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杨义臣传

杨义臣,代人,原姓尉迟。其父尉迟崇,出仕周朝,为仪同大将军,率兵镇守恒山。当时,隋文帝任定州总管,尉迟崇见文帝相貌非同常人,经常主动与之结交,文帝同他非常友好。文帝任丞相时,尉迟迥起兵叛乱,尉迟崇因与尉迟迥有宗族关系,就自我囚禁,派遣使者赴朝请罪。文帝致书安慰尉迟崇,讲明利害,令尉迟崇立即驰赴京师,经常把他带在身边。隋文帝开皇初年,封尉迟崇为秦兴公。过了一年多,尉迟崇跟随达奚长儒赴周..打击突厥军,奋力杀敌,战死于军中。追赠为将军、豫州刺史,由杨义臣继承其父尉迟崇的官爵。

  当时,杨义臣尚年幼,寄养在家中,未到弱冠的年龄,就奉诏象千牛卫一样,宿卫宫中数年,赏赐非常丰厚。文帝曾经言及恩人故旧,看着杨义臣嗟叹很久,于是下诏赐义臣姓杨,编入皇亲名籍,成为文帝的从孙。时间不久,拜任陕州刺史。义臣性情谨慎忠厚,擅长骑马射箭,有将领之才。后来,突厥头领达可汗率兵侵犯边塞,杨义臣以行军总管的身份领兵出白道,大破突厥军。第二年,突厥人又侵犯边境,杨义臣领兵追击,追至大斤山,与突厥军相遇。这时,太平公史万岁也领兵追至,史、杨合兵,大败突厥军。史万岁受到杨素的陷害,杨义臣的功劳竟然也不予记录。

  炀帝即位,汉王杨谅造反。当时,代州总管李景被杨谅的部将乔钟葵围困,杨义臣当时任朔州总管,奉诏往救李景。钟葵见杨义臣的兵少,就率领所部军兵一起迎击。钟葵手下的亚将王拔骁勇善战,善用丈八长槊,箭射却射不中他,经常带着几个骑兵冲锋陷阵。杨义臣把他视为大患,招募能够敌挡王拔的人。车骑将军杨思恩请命阻挡王拔。杨义臣见杨思恩气貌雄伟,看了他一眼说:“是个壮士!”赐给他酒喝。杨思恩望见王拔站立阵后,扔酒杯于地,纵马而去。战了两个回合,杨思恩没能取胜,跟随他去的骑兵退了回来,杨思恩被王拔杀死于阵上。王拔乘胜追击,杨义臣的军队败逃十多里。杨义臣用重金赎回杨思恩的尸首,哭得十分悲痛,三军将士没有不痛哭流涕的,跟随杨思恩上阵的骑士都被腰斩。杨义臣以为自己的兵力不足,就把军中的牛驴驱赶到山谷间,以收出其不意的效果。杨义臣在午后申时再次与钟葵交战,双方军队刚刚交锋,杨义臣命令驱使牛驴的士卒迅速前进。一时间战鼓齐鸣,尘烟蔽日,钟葵的军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认为是伏兵天降,于是就纷纷溃逃,杨义臣驱兵追击,大破钟葵兵。杨义臣因功晋位上大将军,逐步升任至太仆卿。

  随大军征讨吐谷浑,受命驻军琵琶峡,南北连营八十里,南与元寿的军队相接,北连段文振的军队,一起在覆袁川围攻吐谷浑首领。又随大军征伐辽东,率军直指肃慎道。到鸭绿水,与乙支文德交战,每次都是充当先锋,一天打了七个胜仗。后来因各路军马都战败,竟然连坐免官。很快又官复原职。第二年,以副将的身份,与大将军宇文述一起攻取平壤。行至鸭绿水,适逢杨玄感作乱,进犯扶风、安定,杨义臣奉诏率兵平定叛乱。不久,又跟随文帝再次征讨辽东,晋升为左光禄大夫。

  这时,渤海高士达、清河张金称聚集在一次,为害地方,攻陷郡县。炀帝派遣将军段达征讨,未能平定,诏令杨义臣率辽东兵回师,攻击叛贼,大败高士达军,将张金称斩首。又收伏降兵,进入豆子..,讨伐乱贼格谦,生俘格谦,呈书奏知炀帝。炀帝害怕杨义臣的威名,急令杨义臣回朝,盗贼因此又兴盛起来。杨义臣因军功晋位为光禄大夫,不久又升任礼部尚书。死于官任。

猜你喜欢
  列传第五十三 苏尹毕李郑王许潘倪席齐·欧阳修
  卷二百九十 列传七十七·赵尔巽
  卷九十八 志七十三·赵尔巽
  卷四百四十八 元祐五年(庚午,1090)·李焘
  ●簷曝雜記卷四·赵翼
  卷二十一·张廷玉
  卷第三十七·徐鼒
  卷之二百五十七·佚名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七·刘时举
  卷三十四·萧常
  日记 光绪廿九年癸卯·恽毓鼎
   第二十一章 謙退之道·林语堂
  宇文忻传·魏徵
  张文礼传·薛居正
  卷八十三·雍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十二出 辞院·孔尚任

    ◎癸未十月〖西地锦〗(末扮杨文骢冠带上)锦绣东南列郡,英雄割据纷纷;而今还起周郎恨,江水向东奔。下官杨文骢,昨奉熊司马之命,托侯兄发书宁南,阻其北上,已遣柳敬亭连夜寄去。还怕投书未稳,一面奏闻朝廷,加他官爵,荫他子侄;又一面知

  • 第十九齣~第二十七齣·崔时佩

    第十九齣 琴心写恨【卜算子】〔生上〕月挂柳梢头。漏断人初静。千古风流指下生。付与知音听。东边日出西边雨。莫道无情却有情。日间红娘说道相如将琴挑动文君之意。不免叫琴童取琴出来。琴童何在。〔丑上〕夜静瑶琴

  • 声调谱论例·赵执信

    古乐府须知其题意眀其比兴使气味音节皆得古人之致可矣其诗有转韵一韵长短句近体絶句之不同不可选也须细防之新乐府皆自制题大都言时事而中含美刺所谓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此诗家眞实本领近代名公亡之久矣亦宜全读

  • 宋词三百首(7)·朱祖谋

    端午深院榴花吐,画帘开、綀衣纨扇,午风清暑。儿女纷纷夸结束。新样钗符艾虎。早已有、游人观渡。老人逢场慵作戏,任陌头、年少争旗鼓。溪雨急,浪花舞。灵均标致高如许!忆生平、既纫兰佩,更怀椒醑。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

  • 平定三逆方略卷四十五·佚名

    卷四十五   康熙十八年五月乙巳,命调福建水师提督伯王之鼎为四川提督。时上以湖广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谙习水性,令其进剿「海寇」,特授为福建水师提督;故以之鼎调补四川。   丁未,诏理事官麻勒吉赴广西暂辖定南王所属

  •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一百三十六·佚名

    .TRS_Editor P{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DIV{margin-bottom:15px;line-height:1.5;font-family:宋体;font-size:12pt;}.TRS_Editor TD{margin-bottom:1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四百四十一·佚名

    万历三十五年十二月己未朔中城御史李应魁赈济事竣报闻○户科都给事中姚文蔚劾福建税监高采不报○庚申漷县永乐店地方建 景命殿成竖碑纪事其文曰朕维帝王之兴率本母德华渚洽阳钟灵肇祉载之诗书烁乎盛矣朕以眇躬御极已

  • ◎全国烟酒公卖局·费行简

    袁政府财政非不充裕,以图谋称帝,尽耗于无形之暗支。其时卖国借款,尚不至如今日之盛,故周缉之长财政时,建议重征奢侈消耗品税,以补助入帑,公府会议。袁已首肯,而在座者,谓非先改海关税则。徒重征于内地,既伤国体,而税入亦无多,不如

  • 第三册 崇德元年二月·佚名

    第三册 崇德元年二月初六日,小妈妈、满珠习礼舅舅,汗之福晋率诸贝勒之福晋送行,至五里外演武场,杀牛羊,大宴而还。初十日,汗以巴克什达海精通汉文典籍,尽力辅佐王政,注念不忘,召达海三子至,飨以美食,并赐一野猪肉、鹿一、鱼二十

  • 卷六十四·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 御定历代纪事年表卷六十四 【起甲申唐中宗嗣圣元年○止壬子唐睿宗太极元年】凡二十九年 表例说 【臣】之枢谨按唐武后称制与汉吕后王莽皆纲目凡例所谓簒位干统而不及传世者也通监仍唐史本纪高宗之後即

  • 陈仲微传·脱脱

    陈仲微,字致广,瑞州高安人。他的祖先居住在江州,嘉奖为义门。嘉泰二年(1202),考中进士。调任为莆田县尉,恰逢没有县令,通判又罢免柔弱与不任职的人,有关部门把县令的事委任给他。那年歉收,部卒与饥民一起造反,陈仲微立刻把作乱

  • 孙景西·佚名

    孙景西先生小传孙先生名元方字景西安徽寿州之世族也天资聪颖年十九留美求学二十八得哲学学士学位回国入北京中国银行办事时中国银行正拟草定银行营业规则及发行纸币其规划多为先生所手定未几任中国银行监察员兼财政币

  • 圣人无常师·孔子

    【原文】 卫公孙朝①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②,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注释】 ①卫公孙朝:卫国大夫公孙朝。②文武之道:周文王、周

  • (十)·钱穆

    《近思录》卷十处事之方,凡六十四条。其中一条云:“伊川每见人论前辈之短,则曰,汝辈且取他长处。”今按:中国人处世,善与人同,与人为善,乐取于人以为善,遂以养成和合之风。今日国人崇慕西化,此亦乐取于人也。然于前言往行四千年

  •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玄奘

    瑜伽师地论卷第三十一本地分中声闻地第十三第三瑜伽处之二云何勤修缘起观者。寻思六事差别所缘毗钵舍那。谓依缘性缘起增上正法听闻受持增上力故。能正了知如是如是诸法生故彼彼法生。如是如是诸法

  • 曹溪大休珠禪師書問卷第九·佚名

    侍者德瀾錄瑞鹿法孫行信編次附佛日雨老和尚書(時師住密印)每見人來,知吾孫法道將隆,兼能自愛,不輕許可,寔為我懷,久久無倦,不愁雲門佛法之不後耀也。佛日禪眾俱精進兩堂共二百五十餘,堂外亦二百五十餘。兩堂首座,一為革故,易號

  • 第八 醯摩迦学童所问之义释·佚名

    一尊者醯摩迦曰: 瞿昙教之前 人人曾语我“有斯应有斯” 自为解说事 此皆受卖说 此皆增思择(妄想) 我已不喜彼(一〇八四)“人人曾语我解说事”[之句中],“事”者,是婆和利婆罗门及其他彼之

  • 补红楼梦·佚名

    长篇小说。清佚名撰。四十八回。作者原署“嫏嬛山樵”,于第一回中又自称“著《参同契》者之裔”,故知其姓魏,余不详,此书系曹雪芹《红楼梦》续书之一。自序撰于嘉庆十九年(1814),成书当在此时。书从黛玉死日写起,言其阴魂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