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鲁迅的国学与西学

这篇文章的题目本来想叫作“鲁迅的新学与旧学”,因为新旧的意义不明了,所以改称“国学与西学”,虽然似乎庸俗一点,但在鲁迅的青年时期原是通行的,不妨沿用它一下子。

鲁迅的家庭是所谓读书人家,祖父是翰林,做过知县和京官,父亲是个秀才,但是到了父亲的那一代,便已经衰落了。祖父因科场案入狱多年,父亲早殁,祖传三二十亩田地逐渐地都卖掉了。在十八岁的年头上,鲁迅终于觉得不能坐食下去,决意往南京去考当时仅有的两个免费的学堂,毕业之后得到官费留学日本,这样使得他能够在家庭和书房所得来的旧知识之外,再加上了新学问,成为他后来作文艺活动的基础。现在我们便想关于这事,说几句话。

鲁迅的家庭虽系旧家,但藏书却并没有多少,因为读书人本来只是名称,一般士人“读书赶考”,目的只是想博得“功名”,好往上爬,所以读的只是四书五经,预备好做八股而已。鲁迅家里当然还要好些,但是据我的记忆说来,祖传的书有点价值的就只是一部木板《康熙字典》,一部石印《十三经注疏》,《文选评注》和《唐诗叩弹集》,两本石印《尔雅音图》,书房里读的经书都是现买的。鲁迅在书房里读了几年,进步非常迅速,大概在十六岁以前四书五经都已读完,因为那时所从的是一位名师,所以又教他读了《尔雅》,《周礼》或者还有《仪礼》,这些都是一般学生所不读,也是来不及读的。但是鲁迅的国学来源并不是在书房里,因为虽然他在九经之外多读了三经,虽然旧式学者们说得经书怎么了不起,究竟这增加不了多少知识,力量远不及别的子史。鲁迅寻求知识,他自己买书借书,差不多专从正宗学者们所排斥为“杂览”的部门下手,方法很特别,功效也是特别的。他不看孔孟而看佛老,可是并不去附和道家者流,而佩服非圣无法的嵇康,也不相信禅宗,却岔开去涉猎《弘明集》,结果觉得有道理的还是范缜的《神灭论》,这从王充脱出,自然也更说得好,差不多在中国“文化遗产”中已经找着了唯物论的祖宗了。他不看正史而看野史,从《谈荟》知道列代武人之吃人肉,从《窃愤录》知道金人之凶暴,从《鸡肋编》知道往临安行在去的山东义民以人脯为干粮,从《明季稗史汇编》知道张献忠和清兵的残杀,这些材料归结起来是“礼教吃人”,成为《狂人日记》的中心思想。便是人人皆知的“二十四孝”,也给他新的刺激,《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便对于曹娥与郭巨的故事提出了纠弹的意见。明朝永乐皇帝朱棣的无道,正史上也不能讳言,但鲁迅更从国朝典故的另本《立斋闲录》中看到别的记录,引起极大的义愤。这都见于他的杂文上面,不必细说了。

鲁迅小时候喜欢画画,在故家前院灰色矮墙上曾画着尖嘴鸡脚的一个雷公,又在小本子上画过漫画“射死八斤”,树下地上仰卧一人,胸前插着一枝箭,这八斤原是比鲁迅年长的一个孩子,是门内邻居李姓寄居的亲戚,因为在小孩中间作威福,所以恨他。鲁迅的画没有发达下去,但在《朝花夕拾》后记里,有他自画的一幅活无常,可以推知他的本领。在别方面他也爱好图画,买了好些木刻石印的画谱,买不到的便借了来,自己动手影画。最早的一本是《荡寇志》的绣像,共有百页左右吧,前图后赞,相当精工,他都影写了下来,那时他正是满十二岁。以后所写的有《诗中画》,那是更进一步了,原本系画古人诗意,是山水画而兼人物,比较复杂得多了。第三种又很特别,乃是王冶梅画谱之一,上卷题曰“三十六赏心乐事”,是一种简笔画,下卷没有总名,都是画幅,有些画的有点滑稽,可是鲁迅似乎也很喜欢,用了贡川纸把它影下来了。所买画谱名目可不必列举,其中比较特别的,有日本画家葛饰北斋的另种画本。北斋是日本版画“浮世绘”大家,浮世绘原本那时很是名贵,就是审美书院复刻的书也都非数十元不可,穷学生购买不起,幸而在嵩山堂有木版新印本,虽然不很清楚,价格不贵,平均半元一册,便买了几册来,但大部的《北斋漫画》因为有十五册一套,就未能买得。日本木刻画本来精工,因为这是画工刻工和印工三方面合作成功的,北斋又参加了一点西洋画法,所以更是比例匀称,显得有现代的气息。这些修养,与他后来作木刻画运动总也是很有关联的吧。

对于中国旧文艺,鲁迅也自有其特殊的造诣。他在这方面功夫很深,不过有一个特点,便是他决不跟着正宗派去跑,他不佩服唐朝的韩文公(韩愈),尤其是反对宋朝的朱文公(朱熹),这是值得注意的事。诗歌方面他所喜爱的,楚辞之外是陶诗,唐朝有李长吉,温飞卿和李义山,李杜元白他也不非薄,只是并不是他所尊重的。文章则陶渊明之前有嵇康,有些地志如《洛阳伽蓝记》与《水经注》,文章也写得极好,一般六朝文他也喜欢,这可以一册简要的选本《六朝文絜》作为代表。鲁迅在一个时期很看些佛经,这在了解思想之外,重要还是在看它文章,因为六朝译本的佛经实在即是六朝文,一样值得看。这读佛经的结果,如上文所说,取得“神灭论”的思想,此外他又捐资翻刻了两卷的《百喻经》,因为这可以算得是六朝人所写的一部小说。末了还有一件要说的,是他的文字学的知识。过去一般中国人“读书”,却多是不识字,虽然汉末许叔重做了《说文解字》十五篇,一直被高搁起来,因为是与“科举”无关,不为人所注意。鲁迅在日本留学的后半期内,章太炎先生刚从上海西牢里释放出来,亡命东京,主编革命宣传机关杂志《民报》,又开办“国学讲习会”,借了大成中学的讲堂,给留学生讲学,正是从《说文》讲起。有朋友来约,拟特别请太炎先生开一班,每星期日上午在民报社讲《说文》,我们都参加了,听讲的共有八人。鲁迅借抄听讲者的笔记清本,有一卷至今还存留,可以知道对于他的影响。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是文章用字的古雅和认真,最明显的表现在《域外小说集》初板的两册上面,翻印本已多改得通俗些了,后来又改用白话,古雅已用不着,但认真还是仍旧,他写稿写信用俗字简字,却决不写别字,以及重复矛盾的字,例如桥樑(梁加木旁犯重),邱陵(清雍正避孔子讳始改丘为邱),又写鳥字也改下边四点为两点,这恐怕到他晚年还是如此吧?在他丰富深厚的国学知识的上头,最后加上这一层去,使他彻底了解整个的文学艺术遗产的伟大,他这二十几年的刻苦的学习可以说是“功不唐捐”了。

关于鲁迅的“西学”一方面,我们可以更简单的来说明一下。这里可分作两个段落,其一是关于一般的科学知识,其二是关于外国的文学知识。这第一段落是鲁迅在南京(一八九八至一九〇一)及在东京前期(一九〇二至一九〇四),大概这五个年头。南京附设在陆师学堂内的矿路学堂本来是以开矿为主,造铁路为辅的,虽然主要功课属于矿路二事,但鲁迅后来既不开矿,也不造路,这些功课都已还了先生之后,他所实在得到的也只是那一点普通科学知识而已。鲁迅在《朝花夕拾》上特别提出地学(地质学)和金石学(矿物学),这些固然最是新鲜,但重要的其实还是一般科学,如数学,代数,几何,物理,化学,都是现代常识的基础,但是平常各个分立,散漫无归宿,鲁迅在这里看到了《天演论》,这正像国学方面的《神灭论》,对于他是有着绝大的影响的。《天演论》原只是赫胥黎的一篇论文,题目是“伦理与进化论”,(或者是“进化论与伦理”也未可知,)并不是专谈进化论的,所以说的并不清楚,鲁迅看了赫胥黎的《天演论》,是在南京,但是一直到了东京,学了日本文之后,这才懂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因为鲁迅看到丘浅次郎的《进化论讲话》,于是明白进化学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鲁迅在东京进了弘文学院,读了两年书,科学一方面只是重复那已经学过的东西,归根结蒂所学得的实在只是日本语文一项,但是这却引导他到了进化论里去,那末这用处也就不小了。

第二个段落是说鲁迅在仙台医学校的两年(一九〇四至一九〇六),和仙台退学后住在东京的三年(一九〇六至一九〇九)。在仙台所学的是医学专门学问,后来对于鲁迅有用的只是德文,差不多是他做文艺工作的唯一的工具。退学后住在东京的这几年,表面上差不多全是闲住,正式学校也并不进,只在“独逸语学协会”附设的学校里挂了一个名,高兴的时候去听几回课,平常就只逛旧书店,买德文书来自己阅读,可是这三年里却充分获得了外国文学的知识,作好将来做文艺运动的准备了。他学的外国语是德文,但对于德国文学没有什么兴趣,歌德席勒等大师的著作他一册都没有,所有的只是海涅的一部小本集子,原因是海涅要争自由,对于权威表示反抗。他利用德文去翻译别国的作品,介绍到中国来,改变国人的思想,走向自由与解放的道路。鲁迅的文学主张是为人生的艺术,虽然这也就是世界文学的趋向,但十九世纪下半欧洲盛行自然主义,过分强调人性,与人民和国家反而脱了节,只有俄国的现实主义的文学里,具有革命与爱国的精神,为鲁迅所最佩服。他便竭力收罗俄国文学的德文译本,又进一步去找别的求自由的国家的作品,如匈牙利,芬兰,波兰,波希米亚(捷克),塞尔维亚与克洛谛亚(南斯拉夫),保加利亚等。这些在那时都是弱小民族,大都还被帝国主义的大国所兼并,他们的著作英文很少翻译,只有德文译本还可得到,这时鲁迅的德文便大有用处了。鲁迅在东京各旧书店尽力寻找这类资料,发见旧德文杂志上说什么译本刊行,便托相识书商向“丸善书店”往欧洲定购。这样他买到了不少译本,一九〇九年印行的两册《域外小说集》里他所译的原本,便都是这样一点一滴的收集来的。他在旧书店上花了十元左右的大价,买到一大本德文《世界文学史》,后来又定购了一部三册的札倍尔著的同名字的书,给予他许多帮助。在许多年后《小说月报》出弱小民族特号的时候,找不到关于斯拉夫的几个民族的资料,有几篇谈保加利亚和芬兰文学的文章,便是鲁迅从这书上抄译下来的。鲁迅在东京的后期只是短短的三年,在终日闲走闲谈中间,实在却做了不少工作,我们如拿去和国学时期相比,真可以说是意外的神速。

(《新港》月刊)

猜你喜欢
  列传逸士第七十八 眭夸 冯亮 李谧 郑修·魏收
  第十二章 结论·梁启超
  卷五十八 景德元年(甲辰,1004)·李焘
  卷三十五·黄以周
  明熹宗哲皇帝实录卷之五十八·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一百二十四·纪昀
  卷四十九·司马迁
  卷二·张廷玉
  李德裕传·刘昫
  韩建传·欧阳修
  闗中奏议巻十四·杨一清
  卷二十四 澶渊之盟·李有棠
  ○蒙古色目人第三甲三十二名·佚名
  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司马迁
  卷十七·曾巩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卷一·彭定求

      卷1_1 【帝京篇十首】李世民 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绮殿千寻起,离宫百雉馀。 连薨遥接汉,飞观迥凌虚。云日隐层阙,风烟出绮疏。 岩廊罢机务,崇文聊驻辇。玉匣启龙图,金绳披凤篆。 韦编断仍续,缥帙舒还卷。对此乃淹

  • 第四十三出 御淮·汤显祖

    【六幺令】〔外引生、末、众扮军人上〕西风扬噪,漫腾腾杀气兵妖。望黄 淮秋卷浪云高。排雁阵,展《龙韬》,断重围杀过河阳道。〔外〕走乏了!众军 士,前面何处?〔

  • 卷166 ·佚名

    李石 芝草 边上秋风生,众芳感萧瑟。 何由九地底,一气回暖脉。 官居类僧坊,忽有芝草坼。 骈跗间红紫,合盖晕黄白。 秋菌苦争气,渠自凡眼窄。 此理岂人为,信我匪天厄。 年余窍边廪,菜饱固不择

  • 卷四百六十七 元祐六年(辛未,1091)·李焘

      起哲宗元祐六年十月盡其月   冬十月丙辰朔,戶部請:「應承買場務,元係官監及敗闕者,課利錢並不得支移、折變;若屆滿一年無人承買,巳經差官體量減定淨利錢,即自減定後月分,課利亦與依減放淨利分數與免支移、折變。」從之

  • 尽心下·孟子

    本篇是《孟子》全书的最后一篇,内容仍然很丰富,其中有一些著名的章节和名言警句。全篇原文共38章,本书选15章。春秋无义战【原文】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①不相征也。

  • 云峰悦禅师·惠洪

    禅师生徐氏。名文悦。南昌人也。七岁剃发于龙兴寺。短小粹美。有精识。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常默坐下板。念耆宿之语。疑之曰。吾闻临济。在黄檗三年。黄檗不识也。陈尊宿者教之。令问佛法大意。三问而三被打。未闻谆

  • 大智度論卷第二十四·欧阳竟无

      龍樹菩薩造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初品中十力第三十八   舍利弗.菩薩摩訶薩欲徧知[一]佛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當習   行般若波羅蜜。   問曰.是十力四無所畏等是佛無上法應

  • 佛说斋经科注·智旭

    吴优婆塞支谦译经明求寂男智旭科注将释此经。两番玄义。一附文。二跨节。一附文者。略如菩萨戒义疏。先出三重玄义。第一释名。第二出体。第三料简。释名者。此据在家二众弟子。年三月六所受。名为八关戒斋。或开为九

  • 为支那堪布翻案·太虚

    ──三十一年夏在汉藏教理院讲──关于支那和尚在西藏的公案,在民国十四五年前,有藏人从青海写信来问我,对于相传中国有位禅宗和尚曾到西藏被破而回的意旨,当时不知详细,以或许去的和尚不见得于禅宗很高明;也许西藏当时,非禅

  • 与众采女游居品第八·佚名

    种种严饰,犹如天宫,春秋冬夏。四时各异,应节修治,游观园池。亦如天帝,施安树林,太子因游。至园池观,采女围绕,如月处星。於是众女,昼夜作乐,嘲调戏笑。过数年已,或娱乐之,更造新术。或现己身,或时书颂,或图庙画。或有刻镂,或有以泥,为

  • 无量寿经义疏上卷·慧远

    沙门慧远撰圣教不同。略要唯二。一声闻藏。二菩萨藏。教声闻法。名声闻藏。教菩萨法。名菩萨藏。声闻藏中。所教有二。一声闻声闻。二缘觉声闻。声闻声闻者。是人先来求声闻道。常乐观察四真谛法。成声闻性。于最后身

  • 卷第十·佚名

    阿毗达磨发智论卷第十尊者迦多衍尼子造三藏法师玄奘奉 诏译智蕴第三中七圣纳息第五之二诸法他心智相应。彼法世俗智相应耶。答应作四句。有法他心智相应非世俗智。谓世俗智所不摄他心智相应法。有法世俗智相应非他心

  • 卷第十八·霁仑超永

    五灯全书卷第十八京都圣感禅寺住持(臣)僧 (超永) 编辑京都古华严寺住持(臣)僧 (超揆) 较阅 进呈法眼宗南岳下八世罗汉琛禅师法嗣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余杭鲁氏子。七岁依新定智通伟落发。弱龄禀具於越州开元。属律

  • 卷第三十七·呆翁行悦

    列祖提纲录卷第三十七 武林十八涧理安禅寺住持娄东行悦集 中夏提纲 或庵体禅师中夏上堂。赫日炎炎六月天。虚空孟浪说新禅。临风有耳应难听。不落诸缘取次传。莫问东西。坐断妙高峰顶。休分彼此。平吞报化佛头。寒不

  • 卷第五·普瑞

    华严悬谈会玄记卷第五苍山再光寺比丘 普瑞集疏其为旨也下此句虽标在初义贯下二种无碍言冥真下方示三大也问此三大文有四句前三句三大互在第四句止观双流何以科中皆云三大耶答三大是境止观是心今科但云三大者举境摄

  • 不存在的骑士·卡尔维诺

    《不存在的骑士》是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之一。《不存在的骑士》是《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小说,叙述的是发生在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查理大帝(公元768—80

  • 太清中黄真经·佚名

    道家气功著作。亦称《中黄经》,又名 《胎藏论》、《胎藏中黄经》。原题九仙君撰、中黄真人注。二卷。《文献通考·经籍考》著录《中黄经》二卷,《通志·道家》作九仙君撰《中黄经》一卷。《云笈七签》卷十三全文收载,与

  • 唐明皇秋夜梧桐雨·白朴

    杂剧剧本。元白朴著。明李开先《词谑》说:“《梧桐雨》中中吕,白仁甫所制也,亦甚合调;但其间有数字误入先天、桓欢、监减等韵。”清李调元《雨村曲话》说:“元人咏马嵬事无虑数十家,白仁甫《梧桐雨》剧为最。。”清梁廷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