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东都事略卷八十七下

列传七十下

  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永兴军朝辞进对犹乞免本路青苖助役宣抚使下令调发光拒不受上疏极言方凶歳公私困弊不可举事若乏军兴臣坐之于是一路独得免顷之上疏曰臣之不才最出羣臣之下先见不如吕诲公直不如范纯仁程颢敢言不如蘓轼孔文仲勇决不如范镇此数人者覩安石所爲抗章对策极言其害而镇因乞致仕臣闻居其位者必忧其事食其禄者必任其患茍或不然是爲盗窃臣虽不似尝受教于君子不忍以身爲盗窃之行今陛下唯安石之言是信安石以爲贤则贤以爲愚则愚以爲是则是以爲非则非谄附安石者谓之忠良攻难安石者谓之谗慝臣之才识固安石之所愚臣之议论固安石之所非今日所言于陛下亦安石之所谓谗慝者也若臣罪与范镇同则乞依镇例致仕若罪重于镇或窜或诛惟陛下裁处移知许州不赴遂乞判西京留司御史台以归自是絶口不论事至熙宁七年神宗以天下旱蝗诏求直言光读诏泣下欲黙不忍乃复陈六事一青苗二免役三市易四边事五保甲六水利此尤病民者宜先罢又以书责宰相吴充天子仁圣如此而公不言何也凡居洛十五年再任留司御史台四任提举崇福宫拜资政殿学士神宗崩光赴阙临衞士见光入皆以手加额曰此司马相公也民遮道呼曰公毋归洛留相天子活百姓所在数千人聚观之光惧会放辞谢遂径归洛宣仁后闻之遣使劳光问所当先者光言近歳士大夫以言爲讳闾阎愁苦于下而上不知明主忧勤于上而下无所诉此罪在羣臣而愚民无知归怨先帝宜下诏首开言路从之下诏牓朝堂而当时有不欲者于诏语中设六事以禁切言者曰若阴有所怀犯非其分或扇摇机事之重或迎合已行之令上以顾望朝廷之意以侥幸希进下以惑流俗之情以干取虚誉若此者必罚无赦宣仁后封诏草以问光光曰此非求谏乃拒谏也人臣惟不言言则入六事矣请改赐诏书攽之天下于是四方吏民言新法不便者数千人除知陈州且过阙入见使者劳问相望于道至则拜门下侍郎光力辞诏曰先帝新弃天下天子幼冲此何时而君辞位邪光乃不敢辞是时民日夜引领以观新政而进说者以爲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光慨然争之曰先帝之法其善者虽百世不可变也若安石惠卿等所建爲天下害非先帝夲意者改之当如救焚振溺犹恐不及昔汉文帝除肉刑斩右趾者弃市笞五百者多死景帝元年即改之武帝作盐铁酤均输等法昭帝罢之唐代宗纵宦官公求赂遗置客省拘滞四方之人德宗立未三月罢之德宗晚年爲宫市五坊小儿暴横盐铁月进羡余顺宗即位罢之当时恱服后世称颂未有或非之者也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众议乃定遂罢保甲团敎依义勇法嵗一阅保马不复买见在者还监牧给诸军废市易法所储物皆鬻之不取息而民所欠钱皆除其息户部左右曹钱谷皆领之尚书凡昔之三司使事皆归户部使尚书周知其数量入以爲出时独免役青苗将官之法犹在而西戎之议未决也山陵毕迁正议大夫光自以不与顾命不敢当不许元祐元年光始得疾叹曰四患未除吾死不瞑目矣乃力疾上疏论免役五害乞直降敕罢之率用熙宁以前法又论西戎大略以和戎爲便用兵爲非时异议者甚众其后文彦博议与光合众不能夺又论将官之害诏诸将兵皆州县又乞废提举常平司以其事归之转运使及提防刑狱光谓监司多新进少年务爲刻急天下病之乞自大中大夫待制以上于郡守中举转运使提防刑狱于通判中举转运判官又以文学德行吏事武略等爲十科以求天下遗才命文武升朝以上歳举经明行修一人以爲进士髙选皆从之拜左仆射疾稍闲将起视事诏免朝觐许以肩舆三日一入都堂或门下尚书省光不敢当曰不见君不可以视事诏肩舆至内东门子康扶入对小殿且曰毋拜光皇恐入对延和殿再拜遂罢青苗钱专行常平粜籴法数月复病薨于位年六十八宣仁后闻之恸哲宗亦感涕不已时方躬祀明堂礼成不贺赠太师温国公諡曰文正御篆其碑曰忠清粹德光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出于天性自少及老语未尝妄其好学如饥之耆食于财利纷华如恶恶臭诚心自然天下信之于学无所不通音乐律歴天文书数皆极其妙晚节爲冠昬丧祭法适古今之宜自始立朝至于爲相自以遭遇圣明言听计从欲以身徇天下躬亲应务不舍昼夜賔客见其体羸曰诸葛孔明二十罚以上皆亲之以此致疾公不可以不戒光曰死生有命也爲之益力病革谆谆不复自觉如梦中语然皆朝廷天下事也既没其家得遗奏八纸上之皆手札论当世要务百姓闻其丧罢市而往吊粥衣而致奠巷哭而过车盖以万千数而京师民画其像刻印鬻之家置一本饮食必祝焉四方皆遣人求之京师时画工有致富者绍圣初章惇擅政用周秩爲监察御史秩小人也方光薨时秩爲博士议光諡爲文正及是乃谓光改更弊法爲尽废先帝政事于是追赠諡及仆所赐神道碑再贬清海军节度副使又追贬朱崖军司户参军元符三年复太子太保蔡京爲相复追降左光禄大夫寻除名入党籍大观中复太子太保靖康元年赠太师复赐諡配享哲宗庙廷光有文集八十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録三十卷考异三十卷其所著述又数百卷初光患历代史繁重学者不能综况于人主遂约战国至秦二世如左氏体爲通志以进英宗命光续其书置局秘阁以其所素贤者刘攽刘恕范祖禹爲属凡十九年而成神宗尤重其书以爲贤于荀恱亲爲制序赐名资治通鉴诏迩英读其书云子康刘恕附传

  康字公休幼端谨不妄言笑事父母至孝凛然有光之风以明经擢第爲富平簿光修资治通鉴奏爲检阅文字除秘书省正字迁校书郎以父丧免服除召爲著作佐郎兼侍讲康上疏曰王者以民爲天民以食爲天自古祸乱之兴皆由饥馑爲国必有九年之蓄乃可备水旱昔魏李悝爲平籴之法国以富强东汉永初以后水旱十年和熹临朝用征和故事徙置饥民于丰熟诸郡躬自减撤以救灾戹故天下复平唐太宗贞观初天下连歳灾害太宗勤而抚之民虽东西就食未尝嗟怨至四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自古圣贤之君非无水旱之灾惟有以待之则不爲甚害如汉唐之策已非处处皆有蓄积故令民东西就食此策之下者也魏文侯举国四境悉令平籴所在有储此策之中者也三代而上国有九年之蓄此策之上者也今臣愿陛下先爲汉唐之下策以济目前之艰俟及丰穰乃爲魏文侯之中策积以歳月渐及三代之上策乗今秋熟令州县广籴民食所余悉归于官今冬来春令饥民就食俟乡土丰穰乃还本土夫国家积财惟以安国民安则国安故凡爲国者一丝一毫皆当爱惜惟于济民则不当吝陛下诚能捐数十万金帛以爲天下大夲则四海幸甚夫实仓廪使百姓足食非独可以消患太平之化由是而兴措刑之夲无先于此矣除右正言以亲嫌不就上疏历陈前世治少而乱多祖宗剏业之艰难积累之勤劳以劝上及时向学守天下大器曰德曰才曰识三者皆由于学又劝太皇太后每于禁中训导其言切至又言孟子爲书最醇正陈王道尤明白所宜观览寻讲孟子迁左司谏以疾除直集贤院提防崇福宫方病召医李积于兖州积时年七十余老于家于是乡民闻之告积曰百姓受司马相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来告者日夕不絶积未至而康卒年四十一特赠右谏议大夫绍圣四年追夺赠官

  刘恕字道原筠州人也父涣字凝之举进士爲颍上令以刚直不屈于上位即弃官而归家于庐山之阳时年且五十欧阳脩与涣同年进士也髙其节作庐山髙诗以美之涣居庐山三十余年环堵萧然饘粥以爲食而游心尘垢之外超然无戚戚之意以寿终恕少頴悟俊抜读书过目即成诵年四歳坐客有言孔子无兄弟者恕应声曰以其兄之子妻之一坐惊异年十八试经义说书皆第一释褐爲钜鹿簿迁和川令恕爲人强记博闻于书无所不览有史学司马光修资治通鉴奏请同编修恕于魏晋以后事尤能精详考证前史差谬光悉委而取决焉王安石与恕有旧欲引恕修三司条例恕以不习金谷爲辞因言天子方属公以政事宜恢张尧舜之道以佐明主不应以财利爲先安石不能用而亦未之怒也及吕诲得罪知邓州恕往见安石曰公所以致人言盖亦有所未思因爲条陈所更法令不合众心者宜复其旧则议论自息安石怒遂与之絶方安石用事呼吸成祸福髙论之士始异而终附之面誉而背毁之口顺而心非之者皆是也恕奋厉不顾直指其事或面刺安石至变色公议其得失无所隐光出知永兴军恕亦以亲老告归南康乞监酒税以就养有诏即官下编修光判西京留台奏迁书局于洛阳恕奏请乞身诣光议修书事朝廷许之恕居母丧又诏就第续成前书丧未除而卒年四十七着十国纪年四十二卷资治通鉴外纪十卷包牺至周厉王疑年谱共和至熙宁年略谱各一卷

  臣称曰君子之用世也惟人心岂可以强得哉湛然无欲而推之以至诚斯天下归仁矣光以忠事仁宗而大计以定以义事英宗而大伦以正以道事神宗而大名以立以德事哲宗而大器以安方其退居于洛也若与世相忘矣及其一起则泽被天下此无他诚而已诚之至也可使动天地感鬼神而况于人乎故其生也中国四夷望其用及其死也罢市巷哭思其德其能感人心也如此是岂人力所致哉自古未之有也

猜你喜欢
  卷三十一 陈胜项籍传第一·班固
  卷九十五·志第四十四·食货三·宋濂
  卷五十六·志第三十二·礼十·张廷玉
  王隱晉書卷十一·汤球
  ●后序·王致远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五·佚名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三十二·佚名
  卷之八十六·佚名
  卷之三百十七·佚名
  侯渊传·魏收
  周顺昌传·张廷玉
  卷十五·鄂尔泰
  卷十三·赵汝愚
  卷一百八十二·佚名
  第三节 武后政治·吕思勉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刘景翔·唐圭璋

      景翔号溪山,安成(今江西安福县境内)人。   念奴娇   瑞香   甚情幻化,似流酥围暖,酣春娇寐。不数锦篝烘古篆,沁入屏山沉水。笑吐丁香,紫绡衬粉,房列还同蒂。翠球移影,媚人清晓风细。   依约玉骨盈盈,小春暖逗,开到灯

  • 第四折·王晔

    (彭大上,云)昨日周公着我磨了斧头,到城外砍那小桃树去。这桃花女在我面上有活命之恩,本等不好去得,被那周公逼勒不过,只得应承了他。我想他拣的日辰都是凶神恶杀,尚且没奈他何,他是个人叫做桃花女,须不是那桃树,莫说砍倒这树枝

  • 闻一多先生的书桌·闻一多

    忽然一切的静物都讲话了,忽然间书桌是怨声腾沸:墨盒呻吟道“我渴得要死!”字典喊雨水渍湿了他的背;信笺忙叫道弯痛了他的腰;钢笔说烟灰闭塞了他的嘴,毛笔讲火柴烧秃了他的须,铅笔抱怨牙刷压了他的腿;香炉咕喽着“这些野蛮的书

  • 孟宾于诗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孟宾于(900?—983?),字国仪 ,连州(今广东 省阳山县 )人 。少年时将所作诗百余首题为《金鳌集》,为时人称誉 。后晋天福九年(944)进士及第。 后归南唐,李后主用为丰城薄,迁滏阳令。后隐居吉州玉笥山,自号“群玉峰叟”。一

  • 列传第五十三·刘昫

    ○郭虔瓘 张嵩 郭知运 子英杰 王君? 贾师顺附 张守珪 牛仙客 王忠嗣 郭虔瓘,齐州历城人也。开元初,累迁右骁卫将军,兼北庭都护。二年春,突厥默啜遣其子移江可汗及同俄特勒率精骑围逼北庭,虔瓘率众固守。同俄特勒单骑

  • 卷之一千二百二十七·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一五〇 中日学院·周作人

    以前对于中日问题,还不能没有幻想,希望它能够和平解决,因此徒劳的作些活动,第一次的中日学术协会,已经失败了,第二次又来计划改革同文书院,设立了中日教育会。这也是由于坂西和土肥原的介绍,与东亚同文会的代表大内见面,商议将

  • 志第二十二 郡国四(原文)·范晔

    (青州、荆州、扬州)○青州济南 平原 乐安 北海 东莱 齐国○荆州南陽 南郡 江夏 零陵 桂陽 武陵 长沙○扬州九江 丹陽 庐江 会稽 吴郡 豫章◆济南国(故齐,文帝分。雒陽东千八百里。)十城,户七万八千五百四十四,口四十五万三千

  • 江式传·魏收

    江式,字法安,陈留济陽人。他的六世祖江琼,字孟琚,晋朝冯翊太守,擅长虫篆、训诂。永嘉年间大乱,江琼弃官投奔凉州刺史张轨,从此子孙就定居在凉州,书法、训诂作为家业世代相传。江式的祖父江强,字文威,太延五年(439),凉州平定之后,

  • 傅应祯传·张廷玉

    傅应祯,字公善,江西安福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授职零陵知县。剿杀洞庭强盗,将祁阳有盗名的大土匪治罪,使老百姓得到安宁。后调任溧水知县。万历三年(1575)升为御史。张居正执掌国事,傅应祯是他的门生,对时事有所思虑,遂上

  • 四书通证原序·张存中

    北方杜缑山有语孟旁通平水薛夀之有四书引证皆失之太繁且其中各有未完防观者病焉今友人张徳庸精加讐校删冗而从简去非而从是又能完其所未完者合而名之曰四书通证以附余通之后学者于余之通知四书用意之深于通证知四书用

  • 金光明经卷第一·佚名

    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金光明经序品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大城耆阇崛山。是时如来游于无量甚深法性诸佛行处。过诸菩萨所行清净。  是金光明  诸经之王  若有闻者  则能思惟  无上微妙  

  • 附录二:《印光大师永思集》选编 追念我的师父——印光大师·印光

    王慧常居士不佞[1]业重福轻,障深慧浅。中年以前,只以科学为重,军略为高,罔(wǎng没有)识佛法正因,更误了修持行业。一旦烦恼降临,无法摆脱,才向释迦文佛求救,时民国十七年事也。从南京支那内学院搜购经论,都是唯识宗经典,傍及禅宗

  • 22.说智见清净品·佛音

    慧体之五——智见清净其次为种姓智。因为这是转入于道之处,既非(属于)行道智见清净,亦非属于智见清净。但是中间的(就清净道而论)无此名称。然因入于观之流故称为观。其次在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阿

  • 龟巢稿·谢应芳

    元代诗文别集。谢应芳撰。《四库全书》曾据编修汪如藻家藏本编入别集类。《龟巢稿》版本较多,而且卷数也不一致,有17卷、15卷、20卷、10卷等版本,另有选本《龟巢摘稿》3卷。以17卷本较常见,《四库全书》底本也是17卷

  • 袁中郎全集·袁宏道

    《袁中郎全集》,24卷,明袁宏道诗文集。袁宏道 (1568−1610), 字中郎,亦字无学,号石公,又号六休、石头道人。明代文学家。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宏道少年即能文,结文社于公安城南,自为社长。21岁举于乡,25岁成进士,先后两次出

  • 陈虚白规中指南·陈致虚

    全称《陈虚白规中指南》。道教内丹炼养著作。两卷。宋元间陈冲素撰。约成书于宋末元初。冲素生平不详,疑即陈致虚。二卷。底本出处:《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该书分两卷,共十二章。上卷九章: 《止念》、《采药》、《识

  • 童蒙训·吕本中

    一名《西垣童蒙训》。南宋吕本中撰著,基本上是一本对儿童进行道德启蒙教育的著作,也包含有成人修已治人之道。吕本中原属北宋故家,元祐遗老,成年后虽与程门游酢、杨时、尹焞交游,但幼时不名一师,多本于家传。《童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