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一章 预识汾阳

【西地锦】〔净扮哥舒翰将士从上〕坐断河西四郡。威名天下俱闻。阴山夜哭匈奴遁。桓桓麟阁元勋。

秦时明月汉时关。武帝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下官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是也。起自胡种。戮力皇朝。屡立战功。历官节鎭。迩者奉命讨吐蕃。连战连捷。斩首千级。奏凯天朝。论功裂土。大小将士。赏赉有差。独裨将郭子仪无尺寸功。反丧部下士卒。合当依律处斩。也曾申称临敌患病。未可凭信。军法难容。军中例当立碑纪勋。已丐求翰林供奉李太白先生作文。昨日请他宴叙。想必到也。〔将士绑小外郭子仪上〕奉哥舒元帅将令。到边关上擒拏失律裨将郭子仪。已到辕门首。在此伺候。〔生从人上〕

【生查子】书生愧请缨。大将膺分阃。燕然借勒铭。万古留雄鎭。

来到此间。是哥舒元帅帅府了。〔见郭介〕呀。看这绑缚汉子。伟干长躯。丰神轩举。临难不慑。必是人豪。带过来。你这汉子为何犯法至此。〔小外〕这是那一位老爷。〔从〕这是翰林供奉李太白老爷。皇上爷第一宠眷的就是。〔小外〕原来就是这一位老爷。小人愿以寃情奉吿。小人乃郭子仪。华州人氏。见做哥舒元帅部下一员裨将。元帅奉命讨吐蕃。小人适然染病。不能从征。曾申公文。禀白元帅。同事者妬忌。谤小人临阵退缩。元帅听信谗言。按军法将行诛戮。寃屈无伸。望老爷拔救。〔生〕你部下军士。有从行在此的么。〔小外〕部下军士。可怜三百人俱在此。欲赴帅府保救。军法威严。只怕无益。〔生〕我知道了。叫左右报知元帅。说我到门。〔报介净〕快请李爷。〔相见介净〕李先生拜揖。〔生〕元帅拜揖。〔净〕久慕才名。疆场武夫。无从抠请。幸惠高轩。〔生〕元帅干城虎将。下官文墨鲰生。荷蒙宠招。实章大幸。初见台颜。不宜辄有陈说。适纔在辕门首。俄见一汉子。姓郭名子仪。临刑绑缚。下官望见此人。相貌奇伟。风骨超凡。停车问之。此人云。西征之役。实是抱病不前。元非临阵退缩。部下三百人匍匐保救。见在门首。望乞元帅宽贷。〔净〕李先生。你天下奇才。小将雅知钦重。旣蒙见教。敢不允从。李先生人天法眼。说此人奇伟。必是不凡。叫左右带郭子仪进来。〔带进介净〕郭子仪所犯情罪。本该军法从事。翰林李爷在此取饶。姑贷汝死。仍复裨将之职。勉力后效。以赎前愆。叫左右去了他绑缚。去罢。〔小外〕多谢老爷不杀之恩。〔净〕谢了李爷。〔小外〕叩谢李爷救拔残命。〔生〕元帅。此人后日功名。不在元帅之下。〔净笑〕先生识拔。必不谬言。郭子仪你可牢记此言。努力报効。〔小外〕谢二位老爷。丈夫杀身报知己。壮士不死立大功。〔下净〕左右将酒过来。

【玉芙蓉】淸时拟凤麟。绝世称豪俊。际明主。正好匡时补衮。疏陈斧扆千秋训。文洒笺毫五色云。〔合〕斟佳酝且深杯满引。醉倚营门。高歌击剑动星辰。

【前腔】〔生〕当今一虎臣。手绾元戎印。专征讨。长驱力扫妖氛。龙旗忽闪威名振。麟阁今标图画新。

〔合前生〕下官就此吿别。多谢华筵。〔净〕多慢从者。小将另日吿罪。

〔生〕玉帐频斟金叵罗。〔净〕乐人奏曲尽铙歌。

蒲萄元是凉州酿。〔合〕珍馔新开热洛河。

猜你喜欢
  题西湖所摄照片之后·徐志摩
  卷322 ·佚名
  卷十三·佚名
  卷二百七十一·陈思
  卷二十九·乾隆
  卷一百八十七·曹学佺
  卷四十·曹庭栋
  石屏集补钞·吴之振
  卷四十二·陈邦彦
  卷十三·陈廷敬
  卷六百十一·佚名
  卷七十九·徐倬
  御选宋诗卷四·康熙
  卷五·孙一元
  45.刘长卿:五言律诗三首·施蜇存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二出至第三十三出·高濂

    第二十二出 促试【珠落索】〔老旦上〕凤只与鸾孤。两下悲离旷。星前暗许抱衾裯。好敎我难遮当。本是鸾凤宿有缘。空门一见两留连。若教露出当场事。败我从前学坐禅。我想陈妙常与我侄儿。两下靑春佳丽。意气相投。每

  • 黄孝迈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黄孝迈」字德文,号雪舟。生平不详。有《雪舟长短句》。 ●湘春夜月 黄孝迈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 可惜一片清歌,都付与黄昏。 欲共柳花低诉,怕柳花轻薄,不解伤春。 念楚乡旅宿,柔情别绪,谁与温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

  • 第一百一回 集灵囿再开会议 上海滩悉毁存烟·蔡东藩

      却说欧战已毕,各国将开议和大会,中国政府,不得不派遣专使,赴会议和,当下由徐总统择定一人,就是外交总长陆徵祥。徵祥曾因事请假,部务委次长陈箓暂行代理,此次奉使赴洋,不便逗留,便即束装起行,乘轮赴欧去了。是时英美法日意

  • 宋史纪事本末卷二十·陈邦瞻

    孝宗朝廷议孝宗隆兴元年冬十月辛巳召朱熹入对垂拱殿先是帝即位诏中外臣庶陈时政阙失熹时监南岳庙上封事首言帝王之学必先格物致知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纎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而可以应天下之务次言恢复之计不时定

  • 卷之三百九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国史馆长介寿之小启·李定夷

    湖南靖武将军汤芗铭以国史馆长王湘绮氏为一代儒宗,特援优礼三老之义,仿登堂介寿之仪,特具通启遍告同人,假定楠木厅为介寿地点。其启文曰: “敬启者阴历十一月念九日为国史馆长王湘绮先生八秩晋四寿辰。北海清尊东溟景福辍

  • ●卷上·何刚德

    京师为首善之区,钟虡所在,观听肃焉。时值承平,纪纲未弛,大臣老成持重,尽有正色立朝之风;百僚庶司,不失同寅协恭之雅。即朋簪投洽,亦每以道义相规;文酒过从,依然风流儒雅。人言朋友之乐无如京师,盖于饮食酬酢外独得真趣也。余于丁

  • 林氏仕籍续考·林献堂

    旧谱仕籍考,自周至东晋禄公;其后南北诸林均无续之者,宁非憾事!今自东晋景公始,录至清季;南渡以来之人物,略见于此。吾宗中,他日有谱学专家发扬光大,为力尚多,企予望之。幼春谨识。景公、字明彻,晋咸和五年,授通直

  • 卷七十·宋敏求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唐大诏令集钦定四库全书唐大诏令集卷七十宋 宋敏求 编典礼南郊四贞元六年南郊赦贞元九年南郊大赦天下制元和二年南郊赦长庆元年南郊改元赦宝历元年南郊赦南郊四贞元六年南郊赦礼称日至而

  • 二十六年·佚名

    (辛卯)二十六年大明嘉靖十年春正月1月1日○丙戌朔,上親行正朝朔祭于孝敬殿,仍留齋室,行朝上食。○領議政鄭光弼、左議政李荇等來啓曰:「禁府賊人順石等,傳相告引,京畿郡邑,甚爲騷擾。豈可以賊人誣告,而使京邑之民,流離失所乎?捕獲

  • 跋·李邦献

    藻尝谓践履之学,见于日用,其本在于正心诚意。其效小用之,以齐家,大用之,以治国平天下,乃圣贤相授受之心法也。河内李公太中先生着《省心杂言》一编以贻训子孙,始终不离乎孝弟忠信仁义道德之说,践履至到,发而为言,简而有法,与大学

  • 春秋世族谱卷下·陈厚耀

    右谕徳陈厚耀撰齐公子系未详者公子彭生【桓十八见】公子疆【宣十八见】公子鉏 公子买 ︵字位过密 无法显示︶叔孙还【襄二十一见二十八又见注羣公子】公孙敖【襄二 十五见】公子贾 公孙明子山 子商子周【俱昭十见】

  • 声闻品第九·佚名

    佛告阿难。何故如来光耀菩萨为声闻乎。菩萨大士开化无数不可计人。令闻佛法分别经籍故谓声闻。使听圣道净不放逸故谓声闻。使听无为安隐甘露。根力觉意意止意断。具足此事速至道慧故谓声闻。令得空慧身无坚固。闇昧之

  • 慧圆居士集序·太虚

    因明、晚唐后久成绝学;比年重光于华土者,功莫慧圆居士若!居士初在沪、汉、京从余听受纲略,即湛心于是。取藏中关于因明诸经论,及遗在日本诸古疏暨近人新著,穷搜冥讨,融会贯通,遂慨然有发明斯学之志。旋应中国大学授论理学聘,乃

  • 跋佛学苑女学员论义会记·太虚

    禅宗上堂时的问答,亦即是古代论义的遗风,不过与根据教义的辩论不同而已。此会提倡根据教义的辩论,那是极有意义的;各处佛学苑学生最好每星期都有这样的一次。此中问答各义,都还通顺,只是以靠自力、仗他力来分别显教密教,因之

  • 仁王护国般若经疏神宝记序·善月

    易于通经难于作记。欺佛也。易于作记难于通经。欺祖也。愚于佛祖之道不敢欺。而或有述焉。亦各适其缘尔。先是经疏始播于日本。卒授于海舶。其教法之隆污往来之艰险如此。晁文元公之后景迂先生之序详矣。方今圣君贤相

  • 玉芝堂谈荟·徐应秋

    别题《谈荟》。笔记。明徐应秋编著。三十六卷。作者小序自云是书“未及典谟垂世之经奇,止辑史传解颐之隽永”。计八百余条,内容广博,涉及政事、史地、天文、历算、工艺、风俗、饮馔、佛道等。但以搜奇记逸为主,如卷二“一

  • 尚书·佚名

    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之书。它保存了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一些追述古史的著作。在汉代,最早有伏生所传的《今文尚书》二十八篇流行,后有传为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