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六

(宋)杜大珪 编

石工部扬休墓志范镇

君讳扬休字昌言其先江都人唐兵部郎中览之后徙京兆七代祖藏用右羽林大将军员外置同正员明于歴数既致仕召家人谓曰天下将有变而蜀为最安处又多佳山水吾将避地焉乃去依其亲眉州刺史李滈遂为眉州人于时大歴十一年也藏用生广季广季生韶韶生绦明三家春秋绦生誧蜀保胜军廵官誧生元璨孟昶世举学究登科元璨生济即君父也累赠尚书工部员外郎母王氏追封永昌县太君初永昌卒时君始生九年号殒不自胜予客见惊异已知其至性矣既长谨愿朴茂乡人爱喜之凡四举进士皆为选首景佑中中甲科授同州观察推官代还迁秘书省著作佐郎知开封府中牟县县当国之西门使车徃来之冲也地瘠卤民贫赋役烦重冨人徃徃隶太常为乐工以幸免役凡六十余家以故民益困君奏请罢以寛下户事虽不报而民知爱进本省充秘阁校理监裁造院以太常博士为开封府推官大享明堂转尙书祠部员外郎入三司为度支盐铁二判官坐开封府尝失盗出知宿州始至表州民荣知止孝行加赐粟帛籍衣冠子弟恃荫为民患者七人徙置他州风教大行一境肃然是时侬智髙冦岭南歴十余州如履虚邑君即建言两川城圯久不修请増筑以备非常既而鄙上声言智髙由卭部川冦蜀蜀民恃以不摇者以有城也顷之召入为三司度支判官修起居注初记注官与讲读诸儒偕侍迩英坐君奏史职当立左右密迩德音以详记录者不可坐寻改判铁盐句院以刑部员外郎知制诰判太常寺温成庙时祀降香乃御封臣署君奏此太庙皇后庙之礼由有司不时以闻致此误今记注官入侍迩英温成庙封香去臣署皆君之请也兼判三班院充宗正寺修玉牒官迁工部郎中未及谢以嘉佑二年十一月二日卒于京师之第享年六十三上遣中使赙其家录其孙夷庚夷吾试将作监主簿君积阶朝散大夫勲骑都尉爵平原县开国男食邑三百户娶孙氏生二子令伯岳州平原县主簿康伯未仕孙三人夷庚夷清夷吾夫人先君十二年以亡君以中牟旧治也为吏民所爱乃葬夫人三异乡王朱村而自铭其墓曰后嗣贤吾不知矣不肖则掲而西归从祀享之便故二子亦以明年八月二十二日奉君之柩合葬于夫人之墓君举进士二十四年而后登第登第十八年而掌诰命为侍从臣平居泊然若无所为者聚古图书养猿鹤以自娱与家人言未尝及朝事既殁发其楮得尝所奏封数十篇其大略请依古増諌臣至七人以广言路复五经博士使学者专其业命御史出为按察以防壅蔽复齿冑之礼以强宗室择郡守县令重农桑禁奢侈皆当世可行者而弗得行世亦未尝以能言待君也呜呼君亦不幸赍志以没矣然平生无疾因使契丹道感寒毒得风痹既还小愈即拜疏谒告请归别坟墓且言异时不复祔先茔也乡人荣其归图其像于佛祠以劝子弟之为学者殁之日棺衾之用莫不先具其逹于理者夫所著南郊野录六卷燕申编二卷角上丛编五卷西斋文集十卷其诗及杂文制诏又千余篇予与君同年登科又同官其孤求铭其可辞乎铭曰

自羽林徙蜀距今二百六十余年中间虽仕仕不遂且不得时至君时天下无事仕而为天子掌书命可谓显矣然其藴不克尽用其命也夫其可哀也夫

宋谏议敏求墓志铭范镇

元丰二年四月甲辰龙图阁直学士右谏议大夫史馆修撰修国史宗正寺修玉牒官判秘阁权判尚书都省提举醴泉观公事宋公终于位初公以疾在告上御集英殿策进士顾左右怪公不在因遣使抚视之间日又遣使挟医疗治之仍诏其子官于外者归省及讣闻尽然痛伤赠尙书礼部侍郎勑府县应接其葬事皆特恩非故常也于是乎见公之得君之深而知天子念公之为隆且厚也公讳敏求字次道赵州平棘人世事王氏曽祖龟符犹为王氏平棘令赠太师中书令祖皐太宗真宗时尚书度支员外郎直集贤院赠太师中书令谯国公父绶兵部尚书叅知政事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燕国公谥曰宣献母常山郡太夫人毕氏天圣二年以宣献公荫为秘书省正字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及第歴馆阁校勘坐赴同舎苏舜钦进奏院会签书集庆军判官以祖母郑国太夫人年耆且病因请觧职留京师就飬许之踰年王文安公宋景文公刋修唐书以公尝为续唐录习唐故事奏充编修官复校勘以嫡孙丁郑国忧仍诏在家修书后为集贤校理通判西京留守司知太平州五迁太常博士唐书成进尚书工部员外郎未几迁刑部英宗践祚进兵部堕马伤足得请亳州召还充仁宗实录院检讨官足未平特蠲朝谒治平元年以工部郎中修起居注明年知制诰同修撰仁宗实录同判太常寺今上即位迁兵部英宗在殡有言宗室可嫁娶者下太常公以为大行未发引不可既踰年又有言者公曰宗室义服服变而练可以嫁娶矣议上朝廷以与前议不同降刑部以知制诰知绛州修河山稍赋于绛之役民岁八十万公三分之以一岁均于晋泽以纾绛人是冬召还复兵部修实录成迁右諌议大夫今枢密吕公为御史中丞以言事罢知颕州公当制执政改其词以进寻乞解职不报后数日以封还词头连怫执政意遂得解职以本官奉朝请明年加史馆修撰集贤院学士又明年使河北祭塞河口还奏河北旱蠲其夏租熈寜七年为龙图阁直学士十年修仁宗英宗正史掌均公建公府笺记摄鸿胪护燕国公主兖王卫王葬未克葬以疾终于春明坊之第享年六十一终之岁七月癸酉葬于管城县马亭乡东城原之先茔其践扬若进奏院登闻皷院群牧判官开封府推官三司度支判官纠察在京刑狱判秘阁秘书省尚书都省吏部流内铨礼部刑部工部知通进银台司审官东院勾当三班院管勾编修院编集歴代君臣事迹所宗正寺修玉牒官太皇太后寳册官开封府发解官锡庆院试官南郊礼仪使永厚陵礼仪使契丹生辰国信使馆伴使使河北祭塞河口编修阁门仪制蕃国朝贡条例详定元正朝贺仪注定夺郊赦命官使臣罪犯而太常礼院太常寺官告院编修录用勲臣子孙皆再领焉娶毕氏丞相文简公之曽孙光禄少卿从善之子常山太夫人从子也有贤徳封京兆郡君先公四歳而亡子男九人庆曽殿中丞匪躬著作佐郎弄孙及其次早亡尚贤将作监主簿正功大理评事表微将作监主簿揆方处仁未官女二人适赞善大夫王佑大理寺丞吕希纯皆亡孙七人焞将作监主簿燔煜照爚■〈火造〉辉皆未官孙女六人长适太常寺太祝曽说次白马县丞范祖徳余在室曽孙女一人公约清惇纯而敏于记学其为文章训辞诰命皆有程范朝廷典故士大夫疑议必就取正而后决宋元宪公在河南毎咨以故实欧阳文忠公致手简通问则自处浅陋而以鸿博名公家藏书三万卷日集子孙讨论翻绎以为娱乐平居湛如与人交乐易无不可者至于守职据正毅然不少回在掖垣徐国公主以驸马都尉王师约兄公约为侄奏官公以为乱天伦遂执正之太常议祧庙公请逓迁僖祖后复诏详定公奏前议不可改遂免详定今御史中丞李公自秀州军事推官除太子中允御史裹行公奏旧制太常博士两任通判湏奏举乃得入台去年骤用京官议者以为非今又用幕职官恐官制遂隳即封还词头有诏转对是时郡守县令数更易吏民疲劳公请慎于进改而不数变易所贵上获考绩之实下有恪位之美而治道可建也又河北陜西河东举人性朴茂而词藻不工毎诏下登第者纔数人公请令转运使择有行艺或谋畧材武为众所推者毎路荐五七人时与推恩所贵人材叅用而士有可进之路嘉佑中尝寛恤民力州县公人例多减放而役事不减则是去者逸而是留者重劳矣公请省事或増其人使劳逸得均而民力可寛也三馆秘阁书类多讹舛所藏虽博而徃徃无稽考公请先以前汉艺文志据所有用校七史例下诸路购求善本重复校正然后自后汉以来至于唐依逐书志目以次雠对取其堪者余悉置之使秘府文集得以完善也其议贡举则曰州郡有学舎而无学官四方之士轻去乡里者以求师也今请州置学官一人又三岁一下诏得士三百人今请二百人试诗赋论策糊名通考之如旧其一百人请如赦文令州郡论荐转运使审核之太学生则委国子监官至御试随其所学而试之则文辞经艺行实之人皆无遗也其后官不数变易太学建三舎命举人以官置学官三路取百人皆公发之也凡三临州率不满岁召去去而民爱思之喜道人善荐士累数百讫不坐累郑国太夫人杨文庄公之女文庄无嗣岁时奉祀展墓无阙者疾亟犹戒其子立碑子孙未官者众多犹推遗泽奏其从孙盖其孝友又如此宣献公尝辑唐大诏令未次甲乙公厘十三类绪正之总百三十二卷所著书闱前集二卷后集六卷西垣制词四卷文集若干卷东京记三卷河南志二十卷长安志二十卷三川官下录二卷春明退朝录二卷以韵类次宗室名五卷自唐武宣懿僖昭哀以来六朝寳录百四十八卷辑颜鲁公集十五卷孟东野集十卷李卫公别集五卷刘梦得外集十卷汉唐人诗刻于石者为寳刻丛章三十卷又以刘伯庄史记音义司马贞索隐陈伯宣注义分注入太史公正史及被诏修本朝会要删定九域志百官公卿表皆未就其先以小官事乱离间宋兴天下益平至公三世皆以文翰显于时宣献公雅善书一日对延和上问遗书退而奉七轴以献公得其法尝题濮安懿王襄国韩夫人仙逰任夫人神主至于四方碑志多出公手公以力学被遇朝廷论譔未尝不在选中呜呼公之平生可谓无憾矣初史纪草成帅其属奏御上御袍鞾读之终篇敛容谕之曰两朝丰功盛徳頼卿等考而发明之公踰年服勤欲其书之成此其有所憾乎予与公逰知公者也铭曰

维宣献公昔天圣中实为史官一代宗工典常物则备于厥躬纪录记述太平之风公世其业遭时又同仁宗英宗明昌盛隆有显其徳有崇其功方此发挥形容昊穹不幸奄忽美志弗终凡士大夫惜嗟哀恫上彻九重隐干帝赠典弗常非众所蒙呜呼公兮学冨行充如渊之深如春之融金之刚明玉之玲珑云乎不淑命不究穷南瞻具茨西望神嵩东城之原从先公宫松栢被地郁郁葱葱子孙众多福禄来丛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十六

猜你喜欢
  卷四十四 淮南衡山济北王传第十四·班固
  卷六十八·志第十九·礼乐二·宋濂
  卷三百四十二 元豐七年(甲子,1084)·李焘
  第十三回 统中华釐订法规 征西藏欣闻捷报·蔡东藩
  ●卷三。除授二·梁章钜
  卷之一千二百六十·佚名
  卷之八百九十八·佚名
  二○九 江苏巡抚萨载奏查办伪妄书籍情形折·佚名
  卷十五·张守节
  罗隐传·薛居正
  朱瑾传·薛居正
  完颜昂传·脱脱
  第四章 汉初事迹·吕思勉
  第二十四章 隋唐的学术和文艺·吕思勉
  第十章 汉初的学术与政治·张荫麟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同乐院燕青博鱼·臧懋循

    同乐院燕青博鱼杂剧(元)李文蔚撰●同乐院燕青博鱼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梁山泊宋江将令 正名 同乐院燕青博鱼楔子〔冲末扮宋江同外扮吴学究

  • 道园遗稿卷一·虞集

    元 虞集 撰操钓雪操凿方池兮山之曲仰乔松兮倚脩竹四时来兮无不足嵗之寒兮天雨玉雨玉兮满庭予何思兮折芳馨鱼潜渊兮亦在藻言将求之以忘老鲦鲿兮鰋鲤有酒兮多防霏霏兮来思上友兮君子古诗四言致乐堂诗【并序】致乐堂者

  • 卷十四·方回

    钦定四库全书 瀛奎律髓卷十四      元 方回 编晨朝类 闻鸡而起戴星而行以勤学以综务有不同惟贤者乃云高卧晚起亦各有其志也 五言【三十二首】 早渡蒲关          唐明皇 钟鼓严更曙山河野【一作四

  • 秦妇吟译文及注释·韦庄

    译文中和癸卯年春三月,在洛阳城外,虽然花依然盛开。但四方路上都没有行人,故此也没有尘土扬起。忽然看见杨树下有一个女人在歇脚。她头发蓬松,鬓脚不整,皱紧眉头,好像很悲哀的样子。我问姑娘从何处来。女郎在未回答之前,声音

  • 卷一百六十三·毕沅

      ◎宋纪一百六十三 ∷起旃蒙作噩正月,尽柔兆掩茂十二月,凡二年。   ○理宗建道备德大功复兴烈文仁武圣明安孝皇帝   讳昀,太祖十世孙,父荣文恭王。开禧三年正月癸亥,生于绍兴府虹桥里第。前一夕,荣王梦一紫金帽人来

  • 钦定续通志卷四百二十五 列传二百二十五·纪昀

    列传金 【三】○金三罗索【和尼 默音仲 哈里】 宗翰德克德额图珲瓜尔佳实讷 赫木颇阿里 杲 昂罗索宗翰德克德额图珲瓜尔佳实讷赫木颇阿里杲昂△罗索罗索字斡里延完颜部人年二十一代父布达为七水诸部长太祖克宁

  • 昭明太子传·姚思廉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梁武帝长子。生母是丁斌嫔。当初,梁武帝没有男孩,梁武帝率兵起义讨伐东昏侯时,萧统于齐中兴元年(501)九月在襄陽出世。梁武帝登帝位后,有司上书请求立储君,梁武帝认为天下刚刚安定,很多制度缺失还有待进

  • 王缙传·刘昫

    王缙,字夏卿,河中人。少年时喜爱学习,与兄王维很早就以文章著名。王缙连连应考因书法及文辞清丽中举,多次授予侍御史、武部员外。安禄山叛乱时,被提为太原少尹,与李光弼共同驻守太原,擅长谋略,为众人所推崇,加授宪部侍郎,兼任本

  • 卷三百四十六·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百四十六明 杨士奇等 撰四裔宋哲宗元佑中御史中丞傅尧俞奏曰臣闻夏人欵塞传者谓必缘请地而来臣窃思之方今边备未丰士气未振民力未完赏罚不明

  • 卷四十·陈祥道

    欽定四庫全書禮書卷四十宋 陳祥道 撰<經部,禮類,通禮之屬,禮書,卷四十>湯沐之邑王制曰方伯為朝天子皆有湯沐之邑於天子之縣内視元士【給齊戒潔清之田浴用湯沐用潘】春秋桓二年鄭伯以璧假許田左

  • 卷一·陆陇其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讲义困勉録卷一赠内阁学士陆陇其撰大学大学章句序此注也而曰章句者蒙引曰谦辞也犹之论孟朱子自注也而曰集注也朱子曰司徒之职也是用乐蒙引曰尧舜时惟胄子教以乐至三代时则小学之教皆用乐矣蒙引似拘

  • 菀柳·佚名

    --兔死狗烹的悲剧【原文】有菀者柳①,不尚息焉②上帝甚蹈③,无自暱焉④俾予靖之⑤,后予极焉⑥。有菀者柳,不尚惕焉⑦。上帝甚蹈,无自瘵焉⑧。俾予靖之,后予迈焉⑨。有鸟高飞,亦傅于天⑩。彼人之心,于何其臻(11)。

  •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记(二)·太虚

    【释 经】  甲一 叙请分  乙一 叙述证信  丙一 闻时主处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游化诸国,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入文解释,须分段落,方显文义。中国自晋道安法师已来,皆以序、正、流通三科,诠释经文,妙能契合天竺菩萨

  • 大阿弥陀佛经序·佚名

    宋 王日休校辑大藏经中。有十余经。言阿弥陀佛济度众生。其间四经本为一种。译者不同。故有四名。一名无量清净平等觉经。乃后汉月支三藏支娄加谶译。二曰无量寿经。乃曹魏康僧铠译。三曰阿弥陀过度人道经。乃吴月支

  • 佛说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经疏神宝记卷第一·善月

    【注】是经有二名。其末名龙宝神王。今摭二字以名所释。抑轮王兴世有神宝自至之言故云。四明沙门柏庭善月述天台名家。寔以传宗为本。而释经次焉。然以得佛心宗发旋总持故。凡申一经释一义。亦必有法于是首开二门。曰

  • 理智与情感·简·奥斯汀

    《理智与情感》是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创作的长篇小说。该作讲述埃莉诺和玛丽安两姐妹生在一个英国乡绅家庭,姐姐善于用理智来控制情感,妹妹的情感却毫无节制,因此面对爱情时,她们作出了不同的反应。《理智与情感》以这两

  • 九色鹿经·佚名

    全一卷。吴·支谦译。收于大正藏第三册。本经之经文极短,为叙述菩萨前世修业之本生故事,旨在教示修忍辱行。此外,康僧会所译之六度集经六卷第五十八则:修凡鹿王之本生故事与本经略同,然六度集经系阐明修精进之要。

  • 宝生陀罗尼经·佚名

    全一卷。又称宝生经。宋代施护译。收于大正藏第二十一册。本经先引述陀罗尼,后阐明其功德,谓若诵此陀罗尼而满七日,能得天眼清净;又有人耳闻此陀罗尼,并常忆念不断,则可证得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