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奉旨问讯曾静口供十三条 四、社会出现贫富差别的原因

  【原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书内云“土田尽为富户所收,富者日富,贫者日贫”等语。自古贫富不齐,乃物之情也。凡人能勤俭节省,积累成家,则贫者可富;若游惰侈汰,耗散败业,则富者亦贫。富户之收并田产,实由贫民之自致窘迫,售其产于富户也。今你说土田为富户所收,其果自雍正元年以后,富者始收民之土田乎?抑康熙年间,富者已收民之土田乎?其果本朝以前,若明若宋若汉、唐之代,民间皆贫富均齐乎?抑自古以来,民间即有富者,收民之土田乎?你以富者日富,贫者日贫,俱归咎于君上,有何理据呢?

  曾静供:此是太平日久,民间辗转积而成弊。固自然之势,不关君上事。亦汉唐以来的通弊,不起于本朝。但本朝历圣相继,承平之久,亘古少及。而皇上御极以来,德盛民化,风清弊绝,民间无丝毫烦扰,而惟田业一项,富户安于有余,贫民常苦不足,辗转流弊,土田将多为富户所收。此际似正须裁成辅相,因妄谓斯民所仰望君上者,在酌盈剂虚,衰多益寡。圣人成能,宜不忍任物情之自流。此是弥天重犯鄙之粗见,不通世事之愚论,岂知贫以游惰而致,富因勤俭而得。此等不齐,自天降下民已然,原非人力之所能挽。盖天之生物不齐,因五气杂揉,不能一致,人之昏明巧拙,才质不同,乃造化之自然,虽天亦无可如何。人之贫富,视乎作为营办,作为营办,又视乎才力之巧拙昏明,此自然之理势也。况天道福善祸谣,要幽远莫测,其穷困者,安知不是天厄之,其丰亨者,安知不是天相之乎?皇上以抚育为心,举一世而涵濡之,岂愿其有此。得圣谕点化,更觉分明。

  【译文】

  问曾静:旨意问你,你在书信里有“土地田地都让富裕人没收了,富有的人,越来越富,贫穷的人,越来越穷”等说法。从古到今贫富不平均,这是事物的常情。凡是能勤劳、检朴、节约的人,积累治家,贫穷的也可变为富人。如果游手好闲、懒散、奢侈,把家产都消耗掉,富有的人也会变为穷贫的人。富有的人家收购田地,实际上是因为贫穷的人自己把自己弄穷了,才把自己的家产卖给富户。今天你说土地田地都让富有的人收走了,是不是自从雍正元年以后,富有的人才开始收购百姓的土地田地呢?或是康熙年间富有的人已经收购百姓的土地田地呢?果真从本朝以前,如明朝,如宋朝,如汉唐时代,民间都贫富平均了吗?或是自古以来,民间就有富贵的人收购百姓的土地田地呢?你说富有的人越富,贫困的人越穷,都归罪在我朝皇上,有什么道理和根据吗?

  曾静供:这就是天下太平的时间太长,人民中间转来转去积成弊端。这种自然的发展趋势,和皇上没有关系,是从汉朝、唐朝以来都具有的通病,不是从本朝开始的。然而本朝历来的圣人相互继承,太平时间这样长久,从古到今很少见。而自当今皇上执政以来,盛厚的道德感化了百姓,风气正,弊端杜绝,百姓中间没有任何烦恼忧愁。然只有田地产业这一项,富有的人仍有多余的田地,贫苦人经常为田少感到苦恼,翻来覆去,形成弊端,很多土地田地归富有的人占去。这时候好像正需要设法帮助解决,因此,错误地说百姓都抬着头看着皇上,是希望能考虑抑富济贫,取有余补不足,圣人必定能够做到,应该不忍这些情况放任自流下去。这是犯了弥天大罪的我粗野的俗见,不懂世事的愚蠢议论。哪里知道贫穷的人是游手好闲导致的,富有的人是因为勤俭持家而获得的。这些贫富差异,自从上天培育出人类以来就已成这样,不是任何人力能够扭转的。天生万物都是各各不同的,因为阴阳五行的气参杂揉合在一起,万物的气质不能达到多少一致。人的蠢愚、聪明、智巧、拙笨、才质都不一样,这些都是自然造出来的,即使上天也奈何不了。人的贫和富,只能由他经营和办事能力决定;经营和办事的能力,决定于这人的才智聪明或愚昧。这些都是自然的道理和趋势。况且上天降福给善人而惩罚恶人,更是深远难以推测。穷困的人,怎知这不是上天给的惩罚?富贵发达的人,怎知这不是上天赐福给他的?皇上以抚育百姓为出发点,对全国人民一视同仁地培养教育,怎能愿意百姓受穷苦呢!得到圣上的指点,更加感到心清肚明。

猜你喜欢
  志第十七 五行上·房玄龄
  列传第一百四十 文苑·刘昫
  卷三百二十八 列传一百十五·赵尔巽
  评言·凌雪
  卷之六百三·佚名
  卷之五百四十二·佚名
  ◎成都悼蔡记·李定夷
  第三五六同立合约道光二十三年十月一二二○三--一七·佚名
  绎史卷九十五之一·马骕
  绎史卷五十一上·马骕
  齐悼惠王世家第二十二·司马迁
  卷一百五十·杨士奇
  方域五·徐松
  第四节 唐灭前蜀·吕思勉
  三年·佚名

热门推荐
  巻十四·顾瑛
  卷三十·胡文学
  卷二十九·胡文学
  卷二十七·胡文学
  卷二十八·胡文学
  卷二十四·胡文学
  卷二十六·胡文学
  卷二十五·胡文学
  卷二十三·胡文学
  卷二十一·胡文学
  卷二十二·胡文学
  卷十九·胡文学
  卷十八·胡文学
  巻十三·顾瑛
  卷二十·胡文学

随机推荐

  • 威尼市·徐志摩

    我站在桥上,这甜熟的黄昏,远处来的箫声和琴音——点儿,线儿,圆形,方形,长形,尽是灿烂的黄金,倾泻在波涟里,澄蓝而凝匀。歌声,游艇,灯烛的辉莹,梦寐似生,——絪缊——幻景似消泯,在流水的胸前—&

  • 卷二百四十四·曹学佺

    钦定四库全书 石仓历代诗选卷二百四十四 明 曹学佺 编 元诗十四 贡奎 天游亭 凉秋马肥健山行快闲心斜阳衆峰出岂待穷追寻兹亭独崔嵬超然散尘襟瑶汉湛虚碧灵飈荡幽隂滉漾连沃野苍茫俯乔林真游本无驭妙道悟匪深麻姑

  • 卷十·本纪第十·脱脱

        圣宗一   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讳隆绪,小字文殊奴。景宗皇帝长子,母曰睿智皇后萧氏。帝幼喜书翰,十岁能诗。既长,精射法,晓音律,好绘画。乾亨二年,封梁王。   四年秋九月壬子,景宗崩。癸丑,即皇帝位于柩前,时

  • 卷之四百四十六·佚名

      监修总裁官经筵日讲起居注官太子太保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领阁事管理户部事务上书房总师傅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管顺天府府尹事务随带加五级纪录十八次臣贾桢总裁官经筵讲官吏部尚书镶蓝旗汉军都统管理新营房城内官房

  • 一一三 复辟前后二·周作人

    当初在绍兴的时候,也曾遇见不少大事件,如辛亥革命,洪宪帝制等,但因处在偏陬,“天高皇帝远”,对于政治事情关心不够,所以似乎影响不很大,过后也就没有什么了。但是在北京情形就很不同,无论大小事情,都是在眼前演出,看得较近较真,影

  • 卷五 孝安帝纪第五·范晔

    孝安帝纪(刘祜)恭宗孝安皇帝名祜,肃宗孙。父清河孝王刘庆,母左姬。帝自从住在父王邸第,多次有神光照室,又有赤蛇盘于床铺上。年十岁,好学《史书》,得到和帝称赞,多次在宫中召见。延平元年(106),刘庆才到封国,邓太后特诏令留刘祜

  • 二○、孔子去卫适陈在卫灵公卒后非卒前辨·钱穆

    余既考定孔子去卫在灵公之卒岁,而犹有说者,余疑孔子之去,未必在灵公卒前,而应在灵公之卒后也。何以言之?凡言孔子去卫在灵公卒前者,以《论语》“卫灵公问陈,孔子明日遂行”为据。然此事与《左传》答孔文子语大相类

  • 卷三十八·佚名

    钦定四库全书钦定续文献通考卷三十八选举考孝亷宋理宗景定元年七月诏举孝亷诏曰孝为百行之先亷为四维之一三代以上风俗淳而孝亷之名冺迨汉始诏以此举士当时二千石不举孝以不敬论不察亷则免其严且重如此我国家以孝治天

  • 卷一百十七·佚名

    <史部,政书类,仪制之属,万寿盛典初集  钦定四库全书万寿盛典初集卷一百十七歌颂五十七【生监诸臣八】仁寿镜赋生          员【臣】宫耀亮猗惟仁寿之宫有此千秋之监虽潜形於幽独如扬光於明旦浩乎秋水之澄

  • 西夏记序·戴锡章

    余校邑人陈友松先生《西夏事略》,参以张氏鉴《西夏纪事本末》、吴氏广成《西夏书事》,已成书矣。继念史所以备一代事实,陈氏条分件系,自谓就架上书五十馀种编成,而未见李氏《通鉴长编》;张、吴见《通鉴长编》矣,所捃摭虽较陈

  • 三十五年·佚名

    (己丑)三十五年清康熙四十八年 春正月1月16日○戊子,以尹拯爲右議政。拯立心醇實,制行篤至,格致思辨,雖若非長,而德性渾厚,充養正直,闇然以日章。家法之謹厚,德容之和粹,殆非近儒所及。父師之間,遭値不幸,積困人言,殆有不可堪者,而忿

  • 景公问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谏第四·晏婴

    景公饮酒乐,公曰:“古而无死,其乐若何?”晏子对曰:“古而无死,则古之乐也,君何得焉?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艹则)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蒲姑氏因之,而后太公因之。古若无死,爽鸠氏之乐,非君所愿也。”此章与“景公谓梁丘据与己和”、“景公

  • 卷一百一十四 朱子十一·黎靖德

      ◎训门人二   先生问:"看甚文字?"曰:"看论语。""看得论语如何?"曰:"自看论语后,觉得做工夫紧,不似每常悠悠。"曰:"做甚工夫?"曰:"只是存养。"曰:"自见住不得时,便是。某怕人说'我要做这个事'。见饭便吃,见路便行,只管说'我要

  • 卷一·卫湜

    钦定四库全书礼记集说卷一      宋 卫湜 撰曲礼上第一唐陆氏曰本或作曲礼上者後人加也檀弓杂记放此蓝田吕氏曰曲礼礼之细也礼云经礼三百曲礼三千其致一也中庸云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後行然则曲礼者威仪之

  • 卷三十九·高闶

    钦定四库全书春秋集注卷三十九宋 高闶 撰哀公一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楚子陈侯随侯许男围蔡楚子以诸侯之师不能伐吴而但围蔡则楚之衰可知矣其围蔡报柏举也夫蔡侯怨楚不思务本修德以俟时而轻谋兵革求得志于大国是益祸也

  • 说无垢称经卷第二·佚名

    大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声闻品第三  时无垢称作是思惟。我婴斯疾寝顿于床。世尊大悲宁不垂愍。而不遣人来问我疾。尔时世尊知其所念。哀愍彼故告舍利子。汝应往诣无垢称所问安其疾。时舍利子白言。世尊。我不堪任诣

  • 卷三·佚名

    第六章 愿望品五一 大具戒王本生谭(菩萨=王)序分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对一舍弃努力之比丘所作之谈话。佛问彼比丘:&ldquo;比丘!汝舍弃努力为真实耶?&rdquo;答曰:&ldquo;是为真实。&rdquo;佛言:&ldquo;比丘!汝何故于此解

  • 八十自叙·林语堂

    《八十自叙》是林语堂先生的自传,内容计十三章,自童年故乡家庭始,中经攻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再后返国在北京教书,对所经过的三十年代及当时接触的人物有扼要的描述,最后是专心创作时代。作家于人