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 呵责品
一
检问者应问呵责者:“友!汝呵责此比丘,依何而呵责彼耶?依戒坏而呵责耶?依行坏而呵责耶?依见坏而呵责耶?”若彼言:“我依戒坏而呵责、或依行坏而呵责、或依见坏而呵责”者,应对彼如是言:“具寿!汝知戒坏否?……[大品四.一六(一一)~(一五)。‘禁止此比丘自恣’改为‘呵责此比丘’。‘我禁’、‘彼禁’、或‘禁自恣’改为‘我呵责’、‘彼呵责’]……由外道之弟子闻而疑耶?”
二
见与见一致,见与见合致。
[若然]因见而不清净之疑不来。
彼人依[清净之]自白,应与彼共为布萨。
闻与闻一致,闻与闻合致;因闻而……应为……。
觉与觉一致,觉与觉合致;因觉而……应为……。
三
何为呵责之初、何为中、何为后?求听羯磨为呵责之初,羯磨之执行为中,灭诤为后。
呵责有几种根、有几种事、有几种地、有几种行相耶?
呵责有二根、有三事、有五地,依二种行相而呵责。
何为呵责之二根?有根或无根,呵责有此二根。
何为呵责之三事?由见,由闻,由疑,呵责有此三种事。
何为呵责之五地?我以时而言,不以非时;以实有而言,不以非实;以柔软而言,不以粗暴;以有利而言,不以无利;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责有此五种地。
依何等之二种行相而呵责耶?以身而呵责,或以语而呵责,依此二种之行相而呵责。
四
呵责者应如何行?被呵责者……僧众……检问者应如何行?
呵责者应如何行耶?呵责者应立于五法而呵责他:以时而言,不以非时……以慈心而言,不以瞋心,呵责者应如是行。
被呵责者应如何行耶?被呵责者应立于二法而行:真实与不瞋也。被呵责者应如是行。
僧众应如何行?僧众应知有欲无欲,僧众应如是行。
检问者应如何行?检问者依法、依律、依师教,如灭彼诤事,应如是灭诤事,检问者应如是行。
五
布萨为何?自恣为何?别住为何?本日治为何?摩那埵为何?出罪为何?
布萨是为和合,自恣是为清净,别住是为摩那埵,本日治是为惩诫,摩那埵是为出罪,出罪是为清净。
由贪、瞋、怖、痴而非难长老者,是无智而伤[害]并破坏[身等之五根],愚痴而且不恭敬学者,身坏而至地狱。
不依利养又不依人,此等俱舍,而应如法行。
有忿、有怨、又粗暴而恶口者,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行耳语,求恶失,[无视决断]而交往,说邪道(罪),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以非时而呵责,以非实,以粗暴,以不利,有瞋心而呵责,无慈心,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不知法、非法,对法、非法无智,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
不知律、非律,对律、非律无智,对无罪者……是烧亡自己。
……所言、非所言……。
……常法、非常法……。
……所制、非所制……。
不知有罪、无罪,对有罪、无罪无智……。
……轻罪、重罪……。
……有残罪、无残罪……。
……粗罪、非粗罪……。
……前说、后说……。
不知适用之语法,对适用之语法无智,对无罪者告发有罪,如是呵责者,是烧亡自己。
———呵责品终———
摄颂
呵责与检问 初.根与布萨
于呵责品趣 令确立教说
猜你喜欢 卷第十五·晦翁悟明 卷五十一(那连提耶舍译)·佚名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卷第四百七十八·欧阳竟无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一卷·佚名 卷之十五·别庵性统 增壹阿含经卷第四十五·佚名 大乘玄论 第三卷·吉藏 卷第五十三·霁仑超永 唯释迦佛一人为现身成佛·印光 力行品第九·佚名 凡例·智旭 卷五十九·佚名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三·法藏 卷第十五·呆翁行悦 卷三十八·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