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战国策》译析

目录

华武仁

第一篇 东周策

1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由于人性中的黑暗和贪婪,残酷时常发生在我们周围。在对付那些黑暗事物和的物时,我们一定要当机立断、杀伐果决。国与国之间无道德仁义可言,该用暴力时说要用暴力,该用计谋时就应该用计谋。人与人之间当然有着道德的约束,但是对那些不义之人,心肠绝地不能太软。

2秦攻宜阳

3东周欲为稻

4周文君免工师藉

5温人之周

6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7宫他亡西周之东周

第二篇 西周策

8薛公以齐为韩魏攻楚

谋士和说客之所以高明,不仅在于他们能办到一些常人办不到的事情,而且在于他们敢于许下美好的诺言、并富有实现自已诺言的绝对信心。他们的大话是完全有根据实现的,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揣摩、更能把握事物的整体性、联系性、关联性。

9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10雍氏之役

11苏厉谓周君

12司寇布为周最谓周君

13秦欲攻周

第三篇 秦策一

14苏秦始将连横说秦

在天下大乱之际,世风日下、人心诡诈、一切的取舍都以现实的功名利禄为标准,所谓“笑贫不笑娼”正是社会的真实写照,说连有骨肉亲情的父母妻嫂,在苏秦没钱没势时那样的绝情寡义,一旦苏秦有钱有权了,一个个都曲意逢迎、媚态顿现,而且还直言不讳、赤裸裸地说出之所以有这样的变化,在于你有没有权势和金钱。世道如此,安有不追名逐利之人。

15秦惠王谓寒泉子曰

16张仪说秦王曰

17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18楚攻魏张仪谓秦王

19张仪又恶陈轸于秦王

20陈轸去楚之秦

第四篇 秦策二

21齐助楚攻秦

禅宗有言:“以手指月,指并非月”,手指头史是认识月亮的手段而非月亮,而人的语言和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介当然也不是事实本身。但在一个信息不畅、媒介有限的世界里,媒介就垄断性地决定了事实真相。

22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23医扁鹊见秦武王

24秦武王谓甘茂曰

25甘茂亡秦且之齐

26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第五篇 秦策三

27秦客卿造谓穰侯

人一生其实只有一项工作,那就是推销自己。每个人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物质和精神资源,你要得到资源,换来自己想要的资源。凡是有大成就的人,都是人们对他有大需求的人,而人们之能认可他,在于他能销售自己,使自己价值连城、奇货可居。所以人生在世,学会推销自己是第一位的。

28范子因王稽入秦

29范雎至秦

30范睢曰臣居山东

31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32应侯失韩之汝南

33秦攻邯郸

34蔡泽见逐于赵

第六篇 秦策四

35秦昭王谓左右

智伯由于自负狂妄,竟然当着敌人的面说出攻敌的计划,愚蠢是他的骄狂造成的。一个人有没有城府,能不能作大,关键看他能不能在成绩面前把持的住。有人腰缠万贯,但永不露声色,有人销有收获,说喜形于色,做人的深度和发展的前景判然有别。

36秦王欲见顿弱

37顷襄王二十年

38或为六国说秦王

第七篇 秦策五

39谓秦王

古往今来,每每面临亡国之险,说有两种对策应运而生,一种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清流派,一种是割地赔款、以空间换时间的主和派、务实派。到底哪一派能应对国难呢?

40秦王与中期争论

41濮阳人吕不韦

42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43文信侯出走

44四国为一

第八篇 齐策一

45靖郭君将城薛

让一个人甘心为自己赴汤蹈火、肝脑涂地是很不容易的,这既需要物质上的接济帮助,更需要心灵上的肝胆相照、心心相印。“女为悦已者容,士为知已者死”。当你成为一个人的知已时,那么他才有可能为你作出牺牲和付出。光有一番雄才大略,而没有几个知已,是绝不能成大事的。

46靖郭君善齐貌辩

47成侯邹忌为齐相

48田忌亡齐而之楚

49邹忌修八尺有余

50秦假道韩魏以攻齐

51秦伐魏

52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53张仪为秦连横说齐王

第九篇 齐策二

54张仪事秦惠王

“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聪明的人会识破他人的圈套,愚蠢的人掉进他人的圈套还不自知。出谋划策时,掌握对方的计谋始终是第一位的。

55昭阳为楚伐魏

56秦攻赵长平

第十篇 齐策三

57楚王死太子在齐质

藏污纳垢、容忍下属的某些欲求和缺陷也即具备容人之量,才能使下属由衷的归附和尊敬你,才能为你卖命。凡是小肚鸡肠、心胸狭窄者,不仅具备不了领导魅力,反而会与下属搞僵关系、反目成仇。

58齐王夫人死

59孟尝君将入秦

60孟尝君舍人

61孟尝君出行五国

62齐欲伐魏淳于髡谓齐王

第十一篇 齐策四

63齐人有冯谖者

在道德至上的中国,清高的言行必然会带来美誉。于是乎从多善于作秀的政客,鱼目混珠、虚伪的扮起道德完人的角色。其实在政治上最要不得的说是清高和矫情,政治的标准是功利和实效,而清高之人发出的极有煽动性的清议,忙于一些虚的东西而损害了实际的效用,经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64齐宣王见颜斶

65先生王斗

66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67齐人见田骈

第十二篇 齐策五

68苏秦说齐闵王

苏秦对君主的谏言中有破有立,破大于立,破立的中心主旨是一致的,那就是在国家政治军事斗争中尽量要占有道义,尽量要“不战而屈人之兵”,绝对不能好战和强出头。

第十三篇 齐策六

69齐负郭之民有孤咺者

说服了他人,征服了他人的人心,足以解累卵之危,足以救民于水火之中。鲁仲连而对难以攻克的顽敌,用千古伟业、英雄威名来少激发敌将的豪情,用忍一时耻辱,建万世功业的策略来诱导敌将的行动。

70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71燕攻齐齐破

72齐闵王之遇杀

73齐王建入朝于秦

第十四篇 楚策一

74五国约以伐齐

六国合纵最后以失败告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各国都心怀鬼胎、各有利益、不能同心合力。五国合纵攻击齐国,楚相昭阳却从中搞鬼,所以合纵下就解体了。韩相国公仲轻易改变了行动,可见利益的诱惑、武力的威慑对人的行为影响多么巨大,所以在抵住他人对你的算计,就一定要作到“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75楚宣王问群臣

76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王

77韩公叔有齐魏

78苏秦为赵合从说楚

79张仪为秦破从连横说楚

80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第十五篇 楚策二

81魏相翟强死

为了自己国家的利益,谋士们一心想着如何削弱、分裂除自己国家之外的所有国家,而自己的大国权威,完全是站在他国的纷争和损失之上的。国家之间如此,企业之间如此,个人之间也难免有这种唯自己利益是图、损害谋算其他的现象。

82楚怀王拘张仪

83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第十六篇 楚策三

84苏子谓楚王曰

人们常称赞一举两得、两全其美的举措,是因为这些举措排除了举措触及各种人际关系后所产生的负效,直接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有人询问诸葛亮的后人孔明经伦世事有何优处,答曰:“也没有什么,只是妥贴罢了”,此妥贴二字常使我们思考许多。

85苏秦之楚

86张仪之楚贫

87张仪逐惠施于魏

第十七篇 楚策四

88魏王遗楚王美人

奸臣手段,何其毒也,但最毒的莫过于这个任人唯亲的人治制度。有人治而无法治,只知私人关系而没有科学公正的选拨、任用制度,那么类似李园、吕不韦这种大奸大恶肯定会不断涌现、不行其道。

89庄辛谓楚襄王

90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91客说春申君曰

92天下合从使魏加

93楚考烈王无子

第十八篇 赵策一

94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作为一个团体的领导,一定要明察秋毫、见微知著。对身边发生的细小变化一定要有感觉。尤其是对人的相貌、气象等的观察一定要仔细,人的表情、眼神等是人内心的反映,通过表情就可以掌握人的内心活动,以此来帮助自己的决策、掌控未来的活动。

95晋毕阳之孙豫让

96腹击为室而钜

97苏秦说李兑

98赵王封孟尝君以武城

第十九篇 赵策二

99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保守只在于人们的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对未来的不安全感,大多数人愿意处在现实的安全状态之中,而对那些改变、破坏现有格局的人物必定非常的厌恶和痛恨。英雄之异于常人,在于克服了人们的这种短视和惰性,看到了未来的机遇和危机,高瞻远瞩、谋求的安全和发展。所以作为英雄,是“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类型的人物。

100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101武灵王平昼闲居

第二十篇 赵策三

102赵惠文王三十年

除非你作世处高人,在这个人欲横流的世界上,如果仅有王道和仁义,而没有谋略和兵法,那么伤害侵略随之而来、国将不国、一切都会不安全。兵法谋略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保证道义的完善。策士郑同用形象的比喻说明了兵法、谋略、防人之心必须存在的道理。

103秦围赵之邯郸

104郑同北见赵王

第二十一篇 赵策四

105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

触龙深知自己的说辞得到采用,必先拉近与游说对象的关系,与之情投意合,一旦情投意合,就会变敌对、抵抗心态为接受、应允心态。所以他以老年人拉家常的方式开头,既解除了戒备,又拉近了关系。

106五国攻秦无功

107客见赵王

108赵太后新用事

第二十二篇 魏策一

109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苏秦的合纵游说,最大的特点就在于鼓舞各国的决不屈服的斗志。当时各国摄于秦国的淫威,意志和精神都快要崩溃。鼓舞他人,首先要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实力,重估自己的价值,重新树立独立的自主、决不俯首称臣的信心。

110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

111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112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113张仪为秦连横说魏王

114张仪以秦相魏

115公孙衍为魏将

第二十三篇 魏策二

116犀首田盼欲得齐魏之兵

以“吃硬寨打死仗”著称的曾国藩不喜欢说“大言”的人,认为夸夸其谈、浮夸虚假、于事无补。然而就游说来说有时就不能不说大话。

117魏惠王死

118田需贵于魏王

119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120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第二十四篇 魏策三

121秦败魏于华

学问学多了如果不善加运用,就会变得非常的迂腐,甚至连基本的人世常识、人情伦理都忘却了。“邯郸学步”中的那人迂腐得连原来怎么走路都不知道了。现在魏王执意去秦国送死,这样迂腐的行为谁能阻止他呢?

122齐欲伐魏

123秦使赵攻魏

第二十五篇 魏策四

124献书秦王

唐雎这种由普遍到个别的说服方法在战国说客中比较少见,先由一般公理、原理、原则作大前提,再最后推出结论,这种方法就是演绎法。演绎法在西方比较流行,当代人由于西化程度已非常高,受到西方理工学科的影响也较大,所以我们在说服受众的时候应该多用演绎法。

125魏王问张旄

126秦攻韩之管

127长平之役

128魏王欲攻邯郸

129信陵君杀晋鄙

130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第二十六篇 韩策一

131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要现代商战中的朋友,要学习陈轸这种分化敌人的策略,以应对市场中激烈的竞争。楚国的危难在陈轸处迎刃而解。关键是他善于分化瓦解敌人,给敌方同盟中的一方施以利益诱惑,拉拢腐蚀,化敌为友,最终摧跨敌方联盟,免除灾祸、打败敌人。

132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133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134五国约而攻秦

135秦韩战于浊泽

第二十七篇 韩策二

136楚围雍氏五月

人性中的利益权衡、自私自利等否定性的东西太多,所以用求情、唤醒对方同情心的手段很难奏效,倒是采取否定的威胁的、处罚的方式以重大利益损失来胁迫,倒容易使应该帮你的人就范。

137齐令周最使郑

138公叔且杀几瑟

139史疾为韩使楚

140韩傀相韩

第二十八篇 韩策三

141或谓韩公仲

远见卓识既是谋略家的重要特点,也是一种论辩素质,远见卓识,才能晓以利害,让对方从长远利益出发考虑自己的行为。论辩者做到远见卓识,便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内在矛盾,预示事物的发展趋势,看到尚未呈现端倪的隐情。

142或谓韩王曰

143秦大国

144韩氏逐向晋于周

145安邑之御史死章

146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第二十九篇 燕策一

147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苏秦通过列举尾生、伯夷、曾参的事迹,和一个小故事,驳斥了那些道学家们对他的指责。那些诽谤苏秦的士大夫和卫道士们,标榜高行节义,却囿于教条而不能成事,甚至有的虚伪透顶,明里拿道义作攻击人的幌子,暗里玩弄权术诡计、大行尔虞我诈之本领。对一个国家来说,有害的倒是这类人。

148燕文公时

149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150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151宫他为燕魏

152燕昭王收破燕

第三十篇 燕策二

153苏代为燕说齐

政治事业的伟大就在于它充满了挫折和困苦、政治家的伟大就在于他能承受荒原一般的孤独、以及对手的折磨、同志的误解。如果没有这些曲曲折折,则政治事业和政治家就会显得平淡无奇,成功的景象和影响也不尽人意,尤如昙花一现。

154苏代自齐献书于燕王

155燕饥赵将伐之

156昌国君乐毅

157赵且伐燕

第三十一篇 燕策三

`58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勇者给人以精神上的依赖、依靠和信仰,使人们发觉跟着勇者,就无所谓恐惧和失败。勇者奋不顾身的气概和以身作则的先锋形象,使下属和同志焕发出如火如萘的热情,使他们象勇者一样忠诚和勇敢。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应该以成败论英雄。事业失败了,对志士们的素质和技术方面的错误进行检讨反省是一回事,对他们的勇气、节义和高尚品质的肯定和尊重是另外一回事。

第三十二篇 宋、卫策

159公输般为楚设机

商鞅立木行赏,终致秦国法令畅通、改革一日千里。为政者的言行是一个国家秩序和信用的源泉,如果为政者有法不依、有令不行,就是一两件小事,也不仅会使为政者丧失信用,而且会把社会的风气带坏、民众道德水平下滑。

160智伯欲伐卫

161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162卫人迎新妇

第三十三篇 中山策

163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谋略的特点是在于用迂回曲折、轻松快捷的方式就可达到目的。司马喜的目的就是让阴姬当王后,为此目的如果直接上书君主要求让阴姬当王后,那么不仅阴姬当不了王后,而且会惹怒竞争者江姬,更使君王怀疑司马喜是否存有私心私利。但富有智慧的司马喜却通过另外一种方式很快就达到了目的。

164中山君飨都士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二十二 世祖九王 高宗二十九王 后主十一子·姚思廉
  卷一百七十四·列传第六十一·宋濂
  國朝獻徵錄卷之一百四·焦竑
  ●卷二百八·徐梦莘
  后叙·顾炎武
  第十六回 永安宫魏主被戕 含章殿宋帝遇弑·蔡东藩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四十八·佚名
  卷之二百五十一·佚名
  卷之一千二百五十四·佚名
  卷之一百六十七·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上卷十一·杜大珪
  卷十一 地理志二·黄遵宪
  ·咨部请奖清单·丁曰健
  刘黻传·脱脱
  卷一百八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曹文贞公诗集卷二·曹伯启

    (元)曹伯启 撰○七言古诗休日陪汉阳诸名公登秋兴亭觞咏移时尘虑顿息但以不得会仲通为歉因缀长句呈钦夫佥司士元太守君平察推仲通宰公暨座中诸友散材生世元无堪强持陋质偕楩楠年余耳顺雪垂领误承任使来江南公庭日午了官

  • 冢中的岁月·徐志摩

    白杨树上一阵鸦啼,白杨树上叶落纷披,白杨树下有荒土一堆;亦无有青草,亦无有墓碑。亦无有蛱碟双飞,亦无有过客依违,有时点缀荒原的暮霭,土堆邻近有青磷闪闪。埋葬了也不得安逸,髑髅在坟底叹息;死休了也不得静谧,髑髅在坟底饮泣。

  • ●袁氏义犬·沈泰

    (海昌玉阳陈与郊编西冷野君徐评武林林宗沈泰、君珊张佩玉阅) 正名为国忘家袁景倩,为家忘国戴僧静。 人心兽面相门獒,人面兽心狄灵庆! △第一出 (〔外袍幞上〕仲尼忧世接舆狂,臧虽殊竟两亡。独掩陈编吊兴废,窗前山雨夜浪浪

  • 皇清开国方略卷三十二·阿桂

      世祖章皇帝【初即位未改元崇徳八年癸未八月至顺治元年甲申十月】  崇徳八年八月丁亥  世祖章皇帝嗣位  世祖章皇帝  太宗文皇帝第九子也天纵徇齐昌符协应崇徳八年八  月庚午  太宗文皇帝龙驭上賔礼亲

  • ◎职官二·徐天麟

    ○宫官▲詹事詹事,秦官,(应劭曰,詹,省也,给也,臣瓒曰,茂陵书詹事秩真二千石。)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师古曰,皇后太子各置詹事,随其所在以名官。)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率厨厩长丞,(张晏曰,太子称家,故曰家令,臣瓒曰,茂陵中书太子家令

  • 资治通鉴后编卷十七·徐乾学

    宋纪十七【起阏逢敦牂七月尽柔兆涒滩五月凡一年有竒】太宗至仁应道神功圣德睿烈大明广孝皇帝淳化五年秋七月辛丑朔贼攻眉州知州李简等坚守逾月贼引去 以户部员外郎魏廷式同勾当自陜西至益州转运事廷式尝入朝奏事帝曰

  • 卷之五百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皇王大纪卷三十一·胡宏

    宋 胡宏 撰三王纪幽王二年泾渭洛三川震伯阳父曰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隂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阳失而在隂川源必塞塞必竭竭必崩夫国依山川而崩竭亡之徴也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徳若二

  • 戴纶传·张廷玉

    戴纶,高密人。永乐年间,由昌邑县训导升为礼科给事中,与编修林长懋一同侍奉皇太孙说书。历任中允、谕德。仁宗即位后,太孙成为太子,戴纶升为洗马,仍侍奉太子讲读经史。当初成祖命太孙练习武事时,太孙也雅好练武,时常出去骑马射

  • 卷二十九·徐一夔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明集礼> 钦定四库全书 明集礼卷二十九 嘉礼十三 乡饮酒礼 总叙 乡饮酒之礼夏殷之世无所考周制五礼之目是为嘉礼之一凡礼之所纪冠婚丧祭皆自士以上乃得行之而乡饮酒之礼达于庶民因其聚会之际与

  • 卷一·刘敞

      劉子曰:四十而仕為不惑也,五十而爵為知命也。不惑然後可以為士,知命然後可以為大夫。  兼近四隅不失其所者,中是也。并總萬物,不失其元者,一是也。明徳制義不失其方者,禮是也。禮者道之中也,教人以道云乎,豈曰教人以文云

  • 卷十八·朱熹

    <子部,儒家类,御纂朱子全书>钦定四库全书御纂朱子全书卷十八论语九子路第十三子路问政章问劳之恐是以言语劝勉他曰如此说不尽得为政之理若以言语劝勉他亦不甚要紧亦是浅近事圣人自不用说亦不见得无倦底意劳是勤于事勤

  • 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十·欧阳竟无

      無著菩薩造   唐三藏法師波羅頗迦羅蜜多羅譯   覺分品第二十一之一   釋曰.諸菩薩有羞相.〈羞兼慚愧〉此中應說.偈曰.   治障.及合智. 緣境.亦成生. 菩薩有羞相 如此四差別。   釋曰.此偈顯示菩薩有

  • 佛法僧义广论·太虚

    一 叙意 二 佛观 三 法观 四 僧观 五 总结一、叙意佛法僧,为学佛者之根本认识,也是佛法究竟圆满的说明,所有一切清净法都摄在其中。阿

  • 鸠摩罗什法师大义卷中·鸠摩罗什

    宋国庐山慧远法师。默问常安草堂摩诃乘法师鸠摩罗什。大乘经中深义。十有八途。什法师一一开答。分为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六事。中卷有七事。下卷有五事)。次问答法身感应 次问答法身尽本 次问答造色法 次问答罗汉受

  • 卷第十七·晦翁悟明

    联灯会要卷第十七 住泉州崇福禅寺嗣祖比丘 悟明 集 南岳下第十六世 成都府昭觉克勤禅师法嗣下 临安府径山宗杲禅师(凡二十九) 宣州奚氏子。初谒宝峰准禅师。於道染指。次谒圆悟勤禅师。因上堂。闻举僧问云门。如何

  • 河源志·潘昂霄

    地理文献。一卷。记载我国历史上封建王朝首次派遣人员考察黄河源头情况。元代潘昂霄根据都实考察河源的叙述与记录而撰成。潘昂霄,字景梁,号苍崖。济南人。雄文博学,为时推重。官至翰林侍读学士,卒谥文僖。著作有《苍

  • 定应大师布袋和尚传·昙噩

    简称《布袋和尚传》。佛教传记。元昙噩撰。一卷。是五代僧契此的传记。契此,浙江奉化人,居杭州岳林寺,号“长汀子”、“布袋和尚”。传记中叙述了关于布袋和尚的种种神话传说和后世奉其为大肚弥勒佛的历史过程。书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