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曾静供词五条 三、皇上调拨粮食是平抑物价,还是倒卖

  【原文】

  问曾静:据你在湖南供称,有“皇帝使人从四川贩米至江南苏州发卖”,又云“广东、广西发卖水银”等语。这卖米事情,乃外省督抚条奏:江浙地方人多米贵,请动帑项于产米省份,采运平粜以济民食。此是古人移粟之道,且此项运到米石,皆减价粜卖于民,于正项钱粮尚有亏折。如何说贩米石争小民之利呢?至水银之事,乃因原任贵州巡抚金世扬亏空库帑,不能完交。署巡抚石礼哈奏称:金世扬有动帑收贮水银,可以变价完公。皇上允其所请,令于广东发卖,乃系保全金世扬身家性命,实出宽大之特恩。你如何说为争民之利呢?但此二事皆有其因,你在何处听来?须将传说之人供出。

  曾静供:弥天重犯于这些事,当时都不晓得皇上神奇作为,经纬妙用。从四川贩米至江南苏州发卖的事,这等谣传,是这些往来搬家去四川的百姓回来说;广东发卖水银,是因走广东往永兴县过,弥天重犯是永兴县人,虽住居离县城百数十里,而乡间常有人在县来往,传得此说,并非远方人说。岂知卖米是移此就彼,乃酌盈济虚,圣人裁成辅相之能事,而平粜与减价尤一视同仁,万物各得其所之献谋。至变卖水银完公,则又体恤群臣,使法无犯而事得济,且有以见天地含弘之量,物各因物,而无伤于其中也。此皆帝王之运量,小民不知皇上苦心,遂至妄传,以为卖米、卖水银。而弥天重犯彼时莫知圣虑高深,遂误信以为争民之利,不知此乃利民之大者也。诬上之罪何逃!

  【译文】

  问曾静:据你在湖南的供词中有“皇帝使人从四川贩米到江南苏州发卖”、“广东、广西发卖水银”等言语。这卖米事情,是外省督抚上奏皇上时向皇上建议:江浙一带人多米贵,请求动用国库里的银钱,向产米的省分购进之后,再运到江浙,平价卖给百姓,以解决其吃饭问题。这是自古以来就有的办法,况且,又减价卖给百姓,朝廷还亏着本哩,你为什么说贩卖米石争夺小民之利了呢?至于水银之事,是因为原任贵州巡抚金世扬在任时,因各种原因,落得府库亏空,不能完满交接,所以新任巡抚石礼哈向皇上报告了此事:建议让金世扬原来动用府库的银两收贮的水银,可以再变卖后充公平账。皇上允许他的请求,令他在广东发卖,这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也保全了金世扬的身家性命,这是特别宽大的恩惠。你为什么说这是与民争利呢?不过,这两件事既然流传,必有原因,你是在什么地方听到的?你要供出传说之人。

  曾静供:弥天重犯对于这此事,当时都不知道这是皇上的经纬谋划和恩赦安排。从四川贩米到江南苏州发卖这件事,产生的那些谣言,是往来搬家去四川的百姓回来说的;广东发卖水银的话,是因为那些行走广东的人路过永兴县时说的。弥天重犯是永兴县人,虽然居住这地离县一百多里,但是乡里常有人在县城来往,所以听得此说,不是直接听远方人说的。那里知道这是移此就彼、酌盈济虚的办法,况且平粜与减价一模一样。变卖水银完公,确实又是体恤臣下,这是皇上办法得当,气量宽宏,小民不知皇上苦心,妄加指责。弥天重犯当时确实不知圣虑高远,错误地相信人言,以为朝廷与民争利,今日才知道完全相反,而是利民益民的大事,诬蔑皇上之罪,真是难以逃脱。

猜你喜欢
  卷七·本纪第七·脱脱
  卷二十六·志第七·地理下·脱脱
  卷十一·浦起龙
  卷二二七 唐紀四十三·司马光
  雍正十一年一月至雍正十三年十一月·蒋良骐
  卷二十一·沈德符
  ●海东逸史卷十五·佚名
  皇王大纪卷三十·胡宏
  资治通鉴考异卷二十五·司马光
  三○五 盛京将军弘晌等奏查出函可语录碑记字迹及支派承袭人折·佚名
  卷八·张守节
  跋2·冯玉祥
  十国春秋卷一百八·吴任臣
  刘库仁传·李延寿
  65.马邑诱敌战·林汉达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赵希蓬·唐圭璋

      希蓬,诗渊亦时作希逢。宋史卷二百二十二宗室世系表八有赵希逢,属宋太祖第四子秦王德芳房。希蓬与华岳唱和甚多,有华赵二先生南征录(见永乐大典卷九千七百六十三引),今不传。诗渊第十册至第二十四册,载华、赵唱和甚多。又

  • 第四折·郑廷玉

    (正末上,云)老夫包拯,为这件事用尽心力也呵!(唱) 【中吕】【粉蝶儿】这些时废寝忘食,眼睁睁一宵无寐,坐早衙事事休题。唤张千,刑案里,唤该房司吏。别公事且勿行提,只那桩最耽干系。 【迎仙客】不由我心似痴,意如迷,那桩事不

  • 提要·史谨

    臣等谨案独醉亭集三卷明史谨撰谨字公谨昆山人洪武初以事谪居云南后用荐为应天府推官降补湘阴县丞寻罢归侨居金陵以终是集盖谨所自编但以体分不题巻数自武当八景以下九十三首则题曰遗稿疑谨没以后其后人掇拾晚年所作附

  • 卷二百七十六·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七十六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四十六 恕中和尚 日峰歌为昇居士赋 羲和鞭日昇扶桑残星晓月俱遁藏出海高峰最先照草木滉漾浮金光兴来振衣凌絶顶俯览人间同坎井呼吸元气融心神摆脱尘劳发

  • 卷六·孙一元

    <集部,别集类,明洪武至崇祯,太白山人漫藁> 钦定四库全书 太白山人漫藳卷六 明 孙一元 撰 七言律诗 吴兴浮碧亭 浮碧亭前湖水平拍槛呼酒双眼明青天不动钓丝卷白鱼入手渔舠轻悲风万里动南纪落日一望揺东瀛沙鸥野鹜少

  • 卷三百三十九 列传一百二十六·赵尔巽

      恒文 郭一裕 蒋洲 杨灏 高恒子高朴 王亶望勒尔谨 陈辉祖 郑源鹴 国泰郝硕 良卿方世俊 钱度 觉罗伍拉纳浦霖   恒文,乌佳氏,满洲正黄旗人。雍正初,以诸生授笔帖式,四迁兵科给事中。外授甘肃平庆道,再迁贵州布政使。乾

  • 卷之八 南都甲乙纪(续)·计六奇

      北事  六月初三日(己未),都督陈洪范请任北使;命来京陛见。史可法乞选臣齎监国、即位二诏及使吴三桂、谢升二敕,抵山东、北直晓谕。时讹传&ldquo;谢陛&rdquo;伪&ldquo;谢升&rdquo;也。  十五日(辛未),马士英以大清国摄

  • 资政要览·顺治

    ●君道得道者必静。静而宁,可以为天下贞。故至精无象,而万物以成;至圣无事,而千官尽能。苟有事,则必有所不事,此事所以隳也。譬之为车者,数官然后成;夫治天下,岂特为车哉?众智众能之所持也。苍颉作书,后稷作稼,伶伦作律,昆吾作陶,皆

  • 春明丛说·俞蛟

    ◎ 白云观遇仙记出西便门八里,有白云观,元时邱真人修道于此,后因其基为庙。上元之日,为真人生辰。其前数日,住持道士,即洒扫殿庭,涤除院宇,卖香楮及百货者咸集;游人往来,自朝至暮,无停轨。道士之狡黠者,衣衲,手棕麈,或门或廊庑间,注

  • 卷之一千三百四十五·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渊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领侍卫内大臣稽察钦奉上谕事件处管理吏部理藩院事务正黄旗满洲都统世袭骑都尉军功加七级随带加一级寻常加二级军功纪录一次臣庆桂总裁官经筵讲官太子太傅文华殿

  • 李郁传·薛居正

    李郁,字文纬,是后唐王室的同姓宗族。年轻时任过宗寺官,天成、长兴年间,接连迁为宗正卿。性情平和诚实,所经历的事情,没有因偏爱憎恶而诽谤赞誉的。高祖即位称帝,授予光禄卿。一天白日睡觉,做梦吃巨大的枣子,醒来后得了病。李郁

  • 南诏德化碑·佚名

    恭闻清浊初分,运阴阳而生万物。川岳旣列,树元首而定八方。故知悬象着明,莫大于日月。崇高辨位,莫大于君臣。道治则中外宁,政乖必风雅变。岂世情而致,抑天理之常。我赞普锺蒙国大诏,性业合道,智覩未萌。随世运机,观宜抚众,退不负

  • 福虚篇第二十·王充

    世论行善者福至,为恶者祸来。福祸之应,皆天也,人为之,天应之。阳恩,人君赏其行;阴惠,天地报其德。无贵贱贤愚,莫谓不然。徒见行事有其文传,又见善人时遇福,故遂信之,谓之实然。斯言或时贤圣欲劝人为善,着必然之语,以明德报;或福时适

  • 平书订卷十二 河淮第八·李塨

    平书曰:南方之水利不必言矣,北方苟如吾制田之法,沟洫开、陂塘作、水道通,亦不必言矣。所虑者河淮耳。河自宋南徙,吞淮入海,近代迁徙无恒,为患日甚。然河虽为患,而淮无恙也,今则河淮交横,上以阻漕,下以病民,岁糜金钱数百万,而终不得

  • 小人文过饰非·孔子

    【原文】 子夏日:“小人之过也必文①。” 【注释】 ①文:文饰,掩盖。 【译文】 子夏说:“小人犯了错误一定会加以掩饰。” 【读解】 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其实就是圣贤也仍然要犯错误。关键是看你对待犯错误的态度,就

  • 马鸣菩萨大神力无比验法念诵轨仪·佚名

    金刚智奉 诏译曩日释迦如来菩提树下坐大众集会中。时马鸣菩萨前白佛言。欲说我庄严佛法。及为成像末贫穷下贱裸形众生有情衣服。历无数劫行菩萨行。所得大神咒有大威德。色力无比。能于世间行殊胜事。无能碍挂。时即

  • 南岳小录·李冲昭

    唐道士李冲昭撰。一卷。书成于天复二年(902)。分三十五目。系据实地访求所得资料,参考《衡山图经》、《湘中记》等书,引及古佚山志文献编成。首叙衡山总况,次依目记载山中五峰三涧、各种建筑和道教活动传闻。收入《道

  • 梵天择地法·佚名

    全一卷。作者不详。又作梵天择地经。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本书系依据大梵天王内秘密经之内容略述而成者,该经记述如来于过去世五百万生中曾为持咒仙人,常游历诸山,隐居净室,于游历时见到有利于法成就之四十二种地相。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