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二

刑法志

连横曰:余闻之老者曰:道亡而后有德,德亡而后有仁,仁亡而后有义,义亡而后有礼,礼亡而后有法,法亡而后有刑。是刑者固不得已而用之也。人处一国之中,相生相养,相爱相亲,固不能愍然而无争。争则强者胜而弱者败,贵者伸而贱者抑。不平之气,郁于国中;而乱作矣。是故圣人作刑以威之,使之相戒而勿犯,然后能得其平,而民无邪心。故曰:刑以止刑。然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而礼者施于未然之前,故礼之为用也微,而法之为用也显。微则用远而效着,显则用久而弊生。故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鸟乎!世非浑穆,入非狉榛,其能无法以相守哉?唯在善恶而已。

台湾为荒服之地,我先民之来居聚者,耕渔并耦,无诈无虞,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但有乡约,而无国法,固不知其几何世也。及明之季,荷兰入处,布政施教,始以其法颁之台湾,所谓属地之法也。其贱乃不得与齐民齿。荷人以此法颁之爪哇,且以行之台湾。土番睍睍伈伈,受其约束,莫敢支吾。而郭怀一则愤其暴而欲逐之,事虽不成、死者相继,而积怨日深,内讧不息。郑师一至,而荷人且败走矣。

延平郡王郑成功既克台湾,养锐侍时,与民休息,而立法严,犯者无赦。诸将以为立国之初,宜用宽典。王不可。初,王在恩明,设刑官以理讼狱,遵用明律。又设行军司马以理军政。王之治军,信赏必罚,众莫敢犯。永历十年,左先锋镇苏茂败绩揭阳,王以其私纵施琅也,今又失律,命文武议罪,斩之。然茂建功多,诸将或以为过。王乃自为文祭之曰:『王恢非不忠于汉,然误国家之计,虽武帝不能为之赦;马谡非无功于蜀,然违三军之令,虽武侯不能为之解。国无私法,余敢私恩?断不敢以私恩而废国法。今行国法而废私恩,眷言酬之,神其格之』。诸将闻之乃服。及克台后,任贤使能,询民疾苦,民亦守法奉公,上下辑睦,好究不生,而讼狱几息矣。经立,遵用成法,民乐其业。闽粤之人,至者日多,尽力农功,相安无事。及经西伐,委政陈永华,以元子克■〈臧上土下〉监国。克■〈臧上土下〉明毅果断,亲贵畏惮,而永华又辅相之,兴利祛弊,民归其德。台湾之人,以是大集。

清朝得台之后,颁行清律。清律之制,始于治三年。入关未久,多沿明律,康、雍两朝时有修改,及乾隆而大备,所谓大清律例者也。内分六律:一曰吏律,二曰户律,三曰礼律,四曰兵律,五曰刑律,六曰工律,凡四百三十六款,千数百条;五刑:一曰答,二曰杖,二曰徒,四曰流,五曰死;十恶:一曰谋反,二曰大逆,三曰谋叛,四曰恶逆,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八议:一曰议亲,二曰议故,三曰议功,四曰议贤,五曰议能,六曰议勤,七曰议贵,八曰议宾。此则博采历代成法也。

台湾隶福建布政使之下,分设厅、县,而寄其权于巡道。乾隆五十二年,诏加按察使衔,以理讼狱。凡人民之赴诉者,先告代书,书其事,呈之厅县。定日召讯,判其曲直。搢绅、命妇可使家人代之,谓之抱告。其不服者,则控之府。不服,复控之道。然道控之案,每饬府再勘,唯重大者亲鞫之。道判不服,控之省。复不服,则控之京,谓之叩阍。天子不能亲听,命刑部与都察院、大理寺讯之,所谓三司会审也。路远费重,迁延岁月,非有奇冤巨案,未尝至于京控也。

命盗之案,厅、县讯之,取其口供,合以证据。有不招者,以刑威之。拟定罪名,案详之府,复详之道。由道造册,送省秋审,酌其轻重缓急,乃由督抚汇奏,刑部议复。其有疑者发道再审。拟死之犯,录其姓名,奏请天子亲勾。部文到时,就地处决。未勾者监候。如遇恩赦,则减其罪。

监狱之制,典史司之。有轻罪重罪之房,已拟、未拟之别;而狱中污秽,暗无天日,饥寒交迫,疾病丛生,每多瘐毙。狱吏禁卒,又多勒索,一有不从,遭其荼毒。阴房寂寞,与鬼为邻,可哀也已。徒流之犯,定其远近。徒者近至澎湖,远至泉州。而流者则配口外,或发烟瘴之地。押解之时,必黥其面,以为识别。非遇思赦,久不得归。零丁凄楚,与死为邻,亦可悲也。夫人肖天地之貌,怀五常之性,聪明精粹,有生之最灵也。乃以因苦之余,或为盗贼,或以一朝之忿,至于杀人;此固国法所当诛,而人情所宜宥者也。是以圣王之治民也,制井田以养之,设庠序以教之,劝其职业,修其人伦,入则孝弟,出则忠信,穆穆棣棣,和乐且间。后王无道,废弃典章,刑罚不中,法令如毛,乃复横征暴敛,财殚力痡,使民无所措手足。怨毒之中,遂生叛乱,而国祚随之。此则任法而不任人之过也。

台属各厅县招解命盗人犯,到郡勘定后,即将各犯留禁府县二监。命犯随时起解。盗案遣军流徒之犯,俟奉到部覆,即由该厅县造册拨役,由鹿耳门口配搭商船,对渡厦门。若命犯直解赴按察司审办,而盗犯则至同安县交收,逐程接递到省,定地请咨发配,故无积压之弊。及道光十九年英人之役,海上不稳。大府以泉州办理军务;文书旁午,凡台湾起解人犯有由漳、泉二府经过者,概行缓解。而淡水厅适获英兵及印度兵二百余名,解郡收禁,府悬二监一时拥挤,兵备道姚莹饬将各属定案人犯发回监禁。至发回者,如台、凤二县仍由鹿耳门配渡,其余不必解府。淡水则由八里坌,嘉义则五条港,彰化则鹿港,径行配渡,以军务敉平为止。而商船来者较少,未足配运,愈积愈多,解费益难筹措。厅县交卸,诿诸后任。接办之员,又以前任无费交存,竟付高阁,而囹圄充斥矣。前时解犯之费,由台防厅支给。迨道光十年,署同知蒋镛牒言,命犯每名转给船价三十圆、盗犯二十圆,厅中赔垫不赀;署知府玉衍庆乃详准承审厅县匀贴一半,相安数载。十四年,署同知沈汝瀚以同知为间曹薄俸,未肯认赔。知府周彦始饬厅县悉行支理。而人犯愈多,解费愈绌矣。及徐宗干任兵备道,大府议饬清理。宗干以为酌减费用为先,推广配船章程次之,另立严催期限又次之。三者俱备,或不致再有积压。『查台湾厅县解犯费用,较之内地各县,不啻数倍之多。姚前道已将在台各衙门用费,大加核减。嗣据淡、兰二厅台、凤、嘉、彰四县请将命犯解费,新案减四,旧案减六。夫出水人犯,书有纸笔之费,差有看管之劳,需用在所不免,唯通计尚巨,似应如府议,毋分新旧,再行一律减半,以免琐碎。盗犯一名,费不及命犯之半,为数无多,该厅县亦复请减,姑再准减十分之四。台费既减,各厅县又以请减内地沿途解费之说进。犯人抵厦,应缴厦防批费及同安等县寄监费,为数多寡不一。夫厦防厅不过点收人犯,同安等县不过寄禁一宿,何需重费?尤应大加裁减。至现在各口船只稀少,宜照旧章,量为推广。窃思哨船一项,配载戍兵来台之便,必换载各兵内渡。若令权宜拨配,则兵力厚集,可资防护,非如商船之不敢多配。自应酌贴一半船费,分给舵水,以昭奖赏。夫费已核减,船又推广,各厅县如再敢诿延,漫无限制,应另立期限,分别记过撤参。从此明立章程,可冀振刷精神。即不能囹圄空虚,或可望其渐就清理也』。书上,大府从之。先是命盗立决人犯,皆由台湾道奏办。监候杂犯则由道提审成招,给批解司勘转。宗干至省,历谒督抚,拟援他省,由道勘转,请免解司之议。及归台后,询之僚属,以案犯情实者,皆留省处决,例应由院审题。其遣军流徒等犯,终须由司定地,即免过臬司衙门,而解省则一。唯有道署勘定后,祗将招册送省,由省具题,部准部覆转行到台,届秋审时,仍解省汇勘。至遗军等犯悉照台地奏案,解司定地发配,则办理简易,自不至于烦难。宗干以此陈之大府,又从之。

台湾刑法既遵清律,世有其书,故不载。唯其所异者,则挈眷偷渡之律、侵垦番地之律、娶纳番妇之律。及同治十三年,钦差大臣沈葆桢视台,开山抚番,奏请解禁,而垦务乃日进矣。光绪初,白莺卿为台湾知县,善治盗,又设各种刑具,轻者断指,重则殛毙,群盗屏迹。莺卿以皂总李荣为耳目,盗莫得逃。荣遂怙权纳贿,揽词讼,巡抚丁日昌谂其恶,诛之,一时吏治整肃。初,道控之案,需费多,审问又久,讼者莫敢至。及刘璈任兵备道,深知民间疾苦,每逢二、八等日,自坐堂上,许人民入控。旁侍胥役,每呈收费两圆,随到随审,案多平反。故璈虽获罪远流,而人民犹念其德。光绪十三年建省之后,部议以台湾道原加按察使衔,毋庸特设,一切刑名由道管理。乃设按察使司狱一员。凡遇秋审,由道酌拟罪名,以十月造册送院。嗣由巡抚核定,分别实缓,以二、三月再请巡抚示期审录,派拨官船至南,带同经书案卷到北襄办。仍由巡抚咨明闽浙总着,转咨具题,以候朝旨。十七年十一月,巡抚邵友濂札道,以台湾盗案,向系禀请就地正法,今南北相距密迩,解勘迅速,凡非叛逆土匪之犯,皆不许。  

猜你喜欢
  志三 五行志·薛居正
  卷二百三十三·列传第一百二十九·柯劭忞
  卷七十七·志第四十四·柯劭忞
  卷十·傅恒
  自序·吴德功
  司马穰苴列传第四·司马迁
  杨佶传·脱脱
  卷十八上·沈枢
  附录四·孙中山
  卷八十七·雍正
  第五十七章 珍珠港事变后之五战区·李宗仁
  卷一百二十六·佚名
  卷九十·佚名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卷一·佚名
  俞叶封·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第二十七章 誓死不从·屠隆

    〔生上从人随上〕淸都在人境。飞仙不难遇。欲寻匡庐峯西泛九江去。来到此处。已是江边了。从人可叫江船来。〔丑叫介净末外小生扮江船上〕乘舟九江水。不是九江人。结就靑丝网。中原收凤鳞。客官要往那裏去

  • 卷七·黄希

    钦定四库全书补注杜诗卷七     宋 黄希 原本黄鹤 补注石笋行【上元元年作】【彦辅曰成都记石笋及林亭池石之地雨过必有小珠或青黄如粟者亦有细孔可以贯丝田曰杜光庭石笋记云成都子城西曰兴义门金容坊有通衢几

  • 第二十一出 修本(仙吕入双调江阳韵)·丁耀亢

    【缑山月】(生冠带上)东武鲁诸邦,政简棠阴广。皇恩频简在,又使丹心壮。我杨椒山因为谏沮马市,谪贬狄道县典史。不料圣恩眷注,起用诸城知县。到官两月,又升南京户部主事。如此之速,正苦瞻天无路。谁料未到南都,又

  • ●史通会要下·陆深

    ○丛篇一 夫爱憎之情忘而后是非之论定故史必修于异代岂曰才难而已乎尧典述徳标以虞书此圣人之志也重华协帝毋亦身亲笔削与禹贡夏后之书也或曰伯益所记云 书之二典不独记其事并与其深微之意传之葢当时执笔皆圣人之徒也

  • 明神宗显皇帝实录卷之一百二十·佚名

    万历十年正月庚甲朔 上御皇极殿受百官朝贺遣侯将建先邓世栋伯卫国本李应臣郭应乾左都督李鹤都指挥佥事陈昌言祭长陵等 九陵及 景皇帝陵 哀冲 庄敬二太子坟○壬戌立春 上御皇极殿受群臣贺赐三辅臣上尊珍馔○ 宣

  • 通志卷一百二十二·郑樵

    宋 右 廸 功 郎 郑 樵 渔 仲 撰列传第三十五晋魏舒 李憙 刘寔【弟智】髙光 王浑【子济】王濬 唐彬 山涛【子简 简子遐】王戎【从弟衍 衍弟澄 郭舒】乐广 郑袤【子黙 黙子球】李允 卢钦【子浮 弟

  • 历代名贤确论卷七十五·佚名

    玄宗一以宰相张说兼节度使巡边【范祖禹】渤海王武艺母弟门艺来奔武艺请罪之上诈报云已流于岭南【温公】王毛仲掌监牧马蕃育至四十三万匹加开府【范祖禹】帝使王忠嗣攻石堡城忠嗣言不可后助董延光取之不克李林甫因谮忠

  • 志卷第六 高丽史五十二·郑麟趾

    正宪大夫工曹判书集贤殿大提学知 经筵春秋馆事兼成均大司成臣郑麟趾奉 敎修。历三。授时历经下。步五星第七。历度三百六十五度二十五分七十五秒。历中一百八十二度六十二分八十七秒[半]。历策一十五度二十一分九十

  • 卷二十四·佚名

    <史部,职官类,官制之属,礼部志稿>钦定四库全书礼部志稿卷二十四明 俞汝楫 编仪制司职掌学校儒学国初两京及中都俱设国子监天下府州县俱设儒学其後裁中都国子监而各都司卫所亦有设学者今具列在外儒学事例於後而两京

  • 提要·董史

    (臣)等谨案书録三卷宋董更撰更字良史不详其里贯自称闲中老叟盖未登仕版者也其书皆纪宋代书家姓氏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载艺祖至髙宗中篇载北宋书家一百十人下篇载南宋书家四十五人有见輙抄于帙故不复以人品髙下为诠次凡诸书

  • 卷一百五十九·雍正

    钦定四库全书 朱批谕旨卷一百五十九 朱批万际瑞奏摺 雍正三年九月十八日广东提督【臣】万际瑞谨 奏恭请 皇上圣安 朕安 昨董象纬来京陛见其人甚不足取尔其勉力尽职为一良帅与朕顔面增光毋致被其嗤笑 同日又 奏为钦奉

  • 第一节 高祖、太宗之治·吕思勉

    汉、唐并称中国盛世。贞观、永徽之治,论者以比汉之文、景,武功尤远过之。然非其时之君臣,实有过人之才智也。唐太宗不过中材,论其恭俭之德,及忧深思远之资,实尚不如宋文帝,更无论梁武帝;其武略亦不如梁武帝,更无论宋武帝、陈武

  • 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蒋廷黻

    (从顺治到咸丰)* 据东方出版社(民国学术经典库)1996年3月第1版补入。--CTJ121小引** 小引系据台湾《中央日报》印行《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1953年4月台北出版)。这个小小的研究报告是二十年前写的。原文登在《清华学报》

  • 卷十三(僖六年,尽十四年)·孔颖达

    【经】六年,春,王正月。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县。)秋,楚人围许。(楚子不亲围,以围者,)告诸侯遂救许。(皆伐郑之诸侯,故不复更叙。)冬,公至自伐郑。(无传。)[疏]“公至自伐郑”。○正义

  • 卷十五·毛应龙

    钦定四库全书周官集传卷十五    元 毛应龙 撰磬氏爲磬倨句一矩有半陈氏曰倨言其直句言其曲一曲一直是以有折然大折则伤于曲故以一矩有半凖之盖规圆矩方以法矩凖之而増其倨句之半则不至于大折矣其博为一股为二鼓

  • 卷第三·佚名

    舍利弗阿毗昙论卷第三姚秦罽宾三藏昙摩耶舍共昙摩崛多等译问分阴品第三问曰。几阴。答曰五阴。何等五。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云何色阴。若色法是名色阴。云何色阴。十色入若法入色。是名色阴。云何色阴。四大若四大

  • 临潼斗宝·佚名

    花部戏。清佚名撰。四回,未分场。成书年代不详。 分“说计进宝”、 “晓谕各国”、“上山结拜”、“临潼斗宝”四回。演春秋战国时代伍员力举千斤鼎故事。秦穆公欲吞并列国,假传周天子诏,命各国王子携带宝物,赴临潼关

  • 清经世文编选录·佚名

    本书(一册八六面五一、六○○字)不分卷,选自清代贺长龄「皇朝经世文编」、盛康「皇朝经世文续编」、陈忠倚「皇朝经世文三编」及麦仲华「皇朝经世文新编」诸书。按有清一代,自道光中叶贺长龄集辑「皇朝经世文编」以后,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