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亦名瑜伽总持释门说菩提心观行修行义)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大广智阿阇梨云。若有上根上智之人。不乐外道二乘法。有大度量。勇锐无惑者。宜修佛乘。当发如是心。我今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求余果。誓心决定故。魔宫震动。十方诸佛皆悉证知。常在人天。受胜快乐。所生之处。忆持不忘若愿成瑜伽中诸菩萨身者。亦名发菩提心。何者谓此诸尊。皆同大毗卢遮那佛身。如人贪名官者发求名官心修理名官行。若贪财宝者。发求财宝心。作经营财物行。凡人欲求善之与恶。皆先标其心。而后成其志。所以求菩提者。发菩提心。修菩提行。既发如是心已。须知菩提心之行相。其行相者。三门分别。诸佛菩萨。昔在因地。发是心已。胜义。行愿。三摩地为戒。乃至成佛。无时暂忘。唯真言法中。即身成佛故。是故说三摩地于诸教中。阙而不言。一者行愿。二者胜义。三者三摩地。

  初行愿者。谓修习之人。常怀如是心。我当利益安乐无余有情界。观十方含识犹如己身。所言利益者。谓劝发一切有情。悉令安住无上菩提。终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真言行人。知一切有情。皆含如来藏性皆堪安住无上菩提。是故不以二乘之法而令得度。故华严经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言安乐者。谓行人。即知一切众生毕竟成佛故。不敢轻慢。又于大悲门中。尤宜拯救。众生所求皆与而给付之。乃至身命而不吝惜其命安存。使令悦乐。既亲近已。信任师言。因其相亲。亦可教导。众生愚蒙。不可强度。真言行者。方便引进。

  二胜义者。观一切法无自性。云何无自性。谓凡夫执著名闻利养资生之具。务以安身。恣行三毒五欲。真言行人诚可厌患诚可弃舍。又诸外道等。恋其身命。或助以药物。得仙宫住寿。或复生天以为究竟。真言行人。应观彼等业力若尽。未离三界烦恼尚存。宿殃未殄。恶念旋起。当后之时。沉沦苦海。难可出离。当知外道之法。亦同幻梦阳焰也。又二乘之人。声闻执四谛法。缘觉执十二因缘。知四大五阴毕竟磨灭。深起厌离。破众生执。勤修本法。克证其果。趣大涅槃。以为究竟。真言行者。当观二乘之人。虽破人执犹有法执。但静意识不知其他。又成果位。已灰身灭智。趣其涅槃。如大虚空湛然常寂。有定性者。难可发生。要待劫限等满。方乃发生。若不定性者。无论劫限。遇缘便回心向大。从化城起为已超三界。谓宿信佛故。乃蒙诸佛菩萨而以方便。遂发大心。乃从初十信。下遍历诸位。经三无数劫难行苦行。然得成佛。既知声闻缘觉。智慧狭劣。亦不可乐。又有众生。发大乘心。行菩萨行。于诸法门。无不遍修。复经三阿僧祇劫修六度万行。皆悉具足。然证佛果。久远而成。斯由所习法散致有次第。今真言行人。如前观已。复发利益安乐无余众生界一切众生心。以大悲决定。永超外道二乘境界。复修瑜伽胜上法。能从凡入佛位者。亦超十地菩萨境界。又深知一切法无自性。云何无自性。前已旨陈。夫迷途之法。从妄想生。乃至展转。成无量无边烦恼。轮回六趣者。若觉悟已。妄想止除。种种法灭。故无自性。复次诸佛慈悲。从真起用。救摄众生。应病与药。施诸法门。随其烦恼对治迷津遇筏达于彼岸。法亦应舍。无自性故。如大毗卢遮那成佛经云。诸法无相。谓虚空相。作是观已。名胜义菩提心。当知一切法空。已悟法本无生。心体自如。不见身心。住于寂灭平等究竟真实之智。令无退失。妄心若起。知而勿随。妄若息时。心源空寂。万德斯具。妙用无穷。所以十方诸佛。以胜义行愿为戒。但具此心者。能转法轮。自他俱利。如华严经云。

  悲光慧为主  方便共相应

  信解清净心  如来无量力

  无碍智现前  自悟不由他

  具足同如来  发此最胜心

  佛子始发生  如是妙宝心

  则超凡夫位  入佛所行处

  生在如来家  种族无瑕玷

  与佛共平等  决成无上觉

  才生如是心  即得入初地

  心乐不可动  譬如大山王

 

  又准华严经云。从初地乃至十地。于地地中。皆以大悲为主。如无量寿观经云。佛心者。大慈悲是。又涅槃经云。南无纯陀。身虽人身。心同佛心。又云。

  怜愍世间大医王  身及智慧俱寂静

  无我法中有真我  是故敬礼无上尊

  发心毕竟二无别  如是二心先心难

  自未得度先度他  是故我礼初发心

  发心已为人天师  胜出声闻及缘觉

  如是发心过三界  是故得名最无上

 

  如大毗卢遮那经云。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

  第三言三摩地者。真言行人如是观已。云何能证无上菩提。当知法尔应住普贤大菩提心。一切众生本有萨埵。为贪嗔痴烦恼之所缚故。诸佛大悲。以善巧智。说此甚深秘密瑜伽。令修行者。于内心中。观白月轮。由作此观。照见本心。湛然清净。犹如满月光遍虚空无所分别。亦名觉了。亦名净法界。亦名实相般若波罗蜜海。能含种种无量珍宝三摩地犹如满月洁白分明。何者。为一切有情。悉含普贤之心。我见自心。形如月轮。何故以月轮为喻。谓满月圆明体。则与菩提心相类。凡月轮有一十六分。喻瑜伽中金刚萨埵至金刚拳有十六大菩萨者。于三十七尊中。五方佛位。各表一智。东方阿閦佛。因成大圆镜智。亦名金刚智也。南方宝生佛。由成平等性智。亦名灌顶智也。西方阿弥陀佛。由成妙观察智。亦名莲华智。亦名转法轮智也。北方不空成就佛。由成成所作智。亦名羯磨智也。中方毗卢遮那佛。由成法界智为本。已上四佛智出生四波罗蜜菩萨焉。四菩萨。即金宝法业也。三世一切诸圣贤。生成养育之母。于是印成法界体性中。流出四佛也。四方如来。各摄四菩萨。东方阿閦佛摄四菩萨。金刚萨埵。金刚王。金刚爱。善哉。为四菩萨也。南方宝生佛摄四菩萨。金刚宝。金刚光。金刚幢。金刚笑。为四菩萨也。西方阿弥陀佛摄四菩萨。金刚法。金刚利。金刚因。金刚语。为四菩萨也。北方不空成就佛摄四菩萨。金刚业。金刚护。金刚牙。金刚拳。为四菩萨也。四方佛各四菩萨。为十六大菩萨也。于三十七尊中。除五佛四波罗蜜及后四摄八供养。但取十六大菩萨为四方佛所摄也。又摩诃般若经中。内空至无性自性空。亦有十六义。一切有情于心质中。有一分净性。众行皆备。其体极微妙。皎然明白。乃至轮回六趣。变不变易。如月十六分之一。凡月其一分明相。若当合宿之际。但为日光。夺其明性。所以不现。后起月初。日日渐加。至十五日圆满无碍。所以观行者。初以阿字发起本心中分明。即渐令洁白分明。证无生智。夫阿字者。一切法本不生义。

  准毗卢遮那经疏释阿字。具有五义。一者阿字(短声)是菩提心。二阿字(引声)是菩提行。三暗字(长声)是证菩提义。四恶字(短声)是般涅槃义。五恶字(引声)是具足方便智义。又将阿字。配解法华经中开示悟入四字也。开佛知见。双开菩提涅槃如初阿字。是菩提心义也。示字者。示佛知见。如第二阿字。是菩提行义也。悟字者。悟佛知见。如第三暗字。是证菩提义也。入字者。入佛知见。如第四恶字。是般涅槃义。总而言之。具足成就。第五恶字。是方便善巧智圆满义也。

  即赞阿字是菩提心义。颂曰。

  八叶白莲一肘门  炳现阿字素光色

  禅智俱入金刚缚  召入如来寂静智

 

  扶会阿字者。揩实决定观之。当观圆明净识。若才见者。则名见真胜义谛。若常见者。则入菩萨初地。若转渐增长。则廓周法界。量等虚空。卷舒自在。当具一切智。凡修习瑜伽观行人。当须具修三密行。证悟五相成身义也。所言三密者。一身密者。如结契印召请圣众是也。二语密者。如密诵真言文句了了分明。无谬误也。三意密者。如住瑜伽相应白净月圆观菩提心。

  次明五相成身者。一是通达心。二是菩提心。三是金刚心。四是金刚身。五是证无上菩提获金刚坚固身也。然此五相具备方成本尊身也。其圆明则普贤身也。亦是普贤心也。与十方诸佛同之。亦乃三世修行证有前后。及达悟也无去来今。凡人心如合莲华。佛心如满月。此观若成。十方国土。若净若秽。六道含识。三乘行位。及三世国土成坏。众生业差别。菩萨因地行相。三世诸佛。悉于中现证本尊身。满足普贤一切行愿故。大毗卢遮那经云。如是真实心。故佛所宣说。问前言二乘之人。有法执故。不得成佛。今复令修菩提心三摩地者。云何差别。答二乘之人。有法执故。久久证理。沈空滞寂。限以劫数。然发大心。又乘散善门中。经无数劫。是故足可厌离。不可依止。今真言行人。既破人法二执。虽能正见真实之智。或为无始间隔。未能证于如来一切智智。欲求妙道。修持次第。从凡入佛位者。即此三摩地者。能达诸佛自性。悟诸佛法身。证法界体性智。成大毗卢遮那佛。自性身。受用身。变化身。等流身等流身。为行人。未证故。理宜修之。故大毗卢遮那经云。悉地从心生。如金刚顶瑜伽经说。一切义成就菩萨。初坐金刚座。取证无上道。遂蒙诸佛授此心地。然能证果。凡今之人。若心决定。如教修行。不起于座。三摩地现前。应是成就本尊之身。故大毗卢遮那经云供养次第法云。若无势力广增益。住法但观菩提心。佛说此中具万行。渐足清白纯净法也。此菩提心。能包藏一切诸佛功德法故。若修证出现。则为一切导师。若归本则是密严国土不起于座能成一切事。赞菩提心曰。

  若人求佛慧  通达菩提心

  父母所生身  速证大觉位

  金刚顶瑜伽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论一卷

猜你喜欢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一·圆晖
  卷五百三十三·佚名
  四谛论 第四卷·佚名
  金刚顶瑜伽金刚萨埵五秘密修行念诵仪轨·佚名
  新中国建设与新佛教·太虚
  卷四百六十七·佚名
  卷第二十·呆翁行悦
  跋·佚名
  辩中边论卷上·世亲
  中峰三时系念仪范·中峰明本
  施八方天仪则一卷·佚名
  大乘百法明门论开宗义记序释·佚名
  附受八关斋法·智旭
  卷第二十九·霁仑超永
  第三十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远山堂剧品·祁彪佳

    妙品苦海回头北四折周藩诚斋境界绝似《黄粱梦》,第彼幻而此真耳。及黄龙证明,锺离呼寐,则无真、幻,一也。周藩之阐禅理,不减于悟仙宗,故词之超超乃尔。继母大贤北四折周藩诚斋贤者继母,传之有关风化。其词融錬无痕,得镜花水月

  • ●卷下·王寿昌

    颂美当如应吉甫祯之《华林园》,沈休文之《乐游苑》。近体则当如张曲江之"宗臣事有征,庙算在休兵",李太白之"君王多乐事,还与万方同"。暨右丞之"渭水自萦秦塞曲,黄山旧绕汉宫斜。銮舆迥出千门柳,阁道回看上苑花。里帝城双

  • 卷八十五·王奕清

    <集部,词曲类,词选之属,御选历代诗余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历代诗余卷八十五目录【起一百七字至一百八字】倾杯乐【又一体】柳永前调【又一体】张先【二首】望海潮柳永秦观【二首】张元干史巂之石孝友赵可折元礼邓千江前调

  • 第四回 军门枉法·蒲松龄

    众秀才上白咱们自从递了呈子,军门差了两个承差去拿人,这也是好几日了,也待好来。咱不免去院前听候,以便销到。 [耍孩儿]告人命告贪酷,告知县告衙蠹,认上头只得望前做。无的不敢说上有,有的不肯说上无,赃证分明有过付。咱且去

  • 卷三百六十一 列传一百四十八·赵尔巽

      刘清 傅鼐 严如熤子正基   刘清,字天一,贵州广顺人。由拔贡议叙,授四川冕宁县丞,擢南充知县,政声为一省之冠。   嘉庆元年,教匪起,清得民心,募乡勇五百人击贼,人乐为用。贼自为民时知其名,遇辄避之。继从总督英善剿达州

  • 卷四十七·宋·蒋一葵

    【韩琦】 〔字稚圭。弱冠举进士,方唱名,太史奏日下五色云见。嘉中,拜平章事。时曾公亮为亚相,赵概、欧公参政。凡事关政令,则曰:“问集贤。”典故,则曰:“问东厅。”文学,则曰:“问西厅。”至大事则自决

  • 卷十四·黄震

    钦定四库全书古今纪要卷十四宋 黄震 撰唐【六】文宗 初立去奢从俭【禁献竒巧纎丽布帛】 出宫人放鹰犬省教坊翰林冗食千二百员 复旧制竒日视朝其辍朝放朝并用偶日 大歴以来节度使多出禁军帝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二十六·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苏文忠公轼墓志铭苏辙予兄子瞻谪居海南四年春正月今天子即位推恩海内泽及鸟兽夏六月公被命渡海北归明年舟至淮浙秋七月被病卒于毘陵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其君子相吊于家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太学之士数

  • 狄青传·脱脱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县人。精通骑马射击。早期是隶属于御马直的一名骑兵,后选做散置。宝元初期(1038~1040),西夏赵元昊反叛,朝廷下诏选择卫士到边疆,任命狄青为三班差使、殿侍兼延州指使。当时前线的偏将屡次被敌军打败,士兵

  • 选举一三·徐松

    唱名【宋会要】雍熙二年三月十五日,太宗御崇政殿试进士,梁颢首以程试上进。帝嘉其敏速,以首科处焉。十六日,帝按名一一呼之,面赐及第。唱名赐第,盖自是为始。 【宋会要】 选举 宋会要辑稿 选举一三 恩科 即特奏名 恩科即特

  • 卷之九·佚名

    刘子卷之九播州录事参军袁孝政注贵速第四十三成务虽均,机速为上;庾谋成同,迟缓为下。何者?才能成功以速为贵,智能央谋以疾为奇也。善济事者若救火拯溺,明其谋者犹骥捷矢疾。今焚燃嫖室,则飞驰灌火;湍波漂人,必奔游拯之。游是水

  • 卷二十六·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巻二十六宋 朱子 撰孟子或问孟子不见诸侯此其见梁惠王何也曰不见诸侯者不先往见也见梁惠王者荅其礼也葢先王之礼未仕者不得见于诸侯战国之时士鲜自重而孟子独守先王之礼故其所居之国而不仕焉

  • 春秋传卷十五·胡安国

    宋 胡安国 撰文公下【癸顷王卯元年】九年【晋灵三齐昭十五衞成十七蔡庄二十八郑穆十曹共三十五卒陈共十四桓十九宋昭二秦康三楚穆八】春毛伯来求金音注【来求止此自是鲁虽不修贡周无求矣】【毛伯天子大夫何以不称使

  • 佛教心理学浅测佛教心理学浅测·梁启超

    天女鲜花图 刘松年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中天女手捧花蓝,边舞边散,对面菩萨神情安逸,微笑观看,周围几位罗汉则已被天女的舞姿所吸引,面露欣赏之色。图中除了菩萨头戴宝冠,身披璎珞,保持了传统的造型特点以外,其余形象

  • 卷之五·佚名

    宋括山一庵释 本觉 编集明如如居士 毕熈载 较订南北朝梁 萧姓。都建康。四主。共五十六年。禅于陈。魏 元氏。至孝武分东西(东魏都邺。一主一十七年。禅于齐。西魏都长安。三主二十三年。禅于周)。壬午(梁武帝)

  • 我嫁给了一个死人·伍尔里奇

    《我嫁给了一个死人》是美国犯罪作家康奈尔·伍尔里奇1948年创作的小说,讲述被男友抛弃的海伦,绝望地搭上一辆告别过去的远行列车,茫然不知何去何从。在火车上,她巧遇一位同样身怀六甲的年轻少妇,两人的人生境遇虽然天差地

  • 上清五常变通万化郁冥经·佚名

    太上大道君述存思五星步空常飞纲之道,以逃形变景,飞行玉清,又授诸符以变化飞升。此经可校勘多种古经。

  • 吕氏春秋·吕不韦

    战国末秦相吕不韦召集门客所编写的一部政论文汇编。又名《吕览》。约成书于秦王政六年。原书分“十二纪”六十篇,“六论”三十六篇,“八览”六十四篇,加“序意”一篇,计有一百六十一篇。但因“八览”亡一篇,故现存一百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