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臧榮緒晉書卷十五

  庾亮

  亮。中興初拜中書郎。領著作。侍講東宮。其所論釋。多見稱述。與溫嶠俱為太子布衣之好。時帝方任刑法。以韓子賜皇太子。亮諫。以申韓刻薄傷化。不足留聖心。太子甚納焉。書鈔。中書侍郎。引晉書。

  肅祖即位。欲使亮為中書監。上疏曰。臣亮言。臣凡庸固陋。少無檢操。昔以中州多故。舊邦喪亂。隨侍先臣。遠庇有道。爰客逃難。求食而已。不悟徼時之福。遭遇嘉運。先帝龍興。垂異常之顧。既眷同國士。又申之婚姻。遂階親寵。累忝非服。弱冠濯纓。沐浴玄風。頻煩省闥。出總六軍。十餘年閒。位超先達。無勞被遇。無與臣比。小人祿薄。福過災生。止足之分。臣所宜守。而偷榮昧進。日爾一日。謗讟既集。上塵聖朝。始欲自聞。而先帝登遐。區區微誠。竟未上達。陛下踐阼。聖政惟新。宰輔賢明。庶僚咸允。康哉之歌。實在于至公。而國恩不已。復以臣領中書。臣領中書。則示天下以私矣。何者。臣于陛下。后之兄也。姻婭地新作之。嫌。實與骨肉中表不同。雖太上至公。聖德無私。然世之喪道。有自來矣。悠悠六合。皆私其姻者也。人皆有私。則謂天下無公矣。是以前後二漢。咸以抑后黨安。進婚族危。向使西京七族。東京六姓。皆非姻族。各以平進。縱不悉全。決不盡敗。今之盡敗。更由姻昵。臣歷觀庶姓在世。無黨于朝。無援于時。植根之本。輕也薄也。苟無大瑕。猶或見容。至于外戚。憑託天地。連勢四時。根援扶疏。重矣大矣。而財居權寵。四海側目。事猶不允。罪不容誅。身既招殃。國為之弊。其故何邪。直由姻媾之私。群情之所不能免。故率其所嫌而嫌之于國。是以疏附則信。姻進則疑。疑積于百姓之心。則禍成于重閨之內矣。此皆往代成鑒。可為寒心者也。夫萬物之所不通。聖賢因而不奪。冒親以求一才之用。未若防嫌以明公道。今以臣之才。兼如此之嫌。而使內處心膂。外總兵權。以此求治。未之聞也。以此招禍。可立待也。雖陛下二相。明其愚款。朝士百僚。頗識其情。天下之人。安可門到戶說。使皆坦然邪。夫富貴榮寵。臣所不能忘也。刑罰貧賤。臣所不能甘也。今恭命則愈。違命則苦。臣雖不達。何事背時違上。自貽患責哉。實仰覽殷鑒。量己知弊。身不足惜。為國取悔。是以悾悾。屢陳丹款。而微誠淺薄。未垂察諒。憂惶屏營。不知所措。以臣今地。不可以進。明矣。且違命已久。臣之罪又積矣。歸骸私門。以待刑書。願陛下垂天地之鑒。察臣之愚。則臣雖死之日。猶生之年矣。疏奏。帝納其言而止。書鈔。中書監。引略。因依唐修書補足。并依文選本表校。

  庾冰表云。州任實重。恐非常選。書鈔。治中。引晉書。

  桓彝

  桓彝為吏部郎。邪位稱職。名顯朝廷。以疾去職。嘗過輿縣。縣宰東海徐寧。通朗博涉。彝過之累日。結交而別。先是庾亮每屬彝覓一佳吏部。及至都。謂亮曰。為卿得一吏部矣。亮問所在。彝曰。人所應有。而不必有。人所應無。而不必無。徐寧其海岱清士。因而敘之。即遷吏部郎。竟歷顯職。書鈔。吏部郎。引晉書。

  王湛

  王湛字處沖。司徒渾之弟也。兄子濟輕之。嘗詣湛。見床頭有周易。問叔父何用此為。湛曰。體中佳時。脫復看耳。濟請言之。湛因剖析玄微。妙有奇趣。皆所未聞也。濟才氣抗邁。于湛略無子姪之敬。既聞其言。不覺慄然。心形俱肅。遂留。彌日累夜。自視缺然。乃歎曰。家有名士。三十年而不知。濟之罪也。濟有從馬。絕難乘。問湛曰。叔頗好騎不。湛曰。亦好之。因騎此馬。姿形既妙。迥策如素。善騎者無以過之。又濟所乘馬。甚愛之。湛曰。此馬雖快。然力薄不堪苦行。近見督郵馬當勝。但芻秣不至耳。濟試養之。而與己馬等。湛又曰。此馬雖快。任重方知之。平路無以別也。于是當蟻封內試之。濟馬果躓。而督郵馬如常。濟益歎異。還白其父曰。濟始得一叔。乃濟以上人也。武帝亦以湛為癡。每見濟輒調之。曰。卿家癡叔死未。濟常無以答。及是。帝又問如初。濟一作又。曰。臣叔殊不癡。因稱其美。帝曰。誰比。濟曰。上比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餘。湛聞曰。欲處我季孟間乎。御覽五百十二。

  王述字懷祖。書鈔。

  司徒王導辟為中兵屬。既見無他言。惟問以在東米價。述但張目不答。導曰。王掾不癡。人何言癡也。嘗見導每發言。一坐莫不贊美。述正色曰。人非堯舜。何得每事盡善。導改容謝之。謂庾亮曰。懷祖清貞簡貴。不減祖父。但曠淡。微不及耳。書鈔。掾。引晉書。

  王坦之字文度。書鈔。

  海西公廢。領左衛將軍。書鈔。

  又領本州大中正。書鈔。

  溫薨。與謝安共輔幼主。書鈔。

  王國寶坦之子。少無士操。不修廉隅。婦父謝安。惡其傾側。每抑而不用。除尚書郎。國寶以中興膏腴之族。惟作吏部。不為餘曹郎。固辭不拜。書鈔引晉書。

  范汪

  范汪字玄平。書鈔。參軍。引臧書。

  汪少孤貧。六歲過江。依外家新野庾氏。書鈔。寫書。引晉書。

  及長。好學。外氏家貧。無以資給。汪乃廬于園中。布衣蔬食。然薪寫書。寫畢誦讀亦遍。遂博學多通。善談名理。書鈔。寫書。引晉書。而書鈔。參軍。引末二句引臧書。

  護軍平南二府。禮命交至。始解褐參軍。書鈔。參軍。引臧書。

  劉惔

  劉惔字真長。沛國人也。文選王文憲集序注。

  為丹陽尹。文選。

  性重莊老。文選。

  韓伯

  韓伯字康伯。早孤家貧。御覽三百八十四引晉書。

  伯年數歲。至大寒。母方為作襦。令康伯捉熨斗。而謂之曰。且著襦。尋當為汝作複蔥。一作褌。伯曰。已足。不復煩母。問其故。對曰。如火在熨斗中。而柄尚熱。今既著襦。下皆當煖也。母甚異之。書鈔。襦與熨斗。兩引。又御覽三百八十四。俱引晉書。

  王舒

  王舒字允之。總角時常從從伯敦寢。敦與錢鳳謀逆事。允之時飲酒。帳中臥。悉聞其言。慮敦疑之。便于臥處。吐逆狼藉。敦果疑。遣看之。見吐睡。以為醉。御覽三百八十四雖引晉書。而與新異。

  王廙弟彬。彬子彪之。

  廙為鄱陽太守。有枯樟樹更生。王敦表勸進。中宗曰。皓獸應瑞而來臻。樟樹久枯而更榮。類聚十。

  王彪之字叔武。書鈔。

  從伯導謂曰。選官欲以汝為尚書郎。汝幸可作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計。自當任之。于時原引作是。至于超遷。是所不願。遂為郎。書鈔。尚書郎。引晉書。

  張闓

  張闓少孤。有志操。太常薛兼。進之于元帝。言闓才榦貞固。當今之良器。即引為安東參軍。甚加禮遇。書鈔引晉書。

  陸納玩子。

  納為吳興太守。至郡不受俸祿。頃之。拜佐民尚書。領州大中正。將應召。外綱紀白宜裝幾船。納曰。吾家不在此。已敕私奴。假裝並糧食來。無所復煩一作須。也。臨發。止有被襆而已。其餘悉皆一作並封。以還官。書鈔二引晉書。

  時衛將軍謝安。常欲詣納。納兄子俶。怪納無所備。不敢問。乃私蓄數十人饌。安既至。納所設唯茶果而已。俶遂陳盛饌。珍饈畢具。及安去。納杖俶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穢吾素業。事類賦注十七。

  何充

  何充字次道。書鈔引臧書。

  充少有名望。大將軍王敦收羅賢俊。辟為主簿。書鈔。主簿。引臧書。

  蔡謨

  蔡謨為尚書。上疏讓曰。八座之任。非賢莫居。前後所用。資名有常。孔愉、諸葛恢、並以清節令才。少著名望。昔愉為御史中丞。臣尚為司徒長史。恢為會稽太守。臣為尚書郎。恢尹丹陽。臣守小郡。名輩不同。階級殊懸。今猥以輕鄙。超倫踰等。上亂聖朝魚貫之序。下違群士準平之論。豈唯微臣其亡之誡。實昭聖政惟塵之累。且左長史一超而侍帷幄。再登而廁納言。中興已來。上德之舉。所未嘗有。臣何人斯。而猥當之。是以叩心自忖。三省愚身。與其苟進。以穢清塗。寧受違命狷固之罪。書鈔。尚書。引未全。因以唐修書旁補。

  殷浩

  殷浩字深源。陳郡長平人也。御覽五百十二引臧書。

  與叔父融。俱好老、易。融與浩口談論詞屈。著篇則融勝。浩由是為風流談論者所宗。御覽五百十二引臧書。

  蔡裔者。浩北征以為前鋒。後仕偽趙。為振武將軍。少有勇力。呼聲若雷。嘗有盜入室。裔撫几一呼。賊眾皆殞。時人憚之。御覽四百三十五。

  孔愉

  孔愉字敬康。會稽山陰人。初學記三十引臧書。

  以討華軼功。封餘不亭侯。愉少時常得一龜。放于溪中。龜中流左顧數過。及鑄侯印。而印龜左顧。更鑄亦然。印工以告。愉悟取珮焉。初學記三十引臧書。

  張茂夢得一大象。問人曰何祥。對曰。君為大郡。然而不善。或問其故。曰。象者大獸。獸者守也。故當為大郡。然象以齒見焚。必為人害。後為吳國當作興。內史。為沈充所害。御覽三百九十九雖引晉書。與新異。

  謝安

  謝安字安石。御覽五百十二引臧書。

  簡文帝崩。大司馬桓溫來朝。頓止新亭。召侍中王坦之、吏部尚書謝安石。將害之。坦之恐。將欲出奔。謝安止之曰。晉祚存亡。在此一行。君何所逃。既見溫。坦之前至。甚倉惶。倒執手板。汗流沾衣。安石後至。從容高視。良久坐定。謂溫曰。安聞諸侯有道。守在四方。明公何須壁後置人。溫笑曰。不能不爾。遂卻兵。歡語移日而罷。御覽三百八十七雖引晉書。而與新異。

  以謝安石為僕射。詔曰。尚書安石。沖允清純。識體弘道。宜內贊治道。外綏戎政。可為尚書僕射。領吏部。加後將軍。書鈔。尚書僕射。引臧書。

  安于東山營墅樓館。林木甚盛。每攜中外子姪。往來遊集。餚饌亦屢費百金。世頗以此譏焉。安殊不以屑意。御覽五百十二引臧書。

  謝安石謂所親曰。昔桓溫在時。吾常懼不全。忽夢乘溫輿行十六里。見一白雞而止。乘溫輿者。代其位也。十六里而止。今十六年矣。白雞主酉。今太歲在酉。吾病殆不起乎。書鈔。輿。引晉書。

  安鄉人有罷中宿縣者。還詣安。問其歸資。答嶺南彫弊。惟有蒲葵扇五萬。安乃取一中者執之。于是京都士庶競慕。價增數倍。事類賦注十四。

  謝混安孫。琰子。字叔源。少有美譽。善屬文。六臣本文選游西池注。引臧書。為尚書左僕射。以黨劉毅被誅。六臣本文選游西池注引臧書。

  謝奕。安兄。

  奕與桓溫善。溫辟為安西司馬。書鈔。

  奕每因酒縱狎。無復朝廷禮。常逼溫飲。溫走入南康主門避之。主曰。君若無狂司馬。我何由得相見。奕遂攜酒就聽事。引溫一兵帥共飲。曰。失一老兵。得一老兵。亦何所怪。溫不之責。書鈔。司馬。引晉書。

  謝玄弈子。字幼度。御覽五百十二引臧書。

  玄少好佩紫羅香囊。叔父安患之。而不欲傷其意。因戲賭取。即燒之。書鈔。囊。引晉書。

  于時苻堅強盛。邊境數被侵寇。朝廷求文武良將。可以鎮禦北方者。無如玄。安乃以玄應舉。中書郎郗超雖素與玄不善。聞而歎曰。安違眾舉親。明也。玄不負所舉。才也。書鈔。公正及薦舉。二引俱晉書。

  玄敗苻堅于肥水。獲堅所乘雲母車。書鈔引晉書。

  以勳封康樂縣公。陳以先封東興侯賜兄子玩。詔聽之。更封玩豫寧伯。御覽五百十二引臧書。

  謝石安弟。字石奴。書鈔。

  石遷尚書令。上疏遜位曰。尚書令。國之總司。總括百揆。憲範至猷。式是百辟。故必簡德而拔。量才而授。書鈔引晉書。

  王羲之

  王羲之為會稽太守。汎舟西河。作蘭亭宴集。書鈔。舟。引晉書。

  羲之見一老姥。持六角扇賣之。羲之書其扇各五字。姥歎惋。因謂姥曰。入市、但言是王右軍書。每扇求百錢。姥如其言。人競買之。後復持扇來請。羲之笑而不答。事類賦注十四。

  庾翼書少與王右軍齊名。右軍後進。庾猶不忿。在荊州與都下人云。小兒輩賤家雞。愛野雉。皆學逸少書。須吾還。當比之。事類賦注十八。

  王徽之。羲之子。

  又為桓沖參軍。書鈔。

  嘗從沖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馬。排入車中。謂曰。公豈得獨擅一車。書鈔。車引晉書。

  王獻之徽之弟。字子敬。書鈔。

  獻之夜臥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盜物都盡。獻之徐曰。偷兒、青氈我家舊物、可特置之。群盜驚走。書鈔。氈。引晉書。

  獻之與桓溫書扇。誤為墨污。因就成一駮〈牛孛〉。甚工。事類賦注十五。

  朱伺

  陶侃為江夏郡守時。陳敏作亂。以朱伺能水戰。曉作舟艦。乃命大作艦。逕據江口。摧破敏前鋒。伺水軍從沔口與賊水戰。伺左右三人上弩以給伺。伺望敵射之。箭無空發。書鈔引晉書。

  虞溥

  溥遷鄱陽太守。大修庠序。廣招學徒。移告屬縣曰。學所以定情理性。而積眾善者也。情定于兵。而行成于外。積善于心。而名顯于教。故中人之性。隨教而移。善積則習與性成。唐虞之時。皆比屋可封。及其廢也。而云可誅。豈非化以成俗。教移人心者哉。自漢氏失御。天下分崩。江表寇隔。久替王教。庠序之訓。廢而莫修。今四海一統。萬里同軌。熙熙兆庶。咸休息乎太和之中。宜崇尚道素。廣開學業。以讚協時雍。光揚盛化。乃具為條制。于是至者七百餘人。書鈔。太守。引略。因以唐修書旁寫補足。引晉書。

  司馬彪

  司馬彪字紹統。文選贈山濤注引臧書。

  少篤學。同上。

  初拜騎都尉。太始中為秘書郎。轉丞。文選贈山濤注。

  後拜散騎常侍。終于家。文選贈山濤注。

  王隱

  王隱始著國史。成八十八卷。免官家貧。未能就。遂南遊陶侃。又詣江州投庾元規。元規給其筆札。其書遂成。書鈔事類賦注十五引晉書。

  鄧粲

  鄧粲。長沙人。少以高絜著名。與南陽劉驎之、南郡劉尚公、同志友善。並不應州郡辟命。荊州刺史桓沖卑辭厚禮。請粲為別駕。粲嘉其好賢。乃起應召。書鈔。別駕。引晉書。

  袁山松

  山松善音樂。舊歌有行路難曲。辭頗疏質。山松好之。乃文其辭句。婉其節制。每因酣醉。縱歌之。聽者莫不流涕。書鈔。歌。引晉書。

  江逌

  逌遷吳令。中軍將軍殷浩將謀北伐。請為諮議參軍。書鈔引晉書。

  時羌及丁零叛。浩軍震懼。姚襄去浩十里結營以逼浩。浩令逌擊之。逌進兵至襄營。謂將校曰。今兵非不精。而眾少于羌。且其塹柵甚固。難與校力。吾當以計破之。乃取數百雞。以長繩連之。一作以長繩連數百雞。繫火于足群雞駭散。四字一作雞驚。飛集襄營。襄營火發。軍遂潰亂。因其亂。隨而擊之。襄遂少敗。書鈔。事類賦注。雞引晉書。

  王恭

  王恭原作龔。字孝伯。御覽四百七。

  清操過人。才地自負。恆有宰相之望。與王忱原作沈。齊名友善。同上引晉書。與新少異。

  司馬道子嘗集朝士置酒于東府。尚書令謝石因辭為委巷之歌。恭正色曰。居端右之重。集藩王之第。而肆淫聲。欲令群下何所取則。石深銜之。書鈔。尚書令。引晉書。

  恭美姿儀。

  孟昶未達時。在京嘗見王恭、乘高輿披鶴氅裘。時天微雪。恭涉雪而行。昶于籬間窺之。歎曰。此真神仙中人也。書鈔。雪。引晉書。

  殷仲堪

  孝武帝召殷仲堪為太子中庶子。甚相親愛。書鈔。太子中庶子。引晉書。

  劉毅兄邁

  劉毅率劉道規及下邳太守孟懷玉。與桓玄戰于崢嶸洲。于時義兵數千。玄兵甚盛。而玄懼有敗衄。常漾輕舸于舫側。故其眾莫有鬥心。義軍乘風縱火。盡銳爭先。玄眾大潰。書鈔引晉書。

  初桓溫南州起齋。悉畫龍于其上。號曰盤龍齋。及玄篡位。劉毅討之。玄死而毅居焉。毅小字盤龍。事類賦注二十八。桓玄既篡。欲引用孟昶。問其人于劉邁。邁曰。臣在京口。不聞昶有異能。但父子紛紛。更相贈詩爾。玄笑而止。御覽五百八十六引晉書。

  劉曜逼長安。涼州刺史張寔叔父西海太守肅。請為先鋒擊曜。寔以肅年老弗許。肅曰。狐死首邱。心不忘本。鍾儀在晉。楚弁南音。肅受晉寵。剖符列位。羯逆滔天。朝廷傾覆。肅宴安方裔。難至不奮。何以為人臣。寔曰。門戶受重恩。自當闔宗效死。忠衛社稷。以申先公之志。但叔父春秋已高。氣力衰竭。軍旅之事。非耆耄所堪。乃止。既而聞京師陷沒。肅悲憤而卒。御覽五百十二引晉書。

猜你喜欢
  卷十三 南燕录·崔鸿
  卷三·庞元英
  第七十六回 子逼母燕太后自尽 弟陵兄晋道子专权·蔡东藩
  卷三十四·杨士奇
  卷之二百七十三·佚名
  外集卷七·宋名臣言行录
  ·上刘玉坡制军论治书·丁曰健
  毛修之传·魏收
  文学传论·李延寿
  赵在礼传·薛居正
  洪天锡传·脱脱
  六·钱穆
  卷八上·雍正
  卷三十三·佚名
  邹应藼·周诒春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折·郑光祖

    (吕布领卒子上,云)跨下征驰名赤兔,手中寒戟号方天。天下英雄闻吾怕。则是我健勇神威吕奉先。某姓吕名布,宇奉先,乃九原人也。幼而习文,长而演武,上阵使一枝方天戟,寸铁在手,万夫不当,片甲遮身,千人难敌。先拜丁建阳为父,一日丁建

  • 卷二十九·查慎行

    <集部,别集类,北宋建隆至靖康,苏诗补注> 钦定四库全书 苏诗补注卷二十九 翰林院编修查慎行撰古今体诗四十七首【丁卯秋冬官翰林学士时作】 和穆父新凉 家居妻儿号出仕猿鹤怨未能逐什一安敢【别本作能讹】抟九万常恐

  • 第三十七回 议废立周昌争储 讨乱贼陈豨败走·蔡东藩

      却说高祖闻贯高自尽,甚是叹惜。又闻有几个赵王家奴,一同随来,也是不怕死的好汉,当即一体召见,共计有十余人,统是气宇轩昂,不同凡俗。就中有田叔孟舒,应对敏捷,说起赵王冤情,真是慷慨淋漓,声随泪下。廷臣或从旁诘难,都被他据

  • 卷第二百六十二·胡三省

    唐纪七十八〔起上章涒滩(庚申),尽重光作噩(辛酉),凡二年。〕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中之中光化三年〔(庚申、九○○)〕1春,正月,宣州将康儒攻睦州;〔宣州将,田頵所遣将也。〕钱镠使其从弟銶拒之。〔从,才用翻。銶,音求。〕2二月,庚申,以西

  • 卷之七百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卷之二百八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傅文渊阁领阁事翰林院掌院学士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方略馆总裁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镶蓝旗满洲都统管理吏部事务户部三库事务加七级军功加五级随带加七级纪录三十次臣宝鋆蒙古总裁官

  • 卷之二十二·佚名

    宣统元年。己酉。九月。壬戌。谕内阁、朝廷肬■闲任疆臣。畀以用人重寄。近来办理新政。遇有奏调人员。无不俯如所请。惟念该督抚等果能于本省属员认真考察。何至一省之中。竟致无员可用。必须借材他省。方收臂指之

  •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一·司马光

    宋 司马光 撰唐纪十三太和八年六月李中敏请斩郑注【新旧中敏传皆云六年夏上此防今据开成纪事太和摧凶记皆云八年六月又中敏疏言申锡临终按申锡去年七月卒若六年则申锡尚在今从开成纪事】王守澄荐季仲言【旧传李训初

  • 卷七十六·郝经

    钦定四库全书 续後汉书卷七十六    元 郝经 撰 列传第七十三 取汉【谨案平吴传有前序取汉传当亦有序今阙】 邓艾【州泰段灼】 锺会【向雄】 卫瓘 邓艾字士载义阳人也【谨案陈志作义阳棘

  • 卷十八·乾隆

    大清世宗敬天昌运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寛仁信毅大孝至诚宪皇帝圣训卷十八察吏雍正元年癸卯五月丁亥上谕广西巡抚孔毓珣据奏梧州府知府张若霈等请陞补苍梧道等缺苍梧道员业已部选殷邦翰朕闻张若霈居官声名较优所以允行至其

  • 古乐经传卷一·李光地

    大学士李光地撰乐经汉书文帝时得魏文侯乐工窦公年一百八十岁出其本经一篇卽今周官大司乐章则知此篇乃古乐经也大司乐中大夫二人乐师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府四人史八人胥八人徒八十人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

  • 卷九十五·山井鼎

    钦定四库全书七经孟子考文补遗卷九十五日本山井鼎物观 撰春秋左传注疏第四十三昭公五年考异足利本传明之未融之作而永懐堂同 楚子以屈伸为贰于呉伸作申永懐堂同 防啓疆曰可疆作彊宋板永懐堂同注投掷也也作地 羁庄

  • 顺治招远县志·张作砺

    十二卷。清张作砺修,张凤羽纂。张作砺字石斋,河北人,文林郎,顺治十七年(1660)任招远县知县。张凤羽,邑人。招远县原为掖县属罗峰镇,始于金天会二年析地置招远县,属定海军,后属莱州,明洪武初开登州为府,割莱州之招远、

  • 天启吴兴备志·董斯张

    浙江地方志。明董斯张纂,三十二卷。斯张字遐周,乌程(今浙江湖州)人。监生,著《广博物志》等书。是编天启四年(1624)告成。记事止天启初年,约二十三万字。分帝胄、宫闱、封爵、宦师、人物、建置、岩壑、田赋、水利、选

  • 石屋余瀋·马叙伦

    随笔集。马叙伦著。上海建文书店1948年7月出版。收清末民国以来轶闻掌故133则。其中如《中外日报归官办之经过》、《浙江最初之师范生》、《清季杂志》、《元椠琵琶记》等谈及了翁同龢、曾国藩、盛宣怀、袁世凯、章太

  • 雍正剑侠图·常杰淼

    《雍正剑侠图》又名《童林传》,是民国评书名家常杰淼创作的长篇短打侠义评书,主要讲述了童林别开天地,最终创立无极门的故事。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天津等地表演,收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可谓轰动一时。书中有大量真实的武

  • 阿育王息坏目因缘经·佚名

    一卷,苻秦昙摩难提译。阿育王之息,曰法益(Dharma-vardhana),容貌甚美,王夫人欲奸之而不能,遂与奸臣耶奢(Yaśas)谋,抉坏太子两目,此经为说其因缘者。

  • 迦丁比丘说当来变经·佚名

    一卷,失译人名。说末世佛法破灭之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