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内篇 曲笔第二十五

  肇有人伦,是称家国。父父子子,君君臣臣,亲疏既辨,等差有别。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论语》之顺也;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自兹已降,率由旧章。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其有舞词弄札,饰非文过,若王隐、虞预毁辱相凌,子野、休文释纷相谢。用舍由乎臆说,威福行乎笔端,斯乃作者之丑行,人伦所同疾也。亦有事每凭虚,词多乌有:或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诬人之恶,持报己仇。若王沈《魏录》述贬甄之诏,陆机《晋史》虚张拒葛之锋,班固受金而始书,陈寿借米而方传。此又记言之奸贼,载笔之凶人,虽肆诸市朝,投畀豺虎可也。

  然则史之不直,代有其书,苟其事已彰,则今无所取。其有往贤之所未察,来者之所不知,今略广异闻,用标先觉。案《后汉书·更始传》称其懦弱也,其初即位,南面立,朝群臣,羞愧流汗,刮席不敢视。夫以圣公身在微贱,已能结客报仇,避难绿林,名为豪杰。安有贵为人主,而反至于斯者乎?将作者曲笔阿时,独成光武之美;谀言媚主,用雪伯升之怨也。且中兴之史,出自东观,或明皇所定,或马后攸刊,而炎祚灵长,简书莫改,遂使他姓追选,空传伪录者矣。陈氏《国志·刘后主传》云:"蜀无史职,故灾祥靡闻。"案黄气见于姊归,群鸟堕于江水,成都言有景星出,益州言无宰相气,若史官不置,此事从何而书?盖由父辱受髡,故加兹谤议者也。

  古者诸侯并争,胜负无恒,而他善必称,己恶不讳。逮乎近古,无闻至公,国自称为我长,家相谓为彼短。而魏收以元氏出于边裔,见侮诸华,遂高自标举,比桑乾于姬、汉之国;曲加排抑,同建邺于蛮貊之邦。夫以敌国相仇,交兵结怨,载诸移檄,庸可致诬,列诸缃素,难为妄说。苟未达此义,安可言于史邪?夫史之曲笔诬书,不过一二,语其罪负,为失已多。而魏收杂以寓言,殆将过半,固以仓颉已降,罕见其流,而李氏《齐书》称为实录者,何也?盖以重规亡考未达,伯起以公辅相加,字出大名,事同元叹,既无德不报,故虚美相酬。然必谓昭公知礼,吾不信也。语曰:"明其为贼,敌乃可服。"如王劭之抗词不挠,可以方驾古人。而魏书持论激扬,称其有惭正直。夫不彰其罪,而轻肆其诛,此所谓兵起无名,难为制胜者。寻此论之作,盖由君懋书法不隐,取咎当时。或有假手史臣,以复私门之耻,不然,何恶直丑正,盗憎主人之甚乎!

  盖霜雪交下,始见贞松之操;国家丧乱,方验忠臣之节。若汉末之董承、耿纪,晋初之诸葛、毋丘,齐兴而有刘秉、袁粲,周灭而有王谦、尉迥,斯皆破家殉国,视死犹生。而历代诸史,皆书之曰逆,将何以激扬名教,以劝事君者乎!古之书事也,令贼臣逆子惧;今之书事也,使忠臣义士羞。若使南、董有灵,必切齿于九泉之下矣。

  自梁、陈已降,隋、周而往,诸史皆贞观年中群公所撰,近古易悉,情伪可求。至如朝廷贵臣,必父祖有传,考其行事,皆子孙所为,而访彼流俗,询诸故老,事有不同,言多爽实。昔秦人不死,验苻生之厚诬;蜀老犹存,知葛亮之多枉。斯则自古所叹,岂独于今哉!

  盖史之为用也,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苟违斯法,岂曰能官。但古来唯闻以直笔见诛,不闻以曲词获罪。是以隐侯《宋书》多妄,萧武知而勿尤;伯起《魏史》不平,齐宣览而无谴。故令史臣得爱憎由己,高下在心,进不惮于公宪,退无愧于私室,欲求实录,不亦难乎?呜呼!此亦有国家者所宜惩革也。

猜你喜欢
  卷二十六 文宗·王夫之
  补遗卷第二·徐鼒
  读礼通考卷二十五·徐乾学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五百七·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三十四·佚名
  卷之一千三百七十一·佚名
  ●卷九·余继登
  ◎萨镇冰勤俭可风·宣南吏隐
  八八五 寄谕广西巡抚朱椿等不必查办回教书籍·佚名
  二三九 军机大臣奏进呈高晋解(缺)·佚名
  定南王孔传·佚名
  卷一百四十九·杨士奇
  卷之九十四  平蠻錄(明)王軾 撰·邓士龙
  后唐纪四 明宗圣德和武钦孝皇帝上之下天成元年(丙戌、926)·司马光
  卷七·徐自明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熊禾·唐圭璋

      禾字去非,号勿轩,又号退斋,建安崇泰里人。淳祐七年(1247)生。咸淳十年(1274)进士,授汀州司户参军。宋亡不仕,入武夷,筑洪源书堂讲学。又归故里,筑鳌峰书堂。皇庆元年(1312)卒,年六十六。学者称勿斋先生。   婆罗门引   送张

  • 广州四先生诗巻一·佚名

    雪篷诗选黄哲字庸之番禺人世为荔湾着姓哲弱冠而孤刻苦读书通五经尝借人文选手钞之沈玩究竟遂能作诗造晋唐奥域性好山水结庐蒲涧栖息其中往来罗浮峡山南华诸名胜自以为未足乃辞家度庾岭过吴楚游燕齐间一时湖海英豪皆与

  • 卷一百六十五 表五·赵尔巽

      ◎皇子世表五   表略

  • 卷三百八十二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起哲宗元祐元年七月丙辰盡是月甲戌   秋七月丙辰朔,尚書省言:「舊制:中外學官並試補。近詔尚書、侍郎、左右司郎中、學士、待制、兩省、御史臺官、國子司業各舉二員,宜罷試法。」先是,王巖叟言:「伏以砥名礪行,以待用

  • 卷六·岳珂

      汪革谣谶   淳熙辛丑,舒之宿松民汪革,以铁冶之众叛,比郡大震,诏发江、池大军讨之,既溃,又诏以三百万名捕。其年,革遁入行都,厢吏执之以闻,遂下大理狱,具枭于市。支党流广南。余尝闻之番易周国器(元鼎),曰:"革字信之,本严遂安人

  • 卷之一千三百八十四·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杨义臣传·李延寿

    杨义臣,代人,原姓尉迟。其父尉迟崇,出仕周朝,为仪同大将军,率兵镇守恒山。当时,隋文帝任定州总管,尉迟崇见文帝相貌非同常人,经常主动与之结交,文帝同他非常友好。文帝任丞相时,尉迟迥起兵叛乱,尉迟崇因与尉迟迥有宗族关系,就自我

  • 隋河间王杨弘传·李延寿

    河间王杨弘,字辟恶,隋文帝杨坚从祖之弟。祖父爱敬。早卒。父杨元孙,自幼便成为孤儿,随母亲郭氏寄养在舅族家。武元帝与周文帝在关中树起义旗的时候,元孙在邺城,害怕被齐人杀害,于是就借舅族家的姓氏为姓,改姓郭。元孙死后,齐国

  • 卷三十三·杨士奇

    <史部,诏令奏议类,奏议之属,历代名臣奏议>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三十三明 杨士奇等 撰治道宋仁宗时度支判官王安石上疏曰臣愚不肖蒙恩备使一路今又蒙恩召还阙廷有所任属而当以使事归报陛下又不自知其无以称职

  • 卷九·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大金集礼钦定四库全书大金集礼卷九亲王公主亲王       宗室公主       郡县主亲王天眷元年定到国封等第大国二十辽燕梁宋秦晋汉齐魏赵越许楚鲁冀豫雍兖陈曹次国三十蜀隋郑卫吴韩

  • 太宗皇帝实录卷第七十八·钱若水

    起至道二年五月,尽八月辛丑诏开封府判官杨徽之等三人分按行管 内诸县田畒旱损甚者蠲其税。壬寅,新作相国寺三 门成 上亲书额金填其字以赐之。癸卯,四方馆使曹璨自河西来奏边事云李继迁率众万馀窥灵州 上召宰相等于北苑

  • 三十年(下)·佚名

    秋七月7月1日○朔庚寅,上在貞陵洞行宮。○王世子問安。7月2日○辛卯,經歷宋一魁來時御所,上出迎請拜。○司諫院啓曰:「龜城府使楊鶴瑞,前爲守令,巧作名目,專事侵虐,闔境嗷嗷。如此汎濫之人,不可一日在官,重貽民害。請命罷職。」

  • 景公问古之盛君其行如何晏子对以问道者更正第十一·晏婴

    景公问晏子曰:“古之盛君,其行何如?”晏子对曰:“薄于身而厚于民,约于身而广于世;其处上也,足以明政行教,不以威天下;其取财也,权有无,均贫富,不以养嗜欲;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尽智导民,而不伐焉,劳力岁事,而不责焉;为政尚

  • 卷七十六·湛若水

    钦定四库全书 格物通卷七十六    明 湛若水 撰 修虞衡上【贡赋附】 易繋辞传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臣若水通曰此是圣人制网罟之器以为佃渔取离卦之象也作者创始之名网以取兽曰佃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五·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七十五摄决择分中菩萨地之四复次当知菩萨毗奈耶略有三聚。初律仪戒毗奈耶聚。如薄伽梵为诸声闻所化有情略说毗奈耶相。当知即此毗奈耶聚。云何摄善法戒毗奈耶聚。谓诸菩萨于摄善法戒勤

  • 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陀天经讲要·太虚

      ──二十一年七月在武昌佛教正信会讲────   悬论    一 释题目    二 明纲要     甲 净土存在之理     乙 求生净土之意义     丙 十方佛菩萨净土甚多     丁 兜率净土

  • 佛说灌顶十二万神王护比丘尼经卷第二·佚名

        东晋天竺三藏帛尸梨蜜多罗译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舍卫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有七比丘尼名修陀利。在山中冢墓间禅思一心。有诸恶鬼神啖人精气者。娆是比丘尼脱其衣裳。不听游行入村

  • 三皇文·佚名

    道家符箓书。又称《三皇内文》、《三皇经》,全称《洞神三皇经》。系《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的合称。是“劾召万神”之书。传出自黄帝,有道之士得之于山中石壁,原书“作字似符文又似篆文”。陶弘景将此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