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臧榮緒晉書卷十四

  劉弘

  武帝與劉弘同年。少同硯書。初學記二十一引晉書。

  劉弘為鎮南將軍。督荊州軍事。弘遣南蠻長史、陶侃為大都督。書鈔引晉書。

  弘為荊州。鎮沔漢。每有興發。手相書喻。丁寧款密。所以人皆感悅。有事人爭赴之。咸曰。得劉公一紙書。賢於十部從事。書鈔引晉書。

  陶侃

  范逵嘗過侃。時倉卒無以待賓。其母乃截髮。得雙髲。以易酒餚。樂飲極歡。雖僕從亦過所望。書鈔。髢。引晉書。

  陶侃語人曰。大禹聖人。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參佐或以戲廢事者。乃取其蒲博棋局之具。悉投於江。初學記六。

  陶侃明識過人。嘗課諸營種柳。都尉夏施。盜官柳植於己門。侃後見之。曰。此是武昌西門前柳。何以盜來此種。盜者驚懼。事類賦注。柳。引晉書。

  郄鑒

  中原喪亂。鄉人遂共推郄鑒為主。避難於魯國嶧山。山有重險。百姓饑饉。野無生草。掘野鼠蟄燕而食之。事類賦注燕引晉書。

  高平郄鑒。進位太尉。雖在公位。中心愈約。勞謙自處。日興誦玩典墳。咸寧中。寢疾。上疏遜位。初學記十一引晉書。作郄鑒字道徽。進祿太尉。疾篤。舉蔡謨自代。皆與新異。書鈔。太尉。引晉書與新異。曰。臣疾彌留。遂至沉篤。自忖氣力。差理難冀。有生有死。自然之分。但忝位過才。曾無以報。上慚先帝。下愧日月。伏枕哀歎。抱恨黃泉。臣今虛乏。救命朝夕。輒以府事付長史劉遐。乞骸骨歸邱園。惟願陛下崇山海之量。弘濟大猷。任賢使能。事從簡易。使康哉之歌。復興於今。則臣雖死。猶生之日耳。臣所統錯雜。率多北人。或逼遷徙。或是新附。百姓懷土。皆有歸本之心。臣宣國恩。示以好惡。處與田宅。漸得少安。聞臣疾篤。眾情駭動。若當北渡。必起寇心。太常臣謨。平簡貞正。素望所歸。謂可以為都督、徐州刺史、臣亡兄息、晉陵內史、邁。謙愛養士。甚為流亡所宗。又是臣門戶子弟。堪任兗州刺史。公家之事。知無不為。是以敢希祁奚之舉。按此疏文。疑所必有。故依唐修錄出。

  郄超愔子。鑒孫。字景興。少卓犖不羈。有曠世之度。交游士林。每存勝拔善。談論義理精微。書鈔參軍。

  桓溫辟為征西大將軍掾。溫遷大司馬。又轉為參軍。溫英氣高邁。罕有所推。與超言常謂不能測。遂傾意禮待。超亦深自結納。書鈔參軍引晉書。

  超所交友。皆一時秀美。雖寒門後進。亦拔而友之。及死之日。貴賤操筆而誄者四十餘人。其為眾所宗貴如此。書鈔誄引晉書。

  顧榮

  顧榮字彥先。書鈔。主簿引晉書。

  少有珪璋。機符朗徹。同上主。

  仕吳。弱冠舉賢良。為黃門侍郎。當時後進。盡相推謝。稱榮有天才令望。御覽二百二十二引晉書。 按初學記十二引臧書。

  吳平。光祿大夫張華、辟為祭酒。書鈔。

  榮入洛。以南士秀望。累遷太子中舍人。轉廷尉正。同上。

  趙王倫篡位。倫子虔以為長史。榮與同寮宴飲。見執炙者。貌狀不凡。有欲炙之色。榮割炙啗之。坐者問其故。榮曰。豈有終日執之。而不知其味。及趙王倫敗。榮被執。將誅。而執炙者為督率。遂救之。得免。書鈔。炙引晉書。

  大司馬齊王冏原引誤攸。以為主簿。書鈔主簿引晉書。

  廣陵相陳敏反。留顧榮、甘卓、與共舉事、榮初與偽和。既而說卓共攻之。榮發檄。疑作橋。斂舟於南岸。敏率萬人出。不獲濟。榮麾以羽扇。敏眾大潰。事類賦注。扇。引晉書。

  紀瞻

  瞻舉秀才。至洛陽。尚書郎陸機策之。曰。昔三代明王。啟建洪業。文質殊制。而令名一致。然夏人尚忠。忠之弊也朴。救朴莫若敬。殷人革而修焉。敬之弊也鬼。救鬼莫若文。周人矯而變焉。文之弊也薄。救薄則又反之於忠。然則王道之反覆。其無一定邪。亦所祖之不同。而功業各異也。自無聖王。人散久矣。三代之損益。百姓之變遷。其故可得而聞邪。今將反古以救其弊。明風以蕩其穢。三代之制。將何所從。太古之化。有何異道。瞻對曰。瞻聞有國有家者。皆欲邁化隆政。以康庶績。垂歌億載。永傳於後。然而俗變事弊。得不隨時。雖經聖哲。無以易也。故忠弊質野。敬失多儀。周鑒二王之弊。崇文以辯等差。而流遁者歸薄而無款誠。款誠之薄。則又反之於忠。三代相循。如水濟火。所謂隨時之義。救弊之術也。羲皇簡朴無為而化。後聖因承。所務或異。非賢聖之不同。世變使之然耳。今大晉闡元。聖功日隮。承天順時。九有一貫。荒服之君。莫不來同。然而大道既往。人變由久。謂當今之政。宜去文存朴。以反其本。則兆庶漸化。太和可致也。又問。在昔哲王。象事備物。明堂所以崇上帝。清廟所以寧祖考。辟雍所以班禮教。太學所以講藝文。此蓋有國之盛典。為邦之大司。亡秦廢學。制度荒闕。諸儒之論。損益異物。漢氏遺作。居為異事。而蔡邕月令。謂之一物。將何所從。對曰。周制明堂。所以宗其祖。以配上帝。敬恭明祀。永光孝道也。其大數有六。古者。聖帝明王。南面而聽政。其六則以明堂為主。又其正中。皆云太廟。以順天時。施行法令、宗祀、養老、訓學、講肄、朝諸侯、而選造士、備禮辯物、一教化之由也。故取其宗祀之類。則曰清廟。取其正室之貌則曰太廟。取其室則曰太室。取其堂則曰明堂。取其四門之學則曰太學。取其周水圜如璧則曰辟雍。異名同事。其實一也。是以蔡邕謂之一物。又問。庶明亮采。故時雍穆唐。有命既集。而多士隆周。故書稱明良之歌。易貴金蘭之美。此長世所以廢興。有邦所以崇替。夫成功之君。勤於求才。立名之士。急於招世。理無世不對。而事千載恆背。古之興王。何道而如彼。後之衰世。何闕而如此。對曰。興隆之政。務在得賢。清平之化。急於拔才。故二八登庸則百揆序。有亂十人而天下泰。武丁擢傅巖之徒。周文攜渭濱之士。居之上司。委之國政。故能龍奮天衢。垂勳百代。先王身下白屋。搜揚仄陋。使山無扶蘇之才。野無伐檀之詠。是以化厚物。感。神祇來應。翔鳳飄颻。甘露豐墜。醴泉吐液。朱草自生。萬物滋茂。日月重光。和氣四塞。大道以成。序君臣之義。敦父子之親。明夫婦之道。別長幼之宜。自九州。被八荒。海外移心。重譯入貢。頌聲穆穆。南面垂拱也。今貢賢之塗已闓。而教學之務未廣。是以進競之志恆銳。而務學之心不修。若闢四門以延造士。宣五教以明令德。攷績殿最。審其優劣。厝之百寮。置之群司。使調物度宜。節宣國典。必協濟康哉。符契往代。明良來應。金蘭復存也。又問。昔唐虞垂五刑之教。周公明四罪之制。故世歎清問。而時歌緝熙。姦宄既殷。法物滋有。叔世崇三辟之文。暴秦加族誅之律。淫刑淪胥。虐濫已甚。漢魏遵承。因而弗革。亦由險泰不同。而救世異術。不得已而用之故也。寬尅之中。將何立而可。族誅之法。足為永制與否。對曰。二儀分則兆庶生。兆庶生則利害作。利害之作。有由而然也。太古之時。化道德之教。賤勇力而貴仁義。仁義貴則彊不陵弱。眾不暴寡。三皇結繩而天下泰。非惟象刑緝熙而已也。且太古之法。所以遠獄。及其末不失有罪。是以獄用彌繁而人彌暴。法令滋章。盜賊多有。書曰。惟敬五刑。以成三德。叔世道衰。既興三辟。而文公之弊又加族誅。淫刑淪胥。感傷和氣。化染後代。不能變改。故漢祖指麾而六合響應。魏承漢末。因而未革。將以俗變由久。權時之宜也。今四海一統。人思反本。漸尚簡樸。則貪夫不競。尊賢黜否。則不仁者遠。爾則斟參夷之刑。除族誅之律。品物各順其生。緝熙異世而偕也。又問曰。夫五行迭代。陰陽相須。二儀所以陶育。四時所以化生。易稱。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象之作。相須之道也。若陰陽不調。則大數不得不否。一氣偏廢。則萬物不得獨成。此應同之至驗。不偏之明證也。今有溫泉而無寒火。其故何也。思聞辯之。以釋不同之理。對曰。蓋聞陰陽升降。山澤通氣。初九純卦。潛龍勿用。泉源所託。其溫宜也。若夫水潤下。火炎上。剛柔燥溼。自然之性。故陽動而外。陰靜而內。內性柔弱。以含容為質。外動剛直。以外接為用。是以金水之明內鑒。火日之光外輝。剛施柔受。陽勝陰伏。水之受溫。含容之性也。又問曰。夫窮神知化。才之盡稱。備物致用。功之極目。以之為政。則黃羲之規可踵。以之革亂。則玄古之風可紹。然而唐虞密皇人之闊網。夏殷繁帝者之約法。機心起而日進。淳德往而莫返。豈太樸一離。理不可振。將聖人之道。稍有降殺邪。對曰。政因時而興。機隨物而動。故聖王究窮通之源。審始終之理。適時之宜。期於濟世。皇代質朴。禍難不作。結繩為信。人知所守。大道既離。智惠擾物。夷險不同。否泰異數。故唐虞密皇人之網。夏殷繁帝者之法。皆廢興有由。輕重以節。此窮神之道。知化之術。隨時之宜。非有降殺也。書鈔。秀才。引。首數句引晉書。雖未及問對之文。而有其文可知。故依唐修書錄出。

  紀瞻能言玄理。司徒。東海王越。以為公府祭酒。書鈔引晉書。 按此該在越聚兵徐州。以顧榮為軍諮祭酒時事。稱司徒者。從後言也。

  賀循

  賀循為武康令。俗多厚葬。及有拘忌迴避歲月。停喪不葬者。循皆禁焉。不知臧有此事否。故夾寫俟攷。政教大行。鄰城宗之。然無援於朝。久不進序。著作郎陸機上疏薦循。曰。伏見武康令賀循。德量邃茂。才鑒清遠。服膺道素。風操凝峻。歷試二城。刑政肅穆。前蒸陽令郭納、風度簡曠。器識朗拔。通濟敏悟。才足幹事。循守下縣。編名凡悴。訥歸家巷。棲遲有年。皆出自新邦。朝無知己。居在遐外。志不自營。年時倏忽。而邈無階緒。實州黨愚智。所為恨恨。臣等伏思。臺郎所以使州州有人。非徒以均分顯路。惠及外州而已。誠以庶士殊風。四方異俗。壅隔之害。遠國益甚。至於荊揚二州。戶各數十萬。今揚州無郎。而荊州江南。乃無一人為京城職者。誠非聖朝待四方之本心。至於才望資品。循可尚書郎。訥可太子洗馬舍人。此乃眾望所積。非但企及清塗。苟充方選也。謹條資品。乞蒙簡察。書鈔。縣令。引晉書。 按書鈔引至才鑒清遠止。未全。依唐修書補足。

  軍司顧榮卒。引循代之。循稱疾篤。牋疏十餘上。帝遺之書曰。夫百行不同。故出處道殊。因性而用。各任其真耳。當宇宙清泰。彝倫攸序。隨運所遇。動默在己。或有遐棲高蹈。輕舉絕俗。逍遙養和。恬神自足。斯蓋道隆人逸。勢使其然。若乃時運屯弊。主危國急。義士救時。驅馳拯世。燭之武乘縋以入秦。園綺彈冠而臣漢。豈非大雅君子。卷舒合道乎。虛薄寡德。忝備近親。謬荷寵位。受任方鎮。飱服玄風。景羨高矩。常願棄結駟之軒軌。策柴篳而造門。徒有其懷。而無從賢之實者何。良以寇逆殷擾。諸夏分崩。皇居失御。黎元荼毒。是以日夜憂懷。慷慨發憤。志在竭節耳。前者顧公臨朝。深賴高算。元凱既登。巢許獲逸。至於今日。所謂道之云亡。邦國殄悴。群望顒顒。實在君侯。苟義之所在。豈得讓勞居逸。想達者亦一以貫之也。庶廩徽猷。以弘遠規。今上尚書。屈德為軍司。謹遣盛軍沈禎、銜命奉授。望必屈臨。以副傾遲。文選齊故陸昭王碑文注。引臧榮緒晉書賀循牋曰。日夜憂懷。慷慨發憤。此係刪節之誤。因依唐修書旁補以俟攷。

  賀循為太子太傅。自以枕疾廢頓。臣節不修。累表固讓。不許。命皇太子親往拜焉。書鈔引晉書。

  薛兼

  薛兼為太子少傅。自兼祖綜、父瑩、至兼。三世並傅東宮。談者美之。書鈔引晉書。

  劉隗

  劉隗字大連。書鈔。

  隗少有文翰。除祕書郎。同上。

  其議獄事。具刑法志。史通因習云。中興書。劉隗錄。稱其議獄事具刑法志。志無其說。臧氏晉書。於大連傳。亦有斯語。志亦無文。

  周顗

  周顗字伯仁。書鈔。參軍。引臧書。

  少有重名。同上。

  太尉東海王越。出鎮兗州。以顗為參軍。深見器遇。書鈔。參軍。引臧書。

  大興初。以顗為太子少傅。上疏辭曰。臣退自循省。學不通一經。智不效一官。止足良難。未能守分。遂忝顯任。名位過量。不悟天鑒。忘臣頑弊。乃欲使臣內管銓衝。外忝傅訓。質輕蟬翼。事重千鈞。此之不可。不待識而明矣。若臣受負乘之責。必昭聖朝惟塵之恥。俯仰愧懼。不知所圖。詔曰。紹、幼沖。便居儲副之貴。當賴軌匠。以袪蒙蔽。望之儼然。斯不言之益。何學之習邪。所謂與田蘇遊。忘其鄙心者。便當副往意。不宜沖讓。書鈔。太子少傅。引未全。因依唐修書旁補。

  顗代戴若思為護軍將軍。尚書紀瞻。置酒請顗及王導等二十人。顗荒醉失儀。為有司所奏。書鈔引晉書。

  周顗以杜機為參軍事。出教曰。杜參軍耽學樂道。書鈔。參軍。引晉書。新書無。姑附於此。

  顗在中朝時。能飲酒一石。及過江。雖日醉。每稱無對。偶有舊對從北來。顗遇之。乃欣然出酒二石。共飲。各大醉。及顗醒。使視客。已腐脅而死。書鈔引晉書。

  王敦籍顗家。收得素簏數枚。盛故絮而已。酒五甕。米數石。在位者服其清約。書鈔引晉書。

  初王敦反。王導率群從詣闕請罪。值顗將入。導呼顗。請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顧。既見帝。言導忠誠。申救甚至。帝然其言。顗喜飲酒。致醉而出。導猶在門。又呼顗。顗不與言。顧左右曰。今年殺諸賊奴。取金印如斗大繫肘。書鈔。印。引晉書。

  應詹

  應詹字思遠。書鈔引晉書。

  應詹遷南平太守。王澄為荊州。假詹督南平、天門、武陵、三郡軍事。及洛陽傾覆。詹攘袂流涕。勸澄赴援。澄使詹為檄。詹下筆便成。辭義壯烈。見者慷慨。書鈔。檄。引晉書。

  天門、武陵谿蠻並反、詹討降之。時政令不一。諸蠻怨望。並謀背叛。詹召蠻酋。破銅券與盟。由是懷詹。數郡無虞。同上。券。引晉書。

  詹遷光祿卿。諷議於時。優游文籍。愛人好士。文辭粲然。書鈔。光祿卿。引臧書。

  甘卓

  甘卓字季思。書鈔。

  郡命主簿功曹。察孝廉。州舉秀才。為吳王常侍。書鈔引晉書。

  卓性先寬和。忽便彊塞。徑還襄陽。意氣騷擾。舉動失常。其家金櫃鳴聲似槌鏡。清而悲。巫云。金櫃將離。是以悲鳴。書鈔。匱。引晉書。

  卓自照鏡。不見其頭。視庭樹而頭在樹上。同上。鏡。引晉書。

  卞壼

  卞壼廉潔儉素。居甚貧約。息當婚。詔特賜錢三十萬。固辭不受。後患面創。累乞解職。拜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書鈔。光祿大夫。引晉書。

  孫惠

  東海王越以孫惠為記室參軍。書鈔。

  東海王越遷太傅。以惠為軍諮祭酒。數咨訪得失。每造書檄。越或驛馬催之。應命立成。皆有文采。書鈔。記室參軍。引晉書。

  熊遠

  時江東草創。農桑弛廢。熊遠建議曰。立春之日。天子祈穀於上帝。乃擇元辰。載耒耜。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躬耕。帝籍以勸農功。詩曰。弗躬弗親。庶人不信。自喪亂以來。農桑不修。遊食者多。皆由去本逐末故也。時議美之。

  建興初。元旦。將作樂。熊遠諫因原引諫作議。故錄上段以俟攷。曰。謹按尚書。堯崩。四海遏密八音。禮云。凶年。天子徹樂減膳。孝懷皇帝。梓宮未反。豺狼當塗。人神同忿。公明德茂親。社稷是賴。今杜弢蟻聚湘川。比歲征行。百姓疲弊。故使義眾奉迎未舉。履端元日。正始之初。貢士麟萃。南北雲集。有識之士。於是觀禮。公與國同體。憂容未歇。昔齊桓貫澤之會。有憂中國之心。不召而至者數國。及葵邱自矜。叛者九國。人心所歸。惟道與義。將紹皇綱於既往。恢霸業於來今。表道德之軌。闡忠孝之儀。明仁義之統。弘禮樂之本。使四方之士。退懷嘉則。今榮耳目之觀。崇戲弄之好。懼違雲韶雅頌之美。非納軌物。有塵大教。謂宜設饌以賜群下而已。元帝納之。按初學記四。御覽二十九。所引臧榮緒晉書。皆略。故依唐修晉書旁寫補足。

  王鑒

  王鑒少以文筆著稱。初為元帝琅邪王侍中。書鈔引晉書。

  陳頵

  陳頵拜天門太守。殊俗安之。選腹心之吏。為荊州參軍。若有調發。動靜馳白。故恆得宿辦。陶侃征還。頵先至巴陵上禮。侃以為能。表為梁原作冀。州刺史。書鈔引晉書。

  郭璞

  郭璞字景純。河東人。文選江賦注。

  璞性放散。不修威儀。文選江賦注。

  王導引為參軍。王丞相令郭璞作卦。云公有震厄。可命駕西出數十里。得一柏樹。截短如公長。置常寢處。災當可立消。王從其言。數日果震柏樹。書鈔。白帖。引晉書。

  晉王將即阼。郭璞占國家徵。得豫之暌。案卦。會稽郡當出鐘。應在人家井得之。後會稽剡縣人陳清。在井中得一鐘。形制尤精也。初學記七引臧書。

  元帝以為佐著作。文選江賦注。

  後轉王敦記室參軍。敦謀逆。為敦所害。文選江賦注。

  有人見其睡。形變鼉。云是鼉精。同上。

  敦平後。贈弘農太守。文選江文通雜體詩注。

猜你喜欢
  卷六十 景德二年(乙巳,1005)·李焘
  ●卷 八·曾布
  卷第一百九十九·胡三省
  平定三逆方略卷五·佚名
  元史续编卷十一·胡粹中
  一百九十二 江宁织造曹(兆页)代母陈情摺·佚名
  第四十五册 天命八年二月·佚名
  二八七 浙江巡抚三宝奏续收应毁书籍暨起获书版折(附清单一)·佚名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六·杜大珪
  卷之一百八·祁韵士
  通鉴纪事本末卷二十二上·袁枢
  第二节弹拨弦乐器·李叔同
  鲁迅的国学与西学·周作人
  杨溥传·欧阳修
  七·钱穆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十六·查慎行

    钦定四库全书敬业堂诗集卷十六翰林院编修查愼行撰客船集【起壬申九月尽十二月】乐天琵琶行自述迁谪之情托於送客而不着其姓字未必果有其人也今余与恒斋别正值枫叶芦花之候恒斋官况不异左迁别後倘有诗见及其毋使人疑此

  • 捉狭鬼·胡也频

    序在这本集子里,包含着三篇独幕剧和一篇两幕剧,是在写完《鬼与人心》的那四篇以后陆续写成的,也就是一九二七年中的一部分我的工作。这四篇短剧,它的内容有没有各自不同的性质,而在这上面我不想有所自白,我只希望在看过了这

  • 王埜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王埜(?-1260)字子文,号潜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宋史。王埜传》谓嘉宁十二年进士,误)。真德秀帅潭州,延致幕下。绍定间,除枢密院编修兼检讨。淳祐间,历两浙转运判官、江西转运副使、知隆兴府,除知镇江

  • 卷七十·志第二十一·礼乐四·宋濂

        ◎礼乐四   ○郊祀乐舞   降神文舞,《乾宁之曲》六成。   圜钟宫三成。始听三鼓,一鼓稍前,开手立;二鼓合手,退后;三鼓相顾蹲。三鼓毕,间声作。一鼓稍前,舞蹈;二鼓举左手,收,左揖;三鼓举右手,收,右揖;四鼓高呈手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五十二·佚名

    嘉靖三十六年十月庚辰朔钦天监进明年大统历颁赐群臣 时享 太庙遣驸马都尉李和代 建秋成报典于太高玄殿五日止封停刑禁屠如例○辛巳 孝洁皇后忌辰 奉先殿行祭礼遣玉田伯蒋荣祭 陵寝○丙戌 诏礼部采四方诸名山芝○丁亥

  • 第五册 天命元年至二年·佚名

    第五册 天命元年至二年丙辰年,聪睿恭敬汗五十八岁。正月初一日,申日,国中诸贝勒、大臣及众人会议曰:“我国从无立汗,其苦殊深,天乃生汗以安国人也!汗既天生,以恩抚贫困之国人,豢养贤达者,即应称上尊号。”议定后,八旗

  •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六十四 校雠略·纪昀

    校雠略(臣)等谨案校雠之要在于正部分考原委部分者犹星垣之次舍也原委者犹山川之支脉也谈天者必明次舍度地者必寻支脉编 书者必循部分原委书各自为类因其类而类之此部分也于各自为类之中而复有异同焉有先后焉此原委也昔

  • 钦定续通志卷十六 唐纪十六·纪昀

    唐纪 【十六】 僖宗 ○僖宗 僖宗皇帝讳儇懿宗第五子也母曰惠安皇后王氏初封普王名俨咸通十四年七月懿宗疾大渐左军中尉刘行深右军中尉韩文约定 计立普王为皇太子更名儇辛巳懿宗崩皇太子即皇帝位于柩前时年十二以韦保

  • 卷六十三·班固

    钦定四库全书 前汉书卷六十三 汉  兰  台  令  史班 固撰唐正议大夫行秘书少监琅邪县开国子顔师古注 武五子传第三十三 【师古曰诸帝子传皆言王而此独云子者以戾太子在其中也】 孝武皇帝六男卫皇后生戾太子

  • 卷五十五·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五十五选举考【九】举官【臣】等谨按马端临举官考有云三代两汉举士与举官合而为一士之获举未有不入官者也至唐以试士属礼部试吏属吏部於是科目举士铨选举官区为两事至吏部主文选兵部主武选

  •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二·佚名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三十二 洪武十三年六月庚申朔,上谓侍臣曰:“人主能清心寡欲,常不忘博施济众之意,庶几民被其泽。”侍臣对曰:“陛下此心即天地之心也,惟人主之心无欲,故能明断万事,万事理则天下生民受其福。”上曰:

  • 卷十三·王与之

    钦定四库全书周礼订义卷十三    宋 王与之 撰九嫔郑康成曰嫔妇【○王昭禹曰女之賔从于主谓之嫔书于二女言嫔于虞九嫔以賔从于主为义故亦谓之嫔】昏义曰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

  • 论管子轻重中·马非百

    关于管子轻重之理论的体系一、轻重一词之起源及其涵义  二、轻重理论中的若干基本原则  三、体现轻重原则的两个重要工具  四、所谓轻重之筴的具体措施  五、本书在理论上所暴露的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一、轻重

  • 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六·宗喀巴

    〔科〕未二依彼引生住心次第分三申一正明引生住心次第申二由六力成办申三具四种作意今申一正明引生住心次第初中九心:一内住者,谓从一切外所缘境摄录其心,令其攀缘内所缘境。《庄严经论》云:「心住内所缘。」二续住者,谓初

  • 卷第十九·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十九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法眼宗南岳下九世清凉益禅师法嗣杭州永明寺道潜禅师河中府武氏子。初谒法眼。眼问曰。子於参请外。看甚麽经。师曰

  • 庄氏算学·庄亨阳

    八卷。清庄亨阳撰。庄亨阳字元仲,福建南靖人,康熙五十七年 (1718)进士,官至淮徐海道。《庄氏算学》系庄亨阳收集诸家算法,为推究高深测量之变化,参考《几何原本》、《梅氏全书》、《数理精蕴》等书,由其后人将遗稿汇

  • 棋诀·刘仲甫

    一卷。宋刘仲甫撰。刘仲甫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南宋初为围棋国手。此书共四章,一为布置,二为侵凌,三为用战,四为取舍。后附“论棋杂说”,即晏天章《玄玄棋经》之末篇,刘仲甫加注。刘仲甫围棋之精,名于一时

  • 永历实录·王夫之

    清初王夫之著。二十六卷。纪传体南明永历朝史书。明亡后,清军南下,作者于衡山举兵抗清。后败后被瞿式耜荐于南明永历政权,对湖南两广军事,见闻较确,史料价值高。记载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在位15年始末。卷1为本纪,卷2以下皆为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