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契丹國志卷之十二

  天祚皇帝下

  癸卯保大三年。宋宣和五年。金天輔六年,五月以後,吳乞買立,改元天會。春正月,金主入居庸關,晡時到燕。蕭后聞居庸關失守,夜率蕭幹及車帳出城,聲言迎敵,實欲出奔。國相左企弓等辭於國門,后曰:「國難至此,我親率諸軍為社稷一戰,勝則再見卿等,不然死矣!卿等努力保吾民,毋使濫被殺戮。」言訖泣下。后未行五十里,金人遊騎已及城。左企弓等方修守具,忽報統軍蕭乙信啟城門,金人前軍已登城矣。於是左企弓、虞仲文、曹勇義、劉彥宗、蕭乙信等迎降,出丹鳳門毬場內投拜,阿骨打戎服坐,衆呼萬歲,皆伏拜,待罪於下。譯者曰:「我見城頭砲繩蓆角都不曾解動,是無拒我意也。」並放罪。

  初,蕭后東歸以避金人,至松亭關,議所往。耶律大石林牙,遼人也,欲歸天祚;四軍大王蕭幹,奚人也,欲就奚王府立國。有宣宗駙馬都尉蕭勃迭曰:「今日固合歸天祚,然而有何面目相見?」林牙命左右牽出斬之。傳令軍中,有敢異議者斬。於是,遼、奚軍列陣相拒而分矣。遼軍從林牙,挾蕭后以歸天祚于夾山。時奚、渤海軍從蕭幹留奚王府,幹據府自立,僭號為神聖皇帝,國號大奚,改元天興[一]。時奚中闕食。

  六月,奚兵出盧龍嶺,攻破景州,殺守臣劉滋、通判楊伯榮。又敗常勝軍張令徽、劉舜仁軍馬於石門鎮[二],攻陷薊州,守臣高公輔棄城走。又寇掠燕城,其鋒銳甚,有涉河犯京師之意。人情洶洶,頗有謀棄燕者。宋童貫自京師移文王安中、郭藥師,切責之。

  七月,奚兵遇郭藥師,戰於腰鋪,大敗而歸。藥師乘勝追襲,過盧龍嶺,殺傷過半,從軍老小車乘就糧於後者,悉為常勝軍所獲,因而招降到奚、渤海、漢軍五千餘人。諸軍既失老小,忿怨為蕭幹所誤,為其部曲白得哥殺之,傳首於河間府安撫使詹度,獻于宋朝,徽宗御紫宸殿受賀。

  是時,蕭幹既敗於腰鋪,其黨夔離不在峯山亦敗,生擒偽阿骨魯太師[三],獲耶律德光尊號寶檢、契丹塗金印。常勝軍因此橫甚,藥師復佐之,朝廷不能制。

  耶律大石林牙領兵七千到夾山。天祚命殺蕭后并外甥常哥,餘免本罪。

  張瑴者,平州人也。登進士第。建福元年,授遼興軍遼興軍,乃平州也。節度使。因鄉兵經過[四],殺節度使蕭諦里全族二百口,劫掠家資數十萬。瑴以鄉人,能招安息亂,以功權知平州事。燕王死,瑴度契丹必亡,籍管內丁壯充軍,得五萬人,馬一千匹,招豪傑,潛為一方之備。蕭太后嘗遣太子少保時立愛知平州,瑴有不容之意。由是立愛常稱疾不出,瑴依舊權知州事。會金人下燕,粘罕首以張瑴事問,參政知事康公弼曰:「張瑴狂妄寡謀,雖有兵數萬,皆鄉民,器甲不備,資糧不給,彼何能為?示之不疑,圖之未晚也。」粘罕招時立愛赴軍前,進加瑴為臨海軍節度使[五],依舊知平州事。將發燕民由平州歸國,粘罕謂左企弓曰:「我欲遣精兵二千餘騎先下平州[六],擒張瑴,何如?」左企弓輩以為然,獨康公弼曰:「若加之以兵,是趣平州叛也。公弼舊為平州守臣,願往伺之。」遂授以金牌,馳騎見瑴,諭以粘罕之意。瑴曰:「契丹天下八路,七路已下,獨一平州,敢有異志?所以未解甲者,北防蕭幹侵掠故也。」厚賂而歸。報曰「彼無足慮」,粘罕信之。遂改平州為南京,復加同中書門下事、判留守事,而實欲圖之也。

  五月,金主阿骨打歸燕山,北追天祚,以疾崩於軍中,諡為大聖武元皇帝,廟號太祖。弟吳乞買立,改天輔六年為天會元年,遣燕相左企弓等文武百官并被擄燕民由平州歸國。燕民入平州境,有私訴於瑴者曰:「左企弓不謀守燕而使吾民遷徙流離,不勝其苦。今明公臨巨鎮,握強兵,盡忠大遼,必能使我復歸故土,而人心亦有望於公也。」瑴召諸將議,皆曰:「近聞天祚復振,出沒於松漠之南[七],金人所以全軍急趨山西者,恐遼議其後也。若明公仗義,奉迎天祚,以圖興復,先責左企弓叛降之罪而戮之,盡放燕人歸業,南宋必無不納燕人,則平州藩鎮矣。假如金人復來加兵,內用平州之兵,外借宋朝之援,又何懼焉?」瑴曰:「此大事,不可草草。翰林學士李石智而多謀,可邀之密議。」石至,與之謀而合。次日,陰遣將官張謙領五百騎[八],傳留守令,召燕相左企弓、曹勇義、樞密使虞仲文、參知政事康公弼至於灤州西岸聽候。差議事官趙能[九]就往,疏其十罪,曰:「天祚播遷夾山,不即奉迎,一也;勸皇叔燕王僭號,二也;詆訐君父而降封湘陰王者,三也;天祚嘗遣知閣王有慶前來計議而殺之者,四也;檄書始至而有迎秦拒湘之議者,五也;不謀守燕而拜降者,六也;臣事金國而不顧大義者,七也;根括燕中財物而取悅金人者,八也;致燕人流徙而失業者,九也;教金主發兵先下平州者,十也。」皆無辭以對,遂縊殺之。

  六月,榜示燕人,除留守外盡許復業[一○]。所有逃戶拋下田宅為常勝軍占佃者[一一],悉還之。燕人方患遠徙,得歸復業,皆大悅。宋徽宗聞燕民之歸,降詔付帥臣詹度多方存恤,有官者津遣赴闕,換授差遣;餘各令安業,與免三年常賦。張瑴聞之,喜為得計,遂以平、營、灤三州降宋。其地乃後唐末契丹太祖所陷,非石晉所割。灤州乃太祖建立也。詹度得張瑴納土書,不敢受,密奏於朝,仍語瑴毋遽,恐為金人所知。金主聞之,遣闍母國王將騎三千來問罪[一二],瑴帥兵拒於營州。闍母以兵少,不交鋒而歸,大書州城門曰「夏熱且去,今冬再來。」瑴即妄以捷聞于宋,邀求銀絹數萬疋,并誥勅數道犒賞。

  張瑴之拒金人也,外則納款於大宋,通好於蕭幹,而緩急求救;內則奉安天祚畫像,凡舉事,先白而後行,仍用遼國官秩,稱保大三年,遣人奉迎天祚,以圖興復。

  是時,有燕人李汝弼者,乃翰林學士李石也。高黨者,三司使高履也。二人先嘗被擄,後緣張瑴放歸,往見宣撫王安中,勸朝廷密納之。燕山路轉運趙良嗣力爭以為不可[一三],恐開金人禍端,乞斬汝弼以狥,宋朝不從。授瑴泰寧軍節度使,世襲平州,其屬張敦固等皆擢待制。瑴得宋詔喜,率官屬郊迎。金人知之,以千騎襲破平州,瑴挺身走,欲間道如京師,為郭藥師所獲。由是金人乃歸曲于宋,移檄索取,宋朝不得已,命王安中縊殺之,以水銀漬其首,函送平州。

  八月朔,日食,陰雲蔽之不見。

  甲辰保大四年。宋宣和六年,金太宗天會二年。秋七月,金人陷應、蔚等州。

  是秋,天祚得耶律大石林牙兵歸,又得陰山室韋毛割石兵[一四],自謂天助中興,再謀出兵收復燕、雲。大石林牙力諫曰:「自金人初陷長春、遼陽東京也。兩路,則車駕不幸廣平甸[一五],常歲受禮處。而都中京;及陷上京,則都燕山;及陷中京,則幸雲中;及破雲中[一六],則都夾山。向以全師不謀戰備,以至舉國漢地皆為金人所有。今國勢微弱至此而力求戰[一七],非得計也。當養兵待時而動,不可輕舉。」天祚斥而不從。大石林牙託疾不行,天祚遂強率諸軍出夾山,下漁陽嶺,取天德軍、遼國改豐州也。東勝、寧邊、雲內等州[一八],南下武州,遇金人兀室,戰于奄曷下水。兀室帥山西漢兒鄉兵為前驅,以女真千餘騎伏山間,出室韋毛割石兵後,毛割石兵顧之大驚,皆潰。天祚奔竄入陰夾山。金人以力不能入,恨其不出,謂出必得之;天祚亦畏粘罕兵在雲中,故不敢出。至是聞粘罕歸國,以兀室代戍雲中,乃率韃靼諸軍五萬,并擕其后妃二子秦王、趙王及宗屬南來。大石林牙諫之,不聽,遂越漁陽嶺,而粘罕已回雲中,復奔山金司,與小胡魯謀歸南宋,又恐不可仗,乃謀奔夏國。計未決,小胡魯密遣人遞報粘罕,粘罕先遣近貴諭降,未復,而金使婁宿馳騎而至,跪於天祚前曰:「奴婢不佞,乃以介冑犯皇帝天威,死有餘罪。」因捧觴而進,遂俘以還。削封海濱王,送長白山東,築室居之。踰年乙巳金天會三年,宋宣和七年。而殂,遼國遂滅。

  先是,宋徽宗大觀年間,林攄來使,遼國命其習儀,攄惡其繁瑣,以「蕃狗」詆伴使。天祚曰:「大宋,兄弟之邦[一九];臣,吾臣也。今辱吾左右,與辱吾同。」欲殺之,在廷泣諫乃止。時天祚在山金司,技窮欲將來歸,因思往事,恐南宋未必加禮,迺走小勃律[二○],復不納,至夜而回。復欲之雲中,天未明,遇諜者,言婁宿軍且至。天祚大驚,時從騎尚千餘,有精金鑄佛長丈有六尺者,他寶貨稱是,皆委之而遁。值天雪,車馬皆有轍跡,遂為金兵所及。

  初,女真入攻時,災異屢見,曾有人狂歌於市曰:「遼國且亡。」急使人追之,則人首獸身,連道「且亡」二字,迸入山中不見,變異如此,興亡之數,豈偶然哉!

  論曰:前史稱一秦既亡,一秦復生。天祚之阿骨打,即唐季之阿保機也。大勢既去,則涇波濁流;適丁斯時,則人事冥合。方契丹之初,起自阿保機,同光酒色之禍,每每鑒為覆轍。數世後,遊畋射獵,雖或有之,而四時遷徙,迄未嘗有定制。內耗郡邑,外擾鄰封,以至捕海東青於女真之域,取細犬於萌骨子之疆,內外騷然,禍亂斯至。重以天祚不道,禽色俱荒,嬖倖用事,委任非人,節制孱庸,部曲紛擾。強盜在門,寧捨嬰兒之金;虎狼出柙,誰負孟賁之勇。觀夫孱主,可謂痛心!然存亡迭代,亦冥符不偶歟?

  校勘記

  [一]改元天興「天興」,會編卷十八作「天嗣」。

  [二]又敗常勝軍張令徽劉舜仁軍馬於石門鎮「劉舜仁」原誤「劉慶仁」,據會編卷二十二引茆齋自敍等文改。參卷十一校勘記[七]。「石門鎮」原作「雁門鎮」,亦據會編卷二十二引茆齋自敍改。案:遼有石門統領司。薊州有石門關。

  [三]生擒偽阿骨魯太師「阿骨魯太師」,會編卷十八引宣和錄等均作「阿魯太師」。

  [四]因鄉兵經過會編卷十七作「偶有兵作過」,「經」乃「作」之訛字。

  [五]進加瑴為臨海軍節度使「臨」字原誤「修」,據會編卷十七並參攷遼史天祚帝紀三改。

  [六]我欲遣精兵二千餘騎先下平州「二千」,會編卷十七及遼史天祚帝紀三均作「三千」。

  [七]出沒於松漠之南「松漠」,原作「松亭」,據會編卷十七改。遼史天祚帝紀三作「漠南」。

  [八]與之謀而合次日陰遣將官張謙領五百騎「陰」字原在「合」字上,依會編卷十七乙轉。

  [九]差議事官趙能「趙能」,會編卷十七及遼史天祚帝紀三均作「趙祕校」。

  [一○]除留守外盡許復業會編卷十七作「留餘戰馬外盡放復業」,卷十八引北征紀實作「但留馬外盡放令復業」,「守」當為「馬」之誤。

  [一一]所有逃戶拋下田宅為常勝軍占佃者「逃戶」,原作「逐戶」,據會編卷十七改。

  [一二]遣闍母國王將騎三千來問罪「三千」,會編卷十八及遼史天祚帝紀三均作「二千」。

  [一三]燕山路轉運趙良嗣力爭以為不可「趙良嗣」原作「趙良弼」,據席本及會編卷十八引亡遼錄改。

  [一四]又得陰山室韋毛割石兵「毛」原誤「乞」,據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改。案:東都事略附錄卷二韃靼室韋毛割石作韃靼毛褐室韋。遼史天祚帝紀三稱北部謨葛失或陰山室韋謨葛失,會編卷三十一引史愿亡遼錄作韃靼毛割石。金史太祖紀、太宗紀均只稱作「謀葛失」。

  [一五]則車駕不幸廣平甸「車」字原闕,據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並參攷遼史天祚帝紀三補。

  [一六]及破雲中原作「及幸雲中」,從席本改。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破」作「陷」。

  [一七]今國勢微弱至此而力求戰遼史天祚帝紀三「力」作「方」,義長。

  [一八]雲內等州「雲」下原衍「中」字,據席本、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並參攷遼史天祚帝紀三刪。

  [一九]大宋兄弟之邦「大宋」原作「太宗」,據席本、會編卷二十一引洪皓松漠紀聞及今本松漠紀聞改。

  [二○]迺走小勃律此「小勃律」,乃本松漠紀聞為說,即上文之「山金司小胡魯」。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稱「山金司小胡魯」,同卷引蔡絛北征紀實作「小骨祿」,引童貫賀表作「小斛祿」,卷九十九引范仲熊北記作「小葫蘆」。遼史天祚帝紀四作「党項小斛祿」。「胡魯」,當即金史百官志?所謂「統數戶者曰忽魯」的「忽魯」,源自突厥語,又作「火力」。此山金司小胡魯或党項小斛祿,乃指汪古人而言。小勃律遠在今巴基斯坦之yasin流域,相去何締萬里。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三十五·列传第二十三·张廷玉
  國語卷第十九·韦昭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一百三十四·杨仲良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十一·杨仲良
  卷第一百五十七·胡三省
  卷之七十九·佚名
  ◎高等游民馆·吴虞公
  ◎有清遗民(人各为其主未可厚非也)·李定夷
  第四二○禀光绪四年四月十三日一二二一八--一一·佚名
  第三十九卷 仕绩 三 ○·缪荃孙
  卷六·傅恒
   二、乡村的基督教·林语堂
  卷二十八·李天根
  阿里海牙传·宋濂
  卷九十九·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上·吴梅

    虞美人刘子庚(毓盘)《断梦离恨图》银荷回照江波浅,小扇难遮面。碧纱如梦悄寒时,雨雨风风天气最相思。寻常巷陌都经惯,老去情怀懒。闹红一舸可怜宵,不信钱塘今夜不通潮。清波引可园送春小园听雨,早帘外落红几

  • 卷十六·陈起

    钦定四库全书 江湖後集卷十六     宋 陈起 撰释圆悟 圆悟闽人 游清源洞 清旦寻幽洞攀跻有同游雾雨藏诸峯万窍响飕飀树杪飞磴悬岩外见客舟藓藤垂翠琰风叶随清流百丈崖班驳千尺木耸修乌啼阳谷晓云淡海城秋莓苔

  • 卷五百二十·佚名

    <集部,总集类,御定全唐诗钦定四库全书御定全唐诗卷五百二十杜牧杜牧字牧之京兆万年人太和二年擢进士第复举贤良方正沈传师表为江西团练府巡官又为牛僧孺淮南节度府掌书记擢监察御史移疾分司东都以弟顗病弃官复为宣州

  • 卷八十五·志第三十八·地理一·脱脱

        ◎地理一   ○京城 京畿路 京东路 京西路   唐室既衰,五季迭兴,五十余年,更易八姓,宇县分裂,莫之能一。宋太祖受周禅,初有州百一十一,县六百三十八,户九十六万七千三百五十三。建隆四年,取荆南,得州、府三,县

  • ●卷上·刘敏中

      丞相素有盛德,不屑细务,重厚深沉,外莫窥其际。中统四年,自西城入觐朝廷。至尊一见,如有所感,遂以德器遇之,以心膂寄之,拜中书平章事。虽入省预政,默然寡言,几数月余。每事参决,无不中理,八座皆惊。再拜中书左丞相,次领枢密院事

  •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卷第四十五·杨仲良

      仁宗皇帝   茶法   十三场利害   天圣元年正月。国朝惟川峡[1],广南茶听民自卖买,禁其出境,余悉榷,犯者有刑。在淮南,则蕲、黄、庐、舒、寿、光六州,官自为场,置吏总之,谓之山场者十三,六州采茶之民皆隶焉,谓之园户,岁

  • ●卷二十一·陶宗仪

      ◎宫阙制度  至元四年正月,城京师,以为天下本。右拥太行,左注沧海,抚中原,正南面,枕居庸,奠朔方,峙万岁山。浚太液池,派玉泉,通金水,萦畿带甸,负山引河,壮哉帝居!择此天府。城方六十里,里二百四十步,分十一门。正南曰丽正,南之右

  • 卷之三百五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李存孝传·欧阳修

    存孝,代州飞狐人。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扩大地盘在代北得到他,留在帐下,赐姓名,收为养子,常常跟随太祖当骑将。文德元年(888),河南张言袭破河阳,李罕之来归晋,晋安置罕之于泽州,派存孝与薛阿檀、安休休等率兵七千帮助罕之去夺回

  • 交财类·史洁珵

    刘大夏,自户部侍郎予各归,构草堂傍先垄,读书其中。不通请托,薄田仅供衣食。常言:「财货须务农服贾,凡力得者获用。其余易致之物,终非己有。子孙视之,亦不甚惜。况官货悖入者乎!」深明天理,尤历谙世故。裴璞,韦元方外兄也。卒后,元

  • 提要·毛奇龄

    【臣】等谨案孝经问一卷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着録是编皆驳诘朱子孝经刋误及呉澄孝经定本二书设为门人张燧问而奇龄答凡十条一曰孝经非伪书二曰今文古文无二本三曰刘无伪造孝经事四曰孝经分章所始五曰朱氏分各

  • 卷一百五十二·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一百五十二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礼记注疏第四十存旧礼记正义第五十【宋板】杂记上第二十礼记十二郑氏注【古本】礼记第十二杂记第二十礼记郑氏注【足利本】杂记上第二十考异宋板疏于此别

  • 左传事纬例略·马骕

    <经部,春秋类,左传事纬左传事纬例略旧文传丽于经年时月日以相系维也易编年爲叙事篇目一百有八将令读者一览即解且无遗忘之病杜氏谓左传有先经后经诸法故徃徃有无经之传及经详而传略经略而详者既立叙事之法虽中片

  •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一卷·灌顶

    大般涅槃经疏 第一卷科南本涅槃经序元崇圣院传天台宗教校经沙门师正述吾佛大圣人。最后双林会上。为末世比丘普及大地众生明心见性。而说是经也。备明戒检。广开常宗。摩诃止观。依之为扶律显常。喻之以赎命重

  • 丹渊集·文同

    诗文集。北宋文同著。40卷。文同以学名世,善诗,工书画,诗文甚富。据范百禄所作《文公墓志铭》,云其“平生所为文五十卷”,其曾孙文鷟刊行之时,已有散佚,遂重编为40卷。庆元元年(1195),家诚之守邛州(今四川邛崃),以文同曾三仕于

  • 对山医话·毛祥麟

    医话著作。四卷。补篇一卷。清·毛祥麟撰于1903年。书中记述了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法、医理、药物心得体会等。对诊治中因循执方等弊病予以批评。书中尚有炼丹等内容。现有1905年铅印本、《三三医书》本和《中

  • 金刚般若论·佚名

    佛教论典。古印度无著造,隋达摩笈多译。二卷。本论首先以“种性不断”、“发起行相”、“行所住处”、“对”、“不失”、“地”、“立名”等七个方面对《金刚经》进行总体论述。然后逐段引述经文,加以解释,释文较为

  • 金光明经玄义拾遗记·知礼

    凡六卷。宋代知礼于天圣元年(1023)撰述。又作金光明玄义拾遗记、光明玄义拾遗记、光明玄拾遗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九册。本书 系随文解释智顗之金光明玄义,并破斥广本观心释伪造说,抨击孤山智圆之金光明玄义表微记有词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