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应祯传
傅应祯,字公善,江西安福人。隆庆五年(1571)中进士,授职零陵知县。剿杀洞庭强盗,将祁阳有盗名的大土匪治罪,使老百姓得到安宁。后调任溧水知县。
万历三年(1575)升为御史。张居正执掌国事,傅应祯是他的门生,对时事有所思虑,遂上疏陈述重视君之道德、解除百姓负担、广开言路三件事,说:
“近来雷鸣震及端门的兽吻,京师及四方的地震频频发生,但没有听说发出诏书自己反省的,难道真的是天变不足以害怕吗?在真定,派驻征税宦官本来不是旧制度,正统年间曾暂时实行过,先皇帝采纳李芳的建议,已下诏停止了,而陛下想跟着实行缺德之事,难道真是祖宗不能效法吗?给事中朱东光上奏陈述治理地方事,不一定可与古代敢言直谏的人相比,竟把他的奏章留在禁中不下发,难道真的是意见不足以值得重视吗?这样的三不足,是王安石所以耽误宋朝的原因,不能不引以为戒。
“陛下登位的时候,自隆庆改元后的欠租,一一蠲免,四年以前的免除三分征收七分,恩眷优厚。皇上怜恤之情已尽到了,但下面的拖欠仍在拖欠,没有一个能够将欠下的全部还清的,为什么呢?小民一年的收入,仅可以供给一年,没有余力偿还欠收。最近制定如果输税没有达到限额的,由按抚官纠察,郡县予以调整。各位大臣害怕调遣,于是催促更为严厉。致使百姓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上达于天庭。难道这是太平的气象,陛下愿意听到的吗?请求下诏,不是官吏吞没的,其他欠租全部免除。老百姓的困难得到解除,灾害自然没有了。
“陛下登基时,任用正直的大臣石星、李巳,大臣们无不感到欣慰。现在赵参鲁纠正时弊被贬为典史,余懋学上陈时政被禁止终身参予政治。其他像胡轨礼、裴应章、侯于赵、赵焕等议论朝政,被冷落在一旁。如初时政情相比如何?我请求提拔赵参鲁在京城任职,恢复余懋学的官职,以作为大臣进言的榜样。”
上疏呈上,张居正认为疏中提到王安石之语是影射自己,大怒,下旨责问;又因为奏中论及到余懋学,将他逮捕下狱,严厉追问他的党羽。傅应祯临死都没有承认什么,于是被贬到定海。给事中严用和、御史刘天衢等上疏营救,皇上不听。当傅应祯被关进狱中后,给事中徐贞明带着御史李祯、乔岩看望他。锦衣帅余阴上告,三个人也被贬。
万历十一年(1583),皇上采纳御史孙继先的意见,下诏恢复他的官职。皇上将临幸昌平检查墓道,而蓟镇出现军事警报,傅应祯劝皇上不要去,且上陈边防战备特别详悉。皇上以奖赏的语气予以回答。不久,提升为南京大理寺丞。临行前,上奏推荐了海内知名人士三十七人。没有多久,因病归家,三年后去世。赠本寺右少卿。傅应祯同县人刘台同时中进士,担任御史,同样得罪张居正招致祸患,乡人一同在祠堂祭祀他们。
猜你喜欢 列传十一·薛居正 卷三百七·列传第六十六·脱脱 卷七十八 魏紀十·司马光 卷三百八十九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卷三百八十六 元祐元年(丙寅,1086)·李焘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二百·李心传 春秋战国异辞卷三十八·陈厚耀 大明宣宗章皇帝实录卷之八·杨士奇 卷之一百五十九·佚名 第五十三章 清朝的覆亡·吕思勉 攸哈剌拔都传·宋濂 蓝玉传·张廷玉 卷之四十四 御製周顛仙人傳(明)朱元璋 撰·邓士龙 卷一百十·雍正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