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明太祖未定天下,即在婺州开郡学。及即帝位,诏天下郡县皆立学。府设教授一,训导四。州设学正一,训导三。县设教谕一,训导二。生员自二十人至四十人。据一时统计,全国府、州、衙、所,共得教官四千一百余员,较之北宋元丰时学官,几多近百倍。则明初注意兴学不可谓不力。

地方生员升至国学,初称国子学,后称国子监。监生分赴诸司先习吏事,称历事监生。亦有遣外任者。在学十余年,始得出身。洪武二十六年,曾尽擢国子生六十四人为布政按察两使及其他高级官职,出身远优于汉之太学。又必生员入学始得应举,则学校与考试两制度,亦复融合为一,此皆明制之优于前代者。即在此后,明代南北监,常简大学士尚书侍郎为司成。一时名儒为国立大学校长者,项背相望。昼则与学员会馔同堂,夜则灯火彻旦。不乏成材之士出于其间。明代国力,与汉唐相抗衡,人才辈出,亦与政府重视教育之意有关系。

然由政府办学,学校兴衰,终视政治之隆污而判。故明代之教育制度,虽可称道,而教育功效则终有限,此孟子所谓"徒法不能以自行"也。

又明代政府中,拥有大批学人,可以不负实际行政之职位,此亦兼寓有一种教育意义在内。进士及第,一甲得入翰林,二甲三甲得选为庶吉士。因其未更事,俾先观政,同时进学。此一制度,论其渊源,实颇似于秦汉时代之有博士官。翰林犹如博士,庶吉士近似博士弟子。回翔政府,储才养望。此制为清代所沿袭。论其制度,有张有弛。论其作用,有显有晦。论其意义,在政治集团之内而别有一种养贤储才之机构与组织,此则大值重视。汉代政府之此项措施,乃受战国诸子在野讲学之影响。明代政府此项措施,则受宋、元儒在野讲学之影响。唐、宋两代之政府中,亦有与汉、明大同小异相类似之措施。此见中国政治重视学术与教育之传统精神,乃无时或已。此乃中国政治史上一大特点,所当大书特书,以供后人作参考。

惟由政府来提倡学术,培植教育,其最高意义总不免偏重于政治。此已不能满足在野学术界之理想要求。而且中国传统政治,学校选举两途并重。学校在造贤,选举在拔贤。而学校与选举之两者,均不免要以考试为标准。考试制度之在中国,递有变迁,而终于不胜其流弊。唐代以诗赋取士,其弊已如上述。明代以经义取士,其变为八股,流弊更甚。于是民间讲学,仍必与朝廷提倡相对立。

明代民间讲学,虽远承宋、元,下至武宗时代王学特起而大盛。阳明政务在身,而兼亦从事讲学。其所至,学徒群集。倡为惜阴会,欲使学者时自集会,讲论研究。及其身后,流风益甚。各地社会,自有组织。其大弟子,年有定时,分赴各地。一面藉此集会,交换心得、讨论新见。一面集合群众,公开演讲。称为讲会,亦称会讲。此与朱、陆书院讲学有不同。一则讲会近似一学会,学者同志藉以互相切磋。一则讲会以宣传普及为务,更近一种社会教育。循而久之,以普及代替了提高与深入。故此种讲会,虽曾一时风起云涌,而亦滋流弊,终于不可久。

最后乃有东林书院出现。此一书院之规制,更近似一学会。学者常川集合,轮流主讲,重在自相切磋。而所讲亦涉及当时之政治。逮此一学会遍及全国,更复在京师有分会,乃引起政治大波,直至明室覆灭,党祸始告结束。

下至清代,政府公立学校,无论在中央,在地方,其在传统上,均已名存实亡。无一定之宗旨以为规则,以为号召。在野学者,风气亦变,无复宋、元、明三代讲学之风。而书院制度,则仍禅续不绝。主持书院者称山长,其时书院多数已在城市,不似以前多如僧寺之占有山林名胜,而山长之名,仍可推究其遗蜕之迹。书院有窗课,仅是学者作文送山长评阅。薄有膏火,如近代之有奖学金。其时书院之主要贡献,乃在藏书与刻书。如广州学海堂有清经解,江阴南菁书院有续经解。其从事校对者,则如今之有工读生。

然书院在当时,仍有其影响。如朱次琦为广州学海堂都讲,复讲学礼山,康有为曾从学。章炳麟在杭州诂经精舍从学于俞樾,吴稚晖亦是南菁书院之学生。

讲中国旧教育制度,应到此为结束。清末废科举,兴学校,为近代中国推行新政一大要项。前代所传各地书院遗址,几乎全改为新式学校。如作者本乡无锡之东林书院,其先改为东林小学,后则改为县立第二高等小学,东林之名,亦不复存。是则唐末以来一千年之书院,其最后命运实不如一僧寺。尚多保留遗址,并迭有兴修。书院本与僧寺为代兴,今则几乎渺无踪影可供人作凭吊。惟香港沦为英国殖民地,除香港大学外,一切学校,初均沿用书院名称。礼失而求之野,此亦其一例矣。

猜你喜欢
  卷一 烈祖本纪第一·陆游
  卷第三十九·胡三省
  卷之二百七十三·佚名
  卷之五十二·佚名
  第四七四佥禀光绪十六年闰二月二十五日一二二四三--一·佚名
  一四○五 陕西巡抚秦承恩奏本年抽改《通鉴纲目续编》三部折·佚名
  一九六 暂护贵州巡抚韦谦恒奏黔省无拣存之书给还折·佚名
  卷一·张廷玉
  厍狄伏连传·李延寿
  江文遥传·李延寿
  崔元略传·刘昫
  高名衡传·张廷玉
  卷一百十一·佚名
  目録·努尔哈赤
  王端毅奏议巻二·王恕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草泽狂歌卷四·王恭

    (明)王恭撰○七言律诗送林大归岁晏山空落叶深临岐那忍重分衿扁舟不载同归梦片月空悬远别心去住谁为悲客路东西总是失家林为予归去逢知已但道平安是好音用韵答林大正尔交情似海深不堪离别涙沾衿几回见雁思乡信千里移家共

  • 卷十八·王十朋

    钦定四库全书 东坡诗集注卷十八 宋 王十朋 注 怀旧 过建昌李野夫公择故居 彭蠡东北源庐阜西南麓何人修水上【演修水在南康军建昌县】种此一双玉【次公双玉以言公择毘仲神仙传阳伯翁有仙人以白石数升与之令种云当生

  • 卷十四·高棅

    钦定四库全书唐诗品彚卷十四明 高棅 编五言古诗名家【下之二】韦应物【白乐天云苏州歌行才丽之外颇近兴讽其五言诗又高雅闲淡自成一家之体今之秉笔者谁能及之然当苏州在时人亦未甚爱重必待身后然后贵之 李肇国史补

  • 第十六场·田汉

    〔咖啡馆,玉良、若英,带贝贝在进餐。贝贝 (她十分亲热地望着玉良)爸爸您吃饱了吗?章玉良 吃饱啦,这几个月来今天第一次吃这么饱。贝贝 爸,你手上怎么啦?章玉良 这是给他们用香烟头烧焦了的。贝贝 啊——可怜的爸爸!(吻他的

  • 列传第四 萧颖达 夏侯详 蔡道恭 杨公则 邓元起·姚思廉

    萧颖达,兰陵兰陵人,齐光禄大夫赤斧第五子也。少好勇使气,起家冠军。兄颖胄,齐建武末行荆州事,颖达亦为西中郎外兵参军,俱在西府。齐季多难,颇不自安。会东昏遣辅国将军刘山阳为巴西太守,道过荆州,密敕颖胄袭雍州。时高祖已为备

  • 卷之一百二十三·佚名

      顺治十六年。己亥。春正月。癸巳朔。上不视朝。免行庆贺礼。  ○朝鲜国王李淏、遣陪臣许积等、表贺冬至、元旦、万寿圣节。并进□山戊不□贡方物。宴赉如例。  ○甲午。四川巡抚高民瞻奏报、伪侯谭文、谭宏

  • ●卷七·王锜

    ○先君阴德先君弃诸孤时,锜方六岁。明年,修撰张先生益、吏部司务邹先生亮皆还吴,同来致奠,且访孤之存。奠毕,因索锜见,锜方染痢甚厉,不能出,二公大忧之。时锜师全先生美在座,因曰:“可竹君岂无后者!不须忧。”二公问曰

  • 卷四·郭居仁

    <史部,纪事本末类,蜀监>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四 宋 郭允蹈 撰 晋王濬自蜀平吴 晋武帝泰始十年吴大司马陆抗卒 抗疾病上疏曰西陵建平国之蕃表既处下流受敌二境若敌?舟顺流星奔电迈非可恃援他部以救倒悬也此乃社稷安

  • 武帝本纪·沈约

    武帝本纪(一)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彭城县绥舆里人,汉高帝弟弟楚元王交的后代。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疆,辟疆生陽城缪侯德,德生陽城节侯安民,安民生陽城矨侯庆忌,庆忌生陽城肃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东武城令,东武城

  • 卷二百六十七·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二百六十七明 杨士奇等 撰理财宋神宗熙宁三年知邓州吕诲上奏曰臣闻忠臣虽在畎亩不忘於君而况备员近缀名为谏官虽居谴谪之地犹分寄委之任与夫畎亩踈远之人岂不异哉萧望之身虽补外心在王室

  • 一·钱穆

    中国文化绵历五干年。皇古难考。兹述中国教育制度,姑从西周开始。因西周已有《诗》《书》可考,决非无证不信。然距今亦已三千年。此三千年来,即教育制度一项,亦已递有变革。当即就其变革,略为分期,自西周迄孔子为第一期。此

  • 卷十二·佚名

    △圣行品第七之二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圣行者,观察是身从头至足。其中唯有发毛爪齿不净垢秽。肉筋骨脾肾心肺肝胆肠胃生熟二藏大小便利涕唾目泪。肪膏脑膜骨髓脓血脑胲诸脉。菩萨是专念观时。谁有是我。我为属谁。住在

  • 终成眷属·莎士比亚

    英国喜剧。莎士比亚著。写于1603年。海丽娜是一位名医的女儿,自父亲去世后,一直由罗西昂伯爵夫人监护。后来,她爱上了伯爵夫人势利的儿子勃特拉姆。适逢国王患病,许下诺言,谁能治好他的病就给予重赏。于是海丽娜呈献了一副

  • 云南风土记·(清)张咏

    《云南风土记》清张咏撰。此书仅见《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本,录十三条。

  • 清朝前纪·孟森

    又称《满洲开国史》。近人孟森编纂。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记载了满族兴起的历史。共13篇。其内容“既为明史所削而不存,又为清史所讳而不著。则此一编,正为明、清两史补其共同之缺也。”是研究清朝前期历史的重要资

  • 稽古录·司马光

    编年体史书。北宋司马光撰。20卷。由《历年图》、《百官公卿表大事记》以及上古至三家分晋前历史三部分组成。光因所著《资治通鉴》卷帙繁重难读,另编《历年图》,起迄与《资治通鉴》同,治平元年(1064)进呈。又编太祖建隆

  • 经传释词·王引之

    古汉语虚词著作。清王引之著。成书于嘉靖三年(1798),初刻于嘉靖二十四年(1819)。其“自序”云:“引之自庚戌岁入都,侍大人质问经义,始取《尚书》二十八篇䌷绎之,而见其词之发句、助句者,昔人以实义释之,往往诘鞠为病;

  • 净土疑辨·祩宏

    一卷,明袾宏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