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静供词二条 二、雍正皇帝勤政爱民,与天理浑然一体
曾静供:弥天重犯读书浅少,如何晓得天地高厚?况属山鄙狭陋,负罪弥天。一旦身近圣天子之光,忽睹广大精深,胆寒心裂,愈觉窍口难开。只有圣德神化,感通于变,其效甚速。是以弥天重犯昔虽冥顽,同于禽曾,今得被化,幸转人胎。以此心下犹具蚁知蚊见,稍得窥于高深于万一。窃闻天以好生为德,而好生中有无限因时制宜,至当不易之法。在天不能运量裁制以成其能,尽举而畀之于聪明睿智,能尽其性,合其德者为之。是君之心即天之心,君之德即天之德。凡天所欲为者,君体天之心为之;天所欲行者,君体天之德行之。君未尝参一毫己意于其中,事事仰承天命而已。所以大君之号曰天子,言善继善述,与天不分两体,实一气贯注,如子之承父也。但天隐而难见,其本体之流露者,惟理而已。故先儒曰:“天即理也。”
人君政刑德礼,浑然从一,理运量发,露于两间,斯方称得是天践形合德的肖子,而为大君当身之职分。以是粤稽历代帝王,虽代不乏英伟贤智,而求其运量裁制,浑乎天理之公,而无一毫人欲之私,得天之有子者,历数千载而罕见。今伏读圣谕,而知我皇上浑然一理,泛应曲当,其施之于政刑,见之于德礼者,无一处不知之极其精,无一事不处之极其当。神明尽化,化裁尽变,推行尽通,圣德神功,蟠际天地。而究其归,皆因物付物,初未尝稍存一毫成见,介于虚明应物之天也。只见得念念从民设想,处处体天定趋,所以无事无时不以圣祖皇帝为怀。盖圣祖皇帝乃天笃爱之肖子,圣祖皇帝之心即天心,圣祖皇帝之德即天德,一而二,二而一,怀想圣祖皇帝即是体天地。况敬天之至,至诚肫恳,本于性生,而儆戒乾惕之切,尤天一时或释于怀。所以天人交孚,呼吸相通,而感应之理,不惟见之最深最切,抑且屡试屡验,捷如影响。自是以敬天之念勤民,深宫几多经纬天地的筹画,神运无方的猷谋,无一时一刻,不以爱养天下苍生为念,为斯万物各得其所而后即安。是以忧勤惕厉不遑宁处,凡可以利生民之安,除生民之若者,思无不到,到无不行,行无不实。知民之艰难在食,蠲租减赋之典,无年不颁;赈灾救患之泽,无处不遍。
偶闻一处旱涝,即悯念忧形,不惟减膳,甚或饮膳不御,弹竭精诚,为民祈祷,多修人事,以格天心。率至祷雨雨通,祈晴晴应。复以食乃民天,农为食本,每岁躬耕藉田,以重农事。而老农之勤劳俭朴者,亦岁举给以品秩荣其身。思明刑原以弼教,而群德期于好生。法虽一定,心本宽仁,稍有一线可生,则因事原情,时生恻隐之念。诚以民命至重,宁过乎仁,毋过乎义也。知察吏所以安民,而惩贪兼得以养廉,宵旰忧勤,无非为国计民生,思久安长治之策,所以隐微之中,疑似之间,辨晰精详,秋毫不爽。如谕公私二字,关系甚重,不可不辨。而公中有私,私中有公者,尤不可不时时警戒。与夫论因循苟且,一味求悦于人,称赞之者甚多,即如阿大夫之誉言日至也;杜绝私情,不肯取悦于众,谤议之者甚多,即如即墨大夫之毁言日至也。又如辨武断乡曲者非是武断,揽权者实非揽权,此毫厘千里之间,帝尧亦以为难,今皆剖决明晰,如丝过扣,毫发不混。此所以用赏用罚,忽用忽舍,无往而不得其公正之至者,为渊衷虚而权度精明也。
【译文】
曾静供:弥天重犯读书太少,缺乏知识,怎么能知道天高地厚呢?况且属于山野村夫,犯了弥天大罪,一旦接近皇上,受到光明的照射,忽然看到广大精深,胆寒心裂,越发感到难以表达心中的感慨。感到圣德对人的感化是特别快的,所以弥天重犯虽然冥顽无知,如同禽兽,今天得了感化,幸投人胎。所以还有点良知,如蚂蚊或蚊虫的见解,仅仅能够窥见这博大世界的千万分之一。听说上天有好生之德,然而好生的道理中,有无限因时制宜,至当不易的法则。在天来说不能运用他的能量进行裁制以成其所能,完全发挥他的聪明才智;而人呢也能尽其天性,合其道德者才有作为。所以君王之心就是天的心,君王之德就是天的德。凡上天所要施行的,那么君王就体会到并去施行。君王没有掺一点个人的意志在其中,不过是事事按上天的旨意办罢了。所以了不起的君王,人们称为天子。同天为一体,天为一气,就像父子的关系那样。但上天的意志是难以知道的,它怎样体现出来呢?只有以道理来体现罢了。所以,先贤讲过:“天就是理也。”
人间的君王,在政治、法律、道德、礼仪等方面,浑然为一气,称得上天子和大君的身份。所以查看历代帝王,虽然也有不少英伟贤明之君,而其中真正在治理天下过程中同天理合一,而毫无个人私欲的可以说千载罕见。今日拜读了皇上的圣谕,明白了我皇上与天理浑然为一体,无论是制订政策,处理政务,都合乎道德礼法,没有一个方面不精,没有一处不当,如神明一样,变化顺通。神功圣德顶天立地,而究其原因,都是按照事物的规律而办事,没有一点偏见,处处顺应天理,为百姓着想,并且时时事事都遵循圣祖皇帝的遗训。因为圣祖皇帝是上天十分喜爱之子,圣祖皇帝之心就是天心,圣祖皇帝之德即是天德,怀念圣祖皇帝就是怀敬天地,况敬天诚意没有一时一刻放松,所以天与人互相感应,互相影响。以敬天的心情来勤于民事,不管朝廷有多少经天纬地的筹划,都以爱养天下苍生为念。同时也使万物各得其所。特别是表现了皇上对天下百姓的关怀,凡是对百姓有利的,解决百姓痛若的事情,无不考虑的很周到,无不行动得很及时,无不办得很实在。知道百姓最艰难的问题就是食物,所以减租减税的恩典,年年颁发;赈灾救患的恩泽,遍及各处。偶然听说有一处旱涝,即十分同情,不但减少自己的膳食,而且为民祈祷,务修人事,以合天心。遂出现求雨下雨、求晴天晴的情形。
由于民以食为天,所以朝廷就以农为本,发展农业。对农民勤劳俭朴的户主,也像每年选举人那样,给以品位,使其光荣显耀。由于君德好生,所以在明确刑法的同时以德化进行辅助治理天下,法律虽有一定之规,然而人心本来宽大仁厚,稍微有一线可生,就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谅解同情。因为把民命看得至关重要,宁可过于仁慈,而不过泥现成的规定。皇上深知治理好官吏才能安民,惩治贪酷才能保持廉政。那样地勤劳政事,无非是为了国计民生,图长治久安,所以每件事都办得十分周详,如圣谕讲公私两字,关系很重要,不可不辨,而公中有私,私中有公,这样公私混淆的情况,应时时警戒堤防。如果是在公私方面不够严格,只知取悦他人,就会有很多人人赞誉皇上。
正因为皇上杜绝私情,不肯轻易取悦于众,所以毁谤的人就多。又如辨别武断乡曲之事上,并不是武断,揽权者也不是揽权。此是差毫厘失之千里之间,所以帝尧也以为很难。今天都剖析决断得很明白,如丝丝入扣,毫无混淆。所以就皇上赏罚分明,用舍得当。没有不公正的事情。没有不精明的安排。
【原文】
盖皇上渊衷为止水,如明鉴,万物之过其前者,妍自然毕露而不容掩。原非鉴与水留恋于当前之物,而后得照见,若稍留一毫意见去照物,则鉴与水虚明之本体,反为此意见所掩蔽,而照物不见了。必浑乎天理之公,而不杂一毫人欲之私,方有此种境界。故举凡用人理财,养老恤幼,崇师训士,以及揆文奋武,皆开千古所未开之盛典,而实极千古所未到之至善。且诏诫所颁,反复丁宁,区画详密。
内自大臣群僚,外及军民童叟,务期天下群登乐利之域,共享升平之福。其中旨意周切,理熟义精,一言一字,皆可与二典三谟并垂天地而不朽。是不惟仁天下之心,安天下之学,超越天下之才识,亘万古之圣君哲后莫与媲。而即比自朝至暮,一日万机,件件御览,字字御批。一应上任官员,无论内外大小,每日必逐一引见,谆谆告诫以爱民扶绥之至意,事至物来,随到随应,不留一毫不周不密、不精不当之憾。直至二三更,方得览批各省督扶奏折,竟不用一人代笔,其焦劳如此。此种历练天下之精神,亦亘古励精图治的至君哲后所不到。尚犹圣不自圣,每以为君难为虑,并以不及圣祖之圣德神功为忧。是以德合天地,至诚感孚。数年以来,诸瑞齐见,万福骈臻,而且道不拾遗,蔼然成周太和之盛,唐虞熙之隆,亘千古而再觏者。
弥天重犯身犯寸磔之典,自痛生圣人之世,竟生不得为圣人之氓,庶几死为圣世之鬼。岂料圣德同天,生民未有之殊恩,既超禁处厦,复给食赐衣,今蒙恩旨,又复开锁,皇德皇恩已极荡荡难名。弥天重犯抢地呼号,痛心挖髓,此时即置之极刑,亦王法人情所当然,死亦知思感德,甘心瞑目。况蝼蚁百姓,当此皇恩无涯,何敢言报?只愿插翅遍飞宇内,凡人力所能到、足迹所可及,逢人逢地,宣扬圣德同天之大,无间内外,申明本朝得统之正,直近商周,一洗从前谣言之谤,共知吕留良为圣世之逆贼,共歌太平之世,共祝有道天子,万寿无疆,以赎补当身万死蒙赦之罪,斯幸耳。深情结胸,重义透髓,一字一泣。谨供。
【译文】
由于皇上的心像潭水一样深邃,明镜一样光亮,对任何事情都看得清楚,这是如天理那样的公正,才会有这种境界。皇上在用人理财方面、养老恤幼方面、崇师训士方面、掌文用武方面,都是千古少有的完善。况且每一次诏书的颁布,都反复交待,筹划详尽。从内部的大臣群僚,到外部的军民童叟,都务求能符合大家的利益,共享天下太平之福。旨意中字字句句意准词切,可谓不朽之作。不但具备仁慈之心,而且超越天下之学识,是万古以来圣君哲后所不能比的。皇上一天到晚,日理万机,件件都要过问,奏文字字都要批示;一切上任官员,不管大小,每天都要接见,谆谆告诉大家,要爱民,要尽职。任何事情,随有随时解决,都十分周密十分精当。有时直到二三更,还要批阅各省督抚奏折,竟不用一人代笔,真是操心到这种程度。这种对待天下治理天下的精神,也是千古以来圣哲君主所做不到的。但是仍十分自谦,常常感叹做皇上的艰难,并且以赶不上圣祖的神功为忧虑。这种德行真可以说同天地相合。
几年来,到处呈现吉祥的征兆,而且道不拾遗,这真是比古代最好的盛世还盛。弥天重犯自犯重罪,自己痛感生在圣人之世,竟然不能成为圣人的一个普通百姓,也许可以做个盛世之鬼吧。没想到圣德同天,给重犯特别的恩遇,不但不囚禁,给以宽敞的住处、衣物。今蒙恩旨又被释放。皇恩皇德真是达到了极点,难以表达。弥天重犯抢地呼号,十分痛心,此时即使受到极刑,也是理所当然,死也感德,甘心瞑目。况且做为蝼蚁一样的百姓,对这样大的恩德、真是无法言极,只希望插翅飞遍天下,凡人力所到处,足迹所至,逢人便大力宣传圣德,一洗过去的谣言诽谤,使大家都知道吕留良为圣世逆贼,同时使天下都传颂圣人之德,共喜为盛世的百姓,共歌太平之世,共祝有道天子,万寿无疆,以赎补当身万死却蒙受宽赦之罪。
如此,则十分幸运也。激动的心情难以表达,是在一字一泣中写出的这篇供词。
【原文】
内阁九卿奏本曾静等即使是一失足铸千古恨,也应该殃及九族入牢狱刑部等衙门奏为遵旨复加讯问事。上谕:“曾静一案,前命侍郎杭奕禄、副都统海兰详加审讯。据曾静逐款回供,俱是悔过感恩之语,此等奸险之徒,语言诈伪,或畏惧诛戮,故勉强作此认罪之词;抑伊自知罪大恶极,愧耻悔恨,出于本心。著大学士、九卿詹事、翰林、科道,将从前诘问各款,逐一再加讯问,确取口供具奏。钦此。”
臣等将杭奕禄等遵旨审讯曾静口供,逐款复讯,据曾静供出,与从前口供俱各相符,俯首认罪,甘服上刑。又据供:“弥天重犯罪案,今日蒙知大人逐款勘讯,自知万死万剐,更有何法可解!所痛恨者,实因住在深山穷谷,愚昧无知,是以吕留良之逆说情论,得以迷心。惟其有吕留良之悖论在心,所以阿其那、塞思黑、允之党羽匪类,并发遣广西人等之奸谋流谤,得以惑听。抑惟其有阿其那等之流谤在心惑听,而吕留良之邪说悖论,愈得以固志。二者交乘,相因为害,遂致酿成亘古未有之极恶而不自知。直到后来,实见得我皇上之至德同天,与我朝得统之正,直迈商周,方知从前之错谬,自悔自愧,自咎莫及。
“盖我皇上之大德,弥天重犯自旧岁到今,饱饫已周年矣。不惟目睹耳闻,深仁厚泽之在天下,为自古所未有,即弥天重犯以蝼蚁之微,冒犯九五之尊,万死不足蔽辜,而当亲皇恩,尚容留苟延残生以到今日。虽尧舜之对,亦未见有此出格殊恩至于如此,又岂汉高之宽,唐太之明,所能拟似于万一!况我朝得统之正,治化之隆,并非泛说‘远迈商周’。一语所能尽。盖我朝龙兴,不由中土而起于满州,由满州而至中国,地之相去数千余里,而德化之盛,及于中土,薄海内外,无不倾心爱戴。由是天与人归,使大统一朝而成,不劳而得,并非汤武之居中渐化,而后民心乐从,始有天下者可比。其规模更大更远,所以为亘古莫及。
“凡此皆是弥天重犯旧岁一路来,亲被我皇上的德化,亲见熙景象,颂德歌功,欢声载道,不觉倾心悦服至此。则前之狂悖,由于无知,后之爱戴,出于有见。前后虽异,其实皆发于本心。此固不是巧说以偷生,亦非旁人所能代为指拨开导而有是说话,实字字句句皆从一片良心发出。且弥天重犯从头一路细思,实由列祖列圣之功德,在天地间极其大,我皇上之圣仁,迈古今而极其至。故皇天默使弥天重犯传其害道悖义之论,露其奸党谤毁之行,以显圣德于深山穷谷,申名义于千秋万世,使天下之大,万世之远,人人悦服,处处倾心耳。“所以弥天重犯到今日感德被化之余,愿置身极典,以求其心之所安。且使天下万世,共知我皇上至德深仁,透民骨髓,即在无知悖逆之民,犹切被化改过,自愿伏罪以至如此。所以弥天重犯到今日,惟有仰恳众大人转奏,将弥天重犯速正刑典而已,更有何说!”等语。
【译文】
关于邢部等衙门对曾静一案又遵照皇上旨意复加讯问的记载。皇上的谕旨道:“曾静一案,前几次命令侍郎杭奕禄和副都统海兰等详加审讯。据曾静的逐条回答和供词,都是些悔过感恩的语言。这种奸险之徒,语言欺诈虚伪。或是因为他怕死,所勉强作出的认罪之词;或是他自知罪大恶权,愧耻悔恨,真的发自内心。请大学士、九卿詹事、翰林、科道,把从前诘问他的各条各款,逐个再加讯问,取得确实的口供再报上来。钦此。”
臣等将杭奕禄等遵旨审讯曾静口供,又逐条复讯,据曾静供出,与从前口供相符,俯首认罪,甘服死刑。又据曾静供道:“弥天重犯的案件,今天蒙众位大人逐条再审,自知应该万死万剐,还有什么可以说的!所痛恨的是,实在是因过去住在穷山深谷,愚昧无知,也因为看了吕留良的逆说悖论,迷了心窍。首先是因为有了吕留良的谬论在心,所以阿其那、塞思黑、允之党羽匪类,以及朝廷发配遣送去广西的奸谋之人流传诽谤,才能够迷惑视听。因为有邪论和流谤的有害影响,才酿成了千古未有的极恶和无知。
直到后来,确实见到我皇上为仁德像天一样大,我朝应天顺民,超过商、周那样的盛世,才领悟到从前的错谬,愧悔莫及。“弥天重犯感受到皇上的恩德已有一年了,不但耳闻目睹,皇上的厚泽及于天下,千古少有,就从自身说起,一个小民如蝼蚁之微,冒犯了九五之尊,还能受到这样的宽大。就是尧舜,也不会施以这样的殊恩;就是汉高祖的宽容、唐太宗的圣明也不能比的。况且我朝是天命所归,并不是用‘超越商、周’这样一句话所能概括的。
再说我朝的兴起,并非源于中原而是由满州普及中国的,从满州到中原几千里之遥远,但德化恩义早已遍及中原,甚至天涯海角,人民无不倾心爱戴;不像汤武那样居于中原,而渐渐教化民众,使民心慢慢归向,才有天下的。而是天人同归,不劳而得。其规模也更大更远,所以为千古所莫及。“这都是弥天重犯旧岁一路而来,被我皇上的德政感化,亲眼看到盛世景象,到处歌功颂德,欢声载道,不觉受了感化所心悦诚服讲出的心里话。相比来说,以前的狂悖,出于无知,这后来的爱戴,出于有了真知灼见。前后虽异,都发自本心。这不是为了偷生怕死才巧言花语,也不是旁人经过开导后才觉悟的言词,确实字字句句都从一片良心发出。况且弥天重犯从头细想,感悟到是列圣之功德神灵,在天地间极大,而且我皇上的圣仁,超过古今达到了极点。所以皇天默使弥天重犯传播那套害道悖义的谬论,暴露奸党谤毁的行迹,以显示出皇上圣德,申名义于千秋万世,使天下人人悦服,处处倾心。
“所以弥天重犯到今日感德被化之余,愿受极典,以求心安。而且使天下万世,共知我皇上至德至仁,甚至透民骨髓,即使无知顽民,也能被感化改过,自愿伏罪到这样程度。所以弥天重犯到今日,唯一的就是仰恳众大人转奏,将弥天重犯速速正法,再没有任何说的”等话。
【原文】
该臣等看得曾静狂逆凶狡,罪大恶极,妄信逆贱之悖论及奸党之流言,胆肆凶逆,辄敢诋毁本朝,诬蔑君上,编造逆书。从湖南至陕西,劝封疆大臣以反叛,欲构乱于升平之世。核其情罪,法无可宽。且曾静以一山野细民,戴高履厚五十余年,忽谋为叛逆之事,从古以来,乱臣贼子中无有其比。臣等审讯之下,无不切齿恨愤,咸愿食肉寝皮,虽寸磔族诛,不足以蔽其辜。
查律内谋反大逆,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正犯之祖父、父、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十六以上,不论笃疾、废疾皆斩;男十五以下,及正犯之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给付功臣之家为奴;正犯财产入官;若女许嫁已定,归其夫;正犯子孙过房与人,及正犯聘娶未成者,俱不追坐等语,曾静应照此律,即凌迟处死。行文湖南巡抚,查明曾静之祖父、父、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十六以上,照律皆斩立决;男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解部,照律付功臣之家为奴。所有财产,查明入官,伏乞皇上允臣等所请,将曾静立正典刑,以彰国法,以快人心。至张熙与曾静共谋不轨,听从曾静指使,赴陕投送逆书,思欲构乱。亦应照“共谋者皆凌迟处死”律,即凌迟处死。为此,合词谨奏。请旨。
【译文】
我们几位大臣,看到了曾静狂逆凶狡,罪大恶极,妄信逆贼为反叛谬论及奸党的诽谤谣言,肆无忌惮,诋毁本朝,诬蔑君上,编造反叛的书信;从湖南远至陕西,劝封疆大臣反叛朝廷,想在太平之世制造混乱。反复核实其罪行,是法律所不能宽容的。且曾静以一山野小民,受我朝之恩有五十余年,竟然反叛朝廷,自古以来,乱臣贼子也没有这么严重。臣等在审讯当中,已十分痛恨,真愿食其肉寝其皮,虽诛其九族,碎尸万断,都不能赎其罪过。法律规定,“凡谋反大逆案件,不论首从,都要处以死刑,主犯的祖父、父、子、孙、兄弟,以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的十六岁以上,不论患病或有残疾,都处死刑;男的十五岁以下,主犯的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都送到功臣的府上当奴隶;主犯的财产没收归公;如果女的许嫁了别人,归其夫不论;主犯的子孙有过房给别人的,以及主犯聘娶没有实现的,都不追究”等条文。曾静应按此条款,凌迟处死。行文湖南巡抚,查明曾静的祖父、父、子、孙、兄弟及伯叔父、兄弟之子、男十六以上,应照法律判以死刑,立即执行;男的十五以下,以及母、女、妻、妾、姊妹、子之妻妾,押解刑部,按照法律送到功臣之家当奴隶使用。所有财产,查明归公。伏乞皇上恩准臣等的请示,将曾静立即正法,以快人心。至于张熙与曾静共谋不轨,听从曾静指使,到陕西投送逆书,阴谋制造反叛。也应按“共谋者皆凌迟处死”
为条款,当即正法。特此共同谨奏。请皇上谕旨。
猜你喜欢 卷一百七十三·列传第六十·宋濂 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五十二·柯劭忞 卷一一五 晉紀三十七·司马光 卷第一百九十六·胡三省 卷第一百三十七·胡三省 卷二百五十二·杨士奇 明世宗肃皇帝实录卷四百六十五·佚名 大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二百二十八·佚名 卷之一百八·佚名 两朝纲目备要卷六·佚名 续宋编年资治通鉴巻一·刘时举 一一二一 湖南巡抚浦霖奏覆换缴《通鉴纲目续编》部数及查办情形折·佚名 提要·陈次升 卷六十一·徐天麟 郭崇韬·苏辙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