斧如切幼笋,斩断王子之两手。王子之手虽被切断,但不泣亦不悲,堪忍与慈爱第一之菩萨,堪忍此苦。月妃将被切之腕端以裙包裹,生血涂襟而悲叹,往返行走。

复次,处刑吏问:“大王陛下!如何处置?”王命曰:“斩断双足。”月妃闻此唱第二之偈:

 草妃背王意 向王缺敬礼

 大王!请释护法儿 草妃愿断足

王再命处刑吏,彼又切断王子双足。月妃亦用裙包裹其中,为生血所涂而悲泣,妃云:“大光辉王!大王陛下!手足被切之婴儿,必须母亲养育,草妃愿作女工,养育我子。请将子交付草妃。”处刑吏问曰:“大王有何指示?予之任务是否终了?”“否,尚未完毕。”“如何处置?”“斩断其首。”于是月妃唱第三之偈:

 草妃背王意 向王未敬礼

 大王!请放护法儿 草妃愿切首

如斯语毕,伸首待斩。

复次,处刑吏问曰:“大王!如何处置?”“切彼之首。”彼切断王子之首问曰:“依大王陛下指示,任务是否终了?”王云:“尚未完毕。”“然则如何处置?”“用刀尖接取为弄刀之戏。”处刑吏将王子死骸投往空中,然后用刀尖接取为弄刀之戏,然后投于床上骨肉分散。月妃用裙包菩萨之肉,伏于大地而哭泣:

 勿害己生子 世无如此王

 亲朋与大臣 应向彼陈谏

 勿害己实子 世无如此王

 亲友与同族 应向彼陈谏

唱以上之二偈。唱此二偈已,月妃以双手抚胸押心肉,唱第三之偈:

 王子大地主 涂以栴檀精

 腕断命切除 草妃命已尽

彼女如斯悲叹,如竹林焚烧之竹,心脏碎裂,当场命亡。王亦不能留于座上,而落于床上,床板破裂为二,王又落于地上,于是二十四万由旬厚度之大地,亦不堪承受王之恶德,裂开一大穴,由无间地狱现网,如用传家毛巾包裹之状,捕王投入无间地狱。大臣等则为月妃及菩萨之死,料理善后。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提婆达多,月妃是大爱道,护法王子即是我。”

三五九 金鹿本生谭

[菩萨=鹿]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舍卫城某良家女所作之谈话。据传,此女为居于舍卫城之[舍利弗、目犍连]两大弟子之信者家中之女,信心诚笃,有纯净之心,归依佛法僧三宝,行善且贤,乐施与及其他善行。虽然如此,仍与于舍卫城中素性相同之邪教信者之家结缘论嫁,于是彼两亲云:“予等之女,信心诚笃,有纯净之心,归依三宝,乐施与及其他善行。汝等宗旨相违,如汝等不允依其所望,为施舍、参寺闻法、守戒法、行布萨,则予等不允出嫁,汝等自身可由同宗旨之家娶得女人。”

为彼女两亲之拒绝,男家云:“汝等之女,来予等之宅后,一切如其所望,予等决不阻碍。请允嫁女。”“如是可与应从。”于是于星运之吉时,举行庆祝婚仪,将女由自己之家伴来。彼女克尽妇道,勤劳不怠,谨事其夫如天,对翁姑守分。

一日彼女语夫云:“君!予思欲供养来予等家之长老等。”“甚善,如汝所愿实行供养。”彼女一日招待长老等表大敬意,奉献美味之食物,坐于一方。彼女云:“诸位尊师!此家人等为邪教信者,无信心,不知三宝之德,因此,只由予一人实行供养,请与受之。”长老承诺,常时仅于女处饮食。次彼女复向夫云:“君!长老等常时来予处,何故君不能相见?”女夫闻此:“甚善,彼此相见。”翌日,长老等食事终了,女告知其夫,夫往长老之所与长老等会见,坐于一方,于是法将[舍利弗]为彼说法。彼对法将之说法与行仪,起信仰心,自此以后,彼为长老设座、漉水,于食事中间,听闻法门。其后彼之邪教终告破坏。

于是,一日长老为彼二人说法,说明圣谛之理,说明终了,二人均入预流果。自此以后,自其父母以下,使者佣男之辈,一总舍弃邪教,归依佛法僧三宝。一日彼妻向夫云:“予欲出家。”彼谓:“甚善,予亦欲出家。”于是与多人之伴侣一同送彼女往比丘尼道院使彼女出家,自己又往佛所乞愿出家。佛使彼出家,后授与具足戒,彼等二人共修观法,不久即达阿罗汉果。

于是一日,法堂之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年少比丘尼,自己与夫有出家之缘,出家而修观行,达阿罗汉果。”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语。”佛言:“汝等比丘!此女使夫由贪欲之罥得免,非自今始,前生彼女亦使昔之贤人等由死之罥得免。”言毕默止,佛应彼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于雪山地方出生于鹿之族中,成长后,美丽可爱为黄金色,手脚如涂漆,两角似银绳,两眼如摩尼宝珠,颜如卷赤毛布之光亮。彼之配偶牝鹿,亦甚美丽,两鹿和睦快乐生活。各种之鹿有八万只均相随于菩萨。

彼等于此于此生活中,一猎夫于鹿之通路敷设罥索,一日,菩萨步履于群鹿之先,脚为罥索所缚,彼思:“切断[罥]索。”用力挣扎而皮破,再挣而肉破,再挣而筋破,罥系入骨。彼不能挣断罥索,觉死之恐怖,于被捕时扬声悲鸣。鹿群闻此,恐怖逃散,其妻亦逃,于鹿群中巡回不见菩萨:“彼必触及灾难。”于是急往彼所,流泪泣叫云:“君!君!汝非持大力者耶?而如何不能挣脱?速速加力挣脱。”彼女使彼加力唱第一之偈:

 大鹿汝振勇 汝为金脚者

 奋力断草罥 我独林中乐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全力我振勇 自由不能得

 强固草之罥 紧缚捉我足

于是牝鹿云:“君心勿忧,予以自己之力,向猎夫愿求,付出予之生命,救助汝之生命。”彼女安慰大士,紧抱涂血之菩萨居于其处。猎夫携带刀枪如劫末之大火奔来,牝鹿见此,向菩萨云:“君!猎夫前来,予以予之力使汝得释放,汝心勿忧。”彼女退往猎夫之来路,立于一面,拜彼而言曰:“恩主!予夫黄金色,善品行,为八万之鹿王。”彼女言菩萨之德,为使鹿王获释,请杀自己而唱第三之偈:

 猎夫!敷展树叶床 请拔汝之刀

 汝今先杀我 次再杀大鹿

猎夫闻此,思为不可思议:“人间尚无为自己之夫而奉献生命者,而况兽类不待言矣,此为何耶?此鹿以人言而为善声善语,予今日应与此鹿及夫之生命。”彼对彼女起信仰心而唱第四之偈:

 牝鹿发人语 未见亦未闻

 牝鹿!汝今身有幸 大鹿亦如之

牝鹿见菩萨之得乐,大喜而述谢意,唱第五之偈:

 今日放大鹿 喜悦如我愿

 猎夫!汝为此义举 一切亲族乐

菩萨更又思考:“予之生命,牝鹿之生命,八万鹿之生命,皆为此猎夫之所赐,彼助予,予亦应助彼。”由自己德之最优者而言:“对施与者当然应与返施。”彼往获食之所,发现一摩尼珠之山施之与彼:“友!自此以后,勿为杀生,以此立家而养妻子,施舍及为其他之善行。”菩萨与彼训诫而往森林之中。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猎夫是车匿,牝鹿是此年少比丘尼,鹿王即是我。”

三六〇 须逊第妃本生谭

[菩萨=金翅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曰:“比丘!汝厌出家为真实耶?”比丘白佛:“是为真实。”佛言:“汝何所见?”答:“因见一美貌妇人。”佛言:“妇人为不可守者。昔之贤人等,伴彼女往金翅鸟之栖所加以守护而不能如愿。”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铜]王治国时,彼之第一妃名须逊提,为眉目美丽之女。尔时菩萨生为金翅鸟之一族,彼时龙岛称为塞鲁玛岛,菩萨住于岛中,金翅鸟之栖所。彼化为青年之相,往波罗奈与铜王相互赌博。有见彼之姿颜美貌,向须逊提妃报告:“如斯之青年与予等之王一同赌博。”彼女思欲见之。一日身着美艳装饰,来至赌博场内,混杂于使者之间见彼,彼亦见妃,二人互起爱着之念。金翅鸟王以威神之力,使都中吹起大风,家屋倒塌,人人恐怖,由王城之中逃出。

彼以自身之威力,使世间黑暗,彼伴妃通行于空中,到着自己栖所之龙岛。须逊提亦不知其来去之处,彼与妃共同行乐而与王共同赌博。

王有一音乐师名天之乾闼婆为侍者,王不知妃之行踪,呼彼音乐师谓曰:“汝往陆道、海道一总各处搜索无遗,发现妃之行踪。”王遣其行,于是彼携带路用,由都门之外搜寻,到达婆留迦车国。此时,婆留迦车之商人等欲乘船往金地而行,彼往商人等之处云:“予为一音乐师,请免船资,予将为汝等演奏音乐,请携予前往。”彼等云:“甚善。”彼乘船出海,船亦顺利走出。一同谓彼曰:“请为予等演奏音乐。”“予将演奏,然予演奏时,鱼类将出而骚动,破坏我等之船。”“汝只演奏人间之音乐,则鱼类将不出骚动。请与演奏。”彼云:“然予演技甚劣,请勿为怪。”彼弹琵琶,线音不碍歌声,所奏之乐,音色美妙,使鱼类骚动,一尾摩竭鱼跳落船上,船被破坏,彼音乐师卧于船板之上,任风漂行,到着龙岛金翅鸟之栖所一株尼拘律树侧。

须逊提妃于金翅鸟王往赌博时,由宫殿下降至海滨散步逍遥,于彼处见音乐师,彼女识彼问曰:“何以来至此处?”音乐师说明一切。“汝勿忧心”,妃对彼安慰,携手登上宫殿,使彼睡于卧榻之上,彼恢复元气,与以天人之食,以天人之香水沐浴,着天人之衣服,饰以天人之香花,次再使彼卧于天人之卧榻,如是对彼照料。金翅鸟王归来时,则将彼藏慝,往时则与彼纵情淫乐。如是一月又半之时,波罗奈住民之商人等,为得薪柴及水,到达此岛尼拘律树下。彼与此等商人一同乘船返还波罗奈谒王,王正在赌博,彼取琵琶奏乐唱第一之偈:

 提米罗树放香气 小海于傍发潮音

 须逊第妃虽远离 铜王陛下!诸欲恼人实刺吾

金翅鸟闻此而唱第二之偈:

 如何汝渡海 如何见龙岛

 乐天!汝与彼女会 汝云如何事?

于是乐天(乾闼婆)唱次之三偈:

 婆鲁迦车诸商人 为欲求宝船出海

 船为摩竭鱼所坏 我依船板得漂浮

 彼女身有栴檀香 常慰劳吾优柔语

 彼如生母抱其子 彼女对吾行抱持

 饮食衣服与卧具 彼女一切供养吾

 彼女又自抛爱眼 铜王陛下!如是之事汝应知

音乐师语毕,金翅鸟起悔悟之念:“予虽住金翅鸟之栖所,但不能守护彼女,如此无身价之女人,又有何用?”于是彼将彼女运回,交还铜王而去。自此以后,即不再来。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明圣谛之理竟,厌出家之比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王是阿难,金翅鸟王即是我。”

第二章 色高品

三六一 色高本生谭

[菩萨=树神]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为向[舍利弗、目犍连]殊胜弟子二人所作之谈话。某时之事,二人大长老等,思:“于雨安居间,住空屋以为乐。”向佛拜辞,弃弟子群,自身携衣钵离祇园而去,住于某边鄙村落森林之中,以一食残食之男,供长老等之役使,住于同处之傍。彼见长老等之和睦生活,自思:“此二人生活非常融洽,予能否使彼二人之关系分裂?”彼往长老舍利弗之所问曰:“尊师!汝与彼尊者大目犍连长老彼此有无某种怨怼?”“汝何出此言?”“尊师!彼于我见面时云:‘舍利弗之出生、种姓、族类、地位,其他各点,如见闻、书籍知识及神通等等之上,如何能与我一同。’尽为举出汝之缺点。”长老发笑,言曰:“汝勿言,且他去。”

彼其后一日,又往大目犍连长老之处为同样之话,长老亦发笑而言曰:“汝勿言,且他去。”于是即往长老舍利弗之处问曰:“彼食残食之男,往汝处作某种之言耶?”“唯然,法友!与予谗言,可将彼驱去为宜。”“诚如所言,逐彼离去。”于是目犍连谓曰:“汝不可住于此处。”弹指追彼离去。二人和睦相处,赴佛之处礼拜而坐。佛于会见后问曰:“安居生活快乐否?”“世尊!食残食者一人,欲分裂我等友谊,分裂不成而逃走。”佛言:“舍利弗!此人思欲分裂汝等,分裂未能成就而逃,非自今始,前生亦复如是。”佛应长老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森林中之树神,此顷狮子与虎栖于森林之山窟中,有一只豺奉仕此二狮虎,食彼等之残食,身体壮大。一日彼思:“我尚未曾食狮虎之肉,我须使此二者相互恶化,使二者冲突打架而死,然后我食其肉。”彼往狮子之处问曰:“主人!汝与虎先生似乎彼此含有嫌隙?”“汝由何而知?”“主人!彼于我往见时云:‘狮子身体之毛色、高大、素性、力量及能率均不及我之十六分之一。’彼尽举君之缺点。”狮子问后云:“汝勿言且去,彼决不云此事。”豺于是又往虎之所,语相同之话,虎闻其言,往狮子处问曰:“吾兄!君为如是如是之言?”唱第一之偈:

 色高生有力 精进且刚牙

 强腕无能胜 汝曾为此言?

刚牙狮子闻此唱次之四偈:

 色高生有力 精进力腕强

 刚牙无能胜 予曾为此言?

 全等斯共栖 友!强腕者!汝若兴害意

 今与汝共住 我心实不快

 好闻他人语 如实生信者

 与朋友疾离 且多起怨怼

 心常放逸疑无因 只求瑕疵非友谊

 如儿偃卧母之怀 不信谗言真友谊

狮子以此四偈说友之德,使虎闻之。虎云:“是予之过。”彼向狮子谢罪。彼等仍于其处和睦生活,而豺则逃往他处。

结分

佛述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豺是食残食之男,狮子是舍利弗,虎是目犍连,而对事体经过目睹者森林中栖住之神即是我。”

三六二 验德本生谭

[菩萨=婆罗门]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以德试验之婆罗门所作之谈话。据传王云:“此[婆罗门]为德具备之人。”而比对其他之婆罗门更加另眼看待。彼自思:“王以我为‘具德者’,比对其他之人特别看待,又以我为‘过目不忘多闻者’,学问品行皆甚伟大,我今将加以试验。”一日彼由知藏官(库官)室盗取金货,知藏官对彼表示敬意,而无任何之言,然彼于第三次时,则以彼为盗贼于饭时加以逮捕,引至王前。王问:“此何为者?”官云:“彼盗王之宝。”王问:“婆罗门!此真实耶?”答曰:“大王!予非盗王之宝,予因对学问与品行何者伟大,发生疑问,思欲探究其中之理,三度窃取金货,而被此人所缚,伴来王之眼前。予至今始知品行较学问尤为重大,予已无为家族生活之必要,予请求出家。”彼被许可出家,自己宅门不曾一顾,往祇园精舍向佛发愿出家。佛许彼出家受戒,彼于受戒后不久,达内观之结果入最上果(阿罗汉果)。

于法堂之中,开始论议:“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婆罗门,为试自身之品行,出家修行内观,达阿罗汉果。”佛出彼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不只此人,前生亦有贤人等试品行而出家,为自身等得安住之处。”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某婆罗门家。达成年后,于得叉尸罗修习一切学艺,往波罗奈谒见国王,王与彼司祭之地位。彼守五种戒法,王以彼为正直之人,持有敬意,彼思:“究竟王对予之德行持有敬意,或认予具有闻而不忘之才?”一切与如上所说之故事相同。然于此处婆罗门云:“今予知品行较学问尤为重大。”而唱次之五偈:

 戒胜抑学胜 吾先怀疑惑

 今知戒胜学 吾已无疑惑

 生空族亦空 戒为最上者

 凡不具戒者 学亦无有要

 不立于法刹帝利 不依法之毗舍种

 凡此两者弃此世 将生恶道定无疑

 刹帝利与婆罗门 毗舍首陀旃陀罗

 弗拘沙(清扫夫)等皆守法 升入天界为平等

 种族友吠陀 来世不安乐

 己持清戒者 来世得安乐

大士语如是之戒德,王许其出家,即日入雪山,出家入仙人道,得神通与禅定,成为生梵天界之身。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试品行出家入仙人道者即是我。”

三六三 惭本生谭

[菩萨=长者]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给孤独长者之友,住于边鄙地之长者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二者皆于第一篇第九章最后之本生谭[第九〇忘恩本生谭,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一卷一九五页]中详细说明。然此处住于边鄙地长者之男等,失去一切之路费,失自己之所有物而逃,向波罗奈之长者求援,长者云:“对向自己之处来者,不为应为之事者,为不知报恩之人。”于是唱次之诸偈:

主分

 嫌无惭耻意 只言汝为友

 不为胜行者 吾不思为友

 身行口始言 不行口不言

 不行而言者 贤者所藐视

 常行放逸疑无因 只求瑕疵非友者

 如儿卧于母怀中 挚友不被他分裂

 具有效果与功德 担负人间之重荷

 心中生起欢喜事 赍与赞赏增快乐

 独处有妙味 味寂静妙味

 吸法悦妙味 无恶无怖畏

如斯大士恐交恶友,依独栖达不死之大涅槃,把握教之极意。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波罗奈之长者即是我。”

三六四 萤本生谭

此一萤本生谭问答于大坠道本生谭(第五四六)中将详细说出。

三六五 蛇使本生谭

[菩萨=谷物商]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老人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以前萨拉迦猿本生谭[第二四九,汉译南传藏第三十三卷二七〇页]中已详加说明,此处则说此老人对一村中出家少年责骂鞭笞,少年逃避,脱去法衣。再使少年出家,仍如前状,三次还俗,又再出家,使少年不喜再见彼。

法堂之中开始谈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与自己之沙弥不能为共同或各别之生活。沙弥知其恶处,不喜见彼。少年为一心地善良者。”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今汝等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自今始,此沙弥前生即心地善良度日,知人之恶点,二度不喜再见其人。”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经商谷物之家,达成年后,贩卖谷物,以营生计。

时有一弄蛇人,捕一猿调教诸艺,使其弄蛇。当波罗奈告示祭日之时,彼托猿于谷物商之处,七日间步履巡回,弄蛇舞踊;商人亦与猿种种食物。至第七日弄蛇人由热中祭乐场中归来,以竹杖三度打猿,携彼往园中加以捆缚,然后自己就寝。猿解其缚,跳上庵罗果树,食庵罗果。弄蛇人醒觉,见猿在树上,彼思:“必须以甘言诱出,加以捕获。”彼与猿谈话,唱第一之偈:

 汝友有善颜 吾因赌博负

 投予熟庵罗 因汝而有食

猿闻此唱残余之偈:

 吾友!汝实为伪者 虚言以赞吾

 何时见闻汝 对猿有善颜?

 弄蛇者!如我在汝心 汝尚在我心

 汝狂入谷仓 鞭笞饥饿吾

 我思苦卧事 至今吾战栗

 纵然登王位 不与庵罗果

 住室之良家 幸福且无欲

 贤者如斯者 适当结友谊

猿为斯语后,入森林中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弄蛇人是此老人,猿是沙弥,谷物商即是我。”

三六六 棍比耶夜叉本生谭

[菩萨=队商]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厌出家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向彼问曰:“比丘!汝厌出家是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是为真实。”问:“见何耶?”白曰:“见着饰物之妇人。”佛言:“比丘!此五种之欲,乃一棍比耶夜叉混以毒物置于路上如蜜之物。”佛应彼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队商之家,达成年后,由波罗奈载五百车商品,为贩卖而出发。行至大道森林之入口时,召集队商于前教示曰:“此路上有含毒之树叶、花及果实,汝等食此前所未食之物,如不问予即不可食。又怪鬼类弃置盛以生姜饭之袋及种种搀毒之甜蜜果实,如不告我则不可食。”于是出发前行。有一名棍比耶夜叉,于森林中央道路某处敷展树叶,搀入毒性之蜜汁,自己则于道路近傍为采集蜜汁之状,叩击树木,各处徘徊。不知者思为:“此乃为修功德而置者”,取而食之,即丧失生命,而为怪鬼类来食人。

菩萨之队商等或有贪欲之性质者,不能忍耐而食,贤明人等云:“使菩萨闻知而后食。”于是持蜜叶而站立。菩萨见此,使持蜜叶者舍弃,而最初食者已死,半分食者与以吐药,使毒物吐出,更与四种之蜜,以救助惠荫彼,得以保住生命。菩萨则往自己所望之处,卖去商品,还归自己之家。

 毒物为蜜色 蜜味与蜜香

 棍比耶夜叉 森林内投毒

 为饵求食者 以为彼食物

 人思此为蜜 误而食其毒

 因而得苦果 彼等遭逢死

 善虑此之毒 贤者能避之

 病毒被烧者 幸福得安乐

 人间亦如是 诸欲如投毒

 为欲所缚者 肉身为死虏

 弱者亦同此 助长增烦恼

 常避此等欲 超越世之执

结分

佛述此等唱现等觉者之偈,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比丘入预流果——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队商之长即是我。”

三六七 九官鸟本生谭

[菩萨=少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佛说:“诸位法友!提婆达多尚不能使我怖畏”,所作之谈话。

主分

梵与王于波罗奈治国时,菩萨出生于某资财富有之家,幼年之时,与其他幼童等同在村之入口尼拘律树下玩耍。时有一贫困生活之医生,彼于村中,不得任何工作,离家来至此处,见一蛇于树叉处出首而眠,彼思:“予于村中未得分文,今骗此儿童等使为蛇咬,然后予为愈之,可有收获。”彼向菩萨云:“汝见九官鸟之子可以捕之。”“唯诺,予将捕之。”“汝观彼眠于树叉。”彼不知为蛇,登树上攫取其首,始知为蛇,然亦不能退返,于是急行捉住而投出,蛇落于医生项上紧紧缠绕,强力啮之,医生倒地,彼即逃去。诸人集合,大士前来为诸人说法:

 彼指此黑蛇 九官鸟之子

 彼为邪教导 终为蛇啮倒

 不打不杀者 彼欲打杀之

 如斯败卧事 如此倒地人

 不打不伤者 彼欲打伤之

 如斯败卧事 如此倒地人

 如人握尘土 逆风投散之

 此尘伤其身 如此倒地人

 对无害者兴害意 违逆清净无执人

 对此愚者祸还来 犹如逆风投细尘

菩萨唱此等之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贫乏生活之医生是提婆达多,知物之少年即是我。”

三六八 竹铐本生谭

[菩萨=少年]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有关般若波罗蜜所作之谈话。尔时佛言:“汝等比丘!不只现在,前生如来即有智慧,方便善巧。”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生于资产财富之家,一总应为如前之故事。然唯此处医生之死,村人谓其杀人,以革纽缚起诸儿童等云:“此事应引至王前。”于是将彼等送往波罗奈。菩萨于途中教示其他诸儿童等:“汝等勿惧勿怖,于王前应有快乐气氛,国王陛下将先问我等,然后由予承接。”皆曰:“甚善。”依菩萨之言予以同意。

王见一同不畏不怖,气度大方,自思:“村人谓此辈杀人,以革纽缚来,彼等遭遇此等苦痛而不怖畏,气度大方,此辈缘何心不忧虑?予将问彼等。”于是唱第一之偈:

 落入敌手中 以竹铐打缚

 颜色甚沉着 何故汝无忧?

菩萨闻此,唱他之四偈:

 依忧与依叹 不得少许利

 知彼之忧苦 使敌心欢愉

 贤者应知事决处 灾祸逢时不动容

 彼之颜色仍依旧 敌者见之心烦恼

 读诵神咒及爱言 依予家系善施与

 得利之法亦有时 依彼致力为家计

 此利吾与他 皆知非应得

 无忧心断念 业牢今奈何

王闻菩萨说法,调查事之缘由,判明彼等无罪,除去革纽,授大士以大名誉,任命为王自身之圣事、俗事两方之顾问大臣宝。其他诸儿童等亦授大名誉,各各授与土地。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波罗奈王是阿难,儿童等是首位次位之长老,而贤明少年则是我。”

三六九 知友本生谭

[菩萨=天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不从顺之比丘所作之谈话。此故事于四门本生谭中将再说明。

主分

彼知友者被投入海中,因彼之欲深,更向前行,于地狱中被煮之有情所居之突起地狱,彼思为一都会,入于其中,头为入挂有剃刀之车轮。时菩萨为天子,巡回至突起地狱,彼[知友者]见而问,唱第一之偈:

 对天人言予何为 如何邪事予曾为

 予之头将被拔去 车轮在予头上绕?

菩萨闻此唱第二之偈:

 悦乐兴宴水晶宫 白银宫与摩尼宫

 超梵天有黄金宫 汝有何要来此处?

尔后知友者唱第三之偈:

 比此更有一富乐 此处应有如彼处

 依如是想我前来 汝今见予陷破灭

于是菩萨唱其他之偈:

 以四欲得八 以八得十六

 十六三十二 汝贪得车轮

 因贪得灾者 车轮顶上绕

 欲上难扩充 因贪乃至于

 世间贪欲人 头负刀车轮

知友者为此话已,身被磨碎,车轮倒下,彼不再能言,天子回归天上自己之处。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知友者是此不从顺比丘,天子即是我。”

三七〇 苏芳树本生谭

[菩萨=鹅鸟]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调伏烦恼所作之谈话。此故事在水本生谭[第四五九]中将再说明。此处佛呼比丘言曰:“烦恼乃可怖之物,纵令少许,亦如尼拘树林之状,使人陷于破灭。昔之智慧者等皆以为可怖之物。”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金色鹅鸟之一族,达成年后住于心峰山之黄金窟中,食雪山地方之自然池沼中之稻,食后归还。如是彼于往来之中途,有大苏芳树,彼往时于其处休息而往,还时亦于其处休息而还,于是与宿于其树之树神相亲。其后有一鸟于一株尼拘律树上啄食一粒果实,往落于苏芳树上,落粪于树叉之间,其后尼拘律树成株。当其四指大时,芽叶赤色,非常美丽,鹅王见此呼树神曰:“苏芳树君!尼拘律树生于树上,生长而行破坏,不可使之生长,破坏汝之宫殿,汝应拔除之。应怖之物当怖之。”彼与苏芳树神共语,唱第一之偈:

 鹅鸟敬告苏芳树 贵君!尼拘律苗生汝处

 根干行将抱汝腰 汝之生命将断除

苏芳树神闻彼之语,不与接受唱第二之偈:

 尼拘律树生长善 予将赖彼得茁壮

 犹如予之父或母 彼亦如是为生长

鹅鸟于是唱第三之偈:

 乳树生乳汁 汝腰实可恐

 予将呼飞去 不喜其生长

如是言毕,鹅王展翼向心峰山飞去,自此以后,再不来息。其后尼拘律树生长,于树生一树神。因尼拘律之生长,苏芳树毁坏,树神宫殿与树枝一同落下,尔时树神回忆云:“鹅王言见此未到之灾难,然予未依其言。”树神悲叹唱第四之偈:

 我今甚恐怖 喻如须弥山

 不守鹅鸟语 我今逢大难

尼拘律树生长,苏芳树皆被破坏,仅余树株,树神之宫殿消灭无余。

 生长危害己所依 贤士不赞此生长

 深恐自己之溃灭 智者努力绝其根

此第五之偈为现等觉者之偈。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五百之比丘达阿罗汉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金色之鹅鸟即是我。”

第三章 半品

三七一 长灾拘萨罗王本生谭

[菩萨=王子]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于憍赏弥城引起纷争者等之谈话。当大众皆来祇园精舍忏悔时,佛呼彼等言曰:“汝等比丘!汝等为予之实子,为由予口所生之幼子,父所与之教训,而为幼子踏破蹂躏实为不宜,然汝等不行予之教训。昔之贤人等,使杀两亲夺王位之贼于森林中入自己手中,因向贼云:‘两亲所与之[教训]不可违背’而不与杀戮。”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于此本生谭之中,于僧伽贝达伽本生谭中有详细说明。

主分

长寿王子于森林之中,彼取枕于自己之膝而卧之波罗奈王之髻,彼云:“今可切割杀予两亲之贼为十四片。”彼将刀举起。只于此一刹那,彼忆起两亲所与之教训,彼思:“纵令舍弃生命亦不可违背两亲之教训,只可对王予以责难。”于是唱第一之偈:

 大王!王所为如是 一切任予意

 使予由苦脱 是为何道理?

王闻之唱第二之偈:

 儿!我所为如是 一切随汝意

 使予得脱苦 并无何道理

于是菩萨唱其他之偈:

 善行为于外 善言表于外

 死时为有护 非是他财宝

 骂我与打我 胜我夺我物

 如是怀思者 不得息其怒

 骂我与打我 胜我夺我物

 不怀如是思 其怒自平息

 以怒为怒者 终难得镇定

 以爱可镇怒 此为永久法

菩萨如此语毕云:“大王!予不伤卿,请卿杀予。”彼以手中之刀使王握之。王曰:“否,予决不对汝伤害。”王立誓后与彼一同还都。王向大臣等介绍:“诸位!此拘萨罗王之王子是长寿王。彼为对予施与生命之人,对此人不可与任何伤害。”王以自己之姬妻与之,使彼坐于其父王之王位。自此以后,二人彼此和睦共行王事。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父母是今王族,长寿王子即是我。”

三七二 鹿儿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老人所作之谈话。彼使一儿童出家为沙弥,对彼恭谨仕奉,后得病死。老人因彼之死,悲痛不堪,大声喊叫哭泣,到处狼狈巡回。比丘等亦不能使其断念,于法堂中开始议论:“诸位法友!如是如是之老人,因沙弥之死而泣叫徘徊,此概为彼怠于死观之修行。”佛出其处问曰:“汝等比丘!汝等今有何语,集于此处?”比丘白佛:“如是如是之事。”佛言:“汝等比丘!此非今始,前生此者之死,彼亦泣叫徘徊而走。”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成为帝释天之身。时有迦尸国一住民,彼入雪山地方出家修仙人之道,取种种果实,维持生命。一日,彼于森林中发现一丧母之鹿儿,彼伴归道院,与以食物养育。鹿儿形体殊胜,美丽无比,行者看顾如子,不厌其烦。某日鹿儿食草过多,消化不良而亡,行者云:“我儿死去。”泣叫徘徊于各处。时帝释天王巡察世界,发现行者:“予将使其感化。”立于空中,先唱第一之偈:

 舍弃在家身 出家为沙门

 汝由死者后 忧心非善事

行者闻此唱第二之偈:

 帝释天!不论人或兽 同为共住者

 胸中起爱念 不能无忧虑

于是帝释天唱次之二偈:

 已死又叹死 泣叫诉愚痴

 仙人汝勿泣 贤者言无益

 婆罗门!死者已去 泣若复苏

 相互皆集 为亲者泣

帝释天说此语,行者知泣之无益,彼谢帝释天唱次之三偈:

 如火注苏油 不断燃烧我

 如以水注之 消怖无所余

 我胸插一箭 彼实为拔取

 烦恼忧我儿 今已尽除去

 为吾拔取箭 离忧心澄澈

 婆娑婆!予今闻汝言 无忧亦无泣

帝释天于教诫行者后,归自己之处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行者是此老人,鹿是沙弥,帝释天即是我。”

三七三 鼠本生谭

[菩萨=师尊]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竹林精舍时,有关对阿阇世王所作之谈话。此本生谭于稃本生谭(第三三八,南传藏第三十四卷)中详细说明。此处佛见王仍同样一度与王子戏、一度闻法,佛知:“王因[王子]将起恐怖之事。”佛言:“大王!昔之诸王,对可疑者疑,而云:‘予等成为荼毗之烟时,彼等仍将归来为王。’终能退除不幸恐怖之事。”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于得叉尸罗出生于一婆罗门家,为一名高之师尊。波罗奈王之雅瓦王子在彼之前修习一切学艺,彼思欲得离去之许可,向师尊说明。师尊自思:“此者将为其子而有灾难。”彼依人相术得知:“予将为之让解。”彼于是寻一譬喻之例。尔时彼有一马,脚生肿物,为愈其马,伴马至厩中。近厩有一井,由其厩出来一鼠,咬马脚之肿物,马不能避;一日马不能耐痛,鼠来咬其肿物,马以脚踢杀,落于井中。马夫等不见鼠云:“此间鼠来咬其肿物,近顷不见,彼往何处?”菩萨善知其理由:“彼等不知鼠往何处,杀鼠投入井中之事,唯予知之。”彼以此理由为譬喻,作第一之偈赠与王子。彼今继续探寻譬喻,彼马之肿物痊愈时,由其处出而入于麦畑:“可食麦!”菩萨见马首由垣穴突入,以此为喻作第二之偈,赠与王子。而第三之偈,则以自己智慧之力缀成,亦赠与王子。菩萨云:“王子!汝登上王位后,往黄昏水浴场之莲池时,行至最上之阶梯中,唱第一之偈。汝入汝住居之宫殿时,行至最下阶梯中唱第二之偈,然后行至阶梯之最高之中唱第三之偈。”

彼王子还为副王,父王崩后,继承王位。彼得一子,王子十六岁时,思得王位,欲杀其父王,向其属下人等云:“予父尚年少,待吾父为荼毗之烟时,予已年老瘠弱,此时予得王位,有何利益?”属下皆言:“王子殿下!汝自不能往边鄙之地作贼,自将以某种手段杀之以取其位。”彼云:“甚善。”于王宫中,前往王于黄昏浴水之莲池近傍,[思:]“于彼处杀王。”于是彼手持短刀站立。王于黄昏云:“莲池之上景色奇丽,予将为水浴。”王遣一婢女名鼠者前往莲池水面扫除,发现王子,王子恐自己工作暴露,将彼女切成两段,投入池中。王往水浴,其他人等云:“今日鼠婢女未还,彼女前往何处?前往何处?”王曰:

 何处能行去 斯言人骚动

 唯吾一人知 鼠被杀井中

王唱第一之偈,来至池畔。

王子云:“予之事已为予父所知。”于是恐惧而逃,向自己之从者告知。经过七八日时,彼等又向王子云:“王子殿下!若王得知,决不沉默,彼概以想像之言,请即杀之。”彼于后日,再手执短刀,立于阶梯之下,各处等待下手之机会。王曰:

 此处又彼处 汝还如驴马

 杀鼠投井中 今又欲食王

王唱第二之偈而来。王子又以为父所发现,恐怖而逃去。经半月后:“今可扔掷铁铲杀王。”于是取一长柄之铁铲等待。王曰:

 汝幼无智者 初立为少年

 今取长铲待 不与汝生命

王唱第三之偈毕,登至阶梯之最上阶,彼于是日不能得逃,彼伏于王之足下云:“大王饶命。”国王责彼,系之以锁,投入狱中。王于白伞之下坐于装饰王座云:“吾等之师尊,乃闻名四方之婆罗门,知予有此灾难,授予三偈。”王大欢喜自述感兴,唱余下之偈:

 居天堂世界 无儿女孝心

 我儿为所魅 不得由灾脱

 修习一切学 劣优与中等

 知一切之意 虽然不应用

 如是有时节 闻者有意义

其后王死,王子登上王位。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四方闻名之师尊即是我。”

三七四 小弓术师本生谭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有关故妻诱惑所作之谈话。彼比丘白佛:“世尊!予因故妻而厌出家。”佛言:“比丘!此妇人为汝不利之事,非自今始,前生即为此女而有被以刀切首之事。”佛应比丘等之请求,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为帝释天。时波罗奈有一青年婆罗门,于得叉尸罗修学一切学艺,人呼其名为小弓术师贤者,尔后其师云:“此人修学与我同等之学艺终了。”以自己之女许彼为妻。彼伴女往波罗奈旅行,途中有一大象所居之空旷之处,彼处无一人能入。小弓术师贤者对彼遮路并不在意,伴妻进入森林。于林之中部,大象出来,彼以箭射穿象之额头,箭由后方穿出,象当场倒地,弓术师贤者安全通过其处,更进而达到他一森林。其处有五十人盗贼于道路打劫,彼亦不听人之遮拦,迳入其处。贼等杀鹿,于道侧为料理肉食,彼适来至餐食之处,贼等见彼附有装饰道具及美饰之妻,一齐抖搂精神,欲行捕捉。

贼首善观人相,彼见此人,知为非常之人,不许任何人立起。弓术师贤者向其妻云:“汝往请求与我等一串肉食,将肉持来。”彼女前往云:“请与一串肉。”贼首云:“此为予未曾见有之人。”命令与彼女以串肉,众贼说:“竟然请他品尝煮肉?”彼等将未煮之肉串递过。弓术师贤者只自视甚高,彼怒云:“竟与我以未煮之肉!”众贼云:“汝何言?汝为男人,我等亦非女人!”语中含毒,起立相向而来。弓术师贤者以四十九只箭射倒四十九人,但无射贼首之箭,彼之箭囊恰有五十只箭,其中一只射象,四十九只射贼。彼将贼首打倒,坐其胸上:“予取此贼之首。”由妻之手持刀使近前来。此一刹那,其妻起恋慕贼首之念,以刀靶交贼之手,使夫握刀鞘之尖,贼首拔刀出鞘,切断弓术师贤者之首。贼杀彼后,伴女而行,行走中间,问其家世,女云:“吾为得叉尸罗四方闻名箭师之女。”“如何与彼男相结合?”“予父谓:‘此子修习学艺与予相等。’喜而将予嫁与此人,予因对汝生有爱情,使自己家中招赘之夫主为汝所杀。”贼首自思:“自家招赘之夫被杀,他日彼又发现一男,予将依然如此被杀,予必须舍弃此女。”二人行至途中遇一浅川,到处积满流水,彼云:“川中鳄鱼猛恶,一同如何得过?”女云:“汝将饰物,道具及予之上着,一同持往彼岸,然后返来伴我渡过。”男云:“甚善。”将饰物及道具一切携带无余,入川故作深渡之状到达彼岸,弃女不顾而去。女见此高呼:“夫主!汝何故无端欲行弃我,请还来伴我而行。”彼女与彼共语唱第一之偈:

 婆罗门!一总汝荷取 汝已到彼岸

 由今速还来 使我一同渡

盗贼闻此,立于对岸,唱第二之偈:

 长亲不相亲 有信者无信

 妇人!汝欲更换新 吾亦换他人

 吾今由此去 更为远旅程

盗贼云:“吾由此更有远行,汝且立此。”女闻泣叫,贼则持饰物道具而逃。彼女因愚而欲深,陷于如此之破灭,成为无依之身,来至耶拉伽拉草丛之中,卧地而泣。在此一刹那,帝释天巡察世界,见彼女为过欲而损身,主人情人均皆丧失,帝释思对之“与以嘲弄羞辱”,与摩兜丽(天之御者)及五髻(乾闼婆)往其处,立于川岸,帝释命令:“摩兜丽!汝化为鱼,五髻!汝化为鸟,予化为豺,口中食肉,经过彼女面前。予行其处,摩兜丽汝由水中跳出,落于予前,于是予弃口中之肉,跳往取鱼,此一刹那,五髻汝挑起肉片飞往空中,摩兜丽汝则跳没于水中。”于是摩兜丽为鱼,五髻为鸟,帝释天为豺,口含一片之肉,来至彼女之前。鱼由水中跳出,落于豺之前,豺弃口中肉片,为取鱼而跳起,鱼跳起落于水中,鸟则挑起肉片,凌空而去,豺则双方丧失。女于耶拉伽拉草丛中见之,面现阴郁而坐,彼女知此:“因欲过深受损,鱼肉均不可得。”如家之破栋,纵声大笑,豺闻此唱第三之偈:

 耶拉伽拉丛 谁为呵呵笑

 此处无歌踊 亦无拍掌者

 汝此美牝犬 何故泣时笑?

彼女闻此唱第四之偈:

 汝豺江步伽 愚昧乏智慧

 鱼肉均被夺 如同乞食悲

于是豺唱第五之偈:

 易见他人过 见己之过难

 失夫与情人 汝亦如是悲

女闻豺之语云:

 兽王江步伽 诚如汝所言

 今后吾将行 从顺依夫者

帝释天王闻彼女之无品行不道德之言,唱最终之偈:

 盗土器者 将盗金器

 汝既犯罪 再又为恶

帝释为斯语,使彼知耻悟非,归自己之处而去。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厌出家比丘入预流果——于是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弓术师是厌出家之比丘,彼女是比丘之故妻,帝释天王即是我。”

三七五 鸠本生谭

[菩萨=鸠]

序分

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关于一欲深比丘所作之谈话。有关欲深之故事,前已屡屡详述,佛对此比丘问曰:“比丘!汝之欲深为真实耶?”比丘白佛:“世尊!予实如是。”佛言:“比丘!此非自今始,前生汝即欲深,为欲深而失去生命。”于是佛为说过去之事。

主分

昔日于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菩萨出生于鸠之一族,栖于波罗奈长者厨房之柳篮中。有一只鸦,贪食鱼肉,与彼为友,栖于同所。一日,彼见诸多之鱼肉,思欲食之,现出呃逆之状,卧于柳篮之中。鸠云:“君来同我前往拾饵。”鸦云:“予消化不良而卧,君自前往。”彼自不往,鸠行之后彼思:“妨碍予之敌者已去,于是可以随心所欲食鱼及肉。”而唱第一之偈:

 今我安易无病障 鸠之出行我欢喜

 我今随心得欲为 如是肉菜我着力

厨夫等煮鱼肉而出厨房,使风吹身体之汗。彼由篮出,隐于盛美味食物之钵中,钵乃哗啦作响,厨夫急来捕鸦,以生姜及白芥子为粉混入腐酪,以小石摩洞,擦入身体之中,以线缚彼之颈,投入柳篮之中而去。鸠返来见此云:“何处来此蠢物,乃卧于予友篮中,予友粗暴,归来必将杀彼。”鸠嘲鸦唱第二之偈:

 汝有冠之鹤 以鹿为祖父

 此贼为谁者 汝鹤!速由此处去

 予友鸦凶猛 彼归汝无命

鸦闻此唱第三之偈:

 我被厨司儿 抓我为如是

 捏粉涂我身 汝止勿笑我

彼尚为戏言更唱第四之偈:

 善浴善涂 饮食物饱

 琉璃之玉 系于汝颈

 迦且遮罗 汝往该城

于是鸦唱第五之偈:

 无论汝之友与敌 迦且遮罗不可去

 我于彼处切断尾 颈上为我悬小石

鸠闻此唱最后之偈:

 友!汝今遭逢此 如是汝之运

 人间之荣华 非鸟受用所

鸠为是言诫鸦,不住其处,展翼飞往他所。鸦则亡命于其场。

结分

佛述此法语后,说明圣谛之理——说圣谛之理竟,欲深之比丘入不还果——于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尔时之鸦是欲深之比丘,鸠即是我。”

猜你喜欢
  宁波佛教会之成立·太虚
  卷三百四十四·佚名
  卷第十五·呆翁行悦
  代宗朝赠司空大辨正广智三藏和上表制集卷第三·圆照
  第十一章 天爱帝须王灌顶之品品·佚名
  第五十七卷·佚名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八·澄观
  君子之交·李叔同
  三山来禅师疏语卷中·灯来
  序·佚名
  第十四品·佚名
  卷第六·志磐
  四明尊者教行录卷第七·宗晓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八·湛然
  卷第九·祖琇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七言巻四十四·洪迈

      七言  赠少年         温庭筠  江海相逄客恨多秋风叶下洞庭波酒酣夜别淮阴市月照髙楼一曲歌  答段柯古见啁  彩翰殊翁金缭绕一千二百逃飞鸟尾薪桥下未为痴暮雨朝云世间少  弹筝人  天宝年中

  • 古诗镜卷十七·陆时雍

    钦定四库全书 古诗镜卷十七 明 陆时雍 编 梁第一 【梁诗妖艳声近於淫靓妆艶抺巧笑娇啼举止向人卖致】 武帝【姓萧氏讳衍字叔达初仕齐累迁随王镇西谘议参军後讨东昬而自立四传五十五年 武帝素而妍铅粉不施风华坐振

  • 卷五十六·朱彝尊

    钦定四库全书明诗综卷五十六翰林院检讨朱彞尊编罗万化【一首】万化字一甫防稽人隆庆戊辰赐进士第一厯官礼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諡文懿有世泽编【静志居诗话唐宋科目繁多至明而始终所重惟甲第志科名盛事者首述吉水莆阳而于

  • 卷三百三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三百三十五裴度裴度字中立河东闻喜人贞元中擢第授河隂县尉迁监察御史出为河南府功曹迁起居舍人宪宗元和六年以司封员外郎知制诰寻转本司郎中使魏州还拜中书舍人改御史中丞寻兼刑部侍郎十六年

  • 卷九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九十三卢藏用卢藏用字子潜幽州范阳人举进士不调隐居终南长安中召授左拾遗中宗朝历中书舍人黄门侍郎修文馆学士以附太平公主流驩州诗八首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应制得开字上月重阳满中天万乘来茰依

  • 列传第二十四·魏徵

    ○炀三子 炀帝三男,萧皇后生元德太子昭、齐王暕,萧嫔生赵王杲。 元德太子昭,炀帝长子也,生而高祖命养宫中。三岁时,于玄武门弄石师子,高祖与文献后至其所。高祖适患腰痛,举手凭后,昭因避去,如此者再三。高祖叹曰:“天生长者,谁复

  • 卷九 本纪九·赵尔巽

      ◎世宗本纪   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宽仁信毅睿圣大孝至诚宪皇帝讳胤禛,圣祖第四子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生有异徵,天表魁伟,举止端凝。康熙三十七年封贝勒。四十八年封雍亲王。   六十一年十一月,圣

  • ●崇禎長編卷之三十二·汪楫

      崇禎三年三月   ○崇禎三年三月   三年庚午三月辛巳朔陞玄默為戶科都給事中補朱文煥為戶科給事中   予原任都督任景春祭葬   壬午大學士李標五疏求退優旨准馳驛回籍   癸未吏部尚書王永光疏參署選

  • 卷三十三·朱熹

    <史部,史评类,御批资治通监纲目>   钦定四库全书 御批资治通监纲目卷三十三 【起戊辰梁武帝大清二年魏文帝大统十四年东魏孝静帝武定六年○尽甲戌梁元帝承圣三年魏?帝元年齐文宣帝天保五年】

  • 钦定执中成宪卷六·佚名

    汉新书贾谊曰操徳而固则威立教顺而必则令行周听则不蔽稽验则不惑明好恶则民心化密事端则君道神凡权重者必谨于事令行者必谨于言则过鲜矣史记张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法如此而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廷尉天下之平

  • 河间王高孝琬传·李延寿

    河间王高孝琬,文襄帝的第三个儿子。天保元年(550)受封,后主天统时,迁任尚书令。当初,突厥与北周的军队攻占太原,武成帝想向东避难。孝琬拦马叩谏,请求委派赵郡王高琛统率军队,一定会军威雄壮,武成帝听从了他的话。孝琬穿上甲

  • 耶律铎轸传·脱脱

    耶律铎轸,字敌辇,积庆宫人。出仕于统和年间。生性散漫随便,不拘小节,人们初时因此而指责他。后来进犯宋境,铎轸分管病弱士卒随征。待到交战时,他身披红色绢帛,穿戴铠甲和头盔以自我炫示,飞马冲入敌人阵营,杀死了很多人。太后望

  • 迩言卷十一·刘炎

    ○习俗场屋之文朝廷假以取士与学优则仕异矣士大夫以此髙下人物更相矜傲更相景慕亦可悲矣善乎敷文郑公之言曰不为俗学所累者可与言理道或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今也百里之地恨无文行者何也曰文坏于场屋之习行蠧于科目之路

  • 卷二·杨甲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钦定四库全书六经图卷二      宋 杨 甲 撰毛邦翰 补尚书轨范撮要图五十八篇数虞书五 尧典 舜典 大禹谟 臯陶谟 益稷夏书四 禹贡 甘誓 五子之歌 征商书十七汤誓 仲虺之

  • 山木第二十·刘文典

    〔释文〕举事以名篇。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疏〕既同曲辕之树,又类商丘之木,不材无用,故终其天年也

  • 商书·汤誓·佚名

    伊尹相汤伐桀,升自陑,遂与桀战于鸣条之野,作《汤誓》。王曰:「格尔众庶,悉听朕言,非台小子,敢行称乱!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尔有众,汝曰:『我后不恤我众,舍我穑事而割正夏?』予惟闻汝众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

  • 卷二十四·季本

    <经部,诗类,诗说解颐钦定四库全书卷诗説解頥正释卷二十四  明 季夲 撰生民经防曰此诗详述天生后稷起养民之功以见周家配天之业自后稷始盖亦周公作此以戒成王也故为大雅若以为尊后稷配天而作歌于郊祀之时则郊以祭

  • 华严经文义纲目一卷·法藏

    夫以茫茫性海缘象讵测其源。眇眇玄猷名言罕寻其际。有融圆智朗巨夜而辟重昏。无限大悲俯群机。而临万刹。于是无象现象犹阳谷之升太阳。无言示言若沧波之倾巨壑。是故创于莲花藏界演无尽之玄纲。罕笼上达之流控引灵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