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郎士元诗鉴赏

生平简介

字君胄,中山(今河北定县)人。天宝进士,官郢州刺史。“大历十才子”之一,与钱起齐名。诗多酬赠之作。有《郎士元集》。

柏林寺南望

郎士元

溪上遥闻精舍钟,

泊舟微径度深松。

青山霁后云犹在,

画出西南四五峰。

郎士元诗鉴赏

唐诗中有不少诗中有画之作,而这首小诗以“望”

字统顾全篇,点染出一幅画中景,别具风味。恰如刘熙载所说:“溪上遥闻精舍钟,泊舟微径度深松。”首句从天已放晴时写起,写出了雨后初晴,空气清新爽洁,佛寺钟声清晰可闻的怡人景象。这两句未写登山,先就溪上闻钟,点出“柏林寺”,同时又逗起舟中人登山之想(“ 遥听钟声恋翠微”)。虽然这不是诗的主笔(望山),但它暗涉登眺,为下面两句作伏笔。

循看精舍的钟声,诗人泊舟登岸而行。弯弯曲曲的山间小路(微径)缓缓地导引他向密密的松柏林里穿行,一步步靠近山顶。“空山新雨后”,四处弥漫着松叶柏子的清香,使人感到清爽惬意。深林中,枝叶交蔽,不免暗昧。有此暗昧,才有后来“度”尽“深松”,分外眼明的快意。所以次句也是指向“望山”的妙笔。

“度”字已暗示穷尽“深松,”而达于精舍——“柏林寺”。行人眼前豁然开朗。扑入眼帘的首先是雨后如洗的“青山”。前两句不曾用一个颜色字,此时“青”字突现,便使人眼前一亮明。继而吸引行人视线的是天空中飘荡的云彩。“霁后云犹在”,但这已不是浓郁的乌云,而是轻柔明快的白云,风轻云淡,登览者怡悦的心情可见。此句由山带出云,又是为下句进而由云衬托西南诸峰作了一笔铺垫。

第三句写山,着意于山色(青),是就一带山脉而言;而末句集中刻划几个山头,着眼于山势,给人以异峰突起的感觉。峰数只举“四五”,则有错落参差之致。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峥嵘的山峰犹如“画出”。不用“衬”字而用“画”字,鲜明形象,别有情趣。言“衬”,则表明峰之固有,平平无奇;说“画”,则似言峰之本无,却由造物以云为毫、蘸霖作墨、以天为纸即兴“画出”,其色泽鲜润,犹有刚脱笔砚之感。这就不但写出峰的美妙,而且传出“望”者的惊奇与愉悦。

这才是全诗点睛之笔。只有经过从溪口穿深林一番幽行之后,这里的画面才见得特别明丽;只有经过登攀途中的一番情绪酝酿,这里的发现才令人倍感新鲜。因而末句的“点睛”,有赖前三句的“画龙”。也就是这一笔的成功与前三笔的巧妙配合是分不开的。

听邻家吹笙

郎士元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郎士元诗鉴赏

钱钟书先生《通感》一文,列举李贺等唐代诗人作品,详细分析了“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的一种描写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描写音乐的篇章。郎士元这首小诗就运用这种描写手法。

笙这种乐器,列管参差如凤翼,其鸣声清亮,传说仙人王子乔善吹笙,好作凤凰鸣。首句“凤吹声如隔彩霞”似乎就从这个传说得到联想,极言笙声之妙,超神入化。“彩霞”二字,写出了人的幻觉,使听觉形象转化为视觉形象。但与韩愈写琴、李贺写箜篌的诗以视觉形象摹状乐声不同,这里描摹的是奏乐的环境(不是声如彩霞,而是声自彩霞)。其所以产生如此奇妙幻觉,与“隔”字有关。“不隔”则显明朗,“隔”则显出朦胧,二者的美各有千秋。平明观花见得真切,而雾里看花则别具情态,且能发人想象。看一“隔”字,笙声隐隐约约传来,听者如闻仙乐的情态委婉传出。

“不知墙外是谁家”,就是对“隔”的进一步抒写。诗人应该是在自家院落听隔壁邻舍吹笙,故云“墙外”。“不知”、“谁家”的悬设,不但进一步写出笙声的奇妙感、迷离恍惚之感,而且还写出听者“寻声暗问”的专注神态,使读者想象那音乐是如何的独具魅力。

正是这种强烈的魔力吸引着诗人,他不禁由寻声暗问到起身追踪。然而“重门深锁无寻处”。虽是邻家,却门墙森严难以逾越,诗人不由望门兴叹,生出咫尺之地如“天上人间”之感。同时又激发出下句更为绚丽的幻想。

这就是“疑有碧桃千树花”。这里以花写乐,象第一句一样仍然是从奏乐环境着想。“碧桃千树花”与“彩霞”相呼应,眼前呈现的一片灼灼其华的绚丽景象,应当是天上的碧桃、王母的桃花,非人间所能有。这种灵境中的音乐,自然也是奇妙的、非人世间的了。这就由奏乐环境间接写出了音乐的美妙。一个“疑”字,写出如幻如真的感觉,相当传神。

这首诗“用视觉形象写听觉感受,把五官感觉错综运用”,同时又避免对音乐本身作正面描绘,而只就奏乐的环境设想,由“别有天地非人间”间接表现“此乐只应天上有”,在通感运用上可谓别具匠心。

猜你喜欢
  卷六百一十三·彭定求
  胡平仲·唐圭璋
  苏舜钦·唐圭璋
  第九出 草札·李渔
  第二十六出 起炉·李渔
  第四幕·老舍
  第二十九出 鹤楼赴义·王世贞
  ●卷八·江顺诒
  卷十五·仇兆鳌
  Mandoline·戴望舒
  《半塘定稿》卷二·王鹏运
  卷460 ·佚名
  卷六·曹学佺
  卷一百四十·陈元龙
  提要·顾瑛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百六十四·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四百六十四鵞类五言古【附长短句】咏鵞          【唐】骆宾王鵞鵞鵞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緑水红掌拨清波道州北池放鵞      【唐】吕 温我非好鵞癖尔乏鸣雁资安得免沸

  • 列传第四十二·刘昫

    ○魏元忠 韦安石 子陟 斌 斌子况 从父兄子抗 从祖兄子巨源 赵彦昭附萧至忠 宗楚客 纪处讷附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本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初,为太学生,志气倜傥,不以举荐为意,累年不调。时有左史盩厔人江融撰

  • 卷三百二十六 列传一百十三·赵尔巽

      开泰 阿尔泰 桂林 温福   开泰,乌雅氏,满洲正黄旗人。雍正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九年,迁侍讲。上御门,开泰未入侍班,黜令乾清门行走。十三年,复编修。乾隆元年,迁国子监司业。八年,迁祭酒。督江苏学政。再迁内阁学士

  • 卷一六三 梁紀十九·司马光

      上章敦牂(庚午),一年。   太宗簡文皇帝大寶元年(庚午,公元五五O年)   春,正月,辛亥朔,大赦,改元。   陳霸先發始興,至大庾嶺,蔡路養將二萬人軍於南野以拒之。路養妻姪蘭陵蕭摩訶,年十三,單騎出戰,無敢當者。杜僧明馬被傷,陳

  • 御批厯代通鉴辑览卷五十四·乾隆

      唐  睿宗皇帝  【辛亥】景云二年春二月命太子监国以宋王成器为同州刺史豳王守礼【故太子贤之子】为豳州刺史安置太平公主于蒲州初太平公主以太子年少意颇易之既而惮其英武数为流言云太子非长不可立每觇伺其所

  • ●卷四·姚元之

    太学石经凡一百九十碑,为江南拙老人蒋衡书,乾隆五十七年始勒石。先是五十六年,高庙欲勒石经于太学,初命彭文勤公元瑞司校雠,金司空简司工。五十九年高庙启跸,幸避暑山庄,文勤不随扈,命每晨携笔砚至乾清官遍校内府所┑宋刻各本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七十一·佚名

    万历三十年四月壬辰朔孟夏时享 太庙遣官恭代○ 上命 东宫于初九日如常讲学○癸巳大学士沈一贯言广东税额委实太重不可以经久行税使李凤委实太虐不可以一朝居如蒙 皇上允按臣之请减其额数德意甚盛若不然则止将李凤

  • 卷之二百七十一·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卷之三百十二·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第五六红禀光绪七年十一月十五日一一二○七-一六·佚名

    九八行倪连溪,以彼非自爨店,不克派拨挑夫,请新竹知县免责具禀人本城西门街商民泉成号即倪连溪,为签恳归责,免致误公,乞恩统归责成,以恤业商事。缘溪开张商贾,倚售货物店铺,原是生理为业。从前以来,所倚系是

  • 卷一百十九·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卷一百十九雍正十年闰五月上谕五道初九日奉上谕昔人云和气致祥乖气致戾此天人相感之至理自古及今未尝或爽朕以此训导天下臣民者至详且悉矣迩年以来如去夏今春京师亢旱地犹微动未尝宁息

  • 题辞·李塨

    高忠宪言天下万世之心目固有渐推而愈明论久而后定者予谓如大学不必定曾子作以一引曾子曰遂谓是弟子于师之辞然则礼器亦止一引曾子内则亦一引岂此二篇亦曾氏门人所成乎且孟子七篇于颜渊或名之或字之或子之则子通称也是

  • 存人编卷一·颜元

    唤迷途第一唤此篇多为不识字与住持云游等僧道立说。此项人受惑未深,只为衣食二字,还好劝他。譬如误走一条路,先唤那近者回来,我们这里唤,那近的也先听得。故第一先唤平常僧道。凡人做僧道者,有数项:一项是本人贫寒,不能度日,或

  • 卷十·杨甲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钦定四库全书六经图卷十      宋 杨 甲 撰毛邦翰 补春秋笔削发微图隠公【始元年己未终十一年己巳不尸其位曰隠】周【平王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桓王元年至八年】齐【厘公九年至十九年

  • 卷八·钱时

    钦定四库全书融堂书解卷八宋 钱时 撰説命上髙宗梦得説使百工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説命三篇营求者经营而求也王宅忧亮隂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羣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

  • 白话辽史·脱脱

    纪传体断代史书。“二十四史”之一。元脱脱等撰。至正四年(1344)成书。一百十六卷。其中本纪三十卷,志三十二卷,表八卷,列传四十五卷, 附《国语解》一卷。记载辽代二百余年历史。此书为《辽史》白话文。

  • 分别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说受戒得福或反之而堕者,事佛有三辈不同,及支那国非法者多事等。

  • 八识规矩补注·佚名

    凡二卷。明代普泰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文略义深,堪称唯识学之精髓。世亲菩萨摄取瑜伽百卷之要,精粹成三十颂,开后学易入之道。后经护法等十师广释,却演为繁琐难解,故玄奘入竺归国后,糅百本之论为成唯识论十卷,至此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