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宋代特矫唐弊,公私教育皆特盛。其先则自社会私家教育开始。如范仲淹、胡瑗、孙复,皆先在寺庙中成学,再复从事于社会下层之私家讲学事业。范仲淹继戚同文在睢阳书院,孙复在泰山书院,而以胡瑗在苏州湖州书院讲学为尤着。其在湖州,分设经义、治事两斋,俨如今大学之文理分院制度。经义斋培植通才,治事斋指导专长。一时人才纷出。朝廷诏下苏湖取其法为太学制度,并召瑗为教授。宋代之国立太学,乃采用社会下层教育成轨,此亦难得。

当时所谓书院,亦渐由私立变为公立。宋初有四大书院,皆不由政府创建,其后乃如僧寺,亦受政府赐额。又如范仲淹在睢阳书院讲学,乃由晏殊延聘,胡瑗在苏湖书院讲学二十余年,乃由范仲淹、滕宗谅延聘,地方有贤长官,始得延聘名师,书院乃得美誉,学者竟集。一时闻风继起,州县皆兴学。然在神宗元丰时,天下诸路州府学官,凡得五十三员,可谓寥落已甚。盖书院之主要条件仍在师资人选。惟其注重师资,于是有制度亦等于无制度。因良师不常有,未可必得。若为师者非其人,则学者裹足不至。即有至者,学校风声亦不佳。故每宁缺毋滥,空有建筑,不成学校,地方教育终于时兴时辍。

宋代太学,在神宗时立三舍法。始入学为外舍,定额七百人。升内舍,员三百。内舍升上舍,员百人。月考优等,以次升舍。略如近代学校有年级制。然太学既由政府官办,政污则学敝,三舍制备受诟议。要之,在中国教育史上,官办教育亦终不为人重视。

故宋代政府,虽刻意兴学,而当时教育势力,则终以私人讲学为盛。但其时门第,仅有吕、范两家,已在社会无势力。理学家崛起,乃与寺院僧侣争取教育权。其先如二程在伊洛,横渠在关中,风气初开,聚徒不盛。然彼等之讲学故事及讲学精神,则大堪与战国诸子媲美。要之是私家自由的,不受政治影响,亦不为门第与寺院所拘束。下及南宋,如朱子、象山,讲学始盛,蔚成一时风气。即地方长官兴建书院,亦必奉祀社会先贤,亦如寺院必奉祖师佛像。而尤以濂溪、二程三人,几于为大多数书院所奉祀。

书院又称精舍,精舍之名,其先起于东汉儒家之私门授徒。其后僧侣所居亦称精舍,最后理学家讲学又用此名。可见中国中古以来之社会教育,乃由儒佛两家迭兴迭衰,即此精舍一名,亦可透露其中之消息。而中国教育,实际即以代宗教教育之任务,亦由此可见。

在当时,复有一事值得注意者,乃为皇帝宫中之经筵讲官制。王室教育,远自秦始皇帝使赵高教少子胡亥,汉高祖使叔孙通教太子孝惠帝,即已开始注意。此下贾谊力主太子教育之当郑重,实为汉代崇奖儒学启其机运。因重教育,则必重儒术。景帝武帝皆有师,而武帝师王臧,乃儒生。武帝尊儒,乃受其幼学影响。贾谊、董仲舒皆为王子师。而东汉明、章二帝在宫中为太子时之尊师向学,尤传为历史嘉话。但宋代则帝王亦从师,乃有经筵讲官之设置。经筵一名,亦始佛门,但宋代则有侍讲侍读诸臣为天子讲学之称。王荆公为侍讲,曰:"臣所讲是道,帝王当尊道,不当立而讲,帝王坐而听。"神宗依之,许其坐讲。及程伊川为讲官,亦争坐讲,哲宗亦许之。厥后明、清两代,皆有经筵进讲。以及历史上东宫教育太子之制度,皆值注意。

元代蒙古入主,中国文化传统只在政治上受屈,在社会上则依然维持。而许衡为国子师,所教蒙古族人侍御贵近子弟,后皆为重臣。此亦可谓乃受中国传统教育制度之影响。而书院尤遍布全国,较之南宋时代更增。虽未必各处常有名贤主讲,然一时名贤,则借书院为躲藏,中国文化命脉,实赖以传递。故明初开国,朝廷文风,转较汉宋远胜,惟唐初乃差堪相拟耳。

猜你喜欢
  列传第七十三 节义·李延寿
  卷一百四十四 志一百十九·赵尔巽
  石匮书后集卷第五十五·张岱
  卷三十六上·朱熹
  明武宗毅皇帝实录卷之一百四十九·佚名
  ◎关于吴绍澍·恽逸群
  一○三三 军机大臣奏《资政要览》后序诸臣衔名开单进呈请旨等事片(附单)·佚名
  ·牒台湾府城隍文·丁曰健
  庐江王刘祎传·沈约
  吕思礼传·令狐德棻
  刘通传(附刘复亨等传)·宋濂
  卷首·雍正
  第八章 我国民族的滋大·吕思勉
  第四节 孙总理提民族复兴方案·蒋廷黻
  十五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四·陈肇兴

    磺溪(彰化)陈肇兴伯康己未赤嵌竹枝词春日重游法华寺无题陈烈妇郑氏輓诗渡海九仙观玉皇阁南法云寺登镇海楼马鞍山弔赖秀才墓浴汤泉虞公庵榴花洞鼓山纪游诗涌泉寺九日同诸友乌石山登高,用十研老人韵二首第一楼观榜华林寺李

  • 卷一百八十八·陈廷敬

    钦定四库全书御定佩文斋咏物诗选卷一百八十八磬类五言古泗濵得石磬       【唐】李建勲浮磬濳清深依依呈碧浔出水见贞质在悬含玉音对此喜还叹防秋仍到今器古契良觌韵和谐宿心何爲值明鉴适得离幽沈自兹入清庙无

  • 卷四百七十·列传第二百二十九·佞幸·脱脱

        ◎佞幸   ○弭德超 侯莫陈利用 赵赞 王黼 朱勔 王继先 曾觌张说 王抃 姜特立   人君生长深宫之中,法家、拂士接耳目之时少,宦官、女子共启处之日多,二者,佞幸之梯媒也。刚明之主亦有佞幸焉,刚好专任,明

  • 卷第六十三·徐鼒

    前翰林院检讨加詹事府赞善衔六合徐鼒譔列传第五十六贰臣方逢年(彭遇颽) 方国安(传阙) 郑芝龙(陈于鼎)何吾驺(黄士俊) 丁魁楚(补) 王化澄(传阙)袁彭年(曹烨、耿献忠、洪天擢等、傅上瑞)方逢年(彭遇颽)方国安(传阙)郑

  • 卷之一千一百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田式传·李延寿

    田式字显标,冯翊下圭阝人。祖父安兴、父亲长乐,在魏做官,都是本郡的太守。  田式性情刚毅果断,会多种武艺,勇猛过人。在周做官,职位是渭南太守,为政崇尚严明刚猛,官吏谨小慎微,不敢违法。升任本郡太守。亲戚故友退隐踪迹,一切

  • 耶律仁先传·脱脱

    耶律仁先,字纠邻,乳名查剌,孟父房之后裔。父耶律瑰引,为南府宰相,封燕王。仁先魁梧隽秀,富于智慧和谋略。重熙三年(1034),补为护卫。兴宗皇上与他谈论政事,觉得他有才。仁先因受一世罕有之宠遇,言事无所隐讳。授为宿直将军,累迁

  • 形势第二·管仲

    山高而不崩,则祈羊至矣;渊深而不涸,则沈玉极矣,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虎豹得幽,而威可载也。风雨无乡,而怨怒不及也。贵有以行令,贱有以忘卑,寿夭贫富,无徒归也。衔命者,君之尊也。

  • 春秋集传辨疑卷六·陆淳

      僖十七年夏灭项  公谷皆云齐灭之为齐桓讳也啖子曰按其文义乃是鲁讳岂可为齐讳而鲁自取恶乎齐桓虽贤灭项非合义何得为之讳乎为齐桓而称鲁君非臣礼  僖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卫人邾人伐齐夏五月戊寅宋师及齐师

  • 卷二十·傅逊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左传属事卷二十  明 傅逊 撰楚呉越昭王复国定公四年 初伍贠与申包胥友其亡也谓申包胥曰我必复楚国申包胥曰勉之子能复之我必能兴之及昭王在随申包胥如秦乞师曰呉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寡

  • 尽心上·孟子

    本篇集中了孟子关于认识论和自身修养的论述,其中不少名言警句,至今具有重要意义。本篇也是《孟子》全书章国最多的一篇,全篇原文共46章,本书选34章。养性事天,修身立命【原文】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 月令·姚际恒

    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尝考二十八宿之名,三代未有,即尔雅星名亦不全合,而月令昏旦之中其不全合亦然。盖月令自据当时周历而云也。尧典唯见「虚」「昴」二星,而「火」非「房星」,「鸟」又无可征。自孔传以「鸟」为

  • 卷二百九十八·佚名

    △初分难闻功德品第三十九之二憍尸迦。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多时。若於真如非住非不住非习非不习。是为住习真如。若於法界法性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平等性离生性法定法住实际虚空界不思议界非住非不住非习非不习。是为

  • 四分律卷第四十九(三分之十三)·佚名

    姚秦罽宾三藏佛陀耶舍共竺佛念等译比丘尼揵度之下尔时世尊在波罗㮈,时世谷贵人民饥饿乞求难得。诸比丘尼受食已故有余食,诸比丘尼作如是念:“我等此食得与比丘不?”佛言:“得与。”复念:“得为比丘授食不?”佛言:“得授。”“

  • 卷第十七·宗密

    圆觉道场禅观修证广文卷第十七 终南山草堂寺沙门 宗密 述 ○坐禅法八门 (一总标 二调和 三近方便 四辨魔 五治病 已上五门在此卷)。 初 总标 夫像季之中。人无定力。说法则如聋奏乐。闲居乃类象无钩。不务调

  • 老子衍·王夫之

    一卷。清王夫之撰。清以前为《老子》注释者,历代都有不同的宗派。各家都流传不同的说法,到王弼、何平叔二人均从《周易》乾坤之意阐述《老子》;鸠摩罗什、梁武帝二人又从事理因果方面阐释《老子》;陆希声、苏子由、董思

  • 七真因果传·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神魔鬼怪小说。一名《七真传》。两卷二十九回。题“煇庵黄永亮编著”。成书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广东文在兹善书坊刊本;1914年治古堂刊本,藏上海图书馆;1918年四川

  • 东溪日谈录·周琦

    明周琦撰。琦字廷玺,马平人。成化辛丑进士。官至南京户部员外郎。琦之学出於薛瑄。是编记所心得,分十三类。凡性道谈二卷,理气谈一卷,祭祀谈二卷,学术谈一卷,出处谈一卷,物理谈一卷,经传谈三卷,著述谈一卷,史系谈二卷,儒正谈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