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第十二章 羣魔历试

〔生上〕迦叶闻筝起舞。阿难听乐心狂。宿世曾司曲部。始知结习难忘。木淸泰从师入道。世念渐灰。昨日被黄妙琼诉巨豪作横。妙琼夫妇深寃。不觉雄心勃兴。故态复见。慨行拔救。自道姓名。被师父觑破。当门一针。不觉茫然自失。今日同师父行到旷野。天色渐晚。人影尽绝。止有古庙一所。教我在此住着。二位师父往前村乞食去了。看看红日沈山。黑云布野。空堂寂寂。香火寥寥。鼯鼠缘阶。怪鸱啼树。好凄凉光景也。不免在石凳上少坐。待师父回来。

【脱布衫】想当年提剑遐征。扫狼烟手斩长鲸。殄豺虎收复神京。画麒麟尽留名姓。

【小梁州】到如今一悟翻然章火坑。木落霜淸。英雄气尽薄浮名。还思省。风静浪花平。

【么】乌啼日落空山暝。走蝾蚖狐兔交幷。树叶鸣。人烟静。残阳古庙。藤竹乱纵横。

【上小楼】婆娑疎影。跏趺石磴。想着我朝宴华堂。昼章荒郊。夜宿寒垧。这是俺章家人修身苦行。当日雪山叟也从兹得证。

更深夜静了。二位师父还不见来。

【么】他可礼如来。依净瓶。乞香积。摇金磬。不念我野旷天寒。日暮人稀。只影孤形。〔内作雷电科〕呀。却怎么云乍合。风转劲。靊霳布令。霎时电掣与雷轰。四野裏山鸣谷应。

顷刻间大雷击碎庙门。烈火烧我衣袂。雷神。我木淸泰是个豪杰。平生不曾作负心事。何怕你天丁力士六甲四哥一齐来也。

【耍孩儿】蛮雷使者威权盛。挟仙火邵阳为政。如拳雪雹打疎棂。古丛祠栋宇将倾。莫不是投壶帝笑天孙女。窃玉神追太白精。我虑澹神还定。道心何切。性命何轻。

〔巨蟒上科生〕又有巨蛇数头。张牙露吻向我。

【五煞】看巴蛇呑象能。锯为牙骨若陵。腥风毒雾弥苍岭。莫不是阶前郗后生前报。林下妖童捣药灵。业趣还相应。只世高能度。料刘寄何惊。

〔猛虎上科〕巨蛇已去。猛虎又来。此山今夕怪事何多也。

【四煞】这于菟跑地鸣。先驱到鬼伥。山君旧号何凶狞。叱威曾说巢居叟。解斗犹传峯顶僧。业畜迷眞性。你有雏自爱。忍食啖众生。

〔鬼上科〕呀。又有许多鬼物来了。你看奇形异状。百怪千妖。旷野之中。风雨之夜。安得无此。吾心秉正。汝辈奈我何哉。犹记古德云。山鬼之技俩有限。老僧之不见不闻无穷。我木淸泰虽不才。愿学此老。

【三煞】向更深敢现形。啸空梁飒有声。山魈木魅纷踪影。妖狐九尾能为崇。老表千年亦作精。何心照张华镜。自信我灵光不动。一任你伎俩相呈。

〔鬼作语科〕我辈是战场上鬼兵。生前被木淸泰杀死。今日特来索命。〔鬼向近生科生〕咄。小鬼。休得无礼。我是世上奇男子。今日虽孤身旷野。岂肯怕汝鬼物。就是战场上厮杀。一鎗一剑。非你卽我。我为王家章力。那怕索命。

【二煞】沙场苦战争。刀头决死生。这是为王家章力歼枭獍。迦文杀盗曾超劫。轩后成仙亦用兵。我和你觌面还相证。定知是黄泉不负。堪笑你白骨空灵。

〔鬼又作语介〕战场对垒相杀。犹可解者。我辈是被你这厮枉杀的。自然要偿命。〔生笑〕你说枉杀。我却不知。也罢。明日到阴府殿前证明。果是枉杀你。我何难偿汝性命。君不闻释迦犹报金鎗。师子尙偿宿债乎。我木淸泰是顶天立地的丈夫。斫头陷胸的男子。那怕死来。〔鬼退科生〕

【一煞】想因宿障多。悬知道力轻。一身历试当诸境。手中未有降魔剑。心内弥坚章世情。猛可里来深省。假饶是千魔不动。不负我百战豪英。

【煞尾】终夜怪已消。东方天渐明。云开依旧是晴和景。想着我师尊。团瓢儿上在那裏瞑。

〔外末上〕万境俱是幻。诸怪岂为眞。幻中了却幻。始见本来身。木公。夜来失陪了。〔生〕二位师父不在。弟子在此庙中。被千魔万怪。师父你怎的也不来搭救我。〔外末〕善哉善哉。诸魔沓来。一心不乱。炯炯灵明。眞个是好男子也。

〔外〕认取道高一尺。〔末〕莫问魔高一丈。

〔生〕小舟曾游大海。〔合〕那怕拍天风浪。

猜你喜欢
  卷一百六十八·彭定求
  卷一百五十二·彭定求
  □阳·唐圭璋
  叶润·唐圭璋
  ●卷八·陈衍
  第二十六章 泛舟采石·屠隆
  附录·许南英
  第二出 传歌·孔尚任
  无 题·林徽因
  流浪人的夜歌·戴望舒
  二集卷三十五·乾隆
  卷二十九·胡文学
  乾道稿卷上·赵蕃
  陆游词作鉴赏·佚名
  第六節 古體詩·王力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赌棋山庄词话卷六·谢章铤

    南浦秋波录 去省会南门十里地曰湾里,洲边皆水阁,诸姬所居,详张亨甫南浦秋波录。今年九月灾时,予居龙溪,得是信。友人陈星垣玉宇填明月棹孤舟调云:“却道收场时尚早。只因伊、杜娘非老。讵意重阳,才过几日,却被祝融勾

  • 卷之二百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卷之二百九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绎史恤谥考卷五·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氏辑通谥粤中诸臣「忠烈」张同敞总督各路兵马兵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读学士江陵人。大学士居正曾孙。总督军务,每战辄为诸将先。桂林破,与留守瞿式耜危坐待执。谕之降,不从;整衣冠就刃,颜色不变死(传列「摭遗」)。

  • 一四三○ 军机大臣奏各省缴到违碍书籍缮单销毁片·佚名

    一四三○ 军机大臣奏各省缴到违碍书籍缮单销毁片乾隆五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查各省缴到违碍书籍,共五千三百七十二本。理合缮具清单,缴进销毁。谨奏。(军机处上谕档)

  • 谢承后汉书卷一·周天游

    周天游辑注灵帝纪○○一灵帝善鼓琴,吹洞箫〔一〕。(孙。王。汪)──御览卷五八一○白帖卷六二 〔一〕天游按:隋书经籍志曰谢承书「无帝纪」。孙志祖据此云:「谢书无本纪,此及伏后二条,当是志传中语。」然汪辑有灵帝纪、伏后

  • 三国史记卷第六。·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六卷新罗本纪六零零零零新罗本纪第六。[文武王]上。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元年○[文武

  • 刘铉传·张廷玉

    刘铉,字宗器,长洲人。生下来刚满月父亲就去世了。长大后,曾割下大腿肉为母亲治病。母亲去世时,他因哀伤过度,容貌尽毁,以孝闻名。永乐年间,他因擅长书法被征入翰林院。后来考中顺天府乡试,被授予中书舍人。宣德时期,参预编修《

  • 18.流亡公子重耳·林汉达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

  • 实知篇第七十八·王充

    儒者论圣人,以为前知千岁,后知万事,有独见之明,独听之聪,事来则名,不学自知,不问自晓,故称圣,则神矣。若蓍龟之知吉凶,蓍草称神,龟称灵矣。贤者才下不能及,智劣不能料,故谓之贤。夫名异则实殊,质同则称钧,以圣名论之,知圣人卓绝,与贤殊

  • 卷十三·沈廷芳

    <经部,五经总义类,十三经注疏正字  钦定四库全书十三经注疏正字卷十三山东按察使沈廷芳撰诗桧羔裘诂训传第十三○音义荥波之南【荥毛本误从木下同】是子男之国【男误南】周武王封之于济洛河颍之间爲桧子【颍毛本误

  • 季孙之母死(1)·戴圣

    ——借外包装通行天下【原文】季孙之母死,哀公吊焉,曾子与子贡吊焉(2)。阍人为君在(3),弗内也(4)。美哉!曾子与子贡入于其厩而修容焉(5)。子贡先入,阍人曰:“乡者已告矣(6)。”曾子后入,阍人辟之(7)。涉内霤

  • 引·季本

    诗说解頥总论引予辑诗说解頥有正释三十卷字义八卷比诸家旧説为详然一以经文为主而于旧说多所破之览者或未防悉逹故述总论二卷以冠其端知总论然后知作诗之本义而考见得失由是而读全经则条理分眀可以得其指意之所在而凡

  • 致吴稚晖先生书·太虚

    稚晖先生:我曾见过先生两三面,也曾对先生的文字发生过一次交涉,但恐先生都不曾注意及之,我虽是个佛徒,行为上似乎也还规矩,在今日一般佛徒眼中,实视为一个很不安分的。二十年前,的确从一日本留学朋友带回的书籍中,接受了孙中山

  • 卷第六十五·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六十五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临济宗南岳下三十四世天童悟禅师法嗣长沙府沩山五峰如学禅师临潼任氏子。丱岁失怙。从五台天齐薙发。圆具于澄律

  • 卷之五·佚名

    嘉兴大藏经 莲峰禅师语录莲峰禅师语录卷之五嗣法门人性深等编示众专使传衣至师拜受毕提起衣角示众云云开月朗水涨船高昔日大庾岭头提掇不起今朝三千里外特地传来且道还有优劣也无遂放下衣角云莫怪渠侬多意气他家曾

  • 木钟集·陈埴

    南宋陈埴著。十一卷。凡论语、孟子、六经总论、周易、尚书、毛诗、周礼、礼记、春秋、近思杂问、史等各一卷。其体例皆先设问后答之。书名取“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宋元学案·木钟学案》)之意。在论述心

  • 云山集·姬志真

    题“知常真人姬志真撰”。志真为王栖云弟子,为全真道第四代。前有元世祖翰林学士承旨王鹗序。王鹗金末元初人。但序后署“旃蒙赤奋若人”,盖撰于至元二年。为其诗集。宣道述怀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