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二十四赋品

魏谦升(著) 

艳体庾徐,碎金雪玉,横空盘硬,气郁不舒。未若短制,形容拟诸。俭意周匝,肤词扫除。小可喻大,百无一疏。囊篇风月,就范何如? 

岷山导江,积石碓河。跨瀛涉汉,接轨沿波。上追统系,原始诗歌。摛文铺采,于意云何。昆仑万派,飞鸟不过。乘槎天汉,乃见星河。 

大杗细桷,必构众材。茅檐广厦,效伎呈菜。匪徒目巧,亦恃心裁。前门万户,照烂崔嵬。如五凤楼,如铜雀台。风雨不动,实实枚枚。 

气以举辞,辞达理见。水大物浮,其喻最善。万窍调刁,噫风斯扇。时会递迁,江流日转。崇尚不偏,骨采自炫。汉魏六朝,格乃屡迁。 

昆仑解谷,筩竹凤鸣。如珠好语,一一穿成。规重矩迭,绳直衡平。范围不过,音响自清。吭圆引鹤,簧脆调莺。摩空掷地,皆作金声。 

纷红骇绿,如春在花。石梁之瀑,赤城之霞。楼台金碧,韦杜人家。五云七宝,天上繁华。奇芬一吐,鲜侔晨葩。晖丽灼烁,是耶非耶? 

缠绵结绪,缱绻萦丝。花光宜笑,水态含漪。青衫掩泣,红豆相思。贻椒赠芍,送子河湄。 《闲情》十愿,丽句妍辞。文心绝世,横笛孤吹。 

兴酣落笔,超妙无论。百思不到,得句如神。飞行绝迹,神马尻轮。日明五色,岁首三春。奇情异采,穷力追新。曰有秘钥,先声夺人。 

吴淑百篇,博采旁搜。各分门户,派别源流。此疆而界,瓜区竽筹。狐集千腋,鲭合五侯。晋卿巨制,类对春秋。揆厥所元,昭明选楼。 

日华双阙,岧帝京。典前给札,笔辍不停。金门拜献,鸣声和声。簪毫禁苑,待诏承明。文章官样,歌咏太平。天颜有喜,云陛载赓。 

笔垂若露,思涌如潮。锵洋鸿丽,上掩诗骚。局分八韵,烛限三条。银袍鹄立,茧纸龙雕。南宫漏尽,风月难描。承平雅颂,如听萧韶。 

新情古色,才美齐梁。物必有耦,妙合成章。一歌绛树,韵迭声双。兰苕翡翠,菡萏鸳鸯。花花自对,翼翼相当。属辞比事,摘艳熏香。 

罗罗清疏,莽莽古道。时止时行,不拘绳尺。长短皆宜,备此规格。岂必止齐,妃青俪白。 《好色》一篇,原本《国策》。后有作者,《秋声》、《赤壁》。 

太师教诗,其三曰比。东管有言,侧附者理。子贡方人,老彭窃似。松受茑缠,玉怜葭倚。莫刺如涂,起义在彼。象其物宜,图穷见匕。 

微辞宋玉,隐语淳于。 《甘泉》、《羽猎》,《上林》、《子虚》。主文风刺,匪直匪愚。听者神耸,言者无罪。转圜从谏,治迈唐虞。方内圆凿,岂能入乎? 

莺飞草长,物候惊新。 《登楼》王粲,翻悔依人。怀归故国,出剑风尘。鲍照不作,谁画《芜城》?江关萧瑟,庾信伤神。 《小园》、《枯树》,哀江南春。 

京都矩丽,一纪十年。笔札楮墨,藩溷着焉。 《海潮》卢作,星再周天。结响不滞,捶字乃坚。为绕指柔,妙极自然。丹成剑跃,炉火无烟。 

秀色可餐,骨相非俗。言出荐绅,文成朱绿。枢辖在兹,屏除繁缛。卓尔不群,浑金璞玉。三叹遗音,奏之终曲。辞黜其浮,理取其足。 

朗如行玉,清若流泉。疑义雾解,藻思芊绵。聪明冰雪,呈露坤干。微辞奥旨,无弗弃捐。体物一语,士衡薪传。光明白地,濯锦秦川。 

丽辞雅义,错彩镂金。阊阖迷蒙,经籍醉心。选言有路,宝若球琳。斋宫肃肃,武库森森。能读千首,博古通今。董醇贾茂,著作之林。 

若有人兮,劲装古服,文士之心,诗人之目。绝世彼姝,贮宜金屋。富贵天姿,自然清淑。妖歌曼舞,终嫌不肃。繁华损枝,贻诮雾榖。 

节短韵长,贵在逋峭。丝戛么弦,竹吹孤调。余味曲包,片言居要。寥寥数行,天空独啸。冗长无讥,冲虚入妙。着语不多,《颂》首《清庙》。

猜你喜欢
  卷八百八十三·彭定求
  诗学源流考 全文·鲁九皋
  卷二·杜文澜
  顾贞观·龙榆生
  三集卷七十九·乾隆
  卷509 ·佚名
  卷47 ·佚名
  七言巻四十一·洪迈
  卷十五·梅鼎祚
  卷三十九·佚名
  卷七 晚唐一·佚名
  秋崖小藁钞·吴之振
  御选宋诗卷三十五·康熙
  第五回 闻唱思家·蒲松龄
  六集 四卷·钱德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丙集第八·钱谦益

    石田先生沈周一百六十八首【朱泽民山水】睢阳老人营丘徒,意匠妙绝绝代无。为留清气在天地,便就片纸开江湖。长松落叶风细细,幽构萦萝倚江住。壁虎书鱼荡水光,老屋疏茅通雨气。老人不归空北山,芳杜春风

  • 卷69 ·佚名

    丁谓 酒 渌蚁含柔旨,清醇泛烈芳。 帝樽甘露醴,天宴碧霞浆。 千酿富难敌,万钱酬亦当。 宜遵三爵礼,莫羡百壶章。 丁谓 菊 陶令重时芳,钟繇帝赍靟。 清香宜桂酒,冷艳压萸房。 羽客长生助,

  • 卷五·宁调元

    明武宗軼事明武宗皇帝,史稱其嬉戲荒淫,有虧帝德。然其氣度恢豁,不拘小節,而事跡有為政史所不述者,采錄一二亦足以資談柄焉。(一)戊辰科庶常散館例在內廷扃試時,諸詞林呈藝。有閩人林吉士好書古字,如以「秋」為「秌」之類。帝怪

  • 卷三百三十八 列传一百二十五·赵尔巽

      塞楞额周学健 鄂昌鄂乐舜 彭家屏 李因培 常安 福崧   塞楞额,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内阁中书,擢翰林院侍讲。四迁至侍郎,历刑、兵、礼诸部。雍正二年,出署山东巡抚,入为户部侍郎。如广东按将军李

  • 卷一百二十四·杨士奇

    永乐十年正月丙戌朔 上御奉天殿受朝贺大宴文武群臣及四夷朝使○戊子 封右军左都督吴允诚为恭顺伯赐敕谕曰尔之忠诚而弗渝昨岁从朕北征益克效力妻子亦能秉心忠孝不惑憸邪非尔德刑于家何以致是比阔脱赤等叛亡尔率先追

  • 三五七 江西巡抚海成奏进续获应毁书籍并请宽限查缴折·佚名

    三五七 江西巡抚海成奏进续获应毁书籍并请宽限查缴折乾隆四十一年十二月初八日江西巡抚臣海成谨奏,为恭进校出应毁书籍,仰祈睿鉴事。窃臣于十一月初四日据各属续获应毁书籍三千六百五十部,又新获《大义觉迷录》一部,经臣

  • 裴文举传·令狐德棻

    裴文举字道裕,河东闻喜人。祖父裴秀业,任魏国中散大夫、天水郡守,追赠平州刺史。父亲裴邃,为人方正严肃,为州里所推重。最初担任散骑常侍、奉车都尉,先后升任谏议大夫、司空从事中郎。大统三年(537),东魏前来侵犯,裴邃集合乡

  • 卷十四·赵汝愚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宋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宋名臣奏议卷十四宋赵汝愚编君道门用人二上仁宗论包拯不当代宋祁为三司使欧阳修臣闻治天下者在知用人之先後而已用人之法各有所宜军旅之士先材能朝廷之士先名节军旅

  • 附录四 撰写《李宗仁回忆录》的沧桑(唐德刚)·李宗仁

    一 李宗仁的历史地位李宗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屈指可数的政治领袖和英雄人物。读历史的人,纵使以成败论英雄,对这样一位不平凡的历史制造者,也不能等闲视之。 从一个历史人物的任何角度来看,李宗仁的一生事迹原

  • 第四节 史 学·吕思勉

    自曹魏以降,作史职在著作,而隶于秘书,隋世仍沿其旧,有著作郎一人,佐郎八人。炀帝又于内史省置起居舍人二。《隋书·百官志》。唐贞观二年(628年),省起居舍人,移其职于门下,置起居郎二员。显庆中,又置起居舍人,属中书省,与郎分在左

  • 第九章 参战的经过和山东问题·吕思勉

    中国和德、奥宣战的经过,已见第八章。当这时期,中国曾设立参战事务督办处,并借入参战借款二千万,练成参战军,但实际都用之于内争;对于欧战,不过曾招募华工赴欧而已。这时候,日本正想独霸东洋。当中国对德提出抗议时,其公使即向

  • 兵民·苏辙

    事固有出于不得已,而为后世之利者,分兵、民一也,割燕、蓟二也。何谓分兵、民之利?人生而天畀之才,畀之才,则付之禄,随其精粗,适其高下,使食其技而资其身,是未有知其所由然者也。故士大夫读《诗》《书》,执射御,习书计,高可以治人,下

  • 法外有情·孔子

    【原文】 孟氏①使阳肤②为士师③,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④,则哀矜而勿喜。” 【注释】 ①孟氏:即孟孙氏,鲁国专权的大夫之一。②阳肤:据说是曾子的学生。③士师:法官。④情:指犯罪的真情。 【译文

  • 第二十六品 法身非相分·佚名

    【原文】&ldquo;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rdquo;须菩提言:&ldquo;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①如来。&rdquo;佛言:&ldquo;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②,即是如来。&rdquo;须菩提白佛言:&ldquo;世尊,如我

  • 唯佛法能对治二障·太虚

    ──十二年正月在沙市佛教会讲──佛法不可说,说有不可,说无不可,说非有非无不可,说亦有亦无亦不可。然佛法随缘应机,说有亦可,说无亦可,说非有非无亦可,说亦有亦无亦可。佛法根本,是诸佛所证实相。法华经言:‘诸法真实相,不可以

  • 关原之战·司马辽太郎

    长篇小说。作者日本司马辽太郎。一代霸主丰臣秀吉病逝,天下风云骤起。心藏虎狼野望、表面却俨如笃实农夫的德川家康伺机问鼎天下。他熟谙人心,对秀吉的正室北政所百般献媚,旨在将视北政所如母亲的大将加藤清正与福岛正则

  • 词林典故·张廷玉

    八卷。清乾隆时官修。乾隆九年(1744),重修翰林院落成,高宗案临赐宴赋诗,因命掌院学士鄂尔泰、张廷玉等纂辑本书。十二年成书。专记翰林院建制、设官、职掌,以及有关制度。全书共分八门,依次为:“临幸盛典”,记乾隆九年燕饮诸

  • 优填王经·佚名

    全一卷。西晋法炬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此经有三译,与大乘日子王所问经、大宝积经卷九十七优陀延王会为同本异译。叙述优填王之后归依佛陀,证得须陀洹果,而王却因听信无比夫人谗言,欲以百箭射杀王后。然所射之箭均绕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