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何往的回答
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久为佛教中禅宗的参究话头。东方杂志第二十六卷第二号,微知君亦曾提出人死何往的问题,且曾试述三条的答案,结论则为尚不能有何确切的说明。然寻之佛典,则曾有相当之解答。未述其解答之前,先录微知君原文于此:“人死何往”?对于这个问题最正确的答语,不如说“没有知道”。不过人类通性,虽对于自己丝毫没有知识的事情,也欢喜研究;所以这样一个问题,各时代的人们,都以其各时代所有的知识,加以讨论。
在这里、我们应得先说一说宗教家和科学家所抱见解的不同:科学家相信真理,其所信的真理不单是论理的意志的真理,乃是解剖事实,加以实验观察而能确证的真理。宗教家则不然,他们只用著独断的无证据的议论来解说一切事物。这里要说的,当然是科学家的见解。常人对于“人死何往”的见解,不外三称说数:即一、个性是不灭的。二、死便一切消灭。三、精神不死。这三种说数,以科学的眼光看来,都难得到确切的证据。
第一种个性生存说,最为一般人所信仰,一切宗教都如是说。也有说:惟有修养的人,他的魂灵能够永存,其他凡人,则死后便即消灭,或经过若干时而终于消灭。对于此说的论据,也有几种:如不可思议的千里眼者的心理现象,以及关亡术者的不可思议的技俩,还有一种疑神见鬼的传说,也是他们所视为切实的证据的。
这种证据是否值得研究,且不必说。但我们从生物学上说起来,这个性的生存,实不可能;再就生物进化上研究起来,更不可能。原来研究生物学的都知道:心与物、即灵魂与肉体,是不可分的;而心的活动,无不依据于肉体,这是事实。试想甲状腺分泌不足,即能令人变为白痴;酒精药料使人服用,能变其人的性格;而脑的各部分,如有局部的伤害,则对于其人的才能、记忆便发生显著的影响,这不是灵魂与肉体不能分析的证据吗?
今若对于人类有机体的作用,更加以精密的探讨,则更可以看出心与肉体是互有密切的依藉。盖心的作用不但关于脑,更关于分泌腺的化学的配合和身体的作用,所谓精神的活动性并不是别物,乃为从属于生活物质的必然的活动性,这在现在已经很明白了。换句话说:为人类物质的架格的肉体,与藉以思考感觉的心灵只不过一个实在──即人类个性──的二种看法。果然,则以为有无心的肉体,固属困难,而谓有无肉体的心──即不赖物质的基础,而能具明了的个性的心──,尤为难之又难!
这是和电气现象相仿佛的:电池是电流之源泉,电流之流,不关系于电池的构造和作用,也就如心之与肉体一般。不过电流离了电池便不得存在,也就同心离了肉体是不能存在,没有分别。
再从进化论方面来说:若人类的灵魂能够生存,则猿的灵魂也应该能够生存,甚而至于上等动物的哺乳类、爬虫类、两栖类、鱼类,又甚至于最下等的生物也该有灵魂存在;若说有不存在,那末以何种动物为分界线呢?
返过来说我们人类自身罢:如说生后的赤儿即可以应用灵魂不灭的话,则尚在母胎中的胎儿怎样?更追溯上去,尚为卵子时的一切细胞群怎样?或进而至于没有组织的卵细胞自身又怎样? 因为有这种种批点,所以个性的生存总不能成立。于是第二说以起,即人类死时心灵也全部消灭。换句话说:就是一死便了。用这话解说死后,还是等于不说,因为它只有消极的打消别种说法,而没有可以证定已说的论据。第三种的假说,则是由于应用物理学上的原则──即“能的法则”而来的。盖能是一切物理的活动的源泉,曾经使用而耗费了的能,实际上并不消失,不过变了一个形态;如能收集起来,总量还是与前相等。而人类的精神,便相当于这样的能,人类有了这能,所以能有精神的或心的活动。肉体死后,则此能仍返还,而其全量不变。这个假说比其他二说,比较圆通,照这说的见解,以为永远不灭的精神即能,当其人死之时,即向空中广播而弥漫于宇宙,恰如无线电话机播送电话一般;但此被播送的无线电话,如再遇到新的物质的构造,即如收音机者触之,即仍能形成语言或音乐。精神亦然,它是广播于天空之中,在未遇到某种肉体之前,不能感、也不能觉知,但一遇某种物质,即忽然苏醒而成为一个新体了。
不过、物理学上所谓能的存在,是有一定的形式的。有位能,有动能,有声、光、化、电各能;它的变换,也逃不出这个范围以内。那么,所谓精神的能,究以何种形式而存在?死时以何种方法而放射?遇了新体,又以何种方法而收受?这种都不曾有明白的说明,我们便也不能确实的相信,它无非把无可解说的精神活力,勉强附会到物理上所谓能的见解罢了。
总之、在我们现在的知识范围以内,对于“人死何往”这一问题,实尚不能有何确切的说明;与其解说不当,还不如不说为是。至于宗教上所谓轮回、天国等等,那更是迷信无稽之谈,不值科学家一笑!
按:此文所列的三种解说,第一说、类于佛典上所破之外道常执。第二说、类于佛典上所破之异生所执。原文的难点,虽不尽当,但于佛学上既明同在破除之列,兹复不论。
第三说、原文评为比较圆通,诚哉比较圆通!但仍提三种莫决的问题。一、所谓精神的能,究以何种形式而存在?二、死时以何种方法而放射?三、遇了新体,又以何种方法而收受?今以佛学,对此三问题解答如下:一、精神的能,依各动物、各一系统的潜藏精神──潜藏精神即“藏识”别名──而存在;但不是个别的定量的定质的存在,而是交遍的,互关的、变易无常的、生灭相续的存在。
二、刹那刹那现行而潜遍,并非死时始行放射,但未死时,曾由一种前期的特殊势能──羯磨──使藏识阻凝机体而摄取为自身,渐次依机体的完成而现为种种之显著精神──有机体即有根身别名,藏识执为自体,令生觉受──。死时,即前期的特殊势能尽,藏识舍己组成的根身,不复取为自体,短时间遂只存潜遍的精神──藏识、末那。
三、未几、藏识中另有新的特殊势能,又代之而起作用。一时遇不到动物的物质基础,即暂成为一种精气的机体;一遇到动物的物质基础──例如父母的精卵,遂又凝组机体,而摄取为自身──例由精卵集团的胎而渐发达为胎婴;再渐须完成机体,而现为种种之显著精神。
虽各系相续的潜遍精神,尚非科学的试验所能证明,然在理论上,固已通达无难。此种理论,根据在于佛的言说;而佛的言说,则从佛智明证的真相而出。故最后的根据,是真相如此,说为如此,与科学所说的无异。(见海刊十卷七期)
猜你喜欢 建州弘释录叙·永觉元贤 最上大乘金刚大教宝王经卷下·佚名 古农佛学答问卷一·范古农 卷五十九·佚名 诸法集要经卷第二·佚名 卷五十六·佚名 众经目录卷第一·法经 在东普陀同成了观音菩萨·太虚 幻住室随笔(十六则)·太虚 菩萨善戒经 第五卷·佚名 龙舒增广净土文卷第六·王日休 高峰大师语录卷上·高峰原妙 出生无边门陀罗尼经(智严译)·佚名 沙门日用序·弘赞 佛说佛名经卷第六·佚名
热门推荐 卷三十·胡文学 巻十四·顾瑛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