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六·秦四

秦取楚汉中

秦取楚汉中,再战于蓝田,大败楚军。韩、魏闻楚之困,乃南袭至邓,楚王引归。后三国谋攻楚,恐秦之救也,或说薛公曰:“可发使告楚曰:’今三国之兵且去楚,楚能应而公攻秦,虽蓝田岂难得哉!况于楚之故地?’楚疑于秦之未必救己也,而今三国之辞去,则楚之应之也必劝,是楚与三国谋出秦兵矣。秦为知之,必不救也。三国疾攻楚,楚必走秦以急;秦愈不敢出,则是我离秦而攻楚也,兵必有功。”

薛公曰:“善。”遂发重使之楚,楚之应之果劝。于是三国并力攻楚,楚果告急于秦,秦遂不敢出兵。大(臣)[臣]有功。

----------------------------------------

薛公入魏而出齐女

薛公入魏而出齐女。韩春谓秦王曰:“何不取为妻,以齐、秦劫魏,则上党秦之有也。齐、秦合而立负刍,负刍立,其母在秦,则魏,秦之县也已。呡欲以齐、秦劫魏而困薛公,佐欲定其弟,臣请为王因呡与佐也。魏惧而复之,负刍必以魏殁世事秦。齐女入魏而怨薛公,终以齐奉事王矣。”

----------------------------------------

三国攻秦入函谷

三国攻秦,入函谷。秦王谓楼缓,曰:“三国之兵深矣,寡人欲割河东而讲。”对曰:“割河东,大费也;免于国患,大利也。此父兄之任也。王何不召公子池而闻焉?”

王召公子池而问焉,对曰:“讲亦悔,不讲亦悔。”王曰

:“何也?”对曰:“王割河东而讲,三国虽去,王必曰:’惜矣!三国且去,吾特以三城从之。’此讲之悔也。王不讲,三国入函谷,咸阳必危,王又曰’惜矣!吾爱三城而不讲。此又不讲之悔也。寡人决讲矣。”卒使公子池以三城讲于三国,[三国]之兵乃退。

----------------------------------------

秦昭王谓左右

秦昭王谓左右曰:“今日韩、魏,孰与始强?”对曰:“弗如也。”王曰:“今之如耳、魏齐,孰与孟尝、芒卯之贤?“对曰:“弗如也。”王曰:“以孟尝、芒卯之贤,帅强韩、魏之兵以伐秦,犹无奈寡人何也!今以无能若耳、魏齐,帅弱韩、魏以攻秦,其无奈寡人何,亦明矣!”左右皆曰:“甚然。”

中期推琴对曰:“王之料天下过矣。昔者六晋之时,智氏最强,灭破范、中行,帅韩、魏以围赵襄子于晋阳。决晋水以灌晋阳,城不沉者三板耳。智伯出行水,韩康子御,魏桓子骖乘。智伯曰:’始,吾不知水之可亡人之国也,乃今知之。汾水利以灌安邑,绛水利以灌平阳。’魏桓子肘韩康子,康子履魏桓子,蹑其踵。肘足接于车上,而智氏分矣。身死国亡,为天下笑。今秦之强,不能过智伯;韩、魏虽弱,尚贤在晋阳之下也。此乃方其用肘足时也,愿王之勿易也。”

----------------------------------------

楚魏战于陉山

楚魏战于陉山。魏许秦以上洛,以绝秦于楚。魏战胜,楚败于南阳。秦责赂于魏,魏不与。管浅谓秦王曰:“王何不谓楚王曰:’魏许寡人以地,今战胜,魏王倍寡人也。王何不与寡人遇?魏畏秦、楚之合,必与秦地矣。是魏胜楚而亡地于秦也;是王以魏地德寡人,秦之楚者多资矣。魏弱,若不出地,

则王攻其南,寡人绝其西,魏必危。’”秦王曰:“善。”以是告楚。楚王扬言与秦遇,魏王闻之恐,效上洛于秦。

----------------------------------------

楚使者景鲤在秦

楚使者景鲤在秦,从秦王与魏王遇于境。楚怒,秦(合)[令]周最为楚王曰:“魏请无与楚遇而合于秦,是以鲤与之遇也。弊邑之于与遇善之,故齐不合也。”楚王因不罪景鲤而德周、秦。

----------------------------------------

楚王使景鲤如秦

楚王使景鲤如秦。客谓秦王曰:“景鲤,楚王(使景)所甚爱,王不如留之以市地。楚王听,则不用兵而得地;楚王不听,则杀景鲤,更(不)与不如景鲤(留)[者市],是便计也。“秦王乃留景鲤。

景鲤使人说秦王曰:“臣见王之权轻天下,而地不可得也。臣之来使也,闻齐、魏皆且割地以事秦。所以然者,以秦与楚为昆弟国。今大王留臣,是示天下无楚也,齐、魏有何重于孤国也?楚知秦之孤,不与地,而外结交诸侯以图,则社稷必危,不如出臣。”秦王乃出之。

----------------------------------------

秦王欲见顿弱

秦王欲见顿弱,顿弱曰:“臣之义不参拜,王能使臣无拜,即可矣。不即不见。”秦王许之。于是顿子曰:“天下有[有]其实而无其名者,有无其实而有其名者,有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知之乎?”王曰:“弗知。”顿子曰:“有其实而无其名者,商人是也。无把铫推耨之势,而有积粟之实,此有其实而无其名者也。无其实而有其名者,农夫是也。解冻而耕,暴背而耨,无积粟之实,此无其实而有其名者也。无其名又无其实者,王乃是也。已立为万乘,无孝之名;以千里养,无孝之实。“秦王悖然而怒。

顿弱曰:“山东战国有六,威不掩于山东,而掩于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秦王曰:“山东之建国可兼与?”顿子曰:“韩,天下之咽喉;魏,天下之胸腹。王资臣万金而游,听之韩、魏,入其社稷之臣于秦,即韩、魏从。韩、魏从,而天

下可图也。”秦王曰:“寡人之国贫,恐不能给也。”顿子曰

:“天下未尝无事也,非从即横也。横成,则秦帝;从成,即楚王。秦帝,即以天下恭养;楚王,即王虽有万金,弗得私也。“秦王曰:“善。”乃资万金,使东游韩、魏,入其将相。北游于燕、赵,而杀李牧。齐王入朝,四国必从,顿子之说也。

----------------------------------------

顷襄王二十年

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楚西陵,或拔鄢、郢、夷陵,烧先王之墓。王徙东北,保于陈城。楚遂削弱,为秦所轻。于是白起又将兵来伐。

楚人有黄歇者,游学博闻,襄王以为辩,故使于秦。说昭王曰:“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臣请言其说。臣闻之:’物至而反,冬夏是也。致至而危,累棋是也。’今大国之地半天下,有二垂,此从生民以来,万乘之地未尝有也。先帝文王、庄王,王之身,三世而不接地于齐,以绝从亲之要。今王(三)使盛桥守事于韩,成桥以北入燕。是王不用甲,不伸威,而(出)[得]百里之地,王可谓能矣。王又举甲兵而攻魏,杜大梁之门,举河内,拔燕酸枣、虚、桃人,(楚燕)[魏]之兵云翔不敢校,王之功亦多矣。王(申)[休曱]息众二年,然后复之,又取蒲、衍、首垣,以临仁、平(兵)[丘],小黄、济阳、婴城,而魏氏服矣。王又割濮、磨之北(属之燕),断齐、秦之要,绝楚、魏之脊。天下五合、六聚而不敢救也,王之威亦惮矣。王若能持功守威,省攻伐之心而肥仁义之(诫)[地],使无复后患,三王不足四,五伯不足六也。

“王若负人徒之众,仗兵甲之强,壹毁魏氏之威,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臣恐有后患。《诗》云:’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何以知其然也?智氏见伐赵之利,而不知榆次之祸也;吴见伐齐之便,而不知干隧之败也。此二国者,非无大功也,没利于前,而易患于后也。吴之信越也,从而伐齐,既胜齐人于艾陵,还为越王禽于三江之浦。智氏信韩、魏,从而伐赵,攻晋阳之城,胜有日矣,韩、魏反之,杀智伯瑶于凿台之上。今王妒楚之不毁也,而忘毁楚之强韩魏也。臣为大王虑而不取。《诗》云:‘大武远宅不涉。’从此观之,楚国,援也;邻国,敌也。《诗》:‘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跃跃毚兔,遇犬获之。’今王中道而信韩、魏之善王也,此正吴信越也。臣闻,敌不可易,时不可失。臣恐韩、魏之卑辞虑患,而实欺大国也。此何也?王既无重世之德于韩、魏,而有累世之怨矣。韩、魏父子兄弟接踵而死于秦者,累世矣。本国残,社稷坏,宗庙毁,刳腹折颐,首身分离,暴骨草泽,头颅僵仆,相望于境;父子老弱系虏,相随于路;鬼神狐伤,无所食,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满海内矣。韩、魏之不亡,秦社稷之忧也。今王之攻楚,不亦失乎!(是)[且]王攻楚之日,则恶出兵?王将藉路于仇雠之韩、魏乎?兵出之日而王忧其不反也,是王以兵资于仇雠之韩、魏。王若不藉路于仇雠之韩、魏,必攻[随]阳、右壤。

随阳、右壤,此皆广川大水,山林溪谷不食之地,王虽有之,不为得地。是王有毁楚之名,无得地之实也。

“且王攻楚之日,四国必(应)悉起应王。秦、楚之[兵]构而不离,魏氏将出兵而攻留、方与、铚、胡陵、砀、萧、相,故宋必尽。齐人南面,泗北必举。此皆平原四达,膏腴之地也,而王使之独攻。王破楚(于)以肥韩、魏于中国而劲齐,韩、魏之强足以校于秦矣。齐南以泗为境,东负海,北倚河,而无后患,天下之国,莫强于齐。齐、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一年之后,为帝若未能,于以禁王之为帝有余。夫以王壤土之博,人徒之众,兵革之强,一举(众)[事]而注地于楚,(诎)[还]令韩、魏归帝重于齐,是王失计也。

“臣为王虑,莫若善楚。秦、楚合而为一,(临)以[临]韩,韩必授首。王襟以山东之险,带以河曲之利,韩必为观众之候。若是,王以(十成)[甲戍]郑,梁氏寒心,许、鄢陵婴城,上蔡、召陵不往来也。如此,而魏以关内候矣。王一善楚,而关内二万乘之主注地于齐,齐之右壤可拱手而取也。是王之地一(任)[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是燕、赵无齐、楚,[齐楚]无燕赵也。然后危动燕、赵,持齐、楚,此四国者,不待痛而服矣。”

----------------------------------------

或为六国说秦王

或为六国说秦王曰:“土广不足以为安,人众不足以为强。若土广者安,人众者强,则桀、纣之后将存。昔者,赵氏亦尝强矣。曰,赵强何若?举左案齐,举右案魏,厌案万乘之国二,(国)[由]千乘之宋也。筑刚平,卫无东野,刍牧薪采,莫敢窥东门。当是时,卫危于累卵,天下之士相从谋曰:’吾将还其委质,而朝于邯郸之君乎!’于是天下有称伐邯郸者,莫(不)令朝行。魏伐邯郸,因退为逢泽之遇,乘夏车,称夏王,朝为天子,天下皆从。齐太公闻之,举兵伐魏,壤地两分,国家大危。梁王身抱质执璧,请为陈侯臣,天下乃释梁。郢威王闻之,寝不寐,食不饱,帅天下百姓,以与申缚遇于泗水之上,而大败申缚。赵人闻之至枝桑,燕人闻之至格道。格道不通,平际绝。齐战(败)[则]不胜,谋则不得,使陈毛释剑掫委南听罪,西说赵,北说燕,内喻其百姓,而天下乃(齐)释[齐]。于是夫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以同言郢威王于侧(纣)[牖]之间。臣岂以郢威王为政衰谋乱以至于此哉?郢为强,临天下诸侯,故天下(乐)[谋]伐之也!”

猜你喜欢
  卷八十六·志第六十二·河渠四·张廷玉
  卷一五三 梁紀九·司马光
  唐鉴卷二·范祖禹
  卷三·鄂尔泰
  陈序·陈乃干
  粤语一(查东山散笔、沈墨庵补述)·查继佐
  敬播传·刘昫
  懿安郭太后传·欧阳修
  张砺传·脱脱
  完颜阿离合懑传·脱脱
  陈颢传·宋濂
  卷第四十四·佚名
  目录·佚名
  卷二十·佚名
  三十八年(下)·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八·万树

    钦定四库全书词律卷十八宜兴万树撰喜朝天【一百二字】       晁补之衆芳残海棠正轻盈绿鬓朱顔碎锦繁绣更柔柯映碧纎搊匀殷谁与将红间白采薰笼仙衣覆斑烂如有意浓粧淡抹斜倚阑干 妖娆向晚

  • 第二十五回 下辣手害死王皇后 遣大军擒归沙钵罗·蔡东藩

      却说许敬宗系杭州新城人,就是隋忠臣许善心子。善心为宇文化及所杀,敬宗辗转入唐,因少具文名,得署文学馆学士,累迁至礼部尚书。唐书奸臣传,首列许敬宗,故本编特详叙履历。武昭仪得宠,敬宗乘势贡谀,甘作武氏心腹。武氏谋夺

  •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十八·佚名

    废帝郕戾王附录第三十六景泰三年秋七月壬辰朔 太上皇帝居南宫 帝享 太庙○遣中官祭司门之神○命给事中潘本愚行人边永为正副使往吊祭故占城国王摩诃贵来并封其弟摩诃贵由为占城国王诏曰朕恭膺 天命主宰华夷封建诸侯远

  • 卷之二百二十·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大臣

  • 佛教之简易修持法·李叔同

    我到永春的因缘,最初发起,在三年之前。性愿老法师常常劝我到此地来,又常提起普济寺是如何如何的好。两年以前的春天,我在南普陀讲律圆满以后,妙慧师便到厦门请我到此地来。那时因为学律的人要随行的太多,而普济寺中设备未

  • 武陵昭王萧晔传·萧子显

    武陵昭王萧晔字宣照,是太祖第五个儿子。母亲罗氏,跟随太祖在淮陰,因罪被杀。当时萧晔才四岁,但和成人一样思念其母,因此为皇上喜爱。初任冠军将军,又调为征虏将军。萧晔刚直聪颖俊逸过人,善下棋,与诸王共作短句,诗学谢灵运体,呈

  • 江湛传·李延寿

    江湛字徽深,守丧以孝顺闻名。喜爱文义,善于弹棋鼓琴,兼明算术。担任彭城王刘义康的司徒主簿、太子中舍人。司空檀道济为他的儿子求娶江湛的妹妹,没有答应,刘义康下了指示,又不听从。当时的人们推重他的立有志向。刘义康兴盛

  • 弇山堂别集卷九十八·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中官考九嘉靖元年四月提督太岳太和山太监赵营奏请符验兵部言营违例奏扰得旨报罢户部上言广东看守珠池内臣前已奉诏旨不许干预廉琼髙雷地方今太监安川又复夤缘传奉兼管地方事属欺罔乞申前令管市舶珠池者

  • 卷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九旗分志九八旗佐领九【正红旗满洲佐领 正红旗包衣佐领分管管领】正红旗满洲佐领下【四参领至五参领】第四参领第一佐领系国初编立始以岱松阿管理岱

  • 卷十六·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明会典  钦定四库全书明会典卷十六户部一诸司职掌尚书侍郎之职掌天下户口田粮政令按古其属有四曰民部度支金部仓部洪武二十三年为天下庶务浩繁钦改为十二部曰浙江江西湖广陕西广东山东福建北

  • 书呆子与空想家·孔子

    【原文】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释】 罔:通“悯”,迷罔,无知的样子。殆: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不思考就会迷惆,只空想不读书那就危险了”。 【读解】 只读书不思考是读死书的书呆子,只空想不

  • 经济文衡后集卷十·佚名

    宋 滕珙 撰孔子类论孔子夷惠之清和文集读余隠之辩温公疑孟子上【隠之名允文建安人】此段谓温公之说乃所以助孟子而非攻之也观吾夫子之行时乎清而清时乎和而和仕止久速当其可而已是乃所谓时中也是圣人之时者也讵可与

  • 卷二·章太炎

    《深衣》曰:可以为文,可以为武,可以治摈相,可以治军旅。旁《注》:治,辨也。两《汉书》多云治辨,今俗辨作办。今按:深衣不为礼服,且本篇亦云善衣之次,谓朝祭服之次也,而可以治摈相军旅乎?盖有虞氏深衣而养老,以此为朝服,夏后氏始分玄

  • 兜率天宫品第二·佚名

    尔时佛告诸比丘,何等名为方广神通游戏大严经典。所谓显於菩萨住兜率宫。常为无量威德诸天之所供养。逮得灌顶。百千梵众之所称扬。愿力圆满。能正了知诸佛法藏。慧眼清净其心普洽。惭愧知足正念慧行炽然修行。布施持戒

  • 十誦羯磨比丘要用·欧阳竟无

      劉宋釋僧璩依律撰出   〈[一]羯磨隨事乃有衆多.且依戒文略出要用.若餘不盡在於大本。凡在大衆内欲作羯磨.作羯磨者集。唱僧今和集   欲作何事.僧中一人[二]應隨答作[三]某羯磨。又唱不來諸比丘說欲.說已唱白

  • 卷第三十八·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三十八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十行品第二十一之余 【经】佛子何等为菩萨摩诃萨善现行此菩萨身业清净语业清净意业清净住无

  • 清虚杂著补阙·王从

    《清虚杂著三编》,包括《闻见近录》一卷、《甲申杂记》一卷、《随手杂录》一卷,宋王巩撰,皆纪东都旧闻,本各自为书,后王巩曾孙王从谨合三书为一编。《闻见近录》所记上起周世宗,下迄宋神宗,而太祖、太宗、真宗、仁宗事为多。

  • 解厄学·晏殊

    《解厄学》是一部十分罕见的著作,它不仅立足于“解厄”,更关注致厄的根源。可以说,这是一部中国版的“人性的弱点”。他提出的“驭情为先,而后可驭人生”的观点,至今仍有其精辟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