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一五 大缘经

如是我闻。一时,世尊住拘楼国之剑磨瑟昙,名为拘楼之市镇。

尔时,长老阿难,诣世尊之处,诣已,敬礼世尊,坐于一面。坐于一面之长老阿难问世尊言:

“世尊!希有哉!不可思议哉!此缘起法甚深远,有深远相。但如我等观察,却甚明显。”

“阿难!勿作如是言,阿难!勿作如是言。阿难!此缘起法甚深远,有深远相。阿难!因不觉、不彻见此法,此有情类,如丝缕缠结,如肿物所蔽,如文叉草、波罗波草[之乱杂],故不得出离恶生、恶趣、地狱之轮回。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老死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老死耶?’应该说:‘缘生而有老死。’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生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生耶?’应该说:‘缘有而有生。’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有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有耶?’应该说:‘缘取而有有。’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取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取耶?’应该说:‘缘爱而有取。’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爱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爱耶?’应该说:‘缘受而有爱。’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受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受耶?’应该说:‘缘触而有受。’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触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触耶?’应该说:‘缘名色而有触。’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名色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名色耶?’应该说:‘缘识而有名色。’

阿难!若有人问:‘依此缘而有识耶?’应该答:‘有。’若言:‘缘何而有识耶?’应该说:‘缘名色而有识。’

阿难!如是缘名色而识[生],缘识而名色[生],缘名色而触[生],缘触而受[生],缘受而爱[生],缘爱而取[生],缘取而有[生],缘有而生[生],缘生而老死[生],缘老死而愁、悲、苦、忧、恼[生]。如是有一切苦蕴之集。

如是既说,‘缘生而[有]老死’。阿难!如何缘生而[有]老死?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不生时——犹如:于天之天相、乾闼婆之乾闼婆相、夜叉之夜叉相、物精之物精相、人之人相、四足之四足相、鸟之鸟相、蝎蛇之蝎蛇相——阿难!若诸有情如实不生形状,即一切之不生时,可施设老死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其有老死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生。

如是既言,‘缘有而有生。’阿难!如何是缘有而有生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不生时——犹如:欲有、色有、无色有——无一切之有时,可施设生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其有生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有。

如是既言,‘缘取而有有。’阿难!如何缘取而有有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取之时——犹如:欲取、见取、戒禁取、我语取——无一切取之时,可施设有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有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取。

如是既言,‘缘爱而有取。’阿难!如何缘爱而有取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爱之时——犹如:色爱、声爱、香爱、味爱、触爱、法爱——无一切爱之时,可施设取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取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爱。

如是既言,‘缘受而有爱。’阿难!如何缘受而有爱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受之时——犹如:眼触所生之受、耳触所生之受、鼻触所生之受、舌触所生之受、身触所生之受,意触所生之受——无一切受时、可施设爱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爱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取。

如是,阿难!缘受而爱生,缘爱而求生,缘求而利生,缘利而用生,缘用而欲[贪]生,缘欲而耽着生,缘耽着而悭吝生,缘悭吝而守护生,缘守护而执杖、执剑、斗、诤、竞、争论、恶口、妄语等,无数罪恶之法生。

一〇

如是既言,‘缘守护而执杖、执剑、斗、诤、竞、争论、恶口、妄语等,无数罪恶之法生。’阿难!如何是缘守护而执杖、执剑、斗、诤、竞、争论、恶口、妄语等,无数罪恶之法生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守护,即一切之无守护时,由守护之法灭而执杖、执剑、斗、诤、竞、争论、恶口、妄语等,无数罪恶之法亦生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执杖、执剑、斗、诤、竞、争论、恶口、妄语等,无数罪恶法生之因,其因缘,其缘[而]称谓守护。

一一

如是既言,‘缘悭吝而有守护。’阿难!如何缘悭吝而有守护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守护,即无一切守护之时,由悭吝灭,亦施设守护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守护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悭吝。

一二

如是既言,‘缘悭吝而有守护。’阿难!如何缘悭吝而有守护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悭吝,即无一切悭吝之时,由悭吝之灭,亦施设守护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悭吝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悭吝。

一三

如是既言,‘缘贪着而有悭吝。’阿难!如何缘贪着而有悭吝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贪着,即无一切贪着时,由贪着之灭,亦施设悭吝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悭吝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贪着。

一四

如是既言,‘缘欲而有贪着。’阿难!如何缘欲而有贪着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欲,即无一切欲时,由欲之灭,亦施设贪着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贪着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欲。

一五

如是既言,‘缘用而有欲。’阿难!如何缘用而有欲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用,即无一切用时,由用之灭,亦施设欲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欲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用。

一六

如是既言,‘缘利而有用。’阿难!如何缘利而有用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利,即无一切利时,由利之灭,亦施设用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用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利。

一七

如是既言,‘缘求而有利。’阿难!如何缘求而有利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求,即无一切求时,由求之灭,亦施设利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利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求。

一八

如是既言,‘缘爱而有求。’阿难!如何缘爱而有求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爱——犹如:欲爱、有爱、非有爱——无一切爱时,由爱之灭,亦施设求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求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爱。

阿难!有如是二法,依二法之结合,则是受。

一九

如是既说,‘缘触而有受。’阿难!如何缘触而有受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若任何者,于任何处,一切完全无触,即无一切触时——犹如: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由触之灭,亦施设受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受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触。

二〇

如是既言,‘缘名色而有触。’阿难!如何缘名色而有触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有名身之施设,若无其形相、标相、相貌时,尚于色身,施设名目之触(心触)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施设色身,若无其形相、标相、相貌时,尚于名身,施设有对触(身触)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施设名身及色身,若无其形相、标相、相貌时,尚施设名目之触及有对触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依彼形相,依彼标相,依彼相貌,虽施设名色,若无其形相、标相、相貌时,尚施设名色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触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名色。

二一

如是既言,‘缘识而有名色。’阿难!如何缘识而有名色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识不入母胎时,尚且名色能结成于母胎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识若入母胎后而消灭,名色尚能出现于[名色之]相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识于幼者,即在男童或女童被切断时,名色尚且能增大、成长、发达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名色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识。

二二

如是既言,‘缘名色而有识。’阿难!如何缘名色而有识耶?此乃应如是知,阿难!识若不得依据于名色时,于未来,尚亦施设生、老、死、苦集之存在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于此,有识之因,其因缘,其集,其缘[而]称谓名色。

阿难!由此范围有生、老、死、或再生,由此范围有增语道、言语道、施设道、智慧界、流转轮回,由此范围施设现相,此名色即与识俱。

二三

复次,阿难!施设我者,至何种程度耶?阿难!施设我为有色、有量者说:‘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难!施设我为有色、无量者说:‘我之我是有色、无量。’又阿难!施设我为无色、有量者说:‘我之我是无色、有量。’又阿难!施设我为无色、无量者说:‘我之我是无色、无量。’

二四

阿难!此中,施设我而说有色、有量者,或于现世,施设我而说有色、有量;或于来世,施设我而说有色、有量。而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将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执我为有色、有量是邪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此中,施设我而说有色、无量者,或于现世,施设我而说有色、无量;或于来世,施设我而说有色、无量。而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将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执我为有色、无量是邪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此中,施设我而说无色、有量者,或于现世,施设我而说无色、有量;或于来世,施设我而说无色、有量……乃至……于来世,施设我而说无色、无量。而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将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执我为无色、无量是邪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如是为施设我者之所说。

二五

阿难!不施设我,不说此者至何种程度耶?阿难!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者,不说:‘我之我是有色、有量。’又阿难!不施设我为有色、无量者,不说:‘我之我是有色、无量。’又阿难!不施设我为无色、有量者,不说:‘我之我是无色、有量。’又阿难!不施设我为无色、无量者,不说:‘我之我是无色、无量。’

二六

阿难!此中,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不作此说者:或于现世,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不作此说;或于来世,不施设我为有色、有量,不作此说;不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不执我为有色、有量之邪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此中,不施设我为有色、无量,不作此说者:或于现世,不施设我为有色、无量,不作此说;或于来世,不施设我为有色、无量,不作此说;不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不执我为有色、无量之邪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此中,不施设我为无色、有量,不作此说者:或于现世,不施设我为无色、有量,不作此说;或于来世,不施设我为无色、有量,不作此说;不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不执我为无色、有量之邪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此中,不施设我为无色、无量,不作此说者:或于现世,不施设我为无色、无量,不作此说;或于来世,不施设我为无色、无量,不作此说;不思惟:‘若与此有异相者,我不令合致此相。’是故,阿难!彼不执我为无色、无量之邪见,盖,可为至言。

阿难!如是,不施设我者不作是说。

二七

阿难!要如何观察我耶?阿难!对于受:或以‘受是我之我。’或以‘受实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阿难!如是观察我。或以‘受实非我之我,又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应依我之领纳,即受之法,始是我之我。’阿难!如是观察我。

二八

阿难!此中,对于言受是我之我者,不得不如是言:‘友!此受有三,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此等三受之中,汝见何为我耶?’

阿难!若于某时,领纳乐受,其同时不领纳苦受,又不领纳不苦不乐受,其时应唯领纳乐受。阿难!若又于某时,领纳苦受,其同时不领纳乐受,又不领纳不苦不乐受,其时应唯领纳苦受。阿难!若又于某时,领纳不苦不乐受,其同时不领纳乐受,又不领苦受,其时应唯领纳不苦不乐受。

二九

阿难!乐受实是无常、有为、缘起之法、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欲之法、灭法也。阿难!苦受亦实是无常、有为、缘起之法、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欲之法、灭法也。阿难!不苦不乐受亦实是无常、有为、缘起之法、灭尽之法、败坏之法、离欲之法、灭法也。若领纳乐受,还是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于乐受之灭,实应不得思惟:‘我之我灭。’若领纳苦受,还是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于苦受之灭,实应不得思惟:‘我之我灭。’若领纳不苦不乐受,还是思惟:‘此是我之我’者,彼又依于不苦不乐受之灭,实应不得思惟:‘我之我灭。’

对如是言:‘受是我之我’者,要于现见之法,观察我是无常、乐、苦皆[归于消]灭之生灭法。阿难!是故,依此,不可能观察‘受是我之我。’

三〇

阿难!此中,又言:‘受实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对彼应如是言:‘友!无一切所受之处,于其处还得思惟“有我”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是故,依此,不可能观察‘受实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即是我之我。’

三一

阿难!此中,又言:‘受实非我之我,我之我亦非不得感受者,我应依我之领纳,即我之我是受法’对彼应如是言:‘友!一切感受完全消灭时,即无一切受,由此受之灭,还得有思惟:于此“有我之我”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依此,不可能观察‘受实非我之我,不得感受者亦非我之我,我应我之领纳,即我是受法。’

三二

阿难!是故,比丘不观察受是我,亦不观察不得感受者是我;又不观察我应依我之领纳,即我之我是受法。不观如是之我者,彼于世间之任何者皆不执着。不执着故,无有恐怖。无有恐怖故,唯独般涅槃,自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更无后有。’阿难!如是,心解脱之比丘,不问:‘如来死后有耶?’若彼执着是言者,彼则非正。不问:‘如来死后无耶?’若彼执着是言者,彼则非正。不问:‘如来死后亦无耶?’若彼执着是言者,彼则非正。不问:‘如来死后亦非有亦非无耶?’若彼执着是言者,彼则非正。此乃依如何之因由耶?阿难!比丘由此范围证知增语道、言语道、施设道、智慧界、流转轮回而解脱。对证知如是解脱之比丘,不知不见[之徒],执着[是见]者则不正。

三三

阿难!彼识住有七,处有二。何者为七[种识住]?阿难!有种种身、种种想之有情,即人、一类天神与一类堕地狱者,此为第一识住。

阿难!有种种身,一类想之有情,即有依初禅而生之梵众天,此为第二识住。

阿难!有一类身,种种想之有情,即光音天,此为第三识住。

阿难!有一类身,一类想之有情,即遍净天,此为第四识住。

阿难!有超一切色想,超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是‘空无边’而生于空无边处之有情,此为第五识住者。

阿难!有超一切空无边处,是‘识无边’而生于识无边处之有情,此为第六识住。

阿难!有超一切识无边处,是‘无所有’而生于无所有处之有情,此为第七识住。

[二处者,第一]是无想有情处,第二是非想非非想处。

三四

阿难!此中,有种种身、种种想之有情,即人、一类天神及一类堕地狱者,为第一识住,知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还得此[识住]而欢喜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此中,超一切识无边处,是‘无所有’而无所有处者,为第七识住,知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还得此[识住]而欢喜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此中,无想有情处是如是,知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得依此[处]而欢喜耶?”

“世尊!实不然。”

“阿难!此中,非想非非想处是如是,知此者,阿难!实又知其集、知其灭、知其福、知其祸、知其[由轮回之]出离,且彼还得依此[处]而欢喜耶?”

“世尊!实不然。”

“是故,阿难!比丘如实知此等之七识住及此等二处之集、灭、福、祸、出离,由生(缘起)而解脱。阿难!此比丘名为慧解脱。

三五

阿难!此解脱有八,何为八耶?有色者观色,此为第一解脱。

内无色、有想者观外色,此为第二解脱。

唯‘清净’[观]解脱,此为第三解脱。

起一切色想,起一切有对想,不作意种种想,‘空是无边’,达空无边处而住。此为第四解脱。

超一切空无边处,‘识是无边’,达识无边处而住。此为第五解脱。

超一切识无边处,‘是无所有’,达无所有处而住。此为第六解脱。

超一切无所有处,达非想非非想处而住。此为第七解脱。

超一切非想非非想处,达想受灭尽而住。此为第八解脱。

三六

阿难!是故,比丘顺入于此等之八解脱,或逆入,或顺入,乐时、乐所,只要于乐之间,出入此,如是,由有漏之灭——于现见之法自知,现证此——达无漏心解脱、慧解脱而住。阿难!此比丘名为俱解脱(者)。阿难!此俱解脱之外,且无更殊胜之解脱。”

世尊如是说已,长老阿难闻世尊之所说,欢喜踊跃。

猜你喜欢
  佛法原理与做人·太虚
  卷第二十六·佚名
  一切相应仪轨分第二十三·佚名
  华严五教止观·杜顺
  俱舍论颂疏论本第二十四·圆晖
  三论游意义·硕法师
  成实论 第五卷·佚名
  汾阳无德禅师语录卷上·楚圆
  菩萨善戒经 第五卷·佚名
  大乘瑜伽金刚性海曼殊室利千臂千钵大教王经卷第四·佚名
  卷第七·佚名
  阿毗昙心论经卷第六·佚名
  大乘缘生论一卷(圣者郁楞迦造)·佚名
  卷第四十·志磐
  阿毗达磨集异门足论 第十六卷·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一·江顺诒

    ◎一曰源○词源于古乐府汪晋贤[森]词综序云:“自古诗变而为近体,而五七绝句传于伶官乐部,长短句无所依,不得不变为词。当开元盛时,王之涣等诗句,流播旗亭,而李白菩萨蛮等词,亦被之歌曲。诗之与乐府,近体之于词,齐镳并骋,非有

  • 卷一百二十四·徐世昌

    赵春熙赵春熙,字缉于,别号陆门山樵,易州人。诸生。有《双琴堂诗集》。盘道寺石磴十八盘,盘盘下天半。窄不得连骑,高欲回飞翰。如何古殿宇,撑起崩云断。上仰万仞梯,下窥百尺涧。癯僧不自危,转为劳人患。石窦引

  • 卷一百十九·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十九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张章?集张纲字彦正润州丹阳人入太学屡试获首选政和二年赐上舍及第特除太学正歴徽猷阁待制引年致仕防秦桧柄国纲卧家二十年桧死起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后

  • 第五出 邀朋赏灯·佚名

    【赏宫花】(净)今冥,今冥元宵,满街人吵闹(炒闹)。门前火照火,结彩楼<采楼>。人人成双都成对,亏我无某(ㄙ)共谁愁。潮州(朝州)林郎有名声,广东福建敢出名。不欠钱银不欠食,那(另)欠一某(ㄙ)不十成。小子永丰仓(末丰仓)林大爹便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百一·佚名

    嘉靖二十四年七月辛酉朔奉安 皇祖 列圣帝后神主于 太庙遣文武大臣朱希忠严等行礼如仪○诏加吏部尚书熊浃为太子太保以六年绩满也○壬戌以 庙建礼成文武百官于奉天门上表称贺○是日颁诏天下诏曰朕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

  •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三十·阿桂

    十二月庚申阿桂丰升额海兰察额森特奏言查勒隈勒木道一线山峯峦起伏碉卡严密自移礟往轰后业已克其一碉其接连贼碉又运礟加摧打亦稍见塌损【臣】豊升额额森特即书麟特成额彰霭乌尔纳那木扎等于初三日寅刻带兵分队

  • 卷十·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十乾隆二十年夏四月庚戌谕定边右副将军萨喇尔上谕军机大臣曰据萨喇尔等奏帯领噶尔藏多尔济投诚人等前进又羁留达瓦齐之来使帯往进发办理悉中机宜朕深为嘉悦伫望防音阅伊奏内有噶尔藏

  • 第一章 文忠公·林语堂

    要瞭解一個死去已經一千年的人,並不困難。試想,通常要瞭解與我們同住在一個城市的居民,或是瞭解一位市長的生活,實在嫌所知不足,要瞭解一個古人,不是有時反倒容易嗎?姑就一端而論,現今仍然在世的人,他的生活尚未完結,一旦遇有危

  • 任圜传·薛居正

    任圜,京兆三原人。祖父任清,成都少尹。父亲任茂弘,避难住在太原,奏授西河令,有五个儿子,分别叫任图、任回、任圜、任团、任礒,风采都很不同,武皇喜爱他们,以同宗女嫁给任圜,历任代、宪二郡刺史。李嗣昭在晋阳带兵,和任圜交游相处

  • 卷三十三·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三兵制志二禁卫一【领侍卫府 骁骑营 前锋营 护军营御营向导 圆明园护军营】领侍卫府满洲镶黄正黄正白上三旗设领侍卫内大臣六人内大臣六人散

  • 卷三·徐自明

      钦定四库全书宋宰辅编年录卷三    宋 徐自明 着真宗【至道三年】四月乙未李至李沆并参知政事初李至以太平兴国八年十一月除参知政事雍熙二年正月以目疾罢授礼部侍郎李沆以淳化三年除参知政事四年罢归故官守

  • 节用上第二十·墨子

    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

  • 三传辨疑卷三·程端学

      桓公  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公羊曰继弑君不言即位此其言即位何如其意也孔子作春秋明大义于天下未尝如人之意谓之即其事而见义则可谓之如其意则不可  谷梁曰桓无王其曰王何也谨始也其曰无王何也桓弟弑兄臣弑

  • 卷十一·蔡卞

    <经部,诗类,毛诗名物解钦定四库全书毛诗名物解卷十一宋 蔡 卞 集解释虫蚁 蝇 蟏蛸 蠋 蜂 螽斯 腾蛇蛇 虺 蚺蛇 蝍蛆蚁庄子曰道在蝼蚁蚁有君臣之义故其字从义繁露曰人者仁也我者义也故其义字亦从我记曰蛾

  • 外储说左上·韩非

    △经一明主之道,如有若之应密子也。明主之听言也,美其辩;其观行也,贤其远。故群臣士民之道言者迂弘,其行身也离世。其说在田鸠对荆王也。故墨子为木鸢,讴癸筑武宫。夫药酒忠言,明君圣主之以独知也。△经二人主之听言也,不以功

  • 石碏大义灭亲(隐公三年、四年)·佚名

    ——让自然本能服从于道义 【原文】 卫庄公娶于齐东宫得臣之妹①,曰庄姜②,美而无子,卫人所为赋《硕人》也③。又娶于陈①,曰厉妫(5)。生孝伯,早死。其娣戴妫,生桓公,庄姜以为己子。公于州吁,嬖人之于也①,有宠而好兵,公弗禁。

  • 卷第十八·佚名

    阿毗昙八犍度论卷第十八迦旃延子造符秦罽宾三藏僧伽提婆共竺佛念译四大犍度第五四大所造  是谓缘也  见谛成就自造在后净根跋渠第一四大所造入。几可见几不可见。几有对几无对。几有漏几无漏。几有为几无为。几过

  • 第一 大分别·佚名

    一[四波罗夷]依彼智者、见者、应供者、等正觉者之世尊,于何处制立第一波罗夷耶?因何人耶?为何事耶?其处有制、随制、不随犯制耶?[于一切处]遍通制耶?[一处]限定制耶?[比丘、比丘尼]共通制耶?不共通制耶?[比丘、比丘尼中]一部众制耶?两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