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四十三

  ●卷四十三·送别门

  刘综学士出镇并门,两制馆阁皆以诗饯其行,因进呈。章圣深究诗雅,时方竞尚西昆体,垛裂雕篆,亲以御笔选其平淡者,得八联句云:“夙驾都门晓,凉风苑树秋。”晁迥“秋声和暮角,膏雨逐行轩。”李维“置酒军中乐,闻笳塞上情。”钱惟演“关榆渐落边鸿度,劝到刘郎酒十分。”杨亿“塞垣古木含秋色,祖帐行尘起夕阳。”朱巽“汾水冷光摇画戟,蒙山秋色锁层楼。”孙仅“河朔雪深思爱月,并门春暖咏《甘棠》。王贻永“极目关河高倚汉,顺风雕鹗远凌秋。”

  刘筠章圣谓综曰:“并门,唐时皆将相出领,凡之官,遣从事以题咏作宠其行,多刻诸道宫佛寺,纂集编聚,久不闻有是作也。”后综写为《御选句图》立于晋祠。〔《古今诗话》〕

  王化基诗送梁助曰:“文章换桂一枝秀,清白传家两弟贫。”人多诵之。

  〔《谈苑》〕

  天中,毗陵有慎氏,本儒家女,三史严灌夫娶之。数年无子,因拾其过而出焉。慎氏慨然登舟,留诗一章为别曰:“当时心事已相关,雨散云飞一饷间。

  便挂孤帆从此去,不堪重过望夫山。”灌夫览而愧,乃留之。〔《唐宋遗史》〕

  唐如意中有女子七岁能诗。则天命试之,皆应声而就。其兄别之而去,则天令作诗送兄,曰:“别路人初起,离亭叶正飞。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

  丞相刘沆与乡人尹鉴少同场屋。丞相既大拜,尹方以恩榜得官,公以诗送还曰:“少年相款老相逢,乡举虽同遇不同。我已位登三事后,公方名列五刑中。

  荣登莫计名高下,宦达须由善始终。若到乡关人见问,为言归思满秋风。”〔并同上〕

  内侍裴愈字益之,作诗《送鲁秀才南游》,诗云:“东吴山水家家月,西楚江声浦浦风。”又《闻蝉》云:“杨柳影疏秋霁雨,梧桐叶坠夕阳天。”

  唐子方以言事谪宜春监酒,待制李师中作诗赠别曰:“孤忠自许众不与,独立敢言人所难。去国一身轻似叶,高名千古重于山。并游英俊颜何厚,已死奸谀骨尚寒。天意若为宗社计,肯教夫子不生还?”〔《倦游录》〕

  徐铉仕宦海州,蒯亮为录事参军,多与往还。未几,亮受代,徐饯之,诗曰:“昔年闻有蒯先生,二十年来道不行。抵掌曾谈天下事,折腰尤忤俗人情。老还上国风光薄,贫里归装结束轻。迁客临流重惆怅,晚风黄叶满孤城。”〔《诗史》〕

  武元衡罢相出镇西蜀,柳公绰与裴度俱为判官。公绰先度入为吏部郎中,度有诗饯别云:“两人同日事征西,今日公先捧紫泥。”景末,元昊叛,夏郑公出镇长安,梅昌言送诗云:“亚夫金鼓从天落,韩信旌旗背水陈。”是时士大夫诗甚多,郑公独刻昌言诗于石。〔《中山诗话》〕

  临川杨智坚嗜学居贫,妻厌其饣藿不足,求离。智坚以诗送之曰:“平生业在负琴诗,头上而今有二丝。渔父尚知溪谷暗。山妻不信出身迟。荆钗任意撩新鬓,鸾镜从他学画眉。今日便同行路客,相逢正是下山时。”妻持诣州,颜鲁公为内使,杖其妻而令嫁。自后莫有弃其夫者。〔《云溪友议》〕

  崔涯别其妻诗曰:“陇上流泉陇下分,断肠呜咽不堪闻。娥一入宫中去,巫峡千秋空白云。”〔《云溪友议》卷中〕

  申国长公主为尼,掖庭随出者二十余人,诏两禁送至寺赐斋,传旨令各赋诗,惟陈文僖公彭年诗尚有记者,云:“尽出花钿散宝津,云鬟齐剪向残春。因惊风烛难留世,遂作莲池不染身。贝叶乍翻疑轴锦,梵音初学误梁尘。从兹艳质成空后,湘浦都无解佩人。”都下好事者以《鹧鸪天》歌之。〔《湘山野录》〕

  朱昂字举之。扬历清贵二十年,晚为工部侍郎,恳求归荆南,逾年方允。时方剧暑,恩旨曲留,许秋凉始行。吴淑赠行诗云:“汉殿夜凉初阁笔,渚宫秋晚得悬车。”锡宴玉津园中,传旨令赋诗为送。李维承旨云:“清朝纳禄犹强健,白首还家正太平。”陈文惠云:“部吏百衔通爵里,从兵千骑过荆门。”弟协亦同时隐,皆享眉寿,谓之渚宫二疏。并〔《古今诗话》〕

  武公干常事蒯希逸十余岁,异常勤干。洎希逸擢第,干辞归以亲在养父。坚留不住,以诗送之,其略云:“山险不曾离马后,酒醒长见在床前。”〔《摭言》〕

  张乖崖在蜀州,有录事参军老病废事。公曰:“胡不归?”明日参军求去,且以诗留别,其略云:“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兴浓。”公惊曰:“同僚有诗人而吾不知。”留而荐之。元中老人守颍,有路都曹者以小疾求致仕,老人诵此诗以留之,不可,乃采前人之意作诗送之曰:“淮光酿山色,先作归意浓。

  恨无乖崖公,一洗芥蒂胸。”〔《百斛明珠》〕

  张不疑帅鼎,文莹往谒。后帅辰,又谒之,既别,慨然以二诗赠行曰:“忆昔荆门屡过从,当时心已意冥鸿。渚宫禅伯唐齐己,淮甸诗豪宋惠崇。老格疏闲松倚润,清谈潇洒坐生风。使君不见高僧事,莫把名参伎术中。”又云:“碧嶂孤云苒苒归,解携情绪异常时。余生岁月能多少,此别应难问后期。”〔《玉壶清话》〕

  狄涣送人游邵云:“春江正渺渺,送别两依依。姻里棹将远,渡头人未归。

  渔家侵叠浪,岛树挂残晖。况入湖湘路,那堪花乱飞!”〔《雅言系述》〕

  元丰三年,苏子由谪官筠州,张安道口占一绝送之云:“因嗟萍梗才名客,自叹匏瓜老病身。一榻从兹还倚壁,不知重扫是何人?”已而涕下。东坡云:“安道平生未尝出涕向人。”王崇拯字拯之,与先君同在熙河,先君自熙河入京,相别于中途,送先君云:“渭城杨柳已青青,强驻行人听《渭城》。不问使车归路远,且从樽酒满杯倾。相逢洮塞休兵后,此去秦川照眼明。若立螭头借前箸,且教充国事春耕。”先君诵于昊卿丞相,缘此知名于朝庭。

  洪驹父有诗送余赴官河内,末云:“眼中人物东西尽,肺病京华故倦游。”

  潘老每诵而喜之。李希声亦有诗送余云:“散尽平生眼中客,暖风晴日闭门居。”

  可以相上下也。是时绍圣改元之二月。并〔《王直方诗话》〕

  李群玉好吹笙,常使家僮吹之;又善急就草,性喜食鹅。及授校书郎东归故里,卢肇送诗云:“妙吹应谐凤,工书定得鹅。”〔《南部新书》〕

  乾三年,宣政殿试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下一十人登科。其后牛僧孺等四人皆相次拜相。先是白居易在翰林日为考覆官。其后僧孺罢相,出镇扬州,居易在洛中,有诗送曰:“北阙上东京,风光十六程。坐移丞相阁,春入广陵城。红旆拥双节,白髭无一茎。万人周路看,百吏立班迎。阃外君珍重,樽前我亦荣。何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卓异记》〕

  仆去钱塘十六年而又来,留二年乃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相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二月六日来别南北山,惠净上人以天竺丑石见赠,乃作绝句三首以全乐天之好,曰:“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临刷别情。衰发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来生。”其二曰:“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校前贤。

  便从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其三曰:“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纪诗》〕

  唐节度使薛嵩,有人献小鬟十三岁,左右手俱有纹隐若红线,因号为红线。

  十九年方辞嵩去,不可留,乃饯别,请坐客冷潮阳作诗曰:“采菱歌罢木兰舟,送客魂消百尺楼。还似洛妃乘雾去,碧云无际水长流。”

  江淮间有妓徐月英,作诗送人曰:“惆怅人间万事违,两人同去一人归。生憎平望亭前月,忍照鸳鸯相背飞。”

  韦相皋昔游江夏,止于姜使君之馆。姜氏子荆宝有小青衣曰玉箫,才十岁,常令侍韦。姜入关,家属不行,韦乃易居头陀寺,荆宝遣玉箫往来,年稍长,乃与韦欢。后为廉使陈常侍发遣归,舟人趣行,乃以书别荆宝,荆宝与玉箫同至,相约曰:“远不逾六七年,当取玉箫归。”因留玉箫指环一枚并诗曰:“黄雀衔来已数春,别时留解赠佳人。长江不见双鱼至,为遣相思梦入秦。”

  李讷尚书夜登越城楼,闻歌曰:“雁门山上雁初飞。”其声激切。公召至,乃去籍之妓盛小丛也,梁园供奉南不嫌女甥,所唱者,乃不嫌昔所授也。崔元范自幕府拜侍御史,饯于鉴湖光候亭,命小丛歌饯,坐客各赋诗送之。李尚书曰:“绣衣奔命去情多,南国佳人敛翠娥。曾向教坊听国乐,为公重唱盛丛歌。”崔御史曰:“羊公留宴岘山亭,洛浦高歌午夜清。独向柏台为老吏,可怜林木响余声。”杨判官曰:“燕赵能歌有几人,落花回雪似含颦。声随御史西归去,谁伴文翁过九春!”彦升曰:“莲府才为绿水宾,忽乘聪马入咸秦。为公唱作《西河调》,日暮偏伤去住人。”卢业支使曰:“何郎戴豸别贤侯,更吐歌珠宴庾楼。

  莫道江南不同醉,即陪舟楫上京游。”举子高湘曰:“谢安春渚饯名卿,千里仁风一扇清。歌黛惨时方酩酊,不知公子重飞觥。”卢氵殷处士曰:“乌台上客紫髯公,共捧天书静鉴中。桃叶不须歌《白苎》,耶溪日暮起樵风。”崔下句云,独向柏台为老吏”,皆曰:“御史即其任也,何老于柏台?”众请改之。崔曰:“某但止于此任,宁望九迁乎?”是年秋鞫狱谯中而卒,是终于柏台之任也。并〔《古今诗话。》〕刘梦得《送人下第》诗云:“今此卜行日,高堂应梦归。莫将和氏泪,滴向老莱衣。”又有诗云:“新诗一联出,白发数茎生。”〔卢瑰《抒情》〕

猜你喜欢
  廖宝中·唐圭璋
  附录·老舍
  第十二出 醉春·周履靖
  方伯成·隋树森
  ●卷八·陈廷焯
  卷二十七·徐世昌
  二集卷三·乾隆
  卷四十六·冯惟讷
  兰庭集巻下·谢晋
  卷四百六十一·陈廷敬
  卷二百七十二·陈廷敬
  卷二十二·查慎行
  卷四十一·施元之
  序·孙一元
  卷九·邓雅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刘克庄

      朱氏《感兴》诗第七章,以唐经乱周史,咎欧阳子,卒章曰:“侃侃范太史,受说伊川翁。《春秋》二三策,万古开群蒙。”此一大议论,《通鉴纲目》所为作也。学者相承,皆谓其说本于程氏,而范氏、朱氏发之。其实未然。按《

  • 五集卷四十·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四十古今体七十七首【戊申六】命晋增天后徽称诗以昭灵志谢尊封天后自先朝辅昊晏瀛恩久饶近以台湾靖兵燹益知海舶佑神昭【台湾自用兵以来官兵配渡及装载粮饷铅药船

  • 御选元诗卷五十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元诗卷五十九七言律诗十七谢应芳除夕和诸葛用中韵尽道王门可曳裾青山吾自爱吾庐新年且醉屠苏酒旧业重修种植书堂上弄雏慈母喜阶前系马故人疎东风一树梅花雪折得南枝报鲤鱼陈伯大先辈偕邾中义陈容斋张

  • 纲目分注补遗卷三·芮长恤

    刘裕伐秦裕军于南岸牵百丈风水迅急有漂渡云云遣军击之裁登岸则走退则复来 竖一白毦下有魏人不解其意皆未动句 驰往赴之下有赍大弩百张一车益二十人设彭排于辕上魏人见营阵既立乃进围之长孙嵩帅三万骑助之四面肉薄攻

  • 卷第十·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三史可法(应廷吉)史可法(应廷吉)史可法字宪之,号道邻;大兴籍,河南祥符人也。世为锦衣卫百户。母尹氏,梦文天祥而生。可法短小精悍;面黑,目烁烁有光。左光斗视学

  • 今献备遗卷三十四·项笃寿

    (明)项笃寿 撰耿裕耿裕字好问河南卢氏人也弱冠登景泰甲戌进士授给事中以父九畴官尚书奏改翰林检讨为文辞醇深有古风歴迁国子监祭酒师范端严升吏部侍郎进礼部尚书改南京兵部尚书叅赞机务召还复为礼部尚书拜吏部尚书寻加

  • 卷一百七十四·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七十四明 杨士奇等 撰去邪唐太宗贞观初上谓侍臣曰朕观前代谗佞之徒皆国之蟊贼也或巧言令色朋党比周若暗主庸君莫不以之迷惑忠臣孝子所以泣血衔寃故丛兰欲茂秋风败之王者欲明谗人蔽之

  • 第四节 兴元后藩镇起伏·吕思勉

    自四镇相王,河北已成割据之势,然诸镇之间,亦仍有龃龉。四镇兵力,盖以卢龙为最强,而朱滔之为人,亦最狂妄。滔与王武俊不协,李抱真因使门客贾林诈降武俊说之。及李怀光赴长安,马燧、李芃各归本镇,田悦使说武俊,与滔将马寔共击抱真

  • 217.正气歌·林汉达

    元军攻下厓山以后,张弘范召集将领,举行庆功宴会,把文天祥请来。宴会席上,张弘范对文天祥说:“现在宋朝灭亡,丞相已经尽到最后一片忠心。只要您回心转意,归顺我们大元皇上,还能保持您丞相的地位。”文天祥含着眼泪说:“国破家亡

  •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原文】 子曰:“质①胜文②则野,文胜质则史③。文质彬彬④,然后君子。” 【注释】 ①质:质朴。②文:文饰。③史:虚浮不实。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 【译文】 孔子说:“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

  • 尚书稗疏卷一·王夫之

    岳州王夫之撰虞书尧典中星 唐一行以尧演纪之冬至日在虚一度推北正虚九度为秋分昏中南至星七度为春分昏中东正房二度为夏至中星西正昴七度为冬至中星以理数求之有不然者今以一行所测度量之冬至日在虚一度而中星在昴

  • 卷四百一十一·佚名

    △第二分譬喻品第十一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言菩萨者是何句义。佛告善现,无句义是菩萨句义。何以故?善现,菩提萨埵二既不生句。於其中理亦非有故。无句义是菩萨句义。善现当知。譬如空中鸟迹句义实无所有。菩萨句义亦复

  •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七·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七摄事分中契经事菩提分法择摄第四之一如是已说缘起食谛界择摄。菩提分法择摄。我今当说。总嗢拖南曰念住与正断神足及根力觉道支息念学证净为后别嗢拖南曰沙门沙门义喜乐一切法梵

  • 第三十八卷·佚名

    观天品之十七(夜摩天之三)尔时如是。始生天子。作如是念。彼天大乐。胜于此间夜摩天王。如是思惟。于须臾间。心动不定。于境界乐心生爱乐。复更深着。观诸乐处。普于天众何者何者受乐之事。一切皆见。次第安详游历彼

  • 第三卷·佚名

    秘密成就真言品第三之二君持真言唵(一)縒啰抳縒啰耶(二)[旖-大]暮伽(上)皤惹泥(三)么驮么驮祢(四)[合*牛](五)此三昧耶加持君持当用供养分界真言唵(一)[宁*立][名*也]缚路迦祢(二)弭皤惹野都(三)縒漫底(丁礼反)曩(轻

  • 成唯识宝生论卷第五(一名二十唯识顺释论)·护法

        护法菩萨造    大唐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  论曰。如何不与色等诸境而相关涉名作见耶。若遣斯难。此不劳言。由斯识体自现形相。虽无色等而境得成。此前已说。梦狱翳等为能喻事。随其所应广陈比量。  

  • 介庵进禅师语录卷二·介庵悟进

    嗣法门人真倪本则真鉴真启编司农曹秋岳居士设斋邀诸绅士放生请师升座僧问护生须是杀杀尽始安居因甚金明又放生师云只因原是钓来鱼僧云犹是人天不了句毕竟如何得大安乐去师云直须退后僧云学人则不然师云你作么生僧云一

  • 第十八品·佚名

    第一章 人界论今称人界论。此处,执&ldquo;世尊生于世间,等觉于世间,伏世间而住,不染于世间&rdquo;之经为不如理,言&ldquo;世尊出现于兜率天宫,住于其处,不来人间界,显示只有唯相色&rdquo;者,乃指现在方广部之邪执。一(自)不应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