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周作人

半农的诗集将要出版了,我不得不给他做一篇小序。这并不是说我要批评半农的诗,或是介绍一下子,我不是什么评论家,怎么能批评,我的批评又怎能当作介绍。半农的诗的好处自有诗在那里作证。这是我与半农的老交情,使我不得不写几句闲话,替他的诗集做序。

我与半农是《新青年》上做诗的老朋友,是的,我们也发谬论,说废话,但做诗的兴致却也的确不弱,《新青年》上总是三日两头的有诗,半农到欧洲去后也还时常寄诗来给我看。那时做新诗的人实在不少,但据我看来,容我不客气地说,只有两个人具有诗人的天分,一个是尹默,一个就是半农。尹默早就不做新诗了,把他的诗情移在别的形式上表现,一部《秋明集》里的诗词即是最好的证据。尹默觉得新兴的口语与散文格调,不很能亲密地与他的情调相合,于是转了方向去运用文言,但他是驾驭得住文言的,所以文言还是听他的话,他的诗词还是现代的新诗,他的外表之所以与普通的新诗稍有不同者,我想实在只是由于内含的气氛略有差异的缘故。半农则10年来只做诗,进境很是明了,这因为半农驾驭得住口语,所以有这样的成功,大家只须看《扬鞭集》便可以知道这个情实。天下多诗人,我不想来肆口抑扬,不过就我所熟知的《新青年》时代的新诗作家说来,上边所说的话我相信是大抵确实的了。

我想新诗总是要发达下去的。中国的诗向来模仿束缚得太过了,当然不免发生剧变,自由与豪华的确是新的发展上重要的原素,新诗的趋向所以可以说是很不错的。我不是传统主义(Traditionalism)的信徒,但相信传统之力是不可轻侮的;坏的传统思想,自然很多,我们应当想法除去他,超越善恶而又无可排除的传统,却也未必少,如因了汉字而生的种种修辞方法,在我们用了汉字写东西的时候总摆脱不掉的。我觉得新诗的成就上有一种趋势恐怕很是重要,这便是一种融化。不瞒大家说,新诗本来也是从模仿来的。他的进化是在于模仿与独创之消长,近来中国的诗似乎有渐近于独创的模样,这就是我所谓的融化。自由之中自有节制,豪华之中实含清涩,把中国文学固有的特质因了外来影响而益美化,不可只披上一件呢外套就了事。这或者是我个人的偏见也未可知,我总觉得艺术这样东西虽是一种奢侈品,但给予时常是很吝啬的,至少也决不浪费。向来的新诗恐怕有点太浪费了,在我这样旧人——是的,我知道自己是很旧的人,有好些中国的艺术及思想上的传统占据着我的心,——看来,觉得不很满意,现在因了经验而知稼穑之艰难,这不能不说是文艺界的一个进步了。

新诗的手法,我不很佩服白描,也不喜欢唠叨的叙事,不必说唠叨的说理,我只认抒情是诗的本分,而写法则觉得所谓“兴”最有意思,用新名词来讲或可以说是象征。让我说一句陈腐话,象征是诗的最新写法,但也是最旧,在中国也“古已有之”,我们上观国风,下察民谣,便可以知道中国的诗多用兴体,较赋与比要更普通而成就亦更好。譬如《桃之夭夭》一诗,既未必是将桃子去比新娘子,也不是指定桃花开时或是种桃子的家里有女儿出嫁,实在只因桃花的浓艳的气氛与婚姻有点共通的地方,所以用来起兴,但起兴云者并不是陪衬,乃是也在发表正意,不过用别一说法罢了。中国的文学革命是古典主义(不是拟古主义)的影响,一切作品都像是一个玻璃球,晶莹透澈得太厉害了,没有一点儿朦胧,因此也似乎缺少了一种余香与回味。正当的道路恐怕还是浪漫主义,——凡诗差不多无不是浪漫主义的,而象征实在是其精意。这是外国的新潮流,同时也是中国的旧手法;新诗如往这一路去,融合便可成功,真正的中国新诗也就可以产生出来了。

我对于中国新诗曾摇旗呐喊过,不过自己一无成就,近年早已歇业,不再动笔了,但暇时也还想到,略有一点意见,现在乘便写出,当作序文的材料,请半农加以指教。

民国十五年五月三十日,于北京

猜你喜欢
  杨元亨·唐圭璋
  许左之·唐圭璋
  陈汝羲·唐圭璋
  附录 《批本随园诗话》批语·袁枚
  卷一百九十六·徐世昌
  卷一百九十七·徐世昌
  卷三十八·王奕清
  卷四百六十二·曹学佺
  卷四百二十五·曹学佺
  广陵诗钞·吴之振
  天台集拾遗·李庚
  卷八百二十·佚名
  卷六百八十七·佚名
  卷三百六十六·佚名
  内篇(下)·叶燮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八百三十九·彭定求

        卷839_1 【寄郑谷郎中(一作住襄州谒郑谷献诗)】齐己   高名喧省闼,雅颂出吾唐。叠巘供秋望,无云到夕阳。   自封修药院,别扫著僧床。几梦中朝事,依依鹓鹭行。   卷839_2 【归雁】齐己   塞门春已暖,连影

  • 卷五百四十九·彭定求

        卷549_1 【汾上宴别(一作许浑诗)】赵嘏   云物如故乡,山川知异路。年来未归客,马上春色暮。   一尊花下酒,残日水西树。不待管弦终,摇鞭背花去。   卷549_2 【书斋雪后】赵嘏   拥褐坐茅檐,春晴喜初日。微

  • 提要·杨亿

    臣等谨案西昆酬唱集二巻不着编辑者名氏前有杨亿序称巻帙为亿所分书名亦亿所题而不言裒而成集出于谁手考田况儒林公议云杨亿两禁变文章之体刘筠钱惟演辈从而效之以新诗更相属和亿复编叙之题曰西昆酬唱集然则即亿编也凡

  • 卷二百五十七·列传第一百四十五·张廷玉

        张鹤鸣 董汉儒 赵彦 王洽梁廷栋 熊明遇 张凤翼 陈新甲 冯元飙   张鹤鸣,字元平,颍州人。中万历十四年会试,父病,驰归。越六年,始成进士。除历城知县,移南京兵部主事。累官陕西右参政,分巡临、巩,以才略闻。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六十一·佚名

    万历三十七年八月己酉朔升浙江参政陆应川为贵州按察使调福建参议刘毅为广东参议○云南三司缺官抚按议以布政司理问赍进 万寿表文礼部言 皇上于推升方面官员概多迟留以致官不必备用辄称乏且每年进表关系本地方各官贤

  • 卷七十五·傅恒

    钦定四库全书平定准噶尔方略正编卷七十五乾隆二十四年闰六月甲辰谕定边将军兆惠等相机追贼众上谕军机大臣曰据兆惠等询问来降回人知波罗泥都将喀什噶尔人众驱出肆行抢掠霍集占于四月间迁移家口辎重于叶尔羌之西恐同

  • 越陌度阡·胡兰成

    越陌度阡这次回到斯家,一住住了七八天。斯君怕我气闷,也陪我到村端溪边山边闲散。一日下午到山上看看玉蜀黍,正值范先生在,斯君与我说话,她却不兜搭,惟倚锄立在一株桐树下,俯首视地,楚楚可怜,但她其实是个亮烈人,从端正里出来温

  • 王百雷·周诒春

    王百雷 字百雷。年三十三岁。生于上海。叔培荪。任南洋中学校长。本籍住址。上海日晖桥王宅。已婚。子一。初学于上海南洋中学及南洋公学。任四川高等学堂教员。光緖三十四年。自费游美。入加利佛尼大学。习矿科。宣

  • 卷十四 杂事十二·孙星衍

    《礼记·檀弓疏》引《论语撰考谶》叔梁纥与徵在祷尼丘山,感黑龙之精以生仲尼。《艺文类聚》八十八引《春秋演孔图》孔子母徵在游大冢之陂。睡,梦黑帝使请与己交。语曰:“女乳必于空桑之中,觉则若感,生丘于空桑之中。”《后

  • 治體第八卷·朱熹

      1、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謂也。治天下有則,家之謂也。本必端,端本,誠心而已矣。則必善,善則,和親而已矣。家難而天下易,家親而天下疏也。家人離必起於婦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而志不同行"也。堯所以釐降二女於嬀

  • 四书管窥卷八·史伯璿

    元 史伯璿 撰中庸二十二章至诚尽性 饶氏曰此与首章一般至诚便是致中和赞化育便是天地位万物育 辑释亦引之此只因以致中和之致为坐致之致故如此説其实致中和之致与致曲之致何异前辩已明此不再述集成或疑此章以后天

  • 提要·黄道周

    【臣】等谨案孝经集传四卷明黄道周撰道周有三易洞玑别着録是书作于廷杖下狱之时其作书之防见于门人所笔记者曰孝经自不毁伤其身以不毁伤天下不恶慢一人以至享祀上帝真觉良知良能塞天塞地又曰孝经有五大义本性立敎因心

  • 辨性下·章太炎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惟上智与下愚不移。此亦计阿罗耶中受熏之种也。熏之者意识,其本即在意根。人心者,如大海,两白虹婴之,我见我痴是也;两白蛟婴之,我爱我慢是也。彼四德者,悉依隐意根。由我见,人有好真之性。(亦以我爱为增

  • 劝助品第四十·佚名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语须菩提,菩萨摩诃萨所作劝助福祐之像。与众生共为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无所希望出过众生。诸声闻辟支佛所作劝助福祐者上一切众生。发声闻辟支佛乘者,所作布施福祐之像。持戒自守一心福像。不如是菩萨

  • 一切经音义卷第七十二·唐慧琳

       翻经沙门惠琳撰  音显宗论四十卷 琳  阿毗昙心论四卷 玄  法胜阿毗昙心论六卷 玄  杂阿毗昙心论十一卷 玄  右四论六十一卷同此卷音。  显宗论三藏圣教序(前音义最初第一卷首已具训释讫此略而

  • 佛说谏王经·佚名

    宋安阳侯沮渠京声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国王名不离先尼。出行国界道过佛所。身蒙尘土解剑退盖为佛作礼。天尊曰。就坐。王即坐。佛问王。王所从来身蒙尘土。王即退坐稽首对诺。属行国界有灾异

  • 卷第十三·昙噩

    新修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三 淛东沙门 昙噩 述 戒学 弘法科(三) 隋昙延 出蒲州桑泉王氏也。其先仕齐周。世皆致贵显而延尤嗜学。年十六。偶听妙法师讲涅盘。遂出家。逮弱冠。即就开演。义理融贯。词辨优赡。识者敬慕

  • 宋元诗会·陈焯

    宋、元诗总集。一百卷。清陈焯辑。陈焯字默公,桐城(今属安徽)人,顺治壬辰(1652)进士。《国朝书人辑略》卷二九有传。其书前六十卷为宋,得四百八十多人,录诗三千一百五十多首;卷六十一至六十五录金人一百三十多人,诗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