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方干诗鉴赏

生平简介

方干(?—约888),字雄飞。卒后,门人私谥玄英先生。新定(今浙江建德) 人,一作睦州桐庐(今 浙江桐庐县)人 。貌陋而颇具诗才。宣宗时举进士不 第,遂隐居镜湖。 一生声名颇盛而功名不就,终身布 衣,贫困潦倒而卒。

工于律诗,多投赠应酬,流连光景之作 。风格与 贾岛 、姚合接近 ,亦以苦吟著称 ,自言“吟成五字 句,用破一生心 ”(《感怀》)。卒后门人杨弇等辑其诗三百七十余篇,编为《玄英先生集》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三百四十七首,编为六卷。

题报恩寺上方

方干

来来先上上方看,

眼界无穷世界宽。

岩溜喷空晴似雨,

林萝碍日夏多寒。

众山迢递皆相叠,

一路高低不记盘。

清峭关心惜归去,

他时梦到亦难判。

方干诗鉴赏

为寺院题诗,却不从寺院本身着笔,只是尽情描写山林美景和奇趣 ,抒发对眼前风光的留恋和赞叹, 自然把读者引入一个“清峭”深邃的意境。

诗人一开始就坦露自己惊喜的心情和宽阔的胸襟。

“来来先上上方看 ,眼界无穷世界宽。”他站在寺院 的上方,好象在召唤后来的游人:来啊,来啊,请先到山林的顶峰来吧!这里你尽可以扩展视野,放眼看这世界是多么宽阔广大!字里行间表现出诗人兴致勃勃,意气飞扬。“来来”、“先上”,语言通俗,具有鲜明强烈的感情色彩。

接着,诗人撷取了四个最具美感的镜头——悬岩飞瀑,林萝绿荫,迢递群峰,盘旋山道,艺术地再现了报恩寺上方的无限优美风光。

先写岩上瀑布的动态:“岩溜喷空晴似雨”。岩上的飞泉悬瀑,凌空迸射,水珠四溅,化为一片迷蒙的云烟,袅袅而下,宛如在朗朗晴日,挂起一幅白色的雨帘 。“喷空”,状水势之大,飞泻之急,遣词有力, 把岩溜写活了。“晴似雨”,使景色空蒙缥缈,分外清幽雅丽,给人们多少神思奇想。

接着写林萝的静态:“林萝碍日夏多寒”。林间的藤萝,缠树绕枝,遮空蔽日,形成了浓密的树荫。置身其间,一阵阵爽人的凉意,沁肌侵骨。哪里还有什么盛夏的炎热的烦恼 !再写众山的远姿:“众山迢递 皆相叠 ”。走出林荫,纵目眺望,遥远的群山,重恋 叠嶂 ,点点峰尖 ,如碧海浪涌。这是一幅立体感很强的画图 ,令人游目骋怀 ,开拓心胸。只有居高临下,放眼天边,才能把群山写得这样形神皆备,气势磅礴。

然后写山道的由近而远:“一路高低不记盘”。登临高处,回顾来时走过的山间盘旋小路,绵延起伏,曲折回环。“却顾所来径”,又引起多少的想象。刚才上山时,只觉得左绕右转,上下攀缘,奇趣无穷,再也记不清经过了多少次的盘旋,才登临到这个群山的绝顶。这一句回首总括了山路的艰难,景色的苍茫渺远。

最后,诗人深情地写道:“清峭关心惜归去,他时梦到亦难判 。”这上方的美景久久地萦绕着诗人的 心 ,可惜眼下就要归去了 ,真有些留恋难舍 。“清峭”一词,总括前二联的景物 :“清 ”,指“岩溜”、“林萝”;“峭”,指“众山”、“一路”,用词贴切。今日一别,何时还能重游呢?将来在梦中重游此地恐怕也要难舍难分呀!全诗在无限的依恋中结束,读者却长久沉浸在一种留连忘返、情难自已的境况之中。

这首诗情景交融 ,妙合无垠。那情是触景而生, 情中有景;那景是缘情而生,景中含情。题寺诗却以情景取胜,又很少有所谓佛家禅味,足见诗人宽阔的胸次、深入的体察和灵活多变的艺术手段。

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

思量似在故山时。

鹤盘远势投孤屿,

蝉曳残声过别枝。

凉月照窗攲枕倦,

澄泉绕石泛觞迟。

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方干诗鉴赏

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洋州时写的。洋州,今陕西洋县,在汉水北岸。

首句以“非我有”扣诗题“旅次 ”,说明举目所 及都是异地之景,托出自己落泊失意、他乡作客的境遇,透露出一种悲凉的情调。次句写诗人触景而起对家乡的思念。身处异地而情怀故乡,不难想见其失意之状和内心的苦涩 。“举目”、“思量”是诗人由表及 里的自我写照,抬首低眉之间,蕴藏着深沉的感慨。

第二联写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未止,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诗人写景寄情,即以鹤蝉自况,前者超俗,后者清高。这是说自己空有才学,不能凌云展翅,占枝高鸣 ,却落得个异地依人 、他乡为客的境地 ,犹如这鹤投孤屿、蝉过别枝一般 。一个“投”字 ,一个“过”字 ,一个“孤”字,一个“别”字 ,寄寓着怀才不遇的身世之叹,自怨自艾, 自悲自叹,却又无可奈何。

“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这两句前人十分称赞,被认为是齐梁以来所未有过的佳句。(见尤袤《全唐诗话》)从写景角度而言 ,诗人眼耳并用, 绘形绘声 ,传神逼真 ,对蝉声的描写更有独特之处。

骆宾王诗“西陆蝉声唱”,许浑诗“蝉鸣黄叶汉宫秋”,黄庭坚诗“高蝉正用一枝鸣”,都写蝉在通常情况下的鸣叫;而方干此诗 ,则是蝉在飞行过程中的叫声,不 仅蝉有动势 ,而且声有特色:诗人捕捉的是将止而未 止的蝉声 ,这种鸣叫有独特的声响和音色,能诱发读 者的想象 。一“曳 ”字用得新颖别致 ,描摹精确传 神,前所罕见。

第三联:“凉月照窗攲(qī欺)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前一句写月夜独处 。一个“凉”字,一个 “倦”字,极写诗人的冷寂凄楚,孤独无聊。后一句转换场景,写饮宴泛觞的场面。泛觞是一种游戏,古时候,园林中常引水流入石砌的曲沟中,宴会时,把酒杯放置水面,任其漂浮,飘到谁的面前,就该谁饮酒。饮宴游戏,高朋满座。诗人置身于这热烈气氛之中,却神游于此情此景之外,他对着那在水池中慢慢流动的酒杯呆呆地出神,显出一副寡言少欢的神情。

“泛觞迟”的“迟”字,既写景,又出情。

这一联,以月明之夜和宴乐之时为背景,用反衬的手法,描写诗人的自我形象。上下两句场景虽然不同,人物形象如一,显示出难以消解的情怀,却又隐而不露 。直到第四联 ,作者才将内心的隐痛和盘道出。

“青云未得平行去 ,梦到江南身旅羁 ”,遗憾啊,仕途多阻,未能平步青云。虽然做梦都梦回江南故乡,而此身却在异地作客。末句以“身旅羁”和首句的“ 非我有 ”相照应,又回扣诗题的“旅次”二字。结构谨严。

从全诗的艺术风格来看,这一联显得过分率直而欠含蓄 。不过,由于有了前面一系列的铺垫和渲染, 倒也使人觉得情真意切。

题君山

方干

曾于方外见麻姑,

闻说君山自古无。

元是昆仑山顶石,

海风吹落洞庭湖。

方干诗鉴赏

洞庭湖中有一座奇秀的青山,传说它是湘君曾游之地 ,故名君山 ,又名湘山,洞庭山。由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与动人的神话传说,它激发过许多诗人的想象,写下许多美丽篇章,如“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 望洞庭 》),“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雍陶《题君山》)等等,这些为人传诵的名句。

而方干这首《题君山》写法上全属别一路数,他使用了“游仙”的格局。

“曾于方外见麻姑”,就像诉说一个神话。诗人告诉我们,他曾神游八极之表,奇遇仙女麻姑。这个突发的开头似乎有些离题,令人不知它与君山有什么关系。其实它已包含作者的匠心。方外神仙正多,单单遇上麻姑 ,就有意思了。据《神仙外传》,麻姑虽 看上去“年可十八九 ”,却是三见沧海变作桑田,所 以她知道的新鲜事儿一定很多。

“闻说君山自古无”,这就是麻姑对诗人提到的新鲜事。次句与首句的起承间,有一个跳跃。读者不难用想象去填补 , 那就是诗人向麻姑打听君山的来历。人世之谜甚多,单问这个 ,也值得玩索。你想, 那烟波浩渺的八百里琼田之中,突现着这样一座玲珑的君山。泛舟湖面,“四顾疑无地,中流忽有山”(许棠《过君山》),这个发现,会使人惊喜不置;同时又感到这奇特的君山,必有一个不同寻常的来历,从而困惑不已。诗人也许就是带着这问题去方外求教呢。

诗中虽然无一字正面实写君山的形色,纯从虚处落墨,闲中着色,却传达出了君山给人的奇特感受。

“ 君山自古无 ”,这说法既出人意表,很新鲜,又坐实了人们的揣想 。写“自古无”,是为引出“何 以有 ”。不一下子说出山的来历 ,似乎是故弄玄虚,引出悬念。

“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这真是不说则已,一鸣惊人。原来君山是昆仑顶上的一块灵石,被巨大的海风吹落洞庭的。昆仑山,在古代传说中是神仙遨游之所,上有瑶池阆苑,且多美玉。古人常用“ 昆冈片玉 ”来形容世上罕见的珍奇。诗中把“君山”设想为“昆仑山顶石”,用意正在此。“海风吹落”云云 ,想象奇瑰 。作者《题宝林寺禅者壁》云:“ 台殿渐多山更重 ,却令飞去即应难”,题下自注:“山名飞来峰”。可见此诗的想象明显受到“飞来峰”一类传说的影响。

全诗运用奇异想象 ,从题外落笔 ,神化君山来历 ,间接表现出君山的奇美 。这就是所谓“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 “游仙”一体,起自晋人,后世多仿作 。但大 都借“仙境”以寄托作者思想感情。而运用这种方式来歌咏山水,间接表现自然美,不能不说是方干的一个创造。

过申州作

方干

万人曾死战,

几户免刀兵。

井邑褪初安堵,

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

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余里,

山高水复清。

方干诗鉴赏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前后 ,湖南、江西等 地发生动乱,宣州部将康全泰也起兵作乱,淮南节度使崔铉奉命出兵讨伐,申州一带屡次发生战争,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方干的《过申州作》这首诗就是诗人于战乱后路经申州时所作,对生灵涂炭、人民遭劫深表同情。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两句,落笔便运用数字之对比来展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万人”

卷入战乱,刀兵饮血,骨肉相残,其伤亡之重可想而知。在申州这片几经血洗的土地上,黎民百姓更是生灵涂炭,几乎没有人家能幸免于刀兵之苦。诗歌从广阔的画面上揭示了战乱的残酷和祸国殃民的本质。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使用近推特写式的镜头来摄取申州新战场的残迹。战乱过后,人民刚刚安顿下来,不见丁壮,但见未长大的儿童,这就含蓄地绘出了一幅战乱吞噬百姓的悲惨画面,从一个侧面补充了“几户免刀兵”那战乱劫后图的一角。“凉风吹古木 ,野火烧残营”,则把笔触伸向郊野 ,“凉风”、“古木”,景象萧瑟 ;“野火”“残营”。愈显荒凉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万人曾死战” 的战乱遗迹。

“寥落千余里,山高水复清 ”,则是从空间的角 度极写遭受战乱劫难的面积之广 。这里的“山高 ”、“水清”并非莺歌燕舞的美景之外观,而是人烟由稠密变“寥落”的衬托之笔,从中更可见出战乱给社会所造成的创伤。

这首诗在展开场景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相映成趣,从而较成功地为我们绘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战乱劫后图。诗歌开头的两句主要是从面上显示战乱对百姓生命的摧残 ;三 、四 、五 、六句则分别从村居、郊野取点来补充、深化开端的题旨;而最后两句既是对中间两“点”的总括,又是对总体画面的延伸拓展,从而把读者的目光引向迢遥无垠的远方,引导读者思考战乱的不义,激发人们对战乱罪魁的谴责之情。

还有一点应该提及的是,这首诗采用赋的艺术手法逐层展开艺术画面,但诗人的愤懑之情却熔铸于字里行间。诗人对战乱劫后图的每一角描绘,都给人以椎心泣血的艺术感染 ,可谓匠心独运而又声色不露, 讽旨明确而又含蓄深沉。

猜你喜欢
  卷七百五十二·彭定求
  卷一百五十九·彭定求
  欧阳朝阳·唐圭璋
  虞刚简·唐圭璋
  歴代诗话卷十四·吴景旭
  ●卷五·刘衍文
  第十五回 守志守仁皆重义 黎氏伏氏醉梦生·萧晶玉
  曹文贞公诗集卷五·曹伯启
  新婚与旧鬼(译诗)·徐志摩
  卷六 五十一首·赵崇祚
  卷一百十八·徐世昌
  卷一·佚名
  卷二百七十六·曹学佺
  天台集拾遗·李庚
  御选明诗卷三十七·康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岭云海日楼诗钞序·丘逢甲

    与台湾相终始者,吾得两人焉。其一郑成功,其一吾师丘仓海先生。两人者,所处之时与地不同,而其为英雄则一也。光绪中中日之战,台湾见割,先生合台湾绅民力争不可免,奋然谋自立。立台湾为民主国,以唐景崧为大总统、刘永福帮办,自署

  • 风 筝·林徽因

    看,那一点美丽会闪到天空!高高推着它舞去,飘摇,它高高的去,错看了它的力量,逍遥在太阳边轻的一片,白云般飞动,挟住双翅,心,缀一串红。它知道,知道是风!它只是它也猜透了不是自己,太空里闪天穹,渺茫——天地间认得方向!几片颜色,像是希

  • 卷4 ·佚名

    白玉蟾 见懒翁 坡仙何日跨鲸归,公是苏家老白眉。 把剑舞残杯内酒,抚琴弹破笔头词。 桂林种德不知岁,福海流长无尽时。 他年翁若回蓬岛,稳把青毡付阿谁。 白玉蟾 见莺三首 夜来新长水三尺,雨过横

  • 卷二百三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二百三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安晚堂诗集郑清之谢徐德夫右司和御制赐诗直道何曽较尺寻昔贤垂范到斯今臯谟勉勉歌元首说诲年年沃朕心幸遇千龄开圣治顷尘三事愧宵箴奎文衣被真难报

  • 卷七百五十三·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七百五十三徐铉赠维扬故人东京少长认维桑书劒谁教入帝乡一事无成空放逐故人相见重凄凉楼台寂寞官河晩人物稀疎驿路长莫怪临风惆怅久十年春色忆维扬泰州道中却寄东京故人风紧雨凄凄川回岸渐低

  • 文及翁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文及翁(生卒年不详)字时学,号本心,绵州(今四川绵阳)人,徙居吴兴(今浙江湖州)。宝祐元年(1253)进士,为昭庆军节度使掌书记。景定三年(1262),以太学录召试馆职,除秘书省正字,历校书郎、秘书郎、著作佐郎、著作郎。咸淳元年(1265)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四·乾隆

      周  平王  【辛未】元年东迁【成王营洛邑平王徙都之谓之王城是为东周】始命秦为诸侯锡晋侯仇命  王避犬戎难东徙洛邑秦【襄公】以兵送王王封【襄公】为诸侯【爵为伯】赐之岐以西之地秦于是始国与诸侯通使聘

  • 皇清开国方略卷十四·阿桂

      太宗文皇帝【天聪五年辛未正月至九月】  天聪五年春正月壬午铸红衣大礮成  先是我国未备火器造礮自此始鑴曰天佑助威大将军天聪五年孟春吉旦造督造官总兵官额驸佟养性监造官游击丁啓明备御祝世廕铸匠王天相窦

  • 提要·袁韶

    臣等谨案钱塘先贤传赞一巻撰韶字彦纯庆元人淳熙十三年进士授呉江丞厯叅知政事赠太师越国公事迹具宋史本传韶尝知临安府请于朝建许由以下三十九人之祠而各为之传赞事在寳庆丙戌至景定五年甲子而祠毁至正二年有吕渊者复

  • 卷一百九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兵考【十二】直省兵云南贵州緑旗营云贵总督一人【驻劄云南府】统辖本标官兵兼节制抚标二提标二镇标十三【臣】等谨按顺治十六年设云贵总督两省互驻康熙元年分设两省总督以云南总督

  • 卷一百四十四·赵汝愚

    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一百四十四宋 赵汝愚 编边防门盗贼上仁宗乞选任转运守令以除盗贼富 弼臣伏见西鄙用兵以来搔动天下物力穷困人心怨嗟朝廷不能抚存遂使聚而为盗今张海郭貌山等放火惊扰州县杀伤吏民恣凶残之

  • 内储说上第三十·韩非

    主之所用也七术,所察也六微。七术:一曰、众端参观,二曰、必罚明威,三曰、信赏尽能,四曰、一听责下,五曰、疑诏诡使,六曰、挟知而问,七曰、倒言反事。此七者,主之所用也。观听不参则诚不闻,听有门户则臣壅塞。其说在侏儒之梦见灶

  • 下一·元照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下一大宋余杭沙门释元照撰下卷题号并同前释注撰注宜作著列篇生起。如释题及序中备释。释二衣篇衣资虽众制听收尽以教名物故云二衣。言总别者即下二门物相繁细恐难辨析。故先总条贯然后别解。即以科

  • 曼丽·庐隐

    庐隐的第2个短篇小说集。1928年由古城书社出版。收入1927年9月以前四、五个月里写的18篇,如《房东》、《风欺雪虐》、《曼丽》、《憔悴梨花》、《一幕》、《时代的牺牲者》、《雷峰塔下》、《寄梅窠旧主人》、《月夜孤

  • 冲虚至德真经鬳斋口义·林希逸

    本书是宋代林希逸的《列子》注本,凡八卷。又名《列子鬳斋口义》,宋代君主多尊道教,故《列子》常以《冲虚至德真经》的别名见称。本书是历代不多的《列子》注释著作中极为重要的一部,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被认为语言深入浅出,解

  •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李通玄

    简称《华严经决疑论》、《决疑论》。佛教著述。唐李通玄撰。四卷。据序称,李通玄撰《新华严经论》四十卷后,“犹虑时俗机浅”,故又作此书及《华严经大意》、《释华严经十明论》。认为《华严经》是“一乘圆教佛果之门

  • 正源略集·佚名

    凡十六卷。清代僧达珍编。收于卍续藏第一四五册。达珍继南岳下三十九世霈霖际源、四十世昭月了贞之编纂工作,并增辑二师之略传而成书,然缺卷一与序跋。卷二至卷十六收录南岳下三十四世至四十世、青原下宗镜三世至十三世

  • 大沩密印寺养拙明禅师语录·养拙正明

    一卷。明代释正明撰。正明,俗姓常,字养拙,蒲州(今属山西省)人。生秉异姿,独怀幽趣。某夏日近黄昏之时,他仰望青天,喟然长叹: “世界许阔,如何拘此坏我善因”。遂落发于南海普陀,时年二十岁。出家后唯以苦行磨砺性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