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三十二
洪武元年五月庚午朔,置沂州卫,以徐崇礼、张云翰为指挥佥事。
昌国州兰秀山盗入象山县作乱,县民蒋公直等集乡兵击破之。初,方国珍遁入海岛,亡其所受行枢密院印,兰秀山民得之,因聚众为盗。至是,入象山县,执县官,劫掠居民。公直与王刚甫率县民数百人欲击之,适知县孔立自府计事还,公直等走告,立遂驻兵东禅山。盗来攻,公直乃先伏兵两山间,自领数十人迎战,佯败走,盗追之,伏发,尽禽杀之。事闻,遣大理卿周祯至县,赏其功,赐公直、刚甫白金人百二十两。
大将军徐达自河南进至陕州,都督同知冯宗异请益兵守潼关,达调都督佥事郭子兴将鹰扬卫指挥于光、威武卫指挥金兴旺守之。
癸酉,袁州卫百户艾明以击山寇于沙陂桥而死,命礼部褒赠,遣官致祭。
大将军徐达遣蒋彦彰赍书往太原,与扩廓帖木儿,又遣指挥王臻总虎贲、振武、骠骑、通州各卫将士往虢州等处,取毛胡芦山寨。毛胡芦者,初南阳邓州等处义兵万户府募土人为兵,因其自相团结,故号曰“毛胡芦”。
上幸汴梁道邳州,驻跸于东门,召知州李相谕之曰:“山东故官,听其从便居止,朕将用之。”相奏曰:“其有愿赴京及还乡者,未奉处分。”上曰:“往南京者,日给廪饩;还故乡者,皆给米一斛。”
丙子,遣李二、忻都从大将军北征。初,二人皆从扩廓帖木儿,李二尝侵徐州,为指挥傅友德所获;忻都守安丰,信国公徐达下安丰,擒之以归,上释其罪,厚遇之。至是,遣从征,以白米三十石、夏布三十匹给其家。
都督同知冯宗异还军至陕州,大将军徐达与之俱还河南。
己卯,征南将军廖永忠、参政朱亮祖等兵至梧州境,元达鲁花赤拜住率官吏父老迎降。时元吏部尚书普颜帖木儿、张翱以便宜行事入广西,行次藤州,闻永忠兵至,即募兵欲迎拒,民无有应之者。既而闻州守吴镛出降,乃率所部百余人走郁林,亮祖勒兵追之,普颜帖木儿战死,张翱赴水死,亮祖驻兵藤州,于是浔、贵等州郡以次皆降。
辛巳,大将军徐达等自陕州还至河南,遣指挥唐英抚谕巩县诸山寨。
癸未,夜有流星起自天市,西垣东北,行至天市东垣没。
甲申,登封巩县鸡翎山并天堂山寨复叛,大将军徐达命指挥曹谅等率兵讨之。
扩廓帖木儿遣尚书蒋也先、参政温某自太原以马三匹、白金二铤诣大将军徐达,脩馈礼,达受马反金,明日遣舍人王铭送也先赴京,仍遣温参政还报扩廓帖木儿。
指挥任亮以兵取露豹寨,克之。
夜,太上犯填星。
己丑,大将军徐达遣人以书招谕元裕州泉白寨守将郭云等。
庚寅,车驾至汴梁。
参政傅友德取凌青寨,克之,黑山寨守将闻风遁去,友德送所获守仙人寨参政牛某等八人于大将军。
辛卯,改汴梁路为开封府。
副将军常遇春、都督同知冯宗异至行在谒见,上劳之曰:“大将军与将军率师北征,不踰年平齐鲁,下河洛,亦甚劳矣。”遇春顿首曰:“此皆陛下威德所致,臣等奉遵成筭,得效驱驰,臣等之幸也。”
癸巳,诏置中书分省于汴梁,以中书参政杨宪署省事。
指挥唐英及曹谅破鸡翎山寨,获叛将,送大将军斩之。
甲午,参政朱亮祖引兵至梧州,容州同知明安不花暨普宁县达鲁花赤买闾皆率父老来降。
乙未,指挥任亮克玉山等寨,擒其头目李德斩之。
副将军常遇春自行在复往河南。
丁酉,以江西行省左丞何文辉守河南。先是,文辉征福建,上幸汴梁,召还扈从,至是,命为河南指挥使守河南。
指挥任亮以所获元玉山、黑山等寨守将左丞张恒等一十六人,送大将军徐达所,达令安置于河南。
戊戌,改归德府为州,隶开封府。
参政朱亮祖师次贵州,元郁林州知州张那海、同知王楚金皆来降。土军首领冯七胁众反,大肆剽掠,郡邑骚然,那海自贵州还,捕擒冯七等三十余人,斩之以徇,州境遂安。
是月,置道州守御千户所。
置漳州卫。
六月庚子朔,大将军徐达自河南至行在见上,上劳之曰:“将军率师征讨,勤劳于外,古人所谓‘忠尔忘身,国尔忘家’,诚将军之谓也。朕闻河朔之民,日夕望吾师至,将军宜与诸将乘时进取而安辑之。朕观天道人事,元都可不战而克,大丈夫建功立业,各有其时,揆时之会,不失事机,在将军等,勉之。”达等顿首谢。既退,上复召问达:“今取元都,计将安出?”达对曰:“臣自平齐鲁,下河洛,王保保逡巡太原,徒为观望,今潼关又为我有,张思道、李思齐失势西窜,元之声援已绝,臣等乘势捣其孤城,必然克之。”上据图指示曰:“卿言固是。然北土平旷,利于骑战,不可无备,宜选偏禆提精兵为先锋,将军督水陆之师继其后,下山东之粟以给馈饷,由邺趋赵转临清而北,直捣元都,彼外援不及,内自惊溃,可不战而下。”达又曰:“臣虑进师之日,恐其北奔,将贻患于后,必发师追之。”上曰:“元起朔方,世祖始有中夏,乘气运之,盛理自当兴,彼气运既去,理固当衰,其成其败,俱系于天。若纵其北归,天命厌绝,彼自澌尽,不必穷兵追之。但其出寨之后,即固守疆圉,防其侵扰耳。”达乃受命而退。
壬寅,上躬祀汴梁诸神,仍遣官致祭境内山川。
上闻江西诸山寨逋卒多逃窜,为民患,诏江西行省参政黄彬统所部兵镇袁州,以招集之。
癸卯,徐达辞行在,还次河阴。
甲辰,元海南海北道元帅罗福等遣使来降,海南分府元帅陈乾富亦相继归附。上下诏谕之曰:“盖闻古先哲王之治天下,一视同仁,无间遐迩,况广海之地,自汉以来,列为郡县,习礼乐之教,有华夏之风。顷因元政不纲,群雄并起,朕举义除暴,所向廓清,迩者师临南粤,尔诸州郡不烦传檄,相率来归,向慕之诚,良可嘉尚。今遣使往谕朕意,尔其益坚乃心,以宁吾民,爵赏之赐,当有后命。”先是,元廉访使庐山海牙守雷州,征南将军廖永忠遣人以克广州事谕海牙,海牙以为诈,杀使者。至是,闻广州已下,海牙惧南走交阯,故罗福遂以其城降。
己酉,指挥曹谅以兵攻青山寨,与战,胜之,其守将参政王兴祖以其众降。
壬子,大将军徐达遣指挥任亮守嵩州。
己未,大将军徐达师驻河阴,先数日,遣人督河南诸将来会。至是,常遇春至,遂发河阴,向汴梁,是夕,次陈桥。
壬戌,平章杨璟、参政朱亮祖等合兵攻靖江,克之,执元平章也儿吉尼,其都事赵元隆、陈瑜、刘永锡、廉访司佥事帖木儿不花、元帅元秃蛮、万户董丑汉、府判赵世杰皆自杀。先是,左丞周德兴分兵据靖江险要,以绝其声援,璟既克永州,遂引兵抵靖江城下,屯于北关,参政张彬屯南关,亮祖亦帅师自广东来会,屯于东门象鼻山下,攻城,越二旬不下。璟语诸将校曰:“彼所恃者,西城濠水耳,当先取闸口关,决其堤岸,则破之必矣。”诸将曰:“诺。”明日,遣指挥使丘广引轻兵攻闸口关,杀其守堤兵,遂决其堤,濠水涸,因筑土堤五道,与其城接,以通士卒,遂克其北门月城,寻又克其北门小隘,斩获百余人。也儿吉尼有惧色,复攻其西门不利,我军死者三百余人,相持凡两阅月,攻之益力。也儿吉尼势穷蹙,其总制张荣与麾下裴观以书系矢射璟营,约降期,以是夜来会。暨二鼓,观缒城出,见璟,备言城中储积空虚,人无斗志,可立取之状。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宝贤门入。至期,璟命指挥使吴与宁等率众登城而入,也儿吉尼闻变,仓卒出走,追至城东伏波门,执之。亮祖、德兴各以所部兵入城。惟彬尚屯南关,彬始攻城,为守者所诟,尝恚曰:“城破之日,当悉屠之。”比克城,璟惧其纵杀,下令曰:“杀人伤人及剽掠者死。”彬乃止,众心遂安。翌日,送也儿吉尼于京师。
夜,有流星大如鸡卵,青赤色,起自紫微西蕃,北行至云中没。
甲子,陈友定故将金子隆陷将乐。初,陈友定既败,其将金子隆、冯谷保等紏合清流、宁化散卒,寇将乐,势甚猖獗,守御千户宋国成婴城固守。至是,贼党日众,攻城益急,国成以援兵不至,弃城遁,子隆等遂陷将乐,杀知县马源、主簿苏兼善,乘胜寇延平,攻四鹤门,指挥罗德聚千户李申击却之。
乙丑,上在汴梁赐北征诸将夏衣。
丙寅,命中书稽诸将士军功。
以都督同知冯宗异为征虏右副将军。
置刻期百户所。初,选卒伍中能疾行者二百人,谓之“刻期”,以通捷报。至是,立百户所,以张德成为百户,领属之。
金子隆等复寇延平,官军出阵于城南桥以御之,指挥蔡玉率众奋击,大破其众,追至沙县之青云寨,子隆等负险拒守,建宁卫指挥使沐英遣兵夹攻,破之,擒冯谷保。
戊辰,征南将军廖永忠进师至南宁,元上浪屯田千户宋真执其守将平章咬住、参政那海,遣使诣降,永忠悉收诸司印章,命真守其城,送咬住等赴京师。
命浙江、江西二行省及苏州等九府运粮三百万石至汴梁。
参政傅友德克神顶寨,元守将张知院等以其众降。
江西永新州大风雨,蛟出,江水暴溢,入城深八尺,民居荡析,男女多溺死者。事闻,上遣使赈之。
以邳州知州李相知和州,兼守御事。相至和州,以南乡铜城堰牐废日久,堰下之田皆沃壤,而民不得耕,东门石牐倾圯,贯城河填塞,皆为民病,乃召其父老,训谕集众修浚之,度工计材,俾父老之习事者董其役。未几,二牐皆成,时起启闭以禁旱涝,堰堤周回二百余里,田得常稔,贯城之河东西凡千余步,舟楫便之,民赖其利。
是月,上以金子隆等寇未平,命平章李文忠率兵往讨之。
上遣人祭元故将察罕帖木儿,其文曰:“草之劲者,非疾风不显;人之忠者,非乱世难明。尔李将军某,当中原扰攘,元政不纲,权臣窃命于内,守将擅兵于外,是致干戈鼎沸,国势日危人,将以元为无人矣,何将军之忠义,倡其智勇,诱以名爵,明其分数,义旗举而兵兴齐鲁,强兵仅能固守。尔乃能陈兵于野,请命于朝,进退有方,君命是听。当是时,忠心昭如五曜,号令严若冰霜,所以动天地、感鬼神,所向克捷,以其忠之所致也。夫何兵既胜,志少盈,纳逋逃,释有罪,忠义渐亏,鬼神鉴见,遂尔祸婴不测,陨于敌手。然忠未终而奸未显,寿不期年,果何为耶,岂竭忠以身先而致是欤,抑人臣之有将而若是欤?噫!自古英雄志立而事乖,抱恨于九原者多矣。予故于足下举其事而酬之,犹生之对也。灵酣而往,予纪而归,诛心之言,尔其听之。”
陈友定故将泉州陈总管复收集余众,攻陷同安县,泉州卫指挥佥事周渊率兵击之,渊驰马直入其阵,斩陈总管,复同安。
秋七月己巳朔,太白犯井宿。
征戍将军邓愈兵至随州,元左丞王诚及守鸡笼寨参政杨仲华等皆降。
广西左江太平府土官黄英衍、右江田州府土官岑伯颜等遣使赍印章诣平章杨璟降。
辛未,命户部各行省罢铸钱,未几,以国用不敷,复令鼓铸。
壬申,上亲画征进阵图,遣使赍授大将军徐达,且令各卫粮船俱赴济宁馈运。
丙子,敕谕新授北方守、令曰:“牧民之任,当爱其民,况新附之邦,生民凋瘵,不有以安养之,将复流离,失所望矣。尔宜体朕意,善抚循之,毋加扰害,简役省费,以厚其生,劝孝励忠,以厚其俗,能如朕言,不但民受惠于汝,汝亦获循良之名矣。”上乃命中书给赏,以厉其廉耻。
己卯,上在汴梁,复敕大将军徐达等曰:“将军驻师河洛,养锋蓄锐,经营布置,已见功绪。今军中士卒,皆贾勇思奋,况秋气已近,粮饷粗足,乘机进取,维其时矣。宜调益都、徐州、济宁诸将,各将精锐,悉会东昌,以俟征进。”
辛巳,上与侍臣论及创业之难。上曰:“朕赖将帅之力,扫除祸乱,以成大业。今四海渐平,朕岂不欲休息以自娱,然所畏者天,所惧者民,苟所为一有不当,上违天意,下失民心,驯致其极,而天怒人怨,未有不危亡者矣,朕每念及之,中心惕然。”
以唐、邓二州、穰、泌阳、内乡、新野、镇平等县隶南阳府。
壬午,新寨麻张等叛,征戍将军邓愈遣安陆卫指挥同知吴复等讨平之。
戊子,元平章阿思兰以象州降。初,思兰自全州之败,率其余众退保象州。及征南将军廖永忠兵至梧州,遣指挥耿天璧等讨之,师至宾州境,思兰复遣其部将李左丞迎拒,天璧击败之。思兰势迫,乃遣其子僧保来纳款,至是,自率所部诣永忠降,献其银印三、铜印三十七、金牌五,广西悉平。
己丑,都督同知康茂才率师自陕州渡河,进取安邑等县。
庚寅,上谓中书省臣曰:“中原兵难之后,老穉之孤、贫者多有失所,宜遣人赈恤之。”省臣以国用不足为对。上曰:“得天下者,得民心也。夫老者,民之父母;幼者,民之子弟。恤其老,则天下之为子弟者悦;恤其幼,则天下之为父母者悦。天下之老幼咸悦矣,其心有不归者寡焉。苟听其困穷而不之恤,民将怃然曰:‘恶在其为我上也。’故周穷乏者,不患无余财,惟患无是心,能推是心,何忧不足?今日之务,此最为先,宜速行之。”
辛卯,平章杨璟等自靖江率师还京。
上将发汴梁,大将军徐达等自陈桥入辞。上谕之曰:“朕与卿等率众渡江,誓除祸乱,以安天下。今士卒舍父母妻子,战斗于矢石之间,百死一生,久未休息,朕每念之,惕然于心,非得已也。中原之民,久为群雄所苦,死亡流离,遍于道路,天监在兹,朕不敢忘,故命尔等帅师北征,廓清中原,拯民艰苦。昔元起沙漠,其祖宗有德,天命入主中国,将及百年,今其子孙怠荒,罔恤民艰,天厌弃之,君则有罪,民复何辜?前代革命之际,兵戈相加,视如仇讎,肆行屠戮,违天虐民,朕实不忍。尔诸将帅当以为戒,克城之日,毋虏掠,毋焚荡,毋妄杀人,必使市不易肆,民安其生。凡元之宗戚,皆善待之,庶几上答天心,下慰人望,以成朕伐罪救民之志。有不恭命,必罚无赦诸。”将皆感激,拜辞而退,相谓曰:“主上爱民若此,吾属敢不敬承。”
都督同知康茂才兵至河北,安邑、夏县皆降。
丙申,车驾发汴梁,还京师,命右副将军冯宗异留守。
焦山等寨贼首刘士原等聚余党,寇汝州、三屯、尚店等处,左丞何文辉率兵至嵩州,遣指挥任亮等讨破之,余党溃散,获马骡七十余匹。
丁酉,皇太子摄享太庙,祝辞曰:“时维孟秋,礼严祫祭,兹为父皇,时巡汴梁,经略中夏,不及躬致孝诚,乃命臣某,谨以牲醴庶品,恭诣太庙,用伸追慕之情。”
元郴州守将左手杨以城降。先是,平章杨璟兵至桂阳,左手杨率众奔郴州,璟遣千户杨复率兵讨之,左手杨固守不下,至是璟克靖江还,左手杨乃以元所授金银牌印来降。
京师火延,烧民居及永济仓。
扬州府自五月不雨,至于是月,旱伤苗稼。
大将军徐达檄都督同知张兴祖、平章韩政、都督副使孙兴祖、指挥高显等将益都、徐州、济宁之师,会于东昌,且命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左丞赵庸、平章曹良臣、俞通源、都督副使顾时、右臣梅思祖各领军卫,分布士马渡河。
南海贼冯简等作乱,县人关敏倡义击贼,死之。初,简等行劫龙潭,敏集众袭捕贼百余人以献,征南将军廖永忠遂以敏权巡检。贼衔之,乃聚徒复围其乡,敏力不能支,遂为贼所屠,后贼平,永忠以其事闻。上以敏存日未授官而能仗义讨贼,殁于王事,特赠敦武校尉、兵马指挥司副指挥,表其乡曰“忠义”,令有司立祠,岁时祭焉。
戊戌,儒士李讷上言,其略曰:“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书云:‘怀保小民,惠鲜鳏寡。’此王政之先务也。今天下生民,幸脱丧乱,沐浴清化,犹去戴盆而仰白日,出阴谷而登春台,莫不欢欣鼓舞,以获更生。然亿兆之中,臣常见有无父母孤子女者,累然无依,艰于衣食,愿敕有司存养,以广仁恩。“上览之,谓讷曰:“尔言良是,吾前已命中书赈恤,正谓此也。”
是月,带刀舍人周宗上疏曰:“陛下天纵圣明,神武不杀,数年之间,扫除群雄,江南悉定,闽广俱平,取山东,定河洛,易如拾芥,虽因天授,实由圣谟。今惟皇太子,国之主器,四方之所仰望,宜于此时,择忠良之士与之居处燕游,其侍御仆从,亦必选小心端正之人,使之日见正事,闻正言,知前代之兴废,辨人情之邪正,究事理之得失,考行己之是非。如是则进脩德业,日就月将,善人日亲,邪人日疏,福被兆民,万世永赖也。国本既固,又必广求人材而用之,今之所用人材,其学业才能,皆由积习而后成,非一朝一夕所能得也。今不培之于将来,臣恐数年之后,壮者已老,少者未学,陛下欲求人材,何从而得焉?方今莫若于府州县开设学校,置立学官,自公卿大夫至于庶人之子弟,皆教养之,庶不失他日之用。”
猜你喜欢 乌桓鲜卑列传第八十·范晔 卷三百八十一 列传一百六十八·赵尔巽 卷三百六十一 元豐八年(乙丑,1085)·李焘 读礼通考卷二十·徐乾学 卷之一百八十三·佚名 卷之一百五十七·佚名 世家卷第三十四 高丽史三十四·郑麟趾 澄斋日记 光绪卅一年乙巳·恽毓鼎 三国史记卷第三十。·金富轼 孔·李延寿 齐藏珍传·薛居正 洋务续记·佚名 卷九十五·雍正 第二章·管子之时代及其位置·梁启超 卷第三十·太安万侣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