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一百五十七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

钦定四库全书

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五十七

明 杨士奇等 撰

知人

宋孝宗时敷文阁待制四川置制使范成大论知人劄子曰臣闻古今未尝有不生才之世而君子常患於无知人之明今有知人之明则天下之人无不才者无知人之明而徒起乏才之叹是亦厚诬天下而已不知其知兵而使之治财不知其知财而使之治礼及其不集事也则均受不才之名一旦各以其所长易地而使之三人者犹前日之人也而各以其才称一动其机才否为之变是机也非智力之所能为天与之明道与之妙其於人也交际密庸於精神视听之表固不可以言语笔舌谕也文王之立政克知三有宅心灼见三有俊心是以有能官人之名夫谓之克知谓之灼见此岂有谕而可传哉今不先究知人之明而但起乏才之叹不谓诬可乎臣尝谓钱谷甲兵万事之统皆可以立说惟人才不知不可以置论何者知人之明在人君心术之微而非变政易令之所及故也呜呼知人之明尚矣其次莫若公公虽非明而可以生明去胷中之私喜怒用天下之公是非以进退天下之才虽不能皆当要亦十得七八伏惟圣明省臣激切而加意焉

左谏议大夫王之望上奏曰臣愚不肖陛下过听擢长谏垣臣未知所以称塞窃闻唐魏郑公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平居歆慕以为人臣如斯可以无愧矣然贤人君子立人之朝孰不欲尧舜其君至於得行其志者宰相之外独谏官耳臣今谬当其职敢不以郑公之心为心乎或者以尧舜为不可及欲致君尧舜者谓之责难於君臣以为不然尧舜之道甚大而易行尧舜之政甚简而易为顾後世不之察耳尧舜之道行於其躬者惟孝施於其下者惟仁陛下既允蹈之一无所难信乎甚大而易行矣尧舜之政则在於官人而官人之道在於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而已尧告舜曰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禹於臯陶亦云此所谓敷奏以言者也舜命禹作司空曰汝平水土成允成功称臯陶曰汝作士明刑弼教民协于中时乃功此明试以功者也陛下於羣臣中敷奏之以言欤言发於前而底绩於後者何人也明试之以功欤功作於始而克成於末者何事也以此察之则虚名不足以惑衆听横议不敢以揺至公奸欺不容真伪判矣共工静言庸违象共滔天而驩兜乃叹美其方鸠僝功欲尧之用之而尧竟不从此言之不验者也四岳荐鲧治水尧曰咈哉方命圯族九载绩用弗成此功之不效者也舜既承尧首正四凶之罪天下咸服尧舜之政岂不甚简而易为乎陛下以聪明睿知之资承光尧付托之重属时多事未尝一日以位为乐忧勤庶政三年於兹宜其治效崇成而未有云获者非道之不洪政未举耳臣伏见今朝廷之上妨功固位之习未殄背公死党之论日闻以妄诞为才能以凶悖为坚正各执偏见而不求天下之通论各私所主而不恤公家之大计大抵图国甚拙而为其身谋则工爱君不专而附其交党则力孔子曰鄙夫不可与事君未得之患不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此风不革陛下虽欲强兵富国为治安之计臣固知有所不能也伏愿陛下明诏在庭各厉节操平其心於论议之际端其趣於向背之间使廉耻兴行风俗丕变访之以言者必要其验试之以功者必核其实若附下罔上造为弗靖怙终而不变则虞舜四凶之罪在陛下其得已乎如是则朋比自破功罪不诬而天下可运於掌矣此帝王致治之要术御?之至权也惟陛下留神宗社幸甚王十朋除知湖州上疏曰臣尝谓君子小人常相为消长人君未尝不欲进君子而退小人也然小人常见用君子每见疏者盖君子小人之难知虽尧舜犹以为病君子目小人为小人小人亦指君子为小人当孔顔桀跖相閧於前左右佩劎彼此相笑之际人君以一人之聪明诚有不易辨者况君子直而疏小人巧而佞直则动多忤意踈则不能无过故人主反疑君子为小人巧则能以智术自将佞则动能迎合上意故人主反以小人为君子自古所以治少而乱多盖由君子小人之不辨也恭惟陛下禀聪明絶人之资行帝王正大之道历古兴亡治乱之迹皆洞然在圣学中君子小人之情状固已备知之矣然天下所谓君子者或未能尽用或暂用而卒弃之所谓小人者或未能尽去或暂去而复合得非知人之哲亦犹尧舜之难乎夫君子小人虽不易知而亦有可知之理君子孤立如松栢小人附丽如萝蔓君子进必由直道小人进必由邪径往者潜藩二使令之臣窃弄陛下之威福士大夫无耻而好进者莫不奔走其门陛下赫然震怒奋自英断斥而远之天下莫不鼓舞圣德然附丽而进者犹未正典刑唐宪宗既诛王叔文并斥八司马之徒终身不用元和威令复振号称中兴盖由此举今之附丽者初无八司马之才而恶则过之附叔文者官止为郎未有若今之窃高位达官者小人朋比之迹固不逃圣鉴宜择其一二之?者薄正其罪又取其能自卓立不附炎於炙手可热之时与常言其罪恶者稍进用之如是则君子小人知所劝惩矣语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君子之进必以道谊自奋小人之进未有不以利求合者前日朝廷以财赋不足为忧小人遂献羡余以求进朝廷不惜名器以美官要职处之诸路监司郡守翕然胥效为剥下益上计州县骚然民不聊生近者臣僚论列陛下尝罢一监司固足以为後来之戒然其?者方进用未已全其大而治其细又何足以惩耶臣所谓君子小人有可辨者陛下第观其自何门而来以何术而进因可以灼知其为人矣宰执大臣天下之选固不可使小人襍处其间侍从之臣以论思献纳为职即异日之宰执大臣也又其可使小人居之耶治道在知邪正然邪正难於尽知陛下宜於宰执侍从台谏之臣精加识择自卿监而下与外之监司帅守责之宰相可也臣言狂妄惟陛下察之乾道六年秘书少监周必大论汉儒上言曰臣愚不肖蒙陛下过聼擢在班列又取汉宣帝之言亲制赞书明示好恶使知所趋向在臣荣遇可谓至矣敢因训词所及推广圣意冒陈一二惟陛下察焉臣闻儒有君子有小人孔子尝以是告子夏不可以不辨二帝三王之时稷契伊周道德隆备功业光明此君子儒也春秋战国之际以诈谋相高以功利相倾此小人儒也虽然二者是非黑白犹易辨也至西汉则不然所谓社稷臣者乃在乎周勃之鄙朴汲黯之少文霍光之不学至於服儒衣冠持禄保位则公孙弘蔡义韦贤辈实为之是非白黑贸易如此宣帝察而嫉之故曰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於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盖有激而云尔虽然汉儒多伪高帝固有以啓之也当创业之初叔孙通以儒服降彭城知帝憎之乃变服服短衣所守如此是托儒以希进耳帝遽信之毋恠乎鲁两生之不至也臣故曰汉儒多伪高帝啓之也使宣帝而知此且将求真儒用之何至襍霸哉我艺祖皇帝则不然创业于初者一赵书记也混一于後者亦赵书记也规模不易廪廪乎帝王之佐岂尝如叔孙通辈希世用事以为进取之资乎累圣以来卿相多名儒者太祖任人之效也臣愿陛下以汉为监以太祖为法则名实决不能眩而士大夫趋向一归於正矣

乾道间国子祭酒胡铨论礼及知人疏曰臣尝於经筵恭闻圣训有及於惟礼可以已之之说臣退窃叹曰大哉王言如不欲平治天下则已如欲平治天下舍礼何以哉如不欲恢复天下则已如欲恢复天下舍礼何以哉何谓礼礼即道也道者适治之路也有言逆於汝心必求诸道有言逊於汝志必求诸非道可谓善言礼矣陛下听朝之暇反复思之今日某人言逆耳可憎也然憎而知其善予岂不念戴记之言乎予岂不念魏徵之言乎予岂不念唐明皇之有取韩休乎一言可以兴邦予岂不念仲尼之言乎是谓求诸道今日某人言顺旨可爱也然爱而知其恶予岂不念戴记之言乎予岂不念魏徵之言乎予岂不念唐明皇之不悦萧嵩乎一言可以丧邦予岂不念仲尼之言乎是谓求诸非道夫求诸道而知其果善也此必端人也此必非佞人也则记其姓名於座右徐而察其行事诚端人也然後断然用之求诸非道而果恶也此必壬人也此必非端人也则记其姓名於座右徐而察其行事诚壬人也然後断然远之此尧舜三王之用心而陛下独得於惟礼可以已之之说大哉礼乎所以平治天下者此也所以恢复天下者此也顾明皇何足道哉臣祗进其厌饫者亦可谓不自量矣

吏部侍郎韩元吉进故事曰唐书魏徵传徵见太宗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忠臣已婴祸诛祗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

臣闻唐初诸臣徵为善谏者也徵之此言第欲激昂太宗俾跻於无过之地而已至於忠良之别讲之犹或未尽也徵之意正以辅佐为良谏诤为忠尔然孔子之语忠以孝事君者也故扬雄亦以言合稷契谓之忠今观典谟之书则稷契咎陶何尝不献言於尧舜之世唯其言之而可行谏之而悉用君臣之际泯然其无迹而天下臻於极治非必激讦矫抗以犯雷霆之威触鈇钺之怒然後以为忠也自徵为是说後世遂以良臣或不事於谏诤忠臣殆将杀身以成名不可不辨也臣则以为正直谓之良不欺谓之忠皆人臣所当为之事有不必分尔当可谏而谏不害其为良当可从而从不害其为忠是未可以一偏议也然徵之事太宗反复於君子小人之际最为详尽且谓太宗轻?小人礼重君子夫轻小人而重君子顾不美哉继之则曰重君子也恭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近之莫见其非远之莫见其是莫见其是则不待间而疏莫见其非则有时而昵皆人情之所难言者其为忠亦至矣特於忠良之别虽有激而云反有所未尽故臣表而出之以俟上圣之择焉

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五十七

猜你喜欢
  李王邓来列传第五·范晔
  卷四百五十七 列传二百四十四·赵尔巽
  卷一百三十四·毕沅
  ●卷上·皇甫谧
  卷第一百·胡三省
  第一一八札光绪七年八月二日一一三○九-一·佚名
  第二十九册 崇德元年十月·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八 金石略二·纪昀
  平定两金川方略卷一百三十三·阿桂
  一三 马面鬼·周作人
  ●宋人轶事汇编卷九·丁传靖
  ●牧令须知卷六·刚毅
  卷八十·雍正
  卷五十一、太平天国之兴亡·黄鸿寿
  十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王楙·唐圭璋

      楙字勉夫,家本福清,其先徙平江,遂为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生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隐居不仕。嘉定六年(1213)卒,年六十三。蓍有野客丛书三十卷传世。   望江南   寿张仪真   三杰后,福寿两无涯。食乳相君功未既,妩眉

  • ●第六出 题花·孟称舜

    【凤凰阁】〔生上〕无情无绪,几个流莺声度。起来闲步小庭除,怕有玉人来去。玉人何处?刚剩得形单影孤。一番笑语未分明,道是无情又有情。我几次低头自惆怅,〔叹介〕小姐啊,你做了&ldquo;熟梅天气半阴晴。&rdquo;小生为娇娘,留

  • 绝句·秋瑾

    秋声梧树撼楼风,秋声何太苦?闲拈芳菊词,试把商音谱。春暮口号春从何处来?春向何处去?杜宇尽催归,问之无一语。寄徐伯荪十日九不出,无端一雨秋。苍生纷痛哭,吾道例穷愁!春草草色满平芜,春风次第苏。吹嘘须着意,莫使感荣枯。咏琴手

  • 七言巻二十六·洪迈

      七言  咏袜          杜 牧  钿尺裁量减四分纎纎玉笋裹轻云五陵年少欺他醉笑把花前出画裙  宫词二首  蝉翼轻绡傅体红玉肤如醉向春风深宫锁闭犹疑惑更取丹沙试辟宫  监宫引出暂开门随例须朝

  • 卷一百六十五·陈思

    钦定四库全书两宋名贤小集卷一百六十五宋 陈 思 编元 陈世隆 补梅谿诗集【五】寳印叔得小假山以长篇模写进士钦逢辰和之某次韵并简钦越絶天台温鴈荡万壑千岩各形状钱塘风物更奇絶杕屦年时记曽访归来戏辟小园林十

  • 第二章荆公之时代(上)·梁启超

    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未有甚于宋之时者也。宋之不竞,其故安在?始焉起于太祖之猜忌,中焉成于真仁之泄沓,终焉断送于朋党之挤排。而荆公则不幸而丁夫其间,致命遂志以与时势抗,而卒未能胜之者也,知此则可与语荆公矣。宋艺祖之有

  • 雍正实录卷之十三·佚名

      监修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讲官太保议政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总理兵部事三等伯加十五级臣鄂尔泰总裁官光禄大夫经筵日讲官起居注太保兼  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仍兼管吏部尚书翰林院掌院事三等伯

  • 卷之三百三十九·佚名

    光绪二十年。甲午。四月。癸亥。孝端文皇后忌辰。遣官祭昭陵。照例  ○甘肃新疆巡抚陶模奏、新疆分设电报。筹议养线等费。从之。  ○甲子。谕军机大臣等、户部奏、核议四川官运局积存副本款目。请旨详晰登覆。

  • 三八二 谕《元史》《辽史》等各书仍着于敏中同原派大臣等阅办·佚名

    三八二 谕《元史》《辽史》等各书仍着于敏中同原派大臣等阅办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初八日乾隆四十二年五月初八日奉旨:《元史》、《辽史》、《明史》、《通志》、《通典》、《音韵述微》、《蒙古源流》、《临清纪略》各书

  • 太祖髙皇帝圣训序·努尔哈赤

    朕惟神圣首出济世觉民立徳立功立言三者统而有之盖仁义中正之极定于厥躬布诸纪纲为巍巍之帝业颁诸诰令成洋洋之圣谟文教彰眀覃被海宇炳乎如日月之照临穷天地亘古今而莫不仰焉于戏盛哉洪惟太祖承天广运圣徳神功肇纪立极

  • 卷一百七十四之十六·雍正

    <史部,诏令奏议类,诏令之属,世宗宪皇帝朱批谕旨>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七十四之十六 朱批李卫奏摺 雍正十二年正月初二日直隶总督【臣】李卫谨 奏为奏报岁朝瑞雪事恭惟 元旦佳辰乃万彚之始而雪为五谷之精今保

  • 第七章 避嫌疑·佚名

    礼仪分别嫌疑,是为了防止淫乱。古人同胞兄妹到了八岁,就开始分桌吃饭。内室言语尚且不泄露到外面,外面的言语不传入到内部,又何况其他呢,现在看到近世的人家,每有招致触犯淫秽,都是由于防闲不密,内外不分,男女混杂,不避嫌疑,以

  • 佛说大方等修多罗王经·佚名

    后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王舍城迦兰陀竹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及大菩萨摩诃萨众。尔时摩伽陀国频婆娑罗王。出王舍城。诣迦兰陀竹园精舍。至世尊所。头面礼足。绕佛三匝。退坐一

  • 少林寺志·叶封

    清叶封、焦钦宠原辑,施奕簪等续辑。乾隆十三年(1748)刻本。卷首张学林序称:“其目有八,其卷有四。”此本实为四册,不分卷。查《贩书偶记》,亦称: “四卷,图说一卷。”或另有刊本。本书记嵩山少林寺创置沿革、殿宇建筑、碑刻

  • 日本考略·薛俊

    明薛俊辑。一卷。俊字梓山,浙江定海人。庠生。历官训导、宗正。嘉靖初目击倭寇猖獗,为御边计, 乃历稽载籍,博访故老而成是书。一万三千余字。分沿革、疆域、州郡、属国、山川、土产、世纪、户口、制度、风俗、朝贡、

  • 数学·江永

    国朝江永撰永有周礼疑义举要己着録是编因梅文鼎历算全书为之发明订正而一准 钦定历象考成折其异同一卷曰历学补论皆因文鼎之説而推阐所未言二卷曰嵗实消长文鼎论嵗实消长以为髙冲近冬至而嵗余渐消过冬至而复渐长永

  • 中学修身教科书·蔡元培

    蔡元培著。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是一部中学德育教材,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侧重于道德实践,从修身、婚姻家庭道德、社会公德、个人和国家之关系以及职业道德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比较详细的道德规范。主张一个人应

  • 宝贤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赵宋法贤译。佛在祇园,宝贤大夜叉王,献咒使贫苦之众生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