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一 云相应

[一]第一 说示

一~二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

“诸比丘!我为汝等说云天,谛听。

诸比丘!如何为云天耶?诸比丘!有寒云天、热云天、闇云天、风云天、雨云天。

诸比丘!此名为云天。”

[二]第二 善行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云天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云天,是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当生于云天之群中。’彼身坏命终后,生于云天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云天之群中。”

[三~二二]第三 布施利益(一)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寒云天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寒云天,是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当生于寒云天之群中。’彼布施食……乃至……布施灯具。彼身坏命终后,生于寒云天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寒云天之群中。”

[二三~五二]第四~七 布施利益(二~五)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热云天……闇云天……风云天……雨云天之群中耶?”

“比丘!此处一类者,于身行善行,于语行善行,于意行善行。彼闻雨云天,是长寿、端严、多乐。

彼思惟:‘我身坏命终后,当生于雨云天之群中。’彼布施食……乃至……布施灯具。彼身坏命终后,生于雨云天之群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此处一类者,身坏命终后,生于雨云天之群中。”

[五三]第八 寒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为时而寒耶?”

“比丘!有名为寒云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为己喜时,随其心愿而寒。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为时而寒。”

[五四]第九 热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为时而热耶?”

“比丘!有名为热云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为己喜时,随其心愿而热。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为时而热。”

[五五]第十 闇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为时而闇耶?”

“比丘!有名为闇云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为己喜时,随其心愿而闇。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为时而闇。”

[五六]第十一 风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为时而吹风耶?”

“比丘!有名为风云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为己喜时,随其心愿而吹风。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为时而吹风。”

[五七]第十二 雨

一~三

[尔时,世尊]舍卫城……乃至……坐于一面之彼比丘,白世尊言:

“大德!依何因?依何缘?为时而天雨耶?”

“比丘!有名为雨云天。彼等思惟:我等以喜为己喜时,随其心愿而天雨。

比丘!依此因、依此缘,为时而天雨。”

云相应(终)

广之有五十七经。

于此之摄颂曰:

 说示与善行

 五布施利益

 寒热乃至闇

 风雨等之云

猜你喜欢
  卷二百五十六·佚名
  成實論卷第十八·欧阳竟无
  保护龙华古刹·太虚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十一·欧阳竟无
  卷第八十三·李通玄
  第十二章 各地方之信心·佚名
  卷第二十七(成字号)·朱时恩
  卷第十九·佚名
  佛祖历代通载凡例·念常
  杂阿含经卷第十七·佚名
  地狱品第七·佚名
  卷第三十三·佚名
  卷第五·志磐
  卷三·佚名
  进呈奏疏·纪荫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第三十五出 计竦·李渔

    〖一剪梅〗(外冠带,净、丑扮役随上)人到神京眼自高,帝座非遥,相座非遥。(老旦上)家门将至喜偏饶,儿会今朝,媳会今朝。(外)去国常忧白发新,回来幸是黑头人。(老旦)只因天末多乡思,添却眉间几道顰。(外)夫人,我和你奉旨还朝,已到京师地界了

  • 第三十五出 被擒·梁辰鱼

    【金蕉叶】〔小末领二军上〕身危国危。俺爹爹迢遥怎知。欲死战军心未齐。待逃亡邦家已矣。岧峣试一临。虏骑俯城阴。不辨风云色。安知天地心。营开江月近。战苦阵云深。日夕更楼上。时闻横吹音。自家吴国太子友。领

  • 志第五 地理下(青州 徐州 荆州 扬州 交州 广州)·房玄龄

    青州。案《禹贡》为海岱之地,舜置十二牧,则其一也。舜以青州越海,又分为营州,则辽东本为青州矣。《周礼》:“正东曰青州。”盖取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以名也。《春秋元命包》云:“虚危流为青州。”汉武帝置十三州,因旧名,历后汉

  • ●卷二百二十八·徐梦莘

      炎兴下帙一百二十八。   起绍兴三十一年五月十九日辛卯,尽二十八日庚子。   五月十九日辛卯金人使虎卫上将军殿前都点检高景山通议大夫刑部侍郎王全来贺生辰奏言渊圣皇帝升遐等事。   晁公金人败盟记曰:绍

  • 卷二十一·陈均

    钦定四库全书九朝编年备要巻二十一  宋 陈均 撰神宗皇帝【起辛酉元丰四年止乙丑元丰八年】辛酉元丰四年春正月命林广经制泸夷代韩存寳明年春广败乞弟于纳江乞弟遁去广军数万进寨追贼越七日至

  • 导言·金毓黻

    吾国先哲精研史学者,以刘知幾、章学诚二氏为最著,刘氏《史通》外篇,有《史官建置》、《历代正史》两篇,所论自上古迄唐初之史学源流演变,即中国史学史之滥觞也。章氏曾仿朱彝尊《经义考》之例,撰《史籍考》,寻其义例,盖欲藉乙

  • 五十一、记蒯礼卿先生·包天笑

      且说自南京高等学堂停办后,由蒯礼卿先生留在他公馆里的,约共有五六人。现在我所见的,一位是汪允中,他是安徽歙县人;一位是陈宜甫,他是镇江人;一位郭肖艇,他是安庆人。苏州人本有两人,一位是戴梦鹤,一位是余同伯,梦鹤有病不能

  • 齐纪一 太祖高皇帝建元元年(己未、479)·司马光

    齐纪一 齐高帝建元元年(己未,公元479年) [1]春,正月,甲辰,以江州刺史萧嶷为都督荆·湘等八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尚书左仆射王延之为江州刺史,安南长史萧子良为督会稽等五郡诸军事、会稽太守。 [1]春季,正月,甲辰(初二),刘宋顺帝任命

  • 杨豹灵夫人·周诒春

    杨豹灵夫人 母氏李。名虞贞。年二十七岁。生于苏州。父李伯莲。任事东吴大学。子一。家中住址。苏州德安里。初学于日本广岛女学校。及上海中西女塾。光緖三十四年。自费游美。入乔治学校。习音乐及文学。宣统三年。

  • 景公欲见高纠晏子辞以禄仕之臣第二十八·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吾闻高纠与夫子游,寡人请见之。”晏子对曰:“臣闻之,为地战者,不能成其王;为禄仕者,不能正其君。高纠与婴为兄弟久矣,未尝干婴之行,特禄之臣也,何足以补君乎!”

  • 皇言定声录卷一·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乐记曰夫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又曰乐必发之于声音不于声求乐而求之器术此羲和备数纪一衍万之学所从兴而乐因以亡攷史志引书有五声六律七始九歌而春秋论乐则又有五声六律七音九则夫五声六律世所共晓也而

  • 卷七十五·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七十五   宋 王与之 撰鲍人之事郑康成曰鲍故书或作鞄【○郑锷曰鞄人治革则字之从革为近今从鱼字恐无谓也】○陈用之曰说文鲍柔革之工【○郑司农曰苍颉篇有鲍莞】然皮而去其毛为革熟之为韦

  •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二之下·李通玄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第三修行住。忍波罗蜜为主。余九为伴。南义如前云。从此南行六十由旬者。以明从十二缘观竟。重观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之上现行分别。一一根中所有现行分别。皆悉解脱。以前十二缘生观。观六根名色识三种

  • 翻译名义集卷第四·法云

    释氏众名篇第十三古者出家。从师命氏。如帛法祖。竺道生之流也。东晋安法师。受业佛图澄。乃谓师莫过佛。宜通称释氏。后增一阿含流传此土。经叙佛告诸比丘。有四姓出家者。无复本姓。但言沙门释子(是释子非沙门。乃

  • 青山集·郭祥正

    三十卷。《续集》七卷。宋郭祥正(约1078前后在世》撰。郭祥正,字功父,自号醉吟先生,太平州当涂 (今安徽当涂县)人。生卒年不详。熙宁中举进士,知武冈县佥书、保信军节度判官。官至汀州通判,摄守漳州,后弃官隐居于青山

  • 太清石壁记·佚名

    简称《石壁记》,署名楚泽先生编。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内有道教外丹药物之鉴别,器皿之制作,以及诸丹药物的名称、剂量、炼制方法,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道书。据考证,成书于760—763 年。 卷上载有“太一金英神丹方”“

  • 禅源诸诠集都序·宗密

    凡二卷或四卷。唐代宗密(780~841)着。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初宗密著有禅源诸诠集一书,收录禅宗诸家之言句偈颂,别称禅那理行诸诠集,凡百卷,后遇会昌法难(845)与唐末五代之乱而佚失,今仅残存都序,即是本书。宗密同属禅宗(荷泽禅)

  • 续灯正统·别庵性统

    凡四十二卷,另有目录一卷。清代僧别庵性统编,康熙三十年(1691 )刊行。收于卍续藏第一四四册。辑录宋末至明代禅林耆宿之略传与机缘问答。共收录临济宗大鉴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五世、曹洞宗大鉴下第十六世至第三十七世,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