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王埜词作鉴赏

生平简介

王埜(?-1260)字子文,号潜斋,金华(今属浙江)人。嘉定十三年(1220)进士(《宋史。王埜传》谓嘉宁十二年进士,误)。真德秀帅潭州,延致幕下。绍定间,除枢密院编修兼检讨。淳祐间,历两浙转运判官、江西转运副使、知隆兴府,除知镇江府。十二年(1252),迁沿江制置使、江东安抚使兼知建康兼行宫留守。宝祐三年(1255),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以与宰相不合,为言者所攻,未逾月而奉词。景定元年卒。埜长于诗,刘克庄曾为其诗作序(《后村先生大全集》卷九四)。又擅书法。

《全宋词》辑其词三首。

●西河

王埜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

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

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

东游曾吊淮水。

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

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准、犹二千里。

纵有英心谁寄!

近新来又报胡尘起。

绝域张骞归来未?

王埜词作鉴赏

委婉动人,清丽如歌,是词的一种风格,大江东去,直抒胸臆,又是一种风格。关键是要文气相通。这首词是一首爱国志士的慷慨悲歌,响彻着南宋偏安一隅时,爱国志士的豪情。

《西河》词调是三叠,仄韵。一开始,词人便满怀忧愤向天发问:老天爷怎么忍心将天下事折腾到如此不堪的地步!“问天”当然不止是问天,而是问代行天意的当权者。“天下事”指当时南宋积贫积弱的统治集团为了苟且偷安,对金称臣割地,已经到了“国脉微如缕”的悲惨境地。公元1234年,蒙古灭金后,连年兵扰南宋,宋室面临覆亡的危险。

献陵图事在当时堪称是一件盛举,它表达了当时人们对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详见《宋史。礼志》二十六)王埜即事生情,渴望能有力挽狂澜的志士贤才,能够一举收复中原(以献陵图事代指故土的恢复)。可是如今国事日渐式微,中原地区早已失守,蒙古大军正不断南犯,威胁着宋朝的安全,而当权者却苟且偷安,排斥抗战派,沉溺于犬马声色之中,不思振作,这使他抱恨结愁不能自已。更令人痛心的是,现实中有抱负的志士仁人,却往往因报国无门,赍志而没,只剩下一堆堆荒草野茔,作者隐约感觉到自己也将会遭到他们一样的厄运,不觉发出了深切的哀叹。

第二段开头两句,作者感叹自己如今怀抱憾恨,垂垂老矣,接着追忆起自己当年巡视江防前线时的情景。那时他曾到六朝古都金陵凭吊过秦淮水。词中“淮水”指秦淮河,源出江苏溧水县北,横贯南京城,流入长江。王埜生在国运衰微之世,东吊秦淮,感念六朝兴亡更迭的历史教训,吊古伤今,悲恨之情油然而生。词人借酒浇愁,含恨在风中抚剑醉归,心潮激浪恰与大江波涛撞击、交汇,滔滔东逝之水好象特地为他这位壮志未酬的志士砥砺斗志。

第三段写作者如今身处闲职,远离淮河前线千里之遥,但仍怀着一颗为国分忧的壮志雄心。“纵有英心谁寄”,这颗英心在现实中无法托付,只好空自嗟叹,一吐内心的郁闷与悲愤。南宋统治集团腐败无能,蒙古灭金后连年攻宋,局势日趋艰险,南宋政权危在旦夕。因此词人发出焦灼的呼唤:“绝域张骞归来未?”他急切盼望现实中能出现象西汉张骞那样的名将,出使西域,联合各方力量抗击匈奴。从这痛苦的呼唤声中,我们仿佛聆听到作者的心声:自己纵有张骞那样的才能,然而又怎能找到英明的圣主呢?

这首词自始至终激荡着爱国志士一腔热血无处诉的悲愤心情。全词以三叠词调这一形式,将昔往与今来、抚时与感事、国家命运与个人遭际巧妙地交织起来,一咏三叹,将词人内心的激愤愁恨,感情波澜层层推出,萦回不尽。为了加强抒情感人的艺术效果,作者多次运用反诘句式,因此词文揭响有力,频频扣击读者心弦。特别是起首与结尾两处的诘问句,一起一结责问苍天,呼唤英雄,既振聋发聩,又使词的主旨表达得含蕴深曲,耐人细细玩味。

猜你喜欢
  卷八十五·彭定求
  元诗选二集壬集目录·顾嗣立
  第二折·范康
  第三折·关汉卿
  卷四·顾瑛
  卷一百六十五·徐世昌
  初集卷三十七·乾隆
  卷339 ·佚名
  中州集巻八·元好问
  卷五十一·陈思
  卷二·乾隆
  卷二·沈德潜
  宛陵羣英集巻十一·汪泽民
  卷十九·郭元釪
  卷六百八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三幕 第一场·老舍

    时间:前幕后半月,上午。地点:同前。「幕启」院中极整洁。小唐嫂门外还有小火炉,她尚未加入食堂。花草增多,连窗台上都摆着小盆的花儿……每户门框上都贴有“清洁四无”的红纸条。柳树的枝叶多了些。

  • 第二折·郑光祖

    (净扮陶去南领乔卒子上,云)我做元戎实是美,见阵交锋敢对垒。昨日教场去点军,吊下马来跌了腿。某姓陶名去南,在于履癸部下,为元帅统军之职。今有天乙,在履癸手下,为方伯之职。此人背了履癸之恩,自领一枝人马,与俺交锋,量你湫洼之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臧懋循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元)白仁甫撰●唐明皇秋夜梧桐雨杂剧目录楔子 〔音释〕第一折 〔音释〕第二折 〔音释〕第三折 〔音释〕第四折 〔音释〕题目 安禄山反叛兵戈举陈玄礼拆散鸾凰侣 正名 杨贵妃晓日荔枝香唐明

  • 列传第五十二 良吏·沈约

    高祖起自匹庶,知民事艰难,及登庸作宰,留心吏职,而王略外举,未遑内务。奉师之费,日耗千金,播兹宽简,虽所未暇,而绌华屏欲,以俭抑身,左右无幸谒之私,闺房无文绮之饰,故能戎车岁驾,邦甸不忧。太祖幼而宽仁,入纂大业,及难兴陕方,六戎薄伐,命

  • 列传第八十二 陆贽·欧阳修

    陆贽,字敬舆,苏州嘉兴人。十八第进士,中博学宏辞。调郑尉,罢归。寿州刺史张镒有重名,贽往见,语三日,奇之,请为忘年交。既行,饷钱百万,曰:“请为母夫人一日费。”贽不纳,止受茶一串,曰:“敢不承公之赐?”以书判拔萃补渭南尉。德宗立,遣

  • 东都事略卷十四·王称

    世家二  英宗宣仁圣烈皇后髙氏亳州蒙城人也曾祖琼赠魏王祖继勲赠楚王父遵甫赠鲁王慈圣光献皇后后之从母也以故少与英宗同育禁中既长归英宗英宗入继大统治平二年立爲皇后后明睿习史所以辅佐忧勤备至后既立弟士林管当

  • 八百土司传·张廷玉

    八百,世人传说该地的部落酋长有八百个妻子,每个妻子都统领一个寨子,因此称为八百媳妇。元朝初年曾派兵去征讨八百,因道路不通而回,后来朝廷派使者前去招抚他们,他们就归附了元朝。元朝元统初年朝廷设置了八百等处宣慰司。明

  • 卷二百二十五·佚名

    <史部,政书类,通制之属,皇朝文献通考>钦定四库全书皇朝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五经籍考【十五】子【臣】等谨按诸子之名昉於七略至荀朂以兵书术数方技并入乙部而其类愈繁马端临通考依仿前志自儒家至杂艺术分二十有二门顾

  • 卷二十八·陆宗楷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国子监志卷二十八官师【臣】等谨案典乐教胄肇始虞廷自成周设师氏保氏大司乐乐师之属制度加详秦惟置博士一职至汉武帝置五经博士设弟子员而博士司教乃着于功令东汉又置博士祭酒选聪明威重者为之祭酒之

  • 卷四十 论语二十二·黎靖德

      ◎先进篇下   △季子然问仲由冉求章   问:"据贺孙看来,仲由冉求气质不同,恐冉求未必可保,仲由终是不屈。"曰:"不要论他气质。只这君臣大义,他岂不知。圣人也是知他必可保。然死於祸难是易事,死於不可夺之节是难事。

  • 卷七·吕祖谦

    钦定四库全书吕氏家塾读诗记卷七宋 吕祖谦 撰王郑氏诗谱曰王城者周东都王城畿内方六百里之地其封域在禹贡豫州太华外方之间北得河阳渐冀州之南始武王作邑于镐京谓之宗周是为西都成王在丰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既成谓

  • 卷第一百十九·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一百十九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三十二 【经】尔时善财自见其身在彼一切诸如来所亦见於彼一切众会一切

  • 孚远县乡土志·佚名

    作者佚名。 清末奉饬而纂。不分卷,列14目,约2000余字,孚远,今吉木萨尔。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置丞,光绪二十九年(1903)升格为县。简明记述了该县的历史、地理、民族、物产等,是志行文虽简,然叙同治、光绪年间该地民团

  • 水经注集释订讹·沈炳巽

    地理文献考证著作。清沈炳巽撰。四十卷。炳巽字绎旃,归安(今浙江吴兴)人。沈氏以明嘉靖间黄省曾《水经注》刊本为蓝本,进行校定,历九年纂为是编。雍正九年(1731)成书,五十四万余字。其中有以己意厘正者;对郦道元所引

  • 月令采奇·李一楫

    《月令採奇》四卷,明李一楫辑,是一部辑録性质的岁时类文献。该书以春夏秋冬四季爲序,每季一卷。每卷先季节总叙,次五行生旺,次逐月月令,月令后又有本月逐日杂记、调摄、占候等内容。此外,卷四在十二月后又有闰月令、

  • 五代新说·徐炫

    《五代新说》二卷,唐代徐炫撰。该书记载梁、陈、北齐、北周及隋五代史实,分门别类为三十篇,是一部史料价值较高的野史笔记。

  • 现在贤劫千佛名经·佚名

    全一卷。译于南朝梁代(502~557)。译者不详。又称现在贤劫千佛名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四册。与庄严劫千佛名经、星宿劫千佛名经合称三劫三千佛名经。列出拘那提佛至楼至佛等千佛之名,并说明忏悔灭罪与称佛名号之功德。

  • 坏相金刚陀罗尼经·佚名

    一卷,元沙啰巴译。此陀罗尼如金刚之坚利,能破坏一切烦恼魔障,故名坏相金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