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三

○词不能舍音韵

乐记曰:声成文谓之音,声出而音定焉,音繁而韵兴焉。论其秩序,则音居先,韵居后。若舍音韵以言词,匪特戾于古,词亦不能工矣。

○音律本于人声

刘彦和声律篇云: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惟词亦然,高下洪细,轻重迟疾,各有一定之响。解人正当于喉吻间得之。

○唐宋人制词无韵书

齐永明时尚声韵之学,周撰四声切韵,沈隐侯撰四声谱,曩尝求其书读之而不可得,盖二书本未传于世也。然平上去入,互相通转,群经有之。其见于毛诗者,尤不可枚举。当发言之始,期合天籁,非拘牵于声韵者。故唐、宋人制词,别无韵书,而韵寓焉。陈献可云:词曲起,则律吕即在词曲之中。[语载陆清献三鱼堂剩言。]然则制词,而必求诸韵书,非其旨矣。]段懋堂六书音韵表云:古平上为一类,去入为一类,上与平一也,去与入一也,上声备于三百篇,去声备于魏、晋。愚谓段说亦概举之词耳。实则三百篇未尝无去声,魏、晋未尝无上声也。]

○韵书分部

隋、唐韵书判二百六部,唐韵并作一百六部,其通转之例,实得五部。五部者,宫、商、角、征、羽,宋人以唇齿牙舌喉配之,厥后又易为喉腭舌齿唇。古今通韵谓第一宫部为喉音,今韵中东、冬、江、阳、庚、青、蒸七韵是也。七韵中字每读讫,必返喉而入于鼻,唱曲家呼为鼻音。[或谓之穿鼻音。]第二商部为腭音,今韵中真、文、元、寒、删、先六韵是也。六韵中字每读讫,必以下舌抵上腭,恩痕音以舌抵腭,则其收声在恩痕之间也。第三角部为舌音,今韵中鱼、虞、萧、肴、豪、歌、麻、尤八韵是也。八韵中字每读讫,必悬舌居中。[毛氏以上五韵及尤韵为敛唇音,而割歌、麻二韵为直喉音。]第四征部为齿音,今韵中支、微、齐、佳、灰五韵是也。五韵中字每读讫,必以舌挤齿。[或谓之展辅音。]第五羽部为唇音,今韵中侵、覃、盐、咸四韵是也。四韵中字读讫,必两唇相阖,歌曲家呼为闭口音,近人撰古音类表,实畅其说。目用广韵,而移萧、肴、豪、侯诸部为第五部,以侵、覃、盐、咸四部为附声,并割今韵蒸部附焉。此又从乐律二变通之而分部益密矣。凌次仲自谓其词用韵,凡闭口不敢阑入抵腭鼻音,至于抵腭与鼻音亦然。然则词之用韵,不綦严乎。徐灵胎乐府传声,谓曲家尚有落腮、穿齿、穿牙、覆唇、挺舌、透鼻、过鼻种种诸法,则五音四川产一切不足以尽之。

○五音法

韵书云:合口为宫,开口为商,卷舌为角,齐齿为征,撮口为羽。又云:喉音为宫,齿音为商,牙音为角,舌音为征,唇音为羽。如上所云,盖即沙门神珙五音声论及所分五音之法。

○四声谱

神珙四声五音九弄反纽图序曰:谱曰,平声者哀而安,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数语若为倚声家言之。其所谓谱,疑即沉氏之四声谱也。

○朱竹论词韵

朱生栓讨谓辽、金、元文字杂以国书字体,其诗词落韵,有出于二百六部之外者。观栓讨所论,即词韵一端可判升降,况有泛滥于辽、金、元之外者乎。

○两通法

萧山毛氏言四声之中有两通法,平上去三声自为一通,去入二声自为一通。三声自通,必不杂入声一字,二声自通,必不杂平上一字。然之于词,则固不然。词韵上去自为一通,入声则或通于平,或通于上去二声。若平与上去,当严立畛域,乃无迁就之弊。[沈义父乐府指迷谓词中去声字尤要,入声可代平声,不可代上声。万氏词律一书,实衍沉氏之说。]

○杨升庵论七音

杨升庵谓七音,即今切韵宫、商、角、征、羽外,有半商、半征,盖牙齿舌喉唇之外,有深浅二音故耳。考梵学于五音外,有折、摄二声,折声自脐轮起至唇上发,如<令牛>字[字浮金反。]之类是也。摄字鼻音,如韵字鼻中发之是也。升庵所谓深浅二音,实剿其说。通雅又以为大宫商之概者,皆此两音也。

○二合音

古语有二声合为一字者,或谓起于西域二合之音,如龙锺切为癃,潦倒切为老,谓人之癃老,以龙锺潦倒目之,音义取此。案二声合为一字,如狄为披,弥牟为木,蒺藜为茨,何不为盍,又如鲫令为精,窟笼为孔,皆然。宋时谓之切脚语,是即切字之法所本。又魏善伯言,凡字有首有腹有尾,如都、乌、翁三字,则都为首,乌为腹,翁为尾,共读之即是东字。姑乌庵是甘字,西衣音是心字,此则由古人二合之说,而复引其绪者。

○词之用字

词之用字,凡同在一纽一弄者,忌相连用之,宋人于此最为矜慎。如柳耆卿雨淋铃词,今[见母牙音,角属纯清。]宵[心母齿头音,商属次清。]酒[照母正齿音,商属次清。]醒[心母齿头音,商属次清。]何[匣母喉音,羽属半浊。]处[清母齿头音,商属次清。]杨[喻母喉音,羽属平。宋人所分四等声,其不清不浊者统谓之平,无所谓全浊声者。若四声等子所列,则以疑、尼、娘、明、微、喻、来、目八母为不清不浊,即宋人所谓平也。其邪、禅二母,不清不浊亦平也。其以群、定、澄、并、奉、从、床、匣八母为全浊者,婺源江氏亦从其说,乃宋人所谓半浊也。]柳[来母半舌音,征属半浊。]岸[疑母牙音,角属平。]晓[匣母喉音,羽属纯清。]风[非母轻唇音,官属纯清。]残[从母齿头音,商属半浊。]月[疑母牙音,角属平。]其用字之法,洵可为轨范矣。词必分清浊轻重,李易安作词论亦云。然周德清撰中原音韵,判为阴阳二声,阴阳者,清浊之谓也。贾子明以轻清为阴,重浊为阳,宋张世南已有其说。阴阳四声俱备,它音易明。惟上声每难剖晰,如董阴动阳,子阴矣阳,皆制词者所宜知。毛氏谓上声无阴阳,盖承中原音韵之说,误矣。

○宋词用双声

唐人诗喜用双声,宋词亦有之。李师吕天香词“素手金篝”,迭用之法也。康伯可金菊对芙蓉词,前阕“望故人消息迟迟”,下阕“悄为伊瘦损香肌”,消息、瘦损,皆以声也。然二字之外,固无重沓而施之者。

○词借用诗韵

词称诗馀,故制词者多借用诗韵。考唐孙忄面依陆法言切韵增补,始有唐韵。宋陈彭年等删减之,谓之广韵。宋祁丁度等增广之,谓之集韵。景四年乃颁行礼部韵略,而衢州毛氏、平水刘氏复增补之。至元黄公绍撰古今韵会,纤悉备矣。厥后阴氏[时中时夫。]并奉平水韵而删并之,遂为通用之本,今之诗韵是也。[婺源江氏云:今世词家习于并韵,谈韵学者亦粗举并韵,甚且误以刘韵为沉约韵。江氏所谓刘韵,即阴氏韵也。桐城方密之撰韵考,既误以今所行之阴氏韵为沈韵,江氏又误以为刘韵,皆未审也。]诗韵之称,自明人作俑,[萧山毛氏谓计赤试字之讹。]而世遂有以诗韵为词韵者矣。

○陶宗仪韵记

唐五代词,承诗这遗,其韵多与近体诗合。爰园词话谓唐晚五代小令填词用韵,多诡谲不成文,未知其所谓诡谲者安在也。陶宗仪韵记曰:本朝应制颁韵,仅十之二三,而人争习之,户录一篇以黏壁,故无定本。后见东都朱希真复为拟韵,亦仅十有六条。其闭口侵寻监咸廉纤三韵,[以阴阳二声标引,此为曲韵之祖。]不便混入,未遑校雠也。鄱阳张辑,始为衍义以释之。洎冯取洽重为缮录增补,而韵学稍为明备通行矣。值流离日,载于掌大薄,蹄藏于树根盎中,湿朽虫蚀,字无全行,笔无明画,又以杂叶细书如半菽许,愿一有心世道者,详而补之。然见所书十六条,与周德清所辑,小异大同,要以中原之音,而列以入声四韵为准。观南村所记,知宋人制词无待韵本,若张冯所记者,亦泯灭久矣。

○词韵略

べ斐轩词林韵释一书,但为北曲而设,于词固无与也。至沉去矜始辑词韵略,乱次以济,散无纪律,而万氏[树]、徐氏[钅九]反矜视之,窃所未喻。

○清词韵

踵词韵略而撰词韵者,本朝则有李氏词韵、胡氏文会堂词韵、吴氏学宋斋词韵、汤氏词韵选隽、[未刻本]郑氏绿漪亭词韵,中惟戈书条理秩然,刊误订讹,多有卓识,视沉书相距远矣。

○戈氏韵分部

戈氏于入声韵编分五部,诸唐、宋诸家词,独见精审。惟以第六部之真、谆等韵,第十一部之庚、耕等韵,第十三部之侵韵判而为三,与宋人旨意多不相合。其辨学宋斋词韵,谓所学皆宋人误处,而力诋真、谆、臻、文、欣、魂、痕、庚、耕、清、青、蒸、登、侵十四部同用之非。今考宋词用韵,如柳耆卿少年游,以频、缨、真、云、人通叶。[篇中所谓叶,谓同一韵而上下相叶,非谓以此韵叶彼韵,如顾处士音论所云。]周美成柳梢青,以人、盈、春、心、云、存通叶。李秋崖高阳台,以尘、云、昏、凝、沉、琼、深、痕、情、阴通叶。洪叔浪淘沙,以冥、晴、春、人、斟、情、鸣、清通叶。周公谨国香慢,以根、婷、春、凝、簪、兄、云、清通叶。奚秋崖芳草,以熏、醒、云、昏、凝、心、林、听、人通叶。张叔夏庆春宫,以晴、人、包括、迎、筝、裙、云、情、泠通叶。毛泽民于飞乐三阕,一以林、阴、深、心、尊、清、春、人通叶,一以云、惊、瓶、心、亭、声、清、应通叶,一以轻、云、匀、神、颦、魂、人、情通叶。略举数家,可得梗概。至上去韵,如高竹屋、王碧山齐天乐,史邦卿双双燕亦然。此等处宋人自有律度,展转相通,强为迁就,固属不可。然概指为误,转无以处宋人,吴氏所辑,亦非无所见也。

○方音之误

张芸窗水龙吟词,以过、、露、大、锁、破、我、和、么互叶。[词凡四阕,用韵皆同。]陈君衡长相思,以萧、骚、飘、楼、迢、遥、头、秋互叶。米友仁诉衷情词,以潜、喧、还、偏、山、言互叶。用韵不免错乱。盖前所举者为诸家所通用,此乃方音之误耳。

○以方音叶

黄鲁直念奴娇词,以笛韵绿。陆放翁云,沪戎间谓笛曰独,故鲁直得借用,此亦以方音叶者。

○借叶

辛稼轩隐括陶渊明诗,以江窗借叶韵,卷二一翦梅,亦以窗借叶丛韵。案刘熙释名曰:窗,聪也,尚书舜典达四聪,杜预注四聪作四窗。鲍明远诗,亦以窗叶东韵,读窗若聪。词非其类,稼轩殆因陶诗而偶用之。(lz)

○制词宜用宋人韵

否,一音方矩切,一音方久切。五代时韦端己应天长以否叶语,冯正中蝶恋花以否叶去,张泌菩萨蛮否叶暮。宋词则从上韵者十之九,从下韵者仅十之一,故调美成垂丝钓以否叶羽,黄鲁直渔家傲以否叶土,黄几仲摸鱼儿以否叶雨,徐师川摸鱼儿以否叶处,李端叔蓦山溪以否叶户,赵秋晓宴清都以否叶鼓。至南渡以后诸家,亦莫不然。又可为制词宜用宋人韵之一证。[下摸鱼儿,乃虞美人之误。]

○北字音叶

郭恕先佩Δ云:巴蜀谓北曰卜。诗“自南自北,无思不服”,叶韵也。[此恕先之臆说。三代时,服字与璧同音,不与卜叶。]五代词则有以北叶促者,若宋之黄竹斋、周美成、张于湖、韩东浦、周公谨、吴梦窗姜尧章,其北字叶韵均作卜音。元李用章洞仙歌词,更选甚南枝与北枝,北亦作平。考司马相如赋,东西南北叶下来韵,古乐府江南曲“鱼戏莲叶北”,叶上西韵,北字之可作平,固不第诗馀然也。

○词不以复出为禁

周美成齐天乐词,或病其复韵,非也。上句“佳时又逢重午”,指节序言,下句“唤风绫扇小窗午”,指气候言。[选禅词和美成韵,上“午”字作“五”。]大抵文辞用韵,其异义者,原不必以复出为禁。[石林词“谁采花寄与”,又“怅望兰舟容与”,两“与”字异诂。黄鲁直喝火令两用“寻”字,乃刊本之讹。]

○词用平侧韵

词有可用平韵亦可用侧韵者,闲中好、好梦令、忆秦娥、霜天晓角、豆叶黄、南歌子、虞美人、浣溪沙、绛都春、步月声声慢、庆清朝、满庭芳、百字令、蜡梅香、满江红、庆佳节、祝英台近、永遇乐、玉楼春、雨中花、喜迁莺,是也。侧韵三声皆可,惟忆秦娥、虞美人、南歌子则宜用入。至渔歌子、南浦等曲,亦平仄二调,然音响迥不侔矣。

○平侧通叶

词之平侧通叶者,西江月、换巢鸾凤、少年心、渡江云、戚氏、大圣乐、哨遍、玉碾萼、两同心、江城梅花引、古阳关,凡十一调。它词如贺方回水调歌头、杜寿城渔家傲、周公谨露华,亦有通叶,然皆借韵为之,非若数词有定格也。

○四声可变通

唐人诗所用四声,每有变通,不尽依本音者。李昌谷诗“请上琵琶弦”,琵字以平作入。[白香山诗“金屑琵琶槽”,方雄飞诗“语惭不及琵琶槽”,王龟龄诗“清音下瞰琵琶洲”,苏子瞻词“小莲初上琵琶弦”,并同。]杜少陵诗“恰是春风相欺得”,欺字以平作入。[思必切。]白香山诗“归来无泪可[集中自注可纥反。]求战巾”,可字以上作入。元微之诗“三省讵行怪”,怪字以去作平。李义山诗“簟冰将飘枕”,冰字以平作去。王仲初诗“绿窗红灯酒初醒”,灯字以平作去。杜牧之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十字以入作平,绳知切。[白香山诗“红阑三百九十桥”,陆放翁老学庵笔记谓十转平声,可读为谌。赵德麟西江月词“我生魔了十年”,十皆作平。]又香山诗“当时绮季不请钱”,请字以上作平。[刘氏碎金云:广韵下平十四,清、请,疾盈切,受也。]自是而宋词沿其例矣。

○上去入作平

词上入皆可作平,而入声最伙。独、一、寂、不、碧、亦等字固为数见。它如张子野踏莎行“密意欲传”,欲作平,黄鲁直渔家傲“系驴橛上合头语”,合作平,苏子瞻如梦令“寄语澡浴人”,浴作平,“帘外百舌儿”,舌作平,向伯恭卜算子“令我发深省”,发作平,辛幼安念奴娇“太白还又名白”,上白字作平,韩东浦卜算子“初过寒食节”,食作平。蒋胜欲贺新郎“节饮食”,节作平,梅花引“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湿作平。吴梦窗“似说春事迟暮”,说作平,王通叟庆清朝“得天气”,得作平,谢无逸花心动“折翼鸟”,翼作平,姜尧草长亭怨慢“日暮”,日作平,甄云卿霜天晓角“后赤壁”,赤作平。其以上作平者,张仲宗贺新郎“肯儿曹恩怨相尔汝”,尔字,舒信道菩萨蛮“忆曾把酒赏红翠”,赏字是也。其以去作平者,晏叔原临江仙“相逢梦里路”,梦字、[王船山亦读“气吞云梦泽”之梦为平。]洪舜俞临江仙“万紫千红鬓上粉”,鬓字是也。

○以平代侧

词用上入可代平矣,然亦有以平而代侧者。楼梅麓沁园春“此番登高”、张伯寸满江红“又一番元都春色”,两番字皆作去。案唐人诗“先后花分几番开,十番红桐一行死”,读法正同。

○以入叶平上去

词亦有用入,而叶平上去三声者,杜寿域惜春令“闷无绪玉箫抛掷”,掷字作平叶。晁无咎黄莺儿“两两三三修竹”,竹字作上叶。韩东浦贺新郎“绰约人如玉”,玉字作去叶。[下楚江曲曲字并同。]此类在宋人中正复不少。

○改入为平

毛泽民忆秦娥词,效五代冯延巳体也。冯词用入韵,故毛词可易为平,犹孙夫人之变李太白词为平韵也。孙词无换韵也。孙词无换韵,毛词兼之。盖古词用入者,宋人多改为平,固不第此调然矣。

○燕归梁无侧韵

乐府雅词补遗,载无名氏燕归梁词五十字,秦敦父谓前后第二句、第四句,与各家句读不同。愚案:是词用侧韵,燕归梁词从未有作侧韵者,盖李遵勖之滴滴金词也。秦未考正其调名之误耳。

○用韵借叶

词用韵可借叶,姜尧章长亭怨慢以此叶户。宋人原有此体,惟不可借口以宽其涂。[明人不知叶韵之法,遂以姜词“不会得,青青如此。日暮”为一句。而国初人多宗之,或有改本文“此”字为“许”字者。

○前人喜用三十六字

前人词多喜用三十六字,欧阳炯更漏子“三十六宫秋夜永”、孙孟文谒金门“却羡采鸳三十六”、谭明之浣溪沙“藉花三十六湖香”、张于湖蝶恋花“过尽碧湾三十六”、史邦卿西江月“三十六宫月冷”、曾纯甫金人捧露盘“锦江三十六鳞寒”、王圣与青房并蒂莲“也羞照三十六宫秋”、吴梦窗惜红衣“三十六矶重到”、周公谨木兰花慢“三十六鳞过却”、李秋崖木兰花“三十六梯树杪”、姜尧章惜红衣“三十六陂秋色”,用算博士语皆有致。

○补缀用字之法

词品载用字之法,所收太滥,苦无区别。愚谓虚字[二字见张玉田词源。]宜详,实义可略,因补缀之。有原书已具,而未条晰者,亦附列焉。

セ,说文,暴也。欧阳永叔渔家傲词“今朝陡觉凋零セ”。

斗与陡同,猝然也,一曰意健语也。杜少陵诗“斗上捩孤影”。舒信道蝶恋花词“斗觉年华换”。

底,匡谬正俗,俗谓何物为底,六朝人诗“持底装作衣”。又通抵,唐人诗“去帆不安幅,作抵使西风”。矬,昨和切,通俗文,短也。欧阳炯词“豆蔻花间矬晚日”。

假饶,犹云纵令,设辞也。蒋竹山词“假饶无分入雕阑”。杨补之词“假饶薄命”。

杀,所下切,大也,疾也。白香山诗“东风莫杀吹”。又通煞,极也。温飞卿词“愁杀平原年少”。秦少游词“瘦杀人天不管”。朱子答陆子静论无极书“太煞分明”。石次仲词“雨儿又煞”。

恁,方言,此也。姜尧章月下笛词“自恁虚度”。

年纪,本光武纪。侯鲭录云:纪,记也,记其年之数。和成绩词“正是破瓜年纪”。

一霎,沈会宗词“一霎时光景也堪惜”。审斋词“一霎峭红如许”。

侬家,苏子瞻诗“应记侬家旧姓西”。

没,小尔雅云,无也。孙孟文词“没人知”。

辛苦,见孔安国书洪范疏,及郑康成诗笺。

者,增韵此也。蜀主王衍词“者边走”。又通“这”,程怀古词“这回真个”。

安排,庄子“安排而去化”。程书舟词“已安排珠簟小胡床”。

{穴},说文,穴中见也。元微之诗“橹{穴}动摇妨客梦”。

判同拚。方言,楚人挥弃物谓之拚。杜少陵诗“纵饮久判人共弃”。晏叔原词“已拚长在别离中”。蕻同哄,胡切,广韵唱声。蒋竹山词“一窗芳蕻”。

么,语馀声也。王仲初诗“众中遗却金钗子,拾得从他要赎么”。去声义同,苏子瞻词“还知么”,叶上朵韵。

探,去声,周易疏,探谓嫖探求取。李太白词“月探金窗罅”。

许,助辞也。古乐府“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悲不得语”。李太白诗“相去复几许”。贺方回词“试问闲愁知几许”。

,韵会,挂也,与■同。李昌谷诗“云香蔓刺”。王千秋词“醉袖香黏粉”。

乍可,宁可也。韩退之诗“乍可阻君意”。元微之诗“乍可为天上牵牛织女星”。

划地,集韵,划,平也。毛平仲词“划地春寒”。

故,说文,使为之也。世说,王谓何曰:“我今故与林公来相看”。刘武仲云:“此故字犹云特也。”杜少陵诗“清秋燕子故飞飞”。周美成词“故下封枝雪”。

争,方言,如何也。李义山诗“争拭酬恩泪得干”。

瑟瑟,殷红也。殷文圭诗“水面风吹瑟瑟罗”。又碧也。“半江瑟瑟半江红”。

的,元微之诗“的应未有诸人觉”。

端的,确辞也。高竹屋祝英台近词“瑞的此心苦”。

好在,通鉴,高力士宣上皇诏曰:“诸将士各好在。”张伯雨诗“好在画图留胜迹”。

奈,即无奈省文也。姜尧章词“奈愁里换时节”。

样,旧唐书柳公权传,刘禹锡称为柳家新样。陈后山词“花样腰身宫样立”。

无那,犹无奈也。王右丞诗“强欲从君无那老”。李后主词“无奈夜长人不寐”。

蘸,庄陷切,广韵,以物内水也。李德润词“岸岸荔枝红蘸水”。

个与个同,齐语,鹿皮四个。史记货殖传,竹竿万个。注,个犹枚也。李太白诗“作个音书能断绝”。又此也。谢无逸词“个中怀抱谁排遣”。又语辞也。王观词“晴则个,阴则个”。

不忿,不平之意也。李正己诗“不忿朝来喜鹊声”。

罨,丹铅总录云,画家有罨画,杂彩色画也。吴兴有罨画溪,然其字当用<青盍>。张子澄诗“罨岸春涛打船尾”。

被,为其所如何也。白香山诗“常被老元偷格律”。

吃虚,杜牧之诗“堪笑吃虚隋炀帝”。

ソ,说文,两手相切摩也。晋书刘毅传,因ソ五木久之。又揉也。曹尧宾诗“手ソ裙带问襄王”。冯正中词“手ソ红杏蕊”。审斋词“更须冰蛹替ソ丝”。黄简词“妆成ソ镜问春风”。

谩,通漫,虚也,枉也。冯延巳词“夜夜梦魂休谩语”。又用为语助,取其因任放浪无所拘栓也。王碧山词“谩重拂琴丝”。

浪与漫同。刘子仪诗“帘声烛影浪多疑”。又虚枉之辞也。杜子美诗“浪作禽填海”。

阿,鸦之入声。三国志庞统传,向者之论,阿谁为失。汉诗“家中有阿谁”。程怀古词“阿寿牵衣仍问我”。绸缪,毛苌诗传云,缠绵也。陈君衡词“水情云意两绸缪”。文选注云,殷勤之意也。柳耆卿词“绸缪凤枕鸳被”。

剩,馀辞也。皮袭美诗“剩欲与君终此志”。又尚也。杜牧之诗“剩肯新年归否”。

地,玉篇,苏骨切。唐玄宗诗“垂杨地影”。

不成,杜子美诗“不成诛执法”。荣樵仲词“不成天也不容我,去乐清闲”。张蜕岩词“不成便没相逢日”。

旋,事非预为曰旋。王仲初诗“旋翻曲谱声初起”。司空表圣词“旋开旋落旋成空”。

絮,方密之通雅云,方言以濡滞不决为絮。史浩两钞摘腴曰,富郑公偶疑不决。韩魏公曰公又絮。刘夷叔词“休絮休絮,我自明朝归去。”

扌绝,与绝同,断也。尹梅津词“点点爱轻扌绝”。

儿,少意也。向伯恭词“语音娇软带儿痴”。辛稼轩词“晚云做造些儿雨”。

手段,元遗山三乡杂诗“五凤楼头无手段”。

趱,玉篇,散走也。高竹屋词“趱将花落”。

着,方言,语助也。孙孟文词“更愁闻着品弦声”。张宗瑞词“忆着故山萝月”。

劣,陈克词“盆池劣照蔷薇架”。

跟,释名,足后曰跟。广韵,<韦>履跟后帖也。刘改之沁园春词“微褪些跟”。

忒,说文,更也,从心弋声。辛稼轩词“谁与安排忒好”。

战,孙孟文词“红战灯花笑”。杜安世词“战红杏馀香乱坠”。

趁,广韵,逐也。毛平词“氵还相趁”。周公谨词“几点落英蜂翅趁”。

簇,司空表圣诗“玉阶相簇打金钱”。周美成词“簇清明天气”。

赚,杜彦之诗“耳骅骝赚杀人”。尹参卿词“赚得王孙狂处”。欧阳永叔词“谁把佳期赚”。

佯,与章切。广韵,诈也。毛熙震词“佯不觑人空婉约”。

厮,蒋竹山词“影厮伴东奔西走”。

<叵寸>,同叵。说文,不可也。温飞卿更漏子词“虽<叵寸>耐”。薛昭蕴词“叵耐无端处”。

尽,即忍切。刘武仲曰:“此尽字犹任也。”许岷词“当初不合尽饶伊”。晏叔原词“尽无端尽日东风恶”。

猛,陈后山清平乐词“猛与将来放着”。沈约之谒金门词“猛记乌衣曾旧识”。

○词无衬字

吴梦窗唐多令词“纵芭蕉不雨也飕飕”。卓人月以纵字为衬字,万氏词律[卷九]已驳正之。盖谓曲有衬字,词无衬字,二者不可相混也。朱子云:“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泛声,逐一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朱子所谓曲子,指词言之。胡元任云:“唐人调俱失传,今可歌者,小秦王、瑞鹧鸪耳。瑞鹧鸪依字易歌,若小秦王必杂以虚声,乃可歌也。据此,则词虽无衬字,而曲之肇源于词者,概可识矣。”[周公谨唐多令‘燕风轻,庭字正清和’。下阕云‘扇鸾孤,尘暗合欢罗’,句法与梦窗同。]

猜你喜欢
  刘天迪·唐圭璋
  刘天游·唐圭璋
  卷三十二·陈廷敬
  盍西村·隋树森
  楔子·关汉卿
  卷四·宋·蒋一葵
  卷十四·白居易
  Fragments·戴望舒
  前集卷四·罗椅
  卷一百二十二·徐世昌
  卷十八·陈焯
  卷三十三·高棅
  御选元诗卷二十六·康熙
  09、闺戏·蒲松龄
  来鹄诗作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460 ·佚名

    叶适 赵知县挽词 僧馆经年学,书签尽日抽。 空闻割鸡笑,不见化凫留。 瘴月晓还落,蛮云冷未收。 西华夜来雨,净洗一生愁。 叶适 赵子容任温州避开法终日看凹子而事自理又新廪储粮功利可传也为赋

  • 卷二十·王琦

    钦定四库全书李太白集注卷二十钱塘 王琦 撰古近体诗共六十首游南阳白水登石激作【南阳唐时郡名卽邓州也隶山南东道方舆胜覧枣阳有白水卽白河一统志淯水在南阳府城东三里俗名白河石激在南阳府城东三里淯水环流为一城

  • 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九十五·柯劭忞

      哈剌哈孙 不忽木 回回 巙巙   哈剌哈孙,斡剌纳儿氏,太祖功臣乞失里黑之曾孙也。祖博理察,父囊家台,并见《乞失里黑传》。   哈剌哈孙威重,不妄言笑,善骑射,尤雅重儒术。至元九年,世祖录勋臣后,命掌宿卫,袭号答剌罕。

  • 契丹國志卷之二·叶隆礼

      太宗嗣聖皇帝上   太宗諱德光,太祖第二子也。母曰述律氏。帝誕於大部落東一千里之牙帳。生時黑雲覆帳,火光照耀,有聲如雷。及長,美姿貌,雄傑有大志,精於騎射。平奚、渤海二國,太祖愛之,立為元帥太子。嘗從太祖至西樓,有

  • 尚史卷六十四·李锴

    列传四十二越诸臣传范蠡范蠡字少伯楚宛三户人【太史公素王妙论南阳人髙□吕览解楚三户人】佯狂倜傥负俗文种为宛令遣吏谒奉吏还曰范蠡狂种笑曰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懐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

  • ●绎史摭遗卷十·温睿临

    吴郡李瑶子玉纂目录武臣列传李定国(靳统武)郑成功(子经、孙克塽)案前史「原例」中,以孙可望降附本朝,例不得载,详于「李定国传」;以李成栋事属无始,但于其子元胤传中见诸;以郑氏父子、祖孙仿「吴越世家」例,专合一传之。此三者,温

  • 钦定续通志卷二十一 后唐纪二·纪昀

    后唐纪 【二】明宗愍帝废帝○明宗明宗皇帝世本代北无姓氏父电为鴈门部将生子邈佶烈以骑射事太祖为人质厚寡言执事恭谨太祖养以为子赐名嗣源梁之攻兖 郓也太祖遣李存信将兵三万救兖郓存信留莘县不进使嗣源别以兵三千先

  • 二八 西兴渡江·周作人

    “七月三十日,晴。晨至西兴,落俞天德行。上午过江,午至斗富三桥沈宏远行,下午下驳船,至拱辰桥,下大东小火轮拖船。”日记上简单的记载如此,现在来说得稍为详细一点吧。西兴是萧山县的一个市镇,也即是由绍兴西郭北海桥到杭州的

  •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原文)·范晔

    (青州、荆州、扬州)○青州济南 平原 乐安 北海 东莱 齐国○荆州南陽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陽 武陵 长沙○扬州九江 丹陽 庐江 会稽 吴郡 豫章◆济南国(故齐,文帝分。雒陽东千八百里。)十城,户七万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万三千

  • 盛寅传·张廷玉

    盛寅,字启东,苏州吴江人。受业于郡人王宾。原来王宾与金华人戴原礼交游时,就想得到原礼的医书。原礼笑道:“我固然会无保留地把医术传给你,难道君不能屈驾作为我的弟子?”王宾说“:我老了,不能再居于弟子的地位。”有天,待原礼

  • 宥坐篇第二十八·荀况

    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孔子问于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孔子曰:“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孔子顾谓弟子曰:“注水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

  • 春秋大全卷十四·胡广

    明 胡广等 撰僖公下【丁襄王丑八年】十有六年【齐桓四十二晋惠七卫文十六蔡庄二郑文二十九曹共九陈穆四成十一宋襄七秦穆十六楚成二十八】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陨公作霣】【左传陨星也公羊传曷为先言霣而后言

  • 卷四十一·康熙

    <经部,礼类,礼记之属,日讲礼记解义钦定四库全书卷日讲礼记解义卷四十一乐记乐记者记乐之义也古有乐经疑多是声音乐舞之节少有辞句可读诵记识是以秦火之後无传焉汉河间献王集诸生采周官诸子作乐记二十四卷刘向校书得乐

  • 释道家精神义·钱穆

    分目一、《庄子》内篇言精字义二、《庄子》内篇言神字义三、《庄子》书言精神二字与儒家言齐圣二字之比较义四、《老子》书言精字义五、《老子》书言神字义六、《庄子》外杂篇中精字神字及精神二字连用义七、《管子》

  • 众经目录序·彦琮

    隋翻经沙门及学士等撰佛法东行。年代已远。梵经西至流布渐多。旧来正典并由翻出。近遭乱世颇失原起。前写后译质文不同。一经数本增减亦异。致使凡人得容妄造。或私[打-丁+乘]要事更立别名。或辄构余辞仍取真号。或论

  • 众护法孝廉文学请启·如玺

    众护法孝廉文学请启伏以一灯发焰灯灯相续无穷万法同宗法法皆归实际模范流芳于今日师资直接于当时恭惟方翁大师皎月临渊清风拂水得少室不传之旨分曹溪无尽之流瞬目扬眉己事全彰世外拈椎竖拂大机迥露当阳丁群情欲撼之

  • 梼杌萃编·钱锡宝

    《梼杌萃编》为长篇章回体小说,又名《宦海钟》,以反面人物贾端甫为中心,叙述了清末官场商场的黑暗与腐败。文笔辛辣。全书十二编二十四回,十二编分别为禹、铸、鼎、温、燃、犀、抉、隐、伏、警、贪、痴,每编分上、下,含两回

  • 金刚映·宝达

    又名《金刚经映》、《金刚经义映》。佛典注疏。唐宝达集。原著卷数不详。据《东域传灯录》,当为三卷。日本村山龙平藏本,系卷上,首尾齐全。此文是对道氤《御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的注释。文章的目的是对《宣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