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唐鉴卷二

高祖下

七年初定令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次尚书门下中书秘书殿中内侍为六省次御史台次太常至太府为九寺次将作监次国子学次天防上将府次十四卫东宫置三师至十率府【率音帅】王公置府佐国官公主置邑司并为京职事官州县镇戍为外职事官自开府至将仕郎二十八阶为文散官自骠骑至陪戎三十一阶为武散官上柱国至武骑尉十二等为勲官

臣祖禹曰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隂阳【书周官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隂阳】故不以一职名官【前百官公卿表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名官】太尉掌武盖古者大司马之职也司徒主民司空主土皆六卿之任非三公之官也【冋上冢宰司徒宗伯司马司冦司空是为六卿或说司马主天司徒主人司空主土是为三公】自汉以来失之矣唐不能革正而复因之是以官名之紊莫甚于唐且既有太尉司徒司空【唐百官志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正一品】而又有尚书省【同上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百官其属有六尚书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是政出于二也既有尚书省而又有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大府寺】是政出于三也夫天地之有四时百官之有六职【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天下万事备尽如此如网之在纲【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裘之挈领虽百世不可易也人君如欲稽古以正名【语十三必也正名乎】茍舍周官臣未见其可也

初定均田租庸调法【调去声下同】丁中之民给田一顷笃疾减什之六寡妻妾减七皆以什之二为世业八为口分毎丁歳入租粟二石调随土地所宜绫绢絁布【絁音施】歳役二旬不役则收其佣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水旱虫霜为灾什损四以上免租六以上免调七以上课役俱免凡民赀业分为九等【赀音资】百户为里五里为鄊四家为邻四邻为保在城邑者为坊在田野者为村食禄之家母得与民争利工商杂类无预仕伍男女始生为黄四歳为小十六歳为中二十为丁六十为老歳造计帐三歳造户籍

臣祖禹曰唐初定均田有给田之制盖犹有在官之田也【唐食货志唐之始时授人以口分世业田而取之以租庸调之法】其后租庸调法坏而为两税给田之制因不复见【同上天寳以来骑君昏主奸吏邪臣取济一时屡更其制由是财利之就兴聚敛之臣进盖口分世业之田壊而为兼并租庸之法壤而为两税】盖官田益少矣自井田废而贫富不均【前食货志秦孝公用商鞅壊井田开阡陌注云南北曰阡东西曰陌陌与佰同】后世未有能制民之产【孟梁恵王贤君制民之产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使之养生送死而无憾者也【同上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立法者未尝不欲抑富而或益助之不知富者所以能兼并由贫者不能自立也贫者不能自立由上之赋敛重而力役繁也为国者必曰财用不足故赋役不可以省盍亦反其本矣【同上盍亦反其本矣盍因合切何不也】昔哀公以年饥用不足问于有若有若曰盍彻乎夫彻非所以裕用然欲百姓与君皆足必彻而后可也【语十二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赵岐曰什一而税谓之彻彻直列切】后之为治者三代之制虽未能复唯省其力役薄其赋敛【孟尽心上易其田畴薄其税敛】务本抑末尚俭去奢占田有限困穷有养使贫者足以自立而富者不得兼之此均天下之本也不然虽有法令徒文具而已何益于治哉

太子建成欲图秦王世民擅募骁勇为东宫卫士【骁古尧切】号长林兵又宻使幽州突骑三百【骑去声】置宫东诸坊使庆州都督杨文干募壮士送长安帝幸仁智宫建成居守使郎将朱焕等以甲遗文干【将去声与尔同遗去声】焕等去豳州上变告太子使文干举兵欲表里相应帝遣宇文颖召文干颖以情告之文干遂举兵反

臣祖禹曰建成为太子而擅募兵甲于东宫又使杨文干反于外以危君父此天下之恶也【恶如字】罪孰大焉高祖不以公义废之乃外惑于奸臣之计内牵于妃嫔之请【嫔音频】至使兄弟不相容于天下【前淮南王传孝文即位时高帝子惟孝文淮南厉王长在而厉王自以为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寛赦之后终得罪废处蜀严道卭都王乃不食而死上闻之悲哭民为作歌曰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此高祖不明之过也

八年西突厥统叶防可汗【汗平声】遣使请昏【使去声】帝问裴矩矩对曰今此虏方彊为国家今日计其当逺交而近攻臣谓宜许其昏以威颉利数年之后中国充实足抗北夷然后徐思其宜帝从之

臣祖禹曰自汉以女嫁匈奴而后世习为故常结昏戎狄不以为耻【前匈奴传冐顿围高帝于白登使刘敬结和亲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以为畏之邪【与耶同下同】则是以天下之大而畏人至于纳女耻也以为谋之邪则是以女为间【间去声】而欲夺人之国亦耻也高祖不谋于众贤而问诸亡国之臣宜其不知耻也且西突厥不若颉利之强弱者犹许其昏则彊者何以制之此不足以示威适足取侮于四夷而已其后太宗以女分妻诸夷酋长【如唐蛮夷薛延陀传延陀使请婚帝许以新兴公主下嫁之类妻去声长方丈切】中宗以后皆嫁公主于蕃国【如蛮夷西突厥传中宗以金城公主妻赞普回纥传肃宗幼女宁国公主下嫁磨延啜之类】夫匹士庶人求配偶犹各以其类况王姬公族而弃之逺裔不复顾惜岂不哀哉而终唐之世人君行之不以为难也其臣亦不以为非高祖太宗实啓之也

九年六月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立世民为皇太子诏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处上声】八月高祖传位于太子

臣祖禹曰建成虽无功太子也太宗虽有功藩王也太子君之贰【国晋语太子君之贰也宋务光传太子君之贰国之本也】父之统也而杀之是无君父也立子以长不以功所以重先君之世也故周公不有天下【孟万章下伊尹周公不有天下】弟虽齐圣不先于兄乆矣论者或以太宗杀建成元吉比周公诛管蔡【史周公世家周公乃奉成王诛管叔放蔡叔】臣窃以为不然昔者象日以杀舜为事舜为天子也则封之【舜弟象日以杀舜为事立为天子封之有库出孟子】管蔡啓商以叛周周公为相也则诛之【相去声】其迹不同而其道一也舜知象之将杀巳也故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尽其诚以亲爱之而已矣【并孟子万章】象得罪于舜故封之管蔡流言于国【书金縢武王既丧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国曰公将不利于孺子】将危周公以间王室【间去声】得罪于天下故诛之非周公诛之天下之所当诛也周公岂得而私之哉后世如有王者不幸而有害兄之弟如象则当如舜封之是也不幸而有乱天下之兄如管蔡则当如周公诛之是也舜处其常周公处其变此圣人所以同归于道也若夫建成元吉亦得罪于天下者乎茍非得罪于天下则杀之者已之私也岂周公之心乎或者又以为使建成为天子又辅之以元吉则唐必亡臣曰古之贤人守死而不为不义者义重于死故也必若为子不孝为弟不弟悖天理防人伦而有天下不若亡之愈也故为唐史者书曰秦王世民杀皇太子建成齐王元吉立世民为皇太子然则太宗之罪着矣

初洗马魏征【洗先典切】常劝太子建成早除秦王及建成败世民召征谓曰汝何为离间我兄弟【间去声】众为之惧征举止自若对曰先太子若早从征言必无今日之祸世民素重其才改容礼之引为詹事主簿亦召王珪韦挺于嶲州【嶲户圭切】皆以为諌议大夫

臣祖禹曰齐桓公杀公子紏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又相桓公以霸何哉【语十四子路日桓公杀公子紏召忽死之管仲不死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紏不能死又相之相去声】桓公子紏皆以公子出奔子紏未尝为世子也桓公先入而得齐非取诸子紏也桓公既入而杀子紏恶则恶矣然纳桓公者齐也春秋书公伐齐纳紏称紏而不称子不当立者也齐小白入于齐【小白齐桓公名】以小白系之齐当立者也【按春秋庄公九年公伐齐纳子紏齐小白入于齐】又曰齐人取子紏杀之称子紏所以恶齐也【同上九月齐人取子紏杀之】是以管仲不得终雠桓公而得以之为君今建成为太子且兄也秦王为藩王又弟也王魏受命为东宫之臣【王珪魏征】则建成其君也岂有人杀其君而可北面为之臣乎且以弟杀兄以藩王杀太子而夺其位王魏不事太宗可也夫食君之禄而不死其难朝以为雠暮以为君于其不可事而事之皆有罪焉臣之事君如妇之从夫也其义不可以不明茍不明于君臣之义而委质于人【国楚语委质为臣无有二心质音挚】虽曰不利臣不信也

九月太宗引诸卫将卒【将去声】习射于殿庭谕之曰戎狄侵盗自古有之患在边境小安则人主逸游忘战是以冦来莫之能御今朕不使汝曹穿池筑苑专习弓矢居闲则为汝师突厥入冦则为汝将庶几中国之民可以少安乎于是日引数百人教射于殿庭帝亲临试中【去声】多者赏以弓刀布帛其将帅加以上考群臣多諌帝皆不聴由是人思自励数年之间悉为精锐

臣祖禹曰有国家者虽不可忘战【前主父偃传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然而教士卒习射者有司之事殿庭非其所也茍将士得其人何患乎士之不勇技之不精乎夫以万乘之主【唐段秀实传天子万乘】而为卒伍之师【礼地官小司徒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非所以示徳也且人君始即位不以教化礼乐为先务而急于习射志则陋矣虽士励兵彊征伐四克【扬先知云】威加海外非帝王之盛节亦不足贵也

十一月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帝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省音】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耶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商旅野宿焉

臣祖禹曰季康子患盗问于孔子孔子曰茍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语十二云】信哉斯言也盖君者本也民者末也君者源也民者流也本正则末正源清则流清矣【荀君道君子养源源清则流清源浊则流浊矣】是以先王之治必反求诸已【孟离娄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已】己正而物莫不应矣夫重法以止盗法繁而盗愈多则有之矣未见其能禁也去奢省费轻徭薄赋此清源正本止欲之道也【前刑法志清源正本之论】太宗行之其效如此君人者无以迂言为难行【迂濶逺也】而以峻法为足恃则知致治之方矣

右髙祖在位九年传位于太宗贞观九年崩年七十一

猜你喜欢
  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舆服六·脱脱
  卷二百三十一 列传十八·赵尔巽
  挞虏纪事·高拱
  卷第五十二·徐鼒
  资治通鉴后编卷九十五·徐乾学
  卷之四百十·佚名
  卷之四百二十三·佚名
  卷之二十五·佚名
  抗战胜利·胡兰成
  久视·周绍良
  卷一百二十四·佚名
  潘司空奏疏巻四·潘季驯
  卷五十四·宋敏求
  卷一百三十·佚名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二十九·钱若水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列传第八十三·李延寿

    蛮 獠 林邑 赤土 真腊 婆利蛮之种类,盖盘瓠之后。在江、淮之间,部落滋蔓,布于数州,东连寿春,西通巴、蜀,北接汝、颍,往往有焉。其于魏氏,不甚为患,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后,诸蛮无所忌惮,故其族渐得北迁,陆浑以

  • 列传第五十六·李延寿

    豆卢宁 子勣 孙毓 杨绍 子雄 王雅 子世积 韩雄 子禽 贺若敦 子弼 弟谊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高祖胜,以燕。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

  • 卷二O七 唐紀二十三·司马光

      起上章困敦(庚子)七月,盡旃蒙大荒落(乙巳)正月,凡四年有奇。   則天順聖皇后久視元年(庚子,公元七OO年)   秋,七月,獻俘於含樞殿。太后以楷固為左玉鈐衞大將軍、燕國公,賜姓武氏。召公卿合宴,舉觴屬仁傑曰:「公之功也。」將賞

  • 卷之二百六十八·佚名

    成化二十一年秋七月己酉朔享 太庙○遣内官祭司门之神○庚戌命陕西庆阳卫指挥使黄泽守备环庆地方以巡抚等官言其谋勇兼著故也○镇守湖广太监开泰奏乞定皂隶名数事下兵部言镇守内官旧无皂隶成化年间始间有之迩因灾异陈

  • 卷十二·苏辙

    钦定四库全书古史卷十二       宋 苏辙 撰蔡叔曹叔世家第五蔡叔度者周武王之弟也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武王旣克殷纣平天下封昆弟而伯邑考前卒无后于是封叔鲜于管封叔度于蔡二人相纣子武庚禄父治殷遗民封叔旦于鲁

  • 通志卷四十·郑樵

    宋 右 廸 功  郑 樵 渔 仲 撰地理略第一序 四渎 厯代封畛 开元十道圗地理序州县之设有时而更山川之形千古不易所以禹贡分州必以山川定经界使兖州可移而济河之兖不能移使梁州可迁而华阳黒水之梁不能迁是

  • 一一六五 山西巡抚勒保奏本年并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折·佚名

    一一六五 山西巡抚勒保奏本年并无抽改《通鉴纲目续编》折乾隆五十一年十一月十七日 山西巡抚臣勒保跪奏,为遵旨具奏事。窃照钦奉上谕,令将《御批资治通鉴纲目续编》照本抽改,使外间流传之本一体更正,仍将抽改过共若干部

  • 宦者传论·欧阳修

    五代文章简陋,史官的职务因丧乱而废除,传记小说多失传,所以事迹不完善,谣传谬误混杂。至于英雄豪杰奋起,决战胜败、国家兴亡之际,不可能没有谋臣之略,辩士之论,而文章未能发现,以至于泯灭不能传于后世。然而唯独张承业的事迹为

  • 曹元用传·宋濂

    曹元用字子贞,祖籍阿城,后迁居汶上。元用天资聪敏,性格开朗,幼好读书,过目不忘,每夜读书,常通宵达旦。父亲怕他因此得病,阻止他,他却用衣蔽住窗子,在房内默读。元用开始任镇江路儒学正,期满考核合格,游于京师。翰林承旨阎复,对于各

  • 卷一百二十·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一百二十乐考夷部乐猺人 卢沙乐状类箫纵八管横一管贯之逹逹 乐器如筝琵琶胡琴浑不似之类大曲 哈巴尔国 库们 伊克唐古 辉和尔蒙古□ 齐特库尔 巴尔斯托罗该 色绅颇约罗四 蒙

  • 卷六 乡射礼第五之二·李如圭

    钦定四库全书仪礼集释卷六     宋 李如圭 撰乡射礼宾主人大夫揖皆由其阶降揖主人堂东袒决遂执弓搢三挟一个宾于堂西亦如之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主人为下射皆当其物北面揖及物揖乃射卒南面揖皆由其阶阶上揖降阶

  • 《心經》讀·欧阳竟无

    此文從《舍利子般若》抉出,旨要唯是表第一義諦,更無其余。如《十二門論》,抉《中論》十二義,示空三昧,入涅 門,旨要唯是一空義也。又如咒之有心中心。十六分六百卷如咒,《心經》寥寥幾句如咒心。故不讀六百卷,不足以讀寥寥幾

  • 示慧纶皈士法言·太虚

    ──十一年四月作──一、皈命以正其信  皈命者,谓举其现报之形寿资具等,尽投入于佛法僧海,不复执我我所,从此唯佛法僧为所依之主,唯佛法僧为所归之处,决不因形寿资具之变迁,退转于佛法僧之信。换言之,则身可灭,世界可坏,佛法

  • 普贤菩萨行愿赞·佚名

    开府仪同三司特进试鸿胪卿肃国公食邑三千户赐紫赠司空谥大鉴正号大广智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奉 诏译  所有十方世界中  一切三世人师子  我今礼彼尽无余  皆以清净身口意  身如刹土微尘数  一切如来我悉

  • 佛说十八泥犁经·佚名

    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译  佛言。人生见日少。不见日多。善恶之变。不相类。侮父母。犯天子。死入泥犁。中有深浅。火泥犁有八。寒泥犁有十。入地半以下火泥犁。天地际者寒泥犁。有前恶后为善。不入泥犁。杀人盗人。

  •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卷·宝亮

    大般涅槃经集解 第六卷 (哀叹品卷上)释地动 出空不空空等十五法门 合正法宝城譬 释伊字释槃 释若离若不离无常想义 释五十七烦恼义哀叹品第三案。慧朗述僧宗曰。从前品末放口光催供。讫珠譬。犹是请门明常

  • 见闻杂记·李乐

    明代文言笔记小说集。李乐撰。今存版本有明万历刻本杂记九卷、续二卷、清乾隆间刊本十卷、续一卷。本书中大半为作者多年的文史札记,只有十馀则为短篇小说和幽默小品。但这少量的小说和幽默小品,却有些特色,所以,本书作为

  • 小隐书·敬虚子

    明代敬虚子撰,全书一卷。该书著隐者三十人,自传说时期的许由、巢父,迄北宋靖康末年(1127年)的顺昌山人,各为之作传,复议赞论。现存版本有《古今说部丛书》、《丛书集成初编》等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