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外篇 惑经第四

  昔孔宣父以大圣之德,应运而生,生人以来,未之有也。故使三千弟子、七十门人,钻仰不及,请益无倦。然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其间切磋酬对,颇亦互闻得失。何者?睹仲由之不悦,则矢天厌以自明;答言偃之弦歌,则称戏言以释难。斯则圣人之设教,其理含弘,或援誓以表心,或称非以受屈。岂与夫庸儒末学,文过饰非,使夫问者缄辞杜口,怀疑不展,若斯而已哉?嗟夫!古今世殊,师授路隔,恨不得亲膺洒扫,陪五尺之童;躬奉德音,抚四科之友。而徒以研寻蠹简,穿凿遗文,菁华久谢,糟粕为偶。遂使理有未达,无由质疑。是用握卷踌躇,挥毫悱愤。傥梁木斯坏,魂而有灵,敢效接舆之歌,辄同林放之问。但孔氏之立言行事,删《诗》赞《易》,其义既广,难以具论。今惟摭其史文,评之于后。

  何者?赵孟以无辞伐国,贬号为人;杞伯以夷礼来朝,降爵称子,虞班晋上,恶贪贿而先书;楚长晋盟,讥无信而后列。此则人伦臧否,在我笔端,直道而行,夫何所让?奚为齐、郑及楚,国有弑君,各以疾赴,遂皆书卒?夫臣弑其君,子弑其父,凡在含识,皆知耻惧。苟欺而可免,则谁不愿然?且官为正卿,反不讨贼;地居冢嫡,药不亲尝。遂皆被以恶名,播诸来叶。必以彼三逆,方兹二弑,躬为枭獍,则漏网遗名;迹涉瓜李,乃凝脂显录。嫉恶之情,岂其若是?其所未谕一也。

  又案齐荼野幕之戮,事起阳生。楚灵乾谿之缢,祸由观从。而《春秋》捐其首谋,舍其亲弑,亦何异鲁酒薄而邯郸围,城门火而池鱼及。必如是,则邾之阍者私憾射姑,以其君卞急而好洁,可行欺以激怒,遂倾瓶水以沃庭,俾废炉而烂卒。斯亦罪之大者,奚不书弑乎?其所未谕二也。

  盖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毛嫱之面或有疵瑕,而寝其鉴也;虚空之传响也,清浊必闻,不以绵驹之歌时有误曲,而辍其应也。夫史官执简,宜类于斯。苟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斯为实录。观夫子修《春秋》也,多为贤者讳。狄实灭卫,因桓耻而不书;河阳召王,成文美而称狩。斯则情兼向背,志怀彼我。苟书法其如是也,岂不使为人君者,靡惮宪章,虽玷白圭,无惭良史也乎?其所未谕三也。

  哀八年及十三年,公再与吴盟,而皆不书。桓二年,公及戎盟则书之。戎实豺狼,非我族类。夫非所讳而仍讳,谓当耻而无耻,求之折衷,未见其宜。其所未谕四也。

  诸国臣子,非卿不书,必以地来奔,则虽贱亦志。斯岂非国之大事,不可限以常流者耶?如阳虎盗入于讙,拥阳关而外叛,《传》具其事,《经》独无闻,何哉?且弓玉云亡,犹获显记;城邑失守,反不沾书。略大存小,理乖惩劝。其所未谕五也。

  案诸侯世嫡,嗣业居丧,既未成君,不避其讳。此《春秋》之例也。何为般、野之殁,皆以名书,而恶、视之殂,直云"子卒"。其所未谕六也。

  凡在人伦,不得其死者,邦君已上,皆谓之弑,卿士以上通谓之杀。此《春秋》之例也。案桓二年,书曰:"宋督弑其君与夷及其大夫孔父"。僖十年,又曰:"晋里克弑其君卓及大夫荀息"。夫臣当为杀,而称及,与君弑同科。苟弑、杀不分,则君臣靡别者矣。其所未谕七也。

  夫臣子所书,君父是党,虽事乖正直,而理合名教。如鲁之隐、桓戕弑,昭、哀放逐,姜氏淫奔,子般夭酷。斯则邦之孔丑,讳之可也。如公送晋葬,公与吴盟,为齐所止,为邾所败,盟而不至,会而后期,并讳而不书,岂非烦碎之甚?且案汲冢竹书、《晋春秋》及《纪年》之载事也,如重耳出奔,惠公见获,书其本国,皆无所隐。唯《鲁春秋》之记其国也,则不然。何者?国家事无大小,苟涉嫌疑,动称耻讳,厚诬来世,奚独多乎!其所未谕八也。

  案昭十二年,齐纳北燕伯于阳。"伯于阳"者何?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夫如是,夫子之修《春秋》,皆遵彼乖僻,习其讹谬,凡所编次,不加刊改者矣。何为其间则一褒一贬,时有弛张;或沿或革,曾无定体,其所未谕九也。

  又书事之法,其理宜明。使读者求一家之废兴,则前后相会;讨一人之出入,则始末可寻。如定六年书"郑灭许,以许男斯归。"而哀元年书"许男与楚围蔡。"夫许既灭矣,君执家亡,能重列诸侯,举兵围国者何哉?盖其间行事,必当有说。《经》既不书,《传》又阙载,缺略如此,寻绎难知,其所未谕十也。

  案晋自鲁闵公已前,未通于上国。至僖二年灭下阳已降,渐见于《春秋》。盖始命行人自达于鲁也,而《琐语》、《晋春秋》载鲁国闵公时事,言之甚详。斯则闻事必书,无假相赴者也。盖当时国史,它皆仿此。至于夫子所修也则不然。凡书异国,皆取来告。苟有所告,虽小必书;如无其告,虽大亦阙。故宋飞六鹢,小事也,以有告而书之;晋灭三邦,大事也,以无告而阙之。用使巨细不均,繁省失中,比夫诸国史记,奚事独为疏阔?寻兹例之作也,盖因周礼旧法,鲁策成文。夫子既撰不刊之书,为后王之则,岂可仍其过失,而不中规矩者乎?其所未谕十一也。

  盖君子以博闻多识为工,良史以实录直书为贵。而《春秋》记它国之事,必凭来者之辞;而来者所言,多非其实。或兵败而不以败告,君弑而不以弑称,或宜以名而不以名,或应以氏而不以氏,或春崩而以夏闻,或秋葬而以冬赴。皆承其所说而书遂使真伪莫分,是非相乱。其所未谕十二也。

  凡所未谕,其类尤多,静言思之,莫究所以。岂"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者欤?将"某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者欤?如其与夺,诸谢不敏。

  又世人以夫子固天攸纵,将圣多能,便谓所著《春秋》,善无不备。而审形者少,随声者多,相与雷同,莫之指实,榷而为论,其虚美者有五焉。

  案古者国有史官,具列时事,观汲冢所记,皆与鲁史符同。至如周之东迁,其说稍备;隐、桓已上,难得而详。此之烦省,皆与《春秋》不别。又"获君曰止。""诛臣曰刺,""杀其大夫曰杀,""执我行人","郑弃其师,""陨石于宋五。"诸如此句,多是古史全文。则知夫子之所修者,但因其成事,就加雕饰,仍旧而已,有何力哉?加以史策有阙文,时月有失次,皆存而不正,无所用心,斯又不可得而殚说矣。而太史公云:夫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其虚美一也。

  又案:宋襄公执滕子而诬之以得罪,楚灵王弑郏敖而赴之以疾亡,《春秋》皆承告而书,曾无变革。是则无辜者反加以罪,有罪者得隐其辜,求诸劝戒,其义安在?而左丘明论《春秋》之义云:"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彰,""善人劝焉,淫人惧焉。"其虚美二也。

  又案,《春秋》之所书,本以褒贬为主。故《国语》晋司马侯对其君悼公曰:"以其善行,以其恶戒,可谓德义矣。"公曰:"孰能?"对曰:"羊舌肸习于《春秋》。"至于董狐书法而不隐,南史执简而累进,又甯殖出君,而卒之犹名在策书。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捨者矣。自夫子之修《春秋》也,盖他邦之篡贼其君者有三,本国之弑逐其君者有七,莫不缺而靡录,使其有逃名者。而孟子云:"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无乃乌有之谈欤?其虚美三也。

  又案《春秋》之文,虽有成例,或事同书异,理殊画一。故太史公曰:"孔氏著《春秋》,隐、桓之间则彰,至定、哀之际则微,为其切当世之文罔,而褒忌讳之辞也。"斯则危行言逊,吐刚茹柔,推避以求全,依违以免祸。孟子云:"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其虚美四也。

  又案,赵穿杀君而称宣子之弑,江乙亡布而称令尹所盗,此则春秋之世,有识之士莫不微婉其辞,隐晦其说。斯盖当时之恒事,习俗所常行。而班固云:"仲尼殁而微言绝。"观微言之作,岂独宣父者邪?其虚美五矣。

  考兹众美,征其本源,良由达者相承,儒教传授,既欲神其事,故谈过其实。语曰:"众善之,必察焉。"孟子曰:"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寻世之言《春秋》者,得非睹众善而不察,同尧、舜之多美者乎?

  昔王充设论,有《问孔》之篇。虽《论语》群言,多见指摘,而《春秋》杂义,曾未发明。是用广彼旧疑,增其新觉,将来学者,幸为详之。

猜你喜欢
  卷七·本纪第七·世祖四·宋濂
  卷九 漢紀一·司马光
  第七十九回 目断乡关伟人又殁 衅开府院政客交争·蔡东藩
  康熙五十五年二月至康熙五十九年十月·蒋良骐
  卷之七百六十一·佚名
  钦定续通志卷三百八十二 列传一百八十二·纪昀
  卷五十九·傅恒
  志卷第十二 高丽史五十八·郑麟趾
  第五章 潜往东北 五 在封锁中·溥仪
  志第二十一 郡国三(原文)·范晔
  高道穆传·魏收
  萧渊明传·李延寿
  各国禁烟公约·佚名
  卷八十七·佚名
  治浙成规卷二·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谭曲杂札·凌濛初

    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其当行者曰“本色”。盖自有此一番材料,其修饰词章,塡塞学问,了无干涉也。故《荆》、《刘》、《拜》、《杀》为四大家,而长材如《琵琶》犹不得与,以《琵琶》间有刻意求工之境,亦开

  • 第十一出·李开先

    (末扮承局上白)仓忙终日为官差,此去如何敢打涯。太尉今成缚虎计,林冲难免目前灾,小人是个新来的承局。今日高太尉差我去诓林冲,将带宝剑来看,欲害他性命。兀的来到林冲门首,我索叫他一声。林武师在家否?(生上唱)【帝台春引】丹心

  • 御选金诗卷九·康熙

    钦定四库全书御选金诗卷九五言律诗一蔡松年闲居漫兴归田不早计歳月易云徂但要追莲社何须赐镜湖簿书欺俗吏绳墨守愚儒安得如嵇阮相从兴不孤吴激穷巷穷巷无来辙贫家有旧醅窗明怜雪在睡美觉春回菜甲方齐拆梅花亦半开茅檐

  • 林序·林朝崧

    林序曷言乎诗?情郁而不能无宣,意感而不能无作是已。曷言乎诗人?思必深,视必锐,立辞必诚是已。劳人思妇之所为,有不期工而自工者,虽诗人蔑以加也。至若言人人所欲言而又不能言,见人人所习见而又若无所见,则诗人之过人远矣。从兄

  • 心泉学诗稿巻五·蒲寿宬

    宋 蒲夀宬 撰七言律诗用翁雪舟送春韵三首锦衣年少不知愁风雨无端恼客游万防残红空过眼一畨新緑又从头夕阳细草堪横笛野渡垂杨可系舟三百六旬浑是醉饯春何用苦绸缪隙驹如箭未堪怜晴雨悲欢付自然九十春光能几日一畨花

  • 卷九十四·国朝·蒋一葵

    【毅皇帝】 〔武庙乐以异域事为戏,又更名以从其习。学鞑靼言,则自名曰忽必列;习回回食,则自名曰沙吉敖烂;学西番刺麻僧教,则自名为太宝法王领占班丹。尝命工人作盈尺小画,上数层,画喜佛及供养物。所画佛

  • 卷之一百七·佚名

    光绪六年。庚辰。春正月。己巳朔。上诣奉先殿堂子行礼。  ○遣官祭太庙后殿。  ○率王以下文武大臣诣慈□□□皿□门。庆贺慈安端裕康庆昭和庄敬皇太后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皇太后礼成。御太和殿受朝贺、诣大高

  • 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中卷七·杜大珪

    (宋)杜大珪 编王待制质墓志铭范仲淹孔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噫先圣谓善人之难得也如此世有德之清行之方政之平斯不谓之善人乎余见之于子野王公矣公讳质字子野其先太原人曾髙古籍大名皇考讳彻以文行显至右拾遗累赠太师

  • 卷五·郭居仁

    钦定四库全书 蜀监卷五 宋 郭允蹈 撰 江左不用蜀 晋咸康元年诏建威将军司马勲将兵安集汉中汉主夀撃败之夀遂置汉中守宰城南郑而还 永和三年荆州刺史桓温伐蜀取之蜀故将邓定隗文等反入据成都征虏将军杨谦弃涪城走保

  • 镇海传·宋濂

    镇海,姓怯列台氏。最初为太祖的军伍长,在与诸王百官大会于兀难河时,镇海请上尊号,称太祖为成吉思汗帝。太祖五年(1210),镇海因从征乃蛮有功,赐良马一匹。太祖七年,从攻曲出、塔塔儿、钦察、唐兀、只温、契丹、女直、河西诸国

  • 纲鉴易知录卷九十·吴楚材

    南宋纪端宗皇帝纲 丁丑,端宗皇帝景炎二年,春正月,文天祥移屯漳州。汀守黄去疾及吴浚降元。纲 元命道士张宗演领江南道教。纲 二月,元军入广州,遂陷广东诸郡。纲 文天祥诛吴浚。目 浚既降元,因至漳州说天祥降,天祥责以大

  • 卷二十九·朱熹

    钦定四库全书四书或问巻二十九宋 朱子 撰孟子或问孟子本欲朝王矣王召之则辞而不往何也曰孟子于齐实处賔师之位而未尝受禄葢非齐王之所得臣也其相见之节王就而见孟子则可孟子自往而见王则不可王而召之则既失礼矣而

  • 不要盲从上级·孔子

    【原文】 季子然①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②,曾③由与求之间。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④矣。” 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注释】 ①季子

  • 普觉菩萨·佚名

      于是,普觉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隐。世尊,末世众生去佛渐远,贤圣隐伏,邪法增炽,使诸众生求何等人?依何等法?行何等行?除去何病?云

  • 遇见精神的出生地·李叔同

    我从滚滚红尘中走来,厌倦了浮华声色,内心渴望一份安宁和平静,于是风华旋裹的氛围随着心境而转变,我终于做了一个再合适不过的选择:断了尘缘,皈依佛门,法名演音,号弘一。遇见精神的出生地人生苦短,生命无常,疲惫劳乏的心需要一片

  •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九卷·佚名

    阿毗昙毗婆沙论 第九卷迦旃延子造五百罗汉释北凉天竺沙门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译杂犍度智品之五云何名身。云何句身。云何味身。乃至广说。问曰。何以故作此论。答曰。彼作经者意欲尔。乃至广说。复有说者。彼尊者

  • 卷第九十三·李通玄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九十三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厘经合论 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六 【论】第三海岸聚落善住比丘主修行住。 【经】尔时善财童子专念善知

  • 扈从西巡日录·高士奇

    一卷。清高士奇撰。康熙十年(1671),康熙帝巡视山西,驻骅五台山,高士奇以侍讲供奉内廷,扈从前往。本书即按日记其从京师至五台山沿途见闻。始于二月十二日,迄于三月初七日。凡山川古迹,人物风土,皆考源流,颇为详核。而康熙帝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