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一

教育志

连横曰:嗟乎!自井田废,而学校息,人才衰;朝廷之所以取士者,唯科举尔。夫科举非能得人才也,而人才不得不由科举,故以管商之政治,仲舒之经学,相如子云之文章,苟非一入主司之目,亦终其身而不遇。是科举非能得人才也,又且抑遏之、摧残之,蔀其耳目、锢其心思,使天下英雄尽入吾彀,而精捍者亦不敢与我抗,而吾乃可无忧。故学校之设,公也;科学之制,私也。以私害公,霸者之术也。古者量人授田,一夫百亩,八口之家,可以无饥。设为庠序以教之。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十五入大学,学先圣礼乐。其秀异者移乡学于庠序;庠序之异者移国学于少学。诸侯岁贡少学之异者于天子,学于太学,命曰造士。行同能偶,则别之以射,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故古之取士也宽,其用之也严;后之取士也严,其用之也宽。人才何得而见之哉?

台湾为海上荒岛,靡有先王之制也。荷兰得之,始教土番,教以为隶而已。领台之三年、乃派牧师布教,以崇信基督。其时归化土番,曰新港、曰目加溜湾、曰萧垄、曰麻荳、曰大目降、曰大杰颠,各设教堂。每逢星期,众皆休息,群集于此,祷福讲经,以是从者日多。永历二年,各社始设小学,每学三十人,课以荷语荷文及新旧约。牧师嘉齐宇士又以番语译耶教问答及摩西十诫,以授番童。拔毕业者为教习。于是番人多习罗马字,能作书。削鹅管,略尖斜,注墨于中,挥写甚速,凡契券公文均用之。故不数年而前后学生计有六百人。然其所以教之者,敬天也,尊上也,忠爱宗国也。故终荷兰之世,土番无反乱者,则教化之力也。

延平克台,制度初建,休兵息民,学校之设,犹未遑也。永历十九年八月,嗣王经以陈永华为勇卫。永华既治国,岁又大熟,请建圣庙,立学校。经曰:『荒服新创,地狭民寡,公且待之』。永华曰:『昔成汤以百里而王,文王以七十里而兴。国家之治,岂必广士众民?唯在国君之用人求贤,以相佐理尔。今台湾沃野千里,远滨海外,人民数十万,其俗素醇,若得贤才而理之,则十年生聚、十年教养,三十年之后,足与中原抗衡。又何虑其狭小哉?夫逸居无教,则近于禽兽。今幸民食稍足,寓兵待时,自当速行教化,以造人才,庶国有贤士,邦以永宁,而世运日昌矣﹄。从之。择地宁南坊,面魁斗山,旁建明伦堂。二十年春正月,圣庙成,经率文武行释菜之礼,环泮宫而观者数千人,雍雍穆穆,皆有礼让之风焉。命各社设学校,延中土通儒以教子弟。凡民八岁入小学,课以经史文章。天兴、万年二州,三年一试。州试有名者移府,府试有名者移院,各试策论,取进者入太学。月课一次,给廪膳。三年大试,找其尤者补六科内都事。三月,以永华为学院,叶亨为国子助教,教之、育之,台人自是始奋学。当是时,太仆寺卿沈光文居罗汉门,亦以汉文教授番黎。而避难搢绅,多属鸿博之士,怀挟图书,奔集幕府,横经讲学,诵法先王。洋洋乎,济济乎,盛于一时矣!

清人得台之后,康熙二十二年,知府蒋毓英始设社学二所于东安坊,以教童蒙,亦曰义塾。其后各县增设。二十三年,新建台、凤两县儒学。翌年,巡道周昌、知府蒋毓英就文庙故址,扩而大之,旁置府学。由省派驻教授一员,以理学务。而县学置教谕,隶于学政。其后各增训导一员。然学宫虚设,义塾空名,四民之子,几年七、八岁皆入书房,蒙师坐而教之。先读三字经或千字文,既毕,乃授以四子书,严其背诵,且读朱注,为将来考试之资。其不能者,威以夏楚。又毕,授诗、书、易三经及左传,未竣而教以制艺,课以试帖,命题而监之作。肄业十年,可以应试。其聪颖者则旁读古文,横览史乘,以求淹博。父诏其子,兄勉其弟,莫不以考试为一生大业。克苦励志,争先而恐后焉。旧制:三年两试,一为科考,一为岁考。康熙二十五年,福建总督王新命,巡抚张仲举奏准,台湾岁进文武童各二十名,科进文童二十名,廪膳生二十名,增广生如之。岁贡以廪生食饩为先后,年贡一人。将试之时,童生赴县投考,书其姓名、年貌、三代籍贯,廪生保之。皂隶、厮养、倡优、贱户之子不得试;有其人者,诸生逐之,廪保同坐。临试之日,知县入考棚,考棚亦曰校士院,点名给卷,扃门而试。两文一诗,日暝乃出。考官校其上下,数日发榜,而覆试之。递次而减,以至终覆,乃移之府。各县俱集、制亦如之。台湾隶于福建,以分巡道兼理提督学政。雍正五年,改归汉御史。乾隆十七年,仍归道。将试之前一日,学政朝服谒圣,至明伦堂,席地坐,中置一案,廪生立而读经,诺生侍。礼毕,入院。先考古学,试以诗赋、策论、经解。新旧生毕至,其不考者听之。次考旧生;廪、增生员毕至。上舍之外,列一等者,以次食饩。其不考者不得乡试。试列四等,发学戒饬。三试不至者,褫其衣顶。次考童生;扃门而试,禁挟书,搜而焚之。数日发榜,拔其尤者十数名而覆试之,照额取进。再录圣谕,而发红榜,分发府县各学,是为生员。学政率之谒圣,礼毕而退。台湾府学岁贡一人,各县学二岁贡一人,其后渐增,是日岁贡,以廪生食饩之先后为序。廪生者,在学读书,岁给廪饩,故谓之上舍生。凡遇覃恩,则以是年当贡者为恩贡,以其次一人为岁贡。顺治初,诏选府、县学生之尤者赴廷试,十二年一行,是曰拔贡。雍正初,定为六年一行,府学二人,县学一人,无其人则缺。乾隆八年,遂定十二年一行,着为例。乡试之时,诸生赴试;其文优而限于额者,取为副榜。台湾定额皆正榜,隽者不备,或以副榜足之,谓之副贡。乡试之后,学政就通省所举优行生,考取数名,谓之优贡。五者皆为选士。又有纳捐者为例贡。雍正二年,诏命各省,凡例贡非廪生者不得以教职用,其现用者皆罢之,所以重师道也。其后废之,捐纳盛行,皋比堂皇,且多不通之士矣。故例:三年大比,诸生毕至,天子命使者至其乡,秋八月,三试于省闱,隽者登解榜,有司表其门,具聘币,致之京师,曰举人。明年春三月,天子命大臣扃礼闱而三试之,及第者诏集殿廷,天子亲策问焉,遂甲乙其榜,曰进士。台湾自康熙二十五年设学。二十六年,陆路提督张云翼奏言:『台士乡试请照甘肃、宁夏之例,闽省乡闱,另编字号,额取一、二名。俟应试者众,乃撤去』。诏准编字额中一名。三十六年,总督郭世隆以台士佥请撤去,一体匀中,人奏报可。自后每多辍科,渡海危难,试者益少。雍正七年,巡台御史夏之芳奏准,照旧编号额中一名。十三年,巡道张嗣昌请加解额,巡抚卢焯具奏,诏许加中一名。乾隆元年恩科,福建加中三十名,台湾亦加一名,遂以为例。嘉庆十一年海寇之乱,台人多募义御侮。其明年,粮储道赵三元巡台,言于总督阿林保、巡抚张师诚,请加解额,并令台士选举优贡。十五年,诏可,遂定三名。

初,台湾粤籍小试,附于各县。乾隆五年,巡台御史杨二酉以粤人流寓已久,户册可稽,现堪应试者计有七百余名,奏准另编新号,四邑通校共取八名,附入府学。俟取进渐多,再将廪增并出贡之处,奏讲定议,而乡试仍附闽省,一体匀中。道光八年,总督孙尔准奏准于闽省内另编字号,别取粤生一名。盖以粤人来台,至是已多,释耒读书者亦不少也。

故例:府县泮额应视钱粮为差。而台湾自干、嘉以来,开垦日进,人民富庶,文风丕振,士之讲经习史者,足与直省相埒。故至建省之时,全台伴额骤增,而解额亦定为七名矣。乾隆四年,巡台御史诺穆布、单德谟等奏请台士会试,照乡试例,另编字号,取中一名。部议以台士与试,果至十人,乃奏请取中一名,着为例。其后遂有掇危科而入词林者矣。

武科之制,始于唐代;其制与文士等。清代沿明之例,设为甲、乙两科。其初试武童者,必先通四子书,以文事与武备相为表裹也。其后仅录武经。每逢岁试,试以刀石马步之箭,拔其尤者而进之。乡、会亦同。

初,乾隆二十九年,巡台御史李宜青归京复命之后,奏言:『台湾四县应试,多福、兴、泉、漳四府之人,稍通文墨,不得志于本籍,则指同姓在台居住者,认为弟侄,公然赴考。教官不及问,廪保互结不暇详,至窃取一衿,褰裳而归。是按名为台之士,实则台无某人。臣于上年抵台,行文观风,四县生员祗八十余卷。询之官吏,据称俱在内地。夫庠序之设,凡以宏奖风教,使居其土者知所方向。今台湾南北二路,广袤一千数百余里,计其庄户不下数万,而博士弟子员寥寥不少概见,则皆内地窜名之所致也。查台地考试,从前具有明禁:非生长台地者,不得隶于台学。圣朝作养边陲之至意,人所共见。又定例入籍二十年,亦无原籍可归者,方准予寄籍考试。今四府人士,其本籍不患无可以应试之处,而远涉重洋,或两地重考,或顶名混冒,藐功令而窃荣名,莫此为甚。请将内地冒籍台属各文、武生员,照冒籍北闱中式之例,悉改归本籍。仍请敕下该督抚,饬行兼管提督学政之台湾道,嗣后府、县试及该道考试,应作何设法稽查,识认精细,其廪保等不敢通同徇隐及受贿等弊。斯则海邦皆邹鲁,而作人之化,无远弗届矣』。旨下礼部议覆,礼部奏可。是为禁止冒籍之令。及蔡牵之役,台人士义勇奉公,郊商亦捐饷助军。事后奏增泮额,并定郊籍三名,附于府学,以为郊商子弟考试之途。

先是顺治九年,颁发学规,诏命各学,刊立卧碑于明伦堂,以为教育根本。其所以勉励之者,则为忠臣、为清官;而所以监督之者,则不许上书陈述利弊,不许结社武断乡曲,不许刊文以要名誉,违者褫革,有司同罪,可谓严矣。夫国家养士,所以培元气也。东汉太学三万人,危言深论,不隐豪强,公卿避其贬议,天下视为指归。宋诸生伏阙挝鼓,请起李纲,三代遗风,唯此相近。今乃并国家大事而不许言,则诸生读书奚用哉?斁乱民彝,摧残民气,其旨酷矣!夫清人以弓马得天下,入关之后,仍沿明制,以科举可笼络人才也,故又范之以程序,约之以楷书。士子束发入学,穷年矻矻,唯此是图。其幸而得志者,则可以纡青紫、佩印绶、博富贵,为宗族交游光宠。其不幸而失志者,则侘傺终身,老死牖下,而无一顾问焉。乌乎!人才之进退,乃以此为权衡,政何由而治,学何由而兴哉?康熙九年,颁发圣谕十六条,命各地方官以朔望之日,集绅衿于明偷堂宣讲,以俾军民周悉。雍正元年,又刊钦定圣谕广训,颁发各乡,命生童诵读。朔望之日,亦集地方公所,逐条宣讲。乾隆元年,复颁书院规训。其所以造士者,可谓切矣。然而学校不兴,浮华相尚,文字之狱,捕戮无遗。其所以钤制士类,玩弄贤才,焚书坑儒,犹未若斯之甚也。台湾为海上新服,躬耕之士,多属遗民,麦秀禾油,眷怀故国,故多不乐仕进。

康熙二十三年,知府卫台揆始建崇文书院。十九年,分巡道梁文煊亦建海东书院;各县后先继起,以为诸生肄业之地。内设斋舍,延师主席,设监院以督之。每月官师各试一次,取生童各二十名,每名给膏火银七钱。课外各四十名,每名三钱七分。而山长束修四百圆,加考小课一百二十圆。监院月薪十两。扃试之日,别给饭膳五十圆,均由学租支之。乾隆五年,分巡道刘良璧手定海东书院学规五条:一曰明大义,二曰端学则;三曰务实学,四曰正文体,五曰慎交游。二十七年,分巡道觉罗四明又勘定之:一曰端士习,二曰重师友,三曰立课程,四曰敦实行,五曰看书理,六曰正文体,七日崇诗学,八曰习举业。道光间,徐宗干任巡道,力整学规,拔其尤者入院肄业。每夜必至,以与诸生问难。训之以保身立志之方,勉之以读书作文之法。一时诸生竞起,互相观摩,及门之士、多成材焉。台郡为首善之区,文风丕振,东西南北各设文社,而以奎楼为中枢;故奎楼亦谓之书院。每有学事,群集讨议,以进有司,唯不敢为过激之论,而赏奇析疑,亦以时会文焉。故例:有司下车,必行观风之试,试以诗赋策论,或询地方利弊,犹有博采蒭荛之意。古者士传言,庶人谤,商旅于市,工执艺事以谏。正月孟春,輶人以木铎循于路,釆其风诗,以陈天子。故王者不出朝廷,而知天下治乱。然而三代以下,天下之是非,一出于朝廷,而不出于学校。是故天子荣之,则群趋以为是;天子辱之,则群摘以为非。习毒所中,利禄熏心,而道义铄矣。

光绪十一年,刘铭传任巡抚,析疆置吏,增设学额。嗣经礼部议准,乃饬各学查明,其由南北两府学拨归台湾府学廪膳附增生员一百五十名、武生八十六名,又由彰化县学拨归台湾县学者五十二名、武生十一名,拨归苗栗者十一名、武生十一名,嘉、彰两学拨归云林者四千九名、武生二十二名。原设廪生增额,应照名次由新籍各生帮补。自十八年起,改归新籍支膳。是时巡抚兼理提督学政,核定考费,岁科两届一万二千圆,南北两府均半,岁试三千三百圆,科试二千七百圆。而新设之台湾府,定自辛卯科试分棚开考,即照南北章程,岁科两试共六千圆,科试一千七百圆,均于盐课余款支用。南北两府考费,则岁试各八百五十圆,科试七百圆,亦由盐余支用。

初,台士乡试,例由海东书院给发盘费,以助肄业诸生。建省以后,官船往来,改发船票。而会试者从前新科举人在院肄业者给以百圆,虽不在院而连捷者亦同,否则仅给四十圆。应赴书院监督报名,而后分发。若台北府,则由该府自行提给。台湾府亦就近报名,送道核给。其所以奖励科举者至矣。

当是时,百事俱兴,农工路矿次第举办,而多借才异国。铭传乃为树人之计,十二年先设电报学堂于大稻埕,以习其艺。十六年又设西学堂于城内,聘西人为教习,择全台聪慧之子弟而教之,课以英、法之文,地理、历史、测绘、算术、理化之学。又以中国教习四名,分课汉文及各课程。学生皆给官费,每年约用一万余两。成效大着。台湾教育为之一新。

夫抚垦之事,为治台之大政。前者番社虽设社学,又找其秀者为佾生,以宠锡之。顾此为羁縻之策,而非长治之计也。是年春三月,并设番学堂,先选大嵙嵌、屈尺、马武督之番童二十名而教之,聘罗步韩、吴化龙、简受禧为教习,课以汉文、算书,旁及官话、台语,起居礼仪,悉仿汉制。每三日,导之出游,以与汉人晋接。消其顽犷之气,生其观感之心。而铭传又时莅学堂,以验诸生功课,极力奖励,人才之盛;勃勃蓬蓬。再及数年,可以致用。然自邵友濂一至,十七年而撤西学堂,十八年而番学堂亦废矣。鸟乎伤哉!

○台湾儒学表

台南府儒学:在台南府治,康熙二十四年建。以下俱附见典礼志各文庙内。

安平县儒学:在安平县治,康熙二十三年建。

嘉义县儒学:在嘉义县治,康熙二十三年建。

凤山县儒学:在凤山旧治,康熙三十五年建。

恒春县儒学:未建。

台湾府儒学:在台湾府治,光绪十五年建。

台湾县儒学:未建。

彰化县儒学:在彰化县治,雍正四年建。

云林县儒学:未建。

苗栗县儒学:未建。

台北府儒学:在台北府治,光绪六年建。

淡水县儒学:未建。

新竹县儒学:在新竹县治,嘉庆二十二年建。

宜兰县儒学:在宜兰县治,光绪二年建。

○台湾书院表

海东书院:在台南府治府学之西。康熙五十九年,巡道梁文煊请建,后为校士院。乾隆四年,巡台御史单德谟奏请别建校士院。翌年,巡台御史杨二酉奏请照福建省直辖之例,以府学教授为师,考取诸生而教之,给以膏火。于是拔贡生施世榜首捐谷千石,以为修缮之资,又捐水田百甲以充经费。遂延教授薛仲黄为师。六年,巡道刘良璧手订书院学规,二酉立碑记之,今在院中。十五年,知府方邦基、知县鲁鼎梅改建县署于赤崁楼之右,移书院于旧署。十七年,诏以巡道兼提督学政,岁科校士,遂在道署,而校士院乃旷。廿七年,巡道觉罗四明又就旧院修理为用,立碑记之。三十年,知府蒋允焄护道事,择地于府学西崎之下,别建今院,广三十丈,袤八十丈,东向,讲堂斋舍悉备。其后迭修。

崇文书院:原在台南府治东安坊,为府义学。康熙四十三年,知府卫台揆建。乾隆十年,巡道摄府事庄年重修。十五年,台湾县知县鲁鼎梅移海东书院于旧县署,而以旧海东书院为崇文书院。二十四年,知府觉罗四明乃就府署之东,新筑讲堂斋舍,立碑记之,现在院中。

南湖书院:在台南府治法华寺旁。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府知府蒋允焄建,以为诸生肄业之地。今废。允焄碑所撰文,载于台湾县志。

正音书院:在台湾县署之左。雍正七年,奉文设立。凤山、诸罗两县,亦设。今俱废。

引心书院:原在县治檨仔林街。嘉庆十五年,邑绅黄拔萃就白莲教斋堂抄用,称为引心文社,独任膏火。十八年,知县黎溶与拔萃议改为台湾县书院,各捐款置产。嗣移于柱仔行街。知县姚莹又捐款生息。光绪十二年,改为蓬壶书院。

蓬壶书院:在县治赤崁楼之右。光绪十二年,台湾县知县沈受谦建。

奎楼书院:在台南府治道署之旁。雍正四年建,为诸生集议之所。

凤仪书院:在凤山县署之东,嘉庆十九年,知县吴性诚建。

屏东书院:在凤山阿猴街。嘉庆二十年,凤山知县吴性诚、下淡水县丞刘荫棠建。

玉峰书院:在嘉义县治西门内,为旧时县学之址。乾隆二十四年,诸罗知县李倓改建。

宏文书院:在台湾府治,光绪十五年建。

白沙书院:在彰化文庙之左。乾隆十年,淡水同知摄彰化县曾曰瑛建。二十四年,知县张世珍重修。五十一年之役被毁,知县宋学颢乃改建于文祠之西。嘉庆二十一年,署知县吴性诚重修,规模较大。先是嘉庆十六年,知县杨桂森议以南门外旧仓改建主静书院,延师主讲,以为贫士肄业之地,劝捐千余圆,置田生息,后不果建,遂以此租拨归白沙书院。

文开书院:在彰化县辖鹿港之新兴街。道光四年,鹿港海防同知邓传安倡建,中祀朱子,旁以沈光文、徐孚远、卢若腾、王忠孝、沈佺期、辜朝荐、郭贞一、蓝鼎元配,皆台之寓贤也。光文字文开,故以其表德名书院。传安自撰之记,载于彰化县志。

龙门书院:在云林县治,乾隆十八年建。

蓝田书院:在云林县辖南投街。道光十一年,南投县丞朱懋延请南北投、水沙连两堡士庶议建书院,乃以生员曾作云、管俊升等董其事,十三年成。内祀朱子为讲堂,旁为斋舍,费款四千一百余圆。众又捐款置田,延聘山长,以为膏火诸费。贡生曾作霖立碑记之,现在院中。同治三年五月,绅士吴联辉重建,兵备道丁曰健题曰「奏凯崇文」,以戴潮春之役方平也。光绪十年,联辉之子朝阳又修之。

英才书院:在苗栗县治,光绪十三年建。

登瀛书院:在台北府治,光绪六年,台北府知府陈星聚建。

明道书院:在台北府治,光绪十九年,台湾布政使司沈应奎建。

学海书院:在台北府治艋舺下崁庄,原名文甲书院。道光十七年,淡水同知娄云议建,未行;二十三年,同知曹谨续成之。二十七年,总督刘韵珂巡台至艋舺,易以今名。同知曹士桂自为山长,诸生肄业者数十人,文风丕振。同治三年十月,重修。

明志书院:在新竹县治西门内。先是乾隆二十八年,永定贡生胡焯猷以其兴直堡新庄山脚之旧宅,自设义学,颜曰「明志」,并捐学租以为经费。淡水同知胡邦翰嘉之,禀请大吏,改为书院。翌年,总督杨廷璋立碑记之。三十年,同知李俊原以书院距治太远,课士不便,议移南门内。四十二年,同知王右弼乃以校士经费存款,以事改建。四十六年,同知成履泰又以南门地势低洼,移于西门之内。道光九年,同知李慎彝修之。

仰山书院:在宜兰县治文昌宫之左。初,杨廷理入兰筹办时,以宋杨龟山为闽学之宗,而兰之海中亦有龟山屿,故名仰山,志景行也。嘉庆十五年始建一椽。至二十四年,噶玛兰通判高大镛乃延师开课,而屋渐圮。道光元年,署通判姚莹改筑于后殿左厢,亦祗一厅一室。未几复圮。十年闰四月,署通判萨廉乃就旧址新筑三楹,为课士之地。自道光初年,以清丈余款充为租息,岁入约千圆,以供诸费。

崇基书院:在基隆厅治,光绪十九年建。

文石书院:在澎湖厅辖文澳之西。乾隆三十一年,通判胡建伟循贡生许应元等之请,捐款新建。中为讲堂,祀宋代周、程、朱、张五子,旁为斋舍各十间,以澎产文石,故以名之。其后迭修。道光七年,通判蒋镛与副将孙得发、游击江鹤等捐俸倡修,自为主讲,以束修充工资。九年春,改建魁星楼于巽方,以取文明之象,并请筹款生息。光绪元年,董事蔡玉成邀集士商重议修建,计捐二千余两。二年冬落成。规制宏敞。然以经费支绌,玉成又亲赴道署禀请筹拨,巡道刘璈许之,而宾兴膏火之费始裕。  

猜你喜欢
  卷二百三十 列传十七·赵尔巽
  卷三十 漢紀二十二·司马光
  卷三百二十五 元豐五年(壬戌,1082)·李焘
  卷第四十八·胡三省
  元明事类钞卷十七·姚之骃
  卷一·金履祥
  卷之八十九·佚名
  一百六十三 曹(禺页)奏陈江宁正月份晴雨录摺·佚名
  志卷第二十三 高丽史六十九·郑麟趾
  卷五·萨囊·彻辰
  一八、越句践元年考·钱穆
  卷一百九十·雍正
  卷一百三 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司马迁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二·佚名
  卷四·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黄庭坚

    钦定四库全书 山谷外集诗注卷十 宋 黄庭坚 撰 史 容 注 出迎使客质明放船自瓦窑归 鼓吹喧江雨不开丹枫落叶放船回【谢灵运诗晓霜枫叶舟杜诗送客苍溪县山寒雨不开直愁骑马滑故作泛舟回】风行水上如云过【易涣卦风

  • ●序·陈康祺

    陈君钧堂,以名进士为郎官,闭门不狎时流,著书逾百卷。已而改知县来苏,首梓《郎潜纪闻》十四卷,于中外政治,当代典章,人事奇怪,条扌寒而件摭焉,盖史部载纪类也。今年又梓《燕下乡脞录》十六卷。燕下乡者,辽地名,君京邸近之,故名书。

  • 一二三六 兵部尚书彭元瑞奏请回避彭元珫阅看列衔之书折·佚名

    一二三六 兵部尚书彭元瑞奏请回避彭元珫阅看列衔之书折乾隆五十二年七月二十七日臣彭元瑞跪奏:臣奉派详校文渊阁全书,总核签档,谨竭愚办理,将次告竣以后,接办三分书。查三分书,前经奏明交翰林吴裕德、彭元珫专看提要,计三分

  • 东汉纪·张居正

    光武帝世祖光武皇帝,是景帝七世孙。举兵诛王莽,兴复汉室,为中兴一代之始祖,故庙号世祖皇帝。原文还至中山,诸将请上尊号,王不听。行到南平棘,诸将固请之,王不许。耿纯进曰:“天下士大夫,捐亲戚、弃土壤,从大王于矢石之间者,

  • 王秀之传·萧子显

    王秀之字伯奋,是琅笽临沂人。祖父王裕,在宋朝任左光禄大夫、仪同三司。父亲王瓒之,曾任金紫光禄大夫。王秀之幼时,王裕喜爱他的风采。初仕任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父亲去世,他在父亲墓旁搭茅舍守孝,守孝期满才复职做官。吏部尚

  • 卷一百三·杨士奇

    钦定四库全书历代名臣奏议卷一百三明 杨士奇等 撰都邑晋侯谋去故绦诸大夫皆曰必居郇瑕氏之地沃饶而近盬国利君乐不可失也韩献子将新中军公揖而入曰何如对曰不可郇瑕氏土薄水浅其恶易觏易觏则民愁民愁则垫隘於是乎有

  • 卷九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九十七歌颂三十七【武英殿诸臣】万寿诗【有总序】日讲官起居注左春坊左谕德兼翰林院修撰【臣】吴廷桢【臣】闻图呈圭锡肇开有道之徵川至日升载衍无

  • 卷44·陈邦瞻

    ○宣仁之诬神宗元丰八年春正月戊戌,帝不豫。二月癸巳,帝疾甚,三省枢密院入见,请立皇太子及请皇太后高氏权同听政。许之。三月甲午朔,立延安郡王佣为皇太子,赐名煦。先是,岐王颢、嘉王

  • 卷八 伊训第四·孔颖达

    成汤既没,太甲元年,太甲,太丁子,汤孙也。太丁未立而卒,及汤没而太甲立,称元年。伊尹作《伊训》、《肆命》、《徂后》。凡三篇,其二亡。[疏]“成汤”至“徂后”○正义曰:成汤既没,其岁即太甲元年。伊尹以太甲承汤之后,恐其不能纂

  • 第十三章 18·辜鸿铭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辜讲一个小侯国在位的国君(叶公)问孔子:“在我管辖的百姓中,有些人特别耿直,父亲偷盗了一只羊,儿子准备出庭作证

  • 成公·成公十一年·左丘明

    【经】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侯使郤犨来聘,己丑,及郤犨盟。夏,季孙行父如晋。秋,叔孙侨如如齐。冬十月。【传】十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晋。晋人以公为贰于楚,故止公。公请受盟,而后使归。郤犨来聘,且莅盟。声伯之母不聘

  • 卷一百一十九·佚名

    △胜鬘夫人会第四十八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时憍萨罗波斯匿王及末利夫人。初证法已,共相谓言:我女胜鬘。慈晤聪愍多闻智慧。若见如来。於甚深法速能解了无诸疑惑。我今应当令善谕者发其诚信。作是议已,王

  • 解脫戒經〈出迦葉毗部〉·欧阳竟无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是解脫戒經  億劫難得聞 攝受正修行  斯事倍復難.   有佛興世樂  興世說法樂 衆僧和合樂  和合持戒樂。   諸大德.時分一月過三月在.老死欲至佛法漸滅.當一心精進莫

  • 指月录卷之三十·瞿汝稷

    六祖下第十六世▲嘉兴府报恩法常首座于首楞严经。深入义海。谒雪巢机契。命掌笺翰。首众报恩。室中惟有矮榻。余无长物。宣和庚子九月中。语寺僧曰。一月后不复留此。十月二十一。往方丈谒饭。将晓。书渔父词于室门。

  • 目次·佚名

    林我禅师语录目次序文(一篇)卷一住河南南阳府岝峉山法海禅寺住陕西西安府文塔铁佛禅寺卷二住长安大兴善禅寺住秦中宁夏海宝禅寺卷三小参晚参示众入室机缘拈古颂古联芳偈题赞卷四住凤翔府清凉禅寺警语示偈佛事行实塔

  •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契诃夫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所选的作品来自契诃夫创作的前后两个时期。在早期作品中,除了中国读者比较熟悉的,具有一定现实批判色彩的《变色龙》之外,还有一些轻松诙谐的纯幽默小说。《契诃夫短篇小说集》所选的契诃夫后期小主

  • 无上处经·佚名

    一卷,失译。指三宝为三无上处。

  • 药师经疏·佚名

    佛典注疏。作者与卷数不详。是对《药师经》的疏释。仅存于敦煌遗书中。已知敦煌遗书藏有斯2512号,首尾俱残,标题系据内容所拟。疏文起自文殊请问,终于十二大愿。均系边引经文,边作疏释。所引经文与现存东晋帛尸梨蜜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