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佛说谏王经

宋安阳侯沮渠京声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是时国王名不离先尼。出行国界道过佛所。身蒙尘土解剑退盖为佛作礼。天尊曰。就坐。王即坐。佛问王。王所从来身蒙尘土。王即退坐稽首对诺。属行国界有灾异者。佛告王曰。王治当以正法无失节度。常以慈心养育人民。所以得霸治为国王者。皆由宿命行善所致。统理民事不可偏枉。诸公卿群寮下逮凡民皆有怨辞。王治行不平海内皆忿。身死魂神常入太山地狱。后虽悔之无所复及。王治国平正常以节度。臣民叹德四海归心。天龙鬼神皆闻王善死得上天后亦无悔。王无好淫侄以自荒坏。无以忿意有所残贼。当受忠臣刚直之谏。夫与人言。常以宽详无灼热之。当以四意待于国民。何谓为四。随时廪与。和意与语。所有珍宝与民共之。占视老病及诸鳏寡。王如是者。国中和平即得其福寿终上天所愿自然。王不可以常得自在。人皆敬畏以之为乐。名象好马宝车贤臣。群寮百官导从前后。内藏珍宝仓库百物。皆当腐坏无长存者。年少会老强健必病。含血之类皆当归死。珍宝妻子家室内外不可常得。如人梦见殿舍好园树木花果池水流泉。游戏其中快乐无极。寤则霍然莫知所在。睹世所有皆如人梦。王宁见树有华果。华果不能常著树。青青之叶会有萎落。天冠巾帻黼黻名服不能常好。流水不能常满。放火旷野火盛焰赫不久则灭。暴风疾雨雷电霹雳。斯臾之间霍然不见。日欲出时星无精光。日之盛明照于天下不久则冥。世间无常亦复如是。喻如四面有大石山。上下皆有六山俱到同时共合。其中人物含血之类。无有豪贱皆当糜碎。人有四事不可得止。老至体枯。病来心恼。身死神去。所有珍宝皆当弃捐不可得保。此四一至不可得离无避逃处。非口所能守请陈谢。不可财许求哀得解。是时所有名象良马珍宝壮士群臣百官护导前后。孰能为王排却之者。王宁见师子兽中最猛。遥见群鹿意欲所取便前搏撮裂食其肉如斯之痛安可言乎。命如师子取群鹿时。人命欲终身体不宁。血脉为消面色为变。命日欲促五藏不治不思饮食。虽有神咒良医善药不能使愈。口为妄语其所索者家室恣之。身体皆痛如被掠治。手足抂攘骨节欲解。口干息极羸瘦困劣。不能起居坐卧须人。若得良药糜粥甘食人当含之。必复苦极筋脉欲绝。但有出气无复报入。唇燥干焦。正气竭尽邪气在处。舌稍却缩面目无色。耳鼻闭塞不闻声香。手足拘挛筋急口噤欲言不能。手或把空莫索边傍。白汗目泪流出相续。心意著痛识转消灭无所复知。熅去身冷魂神去矣。所有珍宝父母兄弟妻子。内外知识奴婢皆当弃捐。随行独去不知所到。世间虽乐不得久留。王当是时当何恃怙。唯有孝顺慈养二亲。供事高行清洁沙门见凡老人当尊敬之。所有财宝与民同欢。当以慈心施惠于民。无以谗言残害民命。为王之法当宣圣道。教民为善。唯守一心心存三尊。王者如斯诸圣咨嗟。天龙鬼神拥护其国。生有荣誉死得上天。身死神去当何所恃。惟恃善耳。火盛炜炜恃水灭之。饥渴之人惟恃水谷。老恃机杖。盲恃有目。冥恃灯火。疾病困笃恃良医药。船行巨海风浪盛猛恃彼榜橹。道有盗贼恃藏匿处。身死神去惟恃修善。犹逢彼难各恃其事。以自拔济宗室获安。王无以为乐饮食极味。游居自在不可常得。饱满皆当消散不可常得。好香涂身苾芬括鼻。珠玑璎珞奕奕曜目。水陆好华以为校饰。金缕织成以为名服。白毳衣。文绣衣。杂彩衣。无极衣。细叠衣。细致衣。锦绫衣。此皆无常不可久保。宫观高台华阙殿舍。黄金白银七宝床榻。氍毹毾[登*毛]綩綖细软以藉身体。七宝织成文绣绫绮以为帏帐。柱梁殿户雕文刻镂。烧众杂香游戏其中。斯皆无常不可久保。琴瑟筝笛众音集聚。歌舞倡伎众音盈耳快乐可言。斯亦无常如幻如梦不得久保。象马宝车光目之观。王一出时椎钟鸣鼓驿导前后。王乘羽盖之车侍者持幢。翠毛鸨羽雕文其柄以拂尘土。治填道路丹画栏楯。众民所观无不敬畏。好华名香皆以迎王。称寿万岁斯亦难保。王宁见人欲死时不。诸家内外聚会其边。椎胸呼天皆云奈何。喐吚哽咽泪下交流。呜呼痛哉神灵独逝。舍吾如之乎。闻之者莫不伤心。睹之者莫不助哀。载之出城捐于旷野。飞鸟走兽掴[列/手]食之。身中有虫还食其肉。日炙风飘骨皆为干。往昔诸王尊荣豪贵。隐隐阗阗亦如大王。今日霍然不复见之。此皆无常之明验也。古常如此况于今日。王熟思之无念淫侄。无受佞言证人入罪。当受忠谏治以节度。当畏地狱酷治之痛。诸含血之虫皆贪生活不当杀之。佛说经竟。王意即解愿为弟子即受五戒。头面著地为佛作礼。

  佛说谏王经

猜你喜欢
  大乘宝要义论 第九卷·佚名
  卷六·性音
  能显中边慧日论第三·慧沼
  卷一百二十一·佚名
  准提净业引·谢于教
  卷第一百七十七·佚名
  梵网经菩萨戒本疏第三·法藏
  四阿含暮抄解第五(首三法第二恶之二也)卷下·佚名
  省庵法师劝发菩提心文(附)·周梦颜
  卷之二·德清
  卷第三·佚名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八·法藏
  卷第十一·佚名
  法界次第初门卷中之下·智顗
  佛教与人生·太虚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随机推荐

  • 卷四·王世贞

      唐文皇手定中原,笼盖一世,而诗语殊无丈夫气,习使之也。“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昔乘匹马去,今驱万乘来。”差强人意,然是有意之作。《帝京篇》可耳,馀者不免花草点缀,可谓远逊汉武,近输曹公。 

  • 卷三 古體詩·王士祯

    【眉州謁三蘇公祠】蟆頤山色腴不枯,玻璃江水如醍醐。眉州城郭劫灰後,水塍漠漠成榛蕪。郵亭下馬詢老卒,蘇公故第城西隅。旋來束帶薦蘋藻,辰良何必煩神巫。往者此地鐵腳亂,高門大宅皆焚如。此祠巋然誰所作,維公大節驚頑愚。雙

  • 卷之十·佚名

    全唐诗补逸卷之十张祜三吴中怀古十六韵万里江连蜀,千山水占吴。地形分楚塞,舟路控闽隅。西北京华远,东南王气无。未为勾践入,先是子胥殂。国破重泉恨,天迷兆庶呼。黑烟宗庙废,红艳美人驱。旧战储宫尽,新加太宰诛。誓言江北死

  • 卷一百九十六·列传第八十四·张廷玉

        张璁 桂萼 方献夫 夏言   张璁,字秉用,永嘉人。举于乡,七试不第。将谒选,御史萧鸣凤善星术,语之曰:“从此三载成进士,又三载当骤贵。”璁乃归。正德十六年登第,年四十七矣。   世宗初践阼,议追崇所生父兴献

  • 卷七十九·鄂尔泰

    钦定四库全书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目録卷七十九附载满洲旗分内之台尼堪姓氏沈氏丰库张氏张铣以上俱系三品以上大员王氏王文华     王济纳王宗讲     绶谦王弼      王俊云刘氏福拉纳     栢万刘世?

  • 二五 看戏·周作人

    鲁迅在乡下常看社戏,小时候到东关看过五猖会,记在《朝华夕拾》里,他对于民间这种娱乐很有兴趣,但戏园里的戏似乎看得不多。他自己说在仙台时常常同了学生们进戏馆去“立看”,没有座位,在后边站着看一二幕,价目很便宜,也很好玩

  • 卷二十·李天根

    江阴云墟散人李本天根氏辑庚寅(一六五○)、大清顺治七年(明永历四年、鲁王监国五年)春正月乙卯朔帝在肇庆,群臣朝贺。鲁王在舟山。初三日(丁巳)南雄府陷,总兵杨杰暨董洪信、郑国材等五人、副萧起等二十四人俱死之。闫可义力战

  • 卷七十九·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七十九明 俞汝楫 编宗藩备考藩监宗室过犯皇明祖训凡亲王有过重者遣王亲或内官宣召如三次不至再遣流官同内官召之至京天子亲谕以所作之非果有实迹以在京诸王

  • 卷一·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钦定大清通礼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一吉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家祀典孔明有大祀有中祀有羣祀殊事合敬周礼所谓以吉礼事邦国之神于是乎备焉谨详其仪着于篇南郊冬日至大祀天于圜丘之礼先

  • 卷二十七·叶隆礼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重订契丹国志卷二十七岁时杂记正旦正月一日帝以糯米饭白羊髓相和为团如拳大每帐赐四十九枚候五更三点帝及羣臣各於本帐内窗中掷团於外如得双数当夜动蕃乐饮宴如得只数更不作乐便令师巫十二人外边遶

  • 指物論·谢绛

      物莫非指,而指非指。物我殊能,莫非相指。故曰:物莫非指。相指者,相是非也,彼此相推,是非混一歸於無指,故曰:而指非指。  天下無指,物無可以謂物。指皆謂是非也,所以物非指者,凡物之情,必相是非,天下若無是非之物,則無一物而可

  • 提要·詹道传

    【臣】等谨案四书纂笺二十八卷元临川詹道撰此书畧仿陆徳明经典释文之例取朱子章句或问集注正其音读攷其名物度数间释朱子所引之成语如真积力久出荀子劝学篇孝子爱日出子孝至篇皆为证其出处胡一中尝称其羽翼朱子良

  • 经济文衡前集卷十二·佚名

    宋 滕珙 撰道学类论儒释邪正之辩甲申六月二十二日答汪公尚书【应辰】此段专谓近世言道学之失大抵近世言道学者失于太髙读书讲义率常以径易超絶不歴阶梯为快而于其间曲折精微正好玩索处例皆忽略厌弃以为卑近琐屑不足

  • 光赞经卷第四·佚名

    西晋三藏竺法护译摩诃般若波罗蜜行品第九于是贤者须菩提白佛言:&ldquo;唯,天中天!假使菩萨摩诃萨无沤和拘舍罗行般若波罗蜜,若行色者则为行想、行痛痒思想生死识者则为行想,若行色常则为行想、若行痛痒思想生死识常者则为

  • 卷第四十一(第六诵之六)·佚名

    十诵律卷第四十一(第六诵之六)后秦北印度三藏弗若多罗共罗什译明杂法之六佛在舍卫国。尔时有比丘。不失男根得女根。诸比丘不知云何。是事白佛。佛言。应与灭摈。佛在舍卫国。尔时有比丘尼。不失女根得男根。诸比丘尼

  • 芦浦笔记·刘昌诗

    《芦浦笔记》10卷,宋刘昌诗撰。据作者自序所称,此书“凡百余事,萃为十卷”,今本卷数仍旧,但仅有87条,则已有所散佚。本书内容偏重于考据,“凡先儒之训传,历代之故实,文字之讹舛,地理之变迁,皆得溯其源而循其流”。上自先秦典籍,下

  • 南华真经循本·罗勉道

    南华真经循本。明期罗勉道撰。三十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神部玉诀类。勉道将《刻意》、《缮性》、《让王》、《盗跖》、《说剑》和《渔父》六篇刊为“黜伪”。其注结合先秦名物故训典制,融通本义。

  • 华严经探玄记·法藏

    凡二十卷。唐代法藏着。又称华严探玄记、华严经疏、探玄、探玄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五册。本书乃法藏模仿其师智俨之华严经搜玄记所作。叙述旧译六十华严经之大要,并解释经文之义,旨在阐述华严宗之中心教义。本书分立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