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

武纪解第六十八

题解:武,武事。纪:纲纪。此篇类似兵书,讲用武的大法。

币帛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成。车甲之间,有巧言令色,事不捷。克□事而有武色,必失其德。临权而疑,必离其灾。□□不捷,智不可□,□于不足,并于不几,则始而施,几而弗免,无功。

国有三守,卑辞重币以服之,弱国之守也;伐服不祥,伐战危,伐险难,故善反而者不伐三守。伐国有六时、五动、四顺,间其疏薄其疑,推其危扶其弱,乘其衰,暴其约,此谓六时。扶之而不让,振之而不动,是之而不服,暴之而不革,威之而不恐,未可伐也,此谓五动。立之害,毁之利,克之易,并之能,以时伐之,此谓四顺。立之不害,毁之不利,唯克之易,并之不能,可伐也。立之害,毁之未利,克之难,并之不能,可动也。静以待众,力不与争,权弗果据,德不肆国,若是,而可毁也。地荒而不振,得衰而氏与,无苦而危矣,求之以其道,□□无不得,为之以其事,而时无不成。有利备无患,事时至而不迎,大禄乃迁。延之不道,行事乃困,不作小□,动大殃。

谋有不足者三: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国有本有干,有权有伦。质有枢体,土地本也,人民干也,敌国侔交权也。政教顺,成伦质也。君臣和,□枢体也。土地未削,人民未散,国权未倾,伦质未移,虽有昏乱之君,国未亡也。国有几失,居之不可阻,体之小也。不果邻家,难复饰也。封疆侵凌,难复振也。服国从失,难复扶也。大国之无养,小国之畏事,不可以本权,失□家之交,不可以枉绳。失邻家之交,不据直以约,不亏体以阴,不可虞而夺也,不可策而服也,不可亲而侵也,不可摩而测也,不可求而循也。

施度于体,不虑费事;利于国,不计劳。失德丧服于邻家,则不顾难矣。交体侵凌,则不顾权矣。封疆不时得其所,无为养民矣。合同不得其位,无畏患矣。百姓屈急,无藏蓄矣。挤社稷、失宗庙、离坟墓、困鬼神、残宗族,无为爱死矣。卑辞而不听,□财而无枝,计战而□足,近告而无顾,告过而不悔,请服而不得,然后绝好于闭门,循险近,说外援以天命,无为是定亡矣。

凡有事君民,守社稷宗庙,而先衰亡者,皆失礼也。大事不法,弗可作;法而不时,弗可行;说而失礼,弗可长;得礼而无备,弗可成;举物不备,而欲□大功于天下者,未之有也。势不求周流,举而不几其成,亡。薄其事而求厚其功,亡。内无文,道外无武,迹往不复,来者有悔,而求合者,亡。不难不费,而致大功,古今未有。

据名而不辱,应行而不困,唯礼;得之而无逆,复之而无咎,唯敬;成事而不难,序功而不费,唯时;劳而有成,费而不亡,唯当;施而不拂,成而有权,久之而能□,唯义。不知所取之量,不知所施之度,不知动静之时,不知吉凶之事,不知困达之谋,疑此五者,未可以动大事。恃名不久,恃功不立,虚愿不至,妄为不祥。太上敬而服,其次欲而得,其次夺而得,其次争而克,其下动而上资其力。凡建国君民,内事文而和。外事武而义,其形慎而杀,其政直而公,本之以礼,动之以时,正之以度,师之以法,成之以仁。此之道也。

译文:

外事聘问只有好听言辞和谄媚神态,办事就不会成功。军事行动只有好听言辞和谄媚神态,战事就不能取胜。取胜之后行事有强力之态,一定失掉道义。面临机遇而迟疑不决,一定遭受灾祸。战事虽然不能取胜,智谋却不能失掉。事情还不显明就作谋画,在出现小朕兆前就想到它,那么一开始就会顺利。有了朕兆而不能处理,就不会成功。

国家有三种不同的防守法:以卑躬言辞和厚重财物表示服从,这是弱国的防守;修整武备以待作战,是势力均等国家的防守;利用山川的险峻再加固,是僻远国家的防守。讨伐服从的弱国不吉利,讨伐待战的国家很危险,讨伐险守的国家很艰难。所以,善于征讨的不讨伐这三种防守之国。

讨伐他国,有“六时”、“五动”、“四顺”。离间与他疏远的,紧逼他的犹豫不决,加助他的危难,紧随他的弱势,趁借他的衰败,突击他的贫困,这就叫“六时”。扶助他而不谦让,震惊他而不动摇,数落他而不服气,突击他而不慌乱,就不可讨伐,这叫“五动”。让他立世有害,毁掉他有利,攻下他容易,吞并他可行,就按时讨伐,这叫做“四顺”。

让他立世没有害处,毁掉他于己不利,只是攻下他容易,吞并他又不能,可以讨伐吗?让他立世有害,毁掉他于己不利,攻下他很难,吞并他又不行,可以行动吗?静观以聚众,保存实力不与人争斗,权势不加使用,行为给以约束,像这样的,可以毁掉吗?土地荒芜却不奋力改变,道德衰落又失掉同盟,即使没有刀兵之苦也很危险啊。

用正大的方法求取,求取一定能得;办理该办的事;事情有办不成的。有好的防备,就没有祸事。机会来了你却不利用,大福就远去了。使用不正大的方法,办事就困难。一点考虑都没有,一动就必有大灾难。谋画不充分的有三种:仁爱废弃,文谋就不

充分;勇力废弃,武谋就不充分;预备工作废弃,事谋就不充分。

国家有根本、有主干、有法码、有伦理、有枢机。土地,是根本;人民,是主干;均势之国平等交往,是法码;治国教化和顺而成功,是伦理;君臣和睦一心,是枢体。如果土地没有减少人民没有离散,国政没有倾危,伦理没有改变,即使有昏乱的国君,国家也不会亡。

国家近乎于失败,治理就不可不决断,因为国体弱小啊。与邻国相抗,难于再修友好。疆界遭侵凌,难于再振救。顺服的国家一旦放失,难于再来依附。大国不庇护小国,小国就怕再事奉你。不能因本与权之争失掉与邻国的友好,也不能因曲与直之争失掉与邻国的友好。不能有理而认屈,不能因交媾而伤身。不能用欺诈去夺取,不能靠鞭打让人顺从,不能套近乎去侵凌,不能用近逼去探测,不能责求又责求。

用财于国家,只要适度就不考虑多少。事情有利国家,就不计算劳作。对邻国失掉恩德或丧失服事,邻国就不关心你的危难了。相互侵凌,就不想到平衡了。疆土内没有居所,不能养育百姓。大臣得不到官位,就不敬畏灾祸了。老百姓穷困,就没有积蓄了。国家毁了,宗庙丢了,远离祖坟,不祭鬼神,宗族四散,也就无法顾生死了。

使用卑谦的言辞而大国不听,想送财礼又不能支持,考虑打仗却兵力不足,就近求告却不予理会,承认过错又不让悔改,请求臣服也不能实现,然后才绝交,封关,利用天险,就近游说以求外援,等待天命,别无作为:这样一定灭亡。

凡有危难,君民共守社稷宗庙,而首先衰亡的,都是因为失礼。兵戎之事不依法度就不能用兵,依法度而不合时宜也行不通,虽合时宜而失礼不可能久长,得礼而没有准备也不会成功。办大事不作准备而想建大功于天下的,还没有这样的人。

事势不求全责备,办事不指望成功的,灭亡。轻视其事而又希求大功的,灭亡。对内无文德,对外没有武功,仁人勇士去而不再来的,灭亡。知道搞错了才要求讲和的,灭亡。不受艰难又不费力而得到大功的,古往今来还没有过。

享有名声而不受辱没,顺事而行不受困扰,只有知礼的人。得到它而不拒绝,失掉它也不责怪,只有知敬的人。办成事情而受不艰难,不断建功而不费力,只有知时的人。劳动而有成果,耗费而不白丢,只有那作得恰当的人。施舍而不停止,成功而有权变,长久而能平安,只有知义的人。

不知道该取的分量,不知道该采用的法度,不知道动静的时机,不知道事情的吉凶,不知道计谋的顺与不顺:疑惑于此五件事,就不可举大事。

依靠名气便不能长久,依赖功劳便不能处世。空想不能实现,胡为不会吉利。最上一等是尊敬人而让人顺服,其次是想得就得到,其次是夺取而得到,其次是相争而取胜,最下一等是举事而借助上国的武力。

凡是建国治民,内政要用文德而平和,外事讲武力要用得恰当。刑法要缜密而威严,政令要正直而公道。以礼义为根本,按时节而行动,用法度作标准,用律令为榜样,用仁义去成事,说的就是这建国治民。

铨法解第六十九

题解:铨,通诠,就也。讲三不远,三不近,三不畜,都是就人之法。

有三不远,有三不近,有三不畜。敬谋、祗德、亲同,三不远也。听谗自乱、听谀自欺,近憝自恶,三不近也。有如忠言竭,亲以为信;有如同好,以谋易寇;有如同恶,合计掬虑,虑泄事败;是谓好害,三不畜也。

译文:

有所谓三不远,三不近,三不畜。

尊重有智谋的人,敬慕有道德的人,亲近志同道合的人:这三种人不得疏远。

听信谗言迷乱了自己,听从恭维欺骗了自己,接近邪恶使自己变恶:这三种人不得亲近。

好像是忠言,败坏亲近者以取信于你;好像是与你同好,耍阴谋他代替了寇仇;好像与你同恶,顺随你的计谋分散你的思想,你的想法泄漏,事情就会失败,这就叫巧妙地害人:这三种人不得蓄养。

器服解第七十

题解:器;指明器。服,指服饰。此篇记天子陪葬物的种类及数量。文字脱误较多。

明器因外,有三疲二用。器服:数犊四棓禁丰一天韦独食器甒迤膏侯屑侯乐铋枼参冠一竿,皆素。独二丸弇焚菜脍五,昔纁里桃枝素独蒲箪席,皆素。斧独巾玄缋緌缟冠、素纰、玄冠、组武、缨象、□□、瑱絺、绅带、象玦、硃极、韦素,独簟、籥捍、次车、羔冒、□纯、载枉线丧勤焚缨一给器,因名有三:几玄菌纁里桃枝独蒲席,皆素,布独巾,玄象玄纯。

译文:

陪葬的明器,放在布垫之外,三成有二成是摆设。

用器是:有服饰的几只木匣;禁一只,杯、丰四只,觞一只;还有弓矢、弓袋。

食器是魉,盛放膏脂干粮和豆屑干粮。

乐器是:琴:瑟各三架,笙一把,竽一杆,都用素布包盖着。

两个有盖的罐罐装干菜,五个罐罐装鱼片和干肉。

浅红色背里的桃枝竹席,外有素布袋子。簟竹席、蒲草席都是外有素布袋子还系有黼巾。

黑色冠有彩带,生绢冠是素边。黑色冠还是红卷红带。象牙冠饰彩绘耳填,细葛布绅带。象牙射块,皮质红射极,都有白韦袋子。这些器物都收入圆形竹筐内上锁。

副车是羔皮车盖,虎皮车缘,装载枉线。浅黄色马勒,繁缨一只。

用于休息之器是:坐垫之外有三张几案,黑色坐垫,浅红色背里的桃枝竹席以及蒲草席都是外有素布袋子,还系有布巾,绘有黑色图象,黑色镶边。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九 宇文韦杨王·欧阳修
  ●跋·王致远
  卷之一百七十四·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八十六·佚名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三十四·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佚名
  卷之二百三十二·佚名
  卷之二十一·佚名
  ·覆制军台疆经理书·丁曰健
  杜僧明传·李延寿
  李湘传·张廷玉
  卷一·萨囊·彻辰
  六五、齐康公二十一年乃田侯剡立非桓公午立辨·钱穆
  十七·沈从文
  卷43·陈邦瞻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杜龙沙·唐圭璋

      谒金门   阶露重。浥透寻花双凤。天色晴明风不动。薄衫金络缝。   午枕高云斜纵。一觉风流春梦。起看翻翻帘影弄。夕阳归燕共。   踏莎行   波暖芹汀,风香兰圃。清尘几点茸茸雨。画船丝竹载梁州,彩旗绳板欢

  • 蔡確·唐圭璋

      確字持正,晋江(今福建泉州)人。景祐四年(1037)生。嘉祐四年(1059)进士。历知制诰、御史中丞、参政知事。元丰五年(1082),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元祐元年(1086),罢工知陈州。夺职、徙安州、又移邓州。坐讥讪,责英州别驾、新州

  • 山中白云词三·张炎

    淡黄柳赠苏氏柳儿楚腰一捻。羞剪青丝结。力未胜春娇怯怯。暗托莺声细说。愁蹙眉心鬥双叶。正情切。柔枝未堪折。应不解、管离别。奈如今已入东风睫。望断章台,马蹄何处,闲了黄昏淡月。清平乐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

  • 卷一百 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司马迁

    季布者,楚人也。为气任侠,有名于楚。项籍使将兵,数窘汉王。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愿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

  • 列传第二 邵惠公颢·令狐德棻

    子什肥 导、护 什肥子胄 导子广 亮翼 椿众 杞简公连 莒庄公洛生 子菩提 虞国公仲 子兴邵惠公颢,太祖之长兄也。德皇帝娶乐浪王氏,是为德皇后。生颢,次杞简公连,次莒庄公洛生,次太祖。颢性至孝,德皇后崩,哀毁过礼,乡党咸敬异焉

  • 卷之一千五十九·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吴成传·张廷玉

    吴成,辽阳人,初名买驴。父亲吴通伯,是元朝辽阳行省右丞。太祖时期,通伯父子随观童一起来归降。买驴改为现名,充任总旗,多次随从大军出塞。建文元年(1399),他被授予永平卫百户。后来投降燕王,随从作战,都有功,三次升级,任为都指挥

  • 《战国策》译析·佚名

    目录华武仁第一篇 东周策1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由于人性中的黑暗和贪婪,残酷时常发生在我们周围。在对付那些黑暗事物和的物时,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杀伐果决。国与国之间无道德仁义可言,该用暴力时说要用暴力,该用计谋时

  • 卷八·惠栋

    钦定四库全书九经古义卷八      长洲惠栋撰周礼古义夏官司爟说文曰爟取火于日官名举火曰爟周礼曰司爟掌行火之政令从火雚声或作烜从亘案司爟注读如予若观火之观【古唤反】秋官司烜氏【音燬】读如卫侯燬之燬郑氏

  • 提要·江永

    钦定四库全书    经部四礼记训义择言    礼类三【礼记之属】提要【臣】等谨按礼记训义择言八卷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已着録是书自檀弓至杂记於注家异同之说择其一是为之折衷与陈澔注颇有出入然持论多为

  • 概论 译文·洪应明

    品德高尚又有见识的人,心胸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正大,没有不可告人的事,应该让人知道;而他的才学应该像珍藏珍珠美玉一样,不可轻易让人知道。耳朵常听些不顺耳的话,心里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增进品德修炼品行的磨刀石。反

  • 说四度以上的事·太虚

    向来度量一物事,只一、度量其若干长,二、度量其若干广──广长仅分位假,非具体物──,三、度量其若干厚,便以谓尽了。新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为一物事,必要加入什么时,以为第四重的度量,乃能尽致。故不管说什么物事,都要将时加

  •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二卷·佚名

    慈悲道场忏法 第二卷发菩提心第四今日道场同业大众。相与已得洗浣心垢。十恶重障净尽无余。业累既遣内外俱洁。次应仰学菩萨修行直道。功德智慧由之而生。所以诸佛每叹发心。是道场能办事故。唯愿大众各坚其志

  •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二卷·湛然

    止观辅行传弘决 第二十二卷唐毗陵沙门湛然述即起下正明起誓中。初约众生起于初誓。次约烦恼起于次誓。若己若他并缘无始经历之境。故并约事以辨悲心及论发誓。并须缘理。故下诸誓皆约三谛。三谛复须寄别显总。

  • 稀见地方志提要·陈光贻

    地方志书目提要。十五卷,其中卷七、卷十二分上下,又有卷首、卷末二卷,实有十九卷。今人陈光贻编著。书成于一九八三年,一九八七年出版。此书著录方志约一千二百种。按省、市、自治区为单位,视所收方志多少分卷,多者如

  • 全史日至源流·许伯政

    三十二卷。清许伯政撰。许伯政字惠棠,一字石云,巴陵 (今湖南岳阳)人。乾隆进士。著有 《易深》、《诗深》、《春秋深》等。是编主旨在于稽考经史传注中的至朔气闰是否符合实际天象并纠正记载中的误失。前三卷论述推步方

  • 老子说略·张尔岐

    清张尔岐撰。古来学者对《老子》评品褒贬各随己意,或尊之以为“真经”,或黜之以为邪说。为其作注者,或穿凿附会,或别生枝节,皆失老子明道德之本意。使《老子》一书,如同清水渍蔗而甜,加醋而酸,更使后人心中的老子非东周之老子

  •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林则徐

    道光二十年,林则徐领导禁烟抗英运动,因受琦善等投降派谗言而获罪。这二首诗是道光二十二年七月林则徐被贬伊犁,由西安启程作别家人时,随口吟诵而成的两首诗。全诗抒发了诗人在即将流放边疆时刻,仍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