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卷十五 明帝

  〖一〗  杀机动于内,祸乱极于外。宋之季世,拓拔氏未有南侵之谋也,而淮西、淮北席卷而收之,薛安都一反而北向,风靡萍散而不可止。谓明帝不从蔡兴宗之言,以重兵迎薛安都而使疑惧,犹末论也。  帝与子勋争立,而尽杀孝武二十八子,是石虎之所以歼其种类者。宋之不亡,幸耳;尚能抚有淮甸哉?二十八王,非皆挟争心者也,以子勋故,而迁忿怒以歼之,骨肉之恩,斩绝不恤。则夫淮、汝州郡应子勋而起者,虽剖心沥血以慰劳之,固将怀芒刺于寤寐,奚更待重兵之见胁乎?夫子业不道,而孝武恩在人心,人未忘也。子业死,明帝与子勋两俱有可立之势,而子勋兄弟为尤正。明帝据非所有,逞惎毒以殄懿亲,宁养假子而必绝刘氏之宗。明于义者去之若污,审于害者逃之若骛,尚孰与守国而不亟飏以飞邪?孝武忌同姓亦至矣,子业虐诸父亦酷矣,至于明帝而抑甚焉。其后高湛、陈蒨相踵以行其残忍,皆不能再世。小人不知恩义,而抑不知祸福,将谓鬼神之可欺也,夫鬼神而可欺也哉!

  〖二〗

  自宋以来,贞人志士之言绝于天下。夏侯详者,名不显于当时,而能昌言以救刘勔之失,殆跫然空谷之足音矣。殷琰在寿杨,畏明帝之诛己,欲降于拓拔氏。详曰:“今日之事,本效忠节,何可北面左衽乎?”至哉言乎!司马楚之、王琳而知此,不为千载之罪人矣。  以宋事言之,子业之弑,宵小挟怨毒而弑之,起明帝于囚系之中而扳之以立,为贼所立,乘闲以窃位,不能正其始矣。子勋虽反,乃以独夫之将覆宗社而起,未纯乎不正也。孝武以讨贼而为神人主,一子不肖,以次而仍立其子,位固子勋之位也。应子勋而起者,名亦近正,志亦近义。详曰“本效忠节”,皎皎初心,岂自诬哉?夫既以名义为初心,则于义也当审。为先君争嗣子之废兴,义也;为中国争人禽之存去,亦义也;两者以义相衡而并行不悖。如其不可两全矣,则先君之义犹私也;中国之义,人禽之界,天下古今之公义也。不以私害公,不以小害大,则耻臣明帝而归拓拔,奚可哉?

  呜呼!人莫急于自全其初心,而不可任者一往之意气。欲为君子,势屈而不遂其志,抑还问吾所自居者何等也。情之所流,气之所激,势之所迫,倒行逆施,则陷于大恶而不知,而初心违矣。故迫难两全之际,捐小以全大,乃与其初心小异而不伤于大同。故管仲事雠而夫子许之为仁,以其知小大公私之辨也。使怀子纠之怨,忿戾以去其故国,北走戎,南走楚,必与桓公为难,而雪其悁悁之忿,则抑匹夫匹妇之不若,禽兽而已矣。君子之称管仲曰“徙义”,徙而不伤君子之素,则合异于同,而无媿于天下。详曰“本效忠节”,大正而固不昧其初也。  〖三〗

  宋以金赎刘昶于拓拔氏,其情慝,其志憯矣。怀不肖之心于隐微,而千里之外见之,人不可罔也如斯夫!  何言乎其情慝也?昶之北奔,畏孝武之疑忌而见杀也。明帝既杀孝武之子以泄其忿媢,恐人怀孝武之恩而致怨于己,故召回昶,以暴孝武之过,曰“彼欲灭兄弟而我复之”,托于昶以扬孝武之恶,怀慝而故为之名也。  何言乎其志憯也?休仁者,亦其兄弟,所与争国而有功者也。疑忌既深,体仁自解扬州牧以免祸,而终不免于鸩;祎与休祐、休若无毫发之嫌,而先后被杀;所仅全者,庸劣之休范耳。昶才非休范之匹,而又有拓拔氏之外援,畏其在外,且挟强敌之势以入,争其养子,姑召之归。使其反邪,鸩杀之祸,必不在休仁兄弟之后。欲加之罪,而何患无辞乎?故曰其志憯也。

  于是而魏人知之矣,昶亦知之矣。亢兄弟之词,而无来归之志,魏以全昶而昶以自全。灼见其恶而远之唯恐不夙,人其可以罔乎哉?论者乃曰:“赎昶,义也。”亦尝见明帝灭绝天性之恶已著而不可揜者乎?

  〖四〗  佞佛者,皆非所据而据,心危而附之以安者也。自古帝王至于士庶,其果服膺于释氏之说而笃信者,鲜矣。其为教也,离人割欲,内灭心而外绝物,而佞佛者反是,何为其笃信之?篡弑而居天子之尊,夷狄而为中国之主,德薄才菲,自顾而不知富贵所从来,怀慝负惭,叨窃而觉梦魂之不帖,始或感冥报之我祐,继或冀覆之无忧,于是而佛氏宿命之因缘,忏除之功德,足以慰藉而安之。故夷狄之君,篡逆之主,屈身降志,糜国殃民,以事土木之偶;而士大夫之徼幸显荣,乃至庶民之奸富者,亦惑溢分之荣膴所自致,而幸灾眚之不及。其有因而述其空寂之说者,则以自文其陋而已,非果以般若涅磐为身心之利,而思证入之也。于是而浮屠之为民害也,不可止矣。

  拓拔氏置僧只佛图户,夺国之民,而委赋役于贫弱之农民,其主侣之,州镇因而效之,偏天下以为民害。读杨衒之伽蓝记,穷奢竞靡,而拓拔氏以亡。非所据而据焉,身必危,浮屠氏其蒺藜矣。然则拓拔焘之诛沙门,又何也?彼乞灵于僊鬼,事异而情同,皆怀歉于人,而徼福于鬼,夏书所谓巫风也。

  〖五〗  无可信之边将者国必危。揜败以为功,匿寇而不闻,一危也;贪权固位,怀忧疑以避害,无寇而自张之,以自重于外,二危也;二者均足以危国,而张虚寇以怙权者尤为烈焉。边将之言曰:无寇,则朝廷轻我。夷狄盗贼之言曰:无我,则汝之为将也,削夺诛杀随之矣。于是而挑寇也,养寇也,纵寇也,无所不至,玩弄人君于股掌之上,一恐喝而唯我所欲。呜呼!此固猜疑防制自以为智之主也,而玩弄之如婴儿,不亦伤乎!

  宋明帝欲除萧道成,荀伯玉为之谋,使轻骑挑魏之游兵,而遽以警闻、繇是而道成终据兗州以立篡弑之基。故揜败以为功,匿警而不闻者,视此而祸犹小也。择人而任之,既任而信之,坦衷大度以临之,彼敢欺我哉?故莫愚于猜疑防制之主,而闇者犹次也。

  〖六〗

  赵武灵王授位于子,而自称主父,废长立少,恐其不安于位也。拓拔弘授位于子,而自称太上皇帝,子幼而恐为人所篡夺也。宗爱弑两君,而濬几不立;乙浑专杀无君,弘几死其手;故弘年甫二十,急欲树宏于大位,以素统臣民,而己镇抚之。犹恐人心之贰也,故先逊位于子推,使群臣争之,而又阳怒以试之,故子推之弟子云力争以为子推辞,而陆馥、源贺、高允皆犯颜以谏而不避其怒,其怒也,乃其所深喜者也。其退居而事佛、老,犹武灵之自将以征伐,皆托也;不欲明示其授子之意旨,而以此为辞也。此二主者,皆强智有余,事功自喜,岂惮劳而舍国政者乎?弘好黄、老,而得老氏之术,其欲逊位子推也,老氏欲取固与之术也;其托于清谧而匿其建立嗣子之旨也,老氏守兑之术也。所欲立者非不正,而诡道行之,巧笼宗室大臣之心,亦狡矣哉!而抑岂君人之道哉?

  虽然,其以传位笼子推而制之,犹贤于宋明帝之贼杀兄弟以安其养子远矣。黄、老之术,所繇贤于中、韩也。然而疑虑以钳制天下,则一也。故曰黄、老之流为申、韩,机许兴而末流极于残忍,故君子重恶之也。夫古之明王,岂不欲安其冢嗣以奠社稷乎?唯豫教而游之于大学,一时之俊士,皆有恩纪以相结,而择师保傅以辅之,学以成,德以修,而授益以固,奚事此哉?

  或曰:宋高宗之内禅,论者何以无讥也?曰:高宗以孝宗为太祖之裔,疏远已甚,不得不早正位以防争,而高宗年已及耄也。唯其时、唯其人而已矣。  〖七〗  有不待劝者,士之学也,农之耕也。劝士以学,士乃习为为人之学;为人而学,学乃为道术之蠹,世道之患。升俊有常典,养士有常法,人主尊师问道以倡之,士自劝矣。若旦命而夕饬之,赏法行而教令繁,徒有劝学之名,而士日以偷。果有志于学者,岂待劝哉?宋立伪学之禁,而士趋朱子之门也如归,禁之不止,何容劝邪?

  虽然,士无志于学,劝之而不学,弗能为益,而犹无伤于士。若农,则无不志于得粟者矣。其窳者,既劝之而固不加勤;而劝之也,还以伤农。方其恪共于耕之日,士女营营,匪朝伊夕,从事于陇首,而吏拥车骑喧豗于中野以贰其心,则民伤;于是刻覈之吏,搜剔垦莱以增益其赋,苛求余丁以增益其役,而民愈伤。夫古之省耕者,君与民亲,而天子之圻,诸侯之国,提封既狭,不容委之有司,且君有公田,自省其获而以余惠民也。后世尽地以与民,而但收其赋税,薄赋则可弗补助,息讼轻徭则可弗省督,胡为委贪廉不可信之有司以扰妇子于耕馌哉?

  拓拔氏,夷也,闻中国有圣人之道焉,取其易行者而行之,于是奔走郡县而名为劝农;又勒取民牛力之有余者,以借惰窳之罢民。其挠乱纷纭,以使民无宁志也,不知何若,守令乃饰美增赋以邀赏,天下之病,尚忍言哉!蒙古课民种桑,而桑丝之税加于不宜桑之土,害极于四百余年而不息。读古人书而不知通,旦识而夕行之,以贼道而害及天下,陋儒之妄,非夷狄之主,其孰听之?

猜你喜欢
  卷八·毕沅
  卷二百十九 熙寧四年(辛亥,1071)·李焘
  卷一百二十 景祐四年(丁丑,1037)·李焘
  进东汉会要表·徐天麟
  纲目分注补遗原序·芮长恤
  读礼通考卷十五·徐乾学
  卷之四十二·佚名
  ◎自由结婚之禀·李定夷
  蠕蠕传·魏收
  李韶传·魏收
  尉景传·李百药
  敬括传·刘昫
  ●皇朝通典卷七十三·佚名
  卷三百三十九·佚名
  元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郑觉斋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郑觉斋生平待考。《全芳备祖》和《阳春白雪》录其词共三首。 ●扬州慢·琼花 郑觉斋 弄玉轻盈,飞琼淡泞,袜尘步下迷楼。 试新妆才了,炷沉水香毬。 记晓剪、春冰驰送,金瓶露湿,缇骑星流。 甚天中月色,被风吹梦南州

  • 崔与之词作鉴赏·佚名

    生平简介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广州增城(今属广东)人。绍熙四年(1193)进士。授浔州司法参军,调淮西提刑司检法官,特授广西提点刑狱。嘉定中,权发遣扬州事、主管淮东安抚司公事,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抚使。端平元

  • 六朝通鉴博议卷四·李焘

    (宋)李焘 撰桓温复取寿春五年六月桓温闻赵乱出屯安陆遣诸将经营北方赵扬州刺史王浃举寿春降征北大将军禇裒上表请伐赵即日戒严直指泗口七月帅众三万径赴彭城北方士民降者日以千计朝野皆以为中原指期可复光禄大夫蔡谟独

  • 史记集解卷七十二·裴骃

    宋 裴骃 撰史记七十二穰侯列传第十二穰侯魏冉者秦昭王母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芈氏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母故号为芊八子及昭王即位芈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母武王母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宣太后二弟其异父

  • 三国史记卷第四十二。·金富轼

    输忠定难靖国赞化同德功臣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师守太保门下侍中判尙书吏礼部事集贤殿太学士监修国史上柱国致仕臣[金富轼]奉宣撰。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零列传第二。(+[金庾信]中)四二卷列传二金庾信零一○(+太和)二年

  • 黄潜善传·脱脱

    黄潜善,字茂和,邵武人。考中进士,宣和初年,任左司郎。陕西、河东大地震,山陵峡谷都变了位置,徽宗命令黄潜善去察访灾情,于是他就去视察。黄潜善回京后,不报告实情,只说是地震而已。他被提拔为户部侍郎,因事获罪被贬到亳州,以徽猷

  • 弇山堂别集卷六十九·王世贞

    (明)王世贞 撰○命将下永乐四年五月安南国王陈天平还国遣都督佥事黄中吕毅以兵五千送之封其僭臣胡■〈大上互下〉为顺化郡公尽食所属州县三月己巳胡■〈大上互下〉邀杀天平四月辛未事闻上大怒七月辛夘命成国公朱能为征

  • 卷三百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八八旗大臣年表九内大臣年表二<史部,政书类,军政之属,钦定八旗通志,卷三百十八>

  • 小雅·毛公

      鹿鳴之什   鹿鳴.燕群臣嘉賓也.既飲食之.又實幣帛筐篚.以將其厚意.然後忠臣嘉賓.得盡其心矣.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將.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鳴.食野之蒿.我有嘉賓.德音孔昭.視民不

  • 钦定书经传说汇纂卷三·王顼龄

    大禹谟集传谟谋也林氏曰虞史旣述二典其所载有未备者于是又叙其君臣之闲嘉言善政以为大禹臯陶谟益稷三篇所以备二典之未备者今文无古文有集説【孔氏安国曰禹称大大其功○林氏之奇曰尧典旣为舜典张本故舜典之初即载歴试

  • 卷十四·朱鹤龄

    钦定四库全书尚书埤卷十四吴江朱鹤龄撰周官朱子曰汉自古文尚书出方有周官伏生所口授无此篇故汉只置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而无周三公三少葢未见古文尚书故也古者诸侯之国只置司徒司马司空三卿惟天子得置三公三少六卿三

  • 卷二百四十八·秦蕙田

    <经部,礼类,通礼之属,五礼通考钦定四库全书五礼通考卷二百四十八刑部尚书秦?田撰凶礼三荒礼后汉书顺帝本纪永建三年春正月丙子京师地震汉阳地陷裂甲午诏实覈伤害者赐年七嵗以上钱人二千魏书宣武帝本纪延昌二年夏四月

  • 卷第三十五·佚名

    摩诃僧祇律卷第三十五东晋天竺三藏佛陀跋陀罗共法显译明威仪法之二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尔时有比丘。著多罗屐在坐禅比丘前经行。比丘心不得定。诸比丘以是因缘往白世尊。佛言。呼是比丘来。来已佛问言。汝实尔不。

  • 周易文诠·赵汸

    四卷,元赵汸著。《经义考》载此书为八卷,但旧抄止四卷,首尾完备,不似有阙佚,或后人合并八卷为四卷。原书上有读者题记,节节用细字标题,详其词意,但无所发明,清代刻版已削去。其大旨本宋人绪论,着重义理阐释。对天道人

  • 至真子龙虎大丹诗·佚名

    至真子龙虎大丹诗,北宋道士周方撰,一卷,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方法类。书中有七律诗三十二首,咏颂龙虎大丹,其说似属内丹:卷首有天圣四年(1026)卢天序,概述丹法要旨。序云:「乾坤为鼎,天地为炉,坎离为至药之宗,铅汞作大丹之体。须

  • 宛如约·佚名

    清代白话长篇才子佳人小说,全称《才美巧相逢宛如约》,四卷十六回。有“醉月山居”刊本,题“惜花主人批评”,实际并无评语,也不署撰人,无序跋及刊刻年代,似刊刻于康熙间。此外尚见有恒德堂石印本,改题《银如意》、福记

  • 佛说八阳神咒经·佚名

    一卷,西晋竺法护译。为八佛名号经之异译。

  • 智者大师别传·灌顶

    全一卷。隋代灌顶(561~632)撰。又作隋天台智者大师别传、天台智者大师别传。系以编年体记述智者大师智顗之行状。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册。智顗集天台宗之大成,灌顶则为天台法门之继承者,为智顗门下第一弟子。在智顗之传记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