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曲话卷五

金圣叹强作解事,取《西厢记》而割裂之,《西厢》至此为一大厄;又以意为更改,尤属卤莽。《惊艶》云:“你道是河中开府相公家,我道是南海水月观音院。”改为:“这边是河中开府相公家,那边是南海观音院。”《借厢》云:“我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你迭被铺床。”改为:“我若舆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我不教你迭被铺床。”又:“你撇下半天风韵,我舍得万种思量。”改为:“你也掉下半天风韵,我也颩去万种思量。”《酬韵》云:“隔墙儿酬和到天明,方信道惺惺自古惜惺惺。”改为:“便是惺惺惜惺惺。”又:“便是铁石人,铁石人也动情。”删去迭“铁石人”三字。《寺警》云:“便将兰麝熏尽,只索自温存。”改为:“我不解自温存。”又:“果若有出师的表文、吓蛮的书信,但愿你笔尖儿横扫了五千人。”改为:“他真有出师的表文、下燕的书信,只他这笔尖儿敢横扫五千人。”《请宴》云:“受用些宝鼎香浓、绣帘风细、绿窗人静。”改为:“你好宝鼎香浓。”又:“请字儿不会出声,去字儿连忙答应。”改为:“我不会出声,他连忙答应。”《赖婚》云:“谁承望你即即世世老婆婆,教莺莺做妹妹拜哥哥。”改为:“真是即世老婆﹡婆,甚妹妹拜哥哥。”《前侯》云:“一纳头安排着憔悴死。”改为:“一纳头只去憔悴死。”《闹简》云:“我也回头看,看你个离魂倩女,怎发付掷果潘安。”改为:“今日为头看,看你那离魂倩女,怎生的掷果潘安。”《拷艶》云:“我只神针法灸,谁承望燕侣莺俦。”改为:“定然是神针法灸,难道是燕侣莺俦 ”“猛凝眸,只见你鞋底尖儿瘦。”改云:“怎凝眸”。又:“那时间可怎生不害半星儿羞。”改为:“那时间不会害半星儿羞。”《哭宴》云:“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改为:“两处徘徊,大家是落日山横翠。”《惊梦》云:“愁得陡峻,瘦得唓嗻,却早掩过翠裙三四褶。”改为:“愁得陡峻,瘦得唓嗻,半个日头早掩过翠裙三四褶。”此类皆以意为更易。又有过为删减者。《借厢》云:“过了主厢,引入洞房,你好事从天降。”删为:“曲厢洞房。”又:“软玉温香,休道是相偎傍。”删为:“休言偎傍。”《请宴》云:“聘财断不争,婚姻立便成。”删为:“聘不见争,亲立便成。”《琴心》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删为:“靡不初,鲜有终。

《惊梦》云:“瞅一瞅着你化为酰酱,指一指教你变做营血,骑着一匹白马来也。”删去三“一”字。近日嘉应吴石华学博,以六十家本、六幻本、琵琶本、叶氏本舆金本重勘之,科白多用金本,曲多用旧本。原序以六十家以下为旧本。取金本所改,录其佳者。如《借厢》云:“若今生难得有情人,则除是前世烧了断头香。”改为:“若今生不做并头莲,难道前世烧了断头香。”寺警云:“学得来一天星斗焕文章,不枉了十年窗下无人问。”改为:“我便知你一天星斗焕文章,谁可怜你十﹡﹡年窗下无人问。”又:“你那裹问小僧敢也那不敢,我这裹启大师用咱那不用咱。”改为:“你休问小僧敢去也那不敢,我要问大师真个用咱也不用咱。”又:“劣性子人皆惨,舍着命提刀仗剑,更怕我勒马停骖。”改为:“就死也无憾,我便提刀仗剑,谁还勒马停骖。”又:“我将不志诚的言词赚,倘或纰缪,倒大羞惭。”改为:“便是言词赚,一时纰缪,半世羞惭。”琴心云:“则为那兄妹排连,因此上鱼水难同。”改为:“将我雁字排连,着他鱼水难同。”赖简云:“恁的般受怕担惊,又不图甚浪酒闲茶。”改为:“我也不去受怕担惊,我也不图浪酒闲茶。”又:“从今悔非波卓文君,你与我学去波汉司马。”改为:“小姐你息怒回波俊文君,张生你游学去波渴司马。”后候云:“将人的义海恩山,都做了远水遥岑。”改为:“甚么义海恩山,无非远水遥岑。”又;“虽不会法灸神针,犹胜似救苦难观世音。”改为:“他不用法灸神针,他是一尊救苦观世音。”《哭宴》云:“留恋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佳泪眼愁眉。”改为:“留恋应无计,一个据鞍上马,两个泪眼愁眉。”其实圣叹以文律曲,故每于衬字删繁就简,而不知其腔拍之不协。至一牌昼分数节,拘腐最为可厌。所改纵有妥适,存而不论可也。李笠翁从而称之,过矣。

董解元《西厢》,今传者为杨升庵定本,绘象则唐伯虎笔,刻极工致。石华最赏其“愁何似,似一川烟草黄梅雨”二语,谓“似南唐人绝妙好词”,可谓拟于其伦。其后王实甫所作,盖探源于此。﹡然未免瑜瑕不掩,不如解元之玉璧全完也。石华手录佳音十余调,附刻所定《西厢记》后,较元本词字,略有增损。如“灯儿一点被风吹灭”,元作“……甫能吹灭”;又“披衣独步冷清清,看那断桥月色”,元作“披衣独步在月明中,凝睛看天色”;又“待赶上个梦儿,睡也再睡不着”,元作“媚媚的不干,抑也抑得着”。所改特饶神韵,电白邵子言学博亦亟称之。世传实甫作《西厢》,至“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构想甚苦,思竭,扑地遂死。平心论之,四语非不佳妙,然此等句法,元人所不尚,故元曲中亦少见,今则以为小家取巧矣。周德清《中原音韵》,全为北曲而设。以入声叶入三声,亦有所本。《檀弓》:“子辱舆弥牟之弟游。”注谓:“文子名木,缓读之则为弥牟。”古乐府《江南曲》,以“鱼戏莲叶北”韵“鱼戏逮叶西”,注亦称:“北读为悲”。是以入叶平也。春秋“盟于蔑”,《谷梁传》作“盟于昧”;“定姒卒”,《公羊传》作“定弋卒”。是方言相近,上、去、入可以转通也。盖北方之音,舒长迟重,不能作收藏短促之声,凡入声皆读入三声,自是风土使然。作北曲自宜歌以北音,德清之书,亦因其节之自然而为之耳。词曲本里巷之乐,初无正声。其体虽创自唐代,然唐无词韵。初唐回波诸篇、唐末花间集所用韵,皆舆诗同。至宋,始有以入代平、以上代平之例,然三百年来,绝无《词韵》一书,不过稍叶以方音而巳。葢唐时去古尚未远,方言犹舆韵合;宋虽去古已远,而诸方各随其土语,不能定为一格:﹡﹡故两代均无专书。元则北曲立为专门,势不得不定为韵谱。义各有当,时使之然也。

周韵以上支、纸、宾分作支思韵,下支、纸、宾分作齐微韵,上麻、马、禡分作家麻韵,下麻、马、禡分作车遮韵,而入声隶之平、上、去三声,则曲韵不可舆词韵混也。乃胡文焕《文会堂词韵》,平、上、去三声用曲韵,入声用诗韵。是韵行而作曲者或舍周韵而就之,而此道渐有歧途之惑。沈去矜着《词韵》,以正当世误用曲韵之病,如肱、轰、崩、烹、盲,弘、鹏等字,沈韵收入庚梗韵而周韵收入东钟韵;浮字沈韵收入尤有韵,而周韵收入鱼模韵,词韵平声独用,上、去通用,有三声通押者而入声不舆,周韵则四声通用。是周韵之断不可通于词韵明矣,而近时词家间以周韵为词韵。夫作词可用周韵,作曲何不可用胡韵乎 此中界限原易明悉,而误者纷出,所不解也。

毛西河作《韵学要指》,谓:“古今无二韵,自上古至今,经史载籍,以至矢口所诵,俱无有二;所岿然特出,别成一例者,祗元人北曲韵耳。若诗余、南曲,即无一不舆五部、三声、两界、两合、四门相符,故宋人亦并无有造词曲韵者。今人妄作词韵以律宋、元人为诗余者,且有以南曲无韵,强将《中原音韵》北曲之韵责之南曲,(如《西楼记》以《中原音韵》注每折下,《南词新谱》反判古曲为失韵之类。)是欲冠夏人以操头、农周嫔以穷袴也。”又云:“诗余、南曲,亦俱有支、鱼一界。尝诵元人曲词:‘迢迢路不知是那里,前途去未审安身在何处。’此界韵也。后在白门听伎,有歌‘何处’为‘何地’﹡者,此又近论韵家所改窜字。”按:南曲固无专韵,然如西河言,则南曲韵究无定主,故九宫大成选古词以补南曲所无。其南词凡例谓:“词韵舆曲韵不同,度曲者仍用《中原韵》塡之。夫南曲既可用《中原韵》,是仍以四声通用为正矣。《梅岭记》之《倾杯序》云:‘雾锁烟林映峭壁,岩壑峯峦翠。’散曲之《倾杯赚》云:‘红装素态擎清露,景堪录。繋百索,衫裁艾虎。’此皆南曲以入声舆三声并押之证。”

顺治末,武林陈次升作《南曲词韵》,欲舆周韵并行,缘事中辍。李笠翁谓:“南韵深渺,卒难成书。塡词家即将周韵就平、上、去三音中,抽出入声字另为一声,备南曲之用。”是又一说。南北曲声调虽异,而过宫、下韵则一。自高则诚作琵琶,创为“不寻宫数调”之说以掩己所短,后人遂借口谓“北曲严而南曲疎”。臧晋叔讥之,是也。

何元朗评施君美《幽闺记》,称其“远出《琵琶》上”。王元美讥之,以为“元朗好奇之过”。臧晋叔则以《琵琶梁州序》、《念奴娇序》二曲不类永嘉口吻,意为后人窜人,谓“元朗称许《琵琶》,自不识所谓幽闺”。不知作曲各得其性之所近,阅曲者亦嘉其性之所近。即如若士之才,不可一世,而《紫钗》一记,亦长于北而短于南。倘必胶一己偏执之见,辗转讥弹,务求必胜,亦古人之不幸也。 

臧晋叔家藏元人秘本杂剧最多,复从刘延伯借所录御戏监本二百种,参伍校订,择其佳者百种,以甲乙厘为十集梓行,今所傅《元曲选》也。其所弃而不入者,不可得见,亦一恨事。﹡

曲白不欲多。《西厢》二十一折,原白本自寥寥也。白无骈偶则直,骈偶多则词意又晦。《琵琶》之黄门诸篇,巳觉取厌,而《昙花记》终折竟无一曲,《浣纱》、《玉盒》终折无一散白,更无谓矣。但非所论于杂剧。杂剧以四折叙传奇故事,其白不得不密,不得不多。然亦有至累千百言者,则作者之妄也。予幼喜读曲,今成癖矣。消愁遗闷,殆胜小说。每欲即所见各为点论,汇选千种,成曲海巨观,未果也。上秋游顶湖,阻风肇庆,弧篷俏坐,辄杂忆而随记之,了无伦次。归乃补缀成帙。甲申腊尽,枏记。﹡

〔注〕每卷前原题“籘花主人梁廷枏撰”。

猜你喜欢
  卷六百三十一·彭定求
  范成大·唐圭璋
  黄定·唐圭璋
  提要·张表臣
  ◆陈治中孚(观光稿 交州稿 玉堂稿)·顾嗣立
  第三幕·老舍
  太平洋舟中见一明星·闻一多
  卷1 ·佚名
  卷五·冯惟讷
  卷五·王翰
  卷二百六十三·曹学佺
  卷四十五·曹学佺
  卷四十二·陈焯
  唐风集叙·杜荀鹤
  雍熈乐府卷之十八·郭勋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袁去华·唐圭璋

      去华字宣卿,奉新人。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善化知县,又知石首县。有袁宣卿词一卷。   水调歌头   雪   云冻鸟飞灭,春意著林峦。姮娥何事,醉撼瑞叶落人间。斜入酒楼歌处,微褪茅檐烟际,窗户漾光寒。西帝游何许,翳凤

  • 卷八十·陈邦彦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卷八十目録兰竹类子昂墨竹【元袁桷】题子昂承旨墨竹【元马祖常】子昂竹【元虞集】为欧阳学士题子昂墨竹【元虞集二首】子昂墨竹【元虞集】题松雪翁墨竹【元杨载二首】子昂竹【元杜本】题

  • 卷二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二十八秋类五言古杂诗          【晋】左 思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柔条旦夕劲緑叶日夜黄明月出云崖皎皎流素光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鴈翔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壮齿不恒居嵗暮常

  • 卷之一百三·佚名

    洪武九年春正月丙辰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群臣命妇朝 皇后于坤宁宫锡宴○丁巳太子诸王侍 上顾谓之曰汝等闻修德进贤之道乎太子对曰每闻儒臣讲说知其略矣未领其要 上曰藻率杂佩为身之容恭逊温良为德之容见于外者

  • 卷之八十·佚名

      顺治十一年。甲午。春正月。壬辰朔。上诣堂子行礼还入宫拜神毕朝皇太后于慈宁宫御太和殿诸王、文武群臣、及外藩蒙古、上表、行庆贺礼是日赐宴。  ○朝鲜国王李淏。遣陪臣沈之源等、表贺冬至、元旦、万寿圣节

  • ◎财政厅·费行简

    财政厅掌一省收入支出,厘税员皆归其委任,即县知事之迁调,亦得参议其间,诚外官之津要也。其大省之厅长,皆财政总长选腹心充任。能别开生面多筹收入者,可上邀元首,眷注而内为财部次长,盐务署长,菸酒总办焉。闻之关中某君,历为厅长

  • 卷二百七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七十三舆地考【五】山西省【臣】等谨按禹贡叙冀州於九州之首而晋阳平阳之间伊耆氏实先後都之所谓惟彼陶唐有此冀方者也冀州三面距河当时辟龙门凿吕梁至於壶口既载而西河以治此施功之最

  • 卷二十七·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大清通礼卷二十七嘉礼册封亲王世子郡王之礼命下礼工二部制亲王及世子册寳以金郡王册印银质金饰  【若嗣封王注名于册寳印世相授】豫期礼部诹吉奏请命内大臣散秩大臣一人为使内阁学士翰林院学士礼

  • 礼三本第四十二·戴德

    礼有三本:天地者,性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焉生?无先祖焉出?无君师焉治?三者偏亡,无安之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宗事先祖,而宠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王者天太祖,诸侯不敢怀,大夫、士有常宗,所以别贵始,德之本也。

  • 功德品第三·佚名

    尔时诸因坻天。诸梵天。诸波那和提天。诸伊沙天。诸那提乾天。同时三反作是称誉法。贤者须菩提所说法甚深。怛萨阿竭皆从是生。其有闻者,若讽诵读有行者,我辈恭敬视如怛萨阿竭我辈恭敬视菩萨摩诃萨持般若波罗蜜者,佛语诸

  • 新华严经论 第二十五卷·李通玄

    长者李通玄撰 随文释义者。余文自具。如欲度众生令住涅槃乐。不离无障碍解脱智。此是根本智。乃至如实觉无行无生慧光禅善巧决定观察智善巧多闻。如此五法总是一根本智之随用。修行者。修方便定显之可见。如倍于正法

  • 俱舍论颂疏论本卷第三十·圆晖

      从此第三置答益物分。先难后答。犊子部难。若补特伽罗即诸蕴者。世尊何不说命者即身。论主答云。观能问者阿世耶故(阿世耶此云意乐)谓由问者执一实我。名为命者。依此问佛。命者与身为一为异。故佛答。以我无体。

  • 嘉定赤城志·陈耆卿

    《嘉定赤城志》是南宋时期纂修的一部台州总志。全志分地理、公廨、秩官、版籍、财赋、吏役、军防、山水、寺观、祠庙、人物、风土、冢墓、纪遗、辨误十五门,计四十卷。是现存台州诸多方志中称得上承上启下、最具特色

  • 乐论·阮籍

    三国魏阮籍作。《乐论》继承孔子以来儒家的音乐观念。中国古代乐论正统思想的核心是“和”。《礼记·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宋代理学家程颐概括的更为明确: “礼只是个序,乐只是个和。”这个“和”并不单指

  • 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实录]·佚名

    朝鲜李氏王朝的实录,又称《李朝实录》。记载李朝太祖始至哲宗止25代王472年间的历史,整个李氏王朝各代王中只缺少最后两代高宗、纯宗年间的部分。该书以编年史体例,分别各代王编修实录,汇集成书。此为朝鲜王朝实录[仁

  • 潜夫论·王符

    东汉王符著。《后汉书·王符传》:“和、安(东汉和帝、安帝)之后,世务游宦,当途者更相荐引,而符独耿介不同于俗。以此遂不得升进,志意蕴愤,乃隐居著书30余篇,以讥当时得失。不欲章显其名,故号《潜夫论》。”全书共10卷,36篇。其

  • 寂志果经·佚名

    全一卷。东晋竺昙无兰译。收于大正藏第一册。本经相当于巴利文长部第二经沙门果经。为长阿含第二十七经沙门果经之异译。系佛陀应阿阇世王之请问,而详述沙门之日常生活及现生所受殊胜之果报;因而令阿阇世王忏悔弑父之罪

  • 大普贤陀罗尼经·佚名

    开元附梁录   根本咒一,治病咒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