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三国史记卷第六。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

六卷新罗本纪六零零零零

新罗本纪第六。

[文武王]上。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元年

○[文武王]立。讳[法敏],[太宗王]之元子。母[金]氏[文明王后],苏判[舒玄]之季女,[庾信]之妹也。其妹{ }梦登[西兄山]顶坐,旋流 国内。觉与&季{文明}言梦,&季{文明}戱曰:"予愿买兄此梦。"因与锦裙为直。后数日,[庾信]与[春秋公]蹴鞠,因践落[春秋]衣纽。[庾信]曰:"□□□{吾家幸}近,请往缀纽。"因与俱往宅,置酒,从容唤□□{[宝姬]},□{持}针线来缝。其 有故不进,其季进前缝缀。淡妆轻服,光艶照人。[春秋]见而悦之,乃请婚成礼,则有娠生男,是谓[法敏]。妃[慈仪]王后,波珍 [善品]之女也。[法敏]姿表英特,聪明多智略。[永徽]初如[唐],[高宗]授以大府卿。[太宗]元年,以波珍 为兵部令,寻封为太子。[显庆]五年,[太宗]与[唐]将[苏定方],平[百济],[法敏]从之,有大功,至是卽位。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零一年

○元年六月,入[唐]宿卫[仁问][儒敦]等至,告王"皇帝已遣[苏定方],领水陆三十五道兵,伐[高句丽],遂命王举兵相应。虽在服,重违皇帝勅命。"

秋七月十七日,以[金庾信]为大将军,[仁问][眞珠][钦突]为大幢将军,[天存][竹旨][天品]为贵幢摠管,[品日][忠常][义服]为[上州]摠管,[眞钦][众臣][自简]为[下州]摠管,[军官][薮世][高纯]为[南川州]摠管,[述实][达官][文颖]为[首若州]摠管,[文训][眞纯]为[河西州]摠管,[眞福]为誓幢摠管,[义光]为郞幢摠管,[慰知]为 衿大监。

八月,大王领诸将,至[始饴谷]停留。□使来告曰:"[百济]残贼,据[瓮山□{瓮山城}],□□{遮路},□□□{不可前}。"□王{大王}先遣使谕之,不服。九月十九日,大王进次[熊岘停],集诸摠管大监,亲临誓之。二十五日,进军围[瓮山城]。至二十七日,先烧大栅,斩杀数千人,遂降之。论功,赐角干伊 为摠管者剑; 沧{  }波珍 大阿 为摠管者戟,已下各一品位。筑[熊岘城]。[上州]摠管[品日],与[一牟山郡]太守[大幢][沙尸山郡]大守{太守}[哲川]等,率兵攻[雨述城],斩首一千级。[百济]达率[助服]恩率[波伽]与众谋降。赐位[助服]级 ,仍授[古 耶郡]大守{太守},[波伽]级 ,兼赐田宅衣物。冬十月二十九日,大王闻[唐]皇帝使者至,遂还京。[唐]使吊慰,兼勅祭前王,赠杂彩五百段。[庾信]等休兵,待后命,[含资道]摠管[刘德敏]至,传勅旨,输[平壤]军粮。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零二年

○二年春正月,[唐]使臣在馆,至是,册命王为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乐浪郡]王{公}[新罗]王。拜伊 [文训]为中侍。王命[庾信]与[仁问][良图]等九将军,以车二千余两,载米四千石租二万二千余石,赴[平壤]。十八日,宿[风树村],氷滑道险,车不得行,并载以牛马。二十三日,渡[七重河],至[ 壤]。贵幢弟监[星川]军师[述川]等,遇贼兵于[梨岘],击杀之。二月一日,[庾信]等至塞{獐塞},距[平壤]三万六千步。先遣步骑监[裂起]等十五人,赴[唐]营。是日,风雪寒 ,人马多冻死。

六日,至[杨 ],[庾信]遣阿 [良图]大监[仁仙]等致军粮,赠[定方]以银五千七百分细布三十匹头发三十两牛黄十九两。[定方]得军粮,便罢还。[庾信]等闻[唐]兵归,亦还渡[ 川{川}]。[高句丽]兵追之,回军对战,斩首一万余级,虏小兄[阿达兮]等,得兵械万数。论功,中分[本彼宫]财货田庄奴仆,以赐[庾信][仁问]。[灵庙寺]灾。[耽罗国]主佐平[徒冬音律][一作津。],来降。[耽罗]自[武德]以来,臣属[百济],故以佐平为官号,至是,降为属国。三月,大赦。王以旣平[百济],命所司设大 。秋七月,遣伊 [金仁问],入[唐]贡方物。八月,[百济]残贼,屯聚[内斯只城],作恶,遣[钦纯]等十九将军,讨破之。大幢摠管[眞珠][南川州]摠管[眞钦],诈称病,闲放不恤国事,遂诛之,幷夷其族。沙 [如冬]打母,天雷雨震死,身上题须 堂三字。[南川州]献白鹊。[ 字未详。]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零三年

○三年春正月,作长仓于[南山新城]。筑[富山城]。二月,[钦纯][天存]领兵,攻取[百济][居列城],斩首七百余级。又攻[居勿城][沙平城]降之,又攻[德安城],斩首一千七十级。夏四月,大[唐],以我国为[鸡林]大都督府,以王为[鸡林州]大都督。五月,震[灵庙寺]门。[百济]故将[福信]及浮图{浮屠}[道琛]迎故王子[扶余豊],立之,围留鎭郞将[刘仁愿]于[熊津城]。[唐]皇帝诏[仁轨]检校[带方州]刺使{刺史},统{将}前都督[王文度]之众,与我兵向[百济]营,转鬪陷陈,所向无前。[信]等释[仁愿]围,退保[任存城]。

旣而[福信]杀[道琛],井{幷}其众,招还叛亡,势甚张。[仁轨]与[仁愿]合,解甲休士,乃请益兵。诏遣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兵四十万,至[德物岛],就[熊津府城]。王领[金庾信]等二十八[一云三十。]将军,与之合攻[豆陵[一作良。]尹城][周留城]等诸城,皆下之。[扶余豊]脱身走,王子[忠胜][忠志]等,率其众降,独[迟受信]据[任存城],不下。自冬十月二十一日,攻之,不克,至十一月四日,班师,至[舌[一作后。]利停],论功行赏有差。大赦,制衣裳,给留鎭[唐]军。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零四年

○四年春正月,[金庾信]请老,不允,赐 杖。以阿 [军官]为[汉山州]都督。下敎妇人亦服中朝衣裳。二月,命有司徙民于诸王陵园,各二十户。角干[金仁问]伊 [天存]与[唐]勅使[刘仁愿][百济][扶余隆],同盟干{于}[熊律{熊津}]。三月,[百济]残众,据[泗 山城]叛{反},[熊州{熊津}]都督发兵,攻破之。地震。遣[星川][丘日]等二{三}十八人于[府城],学[唐]乐。秋七月,王命将军[仁问][品日][军官][文颖]等,率[一善][汉山]二州兵,与[府城]兵马,攻[高句丽][突沙城],灭之。八月十四日,地震,坏民屋,南方尤甚。禁人擅以财货田地施佛寺。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零五年

○五年春二月,中侍[文训]致仕,以伊 [眞福]为中侍。伊 [文王{文汪}]卒,以王子礼葬之。[唐]皇帝遣使来吊,兼进赠紫衣一袭腰带一条彩绫罗一百匹 二百匹。王赠[唐]使者金帛尤厚。

秋八月,王与勅使[刘仁愿][熊津]都{都督}[扶余隆]盟于[熊津][就利山]。初,[百济]自[扶余璋]与[高句丽]连和,屡{侵}伐封 。我遣使入朝求救,相望于路。及[苏定方]旣平[百济]军回,余众又叛。王与鎭守使[刘仁愿][刘仁轨]等,经略数年,渐平之。[高宗]诏:[扶余隆]归,抚余众及令与我和好。至是,刑白马而盟,先祀神祇及川谷之神,而后 血。其盟文日{曰}:"往者,[百济]先王迷于逆顺,不敦邻好,不睦亲姻,结托[高句丽],交通[倭]国,兵{共}为残暴,侵削[新罗],剽邑屠城,略无宁岁。天子悯一物之失所,怜百姓之无辜,频命行人,遣其和好。负 恃远,侮慢天经,皇赫斯怒, {恭}行吊伐,旌旗所指,一戎大定。固可{ }宫 { }宅,作诫{范}来裔,塞源拔本,垂训后昆。然怀柔伐叛,前王之令典,兴亡继絶,往哲之通规。事必师古,传诸 册。故立{树}前[百济]大司稼正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守其祭祀,保其桑梓,依倚[新罗],长为与国,各除宿憾,结好和亲,各承诏命,永为藩服。仍遣使人右威卫将军[鲁城县]公[刘仁愿],亲临劝诱{谕},寔{具}宣成旨。约之以婚姻,申之以盟誓,刑牲 血,共敦终始,分灾恤患,恩若弟兄,祗奉纶言{音},不敢失坠,旣盟之后,共保岁寒。若有背盟{弃信不恒/乖背不恒},二三其德,兴兵动众,侵犯边 ,明 {神}监{鉴}之,百殃是降,子孙不育{昌},杜稷{社稷}无守, 祀磨灭,罔有遗余。故作金书铁券,藏之宗庙,子孙万代,无敢违祀{犯}。

神之听之,是飨{享}是福。"[刘仁轨]之辞也。 讫,埋牲币于坛之壬地,藏其书于我之宗庙。于是,[仁轨]领我使者及[百济][耽罗][倭]人四国使,浮海西还,以会祠[泰山]。立王子[政明]为太子,大赦。冬,以[一善][居列]二州民,输军资于[河西州]。绢{ }布旧以十寻为一匹,改以长七步广二尺为一匹。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零六年

○六年春二月,京都地震。夏四月,[灵庙寺]灾。大赦。[天存]之子[汉林][庾信]之子[三光],皆以奈麻入[唐]宿卫。王以旣平[百济],欲灭[高句丽],请兵于[唐]。冬十二月,[唐]以[李绩]为[辽东]道行军大摠管,以司列少常[伯安陆][ 处俊]副之,以击[高句丽]。[高句丽]贵臣[渊净土],以城十二,户七百六十三,口三千五百四十三来投。[净土]及从官二十四人,给衣物粮料家舍,安置王都及州府。其&八{十二}城完,□{ }遣士卒鎭守。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零七年

○七年秋七月,大 三日。[唐]皇帝勅以[智镜][恺元]为将军,赴[辽东]之役,王卽以[智镜]为波珍 ,[恺元]为大阿 。又皇帝勅以[日原]大阿 为云麾将军,王命于宫庭受命。遣大奈麻[汁恒世],入[唐]朝贡。[高宗]命[刘仁愿][金仁泰]从[卑列道],又征我兵,从[多谷][海谷]二道,以会[平壤]。秋八月,王领大角干[金庾信]等三十将军,出京。九月,至[汉城停]以待[英公]。冬十月二日,[英公]到[平壤城]北二百里,差遣[ 同兮]村主大奈麻[江深],率[契丹]骑兵八十余人,历[阿珍含城],至[汉城]移书,以督兵期,大王从之。十一月十一日,至[獐塞],闻[英公]归。王兵亦遇{还}。仍授[江深]位级 ,赐粟五百石。

十二月,中侍[文训]卒。[唐]留鎭将军[刘仁愿],传宣天子 命,助征[高句丽],仍赐王大将军旌节。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零八年

○八年春,[阿麻]来服。遣[元器]与[净土]入[唐],[净土]留不归,[元器]还。有勅此后禁献女人。三月,拜波珍 [智镜]为中侍。置[比列忽州],仍命波珍 [龙文]为摠管。夏四月,彗星守天船。六月十二日,[辽东]道安抚副大使[辽东]行军副大摠管兼[熊津]道安抚大使行军摠管右{左}相检校太子左中护上柱国[乐城县]开国男[刘仁轨],奉皇帝勅旨,与宿卫沙 [金三光]到[党项津]。王使角干[金仁问],廷{往}迎之以大礼。于是,右相约束讫,向[泉冈]。二十一日,以大角千{大角干}[金庾信]大幢为{为大幢}大摠管;角干[金仁问][钦纯][天存][文忠]  [眞福]波珍 [智镜]大阿 [良图][恺元][钦突],为大幢摠管;伊 [陈纯][一作[春]。][竹旨],为京停摠管;伊 [品日]  [文训]天阿 {大阿 }[天品],为贵幢摠管;伊 [仁泰],为[卑列道]摠管;  [军官]大阿 [都儒]阿 [龙长],为[汉城州]行军摠管;  [崇信]大阿 [文颖]阿 [福世],为[卑列城州]行军摠管;波珍 [宣光]阿 [长顺][纯长],为[河西州]行军摠管;波珍 [宜 {宜福}]阿 [天光],为誓幢摠管;阿 [日原][兴元],为 衿幢摠管。二十二日,[府城][刘仁愿]遣贵于{贵干}[未 ],告[高句丽][大谷□{大谷城}][汉城]等二郡十二城归服,王遣一吉 [眞功]称贺。[仁问][天存][都儒]等,领[一善州]等七郡及[汉城州]兵马,赴[唐]军营。二十七日,王发京赴[唐]兵。二十九日,诸道摠管发行,王以[庾信]病风留京。[仁问]等遇[英公],进军于[ 留山]下。[[ 留山]在今[西京]北二十里。]秋七月十六日,王行次[汉城州],敎诸摠管往会大军。[文颖]等遇[高句丽]兵于[蛇川]之原,对战大败之。

九月二十一日,与大军合围[平壤],[高句丽]王先遣[泉男产]等,诣[英公]请降。于是,[英公]以王[宝臧]王子[福男][德男]大臣等二十余万口回[唐]。角干[金仁问]大阿 [助州]随[英公]归,[仁泰][义福][薮世][天光][兴元]随行。初,大军平[高句丽],王发[汉城]指[平壤],次[ 次壤],闻[唐]诸将已归,还至[汉城]。冬十月二十二日,赐[庾信]位太大角千{太大角干},[仁问]大角干,已外伊 将军等并为角干,苏判已下并增位一级。大幢少监[本得],[蛇川]战功第一。[汉山州]少监[朴京汉],[平壤城]内杀军主[述脱],功第一。黑岳令[宣极],[平壤城]大门战功第一,并授位一吉 ,赐租一千石;誓幢幢主[金遁山],[平壤]军营战功第一,授位沙 ,赐租七百石;军师[南汉山][北渠],[平壤城]北门战功第一,授位述干,赐粟一千石;军师[斧壤][仇杞],[平壤]南桥战功第一,授位述干,赐粟七百石;假军师[比列忽][世活],[平壤]少城战功第一,授位高干,赐粟五百石;[汉山州]少监[金相京],[蛇川]战死,功第一,赠位一吉 ,赐租一千石。[牙述]沙 [求律],[蛇川]之战,就桥下涉水出,与贼鬪大胜,以无军令,自入危道,功虽第一而不录,愤恨欲经死,旁人救之,不得死。二十五日,王还国,次[褥突驿],[国原]仕臣[龙长]大阿 ,私设筵,飨王及诸侍从。及乐作,奈麻[紧周]子[能晏],年十五岁,呈[加耶]之舞,王见容仪端丽,召前抚背,以金盏劝酒,赐币帛颇厚。十一月五日,王以所虏[高句丽]人七千入京。六日,率文武臣寮,朝谒先祖庙,告曰:"祗承先志,与大[唐]同举义兵,问罪于[百济][高句丽],元凶伏罪,国步泰静,敢兹控告,神之听之。"十八日, 死事者,少监已上十□□匹,从者二十匹。十二月,[灵庙寺]灾。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零九年

○九年春正月,以[信惠]法师为政官大书省。[唐]僧[法安]来传天子命求磁石。二月二十一日,大王会群臣,下敎:"往者,[新罗]隔于两国,北伐西侵,暂无宁岁,战士曝骨,积于原野,身首分于庭界。先王愍百姓之残害,忘千乘之贵重,越海入朝,请兵绛阙,本欲平定两国,永无战鬪,雪累代之深雠,全百姓之残命。[百济]虽平,[&高丽{高句丽}]未灭,寡人承克定之遗业,终已成之先志。今两敌旣平,四隅静泰,临阵立功者,并已酬赏,战死幽魂者,追以冥资。但囹圄之中,不被泣辜之恩,枷 之苦,未蒙更新之泽。言念此事,寝食未安,可赦国内。自[总章]二年二月二十一日昧爽已前,犯五逆罪死已下,今见囚禁者,罪无小大,悉皆放出;其前赦已后犯罪夺爵者,并令依旧;盗贼人,但放其身,更无财物可还者,不在征限;其百姓贫寒,取他谷米者,在不熟之地者,子母俱不须还,若在熟处者,至今年收熟,只还其本,其子不须还。□□{今月}三十日为限,所司奉行!"夏五月,[泉共{泉井}][比□□{比列忽}][□连{各连}]等三郡民饥,发仓赈恤。遣[祇珍山]级 等,入[唐]献磁石二箱。又遣[钦纯]角干[良图]波珍 ,入[唐]谢罪。

冬,[唐]使到传诏,与弩师[仇珍川{仇珍山}]沙 回。命造木弩,放箭三十步。帝问曰:"闻在尔国造弩射一千步,今 三十步,何也{耶}?"对曰:"材不良也,若取材本国,则可以作之。"天子降使求之,卽遣[福汉]大奈麻献木。乃命改造,射至六十步。问其故,答曰:"臣亦不能知其所以然,殆木过海,为湿气所侵者欤。"天子疑其故不为,劫之以重罪,而终不尽呈其能。颁马 九{凡}一百七十四所:属所内二十二,官{宫}十,赐[庾信]太大角干六,[仁问]太角干五,角干七人各三,供 {伊 }五人各二,苏判四人各二,波珍 六人大阿 十二人各一,以下七十四所,随宜赐之。

六卷新罗本纪六文武王一零年

○十年春正月,[高宗]许[钦纯]还国,留囚[良图],终死干{于}圆狱。以王擅取[百济]土地遗民,皇帝责怒,再留使者。三月,沙 [薛乌儒]与[高句丽]太□□{大兄}[□延武{高延武}],各率精兵一{二}万,度[鸭 江{鸭绿江}],至[屋骨],□□□[靺鞨]兵先至[皆敦壤]待之。夏四月四日,对战,我兵大克之,斩获不可胜计。[唐]兵继至,我兵退保[白城]。六月,[高句丽][水临城]人[年岑{牟岑}]大兄,收合残民,自[穷牟城],至[浿江]南,杀[唐]官人及僧[法安]等。向[新罗]行,□{至}西海[史冶岛],见[高句丽]大臣[渊净土]之子[安胜],迎致[汉城]中,奉以为君,遣小兄[多式]等,哀{来}告曰:"兴灭国,继絶世,天下之公义也,推{惟}大国是望。我国先王臣{以}失道见灭,今臣等得国贵族[安胜],奉以为君,愿作藩屛,永世尽忠。"王处之国西[金马渚]。

[汉祇部]女人,一产三男一女,赐粟二百石。秋七月,王疑[百济]残众反复,遣大阿 [儒敦]于[熊津]都督府请和,不从,乃遣[司马称{司马弥}]军窥 。王知谋我,止[称{弥}]军不送,举兵讨[百济]。[品日][文忠][众臣][义官][天官]等,攻取城六十三,徙其人于内地。[天存][竹旨]等取城七,斩首二千。[军官][文颖]取城十二,击狄兵,斩首七千级,获战马兵械甚多。王还,以[众臣][义官][达官][兴元]等□□□寺营退却,罪当死,赦之免职。[仓吉于]□□□□一,各授位级 ,赐租有差。遣沙 [须弥山],封[安胜]为[高句丽]王。其册曰:"维[咸享]元年岁次庚午秋八月一日辛丑,[新罗]王致命[高句丽]嗣子[安胜]。公大祖{太祖}[中牟王],积德比{北}山,立切{功}南海,威风振于[靑丘],仁敎被于[玄 ]。子孙相继,本支不絶,开地千里,年将八百。至于[津{建}][产]兄弟,祸起萧墙, 成骨肉,家国破亡,宗社{湮}灭,生人波荡,无所托心。公避危难于山野,投单身于邻国,流离辛苦,迹同[晋文],更兴亡国,事等[卫侯]。夫百姓不可以无主,皇天必有以眷命,先王正嗣,唯公而已,主于祭祀,非公而谁?谨遣使一吉 [金须弥山]等,就披策命公为[高句丽]王,公宜抚集遗民,绍兴旧緖,永为邻国,事同昆弟,敬哉敬哉。兼送粳米二千石,甲具马一匹,绫五匹,绢细布各十匹,绵十五称,王其领之!"十二月,土星入月。京都地震。中侍[智镜]退。[倭]国更号[日本],自言近日所出以为名。[汉城州]摠管[薮世]取[百济]□□□□□□国,适彼事觉,遣大阿 [眞珠],诛之。[十二□□□贲书所六{云}□□ 事同异可考。]

三国史记卷第六。

七卷零零零零零零

猜你喜欢
  本纪第四 郁林王·萧子显
  卷七十四·列传第十二·脱脱
  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二·忠义三·宋濂
  卷二百七十·列传第一百五十八·张廷玉
  卷九十·志第六十六·兵二卫所·张廷玉
  卷二百十七·毕沅
  卷二十六·吴广成
  第二十卷 清咸丰·缪荃孙
  平定金川方略卷八·来保
  完颜永成传·脱脱
  曷思麦里传·宋濂
  刘台传·张廷玉
  马森传·张廷玉
  钦定南巡盛典卷三十六·高晋
  附錄·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关汉卿

    (净扮元吉同丑扮段志贤、卒子上,诗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出的朝阳门,便是大黄庄。自家不是别人,三将军元吉是也。这个将军是段志贤。我哥哥唐元帅领兵收捕刘武周,与尉迟交战,被我将尉迟引至介休城,将军兵围住。我则想杀了

  • 卷三·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三钱塘 王琦 撰乐府三十首远别离【江淹作古别离梁简文帝作生别离太白之远别离久别离二作大?本此】远别离古有皇【缪本作黄误】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海水直下万里深谁人不言此离苦

  • 卷四百三十·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四百三十 明 曹学佺 编 明诗次集六十四 费宏 送吴克温南归 都人望春信顽隂尚凝寒白日惨无光污泥几时乾有客束书卷仓忙出长安问之笑不答但云报恩难无由絷马足把袂徒相看浮云亦易散离筵

  • 东都事略卷一百二十二·王称

    僭伪传一百五  张邦昌字子能永静军东光人也举进士为瀛州教授召为校书省正字累擢太常少卿改起居舎人拜中书舎人给事中迁大司成会生徒犯灋邦昌坐训导无素罢提举崇福宫知光汝二州乆之以右文殿脩撰知洪州入为礼部侍郎翰

  • 卷十四 恭帝·王夫之

      〖一〗   赫连勃勃征隐士韦祖思而杀之,暴人之恒也。祖思不免于死。凡尸隐士之名以处乱世而无其实者,幸而不死,殆行险以徼幸之徒与!祖思之杀,以恭惧过甚,而逢勃勃之怒。恭惧非死道也。故庄周人闲世有养虎之说,动色相戒

  • 明宫史卷四·吕毖

    ○饮食好尚正月初一日正旦节自年前腊月二十四日祭灶之后宫眷内臣即穿葫芦景补子及蟒衣各家皆蒸点心储肉将为一二十日之费三十日岁暮即互相拜祝名曰辞旧岁大饮大嚼鼓乐喧阗为庆贺焉傍植桃符板将军炭贴门神室内悬挂福神

  • 春秋战国异辞卷五十一·陈厚耀

    赵孝成王孝成王元年秦伐我拔三城赵王新立太后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太后恵文后也长安君其少子也】大臣强谏太后眀谓左右曰复言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左师触詟愿见太后太后盛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十三·佚名

    嘉靖元年四月丁丑朔时享 太庙奉 武宗毅皇帝神主诣庙享祀○戊寅赠给事中席彖为光禄寺少卿赐祭一坛彖先以言事被谪 上登极诏复其官未任卒吏部请量加恤典故有是命○南京山西道试御史江良材服阕复除山东道○兵部奏汰燕山

  • 六 抄碑的方法·周作人

    抄碑的目的本来也是避人注意,叫袁世凯的狗腿看了觉得这是老古董,不会顾问政治的,那就好了。直到复辟打倒以后,钱玄同和他辩论那么一场之后,这才开始活动起来。那场辩论也正是在补树书屋的槐树下进行的。他的抄碑的起因既然

  • 杨言传·张廷玉

    杨言,字惟仁,鄞县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授官行人。嘉靖四年(1525)提升为礼科给事中。任职数日他就上言说:“近来仁寿宫发生火灾,晓谕群臣修身反省。我以为责任在公卿而不在陛下,罪在谏官而不在皇上身上。朝廷设立六科

  • 十一年·佚名

    (乙卯)十一年清雍正十三年春正月1月1日○朔壬申,上御仁政門受賀。○下諭,勸農于八道兩都。○憲府〈持平金錫一。〉申前啓,不允。又啓言:「元朝慶賀,禮之大者,而漢城判官李世聃被酒叫呼,擧措荒亂,宜汰去。」上從之。○奉朝賀崔奎

  •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七·佚名

    罽賓國三藏般若奉 詔譯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爾時善財童子。入菩薩廣大行。正念思惟心無障礙求菩薩智慧境。見菩薩神通事。念菩薩勝功德。被菩薩堅進甲。生菩薩大歡喜。趣菩薩不思議。遊菩薩大自在。修

  • 卷第十四·佚名

    阿毗达磨大毗婆沙论卷第十四五百大阿罗汉等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杂蕴第一中智纳息第二之六诸过去彼一切尽耶。答应作四句。过去有二种。如前说。尽亦有二种。如过去说。此中俱依二种作论。过去与尽互有广狭。故作四

  • 缘引·朱时恩

    佛祖纲目缘引刻分灯录既竣。则诸善信夙生种子已苏苏发动矣。然心空氏弘愿深慈。增进无已。且其一生精力。注之佛祖纲目一书。盖搜辑全藏纂要钩玄。而用编年法诠次焉。以迦文为教主。以西竺东土诸祖一花五叶为正宗。以

  • 皇甫持正集·皇甫湜

    别集。唐代皇甫湜(字持正)作。此集“唐志作三卷。晁公武读书志作六卷,杂文三十八篇”(见《四库全书总目》)。后经五代兵乱,原本已佚。现存明毛晋刻本与影印宋刻本《皇甫持正文集》6卷,为宋人所重编,亦被《四库全书》

  • 女娲氏之遗孽·叶灵凤

    短篇小说。叶灵凤著。发表于1926年10月《幻洲》半月刊。写一个中年有夫之妇蕙与青年男子莓箴私通而引起的心理变化。惠的隐秘被人发觉后,先是感到周围人对她的冷漠而产生思想矛盾,接着是因莓箴的来信而患病,最后由她

  • 御定历代题画诗类·陈邦彦

    一百二十卷。清陈邦彦(生卒年不详)奉敕编纂。陈邦彦,字世南,号春晖。陈元龙从子,浙江海宁人,康熙时人,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工小楷,著有《乌衣香牒》、《春驹小谱》。此书又称《历代题画诗类》,这是一部比较全面而系统

  •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义净

    亦称《西域求法高僧传》、《求法高僧传》等,佛教史籍。义净撰。本书分两部分,记述佛僧56人的传记。其中正传50人,附传6人。始自太州玄照法师,终于澧州大津法师。在这56人中,有30人因患病死于古印度,或中途遇难身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