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

钦定四库全书

六经图卷十      宋 杨 甲 撰

毛邦翰 补

春秋笔削发微图

隠公【始元年己未终十一年己巳不尸其位曰隠】

周【平王四十九年至五十一年桓王元年至八年】

齐【厘公九年至十九年】

晋【鄂侯二年至六年哀侯元年至六年】

秦【文公四十四年至五十年宁公元年至四年】

楚【武王十九年至二十九年】

宋【穆公七年至九年殇公元年至八年】

卫【桓公十三年至十六年宣公元年至七年】

陈【桓公二十三年至三十三年】

蔡【宣侯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桓侯元年至三年】

曹【桓公三十五年至四十五年】

郑【庄公二十二年至三十二年】

燕【穆侯七年至十七年】

桓公【始元年庚午终十八年丁亥辟土服逺曰桓】

周【桓王九年至二十三年庄王元年至三年】

齐【厘公二十年至三十三年襄公元年至四年】

晋【哀侯七年至八年小子元年至三年湣侯元年至十三年】

秦【宁公五年至十二年出公元年至六年武公元年至四年】

楚【武王三十年至四十七年】

宋【殇公九年至十年即庄公元年至十七年】

卫【宣公八年至十九年惠公元年至三年黔牟元年至三年】

陈【桓公三十四年至三十八年厉公元年至七年庄公元年至六年】

蔡【桓侯四年至二十年哀侯元年】

曹【桓公四十六年至五十五年庄公元年至八年】

郑【庄公四十三年厉公元年至四年昭公元年至二年子亹元年】

燕【穆侯十八年宣侯元年至十三年桓侯元年至四年】

庄公【始元年戊子终三十二年己未胜敌克乱曰庄】

周【庄王四年至十五年厘王五年惠王元年至十五年】

齐【襄公五年至十二年桓公元年至二十四年】

晋【湣侯十四年至二十八年武公并晋因其元为二十八年至二十九年献公元年至十五年史记少一年】秦【武公五年至二十年德公二年宣公十二年成公元年至二年】

楚【武王四十八年至五十一年文王十三年堵敖五年成王元年至十年】

宋【庄公冯十八年至十九年湣公元年至十年桓公元年至二十年】

卫【黔牟四年至十一年惠公复入通黔牟年为惠公十四年至三十一年懿公元年至七年】

陈【庄公七年宣公元年至三十一年】

蔡【哀侯二年至二十年穆侯元年至十三年】

曹【庄公九年至三十一年厘公元年至九年】

郑【子婴元年至十四年厉公复入元年至七年文公元年至十一年】

燕【桓侯五年至七年庄公元年至二十九年】

闵公【始元年庚申终二年辛酉在国遭难曰闵】

周【惠王十六年至十七年】

齐【桓公二十五年至二十六年】

晋【献公十六年至十七年】

秦【成公三年至四年】

楚【成王十一年至十二年】

宋【桓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

卫【懿公八年戴公元年】

陈【宣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

蔡【穆侯十四年至十五年】

曹【昭公元年至二年】

郑【文公十二年至十三年】

燕【庄公三十年至三十一年】

僖公【始元年壬戌终三十三年甲午小心畏忌曰僖】

周【惠王十八年至二十六年襄王元年至二十五年】

齐【桓公二十七年至四十三年孝公十年昭公六年】

晋【献公十八年至二十六年惠公十四年怀公一年文公九年襄公元年】

秦【穆公元年至三十三年】

楚【成王十三年至四十五年】

宋【桓公二十三年至三十一年襄公十四年成公元年至十年】

卫【文公元年至二十五年成公元年至八年】

陈【宣公三十四年至四十五年穆公元年至十六年共公元年至五年】

蔡【穆侯十六年至二十九年庄公元年至十九年】

曹【昭公元年至九年共公元年至二十六年】

郑【文公十四年至四十五年穆公元年】

燕【庄公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襄公元年至三十一年】

文公【始元年乙未终十八年壬子忠信接礼曰文】

周【襄王二十六年至三十三年顷王六年匡王元年至四年】

齐【昭公七年至二十年懿公元年至四年】

晋【襄公二年至七年灵公元年至十二年】

秦【穆公三十四年至三十九年康公元年至十二年】

楚【成王四十六年穆王元年至十二年庄王元年至五年】

宋【成公十一年至十七年昭公九年文公二年】

卫【成公九年至二十六年】

陈【共公六年至十八年灵公元年至五年】

蔡【庄侯二十年至三十四年文侯元年至三年】

曹【共公二十七年至三十五年文公元年至九年】

郑【穆公二年至十九年】

燕【襄公三十二年至四十年桓公元年至九年】

宣公【始元年癸丑终十八年庚午善问周逺曰宣】

周【匡王五年至六年定王元年至十六年】

齐【惠公元年至十年顷公元年至八年】

晋【灵公十三年至十四年成公七年景公九年】

秦【共公元年至五年桓公元年至十三年】

楚【庄王六年至二十三年】

宋【文公三年至二十年】

卫【成公二十七年至三十五年穆公元年至九年】

陈【灵公六年至十五年成公元年至八年】

蔡【文侯四年至二十年景侯元年】

曹【文公十年至二十三年宣公元年至四年】

郑【穆公二十年至二十二年灵公一年襄公元年至十四年】

燕【桓公十年至十六年宣公元年至十一年】

成公【始元年辛未终十八年戊子安民立政曰成】

周【定王十七年至二十一年简王元年至十三年】

齐【顷公九年至十七年灵公元年至九年】

晋【景公十年至十九年厉公元年至八年】

秦【桓公十四年至二十七年景公元年至四年】

楚【共王元年至十八年】

宋【文公二十一年至二十二年共公元年至十三年平公元年至三年】

卫【穆公十年至十一年定公元年至十二年献公元年至四年】

陈【成公九年至二十六年】

蔡【景侯二年至十九年】

曹【宣公五年至十七年成公元年至五年】

郑【襄公十五年至十八年悼公二年成公十二年】

燕【宣公十二年至十五年昭公十三年武公元年】

吴【夀梦元年至十二年夀梦元年成六年也】

襄公【始元年己丑终三十一年己未因事有功曰襄】

周【简王十四年灵王二十七年景王三年】

齐【灵公十年至二十八年庄公六年景公元年至六年】

晋【悼公元年至十五年平公元年至十六年】

秦【景公五年至三十五年】

楚【共王十九年至三十一年康王十五年郏敖三年】

宋【平公四年至三十四年】

卫【献公五年至十八年殇公十二年献公复入三年襄公元年至二年】

陈【成公二十七年至三十年哀公元年至二十七年】

蔡【景侯二十年至四十九年灵侯元年】

曹【成公六年至二十三年武公十三年】

郑【成公十三年至十四年厘公五年简公二十四年】

燕【武公二年至十九年文公六年懿公四年惠公元年至三年】

吴【夀梦十四年至二十五年诸樊十三年余祭六年】

昭公【始元年庚申终三十二年辛夘威仪恭明曰昭】

周【景王四年至二十五年敬王元年至十年】

齐【景公七年至三十八年】

晋【平公十七年至二十六年昭公六年顷公十四年定公元年至二年】

秦【景公三十六年至四十年哀公元年至二十七年】

楚【郏敖四年灵王十二年平王十三年昭王六年】

宋【平公三十五年至四十四年元公十五年景公七年】

卫【襄公三年至九年灵公二十五年】

陈【哀公二十八年至三十五年惠公元年至二十四年】

蔡【灵侯二年至十二年平侯九年悼侯三年昭侯元年至九年】

曹【武公十四年至二十七年平公四年悼公九年襄公五年】

郑【简公二十五年至三十六年定公十六年献公四年】

燕【惠公四年至九年悼公七年共公五年平公十四年】

吴【余祭七年至十七年余昧四年王僚十二年阖闾五年】

定公【始元年壬辰终十五年丙午安民大虑曰定】

周【敬王十一年至二十五年】

齐【景公三十九年至五十三年】

晋【定公三年至十七年】

秦【哀公二十八年至三十六年惠公六年】

楚【昭王七年至二十一年】

宋【景公八年至二十二年】

卫【灵公二十六年至四十年】

陈【惠公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怀公四年湣公七年】

蔡【昭侯十年至二十四年】

曹【隠公元年至四年靖公四年伯阳七年】

郑【献公五年至十三年声公元年至六平】

燕【平公十五年至十九年简公元年至十年】

吴【阖闾六年至十九年夫差元年】

哀公【始元年丁未终二十七年经止十四年庚申恭仁短折曰哀】

周【敬王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

齐【景公五十四年至五十八年孺子一年悼公四年简公四年平公二年】

晋【定公十八年至三十三年】

秦【惠公七年至十年悼公十二年】

楚【昭王二十二年至二十七年惠王元年至十年】

宋【景公二十三年至三十八年】

卫【灵公四十一年至四十二年出公十二年庄公二年】

陈【湣公八年至二十三年楚灭陈杀湣公】

蔡【昭侯二十五年至二十八年成侯元年至十二年】

曹【伯阳八年至十五年宋灭曹虏伯阳实哀八年】

郑【声公七年至二十二年】

燕【简公十一年至十二年献公元年至十四年】

吴【夫差二年至十七年】

武王得天下十二世至平王东迁平王至敬王十三世【不数泄父悼王】平王末年当鲁隠元年故周八百六十七年四百年在春秋前二百四十二年在春秋中二百二十五年在春秋后

姬姓文王子公旦之后伯禽封于曲阜为鲁侯自伯禽至隠公十四世自隠公至哀公十二世哀公终二十七年卒十六年孔丘卒经止十四年

太公望之后姜姓武王封太公于齐营丘太公至僖公十三世僖公九年鲁隠公摄政

唐叔虞之后武王灭唐而封之至变父改为晋自唐叔至鄂侯十四世鄂侯二年春始焉

康叔封之后武王之弟封于卫至桓公十三年春秋始焉自康叔至桓公十三世

其先契封于商武王伏商封武庚后武庚乱更封微子自微子至穆公十四世

伯益末孙曰非子周孝王邑之秦号曰秦嬴至襄公为周平王平犬戎封为侯自秦嬴至秦仲三世至襄公五世至穆公十三世

颛顼髙阳之后陆终少子季连之苗裔熊绎成王时封于楚以子男之田姓芈氏自鬻熊至武王十七世

文王子蔡叔度之后武王封于蔡蔡叔以罪放蔡仲继焉自蔡仲至戴侯九世宣侯戴侯子

郑桓公友厉王少子宣王庶弟宣王封于郑犬戎杀桓公郑人立其子武公武公子庄公

滕姬姓文王之子绣之后武王封之自叔绣以下九世庄公始见即谷也

夏禹之后东楼公周武王封于杞以奉夏后氏祀自东楼公八世至成公见于春秋

任姓奚仲封薛侯迁于邳仲虺居薛为汤左相武王复以其弟雍滑为薛侯小国无纪不可知

吴太伯奔荆蛮自号句吴武王封其后于吴自太伯至夀梦十九世始称王

出自太王姬姓自虞仲至虞公十二世

姜姓与齐同族武王封文叔于许自许叔至穆公凡十三世始见于春秋

邾姓颛顼有陆终生六子弟五曰安期武王封期裔挟为附庸十一世仪父始见春秋

纪姓少昊之后周武王封兹其于莒自纪公已下为己姓不知谁赐之也十二世兹丕公始见春秋

文王子曹叔振铎之后武王封之于商振铎至桓公十一世

舜之后妫姓尧妻舜女居妫汭因为姓周时虞遏父为周陶正以元女大姬配胡公封之陈胡妫满即遏父子自胡公至桓公十二世

燕有南有北南燕姞姓北燕姬姓武王封召公奭于北燕其国僻小不通诸夏至简公二十九世始见春秋今从年表叙缪侯以下

春秋一百二十四国爵姓

爵姓具者四十九国

鲁【姬侯】 秦【嬴伯】 卫【姬侯】 杞【姒公】 曹【姬伯】 息【姬侯】 邓【曼侯】 北燕【姬伯】晋【姬侯】 吴【姬子】 郑【姬伯】 邾【曹子】 滕【姬侯】 虞【姬侯】 纪【姜侯】 楚【芈子】徐【嬴子】 越【姒子】 蔡【姬侯】 许【姜男】 薛【任侯】 随【姬侯】 巴【姬子】 鄫【姒子】齐【姜侯】 宋【子公】 陈【妫侯】 小邾【曹子】莒【巳子】 虢【姬公】 郕【姬子】 芮【姬伯】胡【妫子】 州【姜公】 南燕【姞伯】梁【嬴伯】 荀【姬侯】 贾【姬侯】 凡【姬伯】 宿【风男】祭【姬伯】 鄅【妘子】 原【姬伯】 夔【芈子】 滑【姬伯】 郯【嬴子】 舒鸠【偃子】偪阳【妘子】邢【姬侯】

有爵无姓者一十七国

莱【子】 【子或子姓】潞【子或隗姓】顿【子】 沈【子或姓嬴】谭【子或子姓】宗【子】 防【子】白狄【子】赖【子】 肥【子】 戎蛮【子】麇【子或祈姓】鼔【子或祈姓】谷【伯或嬴姓】唐【侯】舒【子】

有姓无爵者一十六国

黄【嬴】 罗【能或偃姓】魏【姬】 耿【姬】 霍【姬】 郜【姬】 韩【姬或侯爵】焦【姬】杨【姬】 夷【妘】 淮【姬】 申【姜】 密【姬】 向【姜】 鄋瞒【漆】舒庸【偃】爵姓皆亡者三十三国

江【或嬴姓】郧 权【或偃姓】道  栢 贰  轸 绞六【或偃姓】遂 崇 戴【或子姓】无终 蓐收 冀 温于余丘厉 项【或姞姓】英氏 蓼【或偃姓】巢 庸 根牟鲜虞 姒 介  陆浑 邿 房 桐【或偃姓】鄀狄

附庸九国

颛臾【风姓】须句【风姓】葛【嬴姓】 任【风姓】 牟 极 萧【或子姓】鄟章

五霸

齐桓公 周僖王元年   鲁庄公十三年称霸宋襄公 周襄王十三年  鲁僖公十九年称霸晋文公 周襄王二十年  鲁僖公二十八年称霸秦穆公 周襄王二十八年 鲁文公三年称霸楚庄王 周定王九年   鲁宣公十一年称霸齐盟

齐桓公

宋襄公

晋文公  平公  悼公

楚灵王  康王  平王  昭王

吴王阖闾 夫差

越王句践

与盟之国

王周 鲁  晋  齐  楚  秦  郑卫  宋  陈  蔡  鄫  曹  滕邾  许  杞  纪  莒  吴  越江  黄  滑  徐  邢  薛  沈顿  胡  北燕 小邾 淮夷 白狄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地名所属

东京 首止 大棘 宛濮 蒲  平丘 城 虫牢武父 黄  甑  承筐 鸣雁 南京 黍丘 鸿口横  鱼门 阳梁 孟诸 防泽 贯  彭城 沙随卢门 西京 翟泉 唐  禇氏 圉  解  干祭蒯  霍  垂陇 敖  荧  修泽 扈  北林清  逢泽 棐林 制田 皇  邥  鄢  汜鄩  新城 北京 柯  沙亭 曲梁 鸡泽 沙鹿马陵 青州 棘邑 牟娄 酅  夷  纪  鄑密州 渠丘 郚  济州 祝阿 谭  鲍  沂州祝丘 穆陵 堂阜 枋  登州 莱  兖州 菟裘龟隂 红  成  防  东阳 武城 曹州 楚丘廪丘 郜  垂  海州 滥  夹谷 中城 纪鄣博州 清丘 瓦  桃丘 阿泽 清  秦

戚  铁  谷  酅  郓州 郈  鄣  阚阳谷 邿  邾瑕 密  扬州 蒲  良  齐州卢  石窌 防门 清亭 遂  讙  棘地 利国军梁丘 防  缗  咸丘 天野 郎  闾丘 唐棠  甯母 重馆 并州 千亩 申都 绵上 赵州鄗邑 亳州 兖  许  棘  天丘 郧  向城澶渊 陈州 棰  鸣鹿 鬼阎 辰陵 颍州 昌衍牛首 绎  狐口 郚  蔑  桃  曲池 德州辕  野井 棣州 贝丘 干时 懐州 隰郕 河阳向  原  湨梁 絺  南阳 阳樊 攒茅 隤雍榆 河中府 马陵 河曲 茅津 颠軨 郇

桑泉 解   瑕  耿  冀  清原 黄父

稷  涑水  翼  霍  瓠丘 采桑 蒲城

虢州 桑田  桃林 虢略 华山 永兴 少习

菟和 苍野  同州 王城 新里 鳯翔 酆宫

岐阳 许州  钧台 髙氏 雍氏 臯鼬 汾丘

湛坂 狼渊  桐丘 匡  曲洧 颍城 长葛

向  蔡州  项  房  堂谿 栎  桑隧

邓  陉  繁阳 鹿上 干谿 汝州 鲁齿 方城莱州 介根 维州 郱  邓州 卷  鄾  楚白羽 丰析 襄州 津  荒谷 冶父 郢  陈乡湫  鄂州 蒲骚 濠州 槖臯 州来 润州 鸠兹庐州 鹊岸 潜  鸡父 苏州 衡山 洪州 艾陵兴元 锡穴 潞州 壶口 曲梁 祁州 曲沃 广德桐  常州 夫椒

诸国地理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公族 公孙彊 公子欣  时

公族 宫之奇 共伯   虞叔

公族 文公  石公【其子忌父】 林父【忌父之子】 虢公丑诸侯兴废

鲁灭一国

晋灭十四国

耿 霍 魏 虢 【赤狄潞氏】 虞 焦 杨 韩 【赤狄甲氏】偪阳  肥 鼓 陆浑

卫灭一国

宋灭一国

蔡灭一国

楚灭二十三国

息  黄 夔 邓 权 江 蓼【文五年】六  庸舒庸 陈 蔡 赖 舒鸠 唐 顿 胡 舒 随申 蓼【宣八年杜云二国名】

秦灭二国

梁 滑

齐灭六国

谭 遂 蔡 纪 鄣 阳

邾灭一国

须句

莒灭一国

狄灭一国

郑灭一国

吴灭一国

越灭一国

春秋始于隠公

左氏曰摄而不书即位 公羊曰贤其让 谷梁曰让非其正以行小惠 杜预曰平王东迁之始王隠公让国之贤君 范甯曰于时则接乎隠公故因兹以托始啖助曰幽厉虽衰雅未为风平王之初人习余化及化

变风移陵迟乆矣不格以太平之政则比屋不可胜诛故防自平王之迁而以隠公为始

春秋终于获麟

左氏杜预曰感嘉瑞之无应因所感而作所以为终公羊何休以麟为汉受命之瑞周亡天下之异夫子知其将有六国争强秦项交战刘氏乃立斯民罹苦感泣而作春秋文成致麟 谷梁范甯曰非狩而曰狩大其适也不曰来不外麟于中国也不言有不使麟不常于中国也  学左氏者曰麟生于火而游于土春秋礼也脩火德而致其子  又曰孔子作书麟为之至四灵王者之瑞故有素王之説  陈钦以为麟西方毛虫金精孔子立言西方兑为口故麟至   刘向尹更始曰瑞灾不

兼今麟为周异不得复为汉瑞知应孔子而至    郑众贾逵服防颍容曰自卫反鲁修经已成麟感而至取麟

为水物故以为修毋致子之应    杨士勋曰诗终于麟趾春秋终于获麟

春秋总例数

书王一百四十六  不书王九十六  书正九十七不书正一百四十五 盟例总九十六  防例总一百六十八朝例总三十八   聘例三十三   如例一百二十三出例一百八十二  公出而至八十九 公至例七十九

名例三十一    遂事例二十   天王出入居十三兄弟例十四   时日月总一千一百九十九 书时四百六十九

书月三百三十八 书日三百九十二    书天王崩九诸侯卒一百三十四 鲁夫人薨葬二十   世子内女大夫卒五十

迁国邑十    日食三十六      山崩震电各二

地震五     不雨七        雨雪大雨雹各三

内外大水九   无氷三        星灾四

大旱二     大有年一有年一    凶年七

虫灾总十八   宫庙总十四      烝尝三

大雩十九    搜狩大阅总九     还例溃例各四

放例三     获例六        宝器例四

田邑例七    取例二十六      纳例五

鲁夫人如防归十三 归复归十九     杀逆二十五

讨弑君贼六   杀世子母弟九     城例总三十三

杀大夫例三十七 围例总四十四     奔例总七十五

以归例十二   兵入例二十七     执例三十一

伐例总二百十  次例总十六      救例二十五

侵例五十八   乞师五    战例总二十三

内战败绩六   来例九    外战败十二

逃例三     戍例三    立例六

平例六     观例二    盗例五

诱例二     献捷例二   公追例二

锡例求例各三  遇例七    媵例四

内女归来归总十 内逆女五   外逆女四

王姬例五    税赋例三   新作例三

筑台囿六    书朔二    不视朔不告朔各一

书晦书闰各二  书郊九    书即位八

不书即位四   书首时五十九 书非首时一四时不具四   有月无时二  有日无月一

<经部,五经总义类,六经图,卷十

六经图卷十

猜你喜欢
  卷十四 酒诰第十二·孔颖达
  卷七一·邱濬
  传第七章·王夫之
  卷八十四·程公说
  洪范口义卷下·胡瑷
  第十一章 24·辜鸿铭
  卷三十七·程川
  春秋王霸列国世纪编目录·李琪
  第46章·老子
  春秋传卷二十·胡安国
  卷三十五·盛世佐
  究竟一乘寶性論卷第一·欧阳竟无
  焦山佛学院碑志·太虚
  佛说如来不思议秘密大乘经卷第三·佚名
  佛说灭十方冥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瞿博士智(睿夫集)·顾嗣立

    智一名荣智,字睿夫,一字惠夫,其先嘉定州人。父晟,迁昆山。兄信字实夫,时齐名,称二瞿先生。智嗜学明《易》,至正间,宪司试辟后青龙镇学教谕,摄绍兴府录判,寻弃官去。睿夫博雅能诗,以书法钩勒兰花,笔致妙绝。时寓华亭,所居有通波阁。

  • ◆马教授熙·顾嗣立

    熙字明初,衡州安仁人也。历官至右卫率府教授。尝作《摸鱼子》乐府十阕,并圭塘补和诗附记于后。其原序云:「欸乃既歌之明年,熙如京师,可行洎桢日侍安阳公觞咏圭塘,更唱迭和,诗辞凡二百四十有九。又明年,桢来京师,熙始得伏读全集

  • 发现·闻一多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那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那里是你?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

  • 卷一百七十七·列传第七十四·柯劭忞

      杨大渊 文安 刘整 垓 夏贵 吕文焕 师夔 范文虎 管如德 王积翁 都中 朱焕 霁 陈奕 岩 蒲寿庚 马成龙 周全   杨大渊,成州天水人。与史大全、弟大楫皆仕宋。大渊总兵阆州。宪宗伐宋,围阆州大获城,遣宋降臣王仲入招

  • 第二十回 战阳平苟晞破贼垒 佐琅琊王导集名流·蔡东藩

      却说新安杀颙的武夫,似盗非盗,实是由许昌将军梁臣,领着健卒数百名,扮做强盗模样,截路杀颙。许昌镇帅,是太傅越弟模,梁臣为许昌将,当然为模所遣。模杀颙后,就加封南阳王,可知主动力出越一人,自无疑义。前冀州刺史温羡,已起为

  • 卷第二百二十八·胡三省

    唐纪四十四〔起昭阳大渊献(癸亥)正月,尽十月,不满一年〕《德宗神武圣文皇帝三》建宗四年〔(癸亥、七八三)〕1春、正月、陇右节度使张镒与吐蕃尚结赞盟于清水。〔使,疏吏翻。镒,弋质翻。吐从暾入声。清水,汉古县,唐属秦州。九域

  • 皇清开国方略卷十四·阿桂

      太宗文皇帝【天聪五年辛未正月至九月】  天聪五年春正月壬午铸红衣大礮成  先是我国未备火器造礮自此始鑴曰天佑助威大将军天聪五年孟春吉旦造督造官总兵官额驸佟养性监造官游击丁啓明备御祝世廕铸匠王天相窦

  • 武王伐纣书卷下·佚名

    文王出岐州,南四十里虢县,文王入城,车驾行时,有万民并大小官员,皆来接驾,入衙中歇泊排宴。文王诣翌日绝早出虢县,南约行到五七里之地,文王见喜气来朝,百鸟皆鸣。文王告大臣曰,“贤人,近也。”又见黄气冲天,有大臣散宜生,太颠,闳夭,南

  • 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已畦琐语·叶燮

    吴江叶燮星期着 治民有一定之法程则人知所遵而奸吏猾胥不敢上下其手同一事也赏则均赏罚则均罚故赏一人而天下劝罚一人而天下惩也乃有赏不足劝罚不足惩者可不深思其故乎 好官不过多得钱耳此玩世不恭语也后人藉以为入官

  • 卷四十二 杂记下第二十一·郑玄

    有父之丧,如未没丧而母死,其除父之丧也,服其除服。卒事,反丧服。(没,犹竟也。除服,谓祥祭之服也。卒事,既祭。反丧服,服后死者之服。)唯诸父、昆弟之丧,如当父母之丧,其除诸父、昆弟之丧也,皆服其除丧之服。卒事,反丧服。(虽有亲之大

  • 平书订卷一 分民第一·李塨

    平书曰:民不合则离,不分则乱。分之合之,政教行焉。民之良有五:一曰士[取才为吏曰士,无今生员书办之分],二曰农,三曰军[塨有议在后],四曰商,五曰工[有议在后]。其贱有二,曰役[在官隶胥、应募徒役],曰仆[人之家奴]。士食于官,农军授之田,商工食

  • 续诗传鸟名卷卷三·毛奇龄

    翰林院检讨毛奇龄撰【小宛】交交桑扈率塲啄粟【桑扈窃脂也俗呼青觜食肉不食粟】桑扈雀名一名窃脂按春秋农正九扈其第八扈名桑扈亦名窃脂但此桑扈有两鸟即窃脂亦有两义此窃脂是盗窃之窃脂者肥也旧注谓此鸟青色又名青

  • 卷一百三十三·佚名

    △初分校量功德品第三十之三十一复次憍尸迦。置赡部洲诸有情类。若善男子善女人等。教赡部洲东胜身洲诸有情类。皆令修学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五神通。於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等。由此因缘得福多不。天帝释言:甚多世

  • ●又述二颂(有序)·张商英

      商英。及汾州西河宰李杰。同谒无业禅师塔。惜其摧腐。相与修完。既而塔放光。又梦无业从容接引。觉而阅其语。见无业问马祖西来心印。祖云。大德。正闹在。且去。无业去。祖唤云。大德。无业回首。祖云。是什么。

  • 增壹阿含经卷第三十三·佚名

    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等法品第三十九(一)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若有比丘成就七法者。于现法中受乐无穷。欲得尽漏。便能获之。云何为七法。于是。比丘知法.知义.知时。又能自

  • 六道集卷二·弘赞

    广州南海宝象林沙门弘赞在犙辑人道梵语。那罗摩纳。此云人。人者忍也。谓於世间违顺之境。情能安忍故也。立世论云。何故名人道。此有八义。一聪明。二为胜。三意微细。四正觉。五智慧增上。六能别虚实。七圣道正器。

  • 格言联璧·金缨

    金缨著。是中国古代重要的蒙学教材,蕴含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内容的至理格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