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七 罗睺罗相应

第一 界品

[一]第一 眼

如是我闻。尔时,世尊住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

坐于一面之罗睺罗白世尊言:“善哉,大德!请世尊为我说法,我愿奉闻,退居一处、不放逸,热诚专注而住。”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认为“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我之我’是适当耶?”

“大德!不然。”

略予当如是解说之:

“耳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鼻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舌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身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无常。”

“意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或是乐耶?”

“大德!是苦。”

认为“无常而苦,变易之法,并以‘此为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为适当耶?”

大德!“不然。”

一〇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生厌意,于耳生厌意,于鼻生厌意,于舌生厌意,于身生厌意,于意生厌意。’

一一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我解脱’智,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不再生。’”

一二

依此等之解说应知十经矣。

[二]第二 色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声是……香是……味是……触是……

法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生厌意,于声……于香……于味……于触……于法生厌意。’

生厌意……而知……。”

[三]第三 识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也。”

三~六

“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是……

意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识生厌意,于耳识生厌意,于鼻识……于舌识……于身识……于意识生厌意。’

生厌意……而知……。”

[四]第四 触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所如何思惟耶?眼触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触生厌意,于耳触……鼻触……舌识……身触……意触生厌意。’

生厌意……而知……。”

[五]第五 受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触所生之受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七~八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触所生之受生厌意,于耳……鼻……舌……身……意触所生之受生厌意。’……而知……”

[六]第六 想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想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想生厌意,于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生厌意。’……而知……。”

[七]第七 思

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思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是常耶?是无常耶?”“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思生厌意,于声思……香思……味思……触思生厌意,于法思生厌意。’……而知……。”

[八]第八 爱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爱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爱生厌意,于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生厌意。’……而知……。”

[九]第九 界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地界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七

“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八~九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地界生厌意,于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生厌意。’……而知……。”

[一〇]第十 蕴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六

“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色生厌意,于受生厌意,于想生厌意,于行生厌意,于识生厌意。’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解脱智,当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无再生。’”

此颂曰:

 眼色以及识 乃至于受触

 想思并至爱 界蕴等为十

 慢离等谓品

第二 界蕴品

[一一]第一 眼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座前。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方。世尊如是言于坐在一面之尊者罗睺罗曰: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眼是常?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认“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即是我所有’、‘此是我’、‘此是我之我’为适当耶?”

“大德!不然。”

六~一七

“耳、鼻、舌、身……

一八

意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一九

“无常者是苦耶?是乐耶?”

“大德!是苦。”

二〇

“认无常而苦、是变易之法,并以‘此是我所有’、‘此即是我’、‘此是我之我’是适当耶?”

“大德!不然。”

二一

“罗睺罗!多闻之圣弟子,如是而见:‘于眼生厌意,于耳、于鼻、于舌、于身生厌意。’

二二

生厌意、离贪、解脱、于解脱生解脱智,了知:‘生已尽、梵行已立,应作已作,更无再生。’”

由此等之解述,十经应知。

[一二~二〇]第二~第十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罗睺罗!汝对此作如何思惟耶?

[一二]第二 色

三~五

色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六~二〇

“声、香、味、触法……”

[一三]第三 识

三~二〇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一四]第四 触

三~二〇

“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一五]第五 受

三~二〇

“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

[一六]第六 想

三~二〇

“色想、声想、香想、味想、触想、法想……”

[一七]第七 思

三~二〇

“色思、声思、香思、味思、触思、法思……”

[一八]第八 爱

三~二〇

“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

[一九]第九 界

三~二〇

“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二〇]第十 蕴

三~二〇

“色、受、想、行、识是常耶?是无常耶?”

“大德!是无常。”

三~二二

“罗睺罗!如是见……知更无再来生。”

[二一]第十一 使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罗睺罗,白世尊言:

“大德!如何知?如何见?则对此有识身及外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无慢使耶?”

“罗睺罗!任何之色——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对此如实以正慧而见。任何之受……任何之想……任何之行……任何之识……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识,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

罗睺罗!如是知,如是见,则对此有识之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为慢使。”

[二二]第十二 远离

[尔时,世尊]住舍卫城。

尔时,尊者罗睺罗来诣世尊处。诣已,礼敬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尊者罗睺罗白世尊言:

“大德!如何知?何见?对此有识身及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心依远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解脱耶?”

“罗睺罗!任何之色——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远、或近——一切之色,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则无取着解脱。

对于五蕴,亦复如是。

任何之受……

任何之想……

任何之行……

任何之识——过去、现在、未来,或内、或外、或粗、或细、或劣、或胜、或近、或远——一切之识,以‘此非我所,此非我、此非我之我。’如是,如实以正慧而见,则为无取着解脱。

罗睺罗!如是知,如是见,则于此有识身及外之一切相,我之状态,我所之状态,依远离慢心,超越慢,得寂静善解脱。”

此颂曰:

 眼色以及识 乃至于触受

 想思并至爱 界蕴等为十

猜你喜欢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上·佚名
  克兰佩的中国佛教季刊·太虚
  开元释教录略出卷第四·智升
  卷第四·居顶
  佛说诸法本经(出中阿含别翻)·佚名
  卷第四十六(鬼神部)·宝唱
  金刚顶瑜伽中略出念诵经卷第一·佚名
  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第一·佚名
  第二 色品·佚名
  第九 譬喻相应·佚名
  大乘中观释论 第六卷·安慧
  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佚名
  卷第二十七·佚名
  叙·佚名
  撄宁大师语录叙·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马咸·唐圭璋

      咸,宣和间人,官大理少卿。   舆地纪胜中述及遂宁好词凡三处:一处作马成,两处作马咸。今从其多者作马咸,俟考。   遂宁好   并序   武信旧藩,遂宁新府。乃东川之会邑,据涪   江之上游。人物富繁,山川洒落。……

  • 七言巻四十三·洪迈

      七言  题弋阳馆        张 祜  一叶飘然下弋阳残霞昏日树苍苍呉谿漫汗干将剑却是猿声断客肠  题秀师影堂  阴阴古寺山松下记得长明一熖灯尽日看山人不见影堂中是别来僧  赠李修源  岳阳新尉

  • 李俊民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李俊民(1176-1260)字用章,号鹤鸣老人,家泽州(今山西晋城)。承安五年(1200)进士,应奉翰林文字。卒諡庄靖先生,年约八十余。著有《庄靖集》。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 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 惆怅天涯又离别。 碧云

  • 初集 一卷·钱德苍

    副末一剪梅开映小桃,凤凰台上忆多娇。洞仙歌曲声声慢,虞美人行步步娇。红纳袄,皂罗袍。醉扶归去月儿高。谒金门下朝天子,深感皇恩贺圣朝。--交过排场。牧羊记庆寿(生上)【引】风调雨顺山河定,万国奠安百姓。四海升平,边疆宁静

  • 列传第三十六 臧盾弟厥 傅岐·姚思廉

    臧盾,字宣卿,东莞莒人。高祖焘,宋左光禄大夫。祖潭之,左民尚书。父未甄,博涉文史,有才干,少为外兄汝南周颙所知。宋末,起家为领军主簿,所奉即齐武帝。入齐,历太尉祭酒、尚书主客郎、建安、庐陵二王府记室、前军功曹史、通直郎、

  • 卷四百八十·列传第二百三十九·世家三·脱脱

        ◎世家三   ○吴越钱氏   吴越钱俶字文德,杭州临安人。本名弘俶,以犯宣祖偏讳去之。祖镠,因黄巢之乱,据有吴越,昭宗授以杭、越两藩节制,封彭城郡王。历梁、后唐,加吴越国王,卒,子元瓘嗣。元瓘卒,子佐嗣。佐

  • 明孝宗敬皇帝实录卷之二十二·佚名

    弘治二年正月庚申朔正旦节遣驸马都尉蔡震游泰分祭 长陵 献陵 景陵 裕陵 茂陵○遣仪宾王宪祭 景皇帝陵寝○遣内官祭 恭让章皇后陵寝 上诣 奉先殿 奉慈殿 太皇太后 皇太后宫行礼毕出御奉天殿文武群臣公服行礼如元年仪

  • 第二十三册 崇德元年七月·佚名

    第二十三册 崇德元年七月二十二日,革镶蓝旗李广国牛录章京职之缘由。奉圣汗谕旨,管吏部事和硕睿亲王及承政等集汉之老弱官员,分别贤否。时李广国坚称其家贫困,无力卖马。众官报其家当,彼仍拒辞。又有该旗肇帖式托霍托依报

  • 一二六五 闽浙总督李侍尧等奏本年并无收缴《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二六五 闽浙总督李侍尧等奏本年并无收缴《御批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二年十月二十八日闽浙总督臣李侍尧、福建巡抚臣徐嗣曾跪奏,为遵旨查缴《通鉴纲目续编》,恭折奏闻事。案奉上谕:《御批通鉴纲目续编》内《发明》

  • 王雄诞传·欧阳修

    王雄诞是曹州济阴县人。少时强健果敢,膂力过人。杜伏威起兵后,采用其计,出战多胜,署其官职为骠骑将军。起初,伏威渡过淮河与李子通合兵,后来子通畏忌其才,派出骑兵袭击,伏威身受重伤坠落马下,雄诞背着他逃匿于芦苇泽中,收集散亡

  • ●自序·高宇泰

    (以上原阙)起兵。夫大臣世戚,义与位副,复何庸言!予正取夫可规避就而不规□□□而不计者,于冥顽域中,孤行一意。百人愚之,能无一人怜之乎!十人怜之,能无一人愧之乎!得怜且愧者十百于亿万人之中,人心所由而不泯。故曰「一脉张,不可谓

  • 圣祖仁皇帝圣训序·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圣祖仁皇帝圣训序朕荷皇考圣祖仁皇帝付托至重兢兢业业早作夜思以期无负继述仰惟皇考留遗矩矱朕得监於成宪是则是傚实天下万世所当钦承观法爰命大学士等纂修圣祖仁皇帝实録阅时九载书成千卷自古帝王功德之

  • 卷二十·纪昀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厯代职官表卷二十五城表<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钦定历代职官表,卷二十五城国朝官制巡视五城科道满洲汉人各一人掌弹压地方厘剔奸弊凡中东南西北五城分莅而治之中城辖中西中东二坊东城辖崇南朝阳二坊

  • 卷一 一之二·孔颖达

    《葛覃》,后妃之本也。后妃在父母家,则志在于女功之事,躬俭节用,服澣濯之衣,尊敬师傅,则可以归安父母,化天下以妇道也。躬俭节用,由于师傅之教,而后言尊敬师傅者,欲见其性亦自然。可以归安父母,言嫁而得意,犹不忘孝。○覃,本亦作蕈

  • 第2章·老子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3)。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

  • 卷五十七·李光地

    <经部,春秋类,日讲春秋解义钦定四库全书日讲春秋解义卷五十七定公【公名宋襄公庶子昭公弟諡法安民大虑曰定】周【敬王十一年】郑【献公五年鲁定公九年献公卒子声公胜立】齐【景公三十九年】宋【景公八年】晋【定公三

  • 卷第二十五·道宣

      僧行篇第五之三   福田论隋沙门释彦琮问出家损益诏(并对)唐高祖出沙汰佛道诏同上令道士在僧前诏(并表)唐太宗议沙门敬三大诏(并议状表启论)今上皇帝福田论隋东都洛宾上林园翻经馆学士沙门释彦琮隋炀帝大业三年新下律

  • 五百问论卷下(一百二十五问)·湛然

    毗陵沙门 湛然 述○五百弟子受记品问五百弟子受记品其义如何。答论七喻治七增上慢中第五无定人於下劣心生虚妄解增上慢为说系宝珠喻释曰谓彼散乱心实无有定者宿有大善不自觉知不求於大於下劣心生虚妄解为第一乘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