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向子諲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向子諲(1085—1152)字伯恭,自号芗林居士。

向敏中玄孙。其先开封人,南渡后徙居临江军(今江西清江)。元符三年(1100),以恩荫补官,宣和七年(1125),以直秘阁为京畿路转运副使,寻兼发运副使。建炎元年(1127),统兵勤王,又拘张邦昌所遣使者,迁直龙图阁、江淮发运副使。以素与李纲善,为黄潜善罢。建炎三年,起复知潭州。绍兴年间,历知广州、江州,改江东转运使,进秘阁修撰。绍兴八年(1138)除户部侍郎。寻金使议和将入境,以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遂致仕,归隐十馀年,绍兴二十二年卒,年六十八。《宋史》有传。有词集《酒边集》二卷。

●秦楼月

向子諲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

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

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向子諲词作鉴赏

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人掳走北去,中原尽失。这样的时局下朝野志士无不拔剑斫地,切齿扼腕,于是词坛上产生了一批令人读后慷慨悲凉、数百年后尚见其慷慨磊落之气的作品。向子諲这一首《秦楼月》,题旨相同,篇幅虽短,感情的容量却并不小。另外这首词表现上也自有特色。

全诗结构分上下两阕,词意可分三层。

起首“芳菲歇”三字,写春光消逝景象,似实而虚。因为词人并非吟咏节序,抒发一般的伤春伤别情怀,所以下面不再展开对景色的描绘。当此春末夏初时节,萦绕词人心间的是什么呢?是“故园目断伤心切”。这句中“故园”可作家乡解,但向子諲家江西临江,并未沦落于金人之手,这里显然是指失去的国土。词人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不可见,对于一个胸怀爱国之情的南渡词人来说,怎能不悲伤痛苦呢?这一句,是词人内心感情的直捷表露。但如果任凭感情的驱使,沿此思路写下去,就未免有一泻无余之病了。词是吟咏性惰的,但最好是诉诸具体的事物。至此,词人笔锋一转,由直而曲,欲吐又休,不言情而转写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词人眼中所见,唯有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这一景象,既是“故园目断”含义的丰富和扩展,又使“伤心切”这一心理活动形象化;同时,无边无际的自然山水,又恰到好处地隐隐传达出词人此时此地情感的悠远的惆怅。所以,读至此,我们简直分不清词人是写景呢,还是抒情。景与情合,情以景生,情景交融,“悲喜亦于物显”(王夫之语),正是“无边烟水,无穷山色”的妙处。

下阕“可堪”二字,是不能堪的意思。此乃词人着意用力之笔,正是这两字把上阕“故园目断伤心切”的感情向前深化了。词人为何春末夏初时节思念故国呢?因为是“更近乾龙节”。《易·乾》:“九五,飞龙天。”乾卦以龙取象,所以古人便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是北宋钦宗赵恒的生日。据《宋史·礼志》记载:“靖康元年四月十三日,太宰徐处仁等表请为乾龙节。”从记载中可以想见当年此日,朝廷中群臣为皇帝祝寿,钦宗赐宴,好一派隆重的寿宴的盛况!而今又是四月,乾龙节又将近,然而此时却是神州板荡,山河易主。词人抚今追昔,怎能忍受得了如此巨变呢?于是万千感触,化为使人不忍卒读的词句:“眼中泪尽空啼血。”这一句,哀怨悲凉,撼人心魄。向子諲是一位力主抗金的将领。高宗建炎四年(1130)金兵大举南下,一路杀奔江西、湖南。此时向子諲正潭州(今长沙)知州任上,有人建议暂避敌锋,他大呼曰:“是何言之不忠也!使向之诸郡有一二能为国家守,敌其至此耶?朝廷使我守此潘也,委而去之,非义矣!”(见汪应辰《向公墓志铭》、胡宏《向侍郎行状》)他亲率军民血战数日,终因实力不济而城破。事后,他的好友陈与义赠诗,诗中赞曰“柱天勋业须君了”(《题向伯恭过峡图》)。然而词人想当如今家亡国破,君辱臣耻,却又回天无力,胸中不禁充塞着极度的愤恨和悲哀。这样深沉难遣的感情郁积胸中,实非“眼中泪尽空啼血”一句不能尽之了。以上为词意的第二层。

紧接着,词人由人的“空啼血”联想到自然界的子规,感情又进一层。按《秦楼月》词调的要求,“空啼血”是承上句而来,并非是语句的简单重复,而用以引起以下句意。词人因情设景,以“子规声外,晓风残月”这样凄厉萧索的意境结束全词。子规即杜鹃鸟。子规啼血是古诗词中常用的,如白居易《琵琶行》:“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山甫《闻子规》:“断肠思故国,啼血溅芳枝。”晓风残月“,是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名句。这首词虽是移用,但词人显然对”杜鹃啼血“内涵进行了改造。本词中它表现的已不是离别的愁苦,而是因国破家亡而生的故国之思了。”子规声外,晓风残月“,是因情而设景,也就是王国维所谓”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的”有我之境“。它以丰富的内蕴,传达出词人心中的无限哀怨,撞击着读者的心扉。

全词感情真挚,情景交融,《酒边词》中,是一首成功的小令。但终因其忠愤有余而少豪放之气,且词中意境独创性少,新鲜感不足,不免影响了它的艺术感染力量,宋词中不属于上乘。

●西江月

向子諲

政和间,余卜筑宛丘,手植众芗,自号芗林居士。建炎初,解六路漕事,中原俶扰,故庐不得返,卜居清江之五柳坊。绍兴癸丑,罢帅南海,即弃官不仕。乙卯起,以九江郡复转漕江东,入为户部侍郎。辞荣避谤,出守姑苏。到郡少日,请又力焉,诏可,且赐舟曰泛宅,送之以归。己未暮春,复还旧隐。

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

五柳坊中烟翠,百花洲上云红。

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

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

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

向子諲词作鉴赏

从词序可知,这首词是词人第二次辞官重归清江五柳坊之后创作的。向子諲是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曾写下不少直接抨击投降派的爱国词章。绍兴九年,因触犯秦桧被罢,从此归隐山林。这首写隐逸情趣的词,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作者对南宋政治现实的不满。

开头两句中的五柳坊、百花洲皆清江附近。此词先写居处所见:柳绿如烟,葱茏翠碧,景物朗润。

此写地面之景。苍穹红云,绚丽而璀璨。此写天上之景。一幅夕阳山村之景的画面,展现眼前。这也是仅举一端,美景当不止此。地名中有柳有花,柳以绿濡,愈显其深邃;花以红染,益见其娇艳。词人匠心独运的描写,令人陶醉。

三、四句,“萧萧”其意为冷落,指头发花白。此时子諲自叹年老,岁月蹉跎,世事不正常,固此白发萧萧。两衰翁:子諲其一也;另一位便是序中所说辞舂陵郡守致仕的仲舅李公休了。前三句写景叙事,舒缓有致。第四句“不与时人同梦”,词情转向激昂。

时人,应当指当时的专权误国的权贵,包括秦桧之流的投降派。

五、六句中的麟符、虎节,为君王调兵遣将之信物,受者有殊荣。而子諲言抛言掷,这是何等坚决!

绍兴初年,子諲任鄂州知州,主管荆湖东路安抚司,寻任江州知州、改任江东转运使,进秘阁修撰,徽猷阁待制,徙两浙路都转运使,除户部侍郎,可谓品高位显。当宋金议和时,秦桧等投降派力主和,金使将入境,而子諲坚决不肯拜金诏违背秦桧意,乃被罢官,退隐清江,第五句当言此事。子諲忠节,不取悦于世,又不苟合于世,他这种凛然正气,直冲霄汉。第六句“徜徉江月林风”,和第一、二句暗合。一、二句写清江暮色,此写晚景。插叙往事后,词人接着写此时此境的心情。月朗风清,林中闲适徘徊。初读似写闲情逸致,实则词人的心潮并不平静。屈原《涉江》云“被明月兮宝路,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屈原所言“明月”,珠名,实借“明”字之音,喻己行为光明磊落,借“月”高洁之义,喻己情操之高尚。子諲林中信步,徘徊慨叹,和屈原诗句所言,可谓世同,情同,意同。

最后两句“世间万事转头空”,指宦海浮沉,犹过眼云烟。这句话表明词人视高官厚禄如草芥的心境。“个里如如不动”,“个里”其意为此中,即心中。“如如不动”,佛家语,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是此句之源。这句话用以表达词人结庐人境,不闻车喧,远污离秽,洁身自好的心境。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之意,深蕴其中。

全词似隐逸闲适之作,实为明志抒愤之词。全词反映了子諲居浊而守洁,远奸佞而守忠的美德。就其艺术性而言,写景,笔染春色,柳绿花红,月朗风清;叙事,笔挟风雷,激情慷慨。这种睛空布雷的手法,自出机杼,独标高格。另外,本词明开暗合,照应缜密,亦见词人匠心。第一、二句柳烟云红,当为暮霭之时,第六句月下林风,是晚间风景。时间之推移,如丝相贯,不见断隙。故事词实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好词。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

向子諲

江南江北雪漫漫……知易水寒。

同云深处望三关。

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

消除此恨难。

频闻遣使问平安。

几时鸾辂还。

向子諲词作鉴赏

向子諲是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靖康之难之时,他曾请康王赵构率诸将渡河,以救徽钦二帝。建炎三年(1129),金兵进湖南围长沙。此时他率军民与金兵血战八昼夜。陈与义《伤春》诗云:“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这首词所叙之事就是此事。绍兴九年(1139),子諲触怒秦桧,从此归隐乡间十五年以卒。其词多写山林逸趣,但也不乏忧国伤时之作,此词即其中之一。词题“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其中乙卯为绍兴五年(1135),鄱阳即今江西波阳县,位于翻阳湖东岸。

从此词第一句来看,起笔极写江南江北,大雪漫天,寒气逼人。如此大雪天征程上,词人思考什么呢?是温暖的家,抑或前村之酒舍?两者都不是。

“遥知易水寒。”易水(今河北),当时正是金人的后方。从此句可知词人是怀想被掳北去的徽钦二帝。此句写怀想,句中“知”字是眼。“知”前加一遥字,写出其怀念之深。落一寒字,见得其体贴之切。寒字与起笔之雪漫漫照应,结构完整,颇有寓意。江南江北已大雪漫漫,燕山雪花大如席,其寒彻骨,可想而知。寒字亦暗示出二帝漠北寒冷之地,备受金人种种虐待。此句取自战国末荆轲之悲歌“风萧萧兮易水寒”,既而又倍增一份悲愤之感。“同云深处望三关。”上句写内心之悬想,此句更推进一步,写出举目以北望。三关者,淤口关、益津关(均今河北霸县)、瓦桥关(今河北雄县)。五代周显德六年(959),世宗北取瀛、莫等州,以三关与契丹分界。词人以易水、三关,厝代北地。词人遥望天北,但见彤云沉沉,二帝蒙尘之处,上有沉沉之彤云,下有重重之关山。“断肠山又山。”那重重之山,遮断了词人的视线,更遮断了二帝之归路。遥望重山,怎能不令人肝肠寸断!词情至此,似已至极。然而词人之悲痛是没有极点的。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换片三句翻出奇语,然痛入骨髓矣。唐人之诗云:“天若有情天亦老”,犹为虚拟之辞,此则直谓天可老。汉人之诗云:“山无陵,江水为竭,……乃敢与君绝”。想象还没达到海,此则至于海矣。天荒地老,痛剧恨深,见于言外。

下句更道“消除此恨难”。此恨正指靖康之耻、二帝被掳。难字,与上二句之可字能字呈为强烈对比,天可老、海能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然而实际上天难老,海亦难翻,而消除此恨之难,更难于此二事,直是绝望之语。结尾二句奇外出奇,从绝望之中竟又现出一片痴望来。“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鸾指马铃,其形制为“鸾口衔铃”(《古今注。舆服》)。辂是车上横木,鸾辂即指二帝车驾。

《宋史。高宗纪》载:绍兴四年(1134)春正月,“遣章谊等为金国通问使”。五年五月,又“遣何藓等奉使金国,通问二帝”。故结笔上句言“频闻遣使问平安”。此词作于绍兴五年隆冬,事实上徽宗已于“绍兴五年四月甲子,崩于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因为直至“七年九月甲子,凶问(始)至江南”(《宋史·徽宗纪》)。词人此时当然不可能“预卜”此一凶问。但二帝金国备受磨难,词人是明白的。问平安之语,字面堂皇得体,内里何等酸楚。上言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固已绝望;结句反谓几时鸾辂还,则又翻出无可遏止之希望。此希望虽不合情理,却见出一片痴情。以痴情语作结,使得此词愈朴愈厚愈无尽。

此词伤悼徽钦二帝之被掳,实际上是融家国之悲为一体(词人是神宗皇后之再从侄)。徽钦二帝,皆亡国之昏君,本无可痛恨。但“国、君一体”(《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之时代,二帝之蒙尘当时人们看来实与祖国山河之破碎、北宋文明之毁弃为一事。

故从历史之角度看,子諲此词表露出南渡之初爱国志士悲愤心态,所以有其一定的历史认识意义。从艺术之角度看,则此词抒情曲折深刻,及语言之諲婉工致,造诣颇有独到之处。上片由江南江北之雪联想到易水之寒,又由此一联想而遥望三关,已是层层翻进。下片凌空设喻,以天可老、海能翻反衬此恨难消,情至绝望之境,便若无以复加。然而最后又翻出绝望中之一片痴望,抒发故国故君之思,至此终至其极。只因词人郁结悲愤深沉,倾诉出来才有如此曲折跌宕之致。

词虽是小令,字数不多而其抒情却曲折深刻如此,可谓之造诣独特。全词虽极写二帝被掳不还之悲怀,但终篇亦并无一语道破,语言委婉工致,正不失词体本色。比较南宋前期一般爱国词之粗犷,南宋后期一般爱国词之晦涩,便又可谓之匠心独运。

●鹧鸪天

有怀京师上元,与韩叔夏司谏、王夏卿侍郎、曹仲谷少卿同赋

向子諲

紫禁烟花一万重,鳌山宫阙倚晴空。

玉皇端拱彤云上,人物嬉游陆海中。

星转斗,驾回龙。

五侯池馆醉春风。

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

向子諲词作鉴赏

向子諲是一位生活两宋之交的词人。他将自己创作的诗词编为《酒边词》,此书分成“江南新词”和“江北旧词”前后两卷。这样的编排,词人用意很深。南宋胡寅认为他“退江北所作于后,而进江南所作于前,以枯木之心,幻出葩华;酌玄酒之尊,弃置醇味”(《题酒边词》),这种说法大致正确。向子諲前半生亲见北宋社会表面繁荣兴盛,而且金兵进犯、宋室南渡后,他力主抗金,因得罪秦桧,于是被贬还乡,居保江西临江。向子諲的晚年词作,多抒写淡泊名利的闲适生活情趣,但也常常怀念北宋徽宗时代的繁盛。这类感旧伤时之作,隐寓着深沉的忧国伤己之恨。这首《鹧鸪天》只注明“有怀京师上元”,未注明作于何年。作者集中另一首词有《清平乐。岩桂盛开戏呈韩叔夏司谏》云:“而今老我芗林,世间百不关心。独喜爱香韩寿,能来同醉花阴。”绍兴九年己未(1139)归隐以后词人与韩叔夏常唱和往来,所以这首词亦当为此后数年间所作。

这首词打破了结构上分片的定格。从文义看,前七句和后两句,是意境迥异、对比鲜明的。

前七句,词人从怀旧入手,以流利轻快的笔法,描绘了汴京紫禁城内外欢度上元佳节的盛况。正月十五之夜,华灯宝柜与月色焰火交辉,华灯叠成的鳌山与华丽的宫殿高耸云天,至尊的帝王端坐于高楼之上,万民百姓则嬉戏游玖于街衢之间。斗转星移,龙驾回宫此时万众狂欢更趋高潮。这幅上元节情景,完全是记实。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回忆,上元的汴京“灯山上彩,金碧相射,锦绣交辉。……宣德楼上,皆垂黄缘帘,中一位乃御座。……万姓皆露台下观看,乐人时引万姓山呼。”此外该书还记载的:“别有深坊小巷,绣额珠帘,巧制新妆,竞夸华丽,春情荡飏,酒兴融恰,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马骎骎,香轮辘辘,五陵年少,满路行歌,万户千门,笙簧未彻。”这从一侧面反映了民间情景,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豪贵之家此夕宴乐之盛,但如其自序所云“未尝经从”,故从阙略罢了。“五侯”,这是个典故是说汉代外戚、宦官有五人同时封侯之的。故以后用它泛称权贵之家为侯家。

如此良辰美景,是何等繁盛、万众何等欢乐,但最后两句,词意陡转,我们面前突现了一个萧索凄清的境界:“而今白发三千丈,愁对寒灯数点红。”“而今”二字,把上元狂欢的画面抛到了遥远的过去,成了一个幻境,这是化实为虚的妙笔;同时,又把词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一下子推到读者眼前。词人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的感觉:当年身为贵胄(向子諲是宋神宗钦圣宪肃皇后的再从侄),曾出入宫闱,备受恩宠,如今却是一个皤然老翁;当年目睹京城繁华,亲历北宋盛况,如今僻居乡里,只能与数点寒灯作伴。

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的确如王夫之所说这首词将今昔两个画面加以对比,这种盛与衰、乐与哀相互对比的手法,确实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白发三千丈”借用李白名句,表现愁绪满怀的词人“愁对寒灯数点红”凝聚着词人多少深沉的感慨:是对昔日繁华生活的眷恋?是对往事若梦的人生喟叹?还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怅恨?抑或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失落感……?这一切,词人用一个“愁”字点破了。

“白发”、“寒灯”二句中,两个描写色彩的字“白”与“红”又互相映衬,渲染了一种凄清的境界。结句凝重,含蕴无穷,以少总多,发人遐思,是全篇传神之笔。

猜你喜欢
  赵师侠·唐圭璋
  卷二十六·阮阅
  卷之三·魏庆之
  第二折 书闹·李玉
  第三折·武汉臣
  卷二·杜甫
  歌(译诗)·徐志摩
  续集巻二·黄昇
  卷一百五十八·陈思
  卷五百四·曹学佺
  卷五·孟郊
  卷二·孟浩然
  卷四百十六·佚名
  御选元诗卷八十·康熙
  朱淑真词作鉴赏·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五集卷八·乾隆

    <集部,别集类,清代,御制诗集钦定四库全书御制诗五集卷八古今体七十六首【甲辰八】留京办事王大臣等奏报得雨诗以志慰北省胥沾泽京师伫喜音隔朝奏章至六寸沐膏深【昨初九日刘峩明兴等奏到直隶山东各府属於闰三月初四五

  • 第八纲 体裁·刘坡公

    学诗百法之七十四 学作歌谣法 歌谣者,类皆出于不通文墨及粗识字义之人;或因时事之感触,或因景物之动兴,不假思索,随口而吐。惟当其歌咏慨叹之际,偶然一抑一扬、一顿一挫,不期婉转动听而自成叶韵也。兹特各举一例,并示作法于

  • 卷四十三 志十八·赵尔巽

      ◎灾异四   洪范曰:“金曰从革。”金不从革,则为咎徵。凡恒旸、诗妖、毛虫之孽、犬祸、金石之妖、白眚、白祥皆属之于金。   顺治元年八月,苍梧旱。三年,平乐、永安州大旱,二月至八月始雨;台州自三月不雨至于五月;绍

  • 首卷四 进实录表·佚名

    进实录表★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内大臣文渊阁大学士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管理户部兼管三库事务镶黄旗汉军都统臣文庆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臣花沙纳经筵讲官户部尚书国火馆副总裁上书房行走教习

  • 咸同朝将相琐闻·佚名

    ◎陆建瀛失金陵洪军既踞武昌,遂乘势东下,步骑夹岸,旗蔽野,帆樯如云。诸王皆衣黄袍,侯以下衣红,绣龙织凤,间以云物及麟狮鸾鹤之属,冠亦如之。时据船楼上置酒会饮,悬灯张彩,夜半照耀如火龙。后舱则鸣金擂鼓,丝竹间作,如世俗之戏十

  • 卷二十三·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二十三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颜师古注 刑法志第三 夫人宵天地之?【应劭曰宵类也头圜象天足方象地孟康曰宵化也言禀天地气化而生也师古曰宵义与

  • ·檄南路营剿捕石壁寮·丁曰健

    南路余孽复叛,有众竖旗于石壁寮;嗟此凶顽,不杀不已。本镇虽极好生,亦无如寻死者何也。督标千总何勉差委在南,访缉逸贼;该弁素有干才,胆略亦优,实心任事,以之剿捕,是其所长。该营拨兵二百名,令把总杜雄与偕,各率百人

  • 梁毗传·魏徵

    梁毗字景和,安定乌氏人。 祖父梁越,西魏泾州、豫州、洛州三州刺史,合阝陽县公。 父亲梁茂,北周沧、兖二州刺史。 梁毗性格刚直,颇有学问。 北周武帝时,举明经,累次升迁,到当布宪下大夫。 平定北齐时,以梁毗为行军总管长史。 攻

  • 卷十五 宗翰军谋·李有棠

    〔希尹事附〕辽天祚帝天庆四年秋九月,太祖起兵破辽兵于甯江州,国相萨哈遣其子宗翰来贺,且劝进,不许。宗翰本名尼玛哈,汉语讹为尼堪,萨哈长子也。年十七,军中服其勇。议伐辽,与太祖意合。至是,偕希尹来贺捷,并称帝为贺。太祖犹谦

  • 晋纪十三 中宗元皇帝中太兴二年(己卯、319)·司马光

    晋纪十三 晋元帝太兴二年(己卯,公元319年) [1]春,二月,刘遐,徐龛击周抚于寒山,破斩之。初,掖人苏峻帅乡里数千家结垒以自保,远近多附之。曹嶷恶其强,将攻之,峻率众浮海来奔。帝以峻为鹰扬将军,助刘遐讨周抚有功;诏以遐为临淮太守,峻

  • 春秋皇纲论卷五·王晳

    宋 王晳 撰灾异罪弑杀大夫日月例传释异同灾异春秋书灾异以记其变若日食星陨地震山崩之类此天地之变者也霜雹火灾水旱螽螟之类此天地之灾者也持日月之食乃数之常次所定无毫厘之差然春秋何以书日食同之灾变乎夫日者

  • 卷六·叶酉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究遗卷六左庶子叶酉撰僖公上元年春王正月传不称即位公出故也刘氏炫曰去年八月闵公遭弑僖公即自邾入事已粗定不应犹以公出故不行即位之礼也按刘氏驳传甚确但谓不行即位之礼犹循习旧说辨详桓元年公即位

  • 春秋纂言总例卷一·吴澄

    欽定四庫全書春秋纂言總例卷一    元 吳澄 撰天道年隱公元年【己未竟己巳凡十一年】桓公元年【庚午竞丁亥凡十八年】莊公元年【戊子竟己未凡三十二年】閔公元年【庚申竟辛酉凡二年】僖公元年【壬戌竟甲午凡三十

  • 卷三十一·佚名

    △昔与魔竞品第三十四尔时菩萨。於彼初夜。以手指地。降伏魔众波旬眷属。是时此地六种震动。乃至大震。犹打铜钟。是时一切聚落城邑国土。所居有诸人众。彼等皆悉见大地动。闻震吼声。心并生疑。各各自往至相师边。或

  • 分隶偶存·万经

    二卷。书论。清代万经撰。经(1659—1741年),字授一,别字九沙,浙江鄞县人,万斯大之子。康熙进士,官翰林院编修。自幼濡染家学,博通经史,兼精金石学,工于汉隶,雄视江南。恐隶法失传,广采书法、金石著述及正史、文集、地志等不下百

  • 太上洞渊三昧神咒斋清旦行道仪·杜光庭

    唐末杜光庭删定,述科仪。原缺午、晚仪。详述读词、称法位,为皇家及一切幽灵祈祷。

  • 龙阳逸史·醉竹居士

    白话短篇小说集。署“京江醉竹居士浪编”。二十回。每回演一故事。内容皆叙“南风”之事,且大都是“大老”淫“小官”,故这种同性恋性变态行为本身又包含着人格上的侮辱和不平等,而作者却认为“鸡奸一事”,也可“暂时遣兴

  • 僧宝正续传·祖琇

    凡七卷。宋代僧石室祖琇着。收于卍续藏第一三七册。系宋代禅林之名僧传。祖琇辑录罗汉系南、圆通道旻、兜率惠照、黄龙道震、德山木上座、临济金刚王等,计三十人之传及宗乘语要,并于每一传之后附赞语一篇。卷末附录‘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